專利名稱:一種復合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復合窗,尤其是一種可以結合防盜、防暴、節(jié)能的鋼、鋁、塑復合窗。
背景技術:
我國目前建筑應用最普遍的多為鋁窗、塑鋼窗。鋁窗主材為壁厚為1.4mm的鋁材,窗的拐角部多為鉚接、角碼組角或螺接,不能有效保證水密性能,隔音、保溫性不好,且能源浪費嚴重。塑鋼窗一般采用壁厚為2.0mm的PVC型材,內腔設壁厚為1.2mm增強鋼襯角部焊接而成,角部焊接處的內腔無法設任何增強鋼襯,影響其抗風壓性能。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可以結合防盜、防暴、節(jié)能的鋼、鋁、塑復合窗。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是這樣的復合窗主要由鋁型材、高分子材料壓條、鋼管、夾膠多層玻璃組成,高分子材料壓條與鋼管之間為自攻螺釘固定,玻璃夾在高分子材料壓條之間,高分子材料壓條與玻璃相接面的上角有卡扣槽,鋁型材卡在高分子材料壓條與鋼管外表面,鋁型材在窗的拐角部為平角粘接,鋼結構在窗的拐角部為與鋁型材粘接處呈90°平角焊接而成,或45焊接而成。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還可以是高分子材料一般為PVC材料,高分子材料壓條一般為兩條。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還可以是鋁型材還可以是兩個分別卡在高分子材料壓條與鋼管的外表面兩側。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還可以是鋁型材用不銹鋼型材或塑料型材代替。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防盜、防暴,隔音、保溫性好,能有效保證水密性、氣密性,抗風壓性能強,節(jié)約資源,結構簡單,施工方便等優(yōu)點。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復合窗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復合窗的剖面圖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復合窗的防盜窗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復合窗主要由鋁型材4、PVC壓條2、鋼管5、夾膠多層玻璃6組成,兩塊PVC壓條2分別固定于方形鋼管5的一個側面上,PVC壓條2與鋼管5之間為自攻螺釘固定,夾膠多層玻璃6夾在兩塊PVC壓條2之間,PVC壓條2與玻璃5相接面的上角有卡扣槽8,可以方便的卡上鋁型材4,并起到防水、防盜、美觀的作用。鋁型材4卡在PVC壓條2與鋼管5外表面的兩側。鋁型材4在窗的拐角部為平角粘接3,鋼結構5在窗的拐角部為與鋁型材4粘接處3呈90°平角焊接1而成,或45°焊接而成。
將發(fā)泡PVC加工成所需尺寸的壓條2,將一塊的PVC壓條2固定在方形鋼管5上,用玻璃膠涂在卡扣槽8的面及PVC壓條2與鋼管5連接縫處,然后將與鋼管5及PVC壓條2尺寸適合的鋁型材4內涂玻璃膠后緊緊地扣上。將彈性玻璃膠涂在PVC壓條2的內側,底部靠近鋼管5處放置玻璃墊塊9,將夾膠多層玻璃6安上后,按上述順序將另一側PVC壓條2及鋁型材4安裝好。
上述的夾膠多層玻璃6可以是中空、夾膠玻璃的任意組合加工而成的。
鋼管5內可以填充發(fā)泡高分子材料7。
窗的開啟部位兩側的任一側可以安裝與復合窗相適應的防暴柱。先將防暴柱底座13用膨脹螺栓10固定在窗臺上,底座上有外徑與防暴柱鋼管11內徑相適應的鋼管12,然后將焊接在上框的防暴柱鋼管11安裝在底座13的鋼管12上,用膨脹螺栓10把上框固定在墻壁體上。
防暴柱鋼管外包裹一層與鋁型材材質相同的鋁型材。
權利要求1.一種復合窗,由金屬型材、高分子材料壓條、鋼管、夾膠多層玻璃組成,其特征在于高分子材料壓條與鋼管之間為自攻螺釘固定,玻璃夾在高分子材料壓條之間,鋁型材卡在高分子材料壓條與鋼管外表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復合窗,其特征在于鋁型材在窗的拐角部為平角粘接,鋼結構在窗的拐角部為與鋁型材粘接處呈90°平角焊接而成,或45°焊接而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復合窗,其特征在于高分子材料一般為PVC材料。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種復合窗,其特征在于高分子材料壓條一般為兩條。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復合窗,其特征在于鋁型材還可以用不銹鋼型材或塑料型材代替。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一種復合窗,其特征在于鋁型材還可以是兩個分別卡在高分子材料壓條與鋼管的外表面兩側。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一種復合窗,其特征在于高分子材料壓條與玻璃相接面的上角有卡扣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以結合防盜、防暴、節(jié)能的鋼、鋁、塑復合窗,主要由鋁型材、高分子材料壓條、鋼管、夾膠多層玻璃組成,高分子材料壓條與鋼管之間為自攻螺釘固定,玻璃夾在高分子材料壓條之間,高分子材料壓條與玻璃相接面的上角有卡扣槽,鋁型材卡在高分子材料壓條與鋼管外表面,有防盜、防暴,隔音、保溫性好,能有效保證水密性、氣密性,抗風壓性能強,節(jié)約資源,結構簡單,施工方便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E06B3/66GK2804329SQ20052008537
公開日2006年8月9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7月15日
發(fā)明者王書泉 申請人:王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