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鉸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般而言,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門被可轉動地連結到框架時使用的鉸鏈裝置,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可通過單一操作被連結到門上的鉸鏈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這類鉸鏈裝置包括與框架連結的鉸鏈主體、可轉動地連接到在門側上的鉸鏈主體端部的框架側連接件、及被插入到形成在門內的連結孔(attachment hole)內的門側連接件。當框架側連接件被插入連結孔內且門側連接件被插入連結孔內時,門側連接件被固定到連結孔而框架側連接件連接到門側連接件。這樣一來,門通過鉸鏈裝置可轉動地被連接到框架上。
如在公開號為H06-45021的日本實用新型中所描述的那樣,門側連接件具有沿連結孔的徑向彼此對置的一對鎖定元件。位于連結孔的開口側上的鎖定元件的一端與門側連接件連接。鎖定元件的另一端設有作為可沿連結孔的徑向運動的自由端。每個連結件的另一端要比所述那一端更向內地設置在連結孔的半徑方向上。于是,這對鎖定元件之間的間隔從連結孔的開口側朝底側減少且小于框架側連接件的兩側之間的間隔。因此,將框架側連接件插入連結孔內時,框架側連接件的兩側與各自的鎖定元件鄰接并使這些鎖定元件向外運動。在鎖定元件的向外方向的表面上形成有呈鋸齒狀的尖銳部分(biting part)。當每個鎖定元件的另一端向外運動時,尖銳部分扎入(bitten)連結孔的內周表面。借此將門側連接件固定到連結孔中。
當尖銳部分扎入連結孔的內周表面時,由于扎入量的增加相對于尖銳部分的阻力也增加,且阻力在扎入操作的最后階段明顯增大。結果,在鎖定元件和框架側連接件的接觸表面之間產(chǎn)生很大的摩擦阻力。此外,在扎入操作的最后階段,與尖銳部分的扎入量相比,為使尖銳部分扎入恒定的量所需的框架側連接件的推進量顯著增加。因此,當框架側連接件與門側連接件連接時,不僅為了克服扎入阻力而且為了克服相對于尖銳部分的摩擦阻力需要用大的力將框架側連接件推向連結孔的底部。另外,需要將框架側連接件推動相當長的距離。所以,傳統(tǒng)的鉸鏈裝置在框架側連接件與門側連接件連接時存在需要更加精心制作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通過單一操作被連結到門上的鉸鏈裝置。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鉸鏈裝置包括連結到框架的鉸鏈主體和可轉動地連接鉸鏈主體的一端并被插入和固定在形成于門內的連結孔的連接件,連接件設有尖銳部分和使尖銳部分沿連結孔的徑向朝外運動的運動機構,當尖銳部分沿連結孔的徑向朝外運動時,尖銳部分扎入連結孔的內周表面,當連接件被插入連結孔內時,運動機構使尖銳部分沿連結孔的徑向朝外運動并扎入連結孔的內周表面,借此將連接件固定到連結孔中,其特征在于,運動機構包括設置在連接件處的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各自的彼此相鄰的一端圍繞沿與連結孔的軸線正交方向延伸的軸線可轉動地彼此連接并被設置成沿連結孔的軸線方向遠離各自的另一端,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的所述各自的另一端的至少之一設有尖銳部分,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的所述各自的一端被連接件推動并沿連結孔的軸線方向運動直到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的所述各自的一端被帶到與所述各自的另一端幾乎相同的位置,借此,尖銳部分沿連結孔的徑向朝外運動并扎入連結孔的內周表面。
優(yōu)選連接件包括可轉動地連接到鉸鏈主體的框架側連接件和沿連結孔的軸線方向可移動地連接到框架側連接件且被插入連結孔內的門側連接件,門側連接件設有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的可轉動地連接的一端被插入連結孔內的框架側連接件推動并沿連結孔的軸線方向運動。門側連接件可移出地(removably)連接到框架例連接件上或不可分離地連接到框架側連接件上。
優(yōu)選連接件設有第二尖銳部分,該尖銳部分通過連接件被插入連結孔沿連結孔的徑向朝外的運動且扎入連結孔的內周表面,該第二尖銳部分被設置成沿連結孔的周邊方向遠離首先提到的尖銳部分,第二尖銳部分的運動方向被設定為與所述尖銳部分的運動方向交叉。
優(yōu)選門側連接件設有第二尖銳部分,該尖銳部分通過框架側連接件被插入連結孔沿連結孔的徑向朝外運動且扎入連結孔的內周表面,該第二尖銳部分被設置成沿連結孔的周邊方向遠離首先提到的尖銳部分,第二尖銳部分的運動方向被設定為與所述尖銳部分的運動方向交叉。
優(yōu)選第二尖銳部分被設置成沿連結孔的周邊方向遠離所述首先提到的尖銳部分約90度,第二尖銳部分的運動方向被設定為大致正交于所述首先提到的尖銳部分的運動方向。
圖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透視圖;圖2為上述實施例的橫截面圖;圖3為沿圖2中線X-X剖切的橫截面放大圖;圖4為沿圖2中線Y-Y剖切的橫截面放大圖;圖5透視圖示出了處于連接狀態(tài)的上述實施例的框架側連接件和門側連接件;圖6為以上所示的俯視圖;圖7為沿圖6中箭頭X所示方向觀察到的視圖;圖8為沿圖6中箭頭Y所示方向觀察到的視圖;圖9的透視圖示出了以上實施例中框架側連接件連接到門側連接件之前的門側連接件的狀態(tài);圖10的透視圖示出了以上實施例中框架側連接件連接到門側連接件之后的門側連接件的狀態(tài);圖11為以上實施例中框架側連接件連接到門側連接件上之前門側連接件的狀態(tài)分解透視圖;圖12的透視圖示出了以上實施例中框架側連接件連接到門側連接件之后門側連接件的固定件的狀態(tài);圖13的透視圖示出了從不同方向觀察以上實施例中的固定件的情況;圖14的平面圖示出了框架側連接件連接到門側連接件之前以上實施例中的固定裝置的狀態(tài);圖15為沿圖14中線X-X剖切的橫截面圖;圖16為沿圖14中線Y-Y剖切的橫截面圖;圖17的橫截面圖用于說明如何將以上實施例中框架側連接件連接到門側連接件的情況;
圖18為與圖17類似的橫截面圖;圖19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參考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方式進行描述。
圖1到8示出了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如圖1和2所示,本實施例的鉸鏈裝置1包括鉸鏈主體2。鉸鏈主體2通過基板(未示出)被連結到如家具之類的框架(未示出)側壁的內表面上。多個(本實施例中為兩個)臂3A、3B各自的一端被可轉動地連接到在門D側上的鉸鏈主體2的一端??蚣軅冗B接件4被可轉動地連接到臂3A、3B各自的另一端。在與框架相對的門D的表面內形成具有圓形橫截面的連結孔Da,且在連結孔Da的附近形成有一對定位孔Db。由定位孔Db適當?shù)囟ㄎ坏拈T側連接件5被連結到連結孔Da。通過將框架側連接件4連接到門側連接件5,門D通過鉸鏈裝置1被可轉動地連接到框架上。
如圖1到8、以及圖17和18所示,框架側連接件4包括杯狀部分4a。臂3A、3B的另一端被可轉動地連接到杯狀部分4a的周壁部分4b的一端(圖2中右端,下文稱為基端,而在基端的另一側上的那端下文稱為遠端)。由于這種配置,框架側連接件4通過臂3A、3B被可轉動地連接到鉸鏈主體2。在杯狀部分4a的周壁部分4b和基端側上的杯狀部分4a的底部部分4c彼此相交的區(qū)域中形成有通孔4d。如圖6所示,通孔4d由基端側擴大的寬度部分4e以及遠端側減小的寬度部分4f構成。在杯狀部分4a的周壁部分4b的遠端上形成有沿正交方向延伸的凸緣4g(下文中將此正交方向稱之為左和右方向,從基端朝向遠端的右側被稱為右側部分,而左側被稱為左側部分)。凸緣部分4g被設置在開口側上的杯狀部分4a的一端(該端在下文中被稱為上端,而在底部部分4c側的另一端被稱為下端)。
杯狀部分4a以沿連結孔Da的半徑方向幾乎不可運動的方式被插入連結孔Da內。而且,將杯狀部分4a插入連結孔Da內直到凸緣部分4g與門D鄰接(abutted with)。凸緣部分4g與門D鄰接時杯狀部分4a所處的位置在下文中被稱為連結位置。由于凸緣部分4g與門D鄰接,在連結孔Da的底部表面和底部部分4c之間形成具有預定寬度的縫隙。如下文將描述的那樣,縫隙的寬度幾乎與固定件6的厚度一致。
如圖9到11所示,門側連接件5包括固定件6和一對輔助固定件7。
固定件6由金屬平板構成并可插入到連結孔Da內。固定件6包括均為平板狀的第一和第二基體部分6a、6b。第一和第二基體部分6a、6b被設置在同一平面上并被置于連結孔Da的底部表面上。第一基體部分6a被設置在門側連接件5的基端處。也就是說,第一基體部分6a被設置在與框架側連接件4的端部一致的端部處[門側連接件5的基端、遠端、垂直側(上和下)以及左和右在下文中以與框架側連接件4的基端、遠端、垂直側(上和下)以及左和右相同的方式表示],而第二基體部分6b被設置在遠端。第一和第二基體部分6a、6b的左右兩側通過大致為U形的連接部分6c、6d相互連接。第一和第二基體部分6a、6b可借助于連接部分6c、6d的彈性變形沿連接基端和遠端的方向(該方向在下文中被稱為前后方向)運動。
在第一基體部分6a和第二基體部分6b之間設有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6e、6f。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各自的一端相互連接。在這種情況下,如圖9、11及14到18所示,在框架側連接件4與門側連接件5相連之前,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的各自一端在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之間的連接部分處凸出地彎曲。形成于第一可動板部分6e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f之間的角度被設定為略小于180度,例如約160度。第一可動板部分6e的另一端連接到第一基體部分6a的遠端,而第二可動板部分6f的另一端連接到第二基體部分6b的基端。第一可動板部分6e的另一端和第一基體部分6a的遠端之間的連接部分以及第二可動板部分6f的另一端和第二基體部分6b的基端之間的連接部分在框架側連接件4與門側連接件5連接之前凹入地彎曲。
由于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以上述方式構成,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各自的一端的位置高于各自的另一端(連結孔Da的開口側)的位置。因為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各自的另一端與連結孔Da的底部表面鄰接,當?shù)谝缓偷诙蓜影宀糠?e、6f各自的一端被向下推時,相應的連接部分變形,致使形成于第一可動板部分6e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f之間的角度以及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與第一和第二基體部分6a、6b之間的角度增大,且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向下運動同時它們以相互相反的方向圍繞各自的一端轉動。結果,第一和第二基體部分6a、6b以彼此遠離的方式沿前后方向運動。此外,由于形成于第一可動板部分6e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f之間的角度被設定成略小于180度,將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向下推時,由于力沿前后方向作用且力大范圍地增加,推力被傳遞到第一和第二基體部分6a、6b。傳遞到第一和第二基體部分6a、6b的力在形成于第一可動板部分6e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f之間的角度接近180度時增加得更多。
第一尖銳部分(尖銳部分)6g、6h具有分別形成于第一基體部分6a的基端和第二基體部分6b的遠端上的多個大致為三角形的尖齒(bitingteeth)。第一尖銳部分6g、6h被設置在同一圓周上。在框架側連接件4與門側連接件連接之前,第一尖銳部分6g、6h的外側直徑D1(參看圖14)大致等于連結孔Da的內側直徑。據(jù)此,當?shù)谝缓偷诙w部分6a、6b通過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相互遠離地運動時,第一尖銳部分6g、6h扎入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借此,固定件6被固定到連結孔Da。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運動機構由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構成。
第二尖銳部分6i、6j具有形成于連接部分6c、6d各自的上端上的多個大致為三角形的尖齒。第二尖銳部分6i、6j的位置高于第一尖銳部分6g、6h的位置且位于與第一尖銳部分6g、6h相同的圓周上。此外,第二尖銳部分6i、6j被設置成沿周邊方向遠離第一尖銳部分6g、6h約90度,致使第二尖銳部分6i、6j的方向大致與第一尖銳部分6g、6h正交。由于第二尖銳部分6i、6j被設置成與第一尖銳部分6g、6h相同的圓周上,當通過連接部分6c、6d的彈性變形尖銳部分6i、6j沿相互遠離的方向運動時,它們扎入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第二尖銳部分6i、6j在沿周邊方向遠離第一尖銳部分6g、6h大約90度的位置處扎入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借此,固定件6被連結孔Da更牢固地固定。
輔助固定件7由樹脂構成,其包括一體形成的支撐部分7A和定位部分7B。兩輔助固定部分7、7各自的支撐部分7A、7A分別被連結到連接部分6c、6d且與固定件6一起被插入連結孔Da內。各自的支撐部分7A、7A分別以沿垂直方向不可動的方式連結到相應的連接部分6c、6d。支撐部分7A以沿左方向不可動的方式連結到連接部分6c,而另一支撐部分7A以沿右方向不可動的方式連結到連接部分6d。因此,當支撐部分7A、7A沿相互遠離的方向運動時,連接部分6c、6d沿與其相應的相同方向彈性變形且第二尖銳部分6i、6j彼此遠離地運動。此外,支撐部分7A、7A被設置成使得其通過杯狀部分4a的左側和右側沿彼此遠離的方向推動和運動。據(jù)此,當杯狀部分4a被插入連結孔Da內時,連接部分6c、6d的上端彼此遠離地運動且第二尖銳部分6i、6j扎入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
在與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相對的支撐部分7A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沿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弧形地延伸的多個脊7a。當支撐部分7A、7A彼此遠離地運動時,這些脊7a被推動并與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接觸。借此,固定件6相對于連結孔Da的連結強度被更加增強。還可認為第一尖銳部分6g、6h以及第二尖銳部分6i、6j包括一些沿連結孔Da的周邊方向延伸的脊。
定位部分7B位于連結孔Da的徑向朝外的連結孔Da露出的區(qū)域處。當固定件6被插入連結孔Da直到固定件6接觸到連結孔Da的底部表面時,定位部分7B的下表面大致與門D接觸。在定位部分7B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定位突起7b。定位部分7B、7B的定位突起7b、7b分別配合于定位孔Db、Db內,借此使門側連接件5準確定位。由于定位突起7b被配合在定位孔Db內,定位部分7B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都不能動。但是,由于支撐部分7A和定位部分7B之間的部分的彈性變形,當支撐部分7A沿左右方向運動時,支撐部分7A沿左右方向的運動不會受定位部分7B的妨礙。
杯狀部分4a按以下方式被連接和固定到固定件6上。如圖9到18所示,通過向上加工可動板部分6e的中央部分,在第一可動板部分6e上形成嵌合板部分6k。嵌合板部分6k與第一可動板部分6e平行并通過大致等于杯狀部分4a的底部部分4c的厚度的部分處于比第一可動板部分6e高的位置。嵌合板部分6k的兩端在前后方向上的寬度較小且向下彎曲,致使與第一可動板部分6e連接。
如圖17和18所示,通過擴大的寬度部分4e可將嵌合板部分6k插入杯狀部分4a的通孔4d內。當嵌合板部分6k通過擴大的寬度部分4e被插入減小的寬度部分4f時,嵌合板部分6k的左部分和側部分與第一可動板部分6e共同作用從而將杯狀部分4a的底部部分4c夾在中間。由于這種特點,在杯狀部分4a基端的左右方向意義上的中央部分以沿垂直方向不能動的方式被連接到固定部分6上。
如圖9到18所示,在靠近固定件6的左側和右側的遠端的那些位置的每一位置上形成有向上直立的直立板部分6l。在每個直立板部分6l、6l的上端上形成有彼此面對面地突出的嵌合凸耳6m、6m。將杯狀部分4a插入連結孔Da時,嵌合凸耳6m、6m與杯狀部分4a的兩側鄰接并彼此遠離地運動。當然,直立板部分6l在這時將發(fā)生彈性變形。將杯狀部分4a插入連結孔Da內直到杯狀部分4a到達連結位置時,嵌合凸耳6m從下面穿過形成在凸緣部分4g內的通孔4h。然后,直立板部分6l彈性地轉動且變形,嵌合凸耳6m與杯狀部分4a的上端嵌合。借此,杯狀部分4a的遠端的左側和右側以不能向上運動的方式連接到固定件6。
當杯狀部分4a的周壁部分4b與連結孔Da鄰接時,該杯狀部分不能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運動,而當其底部部分4c通過固定件6與連結孔Da的底部表面鄰接時,該杯狀部分不能向下運動。因此,當杯狀部分4a由嵌合板部分6k和嵌合凸耳6m鎖定而不能向上運動時,其在任何方向都不能運動。借此,框架側連接件4被連接到門側連接件5上,因此也連接到門D上。隨著框架側連接件4被連接到門側連接件5上,由于輔助固定件7被凸緣部分4g覆蓋,不能直觀地辨別出輔助固定件7。
于是在這樣構造的鉸鏈裝置1中,為了將門側連接件5固定到連結孔Da以及將框架側連接件4連接到門側連接件5,如圖17所示,將固定件6插入連結孔Da內并將其置于連結孔Da的底部表面上。此時,如圖3和7所示,定位突起7b被配合于定位凹陷部分Db內,借此,可首先確定門側連接件5的方向。然后,使杯狀部分4a傾斜,致使其與第一可動板部分6e平行并以這種狀態(tài)被插入到連結孔Da內。然后,如圖18所示,當杯狀部分4a的底部部分4c與第一可動板部分6e鄰接時,杯狀部分4a沿第一可動板部分6e向基端運動,使得嵌合板部分6k從通孔4d的擴大的寬度部分4e被插入減小的寬度部分4f內。
之后,轉動杯狀部分4a,使得杯狀部分4a的遠端向下運動和整個杯狀部分4a向下運動。然后,杯狀部分4a的底部部分4c向下推動第一可動部分6e和第二可動部分6f之間的連接部分。結果,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6e、6f被從傾斜的狀態(tài)帶到水平狀態(tài),借此第一和第二基體部分6a、6b彼此遠離地運動。伴隨此運動,第一尖銳部分6g、6h從連結孔Da的徑向朝外運動并扎入孔Da的內周表面。當杯狀部分4a運動到連結位置時,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6e、6f被帶到大致水平的狀態(tài),第一尖銳部分6g、6h最大限度地扎入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借此,門側連接件5被固定到連結孔Da。
當杯狀部分4a的底部部分4c向下推動第一可動板部分6e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f之間的連接部分時,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僅僅沿相反方向位移而作為固定點起連接部分的作用,該連接部分相對于底部部分4c沿前后方向幾乎不動。據(jù)此,推杯狀部分4a并使其向下運動時,幾乎不產(chǎn)生摩擦阻力。因此,可使杯狀部分4a很容易地運動到連結位置,于是,可方便地將框架側連接件4連接到門側連接件5。即使在連接部分被底部部分4c推動和運動的運動過程中第一可動板部分6e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f之間的連接部分沿前后方向運動時,因為當?shù)谝患怃J部分6g、6h的扎入阻力變?yōu)樽畲髸r,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被帶到大致水平的狀態(tài),推動杯狀部分4a的力可以很小。而且,第一可動板部分6e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f之間的連接部分沿前后方向幾乎不動。因此,可以很容易使杯狀部分4a運動到連結位置。
當杯狀部分4a被運動到連結位置時,第二尖銳部分6i、6j扎入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借此,門側連接件5被牢固地固定到連結孔Da。此外,由于第一尖銳部分6g、6h以及第二尖銳部分6i、6j被設置成沿連結孔Da的周邊方向彼此遠離,尤其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它們被設置成沿連結孔Da的周邊方向彼此遠離約90度,另外由于第一尖銳部分6g、6h的扎入方向和第二尖銳部分6i、6j的扎入方向彼此大致正交,與門側連接件5只被第一尖銳部分6g、6h和第二尖銳部分6i、6j之一固定到連結孔Da的情況相比,其固定強度明顯增強。
當杯狀部分4a到達連結位置時,嵌合凸耳6m從下面穿過插入孔4h并與杯狀部分4a的上端嵌合。通過與嵌合板部分6k和底部部分4c的嵌合結合在一起,可將杯狀部分4a連接并固定到固定件6上,于是,可將框架側連接件4連接并固定到門側連接件5上。框架側連接件4和門側連接件5之間的連接結構可采用任何其他合適的結構。嵌合凸耳6m、6m相互遠離地運動之后,可采用相反的步驟使框架側連接件4從門側連接件5移出。
圖19示出了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在該實施例的鉸鏈裝置1’中,隨著嵌合板部分6k經(jīng)過擴大的寬度部分4e插入通孔4d的減小的寬度部分4f,固定件6的嵌合板部分6k和杯狀部分4a的底部部分4c不可分離地相互固定。結果,框架側連接件4和門側連接件5為不可分離地相互成一體,并由這些一體的部件4、5構成連接件8。由于所有其他的結構與上述實施例中的結構相同,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部分且對它們不再贅述。
在鉸鏈裝置1’的連接件8被插入并固定到連結孔Da的情況中,被插入連結孔Da直到第一和第二基體部分6a、6b的連接件8與連結孔Da的底部表面鄰接。之后,借助于與上述實施例中相同的步驟可將連接件8(固定件6)固定到連結孔Da。在本實施例中的鉸鏈裝置1’中,由于框架側連接件4和門側連接件5彼此不可分離地一體構成為連接件8,可以很方便地將連接件8連結到連結孔Da。另外,在圖1到18所示的鉸鏈裝置1中,通過在將框架側連接件4和門側連接件5插入連結孔Da內之前將嵌合板部分6k插入減小的寬度部分4f,可以使框架側連接件4和門側連接件5初步成為一體,然后以這種狀態(tài)插入連結孔Da內。
值得提醒的是,本發(fā)明決不限于上面提到的那些實施例,在不超出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很多變換和改型。
例如,在上面提到的那些實施例中,可將兩個第一尖銳部分(尖銳部分)6g、6h形成為與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對應。當然,也可只形成尖銳部分6g、6h中之一。
類似地,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可彼此形成為一體。當然,也可以采取第一和第二可動板部分6e、6f各自的一端是分開的而分開的一端可通過軸件可轉動地相互連接的方案。這種方案也可應用到第一可動板部分6e和第一基體部分6a上,以及應用到第二可動板部分6f和第二基體部分6b上。
權利要求
1.一種鉸鏈裝置,包括連結到框架的鉸鏈主體(2)和可轉動地連接到所述鉸鏈主體(2)的一端并被插入和固定到形成于門(D)內的連結孔(Da)的連接件(4,5;8),所述連接件(4,5;8)設有尖銳部分(6g、6h)和用于使該尖銳部分(6g、6h)沿所述連結孔(Da)的徑向朝外運動的運動機構(6e、6f),當該尖銳部分(6g、6h)沿所述連結孔(Da)的徑向朝外運動時,該尖銳部分扎入所述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當所述連接件(4,5;8)被插入所述連結孔(Da)內時,借助于所述運動機構(6e、6f)所述尖銳部分(6g、6h)在所述連結孔(Da)的徑向朝外運動且扎入所述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借此,所述連接件(4,5;8)被固定到所述連結孔(Da),其特征在于,所述運動機構(6e、6f)包括設置在所述連接件(4,5;8)處的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6e、6f),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6e、6f)各自的彼此相鄰的一端圍繞沿與所述連結孔(Da)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軸線可轉動地相互連接且被設置成沿所述的連結孔(Da)的軸線方向遠離所述各自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6e、6f)各自的另一端的至少之一設有所述尖銳部分(6g、6h),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6e、6f)的各自的一端被所述連接件(4,5;8)推動并沿所述連結孔(Da)的軸線方向運動直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6e、6f)各自的一端被帶到與所述各自的另一端幾乎相同的位置,借此使所述尖銳部分(6e、6f)沿所述連結孔(Da)的徑向朝外運動并扎入所述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4,5;8)包括可轉動地連接到所述鉸鏈主體(2)的框架側連接件(4)和沿所述連結孔(Da)的軸線方向可移動地連接到所述框架側連接件(4)并被插入所述連結孔(Da)內的門側連接件(5),所述門側連接件(5)設有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6e、6f),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動部分(6e、6f)的可轉動地連接的一端被插入所述連結孔(Da)中的所述框架側連接件(4)推動,并使其沿所述連結孔(Da)的軸線方向運動。
3.如權利2所述的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門側連接件(5)可移出地與所述框架側連接件(4)連接。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門側連接件(5)不可分離地與所述框架側連接件(4)連接。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4,5;8)設有第二尖銳部分(6i、6j),該尖銳部分通過所述連接件(4,5;8)被插入所述連結孔(Da)沿所述連結孔(Da)的徑向朝外運動并扎入所述連結孔(Da)的內周表面,所述第二尖銳部分(6i、6j)被設置成沿所述連結孔(Da)的周邊方向遠離所述尖銳部分(6g、6h),所述第二尖銳部分(6i、6j)的運動方向被設定成與所述尖銳部分(6g、6h)的運動方向交叉。
6.如權利要求2到4所述的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門側連接件(5)設有第二尖銳部分(6i、6j),該尖銳部分通過所述框架側連接件(4)被插入所述連結孔(Da)沿所述連結孔(Da)的徑向朝外運動并扎入所述連結孔(Da)的周邊表面,所述第二尖銳部分(6i、6j)被設置成沿所述連結孔(Da)的周邊方向遠離所述尖銳部分(6g、6h),所述第二尖銳部分(6i、6j)的運動方向被設定成與所述尖銳部分(6g、6h)的運動方向交叉。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鉸鏈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尖銳部分(6i、6j)被設置成以沿所述連結孔(Da)的周邊方向大約90度的方式遠離所述尖銳部分(6g、6h),所述第二尖銳部分(6i、6j)的運動方向被設定成大致與所述尖銳部分(6g、6h)的運動方向正交。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鉸鏈裝置,其包括連結到框架的鉸鏈主體和可轉動地連接到鉸鏈主體的一端并被插入和固定到形成于門內的連結孔的連接件,門側連接件設有第一和第二可移動的板部分。第一和第二可移動的板部分的相應的一端相互中凸地連接。形成于第一可移動的板部分和第二可移動的板部分之間的角度大約為160度。第一和第二可移動的板部分的相應的另一端設有第一扎入部分。當?shù)谝豢梢苿拥陌宀糠趾偷诙梢苿拥陌宀糠种g的連接部分被向下推動時,第一扎入部分相互遠離地運動且扎入門上的固定孔的內周表面。本發(fā)明的鉸鏈裝置可通過單一操作被連結到門上。
文檔編號E05D5/02GK101074592SQ20071010397
公開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5月19日
發(fā)明者大嶋一吉 申請人:思嘎茨訥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