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仿玉石桌面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桌面,特別是涉及一種采用多彩仿玉石材料復(fù)合而成 的新型仿玉石桌面。(二) 背景技術(shù)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和提高生活水平及居住條件, 因此,人們對辦公桌、餐桌、茶幾等日常用品的講究越來越多。目前各種桌子 的桌面有木制桌面、復(fù)合桌面和石材桌面之分,其中木制桌面最為常見,但是, 由于該桌面受潮容易變形,并且容易受到蟲蝕,影響美觀;復(fù)合桌面由層板組 合而成或由鋸末等密度材料壓合而成,其成本低,但是有存在受潮變形的缺點, 并且層板之間容易開裂,影響使用;石材桌面常常采用大理石、花崗巖等名貴 材料制成,其耐磨、美觀、不怕受潮和蟲蝕,屬于高檔用品,但是由于受自然 條件的限制,整塊的優(yōu)質(zhì)石材的開采越來越少,因此其價格越來越高,不能進 入普通人家,影響其普及范圍,并且占用大量資金和浪費自然資源。(三) 實用新型的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缺陷,提供一種具有強 度高、美觀大方、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及抗阻燃性能的新型仿玉石桌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是 一種新型仿玉石桌面,含有桌面板體,所述桌 面板體由多彩仿玉石材料制成,并且其上表面設(shè)置有亮光耐磨材料層,其下表 面設(shè)置有桌架連接凹槽。所述桌面板體的形狀為圓形,或為橢圓形,或為長方形,或為正方形,或 為三角形,或為多邊形,或為上述任意兩種形狀的組合。所述桌架連接凹槽為一個,并且位于所述桌面板體下表面的中間,所述桌 架連接凹槽的四周邊突出部為加固體。所述桌架連接凹槽的形狀為圓形,或為 長方形,或為正方形,或者和桌面板體的形狀相匹配。
或者,所述桌架連接凹槽為三個,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所述桌架連接凹槽 為四個,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分布。所述桌架連接凹槽的形狀為圓形,或為三角 形,或為長方形,或為正方形。所述桌面板體的多彩仿玉石材料由不飽和樹脂、玉石粉、瑪瑙磨石粉、色 料及輔料攪拌混合均勻后在模具中固化而成;所述亮光耐磨材料層由聚氨酯材 料復(fù)合固化而成。所述輔料為異辛酸鈷和過氧化甲乙酮;所述多彩仿玉石材料中還含有蓄光 材料。所述桌架固定凹槽的上表面上設(shè)置有玻璃纖維加固材料層。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 本實用新型的桌面板體由不飽和樹脂、玉石粉、瑪瑙磨石粉、色料及輔 料攪拌混合均勻后在模具中高溫固化而成,根據(jù)需要可以制成各種各樣的色彩 和圖案,特別是能夠制成各種天然玉石的多彩花紋,顏色鮮艷,極富美感。并 且光亮耐磨材料層由聚氨酯材料復(fù)合固化而成,耐摩擦、耐高溫、抗阻燃性好, 并且透亮效果好。2、 本實用新型在桌面板體下表面中間設(shè)置一個桌架連接凹槽,桌架連接凹 槽的四周邊突出部為加固體,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多彩仿玉石材料、降低成本,又 可以便于桌面板體和桌架的連接,并且加固體能夠保持桌面的整體強度,另外 在高凹槽的上表面設(shè)置有玻璃纖維腳骨材料層,更加增加桌面的整體強度,因 此該桌面結(jié)構(gòu)強度好,經(jīng)久耐用。3、 本實用新型采用多彩仿玉石材料制成,不受潮濕和蟲蝕的影響,并且不 會產(chǎn)生脫漆、起皮、起泡、裂紋等缺陷,使用壽命長,并且容易清洗,使用十 分方便;同時能夠節(jié)約大量的自然石材,保護了自然環(huán)境。4、 本實用新型的多彩仿玉石材料中添加蓄光材料,能夠形成夜光型桌面, 該桌面能夠吸收光亮,并且在夜晚發(fā)出夜光,便于識別和美觀。5、 本實用新型使用范圍廣,能夠適用于各種辦公桌、餐桌、茶幾等日常用 品,易于推廣,具有較好的社會和經(jīng)濟效益。
圖1是新型仿玉石桌面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之一;圖2是新型仿玉石桌面結(jié)構(gòu)示意圖之二;圖3是圖1所示新型仿玉石桌面的俯視圖之一;圖4是圖1所示新型仿玉石桌面的俯視圖之二;圖5是圖1所示新型仿玉石桌面的俯視圖之三;圖6是圖1所示新型仿玉石桌面的俯視圖之四;圖7是圖1所示新型仿玉石桌面的俯視圖之五;圖8是圖1所示新型仿玉石桌面的俯視圖之六;圖9是圖1所示新型仿玉石桌面的俯視圖之七;圖10是圖1所示新型仿玉石桌面的俯視圖之八。 (五)具體實爐方式實施例一參見圖1和圖3,圖中,新型仿玉石桌面的桌面板體2由多彩仿 玉石材料制成,該多彩仿玉石材料由不飽和樹脂、玉石粉、瑪瑙磨石粉、色料 及輔料攪拌混合均勻后在模具中高溫固化而成,桌面板體2為圓形,其上表面 設(shè)置有亮光耐磨材料層l,其下表面設(shè)置有桌架連接凹槽3,該桌架連接凹槽3 為圓形,并且位于桌面板體2下表面的中間,其四周邊突出部為加固體4。亮光 耐磨材料層1由聚氨酯材料高溫固化而成。使用時,將桌面板體2套裝在桌架上,并且桌架安裝在桌面板體2下表面 的桌架連接凹槽3中,形成桌子或茶幾。實施例二參見圖4,本實施例和實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 同之處在于桌面板體2為長方形,其下表面中間的桌架連接凹槽3也為長方 形。實施例三參見圖5,本實施例和實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 同之處在于桌面板體2為長方形和圓弧形的結(jié)合,其下表面中間的桌架連接 凹槽3也為長方形和圓弧形的結(jié)合。實施例四參見圖6,本實施例和實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 同之處在于桌面板體2為長方形,并且四周邊帶有弧邊,其下表面中間的桌 架連接凹槽3為長方形。 實施例五參見圖7,本實施例和實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 同之處在于桌面板體2為正八邊形,其下表面中間的桌架連接凹槽3圓形。實施例六參見圖8,本實施例和實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 同之處在于桌面板體2為菱形,其下表面中間的桌架連接凹槽3也為菱形。實施例七參見圖9,本實施例和實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 同之處在于桌面板體2為正方形,其下表面中間的桌架連接凹槽3為圓形(也 可以為長方形)。實施例八參見圖10,本實施例和實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 不同之處在于桌面板體2為等邊三角形,其下表面中間的桌架連接凹槽3也 為等邊三角形。實施例九參見圖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 同之處在于桌架連接凹槽3的上表面設(shè)置有玻璃纖維加固材料層5,以增加桌 面板體2的整體強度。實施例十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九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之處在 于桌面板體2和桌架連接凹槽3可以分別采用實施例二 實施例八中的任一 種形狀。實施例十一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之處 在于桌架連接凹槽為三個,呈等邊三角形分布,并且桌架連接凹槽的形狀為 圓形,或為三角形,或為長方形,或為正方形。實施例十二本實施例與實施例十一基本相同,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之 處在于桌架連接凹槽為四個,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分布。實施例十三本實施例和實施例一^^實施例十二中的任一種桌面基本相同, 相同之處不重述,不同之處在于桌面板體2的多彩仿玉石材料中添加蓄光材 料,形成夜光型桌面,該桌面能夠吸收光亮,并且在夜晚發(fā)出夜光,便于識別 和美觀。改變桌面板體的形狀、改變桌架連接凹槽的形狀能夠組成多個實施例,均 為本實用新型的常見變化,在此不一一詳述。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新型仿玉石桌面,含有桌面板體,其特征是所述桌面板體由多彩仿玉石材料制成,并且其上表面設(shè)置有亮光耐磨材料層,其下表面設(shè)置有桌架連接凹槽。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復(fù)合新型仿玉石桌面,其特征是所述桌面板體 的形狀為圓形,或為橢圓形,或為長方形,或為正方形,或為三角形,或為多 邊形,或為上述任意兩種形狀的組合。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復(fù)合新型仿玉石桌面,其特征是所述桌架連接 凹槽為一個,并且位于所述桌面板體下表面的中間,所述桌架連接凹槽的四周 邊突出部為加固體。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復(fù)合新型仿玉石桌面,其特征是所述桌架連接 凹槽的形狀為圓形,或為長方形,或為正方形,或者和桌面板體的形狀相匹配。
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復(fù)合新型仿玉石桌面,其特征是所述桌架連接 凹槽為三個,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所述桌架連接凹槽為四個,呈長方形或正方 形分布。
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復(fù)合新型仿玉石桌面,其特征是所述桌架連接 凹槽的形狀為圓形,或為三角形,或為長方形,或為正方形。
7、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 6任一所述的復(fù)合新型仿玉石桌面,其特征是所述 桌架連接凹槽的上表面上設(shè)置有玻璃纖維加固材料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仿玉石桌面,它含有桌面板體,所述桌面板體由多彩仿玉石材料制成,并且其上表面設(shè)置有亮光耐磨材料層,其下表面設(shè)置有桌架連接凹槽,所述多彩仿玉石材料由不飽和樹脂、玉石粉、瑪瑙磨石粉、色料及輔料攪拌混合均勻后在模具中固化而成;所述亮光耐磨材料層由聚氨酯材料高溫固化而成。本實用新型具有各種天然玉石的多彩花紋,顏色鮮艷,極富美感,并且光亮耐磨材料層耐摩擦、耐高溫、抗阻燃性好,并且透亮效果好。它不受潮濕和蟲蝕的影響,并且不會產(chǎn)生脫漆、起皮、起泡、裂紋等缺陷,使用壽命長,容易清洗,使用十分方便,能夠適用于各種辦公桌、餐桌、茶幾等日常用品,易于推廣,具有較好的社會和經(jīng)濟效益。
文檔編號A47B13/10GK201015476SQ20072008910
公開日2008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07年1月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7年1月4日
發(fā)明者潘同超 申請人:潘同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