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塞拉門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塞拉門(plug door)裝置,其設置于車輛的乘降口,能進行車門的開閉動作及該車門的塞拉動作(沿車寬方向移動車門的動作)。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有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塞拉門裝置。
在該塞拉門裝置中,在固定于車輛的固定基座上形成有導引槽,該導引槽用來使車門向推出方向或拉入方向移動且使車門沿前后方向滑動移動。該導引槽具有與車輛側壁平行地配置的平行槽部、與該平行槽部連續(xù)而相對于車輛側壁傾斜地形成的傾斜槽部。 通過構成為使車門沿該導引槽移動,能夠使用讓朝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力作用于該車門的車門驅動裝置,令處于全閉位置的車門先向車輛側壁的外部推出,之后再沿著該車輛側壁的外表面滑動移動,從而將乘降口打開。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5-61065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6-316524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8-121244號公報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1)然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塞拉門裝置中,由于構成為在固定基座上形成相對于車輛側壁傾斜的傾斜槽部,所以不得不加大固定基座在車寬方向上的寬度。因此,存在著塞拉門裝置變得大型化的問題。
(2)此外,在專利文獻1的塞拉門裝置中,車門在門首側(戸先側)與傳遞來自車門驅動裝置的驅動力的部件連結,在進行開閉動作時,令車門的門首側向推出或拉入方向移動,經由該車門,使門尾側(戸尻側)的上部臂沿車寬方向擺動。
因此,若車門的剛性不足,則由于車門的撓曲等,可能造成上部臂的轉動不充分。 在此情況,車門的門尾側可能會與車輛接觸。
特別是在與驅動裝置的連結是在車門的門首側上部進行的情況下,在遠離該連結部的門尾側下部,變得容易與車輛接觸而出現(xiàn)問題。
另外,考慮通過使與車門驅動裝置的連結部靠近車門的門尾側來避免車門的門尾側與車輛接觸。然而,為了確保同樣的乘降口的開口寬度,車門驅動裝置、該車門驅動裝置與車門的連結部等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遍及寬廣的范圍來配置。結果塞拉門裝置變得大型化而產生問題。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實情而開發(fā)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小型地形成的塞拉門裝置。
本發(fā)明的塞拉門裝置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而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即,本發(fā)明的塞拉門裝置是單獨具備以下的特征,或是具備以下特征的適當組合。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的本發(fā)明的塞拉門裝置具備固定于車輛的本體的固定基座、 以能夠沿前述車輛的寬度方向(以下稱“車寬方向”)移動的方式設置于前述固定基座的滑動基座、設置于前述滑動基座而經由連結部使車門沿前述車輛的前后方向移動的車門驅動裝置、設置于前述連結部的軸部、以及轉動自如地設置在前述固定基座上的導引部,該導引部在打開前述車門時,一邊與前述軸部抵接一邊轉動而引導該軸部以使前述軸部向前述車輛的寬度方向的一方移動,在關閉前述車門時,一邊與前述軸部抵接一邊轉動而引導該軸部以使前述軸部向前述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另一方移動。
根據(jù)此構造,導弓丨部與軸部抵接而進行轉動從而沿車寬方向引導該軸部。因此,導引部的動作是追隨車門朝車寬方向的移動的動作。從而,能夠配合車門向車寬方向的移動狀況,使車寬方向上導引部所占的空間變得更小。結果,可通過令向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力作用于車門的車門驅動裝置來進行開閉動作及塞拉動作,且能小型地形成塞拉門裝置。
上述塞拉門裝置優(yōu)選為,在前述固定基座的上下任一側配置前述滑動基座,在另一側配置前述導引部。
根據(jù)此構造,能將能夠相對于固定基座移動地設置的滑動基座及導引部設置成更接近固定基座。由此,能使裝置整體小型化。
上述塞拉門裝置中,優(yōu)選前述導引部具有轉動自如地設置于前述固定基座的第 1連桿、轉動自如地設置于前述第1連桿且設有輥部的第2連桿,還具備固定在前述固定基座而用來引導前述輥部的輥導件,(a)在打開前述車門時,前述第1連桿經由前述第2連桿而受到來自前述軸部的力,轉動既定角度以使該軸部朝向車輛的寬度方向的一方移動,前述輥導件在前述第1連桿進行前述既定角度轉動的期間,引導前述輥部而維持前述第2連桿與前述軸部抵接的狀態(tài),當前述第1連桿進行了前述既定角度的轉動后,引導前述輥部而避免前述第2連桿妨礙前述軸部的移動,(b)在關閉前述車門時,前述第1連桿受到來自前述軸部的力而進行轉動,以使該軸部朝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另一方移動。
根據(jù)此構造,可通過簡單的構造來實現(xiàn)導引部,該導引部在打開車門時能將軸部朝車寬方向的一方引導且在關閉車門時能將軸部朝車寬方向的另一方引導。
上述塞拉門裝置中,優(yōu)選具備施力機構,該施力機構設置在前述第1連桿與前述第2連桿之間,以使前述輥部接近前述輥導件的方式對前述第2連桿施力。
根據(jù)此構造,由于將輥部朝輥導件側施力,所以可避免輥部離開輥導件。從而能更可靠地使輥部沿著輥導件移動。
上述塞拉門裝置中,優(yōu)選前述滑動基座具有沿前述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 前述軸部插通于該槽部,在進行前述車門的開閉時沿著該槽部移動。
根據(jù)此構造,可通過滑動基座的槽部的緣部來限制軸部朝車寬方向的移動。從而, 即使在向車寬方向的力作用于車門的情況下,仍能將該車門可靠地保持在車寬方向的既定范圍內。
上述塞拉門裝置中,優(yōu)選具備在對置的兩個齒條之間設置小齒輪而構成的倍速軌道,前述兩個齒條沿前述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地設置,其中的一方與前述滑動基座連結,另一方與前述車門連結,前述小齒輪與前述連結部連結。
根據(jù)此構造,通過車門驅動裝置使連結部移動既定距離,即可使車門移動該既定距離的倍數(shù)的距離。從而,用于讓連結部移動所需要的空間能夠變小。
上述塞拉門裝置中,優(yōu)選前述滑動基座被設置在前述固定基座上的多個線性導件保持為能夠沿前述車輛的寬度方向移動。
根據(jù)此構造,通過設置多個線性導件,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多個位置處將滑動基座連結于固定基座,因此可以防止滑動基座的變形。此外,容易使滑動基座沿車寬方向穩(wěn)定地直線推進。
上述塞拉門裝置中,優(yōu)選前述車門驅動裝置具有用來使前述連結部移動的齒條與小齒輪機構、用來將來自驅動源的旋轉驅動力分配至前述齒條與小齒輪機構的行星齒輪機構。
根據(jù)此構造,通過行星齒輪機構,來自驅動源的旋轉驅動力不僅能輸出至用來開閉車門的齒條與小齒輪機構,也能輸出至其他機構。例如,在車門完全關閉的狀態(tài)下,來自驅動源的驅動力經由行星齒輪機構,可作為驅動用來鎖定車門的移動的鎖定機構的動力來利用。
上述塞拉門裝置中,優(yōu)選具備轉動臂,該轉動臂以能繞上下延伸的軸轉動的方式連結于前述車輛的本體,且與開閉移動的前述車門連結;前述轉動臂以隨著前述滑動基座的移動而轉動的方式與該滑動基座連結。
根據(jù)此構造,由于轉動臂與滑動基座連結,所以即使不對車門賦予過大的剛性,仍能使轉動臂可靠地轉動。
此外,由于幾乎不用考慮車門的撓曲,所以即使在車門的門首側設置與車門驅動裝置的連結部,也能使轉動臂可靠地轉動。因此,車門驅動裝置及該車門驅動裝置與車門的連結部等能夠配置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的更窄的范圍。從而能小型地形成塞拉門裝置。
上述塞拉門裝置中,優(yōu)選前述轉動臂具備連結于前述車門的上部的上側轉動臂及連結于前述車門的下部的下側轉動臂,且前述上側轉動臂的轉動軸和前述下側轉動臂的轉動軸相連結。
根據(jù)此構造,通過使上側轉動臂及下側轉動臂的任一方轉動,即能夠令另一方可靠地轉動。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可通過對車門作用朝向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力的車門驅動裝置來進行開閉動作及塞拉動作,且能小型地形成塞拉門裝置。
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塞拉門裝置1的整體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塞拉門裝置1的上部的放大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的塞拉門裝置1的X-X線截面示意圖。
圖4是將圖3的導引部的部分省略的圖。
圖5是圖1所示的塞拉門裝置1的俯視示意圖。
圖6是表示打開車門中途的狀態(tài)的、相當于圖5的示意圖。
圖7是表示全開狀態(tài)的、相當于圖5的示意圖。
圖8是表示塞拉機構的放大示意圖,(a)為全閉狀態(tài),(b)為塞拉動作中,(C)為塞拉動作剛完成后的狀態(tài)。
圖9是圖1所示的塞拉門裝置1的下側轉動臂82附近部的放大示意圖。
圖10是圖9所示的塞拉門裝置1的Y-Y線截面示意圖。
圖11是表示變形例的塞拉門裝置的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塞拉門裝置 2、固定基座 3、滑動基座 4、車門驅動裝置 5aJb、軸部 6a、6b、導引部 61、第 1 連桿 62、第 2 連桿 65、輥 7、輥導件 81、上側轉動臂 82、下側轉動臂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車門104a、104b完全關閉的狀態(tài)稱為“全閉狀態(tài)”,將完全打開的狀態(tài)稱為“全開狀態(tài)”。此外,將各部件在全閉狀態(tài)下的位置稱為“全閉位置”,將在全開狀態(tài)下的位置稱為“全開位置”。
〔關于整體構造〕 如圖1所示,在車輛側壁101設置乘降口 102(用Sl表示開口寬度)。在乘降口 102的上部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框架103。在此,“前后方向”是與車輛的行進方向平行的方向,是圖1中箭頭A表示的方向。另外,在圖1中,右側為車輛的前方,左側為車輛的后方。
此外,以覆蓋乘降口 102的方式設置一對的車門l(Ma、104b。一對的車門104a、 104b是雙扇門式的車門,利用塞拉門裝置1來進行開閉。另外,該車門104a、104b設置為在全閉狀態(tài)下能使乘降口 102成為大致密閉。
如圖2所示,塞拉門裝置1具備固定于車輛的本體的固定基座2、設置在固定基座2上的滑動基座3、用來驅動車門104的車門驅動裝置4、被該車門驅動裝置4朝車輛的前后方向驅動的軸部fe、5b、用來引導該軸部fe、5b的導引部6a、6b。
如圖2及圖3所示,在框架103上,經由托架103a而固定有上側板狀部件103b。在該上側板狀部件10 上,以從緣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固定有連結板狀部件103c、103d。固定基座2固定于該連結板狀部件103c、103d。從而,將固定基座2固定為相對于框架103 (車輛的本體)無法相對移動。此外,固定基座2以位于車寬方向外側的直線狀的緣部與車輛的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此外,在該固定基座2的位于車寬方向外側的緣部,形成有朝車寬方向內側凹陷的凹部h、2b(參照圖5(b))。
在此,“車寬方向”是相對于車輛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是圖3、圖5 等中箭頭B表示的方向。另外,在圖3中,右側為車輛的內側,左側為車輛的外側。
如圖3所示,滑動基座3構成為具有與車輛的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呈大致L字狀地彎曲的板狀部件。該板狀部件具備大致水平地配置的底面板部32及大致鉛垂地配置的背面板部33。
如圖5所示,滑動基座3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為對稱的形狀。在該滑動基座3的底面板部32上,形成有與車輛的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槽32a、32b (槽部)。該槽32a、32b 是貫穿底面板部32的槽。
如圖2所示,滑動基座3經由與車寬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線性導件31而設置在固定基座2的上側。該線性導件31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在固定基座2的兩端部附近及中央部共計配置三個。
如圖3所示,該線性導件31構成為具備固定在固定基座2的上表面上而沿車寬方向延伸的軌道31a、能夠沿該軌道31a滑動的滑動部件31b。滑動部件31b固定于滑動基座3的底面板部32的下表面。
從而,滑動基座3能夠相對于固定基座2在車寬方向移動。
此外,如圖3及圖5所示,滑動基座3的向車寬方向內側的移動在與設置在固定基座2上的制動件21抵接的位置處受到限制。此外,滑動基座3的向車寬方向外側的移動在滑動部件31b與制動件22抵接的位置處受到限制。
〔關于驅動車門的機構〕 如圖3所示,車門驅動裝置4的本體41固定在滑動基座3的背面板部33。此外, 如圖2所示,一對的齒條42a、42b從本體41向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在本體41設置能夠正反旋轉的直接驅動方式的電動馬達(未圖標)。通過驅動該馬達,經由行星齒輪機構G, 與一對的齒條42a、42b嚙合的小齒輪42c旋轉,該一對的齒條42a、42b朝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動。
一對的齒條42a、42b在尖端分別與第1托架43a、4!3b (連結部)連結。對于該第 1托架43a、43b,分別與第2托架44a、44b及倍速軌道45a、45b的軌道用小齒輪46a、46b連結。具體而言,經由后述的倍速軌道45a、45b的支承軌道49、49(參照圖3),連結上述第1 托架43a、43b、第2托架44a、44b及倍速軌道用小齒輪46a、46b。在第2托架44a、44b上, 分別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固定軸部fe、5b。
S卩,齒條42a、第1托架43a、第2托架4 及軌道用小齒輪46a,以相對位置不變的方式互相連結。此外同樣的,齒條42b、第1托架43b、第2托架44b及軌道用小齒輪46b也以相對位置不變的方式互相連結。此外,在第1托架43a、4!3b上,連結有鎖定機構90能夠卡合的鎖定用軸部91a、91b。
在此,倍速軌道4 設置成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且構成為具備軌道用小齒輪 46a、上下對置的兩個齒條(上側齒條47a及下側齒條48a)、將小齒輪46a支承為轉動自如且在車寬方向將上側齒條47a及下側齒條48a挾持為滑動自如的支承軌道49 (參照圖3)。 上側齒條47a與車門10 連結而和車門10 —起移動。下側齒條48a固定在滑動基座3 的上表面而和該滑動基座3 —起移動。因此,通過軌道用小齒輪46a和支承軌道49 一起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移動,上側齒條47a以該軌道用小齒輪46a的移動量的倍數(shù)的移動量朝向與軌道用小齒輪46a相同的方向移動。
對于倍速軌道45b也采用同樣的構造。即,倍速軌道45b的上側齒條47b相對于車門104b固定,下側齒條48b相對于滑動基座3固定,因此通過使軌道用小齒輪46b沿前后方向移動,能夠使車門104b沿前后方向移動。
因此,若車門驅動裝置4的小齒輪42c正向(圖2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齒條 4 朝車輛的前方(圖2的右方)移動,從而軸部如及車門10 朝前方移動。這時,齒條 42b朝車輛的后方(圖2中的左方)移動而軸部恥及車門104b朝后方移動。S卩,通過使車門驅動裝置4的小齒輪42c進行該正向旋轉,車門104a、104b打開,通過使小齒輪42c反向 (圖2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車門104a、104b關閉。
此外,由于用來驅動車輛前側的車門10 的構造和用來驅動后側的車門104b的構造大致對稱,所以在以下的說明中,主要針對驅動前側車門10 的構造來進行說明,而省略用于驅動后側車門104b的構造。
如圖2所示,軸部fe以從與齒條4 連動的第2托架44a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固定于該第2托架44a。此外,如圖3所示,在該軸部如的下端附近部,設置兩個輥(上側輥51 及下側輥5 。該輥51、52設置為能夠以軸部fe為旋轉軸進行旋轉。
〔關于塞拉機構〕 圖8是圖5(b)所示的塞拉機構(導引部6a、輥導件7、軸部5a)的放大示意圖,是用來說明車門10 打開時的軸部如及導引部6a的動作的圖。在圖8中,(a)表示全閉狀態(tài),(b)表示塞拉動作的中途的狀態(tài),(c)表示塞拉動作剛完成后的狀態(tài)。
用來進行車門104a、104b的塞拉動作的塞拉機構構成為具備導引部6a、輥導件 7以及軸部如。如圖3及圖8所示,在固定基座2的下表面固定有輥導件7。此外,導引部 6a具備第1連桿61和第2連桿62。該導引部6a配置在固定基座2的下側。
如圖8所示,第1連桿61是大致長方形的板狀部件,被設置為一端側相對于固定基座2轉動自如。具體而言,第1連桿61設置為能繞朝向大致鉛垂方向的第1轉動軸63自如轉動。此外,在第1連桿61的另一端側的周緣,形成有能夠收容軸部fe的下側輥52的第1缺口部61a。
第2連桿62是板狀部件,轉動自如地設置于第1連桿61。具體而言,第2連桿62 設置于朝向大致鉛垂方向的第2轉動軸64,該第2轉動軸64設置在第1連桿61的第1缺口部61a的附近。此外,在第2連桿62的周緣,設置有能夠收容軸部fe的上側輥51的第 2缺口部62a。此外,在該第2連桿62上,設置有繞鉛垂軸轉動自如的輥65(輥部)。輥65 安裝于從第2連桿62向上方突出的轉動軸66,配置為與固定于固定基座2的輥導件7的高度大致相同。
如圖8(a)所示,在車門104a、104b為全閉狀態(tài)的情況下,從俯視圖觀察,由第1連桿61的第1缺口部61a和第2連桿62的第2缺口部6 包圍軸部fe的周圍。具體而言, 第1連桿61被保持為第1缺口部61a的開口側朝向車寬方向外側;此外,第2連桿62被保持為第2缺口部62a的開口側朝向與向第1轉動軸6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從而,軸部fe 的從第1連桿61的第1缺口部61a內向外側的移動受到第2連桿62的約束。
此外,在全閉狀態(tài),第2連桿62的輥65位于比第2缺口部6 更靠車寬方向外側的位置,第2連桿62的第2轉動軸64位于比第2缺口部6 更靠車寬方向內側的位置。
另外,在第1連桿61和第2連桿62之間設置螺旋彈簧67 (施力機構)。螺旋彈簧67的一端設置在第2連桿62的第2轉動軸64與輥65的大致中間部,另一端設置在第 1連桿61的接近第1轉動軸63的位置。從而,通過螺旋彈簧67來對第2連桿62施力,而使其有向解除軸部5a的約束的方向(圖8的箭頭Rbl所示的方向)轉動的趨勢。S卩,第2 連桿62被螺旋彈簧67施力為使輥65接近輥導件7。
輥導件7具備引導輥65的斜面71、與該斜面71連續(xù)而引導輥65的曲面72。
斜面71是下述平面形成為越朝向車門10 打開方向(以下稱為開方向,在圖8 以箭頭Al表示)越靠近車寬方向外側。輥導件7從俯視觀察,以包含斜面71的部分與固定基座2的凹部加重疊的方式固定于固定基座2的下表面。
曲面72是下述曲面與斜面71連續(xù)而呈大致S字形彎曲且朝車寬方向內側延伸。 另外,曲面72,在接近車寬方向外側的位置是朝向開方向凸出,在接近車輛的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是朝向閉方向(開方向的相反方向,在圖8以箭頭A2表示)凸出。
另外,輥導件7在斜面71和曲面72連續(xù)的部分處朝車寬方向外側最為突出。而且,在固定基座2上將輥導件7設置為使該朝車寬方向外側最為突出的部分,與固定基座 2的端面位于大致相同位置,或是位于比該固定基座2的端面更靠車寬方向內側的位置。 即,輥導件7被設置為不會比固定基座2更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
〔關于轉動臂〕 如圖1所示,在乘降口 102的上部兩側及下部兩側設置有轉動從而將車門沿車寬方向引導的上側轉動臂81及下側轉動臂82。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由于車輛前側的轉動臂的驅動機構和車輛后側的轉動臂的驅動機構具有對稱的構造,故僅針對車輛前側的轉動臂的驅動機構進行說明,而省略對車輛后側的轉動臂的驅動機構的說明。
如圖1所示,上側轉動臂81固定于沿大致鉛垂方向延伸的連結軸83。此外,連結軸83的上下兩端轉動自如地固定于從乘降口 102的邊緣延伸的托架。
如圖2及圖4所示,在上側轉動臂81的尖端設置有繞向大致鉛垂上方延伸的轉動軸轉動自如地設置的輥84。此外,在車門10 設置有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側軌道85。 如圖4所示,該上側軌道85設有朝下方開口而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槽。
輥84從下方插入該上側軌道85的槽,配置成能夠沿該上側軌道85移動。
另外,如圖4及圖5所示,在上側轉動臂81和滑動基座3之間設置連結棒86。連結棒86的一端能夠繞大致鉛垂的軸轉動自如地設置于固定于上側轉動臂81的長度方向中間部的托架81a,另一端能夠繞大致鉛垂的軸轉動自如地設置于滑動基座3。
接著說明設置在車門104a、104b的下側的下側轉動臂82。圖9是將圖1所示的塞拉門裝置1的下側轉動臂82附近部放大的示意圖。圖10是圖9所示的塞拉門裝置1的 Y-Y線的截面示意圖。
如圖9及圖10所示,在連結軸83的下側固定有下側轉動臂82。因此,若上側轉動臂81轉動,則下側轉動臂82也會轉動。再者,與車門10 上側的構造同樣的,在下側轉動臂82的尖端也設有繞向大致鉛垂上方延伸的轉動軸自如轉動的輥87。而且,該輥87能從下方插入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地設置于車門10 的下側軌道88的槽中,能沿著該下側軌道88移動。
〔關于塞拉門裝置的動作〕 參照圖5 圖8來說明塞拉門裝置1的動作。
〈打開門時的動作〉 如圖5及圖8 (a)所示,在車門呈全閉狀態(tài)時,從俯視觀察,軸部fe (在圖5 圖8, 示意地施加了網線而進行表示)位于固定基座2的凹部加內。而且,該軸部如卡合于第 1連桿61的第1缺口部61a及第2連桿62的第2缺口部6 雙方(S卩,軸部位于缺口部內)。
通過使車門驅動裝置4的馬達(未圖標)驅動而使小齒輪42c正向旋轉,對一對的齒條42a、42b作用朝向開方向的驅動力。該朝向開方向的驅動力經由第1托架43a、支承軌道49及第2托架4 而傳遞至軸部fe。即,軸部fe有向開方向(圖8中的箭頭Al方向)移動的趨勢而對第2連桿62朝相同方向施力。
在此,如圖8(a)所示,第2連桿62相對于第1連桿61的轉動(朝箭頭Rbl方向的轉動)在輥65與輥導件7的斜面71抵接的位置受到限制。因此,第2連桿62相對于第 1連桿61幾乎不轉動,而變成經由第2轉動軸64對第1連桿61賦予繞第1轉動軸63的轉動力(朝箭頭Ral方向的轉動力)。結果,如圖8(b)所示,輥65沿著斜面71移動,且第1 連桿61繞第1轉動軸63轉動。
圖8(b)表示第1連桿61朝箭頭Ral方向轉動既定角度而輥65移動至斜面71的端部的狀態(tài)。如圖8(b)所示,在第1連桿61朝箭頭Ral方向轉動的期間,第2連桿62的輥65沿著輥導件7的斜面71移動。這時,第2連桿62被螺旋彈簧67向斜面71側拉拽, 所以輥65并不會離開斜面71。此外,從俯視觀察,維持著由第1連桿61的第1缺口部61a 和第2連桿62的第2缺口部6 包圍軸部fe周圍的狀態(tài)。
若從圖8 (b)所示的狀態(tài)使軸部fe進一步向開方向移動,則輥65和輥導件7的接觸位置從斜面71向曲面72移行。從而,輥65沿著曲面72而被向車寬方向內側拉入,同時第2連桿62相對于第1連桿61朝箭頭Rbl方向相對旋轉。即,如圖8(c)所示,第2連桿 52對軸部fe的約束被解除。
在此,在全閉狀態(tài)下,將第1連桿61配置為第1缺口部61a位于比第1轉動軸63 的位置更靠車寬方向外側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從俯視觀察,連結收容于第1缺口部 61a的軸部fe的中心和第1轉動軸63的中心的直線、與通過該第1轉動軸63且與車輛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直線所成的角度(圖8(a)中用θ表示的角度)在5 10°的范圍內。
此外,在全閉狀態(tài)下,將第2連桿62配置為,輥65位于比軸部fe的中心更靠車寬方向外側的位置,且第2轉動軸64位于比軸部fe的中心更靠車寬方向內側的位置。
根據(jù)此構造,來自軸部fe的作用力能夠高效率地用于第1連桿61的轉動。
如上述那樣地第1連桿61轉動時,對于軸部fe,作用有朝向車寬方向外側的力。 同樣的,對于另一方的軸部恥,也作用有朝向車寬方向外側的力。因此,對于連結于該軸部 fe及軸部恥的車門驅動裝置4,也作用有朝向車寬方向外側的力,此外對于固設有該車門驅動裝置4的滑動基座3,也作用有朝向車寬方向外側的力。
從而,車門驅動裝置4及滑動基座3被線性導件31引導而朝車寬方向外側移動。 結果,如圖6所示,使車門104a、104b朝車寬方向外側移動且向開方向移動。
之后,如圖7所示,軸部fe不受到來自導引部6a的沿車寬方向的力,通過車門驅動裝置4的驅動而向開方向直線移動。S卩,車門10 朝向開方向直線移動直到全開位置。
這時,軸部fe沿著固定基座2的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周緣部移動。因此,即使對車門10 施加朝向車寬方向內側的外力,由于軸部如抵接于固定基座2的周緣部,滑動基座3也不會被向車寬方向內側推入。
此外,軸部fe沿著滑動基座3的槽3 移動。因此,即使對車門10 施加朝向車寬方向外側的外力,由于軸部fe的朝車寬方向外側的移動被槽32a的邊緣限制,從而能抑制車門向車寬方向外側過度擺動。此外,滑動基座3的朝車寬方向外側的移動被制動件22 限制,所以滑動基座3不會由于朝向車寬方向外側的外力而移動。再者,關于軸部恥也是同樣的,可通過槽32b來限制朝車寬方向的移動。
〈關閉車門時的動作〉 在關閉車門時,進行與上述車門的打開動作相反的動作。
S卩,使車門驅動裝置4的馬達(未圖標)驅動而使小齒輪42c反向旋轉,從而對一對的齒條42a、42b作用朝向閉方向的驅動力。該朝向閉方向的驅動力傳遞至軸部fe,軸部 5a朝向導引部6a直線地向閉方向(圖8中的箭頭A2方向)移動。
在此,在車門打開的狀態(tài)下,如圖8 (c)所示,在螺旋彈簧67的作用下,對第2連桿 62作用有向Rbl方向的轉動力。即,自螺旋彈簧67的拉拽力作用于第2連桿62而使輥65 位于輥導件7的曲面72上。在本實施方式中,輥65進入曲面72的凹部72a,所述凹部72a 具有與輥65的外周形狀大致相同的圓弧形狀。因此,第1連桿61及第2連桿62被穩(wěn)定地保持在既定位置。具體而言,第2連桿62被保持在下述位置朝閉方向直線地移動過來的軸部fe能夠抵接于第2缺口部6 的內緣的位置。此外,第1連桿61被保持在下述位置 朝閉方向直線地移動過來的軸部如能夠收容于第1缺口部61a內的位置。
因此,在從全開位置向閉方向移動既定量時,軸部fe與第2連桿62的第2缺口部 6 的內緣(參照圖8(c))抵接而對該第2連桿62施力。這時,第2連桿62克服螺旋彈簧 67的力而朝箭頭此2方向轉動,所以不會妨礙軸部fe朝閉方向的直線移動。在該第2連桿62轉動時,輥65在輥導件7的曲面72上沿其移動。此外,在該第2連桿62轉動時,第 1連桿61幾乎不轉動而被保持在既定位置或其附近部。
接著,軸部如朝閉方向移動直到與第1連桿61的第1缺口部61a內緣抵接的位置,而對第1連桿61朝閉方向施力。從而,第1連桿61朝箭頭Ra2方向轉動,且軸部如被向車寬方向內側引導。即,軸部如被引導至固定基座2的凹部加內。
車門10 與軸部fe同樣地移動。即,車門10 從全開位置向閉方向直線移動, 且在全閉位置附近部,被向車寬方向內側拉入而向全閉位置移行。關于車門104b也進行與車門10 同樣的關閉動作。
〔關于車門開閉時的轉動臂的動作〕 以下針對車門開閉時的轉動臂的動作進行說明。
如上述所述,在車門從全閉位置朝開方向開始移動時,滑動基座3向車寬方向外側移動。從而,如圖5及圖6所示,一端連結于該滑動基座3的連結棒86也向車寬方向外側移動而對上側轉動臂81向車寬方向外側推出施力。被連結棒86施力的上側轉動臂81 一邊將朝向車寬方向外側的作用力經由上側軌道85(參照圖4)而作用于車門10 的門尾側端部附近,一邊轉動。
此外,通過上側轉動臂81的轉動,經由連結軸83,下側轉動臂82也朝向相同方向轉動。即,下側轉動臂82—邊將朝車寬方向外側的作用力經由下側軌道88作用于車門10 的門尾側端部附近,一邊轉動。
從而,車門10 在門尾側端部附近的上端部附近及下端部附近被朝車寬方向外側施力,朝車寬方向外側移動。
在關閉車門時,如上述所述,在全閉位置附近,滑動基座3朝車寬方向內側移動。 從而,一端連結于該滑動基座3的連結棒86也朝車寬方向內側移動而將上側轉動臂81朝車寬方向內側拉入施力。被連結棒86施力的上側轉動臂81 —邊經由上側軌道85將朝向車寬方向內側的拉入力作用于車門10 的門尾側端部附近,一邊轉動。
此外,通過上側轉動臂81的轉動,經由連結軸83,下側轉動臂82也朝相同方向轉動,將朝車寬方向內側的作用力經由下側軌道88作用于車門10 的下端附近部的門尾側端部附近。
從而,車門10 在門尾側端部附近的上端部附近及下端部附近被朝車寬方向內側施力,朝車寬方向內側移動。
此外,在上述打開動作時及關閉動作時,設置在上側轉動臂81尖端的輥84及設置在下側轉動臂82尖端的輥分別隨著車門10 的朝開閉方向的移動而沿著上側軌道85及下側軌道滾動,并相對于車門10 進行相對移動。
〔關于鎖定動作〕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具備鎖定機構90,在車門為全閉狀態(tài)時,與鎖定用軸部91a、91b卡合而對第1托架43a、4;3b朝開方向的移動(即,車門104a、104b朝開方向的移動)進行鎖定。該鎖定機構90設置于車門驅動裝置4的本體41,如以下所說明那樣,可切換為鎖定狀態(tài)和鎖定解除狀態(tài)。
設置在車門驅動裝置4的馬達(未圖標)的輸出軸可經由行星齒輪機構G將驅動力傳遞至小齒輪42c及鎖定機構90。
行星齒輪機構G具備被軸支承為旋轉自如的太陽齒輪G1、配置在該太陽齒輪Gl的外周而能嚙合于太陽齒輪Gl并進行自轉及公轉的多個行星齒輪G2、具有在行星齒輪G2外側與行星齒輪G2嚙合的內齒的內齒輪G3、將該行星齒輪G2支承為旋轉自如的支架C。太陽齒輪G1、內齒輪G3、支架C三者配置為旋轉軸線一致,且各自配置為能相對于其他部件相對旋轉自如。再者,前述三者的旋轉軸線也和齒條與小齒輪機構的小齒輪42c的旋轉軸線一致。
太陽齒輪Gl與馬達的輸出軸連結。此外,也可適當?shù)亟浻蓽p速機構來連結。
內齒輪G3經由未圖標的螺栓等來與小齒輪42c連結。
支架C與鎖定機構90連結。此外,有既定的作用力作用于支架C,所述作用力在車門進行關閉動作時能夠抑制隨著行星齒輪C2的公轉的該支架C的旋轉。
根據(jù)此構造,通常在進行關閉動作時,在車門到達全閉位置之前的期間,支架C不會旋轉。若車門到達全閉位置,則車門無法朝閉方向移動,所以內齒輪G3的旋轉也被阻止。 因此,馬達的驅動力被傳遞至支架C。從而,支架C克服前述既定的作用力而旋轉,鎖定機構 90向鎖定狀態(tài)移行。
另一方面,在車門從全閉位置朝開方向移動時,在開始朝開方向移動時,利用處于鎖定狀態(tài)的鎖定機構90來阻止鎖定用軸部91a、91b的移動。從而可阻止內齒輪G3的旋轉。 因此,支架C朝與前述關閉動作時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從而,鎖定機構90向鎖定解除狀態(tài)移行。在此,支架C構成為在旋轉既定角度后的位置其旋轉受到限制。因此,在支架C的旋轉被限制后,馬達的驅動力被傳遞至內齒輪G3,車門朝開方向移動。
此外,對于鎖定機構90,只要構成為在車門處于全閉位置時,能與支架C的旋轉連動而限制鎖定用軸部91a、91b的朝開方向的移動,且能通過該支架C的反向旋轉來解除該限制即可。例如,可使用上述專利文獻2、3所記載的公知的鎖定機構。
如以上所說明那樣,本實施方式的塞拉門裝置1具備固定于框架103的固定基座 2、以能沿車寬方向移動的方式設置于固定基座2的滑動基座3、設置于滑動基座3且經由第 1托架43a、4!3b而使車門104a、104b朝車輛的前后方向移動的車門驅動裝置4、相對于第1 托架43a、43b固定的軸部fe、5b、以及導引部6a、6b,該導引部6a、6b轉動自如地設置于固定基座2,在打開車門104a、104b時,一邊與軸部fejb抵接一邊轉動而引導軸部fe、5b以使軸部5a、恥朝車寬方向外側移動,在關閉車門104a、104b時,一邊與軸部5a、恥抵接一邊轉動而引導軸部fe、5b以使軸部5ajb朝車寬方向內側移動。
根據(jù)此構造,導引部6a、6b通過與軸部5ajb抵接并轉動而對該軸部5ajb沿車寬方向進行引導。因此,導引部6a、6b以追隨車門104a、104b的朝車寬方向的移動的方式動作。從而,在車門104a、104b被朝車寬方向內側拉入的狀態(tài)下,可抑制導引部6a、6b向車寬方向外側被過度突出。因此,可更加縮小導引部6a、6b所占的空間。結果,可通過對車門 104a、104b作用朝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力的車門驅動裝置4來進行開閉動作及塞拉動作,且能小型地形成塞拉門裝置1。
此外,并不限定于在關閉動作時將車門朝車寬方向內側拉入而密合于乘降口的周緣部的構造,也可以是在關閉動作時將車門朝車寬方向外側推出而密合于乘降口的周緣部的構造。
此外,在固定基座2的下側配置滑動基座3,在上側配置導引部6a、6b。
根據(jù)此構造,能將設置成可相對于固定基座2相對移動的滑動基座3及導引部6a、 6b設置成更接近固定基座2。從而能使裝置整體小型化。
S卩,若將滑動基座3及導引部6a、6b雙方都設置在固定基座2的一側,則滑動基座 3及導引部6a、6b必須配置在適當?shù)奈恢靡员苊庠谝苿訒r發(fā)生相互干涉。這時,容易產生無用的空間。鑒于這點,通過將滑動基座3及導引部6a、6b在固定基座2的上下分開配置,就不用考慮彼此干涉的問題,因此配置所需的空間不會變得過大。
此外,由于滑動基座3及導引部6a、6b可設置成更接近固定基座2,滑動基座3及導引部6a、6b對于固定基座2的連結變穩(wěn)定。因此,能使滑動基座3及導引部6a、6b的動作穩(wěn)定。
此外,也可構成為在固定基座2的上側配置導引部,在下側配置滑動基座。
此外,導引部6a(導引部6b也是同樣的)還具備轉動自如地設置于固定基座2 的第1連桿61、轉動自如地設置于第1連桿61且設有輥65的第2連桿62、以及固定于固定基座2而來引導輥65的輥導件7。
而且,在打開車門時,第1連桿61經由第2連桿62而受到來自軸部fe的力,轉動既定角度以使該軸部如朝車寬方向外側移動。輥導件7在第1連桿61進行既定角度轉動的期間,對輥65進行引導而維持第2連桿62與軸部fe抵接的狀態(tài),當?shù)?連桿61進行既定角度的轉動后,對輥65進行引導而避免第2連桿62妨礙軸部fe的移動。
另外,在關閉車門時,第1連桿61受到來自軸部fe的力而進行轉動,以使軸部fe 朝車寬方向內側移動。
根據(jù)此構造,可通過簡單的構造來實現(xiàn)導引部6a,該導引部6a在打開車門時能將軸部fe朝車寬方向外側引導且在關閉車門時能將軸部如朝車寬方向內側引導。
另外具備螺旋彈簧67,其設置在第1連桿61與第2連桿62之間,對第2連桿62 施力以使輥65接近輥導件7。
根據(jù)此構造,由于將輥65朝輥導件7側施力,可避免輥65離開輥導件7。從而能更可靠地使輥65沿著輥導件7移動。
另外,通過螺旋彈簧67的彈力,能將第1連桿61及第2連桿6保持在既定位置。 即,可將第1連桿61及第2連桿6保持為下述狀態(tài)使缺口部61a、61b的開口側比固定基座2更向寬度方向外側伸出,且該缺口部61a、61b的開口側朝向開方向的狀態(tài)(圖8(c)所示的狀態(tài))。
從而,在進行關閉動作時,能可靠地將軸部fe導入第1連桿61及第2連桿6的缺口部 61a、61b 內。
此外,并不限于使用螺旋彈簧來對第2連桿施力的情況,也能使用其他彈性部件, 此外也可以是使用磁力等來進行施力的構造。
此外,滑動基座3具有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32a、32b,軸部5a、恥插通于槽 32a、32b,在車門104a、104b開閉時沿著槽32a、32b移動。
根據(jù)此構造,可通過槽32a、32b的緣部來限制軸部fe、5b向車寬方向的移動。從而,即使在對車門104a、104b作用朝向車寬方向的力的情況下,仍能將該車門104a、104b可靠地保持在車寬方向的既定范圍內。
此外,用來將車門驅動裝置4的驅動力傳遞至車門的第1托架43a、4!3b經由倍速軌道45a、45b而連結于車門l(Ma、104b。因此,通過車門驅動裝置4使該第1托架43a、43b 移動既定距離,能使車門104a、104b移動該既定距離倍數(shù)的距離。從而,可縮小用于使第1 托架43a、43b、與其連動的第2托架44a、44b、軸部5ajb等移動所需要的空間。
此外,滑動基座3被設置于固定基座2的三個線性導件31保持為能沿車寬方向移動,因此滑動基座3和固定基座2的連結穩(wěn)定。從而能防止滑動基座3的變形。且容易使滑動基座3沿車寬方向穩(wěn)定地直線地推進。
此外,車門驅動裝置4具備用來使第1托架43a、4!3b移動的齒條42a、42b及小齒輪42c所構成的齒條與小齒輪機構、以及將來自驅動源的馬達的旋轉驅動力分配至前述齒條與小齒輪機構的行星齒輪機構G。
另外,具有用來鎖定車門104a、104b的移動的鎖定機構90。
行星齒輪機構G構成為可將來自馬達的旋轉驅動力分配至前述齒條與小齒輪機構及前述鎖定機構90。
根據(jù)此構造,能通過以馬達作為驅動源的車門驅動裝置4來進行開閉動作、塞拉動作、用于鎖定車門的移動的鎖定動作。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塞拉門裝置1具備上側轉動臂81及下側轉動臂82,該上側轉動臂81及下側轉動臂82以能繞上下延伸的軸轉動的方式連結于乘降口 102的上部兩側及下部兩側,且連結于開閉移動的車門l(Ma、104b。
上側轉動臂81以隨著滑動基座3的移動而轉動的方式經由連結棒86而連結于滑動基座3。此外,下側轉動臂82經由連結軸83而連結于上側轉動臂81,隨著滑動基座3的移動而轉動。
根據(jù)此構造,由于上側轉動臂81經由連結棒86而連結于滑動基座3,不須經由車門104a、104b即可傳遞來自車門驅動裝置4的驅動力。即,即使不對車門104a、104b賦予過大的剛性,仍能使上側轉動臂81可靠地轉動。
下側轉動臂82經由連結棒86、上側轉動臂81及連結軸83而連結于滑動基座3。 因此,通過使滑動基座3移動,即可讓下側轉動臂82可靠地轉動。
此外,并不限于使用倍速軌道45a、45b而連結車門驅動裝置4和車門104a、104b 的情況,也能將車門驅動裝置4的第1托架43a、4!3b直接固定于車門l(Ma、104b。在此情況下,比起使用倍速軌道的情況,車門驅動裝置4的齒條42a、42b的移動量倍增,但能利用簡單的構造來實現(xiàn)。此外,即使在車門104a、104b的門首側固定第1托架43a、4!3b等,也能使上側轉動臂81及下側轉動臂82可靠地轉動。因此,車門驅動裝置4、第1托架43a、43b、第 2托架44a、44b等的部件可配置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的乘降口 102的中央附近的更窄的范圍。其結果,能使塞拉門裝置小型化。
此外,由于上側轉動臂81及下側轉動臂82固定于同一個連結軸83,所以通過利用來自滑動基座3的作用力令上側轉動臂81轉動,即可使下側轉動臂82可靠地轉動。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范圍內能能做各種改變而實施。
例如也能采用以下的變形而實施。
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具備通過轉動來引導軸部fe、5b的導引部6a、6b的情況。如圖 11所示,也能采用具有通過設置于固定基座220的導引槽221來引導軸部fe、5b的塞拉機構的構造。
該導引槽221具備與車輛的前后方向平行地形成的平行槽部221a、連續(xù)于該平行槽部221a而相對于車輛側壁傾斜地形成的傾斜槽部221b。
根據(jù)此構造,在進行打開動作時,軸部5ajb被傾斜槽部221b的引導從而將滑動基座230及車門驅動裝置MO向車寬方向外側推出,結果將車門104a、104b —邊向車寬方向外側推出一邊向開方向移動。這時,上側轉動臂81經由連結棒86而被滑動基座230施力,以朝車寬方向外側伸出的方式可靠地轉動既定角度。
另一方面,在進行關閉動作的情況,處于全開位置的軸部如、恥被平行槽部203a 引導而移動,在全閉位置附近,被傾斜槽部221b引導而朝車寬方向內側被拉入。伴隨于此, 滑動基座230及車門驅動裝置240被向車寬方向內側拉入,結果車門104a、104b —邊向車寬方向內側被拉入一邊朝閉方向移動。這時,上側轉動臂81經由連結棒86而被滑動基座 230施力,以向車寬方向內側被拉入的方式可靠地轉動既定角度。
權利要求
1.一種塞拉門裝置,具備 固定基座,固定于車輛的本體;滑動基座,以能夠沿前述車輛的寬度方向移動的方式設置于前述固定基座; 車門驅動裝置,設置于前述滑動基座,經由連結部使車門朝向前述車輛的前后方向移動;軸部,設置于前述連結部;導引部,轉動自如地設置于前述固定基座,在打開前述車門時,一邊與前述軸部抵接一邊轉動而引導前述軸部以使該軸部向前述車輛的寬度方向的一方移動,并且在關閉前述車門時,一邊與前述軸部抵接一邊轉動而引導前述軸部以使該軸部向前述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另一方移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塞拉門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固定基座的上下任一側配置前述滑動基座,在另一側配置前述導引部。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塞拉門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導引部具有轉動自如地設置于前述固定基座的第1連桿、轉動自如地設置于前述第1連桿且設有輥部的第2連桿,還具備固定于前述固定基座而引導前述輥部的輥導件,(a)在打開前述車門時,前述第1連桿經由前述第2連桿而支承來自前述軸部的力,轉動既定角度以使該軸部朝向車輛的寬度方向的一方移動,前述輥導件在前述第1連桿進行前述既定角度轉動的期間,引導前述輥部而維持前述第2連桿與前述軸部抵接的狀態(tài),當前述第1連桿進行了前述既定角度的轉動后,引導前述輥部而避免前述第2連桿妨礙前述軸部的移動,(b)在關閉前述車門時,前述第1連桿受到來自前述軸部的力而進行轉動,以使該軸部朝向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另一方移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塞拉門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施力機構,該施力機構設置在前述第1連桿與前述第2連桿之間,以使前述輥部接近前述輥導件的方式對前述第2連桿施力。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塞拉門裝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滑動基座具有沿前述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前述軸部插通于該槽部,在進行前述車門的開閉時沿著該槽部移動。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塞拉門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在對置的兩個齒條之間設置小齒輪而構成的倍速軌道,前述兩個齒條設置為沿前述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其中的一方與前述滑動基座連結, 另一方與前述車門連結,前述小齒輪與前述連結部連結。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塞拉門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滑動基座借助設置于前述固定基座的多個線性導件被保持為能夠沿前述車輛的寬度方向移動。
8.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塞拉門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車門驅動裝置具有用來使前述連結部移動的齒條與小齒輪機構、和將來自驅動源的旋轉驅動力分配至前述齒條與小齒輪機構的行星齒輪機構。
9.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塞拉門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轉動臂,該轉動臂以能繞上下地延伸的軸轉動的方式連結于前述車輛的本體,且連結于開閉移動的前述車門,前述轉動臂以隨著前述滑動基座的移動而轉動的方式連結于該滑動基座。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塞拉門裝置,其特征在于,作為前述轉動臂,具備連結于前述車門的上部的上側轉動臂及連結于前述車門的下部的下側轉動臂,前述上側轉動臂的轉動軸和前述下側轉動臂的轉動軸相連結。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塞拉門裝置,可通過讓朝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力作用于車門的車門驅動裝置來進行開閉動作及塞拉動作,且能小型化地形成。塞拉門裝置(1)具備固定于車輛的本體的固定基座(2)、以能沿車寬方向移動的方式設置于固定基座(2)的滑動基座(3)、設置于滑動基座(3)的車門驅動裝置(4)、設置于車門驅動裝置(4)與車門(104a、104b)的連結部的軸部(5a、5b)、轉動自如地設置于固定基座(2)而用來引導軸部(5a、5b)的導引部(6a、6b)。在開閉車門時,導引部(6a、6b)以抵接于軸部(5a、5b)而沿車寬方向移動的方式來引導該軸部(5a、5b)。
文檔編號E05F11/53GK102187042SQ20098014122
公開日2011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0月17日
發(fā)明者高橋一玉, 山口敦仁 申請人:納博特斯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