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動體輔助裝置以及殼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輔助裝置的殼體是在支承體和相對于上述支承體在第一方向上滑動移動的可動體中的任意一側(cè)形成的收容部設置的輔助裝置的殼體,其具有在與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突出且支承在上述收容部的支承面上的支承部、和遠離上述支承面的離開部。
【專利說明】可動體輔助裝置以及殼體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對各種可動體的動作進行輔助的可動體輔助裝置以及殼體。
【背景技術】
[0002]為了輔助拉門等可動體的動作,公知有使用施力機構、制動機構來進行強制移動、緩沖的可動體輔助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這種輔助裝置中,例如在拉門側(cè)埋設殼體,并且在該殼體收納能夠滑動的抵接體。另外,在門框側(cè)設有被抵接體捕捉的接受體。并且在殼體內(nèi),保持有作為與抵接體連結(jié)的制動機構的活塞阻尼器、作為施力機構的拉伸螺旋彈簧,對抵接體的滑動動作進行緩沖以及輔助。殼體例如由上面開口的箱體構成且形成為沿滑動方向的細長形狀,且嵌入至形成于拉門上端的收容部內(nèi)。一般,殼體的下表面平坦,殼體的下表面整體支承于槽的底部。
[0003]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309088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7]上述的技術中,由于殼體的下表面平坦,殼體的下表面整體支承于槽的底部,所以殼體的下表面和收容部的支承面要求較高的尺寸精度。在因氣溫、濕度、加工精度的影響產(chǎn)生了尺寸偏差的情況、存在加工時的廢屑或塵埃的情況下,當在收容部安裝有殼體時難以維持較高的位置精度。
[0008]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以簡單的結(jié)構維持較高的位置精度的可動體輔助裝置以及殼體。
[0009]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
[0010]本發(fā)明的輔助裝置的殼體是設置于收容部,該收容部形成于支承體和相對于上述支承體在第一方向上滑動移動的可動體中的任意一側(cè),上述輔助裝置的殼體的特征在于,具有:在與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突出且支承在上述收容部的支承面上的支承部;以及遠離上述支承面的離開部。
[0011]另外,本發(fā)明的輔助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上述的殼體;在上述支承體和上述可動體中的另一側(cè)設置的接受體;以及能夠與上述接受體卡合以及解除與上述接受體的卡合、且以能夠相對于上述殼體沿從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移動路徑移動的方式進行設置的抵接體。
[0012]發(fā)明的效果如下。
[0013]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避免收容部的尺寸誤差等的影響而維持較高的位置精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14]圖1是表示具備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輔助裝置的拉門的動作的說明圖。
[0015]圖2是表示具備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輔助裝置的拉門的動作的說明圖。
[0016]圖3是該實施方式的輔助單元的立體圖。
[0017]圖4是該實施方式的輔助裝置的側(cè)視圖。
[0018]圖5是該實施方式的輔助單元的俯視圖。
[0019]圖6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殼體的說明圖。
[0020]圖7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殼體的說明圖。
[0021]圖8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殼體的說明圖。
[0022]圖9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殼體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參照圖1至圖5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可動體輔助裝置I進行說明。各圖中箭頭X、Y、Z分別表示相互正交的三個方向。此處,例如X軸沿滑動方向(第一方向),Y軸沿寬度方向(第三方向),Z軸沿上下方向(第二方向)。另外,各圖中為進行說明,適當?shù)胤糯?、縮小或者省略結(jié)構而進行表示。
[0024]如圖1至圖5所示,輔助裝置I構成為具備作為設置于可動體以及支承體中的一方的接受體的撞擊體10、和設置于可動體以及支承體中的另一方的輔助單元20。
[0025]本實施方式中,舉例表示如下情況,即,例如支承體是門框F,可動體是拉門M,在作為可動體的拉門M上設置輔助單元20,在作為支承體的門框F上設置撞擊體10。
[0026]如圖1所示,門框F形成有沿滑動方向的拉門槽F4,在該拉門槽F4以能夠滑動的方式收納有拉門M。將如圖1所示地拉門M打開而不與門前側(cè)的門框F2接觸的狀態(tài)作為第一狀態(tài),將如圖2所示地拉門M關閉、完全移動至門前側(cè)的移動結(jié)束位置而與門框F2抵接的狀態(tài)作為第二狀態(tài)。
[0027]拉門M例如由天然木材、壓縮材料等木質(zhì)系構成為矩形的板狀,在其上端部形成有作為收納輔助單元20的收容部的槽Ml。槽Ml構成為具有作為支承殼體21的支承面的底部Ma和側(cè)部Mb。槽Ml形成為沿滑動方向延伸的細長形狀,其滑動方向的一端側(cè)敞開,另一端側(cè)形成為圓弧狀而封閉。并且,槽Ml在側(cè)視的情況下形成為細長的矩形狀。后述的殼體21從上方嵌入該槽M1,殼體21支承于作為支承面的底部Ma上。
[0028]輔助裝置I具備設于門框F的撞擊體10、和設于拉門M的槽Ml的輔助單元20。
[0029]輔助單元20具備:設于拉門M的上端部的殼體21 ;收納于殼體21的滑動方向一偵儀圖1中左側(cè))的端部且以能夠在待機位置與引入位置之間滑動移動的方式被支承的作為抵接體的R鎖22 ;相對于殼體向滑動方向另一側(cè)(圖1中右側(cè))對円鎖22施力的施力機構23 ;以及與閂鎖22連結(jié)且賦予閂鎖22的滑動移動以阻力來進行緩沖的制動機構24。
[0030]在門框F的上端的拉門槽F4,且在離左端一定的位置設有撞擊體10。撞擊體10構成為具有安裝于上框Fl的板狀的安裝部件11和從上框Fl向下方突出的板狀的卡合部件12。該卡合部件12被閂鎖22捕捉,從而撞擊體10與閂鎖22卡合,成為一體而相對于殼體21相對移動。隨著該相對移動,拉門M相對于門框F移動。
[0031]如圖1至5所示,殼體21形成為上面開口且在滑動方向上細長的箱狀。殼體21具有在Y方向上對置的一對側(cè)壁31、31、X方向兩端的第一支承部32以及第二支承部33,例如通過樹脂成形等形成為一體。閂鎖22以能夠滑動移動的方式收納在一對側(cè)壁31、31之間。殼體21的支承部32、33的下表面32a、33a比側(cè)壁31、31的下緣31a更向下方突出,并支承于支承面Ma。
[0032]另一方面,側(cè)壁31、31的下緣31a比支承部32、33的下表面32a、33a更向上方退避而形成為凹陷,形成了從支承面Ma浮起而離開的離開部35。此處,滑動方向中央部的Z方向的尺寸hi構成為比滑動方向兩端部的Z方向的尺寸h2、h3小。
[0033]另外,如圖5所示,支承部32、33在Y方向形成寬度比側(cè)壁31、31的寬度大的膨大部34。即,滑動方向中央部的殼體21的Y方向的尺寸wl構成為比滑動方向兩端的支承部32,33的Y方向的尺寸w2、w3小。該膨大部34構成為剛性比薄的板狀的側(cè)壁31、31的剛性高。
[0034]在殼體21的側(cè)壁31、31設有切槽27。閂鎖22與該切槽27卡合而以能夠沿切槽27移動的方式支承于殼體21。在殼體21的下部例如設有拉伸螺旋彈簧41來作為施力機構23。拉伸螺旋彈簧41的一端與円鎖22連結(jié),另一端固定于殼體21,相對于殼體21向滑動方向另一端側(cè)對R鎖22施力。
[0035]制動機構24構成為具有在殼體21內(nèi)設置的活塞阻尼器50?;钊枘崞?0具有在內(nèi)部封入有流體的缸體51、在缸體51內(nèi)往復運動的活塞、以及與該活塞連結(jié)的活塞桿52。制動機構24通過使缸體51內(nèi)的流體的流體阻力作用于收納在缸體51內(nèi)的活塞的動作,來對缸體51或活塞桿52的壓入以及拉伸動作賦予阻力而對閂鎖22的相對于殼體21的滑動動作進行制動。此外,作為封入于缸體51的流體,典型地使用硅油等粘性流體,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氣體。
[0036]對于如上述那樣構成的輔助裝置I而言,在如圖1所示地拉門M未到達撞擊體10的中立的第一狀態(tài)中,閂鎖22保持在殼體21的端部的待機位置。若操作者使拉門M從該第一狀態(tài)朝向左側(cè)的門擋Fl移動,拉門M到達第一規(guī)定位置,則閂鎖22與撞擊體10抵接,并與撞擊體10卡合。而且,利用拉伸螺旋彈簧41使円鎖22相對于殼體21以及拉門M向右方相對移動。隨著該移動,強制地使拉門M以及殼體21相對于支承體F以及撞擊體10向左側(cè)相對移動。此時,由制動機構24賦予阻力,一邊進行緩沖一邊緩慢地自動地使拉門M向關閉方向移動。
[0037]另一方面,若進行從如圖2所示地拉門M完全移動至左側(cè)的結(jié)束位置的第二狀態(tài)使拉門M向右側(cè)移動的操作,則克服拉伸螺旋彈簧41的作用力,閂鎖22以保持捕捉著撞擊體10的狀態(tài)相對于拉門M以及殼體21向左方相對移動,并且拉門M向右側(cè)移動。若到達規(guī)定位置,則解除閂鎖22和撞擊體10的卡合的同時,閂鎖22再次保持在殼體21的端部的待機位置。之后的拉門M的移動從拉伸螺旋彈簧41的作用力釋放。
[0038]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輔助裝置1,殼體21在形成于其一部分的支承部32、33處支承于作為支承面的底部Ma,在中央形成離開作為支承面的底部Ma的離開部35,利用以上簡單的結(jié)構,能夠較大地設定離開部35的尺寸的允許范圍。因此,即使在因拉門的氣溫、濕度、加工精度產(chǎn)生了尺寸偏差的情況、加工時的木屑等存在于底部Ma的情況下等Ml的支承面的尺寸存在誤差,也能夠利用簡單的結(jié)構以較高的位置精度設置殼體21,從而能夠較大地設定尺寸誤差的允許范圍。另外,不是將構成為較薄的板狀且剛性較低的中央部位,而是將剛性較高的兩端部分設為支承部32、33,從而能夠避免尺寸誤差的影響,而能夠維持較高的安裝精度。
[0039][第二實施方式]
[0040]以下,參照圖6以及圖7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6是放大了本實施方式的支承部33的側(cè)視圖,圖7是俯視圖。此外,本實施方式中,除了設有突起36這一點之外,與上述第一個實施方式相同,從而省略共通的說明。
[0041]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構成膨大部34的支承部33的外表面,形成有在X方向上突出的突起36。突起36例如構成為半球狀,通過樹脂成型而與殼體21—體形成。該突起36的頂部36a與拉門M的槽Ml的壁抵接。
[0042]本實施方式的輔助裝置I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第一個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通過設置突起36,來減小從上方朝槽Ml內(nèi)插入殼體21而進行設置時的阻力,因此設置作業(yè)變得容易。另外,在滑動方向上,也能得到避免槽Ml、殼體21的尺寸誤差的影響而能夠進一步高精度地進行定位的效果。
[0043][第三實施方式]
[0044]以下,參照圖8以及圖9對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8是放大了本實施方式的支承部33的側(cè)視圖,圖9是俯視圖。此外,本實施方式中,除了突起37的構造以外,與上述第一個實施方式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相同,從而省略共通的說明。
[0045]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構成膨大部34的支承部33的外表面,形成有在X方向上突出的突起37。突起37具有在Z方向上并列的三級突條而構成,通過樹脂成型而與殼體21 —體形成。該突起37的三級的頂部37a、37b、37c與拉門M的槽Ml的壁抵接。突起37的三級的頂部37a、37b、37c構成向上方傾斜突出的折返部。通過該折返形狀,與殼體21從上方朝向下方移動而插入槽Ml時的阻力相比,殼體21從下方朝向上方移動而從槽Ml拔出時的阻力較大。因此,容易設置殼體21,并使殼體21難以從槽Ml拔出。
[0046]本實施方式的輔助裝置I中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第一個實施方式以及第二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突起37成為具有朝向遠離支承面Ma的上方傾斜的頂部37a、37b、37c的折返形狀,從而能夠得到如下效果,即,進一步縮小插入槽Ml內(nèi)進行設置時的阻力,并且能夠防止位置偏移。
[0047]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支承面的底部Ma形成為平面狀,但在支承面具有階梯差的情況下也能夠適用本發(fā)明。在這種情況下,也通過設置與支承面接觸的支承部和從支承面浮起而離開的離開部,來得到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048]此外,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要旨的范圍內(nèi)能夠?qū)嵤└鞣N變形。另外,各部的具體的結(jié)構、材質(zhì)等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所舉例表示的結(jié)構、材質(zhì),能夠適當?shù)刈兏?br>
[0049]在此引用于2011年3月14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1-055894號的說明書、權利要求書、附圖以及說明書摘要的全部內(nèi)容,并作為本發(fā)明的說明書的公開內(nèi)容而收入。
【權利要求】
1.一種輔助裝置的殼體,其設置于收容部,該收容部形成于支承體和相對于上述支承體在第一方向上滑動移動的可動體中的任意一側(cè), 上述輔助裝置的殼體的特征在于,具有: 在與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突出且支承在上述收容部的支承面上的支承部;以及 遠離上述支承面的離開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輔助裝置的殼體,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部設置于上述第一方向的兩端部,上述離開部在上述第一方向的中央部以遠離上述支承面的方式形成為凹陷, 上述支承部構成有在與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突出形成的膨大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輔助裝置的殼體,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部的剛性比上述離開部的剛性高。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輔助裝置的殼體,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承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在第一方向上向外側(cè)突出的突起。
5.根據(jù)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輔助裝置的殼體,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具有在上述第二方向上朝向遠離支承面的方向突出的頂部,并構成折返形狀。
6.一種可動體的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殼體; 在上述支承體和上述可動體中的另一側(cè)設置的接受體;以及 能夠與上述接受體卡合以及解除與上述接受體的卡合,且以能夠相對于上述殼體沿從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移動路徑移動的方式進行設置的抵接體。
【文檔編號】E05F3/00GK103502552SQ201280021710
【公開日】2014年1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3月14日
【發(fā)明者】齋藤德雄 申請人:株式會社利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