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嬰兒背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172468閱讀:124來源:國知局
      嬰兒背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嬰兒背帶,具有:支承嬰兒的支承主體(5)、以沿著用戶(2)的左右肩周的方式而延伸并且兩端部與支承主體(5)結合的一對肩帶(20)、在用戶(2)的背側將肩帶(20)相互連結在一起的背側扣環(huán)(32),并且通過在將支承主體(5)配置于用戶(2)的前側的狀態(tài)下將肩帶(20)分別佩戴于用戶的左右肩周,從而能夠在用戶(2)的前側將上述嬰兒以立抱狀態(tài)收納于支承主體(5)內,在所述嬰兒背帶中,在一對肩帶(20)與背側扣環(huán)(32)之間設置有在被佩戴于用戶(2)時的上下方向上與背側扣環(huán)(32)相比更為擴展的靠背部(31)。
      【專利說明】嬰兒背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能夠以立抱的姿態(tài)對嬰兒進行支承的嬰兒背帶。
      【背景技術】
      [0002]作為以立抱的姿態(tài)對嬰兒進行支承的嬰兒背帶,通常存在下述結構的嬰兒背帶,即,在用于支承嬰兒的支承主體上結合有一對肩帶,并將這些肩帶佩戴于用戶的左右肩周而進行支承的結構。還提供有在用戶的背側將肩帶相互連結,由此實現肩帶的位置的穩(wěn)定化等的嬰兒背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3]在先專利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68073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6]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7]在現有的嬰兒背帶中,可能使嬰兒的負重在左右肩帶上傳遞而集中作用于用戶的肩部,從而使用戶的肩周的疲勞感增高。即使通過扣環(huán)等連結部件而將左右肩帶相互連結在一起,該趨勢依舊不會有太大改變。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使傳遞至肩帶的負重分散于用戶的背側的嬰兒背帶。
      [0008]本發(fā)明的嬰兒背帶具有:支承主體,其對嬰兒進行支承;一對肩帶,其以沿著用戶的左右肩周的方式而延伸,且兩端部與所述支承主體結合;背側連結部件,其在所述用戶的背側將所述一對肩帶相互連結,并且,通過以將所述支承主體配置于所述用戶的前側的狀態(tài)將所述肩帶分別佩戴于所述用戶的左右肩周,從而能夠在所述用戶的前側將所述嬰兒以立抱狀態(tài)收納于所述支承主體內,在該嬰兒背帶中,在所述一對肩帶與所述背側連結部件之間設置有靠背部,所述靠背部在向所述用戶佩戴時的上下方向上與所述背側連結部件相比而更為擴展。
      [0009]根據本發(fā)明的嬰兒背帶,當將肩帶在用戶的背側進行了連結時,傳遞至肩帶的負重還被分散于靠背部。由于靠背部與背側連結部件相比在上下方向上被擴展,因此與通過同背側連結部件相等程度或者小于背側連結部件的寬度較小的帶等連結部件而將肩帶彼此連結的情況相比,能夠增大用戶的背側中的承受負重的部分的面積。由此,能夠實現背側上的負重的分散,緩解負重向用戶的肩的集中,減輕用戶的負擔。
      [0010]在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S卩,所述肩帶在所述用戶的背側被設置為沿著所述上下方向而大致平行地延伸,所述靠背部從與所述肩帶結合的一端部起朝向所述嬰兒背帶的左右方向內側而延伸,并在另一端部安裝有所述背側連結部件。根據該方式,由于靠背部在其一端部與肩帶結合,并在其靠背部安裝有背側連結部件,因此能夠可靠地使傳遞至肩帶的負重分散,減輕用戶的肩的負擔。
      [0011]在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S卩,在所述支承主體上設置有中央支承部和一對側支承部,該中央支承部能夠以在與所述用戶之間產生用于以所述立抱狀態(tài)收納所述嬰兒的空間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用戶的前方,所述一對側支承部從所述中央支承部的左右方向兩側以繞在所述嬰兒的側方的方式延伸且上端部與所述肩帶結合,在所述中央支承部的與所述用戶對置的一側設置有保持罩,該保持罩隔著用于將所述嬰兒以所述立抱狀態(tài)收納的空間而與所述中央支承部對置,所述中央支承部與所述保持罩的下端部結合為一體,在所述保持罩的上端部設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頂帶部,該頂帶部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與所述側支承部結合,該頂帶部的至少任意一個端部經由保持罩連結部件并以能夠從所述側支承部上分離的狀態(tài)與所述側支承部連結,并且在與所述頂帶部相比靠下方的區(qū)域中,所述保持罩的側部相對于所述側支承部而分離。
      [0012]在上述的方式中,解開保持罩連結部件而使保持罩的頂帶部的一個端部從側支承部分離,頂帶部的另一個端部與側支承部結合,由此將中央支承部以及一個側支承部向從保持罩離開的方向打開,從而增大了支承主體的收納空間,能夠實現方便移入或移出嬰兒。由于即使在側支承部分離的狀態(tài)下,保持罩部與中央支承部的下端部仍結合為一體,因此在它們之間從下方支承嬰兒的臀部的周圍,由此能夠防止嬰兒的下落。在收納嬰兒后,僅通過用保持罩連結部件而將頂帶部的端部與側支承部連結,便能夠對收納在保持罩與中央支承部之間的空間中的嬰兒以由中央支承部與一對側支承部覆蓋的方式進行支承。
      [0013]在上述的方式中,還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S卩,在所述中央支承部與所述保持罩之間設置有下落防止罩,在該下落防止罩與所述保持罩之間對嬰兒的臀部的周圍進行支承,該下落防止罩的下端部與中央支承部以及所述保持罩結合為一體,所述下落防止罩的左右方向的端部與所述側支承部結合。由此,當打開一方的側支承部時,能夠在下落防止罩與保持罩之間收納嬰兒的臀周并支承嬰兒,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嬰兒的下落防止效果。進而,當使所述下落防止罩的上端位于與所述中央支承部以及所述保持罩相比而較低的位置處的情況下,即使將中央支承部朝前方大幅度打開,下落防止罩的上端也不會相對于保持罩向前方大幅度離開。由此,能夠更可靠地發(fā)揮下落防止罩產生的下落防止效果。
      [0014]還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S卩,在配置于與所述保持罩連結部件同一側的側支承部與所述中央支承部之間設置有狹縫,該狹縫以將所述中央支承部與所述側支承部的結合部分從該結合部分的上端向下方切開的方式延伸,并且設置有側連結部件,該側連結部件以閉合所述狹縫的方式將所述中央支承部與所述側支承部連結。根據該方式,當解開保持罩連結部件而將一方的側支承部從保持罩向前方打開時,也解除了由側連結部件進行的連結,由此能夠使狹縫張開,從而使側支承部的側方產生較大的開口。由于能夠經由該開口移出或移入嬰兒,因此不必進行將嬰兒較高抬起的操作。由此,可順利且容易地進行嬰兒的移出或移入。
      [0015]還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S卩,在所述支承主體的下部連結有佩戴于用戶的腰部的腰墊,能夠在所述支承主體中將所述嬰兒以面朝前立抱狀態(tài)進行收納,在所述支承主體與所述腰墊的連結部分設置有中央連結部件和側方連結部件,所述中央連結部件在該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連結所述支承主體與所述腰墊,所述側方連結部件在相對于所述中央連結部件的左右方向兩側連結所述支承主體與所述腰墊,所述側方連結部件能夠連結以及分離,在所述側方連結部件分離的情況下,產生用于供以所述面朝前立抱狀態(tài)被收納的嬰兒的雙腳伸出的縫隙。根據該方式,在將嬰兒以面朝前立抱狀態(tài)收納的情況下,能夠經由支承主體與腰墊之間的縫隙而使嬰兒的雙腳向腰墊的前方伸出。因此,不必擔心當以面朝前立抱狀態(tài)支承嬰兒時強迫嬰兒處于不舒服的姿勢。另一方面,當以面對面立抱狀態(tài)支承嬰兒的情況下,利用中央連結部件以及側方連結部件將支承主體與腰墊以更大的范圍相互連結,由此能夠提高支承主體與腰墊的一體性。
      [0016]另外,還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S卩,在所述腰墊上設置有用于安裝所述側方連結部件的朝向上方突出的連結部,并在分離所述側方連結部件的狀態(tài)下,所述連結部被設為能夠折回至所述腰墊的下方。由此,通過使側方連結部分離而將連結部向下方折回,從而使支承主體與腰墊之間的縫隙變大,由此能夠確保足以供嬰兒的雙腳穿過的大小的縫隙。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的一種方式所涉及的嬰兒背帶的使用方式的圖。
      [0018]圖2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方式所涉及的嬰兒背帶的主視圖。
      [0019]圖3為被設置在嬰兒背帶上的支承主體的主視圖。
      [0020]圖4為支承主體的后視圖。
      [0021]圖5為表示閉合了側緊固件的狀態(tài)的圖。
      [0022]圖6為表示用副翼覆蓋側緊固件的狀態(tài)的圖。
      [0023]圖7為表示頭支承帶與肩帶的連結部分的結構的圖。
      [0024]圖8為以放大的方式表示被設置在一個肩帶上的兜的周圍的圖。
      [0025]圖9為以放大的方式表示被設置在另一個肩帶上的兜的周圍的圖。
      [0026]圖10為相對于中央支承部的保持罩等接合部分的放大圖。
      [0027]圖11為沿著圖10中的X1-XI線的剖視圖。
      [0028]圖12為沿著圖10中的XI1-XII線的剖視圖。
      [0029]圖13為表示相對于保持罩而打開中央支承部并使下落防止罩露出的狀態(tài)的圖。
      [0030]圖14為被設置在嬰兒背帶上的腰墊的主視圖。
      [0031]圖15為以分離狀態(tài)表示支承主體與腰墊之間的連結部分的圖。
      [0032]圖16為支承主體與腰墊之間的連結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0033]圖17為表示以在立抱狀態(tài)下使用的方式進行配備而組裝了嬰兒背帶的狀態(tài)的圖。
      [0034]圖18為表示用戶佩戴腰墊的狀態(tài)的圖。
      [0035]圖19為表示在使背側扣環(huán)嚙合的狀態(tài)下用戶佩戴嬰兒背帶的狀態(tài)的圖。
      [0036]圖20為表示從背側觀察佩戴了嬰兒背帶的用戶的狀態(tài)的圖。
      [0037]圖21為表示以面對面立抱的狀態(tài)收納嬰兒時的步驟的圖。
      [0038]圖22為表示圖21接下來的步驟的圖。
      [0039]圖23為表示使嬰兒的雙腳穿過保持罩的兩側的狀態(tài)的圖。
      [0040]圖24為表示圖22接下來的步驟的圖。
      [0041]圖25為表示圖24接下來的步驟的圖。
      [0042]圖26為表示以在面朝前立抱狀態(tài)下使用的方式進行配備而連結支承主體與腰墊的步驟的圖。
      [0043]圖27為表示圖26接下來的步驟的圖。[0044]圖28為表示以面朝前立抱狀態(tài)收納嬰兒時的步驟的圖。
      [0045]圖29為表示圖28接下來的步驟的圖。
      [0046]圖30為表示圖29接下來的步驟的圖。
      [0047]圖31為表示圖30接下來的步驟的圖。
      [0048]圖32為表示在用戶佩戴嬰兒背帶之前的階段將嬰兒以面對面立抱的狀態(tài)收納于嬰兒背帶中的狀態(tài)的圖。
      [0049]圖33為表示靠背部的改變例的圖。
      [0050]圖34為表示靠背部的其他改變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1]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種方式所涉及的嬰兒背帶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能夠從成人用戶2將嬰兒3以面對狀態(tài)抱起的面對面立抱方式(同圖(a)的方式)、將嬰兒3以朝前的狀態(tài)抱起的面朝前立抱方式(同圖(b)的方式)、將嬰兒3以平躺的姿勢抱起的平抱方式(同圖(c)的方式)、將嬰兒3背起的背起方式(同圖(d)的方式)這四個方式中選擇一個方式而使用本方式的嬰兒背帶I。在以下,以在面對面立抱方式或者面朝前立抱方式而使用的情況作為基準而對嬰兒背帶I進行說明。雖然在平抱方式中,追加使用平抱片4,但該平抱片4的詳細內容不在本發(fā)明的主旨內因此省略說明。此外,在后文的說明中,將面對面立抱方式以及面朝前立抱方式統(tǒng)稱為立抱方式。
      [0052]圖2為表示嬰兒背帶I的整體結構的主視圖。嬰兒背帶I具有支承主體5與腰墊
      6。支承主體5與腰墊6能夠相互結合以及分離。支承主體5具有將多塊的布料縫合而成的基本構造,是形成為能夠覆蓋從嬰兒3的臀部至頭部的范圍的大小的部件。腰墊6為用于被佩戴于用戶2的腰周而使嬰兒背帶I的負重分散于腰周的部件。
      [0053]圖3為支承主體5的主視圖,圖4為其后視圖。如上述圖所示,在支承主體5上設置有中央支承部10。中央支承部10為在面對面立抱方式中從背側支承嬰兒3,并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從前側支承嬰兒3的部分,形成為一塊片狀。在中央支承部10的左右方向的兩側設置有用于從兩側支承嬰兒3的側支承部12A、12B。此外,在后文的說明中,在無需特別區(qū)分側支承部12A、12B時,表述為側支承部12。
      [0054]在側支承部12A、12B的上部與中央支承部10之間設置有缺口部14。在圖3以及圖4中位于左側的側支承部12A被形成為與中央支承部10 —體結合的一塊罩狀。與此相對,由圖3可知,位于右側的側支承部12B的下部被設置為與中央支承部10 —體結合,另一方面?zhèn)戎С胁?2B的上部經由側緊固件15與中央支承部10連結。側緊固件15被設置為從中央支承部10與側支承部12B的結合位置的上端向下方延伸。因此,在打開了側緊固件15的情況下,在中央支承部10與側支承部12B之間,以將中央支承部10與側支承部12B的結合部分從其上端向該結合部分的下方切開的方式出現狹縫16。由此,在中央支承部10與側支承12B之間產生沿著上下方向的比較長的開口部。如圖5所示,當閉合側緊固件15的情況下,側支承部12B與中央支承部10連續(xù)。由此,與側支承部12A同樣地作為一塊罩狀的支承部件而側支承部12B發(fā)揮功能。此外,在中央支承部10與側支承部12B的邊界部分上設置有副翼17。副翼17與中央支承部10 —體接合。在副翼17與側支承部12B的各自上分別設置有一對暗扣18。如圖6中箭頭標記所示,使副翼17覆蓋于側緊固件15上并通過暗扣18而卡止,由此能夠遮擋側緊固件15。
      [0055]如圖3以及圖4所示,在側支承部12的上端上,以無法分離的狀態(tài)接合有左右一對肩帶20的各自的上端部20a。由于側支承部12的上部相對于中央支承部10而因缺口部14而分離,因此它們的上部實際上能夠作為肩帶20的一部分(基部)而發(fā)揮功能。在中央支承部10的上方一體地設置有用于支承嬰兒3的頭部的頭支承部21。頭支承部21相對于中央支承部10而能夠沿曲線21a折彎。在頭支承部21的兩端部以無法分離的方式接合有頭支承帶22 (參照圖2)的一端部22與。各頭支承帶22為了相互連結肩帶20與頭支承部21而被設置。
      [0056]如圖7所示,頭支承帶22的另一端部22b能夠經由頭支承扣環(huán)23而與肩帶20連結。頭支承扣環(huán)23具有:被固定于頭支承帶22上的雄扣環(huán)部23A和固定于肩帶20的雌扣環(huán)部23B。通過使扣環(huán)部23A、23B相嚙合,從而能夠使頭支承部21與肩帶20相互連結,通過使扣環(huán)部23A、23B分離,從而能夠解除頭支承部21與肩帶20的連結。在各頭支承帶22的外周設置有頭支承罩24。頭支承罩24通過使二組的暗扣25A、25B相互嵌合,從而能夠以遮擋頭支承扣環(huán)23的方式安裝于頭支承帶22的外周。
      [0057]在各肩帶20的下部經由作為長度調節(jié)單元的梯扣27而安裝有腋下帶26。在腋下帶26的前端安裝有腋下帶扣環(huán)28的雌扣環(huán)部28A。從梯扣27到雌扣環(huán)部28A為止的部分為腋下帶26的有效長度,該有效長度能夠通過對腋下帶26相對于梯扣27的安裝位置進行調節(jié)而進行增減。此外,腋下帶26的余長部分從梯扣27垂下,并在其頂端安裝有用于在不使用腋下帶26時將其扎起的橡膠制的帶止動條29。如圖3所示,在側支承部12的內部設置有腋下帶扣環(huán)28的雄扣環(huán)部28B。在側支承部12的外周形成有用于進出雄扣環(huán)部28B的開口部(未圖示)。腋下帶26的頂端的雌扣環(huán)部28A經由這些開口部而插入側支承部12的內部進而與雄扣環(huán)部28B相嚙合。
      [0058]如圖4所示,在各肩帶20上設置有向嬰兒背帶I的左右方向內側、換言之與相反側的肩帶20對置的一側開口的兜30。如圖8以及圖9所示,在兜30的開口端邊緣上經由靠背部31而安裝有背側扣環(huán)(背側連結部件)32的雌扣環(huán)部32A或者雄扣環(huán)部32B。通過使扣環(huán)部32A、32B相互嚙合,從而能夠使左右肩帶20相互連結??勘巢?1的一端部在兜30的開口端邊緣與肩帶20接合,并且從該接合部分朝向嬰兒背帶I的左右方向內側而延伸,在靠背部31的另一端部上安裝有扣環(huán)部32A或者32B??勘巢?1與扣環(huán)部32A、32B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擴展。即,靠背部31具有如下的形狀,即,其頂端部被形成為與扣環(huán)部32A、32B同等程度的尺寸、且隨著從頂端部朝向與肩帶20的接合部而在上下方向上逐漸擴大的形狀(也參照圖20)??勘巢?1可以由在支承主體5或肩帶20中所使用的布制的布料而形成。網眼材料最適合作為靠背部31的材料而被使用。
      [0059]如圖8所示,在一個肩帶20的兜30中收納有前帶33。前帶33在兜30的內部與肩帶20接合。在前帶33的頂端部安裝有前扣環(huán)34的雄扣環(huán)部34A。另一方面,如圖9所示,在另一個肩帶20的兜30的內部安裝有前扣環(huán)34的雌扣環(huán)部34B。雌扣環(huán)部34B能夠與雄扣環(huán)部34A嚙合。即使通過使這些扣環(huán)部34A、34B嚙合,也能夠使肩帶20彼此連結在一起。此外,背側扣環(huán)32的扣環(huán)部32A、32B,以及前扣環(huán)34的扣環(huán)部34A、34B能夠收納于兜30內。如圖8所示,在一個肩帶20的兜30中設置有:用于將雌扣環(huán)部32A約束于兜30內的橡膠制的扣環(huán)止動條35、和用于對前帶33以及雄扣環(huán)部34A進行收納的前帶兜36。另外,如圖9所示,在另一個肩帶20的兜30中設置有對雌扣環(huán)部34B進行收納的前扣環(huán)兜37。背側扣環(huán)32的雄扣環(huán)部32B能夠插入至前扣環(huán)34的雌扣環(huán)部34B以及前扣環(huán)兜37與兜30的內面之間的縫隙。
      [0060]如圖4所示,在支承主體5的背面?zhèn)仍O置有保持罩40以及下落防止罩41。保持罩40作為與中央支承部10對置的一塊片狀的支承部件而被構成,并且其下端部與中央支承部10的下端部接合。中央支承部10與保持罩40之間的空間為以立抱方式對嬰兒3進行收納的空間。此外,圖4中示出了使保持罩40的于左右方向上的單側扭轉從而使下落防止罩41局部露出的狀態(tài)。保持罩40作為在面對面立抱方式中對從嬰兒3的下襠至胸部進行覆蓋、且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覆蓋從嬰兒3的臀部到背部的部分的支承部件而被設置。下落防止罩41配置于中央支承部10與保持罩40之間,并作為覆蓋嬰兒3的臀部的片狀的支承部件而構成。下落防止罩41的下端部也與中央支承部10的下端部接合。
      [0061]圖10為相對于中央支承部10的保持罩40等接合部分的放大圖,圖11為該接合部分的沿著圖10中的X1-XI線的剖視圖,圖12為接合部分的沿著圖10中的XI1-XII線的剖視圖。由圖11可知,側支承部12A、12B中的每個側支承部分別具有使表側片12a以及里側片12b重疊的結構。下落防止罩41在其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圖11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部)被夾入片12a、12b之間,并在縫制位置SPl處與片12a、12b被一體縫合。由此,下落防止罩41的左右方向的端部與側支承部12A、12B被一體接合。
      [0062]另外,由圖12可知,保持罩40以及下落防止罩41的下端部以在中央支承部10的下端部與保持罩40的下端部之間夾持下落防止罩41的下端部的方式被相互重疊,并在縫制位置SP2處被一體縫合。由此,保持罩40以及下落防止罩41的各自的下端部與中央支承部10的下端部接合。在中央支承部10與罩40、41的接合位置處一體縫合有邊緣罩42。邊緣罩42以遮擋罩40、41的縫合部分的方式被折回至中央支承部10的背面?zhèn)?圖12中為右側)并與緊固罩43 (同時參照圖4)重疊。罩42、43的重疊部分被邊緣罩44所覆蓋,這些罩42、43、44在縫制位置SP3處被一體縫合。進而,罩44、中央支承部10、下落防止罩41以及保持罩40在縫制位置SP4處被一體縫合從而相互接合在一起。此外,頂帶部40a以呈袋狀地被折回的狀態(tài)被縫在保持罩40的上端部。在下落防止罩41的上端部形成并縫有折回部41a。折回部41a位于低于中央支承部10以及頂帶部40a的各自的上端的位置處。
      [0063]如圖13所示,保持罩40在其頂帶部40a的一端部40b處以不能分離的方式與側支承部12A接合。與此相對,頂帶部40a的另一端部40c與側支承部12B分離。因此,保持罩40能夠以使側支承部12B的一側為自由端而扭轉的方式進行變形。通過以此方式扭轉保持罩40,從而能夠使嬰兒3的收納空間朝向側支承部12B的一側而開口。此外,在與保持罩40的頂帶部40a相比靠下方的區(qū)域中,保持罩40的兩側部相對于側支承部12A、12B而分離,并在它們之間設置有縫隙。
      [0064]下落防止罩41的兩端部與側支承部12接合,并且下端部與中央支承部10接合。因此,下落防止罩41相對于中央支承部10以朝上方開口的兜的方式附屬。但是,在由于打開側緊固件15并打開側支承部12B的情況下,下落防止罩41的一端部與側支承部12B —體移動,因此由下落防止罩41而形成的兜也朝側方開口。此外,由圖13可知,保持罩40具有隨著從中央支承部10的接合部趣向上方而在左右方向上寬度逐漸擴大的形狀,并且其上端部的頂帶部40a以在左右方向上略微突出的方式被設置。另外,如圖3以及圖13所示,下落防止罩41由網眼材料形成,略微帶有伸縮性。特別是,下落防止罩41的上端的折回部41a由富于伸縮性的材料形成,作為一個示例由橡膠素材形成。此外,如在圖10中部分示出,中央支承部10也由網眼材料形成。
      [0065]返回至圖4繼續(xù)進行說明。保持罩40的頂帶部40a在其內部具有保持帶45。保持帶45的一端部與頂帶部40a的內面?zhèn)冉雍?,在另一端?頂端部)安裝有保持扣環(huán)46的雄扣環(huán)部46A。雄扣環(huán)部46A朝向頂帶部40a的端部40c,該端部40c以能夠使雄扣環(huán)部46A露出的方式開口。在側支承12B的背面?zhèn)劝惭b有保持扣環(huán)46的雌扣環(huán)部46B。通過使扣環(huán)部46A、46B嚙合,從而能夠使保持罩40的頂帶部40a的端部40c與側支承部12B結合,由此能夠使肩帶20經由頂帶部40a而相互連結。由圖4可知,緊固罩43不僅設置于中央支承部10的下端部,同樣還設置于側支承部12A、12B的下端部。在中央的緊固罩43上的兩個位置處安裝有緊固罩暗扣47A。此外,在支承主體5的背面?zhèn)?圖4所示的一側)安裝有平抱片安裝用的面緊固件48。
      [0066]圖14為腰墊6的主視圖。腰墊6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合適寬度的墊主體50、固定于該墊主體50的一端部50a的腰帶51。在腰帶51上安裝有腰扣環(huán)52的雄扣環(huán)部52A,在墊主體50的另一端部50b上安裝有腰扣環(huán)52的雌扣環(huán)部52B。通過使扣環(huán)部52A、52B嚙合,從而使腰帶51與墊主體50的端部50b連結,并能夠將腰墊6的整體接合成環(huán)狀。雄扣環(huán)部52A相對于腰帶51的安裝位置能夠沿腰帶51的長邊方向而進行調節(jié)。從墊主體50的端部50a到雄扣環(huán)部52A的位置為止為腰帶51的有效長度。腰帶51的與雄扣環(huán)部52A相比向前方被送出的余長部分,從雄扣環(huán)部52A折回并夾入到腰帶51上的帶保持架53中。
      [0067]在墊主體50的中央上部,中央緊固件55的一個緊固條帶55A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安裝。在緊固條帶55A的兩側設置有隨著朝向墊主體50的端部50a、50b而高度逐漸增加的連結部50c。在各連結部50c的上部安裝有側緊固件56的一個緊固條帶56A。另外,在緊固條帶55A的下方的兩個位置處安裝有緊固罩暗扣47B。如圖15所示,支承主體5的下端邊緣部的形狀與墊主體50的上端邊緣部的形狀互補形成。如圖16所示,在支承主體5的下邊緣部且在挽起緊固罩43的位置處安裝有中央緊固件55的另一個緊固條帶55B、側緊固件56的另一個緊固條帶56B。通過使中央緊固件55的緊固條帶55A、55B相互嚙合,從而將中央支承部10的下部與腰墊6的中央上部連結,并通過使側緊固件56的緊固條帶56A、56B相互嚙合,從而將側支承部12的下部與腰墊6的左右連結部50c連結。此外,雖然圖16僅示出了一個側支承部12B,但相反側的側支承部12A與腰墊6的關系也相同。進而,墊主體50的緊固罩暗扣47B與緊固罩43上的緊固罩暗扣47A對準位置而設置。通過使緊固罩暗扣47A、47B嵌合,從而能夠使緊固罩43連結于腰墊6。
      [0068]接下來,對立抱方式下的嬰兒背帶I的使用步驟進行說明。以下為,用戶2佩戴嬰兒背帶1,并隨后將嬰兒3收納于嬰兒背帶I的步驟。圖17示出了在配備于立抱方式下的使用而組裝嬰兒背帶I的狀態(tài)。在圖17的狀態(tài)中,首先,支承主體5與腰墊6連結。在面對面立抱方式的情況下,利用中央緊固件55以及一對側緊固件56 (在圖17中被隱藏而看不到。)而連結支承主體5與腰墊6,并在面朝前立抱方式的情況下,僅利用中央緊固件55而連結支承主體5與腰墊6。背側扣環(huán)32的扣環(huán)部32A、32B與靠背部31 —起從肩帶20拉出。腋下帶26利用腋下帶扣環(huán)28而與側支承部12A、12B連結。頭支承部21利用頭支承帶22以及頭支承扣環(huán)23而與肩帶20連結(參照圖7)。保持罩40的頂帶部40a (隱藏至背面?zhèn)榷床坏健?利用保持扣環(huán)46而與側支承部12B連結。側緊固件15 (參照圖3)被閉合,副翼17也固定于側支承部12B上。
      [0069]根據以上的狀態(tài),對在面對面立抱方式中支承嬰兒3的步驟進行如下說明。如圖18所示,將腰墊6以其墊主體50的中央部位于前方的方式設置于用戶2的腰部,使腰扣環(huán)52的扣環(huán)部52A、52B嚙合,從而將腰墊6佩戴于用戶2上。此時,使腰扣環(huán)52的雄扣環(huán)部52A在腰帶51上的位置進行變化,從而將腰帶51調節(jié)為合適的長度。接下來,使背側扣環(huán)32的扣環(huán)部32A、32B嚙合,從而使靠背部31相互連結。隨后,如圖19所示,以穿過由靠背部32與肩帶20形成的圈的方式將嬰兒背帶I佩戴于用戶2。此時,支承主體5以其保持罩40與用戶2的胸部接觸且從用戶2進行觀察時中央支承部10位于與保持罩40相比較遠方的朝向被佩戴于用戶2。如圖20所示,在佩戴了嬰兒背帶I的狀態(tài)下,左右肩帶20沿上下方向而大致平行延伸,并且經由背側扣環(huán)32以及靠背部31而相互連結。由于靠背部31與背側扣環(huán)32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擴展,因此與通過同背側扣環(huán)32相等程度或者與背側扣環(huán)32相比上下方向的寬度較小的帶等連結部件而使肩帶20彼此連結的情況相比,用戶2的背側的承受負重的部分的面積擴大。由此,能夠實現背側的負重的分散,緩解負重對于用戶2的肩的集中,從而減少了用戶2的負擔。
      [0070]當如上所述用戶2佩戴上嬰兒背帶I之后,轉移至將嬰兒3收納于嬰兒背帶I的步驟。此外,如圖21所示,優(yōu)選為用戶2坐在椅子C等上來進行以下的步驟。首先,解開頭支承扣環(huán)23從而解除頭支承部21與肩帶20的連結。另外,解開扣住副翼17的暗扣18,打開側緊固件15 (參照圖3)。由此,將中央支承部10以朝前方折回的方式打開。此外,由圖21可知,保持罩40以在肩帶20間與用戶2的胸部緊貼的方式被配置。接著,以與用戶面對面的方式抱起嬰兒3并使其坐進嬰兒背帶I。此時,如圖23所示,使中央支承部10向前方打開而在下落防止罩41與保持罩40之間產生空間SI,并且以使嬰兒3進入到該空間SI中的方式使嬰兒3的雙腳3a穿過保持罩40的兩側。
      [0071]由此,如圖22所示,將嬰兒3的臀部的周圍收納于保持罩40與下落防止罩41之間,從而能夠可靠地支承嬰兒3。也就是說,由于即便在支承主體5的中央支承部10朝前方大幅度被打開的狀態(tài)下,中央支承部10與保持罩40仍在它們的下端部結合,因此不必擔心嬰兒3朝下方下落。該下落防止效果通過在下落防止罩41與保持罩40之間收納嬰兒3的臀部的周圍,從而被更加可靠地發(fā)揮。并且,由于下落防止罩41的上端與保持罩40、中央支承部10的各自的上端相比足夠低,因此即便大幅度地打開中央支承部10的上部,下落防止罩41的上端也不會向前方大幅度地離開保持罩40,不必擔心損害嬰兒3的支承效果。通過這些作用,能夠防止嬰兒3的下落從而提高了安全性。另外,由于當移入嬰兒3時中央支承部10與側支承部12B之間朝側方大幅地被打開,因此不必過高地抬起嬰兒3,能夠輕易地從嬰兒背帶I的側方收納于保持罩40與中央支承部10之間的空間中。
      [0072]接著,如圖24所示,將支承主體5以覆蓋于嬰兒3的背側的方式抬起,并使頭支承扣環(huán)23嚙合。進而,閉合側緊固件15,而使側支承部12B與中央支承部10連結。隨后,如圖25所示,使副翼17蓋于側支承部12B并使暗扣18嵌合。由此,面對面立抱方式下的嬰兒3的支承完成。此外,在移出嬰兒3時,只要大體按照與上述相反的步驟進行便可。在該情況下,同樣當打開支承主體5時,下落防止罩41對嬰兒3的臀部進行支承,因此能夠防止嬰兒3的下落。另外,通過打開側緊固件15,從而使中央支承部10與側支承部12B之間完全開口,能夠輕易將嬰兒3從嬰兒背帶I中取出。
      [0073]接下來,以下,對從圖17的狀態(tài)起以面朝前立抱方式支承嬰兒3的步驟進行說明。此外,當將嬰兒背帶I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使用的情況下,如上所述,支承主體5與腰墊6僅利用中央緊固件55而連結。圖26中示出該狀態(tài)。由于在這種情況下,側緊固件56 (附圖中隱藏看不到。)被分離,因此在側支承部12A、12B與腰墊6的墊主體50的連結部50c之間產生縫隙S2。它們的縫隙S2用作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用于供嬰兒3向支承主體5的前方送出其雙腳的通路。進而,如圖27所示,連結部50c朝下方折回并收納于墊主體50的內部。由此,縫隙S2擴大,能夠確保使嬰兒3的雙腳通過的足夠大小的縫隙S2。
      [0074]當將嬰兒背帶I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使用的情況下,只要按照與參照圖18?圖20而說明的面對面立抱方式中的步驟相同的步驟進行嬰兒背帶I相對于用戶2的佩戴即可。在佩戴上嬰兒背帶I后,首先如圖28所示,解開頭支承扣環(huán)23,并解開暗扣18從而打開側緊固件15,并將中央支承部10以朝前方折回的方式打開。接著,如圖29所示,將嬰兒3以朝向前方的姿勢抱起并移入嬰兒背帶I中。此時,與圖23相同,朝向前方打開中央支承部10,從而在下落防止罩41與保持罩40之間產生空間SI,向該空間SI移入嬰兒3,使嬰兒3的雙腳3a穿過保持罩40的兩側。由此,將嬰兒3的臀部的周圍收納于保持罩40與下落防止罩41之間,能夠可靠地支承嬰兒3。因此,即使在支承主體5的中央支承部10朝前方大幅度被打開的狀態(tài)下,仍能夠防止嬰兒3的下落并提高安全性。另外,由于中央支承部10與側支承部12B之間被大幅度打開,因此能夠從嬰兒背帶I的側方收納嬰兒3,無需較高地抬起嬰兒3。進而,由于在側支承部12A、12B與腰墊6的連結部50c之間開口有縫隙S2,因此能夠經由該縫隙S2而使嬰兒3的雙腳向嬰兒背帶I的前方送出。因此,不會妨礙嬰兒3的腳的移動,不必擔心嬰兒3被強迫成不舒適的姿勢。
      [0075]接著,如圖30所示,抬起中央支承部10而使之緊貼于嬰兒3的胸部。進而,將頭支承部21向下折回,使其兩端部通過頭支承扣環(huán)23而與肩帶20連結。進而閉合側緊固件15從而使側支承部12B與中央支承部10連結,隨后如圖31所示,使副翼17蓋于側支承部12B并使暗扣18嵌合。由此,面朝前立抱方式下的嬰兒3的支承完成。此外,在移出嬰兒3時,只要大體按照與上述相反的步驟進行便可。在該情況下,由于在打開了支承主體5時,下落防止罩41對嬰兒3的臀部進行支承,因此能夠防止嬰兒3的下落。另外,通過打開側緊固件15,從而使中央支承部10與側支承部12B之間大幅度開口,能夠輕易將嬰兒3從嬰兒背帶I中取出。
      [0076]此外,雖然在上文中,示出了在用戶2佩戴上嬰兒背帶I后將嬰兒3收納于嬰兒背帶I中的步驟,但也能夠在使嬰兒3移入到嬰兒背帶I后將嬰兒背帶I佩戴于用戶2。例如,圖32中示出了在面對面立抱方式中先將嬰兒3移入到嬰兒背帶I中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從圖32的狀態(tài)起,將腰墊6佩戴于用戶2,接著使背側扣環(huán)32嚙合從而將肩帶20相互連結,隨后與圖19相同地,只要以穿過由靠背部32與肩帶20形成的圈的方式將嬰兒背帶I佩戴于用戶2即可。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也同樣地能夠在將嬰兒3收納于嬰兒背帶I中后再將嬰兒背帶I佩戴于用戶2。此外,當以背起方式使用嬰兒背帶I的情況下,對于圖17的準備方式,將背側扣環(huán)32的扣環(huán)部32A、32B收納于肩帶20內,轉而抽出前帶33 (參照圖2)。在該狀態(tài)下,與圖32相同地,只要將嬰兒3收納于嬰兒背帶I中并以嬰兒3位于背側的方式背起嬰兒背帶I并將肩帶20佩戴于用戶2,進而利用前帶33與前扣環(huán)34而在用戶2的胸側將肩帶20相互連結即可。
      [0077]此外,在以上的方式中,背側扣環(huán)32相當于背側連結部件,保持扣環(huán)46相當于保持罩連結部件,側緊固件15相當于側連結部件,中央緊固件55相當于中央連結部件,側緊固件56相當于側方連結部件。其中,在背側連結部件以及保持罩連結部件中,并不局限于扣環(huán)32、46,也可以使用能夠連結以及分離的適當的連結部件。對于側連結部件,并不局限于緊固件,可以使用能夠連結以及分離的適當的連結部件。例如,可以代替?zhèn)染o固件15而使用按鈕、面緊固件等作為側連結部件。對于中央連結部件以及側方連結部件也同樣如此。
      [0078]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方式,能夠進行各種的變更。例如,在上述的方式中,側支承部12A、12B與肩帶20以不能分離的方式結合,但側支承部12A、12B相對于肩帶20也可以利用扣環(huán)之外的連結部件以相對于肩帶20能夠分離的狀態(tài)結合。保持罩40的頂帶部40a的端部40b與側支承部12A以不能分離的方式結合,但也可以與相反側的端部40c相同地,利用保持扣環(huán)46等連結部件而使端部40b與側支承部12A以能夠分離的狀態(tài)結合。在該情況下,在移出或移入嬰兒3時,只要將端部40b與側支承部12A結合、并將端部40c與側支承部12B分離即可?;蛘?,也可以在側支承部12A與中央支承部10之間設置狹縫16以及側緊固件15,并且將頂帶40a的兩端部40a、40b通過扣環(huán)46與側支承部12連結,由此在移出或移入嬰兒3時可擇一將側支承部12A或者12B相對于中央支承部10打開。
      [0079]靠背部31并不局限于一端部以不能分離的方式與肩帶20結合、且在另一端部安裝有背側扣環(huán)32的方式,能夠進行適當的變更。例如,如圖33所示,以使肩帶20的一部分向左右方向中心側鼓起的方式形成擴展部31A,并在它們的頂端安裝扣環(huán)32,由此也可以使擴展部31A作為靠背部而發(fā)揮功能?;蛘呷鐖D34所示,將背側扣環(huán)32的扣環(huán)部32A、32B通過上下方向上的寬度較小的連結帶60而與肩帶20連結,并且在這些連結帶60的中途安裝與扣環(huán)部32A、32B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擴展的作為其他部件的靠背襯墊61,并使這些靠背襯墊61作為靠背部而發(fā)揮功能。此外,如圖34中用虛線所示,還可以使左右的靠背襯墊61進一步一體化并在肩帶20之間設置單個的靠背襯墊61以作為靠背部。
      [0080]本發(fā)明的嬰兒背帶只要能夠在用戶與支承主體之間的空間內以立抱方式收納嬰兒便可,也可以無法在平抱方式或背起方式中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嬰兒背帶,具有:支承主體,其對嬰兒進行支承;一對肩帶,其以沿著用戶的左右肩周的方式而延伸,且兩端部與所述支承主體結合;背側連結部件,其在所述用戶的背側將所述一對肩帶相互連結,并且,通過以將所述支承主體配置于所述用戶的前側的狀態(tài)將所述肩帶分別佩戴于所述用戶的左右肩周,從而能夠在所述用戶的前側將所述嬰兒以立抱狀態(tài)收納于所述支承主體內,在該嬰兒背帶中, 在所述一對肩帶與所述背側連結部件之間設置有靠背部,所述靠背部在向所述用戶佩戴時的上下方向上與所述背側連結部件相比而更為擴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嬰兒背帶,其中, 所述肩帶在所述用戶的背側被設置為沿著所述上下方向而大致平行地延伸,所述靠背部從與所述肩帶結合的一端部起朝向所述嬰兒背帶的左右方向內側而延伸,并在另一端部安裝有所述背側連結部件。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嬰兒背帶,其中, 在所述支承主體上設置有中央支承部和一對側支承部,該中央支承部能夠以在與所述用戶之間產生用于以所述立抱狀態(tài)收納所述嬰兒的空間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用戶的前方,所述一對側支承部從所述中央支承部的左右方向兩側以繞在所述嬰兒的側方的方式延伸且上端部與所述肩帶結合,在所述中央支承部的與所述用戶對置的一側設置有保持罩,該保持罩隔著用于將所述嬰兒以所述立抱狀態(tài)收納的空間而與所述中央支承部對置,所述中央支承部與所述保持罩的下端部結合為一體,在所述保持罩的上端部設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頂帶部,該頂帶部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與所述側支承部結合,該頂帶部的至少任意一個端部經由保持罩連結部件并以能夠從所述側支承部上分離的狀態(tài)與所述側支承部連結,并且在與所述頂帶部相比靠下方的區(qū)域中,所述保持罩的側部相對于所述側支承部而分離。
      4.如權利要求3所 述的嬰兒背帶,其中, 在所述中央支承部與所述保持罩之間設置有下落防止罩,在該下落防止罩與所述保持罩之間對嬰兒的臀部的周圍進行支承,該下落防止罩的下端部與中央支承部以及所述保持罩結合為一體,所述下落防止罩的左右方向的端部與所述側支承部結合。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嬰兒背帶,其中, 所述下落防止罩的上端位于與所述中央支承部以及所述保持罩的各自的上端相比而較低的位置處。
      6.如權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嬰兒背帶,其中, 在配置于與所述保持罩連結部件同一側的側支承部與所述中央支承部之間設置有狹縫,該狹縫以將所述中央支承部與所述側支承部的結合部分從該結合部分的上端向下方切開的方式延伸,并且設置有側連結部件,該側連結部件以閉合所述狹縫的方式將所述中央支承部與所述側支承部連結。
      7.如權利要求2至6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嬰兒背帶,其中, 在所述支承主體的下部連結有佩戴于用戶的腰部的腰墊, 能夠在所述支承主體中將所述嬰兒以面朝前立抱狀態(tài)進行收納,在所述支承主體與所述腰墊的連結部分設置有中央連結部件和側方連結部件,所述中央連結部件在該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連結所述支承主體與所述腰墊,所述側方連結部件在相對于所述中央連結部件的左右方向兩側連結所述支承主體與所述腰墊,所述側方連結部件能夠連結以及分離,在所述側方連結部件分離的情況下,產生用于供以所述面朝前立抱狀態(tài)被收納的嬰兒的雙腳伸出的縫隙。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嬰兒背帶,其中, 在所述腰墊上設置有用于安裝所述側方連結部件的朝向上方突出的連結部,并在分離所述側方連結部件的狀態(tài)下 ,所述連結部被設為能夠折回至所述腰墊的下方。
      【文檔編號】A47D13/02GK103889279SQ201280045137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13日
      【發(fā)明者】黑巢廣子, 藤嶋陽子, 龜井百惠 申請人:康貝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