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流水分離裝置、流水分離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對流水進行分離的流水分離裝置、流水分離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統,特
別涉及一種將雨水和污水混合而成的下水分離成雨水和污水的流水分離裝置、流水分離方 法以及下水道系統。
背景技術:
如圖22至圖29所示,以往的雨水排出室100上連接有雨水排出室本體102、集流 式下水道流入管(適當地稱為"集流管")104、污水管106及雨水管108。在此,集流管104 中流入有下水(污水(生活排水)+雨水),污水管106與下水處理裝置相通,雨水管108與 河川等公共用水域相通。 在雨水排出室本體102的內部形成流動有從集流管104流入的下水的第一流水路 110。該第一流水路110被設置成對集流管104和污水管106進行連接,在其寬度方向一側 形成規(guī)定高度的堰112。因此,從集流管104流入的下水在被雨水排出室本體102的內壁和 堰112包圍兩側的第一流水路110中流至污水管106 —側。此外,在從集流管104流入的 下水的水量為規(guī)定量以下的情況下,不會從堰112溢出,從集流管104流入的下水的全部水 量均通過第一流水路110流入污水管106,并被輸送至下水處理裝置。 此外,在雨水排出室本體102的內部且第一流水路110的下方,形成流動有越過第 一流水路110的堰112而溢出的下水的第二流水路114。第二流水路114與雨水管104連 接,越過第一流水路110的堰112而溢出的下水在流過第二流水路114之后,流入雨水管 104,并被輸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 如上所述,根據以往的雨水排出室100,如圖22至圖25所示,在從集流管104流入 雨水排出室本體102的下水的水量變?yōu)橐?guī)定量以下的情況下,流入雨水排出室本體102的 下水不會越過堰112而溢出,而是直接在第一流水路110中流動,并進入污水管106。并且, 污水管106的下水被輸送至下水處理裝置。 另一方面,如圖26至圖29所示,在從集流管104流入雨水排出室本體102的下水 的水量變得多于規(guī)定量的情況下,流入雨水排出室本體102的下水在第一流水路110中流 動,并且,其一部分越過堰112而溢出后在第二流水路114中流動。因此,在第一流水路110 中流動而浸入污水管106的下水流入下水處理裝置,并且,在第二流水路114流動而浸入雨 水管104的下水流入河川等公共用水域。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4-27701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但是,在現有技術中,由于將從集流管流入雨水排出室的下水分離給污水管和雨 水管的功能較低,因此具有流入水管的下水的水量增多、下水處理裝置的處理負擔增大的 傾向。特別是,雖然雨水排出室內部構造的尺寸、從集流管流入的下水的水量以及從污水管 排出的下水的水量等被預先設計成規(guī)定值,但實際上流入污水管的下水的水量多得在預想
5程度以上,因此以往的下水處理裝置的處理功能存在限制。因此,為了提高下水處理裝置的 處理功能,具有提高下水處理裝置的功能并使下水處理裝置大型化的傾向,這樣就相應地 產生下水處理裝置的設備費用顯著升高的問題。 因此,本發(fā)明考慮到上述情況,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提高下水 (流水)的流量分離功能并減少污水管中流動的下水(流水)的流量的流水分離裝置、流水 分離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統。 第一發(fā)明的對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進行分離并輸送至污水管和雨水管的流水分 離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第一流水路,其具備決定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 堰,并將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引導至所述污水管;第二流水路,其將從所述堰溢出的流 水引導至所述雨水管;隔壁部,其被設置成截斷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并在所述 第一流水路中區(qū)劃形成多個分水室;以及流量節(jié)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對從一個所 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 根據第一發(fā)明,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動,被隔壁部截斷流路,并 且通過流量節(jié)流部對流量進行節(jié)流。由此,流水的一部分流量到達污水管,并被輸送至下水 處理裝置。此外,流水的大部分在被流量節(jié)流部抑制向污水管流入的同時,向各分水室流動 并積存于各分水室中。并且,若流水在分水室積存,則流水的水位最終會越過堰,流水溢出。 溢出的流水在第二流水路中流動而到達雨水管,并被輸送至河川等公共水域。
這樣,由于通過流量節(jié)流部對從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路的流水進一步自第一流水 路流下的流水的流下量進行抑制,因此容易積存于各分水室中。并且,積存于分水室中的流 水在第二流水路中流動并被引導至雨水管。因此,從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路的流水的大部 分被引導至雨水管,其一部分被引導至污水管。由此,能夠減少被從污水管輸送至下水處理 裝置的流水的流水量,能夠減輕下水處理裝置的運轉負擔或者處理負擔。結果,能夠通過簡 單結構的流水分離裝置提高流水的分離功能,結果能夠防止下水處理裝置的大型化,并抑 制制造成本以及運轉成本(設備費用)的上升。進而,能夠抑制流水分離裝置的大型化,防 止流水分離裝置的制造成本以及運轉成本的增加。 第二的發(fā)明在第一發(fā)明的流水分離裝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 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的整個流下方向設置多個,多個所述分水室沿著流水的流下方向 連續(xù)形成。 根據第二發(fā)明,由于隔壁部跨及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的整個流下方向設置 多個,因此分水室至少形成3室以上。并且,3室以上的分水室沿著流水的流下方向連續(xù)(串 聯)形成。因此,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動并到達污水管之前,通過了至少 3個分水室,并且至少由2個流量節(jié)流部對流量進行節(jié)流。由此,在第一流水路中直接流動 而到達污水管的流水的水量減少,越過堰而溢出并經由第二流水路流入雨水管的流水的水 量變多。換言之,流入雨水管的流水的流量要遠遠多于流入污水管的流水的流量。這樣,能 夠通過簡單結構的流水分離裝置,進一步提高將流入雨水管的流水和流入污水管的流水分 開的分離功能。 第三發(fā)明在第一發(fā)明或第二發(fā)明的流水分離裝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節(jié)流 部為節(jié)流孔。 根據第三發(fā)明,流量節(jié)流部為節(jié)流孔,由此,僅通過在隔壁部上形成節(jié)流孔就能夠對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由此,不需另行設置用于對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的裝置,能夠抑制
流水分離裝置的大型化,進而防止流水分離裝置的制造成本以及運轉成本的增加。 第四發(fā)明在第一發(fā)明或第二發(fā)明的流水分離裝置中,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分水
室中位于流下方向最上游側的上游側分水室中設有將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所包含
的夾雜物除去的夾雜物除去裝置,通過所述夾雜物除去裝置除去所述夾雜物之后的流水被
引導至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 根據第四發(fā)明,多個分水室中位于流下方向最上游側的上游側分水室中設有將從 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所包含的夾雜物除去的夾雜物除去裝置,因此,能夠從多個分水室中、 位于流下方向最上游側的上游側分水室的流水中除去夾雜物。并且,除去夾雜物之后的流 水被引導至各隔壁部的流量節(jié)流部,一邊對流量進行節(jié)流,一邊向污水管流動。這樣,雖然 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包含夾雜物,但是由于能夠去除該夾雜物,因此能夠將不包含夾雜 物的流水輸送至流量節(jié)流部以及污水管。結果,能夠防止夾雜物堵塞流量節(jié)流部,并能夠維 持流量節(jié)流部的流量節(jié)流功能。 第五發(fā)明在第四發(fā)明的流水分離裝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游側分水室的與 所述集流管相向的部位,設置形成所述上游側分水室且構成所述堰的一部分的調整堰,從 所述調整堰溢出的流水被引導至所述第二流水路。 根據第五發(fā)明,在上游側分水室的與集流管相向的部位,設有形成上游側分水室 且構成堰的一部分的調整堰,從調整堰溢出的流水被引導至第二流水路。因此,從集流管流 入第一流水路的上游側分水室的流水,在直接以其水勢的狀態(tài)進行流動的方向上被設置了 調整堰。由此,能夠利用流水的流力使流水所包含的夾雜物向調整堰側移動。并且,夾雜物 越過調整堰而落下至第二流水路,由此能夠容易地將夾雜物引導至第二流水路側。結果,不 必另行設置人工或機械的操作管理,能夠容易地從流水中除去夾雜物。 第六發(fā)明在第五發(fā)明的流水分離裝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夾雜物除去裝置由過 濾篩網構成,所述過濾篩網具備相互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距離且相對于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 水的流下方向傾斜地設置的多個篩條。 根據第六發(fā)明,夾雜物除去裝置由過濾篩網構成,所述過濾篩網具備相互隔開規(guī) 定的間隔距離且相對于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下方向傾斜地設置的多個篩條。由此,流 水以通過篩條之間的方式流動而被引導至污水管,但是夾雜物由于受到朝向主流方向的慣 性力的作用,而不向篩條一側移動。結果,能夠防止夾雜物移動至流量節(jié)流部一側。進而, 通過利用上述過濾篩網,能夠得到簡單結構的夾雜物除去裝置。 第七發(fā)明在第五發(fā)明的流水分離裝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流水路且所述 調整堰的下方的部位,設置了回收所述夾雜物的夾雜物回收裝置。 根據第七發(fā)明,在第二流水路且調整堰的下方的部位,設置了回收夾雜物的夾雜 物回收裝置,因此,能夠在夾雜物進入雨水管之前將夾雜物回收。由此,能夠容易地回收夾 雜物,并且,能夠將夾雜物堵塞于雨水管、雨水管的排水功能降低的狀況防患于未然。
第八發(fā)明是使用下述流水分離裝置的流水分離方法,該流水分離裝置具有第一 流水路,其具備決定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將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引導 至污水管;第二流水路,其將從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導至雨水管;隔壁部,其設置成截斷在 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區(qū)劃形成多個分水室;以及流量節(jié)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對從一個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進 行節(jié)流;并且,對從所述集流管流入所述殼體的內部的流水進行分離并輸送至所述污水管 和所述雨水管,該流水分離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從所述集流管流入水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 的情況下,在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量被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節(jié)流的同時,流水沿著所 述第一流水路被引導至所述污水管,并且,積留在多個所述分水室中并從所述堰溢出的流 水沿著所述第二流水路被引導至所述雨水管。 根據第八發(fā)明,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動,被隔壁部截斷流路,并 且流量被流量節(jié)流部節(jié)流。由此,流水的一部分流量到達污水管,并被輸送至下水處理裝 置。此外,在從集流管流入水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的情況下,流水的大部分在被流量節(jié)流部 抑制向污水管流入的同時,流向并積存于各分水室中。并且,若流水不斷積存于分水室中, 則流水的水位最終會越過堰,流水溢出。溢出的流水在第二流水路中流動而到達雨水管,被 輸送至河川等公共水域。 這樣,從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路的流水由于通過流量節(jié)流部對進一步向第一流水 路流下的流水流下量進行抑制,因此容易積存于各分水室中。并且,積存于分水室中的流水 在第二流水路中流動而被引導至雨水管。因此,從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路的流水的大部分 被引導至雨水管,其中一部分被引導至污水管。由此,能夠減少從污水管輸送至下水處理裝 置的流水的流水量,能夠減輕下水處理裝置的運轉負擔或者處理負擔。結果,能夠通過簡單 結構的流水分離裝置提高流水的分離功能,結果防止了下水處理裝置的大型化,能夠抑制 制造成本以及運轉成本(設備費用)的上升。進而,抑制流水分離裝置的大型化,能夠防止 流水分離裝置的制造成本以及運轉成本的增加。 第九發(fā)明在第八發(fā)明的流水分離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 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的整個流下方向設置多個,多個所述分水室沿著流水的流下方向連 續(xù)形成,在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量被多個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節(jié)流的同時,流水沿著 所述第一流水路被引導至所述污水管,并且,積留于多個所述分水室中并從所述堰溢出的 流水沿著所述第二流水路被引導至所述雨水管。 根據第九發(fā)明,隔壁部跨及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的整個流下方向設置多 個,因此,分水室形成至少3室以上。并且,3室以上的分水室沿著流水的流下方向連續(xù)(串 聯)形成。因此,在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在第一流水路中流動而到達污水管之前,至少通過 了 3個分水室,并且至少被2個流量節(jié)流部對流量進行了節(jié)流。由此,減少了直接在第一流 水路中流動而到達污水管的流水水量,越過堰溢出而經過第二流水路流至雨水管的流水水 量變多。換言之,流至雨水管的流水流量遠遠多于流至污水管的流水流量。這樣,通過簡單 結構的流水分離裝置,能夠進一步提高將流至雨水管的流水和流至污水管的流水分開的分 離功能。 第十發(fā)明在第八發(fā)明或第九發(fā)明的流水分離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節(jié)流 部為節(jié)流孔,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一邊被所述節(jié)流孔對流量進行節(jié)流,一邊被引導至 所述污水管。 根據第十發(fā)明,由于流量節(jié)流部為節(jié)流孔,所以僅通過在隔壁部形成節(jié)流孔就能 夠對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由此,不需要另行設置用于對流水流量進行節(jié)流的裝置,能夠抑 制流水分離裝置的大型化,進而能夠防止流水分離裝置的制造成本以及運轉成本的增加。
8
第十一發(fā)明的下水道系統具有第一流水分離裝置,其對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進 行分離;第二流水分離裝置,其經由第一管與所述第一流水分離裝置連接,由所述第一流水 分離裝置分離的流水的一部分經由所述第一管被引導,并對該一部分的流水進行分離;流 水處理裝置,其經由第二管與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連接,由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分離 的流水的一部分經由所述第二管被引導,并對該一部分的流水進行凈化;以及積水裝置,其 經由第三管與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連接,并且經由第四管與所述流水處理裝置連接,由 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分離的流水的一部分經由所述第三管被引導,臨時積存該一部分的 流水,并且將該一部的流水經由所述第四管輸送至所述流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流水分離裝置具有第一流水路,其具備決定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并將從所 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未從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導至所述第一管;第二流水路,其將從所 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從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導至公共水域;隔壁部,其設置成截斷在所 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區(qū)劃形成多個分水室;以及流量節(jié)流 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對從一個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進行 節(jié)流;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具有第一流水路,其具備決定從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的 水量的堰,并將從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中未越過所述堰的流水引導至所述第二管;第二 流水路,其將從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中從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導至所述第三管;隔壁部, 其設置成截斷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區(qū)劃形成多個分水 室;以及流量節(jié)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對從一個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 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 根據第十一發(fā)明,從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分離裝置的流水中未越過堰的流水經由 第一流水路被引導至第一管。從集流管流入第一流水分離裝置的流水中從堰溢出的流水經 由第二流水路被引導至公共水域。此外,從第一管流入第二流水分離裝置的流水中未越過 堰的流水經由第一流水路被引導至第二管。從第一管流入第二流水分離裝置的流水中從堰 溢出的流水經由第二流水路被引導至第三管。引導至第二管的流水被引導至流水處理裝置 并進行凈化處理。引導至第三管的流水被引導至積水裝置。引導至積水裝置的流水被臨時 積存,并被根據流水處理裝置的處理狀況而定期輸送至流水處理裝置。 在此,第一流水分離裝置的分離功能較高,因此流入第一流水分離裝置的流水的
大部分越過堰并經由第二流水路被引導至公共水域。由此,能夠大幅度地減少經由第一流
水分離裝置的第一流水路從第一管被引導至第二流水分離裝置的流水的水量。 此外,第二流水分離裝置的分離功能較高,因此,流入第二流水分離裝置的流水的
大部分越過堰并經由第二流水路以及第三管被引導至積水裝置。由此,能夠減少經由第二
流水分離裝置的第一流水路從第二管被引導至流水處理裝置的流水的水量。 這樣,能夠大幅度減少臨時被引導至流水處理裝置的流水的水量,因此能夠減少
流水處理裝置的設備成本、維持成本以及運轉成本。此外,由于第一流水分離裝置的分離功
能的提高,使得大量的流水被排出至公共水域,并且流水由第二流水分離裝置被進一步進
行分離,因此,能夠大幅度減少流入積水裝置的流水的水量。由此,能夠減少積水裝置的設
備成本、維持成本以及運轉成本。 第十二發(fā)明在第十一發(fā)明的下水道系統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流水分離裝置的 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的整個流下方向設置多個,多個所述分水室沿著流水的流下方向連續(xù)形成,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的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 水路中流動的流水的整個流下方向設置多個,多個所述分水室沿著流水的流下方向連續(xù)形 成。 第十三發(fā)明在第十一發(fā)明或第十二發(fā)明的下水道系統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一流 水分離裝置的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為節(jié)流孔,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的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為節(jié)流 孔。 發(fā)明效果 根據本發(fā)明,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提高下水(流水)的流量分離功能,能夠減少流到 污水管的下水(流水)的流量。
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在規(guī)定量以下的流水 流動的狀態(tài))的平面剖視圖(沿圖2的A-A線的剖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在規(guī)定量以下的流水 流動的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沿圖1的B-B線的剖視圖)。 圖3是圖1或圖2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在規(guī)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的
c-c間的剖視圖。 圖4是圖1或圖2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在規(guī)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的 D-D間的剖視圖。 圖5是圖1或圖2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在規(guī)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的 E-E間的剖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流 動的狀態(tài))的平面剖視圖(沿圖7的A-A線的剖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流 動的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沿圖6的B-B線的剖視圖)。 圖8是圖6或圖7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的C-C 間的剖視圖。 圖9是圖6或圖7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的D-D 間的剖視圖。 圖10是圖6或圖7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的E-E 間的剖視圖。 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離裝置的流水分離系統的說 明圖。 圖12是表示溢流堰型的水力現象的說明圖。
圖13是表示節(jié)流孔型的水力現象的說明圖。
圖14是表示狹縫型的水力現象的說明圖。 圖15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離裝置的平面剖視圖(沿圖16的 A-A線的剖視圖)。 圖16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離裝置的縱剖視圖(沿圖15的B-B線的剖視圖)。 圖17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離裝置的平面剖視圖(沿圖15的
c-c線的剖視圖)。 圖18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離裝置中使用的夾雜物除去裝置 的一部分的結構圖。 圖19是應用了以往的雨水排出室的現有下水道系統的結構圖。 圖20是應用了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的下水道系統(比較例)的結構圖。 圖21是應用了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的下水道系統(最佳方式)的結 構圖。 圖22是現有技術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在規(guī)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的平 面剖視圖(沿圖23的A-A線的剖視圖)。 圖23是現有技術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在規(guī)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狀態(tài)) 的縱剖視圖(沿圖22的B-B線的剖視圖)。 圖24是圖22或圖23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在規(guī)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狀
態(tài))的c-c間剖視圖。 圖25是圖22或圖23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在規(guī)定量以下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狀 態(tài))的D-D間剖視圖。 圖26是現有技術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的平面 剖視圖(沿圖27的A-A線的剖視圖)。 圖27是現有技術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的縱剖 視圖(沿圖26的B-B線的剖視圖)。 圖28是圖26或圖27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的
c-c間的剖視圖。 圖29是圖26或圖27的流水分離裝置(流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流動的狀態(tài))的 D-D間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
10流水分離裝置14集流管16污水管18雨水管20第一流水路24A第一堰部(堰)24B第二堰部(堰)24C第三堰部(堰)26A第一隔壁部(隔壁部)26B第二隔壁部(隔壁部)28A第一分水室(分水室)28B第二分水室(分水室)0083] 0084] 0085] 0086] 0087] 0088] 0089] 0090] 0091] 0092] 0093] 0094] 0095] 0096] 0097] 0098] 0099] 0100] 0101] 0102] 0103] 0104] 0105] 0106] 0107] 0108] 0109] 0110] 0111 ] 0112] 0113] 0114] 0115] 0116] 0117] 0118] 0119] 0120]
28C
30A
30B
32
50
54
56
58
60A
60B
62A
62B
62C
62D
64A
64B
64C
66A
66B
68A
70A
70B
78
80
82
84
86
88
206
212
230
231
232
233 236 238 240 242
第三分水室(分水室)
第一節(jié)流孔(流] 第二節(jié)流孔(流] 第二流水路 流水分離裝置
t節(jié)流部) t節(jié)流部)
第一節(jié)流孔(流] 第二節(jié)流孔(流
污水管 第一流水路 第一隔壁部(隔壁部) 第二隔壁部(隔壁部) 第一堰部(堰) 第二堰部(堰) 第三堰部(堰) 第一調整堰部(調整堰) 第一分水室(分水室) 第二分水室(分水室) 第三分水室(分水室)
節(jié)流部) 巟量節(jié)流部) 大容積室(上游側分水室) 過濾篩網(夾雜物除去裝置) 過濾篩網(夾雜物除去裝置) 篩條
第二流水路 雨水管
第一回收裝置(夾雜物回收裝置)
第二回收裝置(夾雜物回收裝置)
第三回收裝置(夾雜物回收裝置)
下水處理裝置(流水處理裝置)
積水裝置
下水道系統
第一流水分離裝置
下水管(集流管)
第二流水分離裝置
下水管(第一管)
下水管(第二管)
下水管(第三管)
下水管(第四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
接著,參照
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離裝置。
如圖l至圖10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10具備作為箱狀部件的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也稱為殼體或外殼。以下相同。)。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其中一側的側壁部12A上連接有集流管14。作為流水的下水從該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內部。另外,下水是雨水和生活排水等污水混合而成的水。 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與一側的側壁部12A相向的另一側的側壁部12B上連接有污水管16。污水管16的直徑被設定成小于集流管14的直徑,污水管16連接在與集流管14相向的部位上。此外,污水管16連接在下水處理裝置等設備上,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中被分離后的一部分下水作為污水被輸送至下水處理裝置。
此外,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與一側的側壁部12A以及另一側的側壁部12B不同的另外的側壁部12C上連接有雨水管18。雨水管18的直徑被設定成遠遠大于污水管16的直徑,并且被設定成比集流管14的直徑大一些。此外,雨水管18連接于河川等公共用水域,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中被分離后的一部分下水作為雨水被輸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 在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內部形成有第一流水路20。該第一流水路20從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一側的側壁部12A延伸至另一側的側壁部12B地形成。并且,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內部的下水被供給第一流水路20,該下水的一部分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動并移動至污水管16 —側。 在此,第一流水路20具有從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內壁部延伸的流水路底部22和從流水路底部22沿鉛垂方向延伸的堰24。因此,堰24作為寬度方向一側的水路壁發(fā)揮功能,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內壁部作為寬度方向另一側的水路壁發(fā)揮功能,由此形成第一水路20。從集流管14流入的下水在第一流水路20的流水路底部22上朝向污水管16一側流下。堰24的高度被設定成使得在第一流水路20流動的下水的水量(或流量,以下相同)處于規(guī)定量以下的尺寸。因此,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動的下水的水量大于規(guī)定量的情況下,第一流水路20中流動的下水的一部分越過堰24而溢出,并浸入后述的第二流水路32。 在此,對本發(fā)明的主要部分進行說明。 如圖1至圖10所示,在構成第一流水路20的堰24和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內壁部12D之間設置多個隔壁部26,以截斷在第一流水路20上流動的下水。換言之,各隔壁部26具有堵塞第一流水路20的功能。因此,在第一流水路20上,由第一流水路20的流水路底部22、堰24、流水分離裝置12的內壁部和隔壁部26包圍形成的多個分水室28沿著第一流水路20上連續(xù)設置。各分水室28包括位于第一流水路20的流下方向最上游側(集流管14 一側)的第一分水室28A、位于第一流水路20的流下方向最下游側(污水管16 —側)的第三分水室28C以及位于第一分水室28A和第三分水室28C之間的第二分水室28B。此外,隔壁部26包括區(qū)劃第一分水室28A和第二分水室28B的第一隔壁部26A以及區(qū)劃第二分水室28B和第三分水室28C的第二隔壁部26B。 此外,各隔壁部26A、26B上分別形成在厚度方向上貫通各隔壁部26A、26B的作為流量節(jié)流部的節(jié)流孔30。具體而言,節(jié)流孔30包括在區(qū)劃第一分水室28A和第二分水室28B的第一隔壁部26A上形成的第一節(jié)流孔30A以及在區(qū)劃第二分水室28B和第三分水室28C的第二隔壁部26B上形成的第二節(jié)流孔30B。因此,第一分水室28A和第二分水室28B之間由第一節(jié)流孔30A連通,下水通過第一節(jié)流孔30A從第一分水室28A浸入第二分水室28B。此外,第二分水室28B和第三分水室28C之間由第二節(jié)流孔30B連通,下水通過第二節(jié)流孔30B從第二分水室28B浸入第三分水室28C。 在此,作為第一流水路20的寬度方向一側的壁部發(fā)揮功能的堰24 :包括構成第一分水室28A的壁部的第一堰部24A、構成第二分水室28B的壁部的第二堰部24B和構成第三分水室28C的壁部的第三堰部24C。 3個堰部24A、24B、24C中,第一堰部24A的高度最高,第二堰部24B的高度其次,第三堰部24C的高度最低(堰的高度第三堰部24C <第二堰部24B <第一堰部24A)。此外,3個分水室28A、28B、28C中,第一分水室28A的容積最大,第二分水室28B的容積其次,第三分水室28C的容積最小(分水室的容積第三分水室28C〈第二分水室28B <第一分水室28A)。 此外,在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內部、且第一流水路20的下方,形成第二流水路32。第二流水路32形成于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底部上。從形成第一流水路20的堰24溢出的下水的一部分落下至第二流水路32上,從第二流水路32上流下并移動至雨水管18 另外,在上述結構中,示出了在流水分離裝置10中設置3個分水室28A、28B、28C和2個隔壁部26A、26B(節(jié)流孔30A、30B)的結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構成為,串聯設置4個以上的分水室,以隔壁部區(qū)劃成各分水室并由作為流量節(jié)流部的節(jié)流孔連通。
此外,在上述結構中,雖然作為流量節(jié)流部示出了在各隔壁部26A、26B形成節(jié)流孔30A、30B的結構,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狹縫34(圖14參照)。雖然狹縫34形成于隔壁部26A、26B上,但是不同于節(jié)流孔,形成了開口面積沿著下水的流下方向變化的開孔。
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10的水力學原理。
(原理l) 如圖ll所示,在設定為從集流管14流入的下水的流量為Qi、從污水管16流出的污水的流量為Qt、從雨水管18流出的雨水的流量為QK的情況下,由于進入流水分離裝置10的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的水量與從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流出的下水的水量相等,因此,Qi = QK+QT。
(原理2) 各節(jié)流孔30A、30B中的下水的流量的增加,使作為節(jié)流孔發(fā)揮功能的污水管16、位于各節(jié)流孔30A、30B的上游側的各分水室28A、28B、28C中的下水的水頭抬高Ah,并使分水室28A、28B、28C中的下水的水深(溢流)加深。在此,如后述那樣,該Ah的流量增加的效果一方面以1/2 (乘方)影響通過污水管16、節(jié)流孔30A、30B的下水流量,另一方面以3/2(乘方)影響越過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動的下水流量。此外,越過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動的下水流量的流量系數,相對于通過污水管16、節(jié)流孔30A、30B的下水流量的流量系數增大了3倍。因此,各分水室28A、28B、28C中的下水的水頭Ah的增加給越過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動的下水的流量增加帶來的影響要大于給通過污水管16、節(jié)流孔30A、30B的下水的流量增加帶來的影響。 此外,同樣,各分水室28A、28B、28C中的下水的水頭Ah的增加給越過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動的下水的流量增加帶來的影響要大于給通過狹縫34(圖14參照)的下水的流量增加帶來的影響。 在此,如圖11以及圖12所示,在設定為越過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動的下水的
流量為QK(m3/S)、流量系數為CK(=一般值1. 8)、溢流寬度為B (m)、溢流水深為H(m)的情況
下,越過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動的下水的流量通過QK = CKXBX (H)3/2來計算。 如圖11以及圖13所示,在設定為通過節(jié)流孔30A、30B的下水的流量為QT(m3/S)、
流量系數為C。(=一般值0. 6)、節(jié)流孔面積為a(m2)、水頭差為h(m)、重力加速度為g的情
況下,通過節(jié)流孔30A、30B的下水的流量通過QT = C。XaX (2XgXh)1/2來計算。 如圖11以及圖14所示,在設定為通過狹縫34的下水的流量為Q/ (mVS)、流
量系數為C。' ( 二一般值0.75至0.85)、狹縫寬度為b(m)、上游側分水量的下水的水深
為y (m)、水頭差為h(m)、重力加速度為g的情況下,通過狹縫34的下水的流量通過Q/ =
C。' XbXyX (2XgXh)"2來計算。 接著說明流水分離裝置10的流水分離功能。 參照圖11,根據原理1,在設定為從污水管16流出的下水的流量為QT、從集流管14流入的下水的流量為Qi、越過第一分水窒28A的第一堰部24A而流出的下水的流量為QK1、越過第二分水室28B的第一堰部24A而流出的下水的流量為Q『越過第三分水室28C的第三堰部24C而流出的下水的流量為QK3的情況下,QT = Q「(QK1+QK2+QK3)成立。這表示越過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出的下水流量的增大使從污水管16流出的下水流量減少。
參照圖ll,根據原理2,下水每通過各節(jié)流孔30A、30B,則各分水室28A、28B、28C的下水的水深變深,到達污水管16的下水的流量變低。即,在設定為通過第一節(jié)流孔30A的下水的流量為Q『通過第二節(jié)流孔30B的下水的流量為QT2的情況下,若在從污水管16流出的下水的流量為QT時第三分水室28C中的下水的水深為h,則在第二分水室28B中有QT+QK3 = QK2成立,第二分水室28B中的下水的水深h2大于第三分水室28C中的下水的水深h3(h3 < h2)。此外,在第一分水室28A中,有QT2+QK2 = QT1成立,第一分水室28A中的下水的水深^顯著大于第二分水室28B中的下水的水深h2(h2 < h》。并且,如果考慮集流管14,則有QT1+QK1 = Qi成立。這樣,在多個分水室28A、28B、28C串聯排列的情況下,最接近集流管14一側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深顯著加深,從第一堰部24A溢出的下水的流量顯著增加。接著,最接近第一分水室28A —側的第二分水室28B的下水的水深變深,從第二堰部24B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增加。最后,離集流管14一側最遠的第三分水室28C的下水的水深變深,從第三堰部24C溢出的下水的流量略微增加。這樣,從第一分水室28A的第一堰部24A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增加最多,從第二分水室28B的第二堰部24B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增加其次,從第三分水室28C的第三堰部24C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增加最少。
這樣,在第一流水路20上,沿著下水的流下方向串聯地區(qū)劃形成多個分水室28A、28B、28C,在各隔壁部26A、26B上形成各節(jié)流孔30A、30B以使下水通過,由此,越過各分水室28A、28B、28C的各堰部24A、24B、24C而流出的下水的流量增加,結果能夠增加引導至雨水管18的下水的流量。由此,能夠將從集流管14流進來的下水的大部分引導至雨水管18,并且將少量的下水引導至污水管。結果,能夠提高從集流管14流進來的下水的分離功能。
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10的作用。 如圖1至圖5所示,在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的水量為規(guī)定量以下的情況下,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一邊通過各節(jié)流孔30A、30B,一邊依次流向在第一流水路20上區(qū)劃形成的各分水室28A、28B、28C。詳細地講,首先,下水在第一分水室28A的第一流水路20中流動,并通過第一節(jié)流孔30A。在下水通過第一節(jié)流孔20A時,雖然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深逐漸變深,但是不會從第一堰部24A溢出。此外,通過第一節(jié)流孔30A的下水浸入第二分水室28B而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動,最終到達第二節(jié)流孔30B。并且,在下水通過第二節(jié)流孔30B時,第二分水室28B的下水的水深逐漸變深,但是不會從第二堰部24B溢出。此外,通過第二節(jié)流孔30B的下水浸入第三分水室28C而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動,最終到達污水管16。并且,當下水在污水管16中流動時,第三分水室28C的下水的水深逐漸變深,但是不會從第三堰部24C溢出。 如上所述,在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的水量為規(guī)定量以下的情況下,從各堰部24A、24B、24C溢出而在第二流水路32中流動,不會浸入雨水管18,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全部浸入污水管16,并被輸送至下水處理裝置。并且,在下水處理裝置中,對下水進行規(guī)定的處理。 另一方面,如圖6至圖10所示,在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情況下,雖然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動,并通過第一節(jié)流孔30A,但是由于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的流量變多,因此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深逐漸變深,最終會越過第一堰部24A而溢出。越過第一堰部24A而溢出的下水在第二流水路32中流動,浸入雨水管18,并被輸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這樣,在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的水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情況下,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在第一分水室28A中被進行分離。 通過第一節(jié)流孔30A而浸入第二分水室28B的下水朝向第二節(jié)流孔30B —側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動。并且,下水雖然通過第二節(jié)流孔30B,但是由于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的流量變多,因此第二分水室28B的下水的水深逐漸變深,最終越過第二堰部24B而溢出。越過第二堰部24B而溢出的下水在第二流水路32中流動,浸入雨水管14,并被輸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這樣,在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的水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情況下,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在第二分水室28B中也被進行分離。
通過第二節(jié)流孔30B而浸入第三分水室28C的下水朝向污水管16 —側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動。并且,雖然下水通過第二節(jié)流孔30B,但是由于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的流量變多,因此第三分水室28C的下水的水深逐漸變深,最終越過第三堰部24C而溢出。越過第三堰部24C而溢出的下水在第二流水路32中流動,浸入雨水管18,并被輸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這樣,在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的水量大于規(guī)定量的情況下,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下水在第三分水室28C中也被進行分離。
另外,從第三分水室28C流入污水管16的下水被輸送至下水處理裝置。并且,在下水處理裝置中對下水進行規(guī)定的處理。這樣,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一部分被作為污水從污水管16輸送至下水處理裝置,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大部分被作為雨水從雨水管18輸送至河川等公共用水域。 接著,從能量守恒定律的觀點來說明上述水力現象。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在從集流管1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的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情況下,以在流水分離裝置本體12內部流動的下水的流下方向下游側為基準進行說明。 如圖11所示,向污水管16流下水量為規(guī)定量的下水的第三分水室28C的下水的水位通過污水管16中的非均勻流計算進行設定。該水位高于第三堰部24C,越過第三堰部24C的下水的溢流量直接被供給第二流水路32。 從第二分水室28B通過第二節(jié)流孔30B的下水的流量是將從污水管16流出的下水的流量和越過第三堰部24C而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合計而成的流量。因此,在第二分水室28B中需要積存這樣合計而成的流量的下水(流量多于積存于第三分水21室28C中的下水流量的下水),第二分水量28B的下水的水位變高與其相對應的量。因此,越過第二堰部24B的下水的流量成為與下水的流量增加量(水位增加量)相均衡的溢流量(比第三堰部24C的溢流量大的溢流量),該溢流量被直接供給第二流水路32。 從第一分水室28A通過第一節(jié)流孔30A的下水的流量是將通過第二節(jié)流孔30B的下水的流量和越過第二堰部24B而溢出的下水的流量合計而成的流量。因此,在第一分水室28A中需要積存這樣合計而成的流量的下水(流量多于積存于第二分水室28B中的下水流量的下水),第一分水室28A的下水的水位變高與其對應的量。因此,越過第一堰部24A的下水的流量成為與下水的流量增加量(水位增加量)相均衡的溢流量(比第二堰部24B的溢流量大的溢流量),該溢流量直接被供給第二流水路32。 如上所述,在流水分離裝置10中設置多個分水室28A、28B、28C、作為多個流量節(jié)流部的各節(jié)流孔30A、30B以及多個堰部24A、24B、24C,通過有機地組合上述各部分,能夠提高下水的分離功能。結果,能夠減輕與污水管16連接的下水處理裝置的處理負擔,能夠大幅度地減少設備投資。 特別是,使用節(jié)流孔或狹縫作為流量節(jié)流部,由此僅通過在隔壁部上設置貫通孔就能夠形成流量節(jié)流部,不需要另行設置作為流量節(jié)流部的裝置。結果,能夠減少流水分離裝置10的制造成本以及運轉成本,能夠防止大型化。
接著,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流水分離裝置。 另外,關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10相同的結構以及作用效果,適當地省略說明。 如圖15至圖18所示,第二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50具備作為箱狀部件的流水分離裝置本體(也稱為殼體或外殼。以下相同。)52。流水分離裝置本體52的其中一側的側壁部52A上連接有集流管54。作為流水的下水從該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52的內部。 流水分離裝置本體52的與其中一側的側壁部52A正交的另一側的側壁部52B上連接有污水管56。污水管56的直徑被設定為小于集流管54的直徑。此外,污水管56連接于下水處理裝置等設施,從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52的下水中被分離后的一部分下水被作為污水輸送至下水處理裝置。 此外,流水分離裝置本體52的與其中一側的側壁部52A相向的另一側的側壁部52B上連接有雨水管54。雨水管54的直徑被設定為遠遠大于污水管56的直徑,并且被設定為與集流管54的直徑相等。此外,雨水管54連接于河川等公共用水域,從集流管54流
17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52的下水中被分離后的一部分下水被作為雨水輸送至河川等公共用 水域。 在流水分離裝置本體52的內部具備俯視大致形成L字形的第一流水路58(參照 圖15)。第一流水路58上設置有多個隔壁部60和多個堰62,由這些多個隔壁部60和多個 堰62沿著下水的流下方向連續(xù)形成多個分水室64。詳細地講,第一流水路58上設置有2 個隔壁部60A、60B,并區(qū)劃形成有3個分水室64A、64B、64C。 第一分水室64A俯視大致形成L字形(參照圖15),由俯視大致呈L字形的第一堰 部62A (參照圖15)、與第一堰部62A相向的俯視大致呈L字形的第一調整堰部62D (參照圖 15)以及第一隔壁部60A在第一流水路58上區(qū)劃形成。第一分水室64A成為與集流管54 連通的狀態(tài)。 第二分水室64B由俯視大致呈L字形的第二堰部62B(參照圖15)、以直線延伸的 第二調整堰部62E、第一隔壁部60A以及第二隔壁部60B在第一流水路58上區(qū)劃形成。
第三分水室64C由俯視呈反L字形的第三堰部62C(參照圖15)、以直線延伸的第 三調整堰部62F、第二隔壁部60B以及流水分離裝置本體52的側壁部52B在第一流水路58 上區(qū)劃形成。第三分水室64C成為與污水管56連通的狀態(tài)。 第一分水室64A位于集流管54的附近,并且位于第一流水路58的流下方向最上 游側;第三分水室64C位于污水管56的附近,并且位于第一流水路58的流下方向最下游 側;第二分水室64B位于第一分水室64A和第二分水室64B之間,各分水室64A、64B、64C沿 著在第一流水路58中流動的下水的流下方向串聯形成。 此外,第一隔壁部60A上形成有第一節(jié)流孔66A,第一分水室64A和第二分水室 64B之間成為連通的狀態(tài)。此外,同樣,第二隔壁部60B上形成有第二節(jié)流孔66B,第二分水 室64B和第三分水室64C之間成為連通的狀態(tài)。 在此,第一分水室64A上設置有彼此相向的一對過濾篩網70A、70B(夾雜物除去裝 置)。過濾篩網70A、70B沿著從集流管54流入的下水的流入方向即主流方向(圖15以及 圖18中的箭頭X方向)延伸地設置。因此,第一分水室64A由過濾篩網70A、70B區(qū)劃成大 容積室68A和在大容積部68A的底部連通的小容積室68B這兩個室。另外,將在第一分水 室64A的小容積室68B、第二分水室64B和第三分水室64C中流動的下水的流下方向相對于 主流方向定義為支流方向(圖15以及圖16中的箭頭Y方向)。 下水的主流方向與從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52的內部的下水的流入方 向相一致,是伴隨下水流下的水勢直接作用的方向。另一方面,下水的支流方向是與下水的 主流方向正交的方向,是伴隨下水流下的水勢不直接傳遞的方向。因此,由于下水要沿著主 流方向流動,所以下水的大部分朝向第一調整堰部62D流下,下水的一部分經由過濾篩網 70B流向支流方向,并移動至第一分水室64A的小容積室68B —側。 如圖18所示,過濾篩網70A具備通過裝配網縱外框72和網橫外框74而形成的外 框76。此外,在外框76的內部,多個篩條78相互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而平行地設置。此外,網 縱外框72、網橫外框74以及篩條78由鋼材或聚氯乙烯材料形成。另外,過濾篩網70B也是 與過濾篩網70A相同的結構。 多個篩條78的間隔大小被設定成夾雜物不能進入的程度。此外,各篩條78以從 下水的主流方向(圖15以及圖18中的箭頭X方向)下游側向上游側打開的方式傾斜。具體而言,各篩條78的傾斜角度a被設定為從主流方向(圖15以及圖18中的箭頭X方向) 的下游側向上游側打開的鈍角。這樣,各篩條78的傾斜方向朝向下水主流方向的相反側, 構成為沿著主流方向流動的下水中所包含的夾雜物不會進入篩條78的間隙。除此之外,由 于過濾篩網70A、70B在大容積室68A中被設置于下水沿著主流方向流動的位置上,因此,下 水中包含的夾雜物不會滯留在過濾篩網70A、70B的附近。因此,能夠防止夾雜物堵塞過濾 篩網70A、70B的篩條78的間隙,始終能夠使下水的一部分從篩條78的間隙通過。結果,不 會產生因夾雜物造成的過濾篩網70A、70B的不良狀況,不需要對過濾篩網70A、70B進行維 護。 如圖15至圖18所示,第一流水路58的下方形成有第二流水路80。該第二流水 路80成為與雨水管82連通的狀態(tài)。在第二流水路80上、且在第一調整堰部62D的下方, 設置用于回收夾雜物的第一回收裝置84。此外,在第一回收裝置84的內部設置第二回收裝 置86。此外,在第二回收裝置86的內部設置第三回收裝置88。 各回收裝置84、86、88的容積被如下設定第一回收裝置84的容積最大,第三回 收裝置88的容積最小。即,各回收裝置84、86、88的容積按照位于最內側的第三回收裝置 88、位于最內側和最外側兩者的中央的第二回收裝置86、位于最外側的第一回收裝置84的 順序大型化。 此外,各回收裝置84、86、88通過在鋼制支柱上固定具有彈性及可變性的網眼狀
的袋體而形成。在此,各回收裝置84、86、88的袋體的網眼大小為第一回收裝置84的袋
體的網眼最小,第三回收裝置88的袋體的網眼最大,第二回收裝置86的袋體的網眼大小居
中。因此,位于最內側的第三回收裝置88的袋體的網眼最大,第二回收裝置86的袋體的網
眼其次,位于最外側的第一回收裝置84的袋體的網眼最小。 其次,對第二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50的作用進行說明。 另外,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10的作用重復的作用,適當地省略說 明。 如圖15至圖18所示,從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50的流水分離裝置本體52 中的下水在第一分水室64A的大容積室68A中沿著主流方向流下。此時,過濾篩網70A、70B 的篩條78相對于主流方向傾斜為鈍角,因此流水中包含的夾雜物不會通過篩條78的間隙 進入小容積室68B,而在第一分水室64A的大容積室68A中沿著主流方向流下。下水沖擊在 第一調整堰部62D上,夾雜物滯留于此。這樣,下水中包含的夾雜物以被下水的流力推動的 形式,自動向第一調整堰部62D —側移動,滯留于第一調整堰部62D附近。并且,若從集流 管54流入的下水的流量進一步增加,則大容積室68A的下水的水位變高,最終夾雜物會越 過第一調整堰部62D而落下至設置在第二流水路80中的第三回收裝置88的內部。落下至 第三回收裝置88的內部的夾雜物根據大小而通過第三回收裝置88的網眼,并進一步通過 第二回收裝置86的網眼而移動至第一回收裝置84。另外,由于第一回收裝置84的袋體的 網眼被設定得細小,所以夾雜物不會通過第一回收裝置84的袋體的網眼而進入雨水管82。 這樣,越過第一調整堰部62D而落下的夾雜物根據其大小(體積)而被3個回收裝置84、 86、88分開回收。結果,不需要另行設置人工或機械的操作管理,就能夠自動地回收下水中 包含的夾雜物。另外,除去夾雜物之后的下水在第二流水路80中流動而浸入雨水管82,并 被排出至河711等公共用水域。
另一方面,在大容積室68A中沿著主流方向流動的下水中的一部分下水通過篩條 之間,并浸入第一分水室64A的小容積室68B。浸入容積室68B的下水通過第一節(jié)流孔66A, 浸入第二分水室64B,進而通過第二節(jié)流孔66B,浸入第三分水室64C。并且,從第三分水室 64C浸入污水管56而被輸送至下水處理裝置。 并且,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10 —樣,若浸入第一分水室64A的下水流 量變多,則大容積室68A以及小容積室68B的下水的水位上升,最終下水越過第一堰部62A 以及第一調整堰部62D而溢出。溢出的下水浸入第二流水路80。在此,在第一調整堰部62D 的下方,在配置第三回收裝置88的部位以外的部位設置有上述過濾篩網70A、70B ;在第一 調整堰部62D的下方,在配置第三回收裝置88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只有通過篩條78的下水 才浸入第二流水路80。因此,能夠防止夾雜物落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第三回收裝置88以 外的部位。 此外,若浸入第二分水室64B的下水的流量變多,則第二分水室64B的下水的水位 上升,最終下水越過第二堰部62B以及第二調整堰部62E而溢出。溢出的下水浸入第二流 水路80。在此,由于浸入第二分水室64B的下水中不包含夾雜物,因此越過第二堰部62B以 及第二調整堰部62E而溢出并落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下水中不包含夾雜物,能夠防止夾雜 物落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第三回收裝置88以外的部位。 進而,若浸入第三分水室64C的下水的流量變多,則第三分水室64C的下水的水位 上升,最終下水越過第三堰部62C以及第三調整堰部62F而溢出。溢出的下水浸入第二流 水路80。在此,浸入第三分水室64C的下水中不包含夾雜物,因此越過第三堰部62C以及第 三調整堰部62F而溢出并落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下水中不包含夾雜物,能夠防止夾雜物落 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第三回收裝置88以外的部位。 另外,通過各節(jié)流孔66A、66B的下水流量和從各堰部62A、62B、62C溢出的下水流 量之間的關系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IO相同,在此省略說明。
如上所述,從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本體52的下水的大部分經由第二流水 路80浸入雨水管82,因此能夠提高流水分離裝置50的下水分離功能。結果,能夠減少從污 水管56輸送至下水處理裝置的下水的流量,能夠減少下水處理裝置的設備投資。
如上所述,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50,從集流管54流入流水分離裝置 本體52的內部的下水能夠在浸入第一分水室64A的小容積室68B、第二分水室64B以及第 三分水室64C之前除去下水中包含的夾雜物。此外,作為夾雜物的除去方法,由于夾雜物朝 向下水的主流方向流動,因此夾雜物能夠隨著下水的流動而向各回收裝置84、86、88 —側 移動。此外,由于夾雜物在下水主流方向上流動,因此,夾雜物不易進入位于下水支流方向 的各節(jié)流孔66A、66B —側。此外,由于在第二流水路80中設有各回收裝置84、86、88,因此 能夠通過各回收裝置84、86、88自動且容易地回收落下至第二流水路80的夾雜物。結果, 不需要用于回收夾雜物的人工或機械管理。 在此,作為各回收裝置84、86、88,雖然大小不同,并且網眼的尺寸(大小)不同, 但是被設置成3重構造,因此根據各回收裝置84、86、88的網眼大小,能夠按照大小對夾雜 物進行分類。具體而言,體積最大的夾雜物被位于最內側的大網眼的第三回收裝置88回 收,體積其次的夾雜物被位于正中的第二回收裝置86回收,體積最小的夾雜物被位于最外 側的小網眼的第一回收裝置84回收。這樣,能夠自動地按照夾雜物的大小(體積)分開回
20收。 此外,由于在第一分水室64A中設置了過濾篩網70A、70B,因此下水能夠以除去了 下水中包含的夾雜物的狀態(tài)、從大容積室68A向小容積室68B通過。因此,能夠抑制夾雜物 通過各節(jié)流孔66A、66B進入污水管56。此外,通過過濾篩網70A、70B并從各堰部62A、62B、 62C以及各調整堰部62D、62E、62F溢出的下水中不包含夾雜物,因此能夠抑制夾雜物進入 雨水管54。特別是,如圖18所示,過濾篩網70A、70B由網縱外框72、網橫外框74以及篩條78
構成,因此可以制造出能夠以簡單的結構除去夾雜物的夾雜物除去裝置。 接著,對應用了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的下水道系統進行說明。
另外,流水分離裝置能夠應用第一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io及第二實施方式的流水分
離裝置50中的任一個。 首先,作為相關技術,對現有技術的應用了雨水排出室100(參照圖22或圖26)的
下水道系統進行說明。(相關技術) 如圖19所示,在下水道系統200的雨水排出室100(參照圖22或圖26)上連接有 下水管202。該下水管202中被供給將生活排水和雨水混合的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以及 將生活排水和雨水分離的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因此,供給下水管202的、將生活排水和雨 水混合的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以及將生活排水和雨水分離的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的生 活排水的一部分,流入雨水排出室100的內部。此外,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的一部分生活 排水經由下水管204被供給下水處理裝置(凈化中心)206。此外,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 的雨水經由下水管207被供給河川。 雨水排出室100上連接有下水管208,越過雨水排出室100的堰112而溢出的下水 (生活排水+雨水)通過下水管208而流入河川。 雨水排出室100上經由下水管210連接有下水處理裝置206。被供給雨水排出室 100的內部的下水中未越過堰112的下水通過下水管210流入下水處理裝置206。
雨水排出室100上經由下水管214連接有用于調整流向下水處理裝置206的下水 的流量的積水裝置212。在下大雨時,被供給雨水排出室100的內部的下水中越過堰112的 下水的一部分通過下水管214而流入積水裝置212。 積水裝置212上經由下水管216連接有下水處理裝置206。臨時積存于積水裝置 212中的下水通過下水管216被輸送至下水處理裝置206。 被供給下水處理裝置206的下水由下水凈化裝置進行凈化,并經由下水管218流 入河川。 根據圖19所示的下水道系統200,在下水量較少的情況下,被供給雨水排出室100 的下水不會越過堰112,而流入下水處理裝置206。并且,被下水處理裝置206凈化之后,下 水流入河川。因此,幾乎沒有下水越過雨水排出室100的堰11,流入積水裝置212的下水的 水量也極少。 另一方面,若在下大雨等時下水的水量變多,則被供給雨水排出室100的下水的 一部分越過堰112,通過下水管208流入河川,并且,通過下水管214流向積水裝置212。并 且,成為臨時積存在積水裝置212中的狀態(tài)。但是,被供給雨水排出室100的下水的大部分不越過堰112,通過下水管210被供給下水處理裝置206。
(問題點1) 在此,以往的雨水排出室100由于流水分離功能低,即使在下大雨等時下水量增 加的情況下,下水的大部分也被供給下水處理裝置206。因此,必須使下水處理裝置206大 型化,并且必須提高其凈化功能。結果,產生了下水處理裝置206的建設成本以及維持成本 變大的問題。另外,為了削減成本,若將下水處理裝置206的凈化功能設定得較低,則未被 充分凈化的下水會流入河川,可能引起環(huán)境惡化。 [O205](問題點2) 此外,在以往的下水道系統200中,在降雨初期時出現的包含路面或下水管等的 堆積物的污濁度高的下水,臨時流入雨水排出室100,因此,越過堰112的下水變多。此時, 越過堰112的下水的一部分通過下水管214流入積水裝置212。結果,積水裝置212的積水 量變多,因此產生使積水裝置212大型化的需要,設備成本增加。 另外,雖然能夠通過增高堰112的高度來減少流入積水裝置212的下水量,但是如 果這樣進行設定,則流入下水處理裝置206的下水會進一步增多。結果,會另外產生需要下 水處理裝置206的設備的大型化和功能的提高、建設費以及維持成本顯著增加的問題。上 述的問題點1的對策和問題點2的對策會產生彼此相反的事態(tài),在應用以往的流水分離功 能低的雨水排出室100的結構中,不能夠同時解決兩個問題。結果,始終會產生下水處理裝 置206的設備成本增大、或者積水裝置212的設備成本的增大和誘發(fā)河川環(huán)境污染這兩個 問題。 在此,關于代替上述下水道系統200的雨水排出室100而應用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
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10、50(參照圖1以及圖15)的下水道系統,作為比較
例進行研究。另外,對圖20的結構中與圖19的結構重復的結構標注與圖19的結構相同的
附圖標記。(比較例) 如圖20所示,在比較例的下水道系統220的流水分離裝置221上連接有下水管 202。該下水管202中被供給將生活排水和雨水混合的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以及將生活排 水和雨水分離的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被供給下水管202的、將生活排水和雨水混合的集 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以及將生活排水和雨水分離的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的生活排水的一 部分,流入流水分離裝置221的內部。此外,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的生活排水的一部分經 由下水管204被供給下水處理裝置206。此外,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中的雨水經由下水管 207被供給河川。另外,流水分離裝置221使用圖1或圖15所示的流水分離裝置10、50。
另外,下水管210相當于與下水處理裝置206相連的污水管16(56)(參照圖2或 圖16),此外,下水管202相當于集流管14(54)(參照圖2或圖16),下水管208相當于使下 水流入河川的雨水管18(82)(參照圖2或圖16)。此外,在流水分離裝置221中新設有用于 將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的下水引導至積水裝置212的下水管214。
根據作為比較例的下水道系統220,由于流水分離裝置221的分離功能提高,所以 比以往的雨水排出室100更多量的下水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因此,從下水管 210供給下水處理裝置206的下水的水量大幅度減少。由此,即使在下大雨的情況下,也能 夠減少被供給下水處理裝置206的下水的水量,因此,能夠使下水處理裝置206的大小小型化,而且也不需要將凈化功能設定得較高。結果,能夠大幅度地減少下水處理裝置206的建 設成本和維持成本?;谏鲜隼碛?,能夠解決在利用現有技術的雨水排出室100的下水道 系統中產生的問題點1。 另一方面,根據作為比較例的下水道系統220,由于越過流水分離裝置221的堰部 24A 24C(62A 62C)的下水的水量變多,所以通過下水管208流入河川的下水的水量以 及通過下水管214被供給積水裝置212的下水的水量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增加積水 裝置212的積水量,需要使積水裝置212大型化,設備成本增大。因此,不能夠解決在利用 現有技術的雨水排出室100的下水道系統中產生的問題點2。
(最佳方式) 因此,對應用了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或第二實施方式的流水分離裝置10、 50(參照圖1以及圖15)的新下水道系統進行說明。 如圖21所示,最佳方式的下水道系統230的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上連接有下水 管232 (集流管)。該下水管232中被供給將生活排水和雨水混合的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因 此,被供給下水管232的將生活排水和雨水混合的集流式下水道的下水流入第一流水分離 裝置231的內部。此外,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上連接有用于將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的下水引導至河川的下水管234。 與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相連的下水管236(第一管)相當于污水管16(56)(參 照圖2或圖16),下水管232相當于集流管14(54)(參照圖2或圖16),下水管234相當于 雨水管18(82)(參照圖2或圖16)。另外,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使用圖1或圖15所示的 流水分離裝置10 、50。 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上經由下水管236連接有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在第一 流水分離裝置231的內部未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的下水 通過下水管236被引導至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此外,在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的內部 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的下水通過下水管234被引導至河 川。另外,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使用圖1或圖15所示的流水分離裝置10、50。
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上經由下水管238 (第二管)連接有下水處理裝置206 (流 水處理裝置)。此外,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上經由下水管240(第三管)連接有積水裝置 212。積水裝置212上經由下水管242 (第四管)連接有下水管238 (另外,也可以不是下水 管242連接于下水管238的結構,而是直接連接于下水處理裝置206的結構)。此外,下水 處理裝置206上連接有下水管244,凈化后的下水經由下水管244被排出至河川。這樣,第 一流水分離裝置231和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之間串聯連接。 連接于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下水管238相當于污水管16 (56)(參照圖2或圖 16),此外,下水管240相當于雨水管18(82)(參照圖2或圖16)。 根據下水道系統230,在下大雨時,由于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的下水的分離功 能提高,因此通過下水管232被供給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的下水容易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因此,從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被引導至第二流水 分離裝置233的下水的水量變少。另一方面,從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通過下水管234流 入河川的下水的水量增加。 從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流入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下水在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內部被進一步進行分離。由于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分離功能提高,因此,被引導 至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內部的下水容易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 及圖15)。被引導至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內部的下水中未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的下水,通過下水管238被引導至下水處理裝置206。被引導至 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內部的下水中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 15)的下水,通過下水管240被引導至積水裝置212。 在此,被引導至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內部的下水容易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因此被引導至下水處理裝置206的下水的水量變少, 被引導至積水裝置212的下水的水量相對變多。被引導至下水處理裝置206的下水被凈化 后排出至河川。此外,被引導至積水裝置212的下水臨時積存在積水裝置212中,并被定期 地引導至下水處理裝置206。 如上所述,根據下水道系統230,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的下水的分離功能提高, 因此大量下水越過堰都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通過下水管234流 入河川。由此,從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被引導至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下水的水量顯 著減少。此外,被引導至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下水進一步被進行分離。由此,被引導至 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下水的大部分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 15),被引導至積水裝置212。此外,被引導至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下水中未越過堰部 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的下水被引導至下水處理裝置206。設置時 間差,將被引導至積水裝置212的下水引導至下水處理裝置206。 由此,首先,下水由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進行分離,由此,大量的下水越過堰部 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被引導至河川。此外,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 中未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的少量下水被引導至第二流水 分離裝置233,因此,能夠顯著減少被引導至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下水的水量。并且,被 引導至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下水進一步在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中被進行分離,由此, 下水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而被引導至積水裝置212。但 是,被引導至積水裝置212的下水是由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對由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 分離后的下水進行進一步分離后的一部分,是少量的。此外,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中未 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的少量下水被引導至下水處理裝 置206,因此能夠顯著減少被引導至下水處理裝置206的下水水量。特別是,被引導至下水 處理裝置206的下水是由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對由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分離后的下水 進一步進行分離后的下水中的少量,因此量極少。另一方面,雖然被引導至積水裝置212的 下水最終被引導至下水處理裝置206,但考慮下水處理裝置206的凈化功能,進行時間調整 (設置時間差),被輸送至下水處理裝置206。因此,不需要使下水處理裝置206大型化,能 夠根據當前的凈化功能對下水進行凈化。 綜上所述,通過串聯連接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和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能夠大 幅度地減少從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1引導至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下水的水量(第一下 水量的減少效果)。此外,也能夠大幅地減少從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被直接引導至下水處 理裝置206的下水的水量(第二下水量的減少效果)。 除此之外,還存在從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經由積水裝置212被間接地引導至下
24水處理裝置206的下水,但是從積水裝置212向下水處理裝置206供給下水的過程考慮了 下水處理裝置206的凈化功能。即, 一邊觀察由下水處理裝置206凈化的下水的余量, 一邊 設置時間差,從積水裝置212向下水處理裝置206輸送下水(第三下水量的減少效果)。這 樣,能夠同時實現第一下水量的減少效果、第二下水量的減少效果和第三下水量的減少效 果,由此不需要使下水處理裝置206大型化,也不需要提高凈化功能。結果,能夠大幅度地 減少下水處理裝置206的設備成本、維持成本以及運轉成本。 此外,由于能夠減少被供給下水處理裝置206的下水的水量,所以即使不提高下 水的上述功能,也能夠在下水處理裝置206中將下水完全地凈化。結果,完全凈化后的下水 被排出至河川,能夠防止污染河J11 。 這樣,關于上述問題點1,由于能夠大幅度地減少在下水處理裝置206中流動的下 水的水量,因此能夠解決該問題點1。 另一方面,研究了上述的問題點2,雖然在第二流水分離裝置233的內部越過堰部 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的下水流入積水裝置212,但是由于第一流水 分離裝置231的下水分離功能較高,因此從第一流水分離裝置23被供給第二流水分離裝置 233的下水的水量顯著減少(上述第一下水量的減少效果)。因此,在第二流水分離裝置 233的內部越過堰部24A 24C(62A 62C)(參照圖1以及圖15)而流入積水裝置212的 下水的水量是對分離后的下水進一步進行分離后的量,因此大幅度地減少。結果,不需要使 積水裝置212大型化,能夠減少設備成本。這樣,能夠解決問題點2。
2權利要求
一種流水分離裝置,其對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進行分離并輸送至污水管和雨水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流水路,其具備決定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將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引導至所述污水管;第二流水路,其將從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導至所述雨水管;隔壁部,其設置成截斷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區(qū)劃形成多個分水室;以及流量節(jié)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對從一個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的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流水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的整個流下方向設置多個,多個所述分水室沿著流水的流下方向連續(xù)形成。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水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為節(jié)流孔。
4.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水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多個所述分水室中位于流下方向最上游側的上游側分水室中,設置用于除去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包含的夾雜物的夾雜物除去裝置,通過所述夾雜物除去裝置除去所述夾雜物之后的流水被引導至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流水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游側分水室的與所述集流管相向的部位設置調整堰,該調整堰構成形成所述上游側分水室的所述堰的一部分,從所述調整堰溢出的流水被引導至所述第二流水路。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流水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雜物除去裝置由具有多個篩條的過濾篩網構成,該多個篩條相互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距離、且相對于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下方向傾斜地設置。
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流水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流水路中、且所述調整堰的下方的部位,設置用于回收所述夾雜物的夾雜物回收裝置。
8. —種流水分離方法,其使用流水分離裝置,該流水分離裝置包括第一流水路,其具備決定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將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引導至污水管;第二流水路,其將從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導至雨水管;隔壁部,其設置成截斷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區(qū)劃形成多個分水室;以及流量節(jié)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對從一個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并且,該流水分離裝置對從所述集流管流入所述殼體的內部的流水進行分離并輸送至所述污水管和所述雨水管,該流水分離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從所述集流管流入水量多于規(guī)定量的流水的情況下,通過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對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的同時,流水沿著所述第一流水路被引導至所述污水管,并且,蓄積于多個所述分水室中并從所述堰溢出的流水沿著所述第二流水路被引導至所述雨水管。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流水分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的整個流下方向設置多個,多個所述分水室沿著流水的流下方向連續(xù)形成,通過多個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對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的同時,流水沿著所述第一流水路被引導至所述污水管,并且,蓄積于多個所述分水室中并從所述堰溢出的流水沿著所述第二流水路被引導至所述雨水管。
10. 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流水分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為節(jié)流孔,通過所述節(jié)流孔對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的同時,被引導至所述污水管。
11. 一種下水道系統,其具有第一流水分離裝置,其對從集流管流入的流水進行分離;第二流水分離裝置,其經由第一管與所述第一流水分離裝置連接,經由所述第一管引導通過所述第一流水分離裝置分離后的流水的一部分,并對該一部分的流水進行分離;流水處理裝置,其經由第二管與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連接,經由所述第二管引導通過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分離后的流水的一部分,并對該一部分的流水進行凈化;以及積水裝置,其經由第三管與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連接,并且,經由第四管與所述流水處理裝置連接,經由所述第三管引導通過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分離后的流水的一部分,臨時積存該一部分的流水并經由所述第四管將該一部分的流水輸送至所述流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水分離裝置包括第一流水路,其具備決定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將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未越過所述堰的流水引導至所述第一管;第二流水路,其將從所述集流管流入的流水中從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導至公共水域;隔壁部,其設置成截斷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區(qū)劃形成多個分水室;以及流量節(jié)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對從一個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包括第一流水路,其具備決定從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并將從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中未越過所述堰的流水引導至所述第二管;第二流水路,其將從所述第一管流入的流水中從所述堰溢出的流水引導至所述第三管;隔壁部,其設置成截斷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并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區(qū)劃形成多個分水室;以及流量節(jié)流部,其形成于所述隔壁部,并對從一個所述分水室流入其他所述分水室的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
12. 如權利要求ll所述的下水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水分離裝置的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的整個流下方向設置多個,多個所述分水室沿著流水的流下方向連續(xù)形成,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的所述隔壁部跨及在所述第一流水路中流動的流水的整個流下方向設置多個,多個所述分水室沿著流水的流下方向連續(xù)形成。
13.如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下水道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水分離裝置的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為節(jié)流孔,所述第二流水分離裝置的所述流量節(jié)流部為節(jié)流孔。
全文摘要
提供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提高下水(流水)的流量分離功能并減少流向污水管的下水(流水)的流量的流水分離裝置、流水分離方法以及下水道系統。對從集流管(14)流入的流水進行分離并輸送至污水管(16)和雨水管(18)的流水分離裝置(10),包括第一流水路(20),其具備決定從集流管(14)流入的流水的水量的堰(28),并將從集流管(14)流入的流水引導至污水管(16);第二流水路(32),其將從堰(28)溢出的流水引導至雨水管(18);隔壁部(26),其設置成截斷在第一流水路(20)中流動的流水,并且在第一流水路(20)中區(qū)劃形成多個分水室(28);以及流量節(jié)流部(30),其形成于隔壁部(26),并對從一個分水室流入其他分水室(28)的流水的流量進行節(jié)流。
文檔編號E03F1/00GK101765691SQ20088010086
公開日2010年6月30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6月25日
發(fā)明者小田收平 申請人:小田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