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魚道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在壩體上應用的魚道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人們意識到水力發(fā)電在帶來經(jīng)濟效益的同時,也會對魚類種質(zhì)交流通道形成隔阻,造成生境的破碎化。隨著環(huán)保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建設項目環(huán)境監(jiān)管力度的不斷加大,通過修建魚道為魚類提供洄游通道,已逐漸成為水電工程水生生態(tài)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據(jù)目前國內(nèi)對魚類游泳能力的研究成果,我國淡水魚類游泳能力一般較弱,且國內(nèi)新建水利水電項目多為高壩工程,魚道縱向布置較長,魚類上溯困難?,F(xiàn)有的魚道包括 兩側的墻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組池室單元,各個池室單元之間設置有供魚通過的通道。但現(xiàn)有的魚道缺乏有效設施來對魚道內(nèi)的魚類活動情況進行觀測和研究。進而無法對達不到過魚效果的魚道進行改進,經(jīng)常造成經(jīng)濟和資源的巨大浪費。而國內(nèi)成功運行的高壩魚道工程實例很少,已建魚道工程中幾乎均沒有考慮魚道運行效果不佳時的改建和魚道運行期的科研設施。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便于對魚道進行觀測的魚道結構。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魚道結構,包括魚道,所述魚道包括兩側的墻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組池室單元,其中一個池室單元為觀測區(qū)池室;所述魚道的其中一側的墻壁為觀測墻壁,另一側的墻壁為支撐墻壁;所述觀測區(qū)池室內(nèi)設置有導魚板,所述導魚板與觀測墻壁之間形成過魚間隙,所述過魚間隙對應的觀測墻壁上設置有第一觀測窗,所述導魚板位于上游的一端與支撐墻壁之間連接有上游攔魚柵,所述導魚板位于下游的一端與支撐墻壁之間連接有下游攔魚柵。進一步的是所述導魚板位于上游側的一端與觀測墻壁之間設置有魚道上游閘門;所述導魚板的上游側對應的觀測墻壁的外側設置有帶有入口的集魚池,所述集魚池的入口處設置有集魚池入口閘門,當魚道上游閘門關閉且集魚池入口閘門開啟時,所述過魚間隙與集魚池保持連通。進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觀測窗包括與觀測墻壁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觀測部以及與觀測墻壁的延伸方向呈30 80度夾角的第二觀測部。進一步的是所述第一觀測窗的第一觀測部朝向導魚板,所述第一觀測窗的第二觀測部朝向魚道上游閘門。進一步的是所述上游攔魚柵上設置有面積為O. 09 O. 4平方米的底孔。進一步的是所述導魚板的下游側對應的觀測墻壁的外側設置有魚道觀測研究室,所述魚道觀測研究室對應的觀測墻壁上設置有用于觀測所述觀測區(qū)池室的第二觀測窗。[0011]進一步的是所述魚道觀測研究室的底部高程與觀測區(qū)池室的底部高程相等。進一步的是所述觀測區(qū)池室的上游側至少設置有一個池室單元,所述觀測區(qū)池室的下游側至少設置有一個池室單元。進一步的是觀測區(qū)池室的上游側與觀測區(qū)池室臨近的池室單元為上游池室,觀測區(qū)池室的下游側與觀測區(qū)池室臨近的池室單元為下游池室;沿魚道延伸方向,所述上游攔魚柵與支撐墻壁的連接處距離上游側隔板的距離為上游池室的長度的I倍以上;所述下游攔魚柵與支撐墻壁的連接處距離下游側隔板的距離為下游池室的長度的2倍以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I、通過第一觀測窗可觀測過魚間隙通過的魚,由于過魚間隙比較窄,一方面可近距離觀測魚類活動情況,另一方面便于對魚類進行計數(shù)和研究。2、通過設置集魚池,可將上溯的魚類快速進行收集,收集后的魚類可作科學研究。集魚池也可作為魚類的休息室,由于上溯的魚類的游泳能力較弱,在休息室得到充分休息后可使魚類有足夠的能力繼續(xù)向上游方向移動,也就是可幫助魚類通過魚道。3、所述第一觀測窗包括與觀測墻壁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觀測部以及與觀測墻壁的延伸方向呈30 80度夾角的第二觀測部,這樣可顯著增加觀測視野,有利于對觀測區(qū)池室內(nèi)的魚類進行全面系統(tǒng)詳細的觀察和了解。4、所述第一觀測窗的第一觀測部朝向導魚板,所述第一觀測窗的第二觀測部朝向魚道上游閘門。這樣可對過魚間隙以及魚道上游閘門位置處的魚類活動進行觀察,因這兩個位置處的魚類活動規(guī)律不同,尤其是魚道上游閘門附近處的魚類活動規(guī)律比較復雜,有必要增加觀察視野,進行全面徹底詳細的觀察和了解。5、所述上游攔魚柵上設置有面積為O. 09 O. 4平方米的底孔,也就是底孔的橫截面的面積為O. 09 O. 4平方米,這樣可使誤進入上游攔魚柵和下游攔魚柵之間區(qū)域的魚可快速從上游攔魚柵游出。6、魚道觀測研究室和第二觀測窗的設置有利于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的對觀測區(qū)池室內(nèi)的魚類活動情況進行全面的觀測和研究。7、所述魚道觀測研究室的底部高程與觀測區(qū)池室的底部高程相等,這樣在設置第二觀測窗時,可使第二觀測窗的底部與觀測區(qū)池室的底部向平,這樣有利于增加觀測視野,對觀測區(qū)池室進行全面觀測。8、所述觀測區(qū)池室的上游側至少設置有一個池室單元,所述觀測區(qū)池室的下游側至少設置有一個池室單元。這種設置方式有利于對魚道除兩端以外的其它區(qū)域進行全面觀測,這些區(qū)域內(nèi)的魚類活動更具研究價值。9、觀測區(qū)池室的上游側與觀測區(qū)池室臨近的池室單元為上游池室,觀測區(qū)池室的下游側與觀測區(qū)池室臨近的池室單元為下游池室;沿魚道延伸方向,所述上游攔魚柵與支撐墻壁的連接處距離上游側隔板的距離為上游池室的長度的I倍以上,例如可為I倍,2倍,3倍等;所述下游攔魚柵與支撐墻壁的連接處距離下游側隔板的距離為下游池室的長度的2倍以上,例如可為2倍,3倍,4倍等。優(yōu)選為觀測區(qū)池室內(nèi)導魚板下游側區(qū)域的長度大于上游側區(qū)域的長度。由于觀測區(qū)池室內(nèi)的流速較慢,且過魚間隙較小,使得魚類通過上述過魚間隙的速度較慢,這樣雖然便于對魚類觀察,但也容易導致魚類在導魚板下側聚集,因此為了提供足夠的空間供魚類聚集,需要擴大觀測區(qū)池室內(nèi)導魚板下側區(qū)域的空間。且魚類通過上述過魚間隙后有可能因體力消耗較大而游速較慢,這樣使魚類有可能在導魚板的上游側聚集,因此最好也將導魚板的上游側的空間擴大,以供魚類聚集進行暫時休息,這樣可使魚類有足夠體力繼續(xù)上溯。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魚道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圖I中的A-A向剖視圖;圖中標記為魚道觀測研究室1,集魚池2,上游池室3,下游池室4,觀測區(qū)池室5,導魚板6,下游攔魚柵7,第一觀測窗8,第二觀測窗9,魚道10,魚道上游閘門11,集魚池入口閘門12,上游攔魚柵13,過魚間隙14,第二觀測部15,第一觀測部16,支撐墻壁17,觀測墻壁18,隔板19,隔板20。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魚道結構,包括魚道10,所述魚道10包括兩側的墻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組池室單元,其中一個池室單元為觀測區(qū)池室5 ;所述魚道10的其中一側的墻壁為觀測墻壁18,另一側的墻壁為支撐墻壁17 ;所述觀測區(qū)池室5內(nèi)設置有導魚板6,所述導魚板6與觀測墻壁18之間形成過魚間隙14,所述過魚間隙14對應的觀測墻壁18上設置有第一觀測窗8,所述導魚板6位于上游的一端與支撐墻壁17之間連接有上游攔魚柵13,所述導魚板6位于下游的一端與支撐墻壁17之間連接有下游攔魚柵7。圖I中箭頭所示為水流方向。使用時,由于設置有上游攔魚柵13和下游攔魚柵7,魚道10內(nèi)的魚要經(jīng)過觀測區(qū)池室5則必須由過魚間隙14通過,而過魚間隙14為一條比較狹窄的通路,魚在這里游過時速度比較慢,并且可以井然有序的通過,這樣便于對魚進行計數(shù)和觀察,從而有利于后續(xù)研究,以及對魚道的進一步改進。上述過魚間隙14的橫向寬度優(yōu)選為40 80cm,也就是導魚板6距離觀測墻壁18之間的距離優(yōu)選為40 80cm。過魚間隙14的橫向寬度是考慮了魚類的尺寸以及水體一般的能見度而設定的,這樣有利于對魚類進行觀測。例如,當能見度較低時,可選擇較小的寬度,以便更加清晰的對魚類進行觀測。在上述基礎上,為了將上溯的魚類快速進行收集,收集后的魚類可作科學研究,也為了使上溯的魚類可進行休息,使魚類有足夠的體力繼續(xù)向上游移動,所述導魚板6位于上游側的一端與觀測墻壁18之間設置有魚道上游閘門11 ;所述導魚板6的上游側對應的觀測墻壁的外側設置有帶有入口的集魚池2,所述集魚池2的入口處設置有集魚池入口閘門12,當魚道上游閘門11關閉且集魚池入口閘門12開啟時,所述過魚間隙14與集魚池2保持連通。當需要集魚時,可將魚道上游閘門11關閉,將集魚池入口閘門12開啟,這時,魚無法通過魚道上游閘門11上游,只能沿過魚間隙14進入集魚池2。也就是過魚間隙14達到了引導魚進入集魚池2的目的。魚進入集魚池2后可得到充分的休息,且可對集魚池2內(nèi)的魚進行科學研究。當不需要集魚時,可將魚道上游閘門11開啟,并將集魚池2的集魚池入口閘門12關閉,這樣,魚就無法進入集魚池2。集魚池2內(nèi)的魚可通過人工方法使它們重新進入魚道10,進而繼續(xù)向上游移動。為了增加觀測視野,有利于對觀測區(qū)池室內(nèi)的魚類進行全面系統(tǒng)詳細的觀察和了解,所述第一觀測窗8包括與觀測墻壁18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觀測部16以及與觀測墻壁18的延伸方向呈30 80度夾角的第二觀測部15。上述第一觀測窗8包括兩個觀測部,形成折線形狀,如圖I所示,這樣可顯著增加可視范圍。在上述基礎上,為了便于對導魚板6以及魚道上游閘門11位置處的魚類活動進行觀察,所述第一觀測窗8的第一觀測部16朝向導魚板6,所述第一觀測窗8的第二觀測部15朝向魚道上游閘門11。由于魚道上游閘門11位置處的魚類活動規(guī)律比較復雜,因此將第二觀測部15朝向魚道上游閘門11,這樣可對該位置處進行全面徹底的觀察。由于某些魚類因其體積較小,可能會誤進入兩個攔魚柵的內(nèi)部區(qū)域,為了使這部分魚類能快速游出該區(qū)域,并繼續(xù)向上游方向移動,所述上游攔魚柵13上設置有面積為
O.09 O. 4平方米的底孔。魚類可通過底孔從上述區(qū)域游出。上述底孔為方孔時,其邊長應大于O. 3米,也就是其面積應大于O. 09平方米,這樣,一般的魚類都可順利通過。上述第一觀測窗是對導魚板6附近的魚類活動進行觀察,為了在此基礎上,對觀·測區(qū)池室5其它區(qū)域更好的觀測,所述導魚板6的下游側對應的觀測墻壁的外側設置有魚道觀測研究室1,所述魚道觀測研究室I對應的觀測墻壁上設置有用于觀測所述觀測區(qū)池室5的第二觀測窗9。通過第二觀測窗9可對導魚板6下游側的區(qū)域進行全面觀測,且魚道觀測研究室I內(nèi)可設置各種研究設備,以供對觀測到的各項數(shù)據(jù)進行科學分析和深入研究。如圖I和圖2所示,所述魚道觀測研究室I的底部高程與觀測區(qū)池室5的底部高程相等。這樣在設置第二觀測窗時,可使第二觀測窗的底部與觀測區(qū)池室的底部向平,這樣有利于增加觀測視野,對觀測區(qū)池室進行全面觀測。如圖I所示,所述觀測區(qū)池室5的上游側至少設置有一個池室單元,所述觀測區(qū)池室5的下游側至少設置有一個池室單元。這種設置方式有利于對魚道除兩端以外的其它區(qū)域進行全面觀測,這些區(qū)域內(nèi)的魚類活動更具研究價值。在上述基礎上,如圖I所示,觀測區(qū)池室5的上游側與觀測區(qū)池室5臨近的池室單元為上游池室3,觀測區(qū)池室的下游側與觀測區(qū)池室5臨近的池室單元為下游池室4 ;沿魚道延伸方向,所述上游攔魚柵13與支撐墻壁17的連接處距離上游側隔板19的距離為上游池室3的長度的I倍以上;所述下游攔魚柵7與支撐墻壁17的連接處距離下游側隔板20的距離為下游池室4的長度的2倍以上。
權利要求1.魚道結構,包括魚道(10),所述魚道(10)包括兩側的墻壁以及由隔板分隔形成的一組池室單元,其特征是其中一個池室單元為觀測區(qū)池室(5);所述魚道(10)的其中一側的墻壁為觀測墻壁(18),另一側的墻壁為支撐墻壁(17);所述觀測區(qū)池室(5)內(nèi)設置有導魚板(6),所述導魚板(6)與觀測墻壁(18)之間形成過魚間隙(14),所述過魚間隙(14)對應的觀測墻壁(18)上設置有第一觀測窗(8),所述導魚板(6)位于上游的一端與支撐墻壁(17)之間連接有上游攔魚柵(13),所述導魚板(6)位于下游的一端與支撐墻壁(17)之間連接有下游攔魚柵(7)。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魚道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導魚板(6)位于上游側的一端與觀測墻壁(18)之間設置有魚道上游閘門(11);所述導魚板(6)的上游側對應的觀測墻壁的外側設置有帶有入口的集魚池(2),所述集魚池(2)的入口處設置有集魚池入口閘門(12),當魚道上游閘門(11)關閉且集魚池入口閘門(12 )開啟時,所述過魚間隙(14 )與集魚池(2 )保持連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魚道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觀測窗(8)包括與觀測墻壁(18)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觀測部(16)以及與觀測墻壁(18)的延伸方向呈30 80度夾角的第二觀測部(15)。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魚道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觀測窗(8)的第一觀測部(16)朝向導魚板(6),所述第一觀測窗(8)的第二觀測部(15)朝向魚道上游閘門(11)。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魚道結構,其特征是所述上游攔魚柵(13)上設置有面積為O.09 O. 4平方米的底孔。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魚道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導魚板(6)的下游側對應的觀測墻壁的外側設置有魚道觀測研究室(I ),所述魚道觀測研究室(I)對應的觀測墻壁上設置有用于觀測所述觀測區(qū)池室(5)的第二觀測窗(9)。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魚道結構,其特征是所述魚道觀測研究室(I)的底部高程與觀測區(qū)池室(5)的底部高程相等。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魚道結構,其特征是所述觀測區(qū)池室(5)的上游側至少設置有一個池室單元,所述觀測區(qū)池室(5)的下游側至少設置有一個池室單元。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魚道結構,其特征是觀測區(qū)池室(5)的上游側與觀測區(qū)池室(5)臨近的池室單元為上游池室(3),觀測區(qū)池室的下游側與觀測區(qū)池室(5)臨近的池室單元為下游池室(4);沿魚道延伸方向,所述上游攔魚柵(13)與支撐墻壁(17)的連接處距離上游側隔板(19)的距離為上游池室(3)的長度的I倍以上;所述下游攔魚柵(7)與支撐墻壁(17)的連接處距離下游側隔板(20)的距離為下游池室(4)的長度的2倍以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魚道結構,便于對魚道進行觀測,研究以及可快捷方便的集魚。該魚道結構主要是將其中一個池室單元作為觀測區(qū)池室,觀測區(qū)池室內(nèi)設置有導魚板,導魚板與觀測墻壁之間形成過魚間隙,過魚間隙對應的觀測墻壁上設置有第一觀測窗,導魚板位于上游的一端與支撐墻壁之間連接有上游攔魚柵,導魚板位于下游的一端與支撐墻壁之間連接有下游攔魚柵。導魚板位于上游側的一端與觀測墻壁之間設置有魚道上游閘門;導魚板的上游側對應的觀測墻壁的外側設置有帶有入口的集魚池,集魚池的入口處設置有集魚池入口閘門,當魚道上游閘門關閉且集魚池入口閘門開啟時,過魚間隙與集魚池保持連通,從而可進行集魚。
文檔編號E02B8/08GK202688969SQ201220362840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25日
發(fā)明者職小前, 李亞農(nóng), 王澤溪, 張連明, 蔣紅, 郎建, 陳靜, 周小波 申請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