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生產車間配套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巖棉板生產車間排水管的檢查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對節(jié)能環(huán)保的重視,各行業(yè)對廢水、雨水的收集越來越廣泛。針對廢水,通常使用排水管對其進行匯聚、收集;為了便于定期檢查、清潔以及疏通,排水管道的交匯處會設有檢查井,檢查井的頂部一般不舍有井蓋;即使有井蓋,為了保證后續(xù)維修方便,井蓋與檢查井的密封連接性也不會太優(yōu)秀,導致檢查井中含有大量積水,這些積水一旦不及時排除,不僅會有異味的產生,可能還會導致排水管表面的銹蝕。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研制出一種能夠及時排除積水的檢查井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所急需解決的難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巖棉板生產車間排水管檢查井。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巖棉板生產車間排水管檢查井,包括上井體以及與之相連通的下井體;上井體的底部呈斜面狀,底部兩端的高度差為0.5~1%,并且上井體的底部均勻設有加強筋;加強筋之間設有排水槽;排水槽中設有連續(xù)狀的疏水柱;下井體的頂部兩側分別連通有進水管以及回水管,并且下井體的外側還設有加熱件;進水管與排水槽的底部相連通;回水管向上貫通上井體的側壁,并連接有冷凝器。
作為優(yōu)選,排水槽呈扇形分布于上井體的底部表面。
作為優(yōu)選,疏水柱呈矩陣分布于排水槽的表面。
作為優(yōu)選,疏水柱的表面還均勻設有疏水凸起。
作為優(yōu)選,加熱件包括加熱殼體、加熱管、加熱線圈、逆變電路以及整流電路;加熱殼體包裹于下井體的外部;加熱管呈螺旋狀設于加熱殼體的表面;加熱線圈同樣呈螺旋狀纏繞于加熱管的表面,并依次連接逆變電路以及整流電路。
作為優(yōu)選,加強筋為直角u形。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巖棉板生產車間排水管檢查井,由上井體以及與之連通的下井體。其中上井體底部呈斜面狀,并且底部兩端的高度差設計為0.5~1%,既能夠保證上井體中的積水能夠順利流動至上井體的最底部,從而順利流至下井體中,同時能夠保證上井體中集分水器的穩(wěn)定安裝;并且上井體的底部均勻設有用于增強上井體的加強筋,加強筋之間設有排水槽,并且排水槽中設有連續(xù)狀疏水柱,保證上井體中的積水能夠通過排水槽流至下井體中,同時在連續(xù)狀疏水柱的作用下,能夠有效防止排水槽中的積水粘附。本發(fā)明中的下井體頂部兩側分別設有用于從上井體中進水的進水管以及回水至集分水器的回水管;下井體的外側還設有用于將下井體中的積水汽化的加熱件,通過設置在回水管上的冷凝器冷凝為液態(tài)水,回流至排水管中。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有效防止檢查井由于積水時間較長、排水較差產生的異味,并且能夠將檢查井中的積水回收利用,節(jié)省一定的成本,同時能夠在使積水流動的同時,保證排水管的安裝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圖1、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本發(fā)明中排水槽的安裝示意圖;
圖3、本發(fā)明中加熱件的連接原理圖。
附圖標記列表:上井體1、下井體2、加強筋3、排水槽4、疏水柱5、進水管6、回水管7、冷凝器8、加熱殼體9、加熱管10、加熱線圈11、逆變電路12、整流電路13。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如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為一種地源熱泵室外埋管集分水器檢查井,包括上井體1以及與之相連通的下井體2。
上井體1的底部呈斜面狀,底部兩端的高度差為0.5~1%,并且上井體1的底部均勻設有加強筋3,加強筋3為直角u形;加強筋3之間設有排水槽4;如圖2,排水槽4呈扇形分布于上井體1的底部表面,排水槽4中設有連續(xù)狀的疏水柱5,疏水柱5呈矩陣分布于排水槽4的表面,疏水柱5的表面還均勻設有疏水凸起。
下井體2的頂部兩側分別連通有進水管6以及回水管7,并且下井體2的外側還設有加熱件;加熱件包括加熱殼體9、加熱管10、加熱線圈11、逆變電路12以及整流電路13;加熱殼體9包裹于下井體2的外部;加熱管10呈螺旋狀設于加熱殼體9的表面;如圖3,加熱線圈11同樣呈螺旋狀纏繞于加熱管10的表面,并依次連接逆變電路12以及整流電路13。進水管6與排水槽4的底部相連通;回水管7向上貫通上井體1的側壁,并連接有冷凝器8。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性技術方案,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