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山洪導排,具體的說是一種山洪導排結構。
背景技術:
1、山區(qū)溪溝在經(jīng)歷暴雨時,易導致出現(xiàn)山區(qū)出現(xiàn)山洪,為了降低了山洪對建筑的負面影響,往往會使用山洪導排結構對山洪進行導流,從而降低山洪后的負面影響。
2、目前現(xiàn)有技術中,山洪導排結構在工作中,往往由固定底座與導流槽組成,導流槽通過固定底座固定在地面上后,即可對山洪進行導向引導工作。
3、現(xiàn)有的山洪導排結構,在工作中,雖能通過導流槽對山洪進行導向工作,但仍有部分雜質與碎石堆積在導流槽底部,從而導致導流槽在持續(xù)的工作過程中,導向效果降低的情況發(fā)生;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一種山洪導排結構。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為了彌補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解決背景技術中所提出的至少一個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山洪導排結構。
2、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山洪導排結構,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頂部兩側均連通設有第一固定箱;所述固定座底部連通設有第二固定箱;所述第一固定箱側壁轉動連接有第一轉柱;所述第一轉柱外側壁固接有多組連接板;所述第一固定箱內側轉動連接有第一傳動帶;所述第一傳動帶內側壁與第一轉柱外側壁相互貼合;所述第一固定箱內側壁轉動連接有第二轉柱;所述第二轉柱外側壁轉動連接有第二傳動帶;所述固定座內側底部轉動連接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外側壁與第二傳動帶內側壁相互貼合;所述固定座內側底部轉動連接有齒柱;所述齒柱與第一齒輪相互嚙合;所述第二固定箱內側底部轉動連接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頂部固接有第一轉板;所述第一固定箱頂部轉動連接有第二轉板;所述第二固定箱側壁滑動連接有第一清理板;所述第一清理板與第二轉板為轉動連接;所述第一清理板底部與固定座內側底部相互貼合。
3、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固定箱內側底部兩側均轉動連接有第三轉柱;所述第三轉柱頂部均固接有連接盤;所述連接盤底部固接有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底部與第二固定箱內側底部相互連接;所述第二固定箱內側滑動連接有封閉軟板;所述封閉軟板與連接盤外側壁相互連接;所述封閉軟板遠離連接盤一端與第一清理板側壁相互貼合。
4、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座兩側壁均固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內側滑動連接有滑塊;所述固定柱頂部轉動連接有螺紋轉柱;所述螺紋轉柱內側螺紋連接有螺紋柱;所述螺紋柱底部與滑塊頂部相互連接。
5、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清理板內側底部開設有滑槽;所述滑槽內側頂部固接有多組彈簧柱;所述滑槽內側滑動連接有第二清理板;所述第二清理板頂部與彈簧柱底部相互連接。
6、優(yōu)選的,所述滑槽內側頂部固接有第一磁力板;所述第二清理板頂部固接有第二磁力板;所述第一磁力板與第二磁力板均設有一對彈簧柱內側。
7、優(yōu)選的,所述螺紋轉柱外側壁固接有摩擦軟板;所述摩擦軟板在螺紋轉柱側壁處設置有多組。
8、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座內側底部固接有一對支撐臂;所述支撐臂內側壁與第二轉柱外側壁相互貼合。
9、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固定箱內側壁轉動連接有支撐轉輪;所述支撐轉輪外側壁與第一傳動帶內側壁相互貼合。
10、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轉柱外側壁開設有多組開槽。
11、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12、1.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山洪導排結構,可通過第二傳動帶帶動第一齒輪轉動,且第一齒輪與齒柱相同配合,可帶動第二齒輪轉動,且轉動中的第二齒輪通過第一轉板與第二轉板可推動第一清理板在第二固定箱側壁處往復移動,第一清理板移動的過程中,可對固定座內側底部堆積的雜質與碎石進行清理工作;整體裝置提升了固定座內側底部的潔凈度,且提升了固定座長時間工作時的穩(wěn)定性;且有效降低了雜質堆積在固定座底部,從而使固定座在持續(xù)的工作過程中,導向效果降低的情況發(fā)生。
13、2.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山洪導排結構,第一清理板通過第二固定箱側壁移動的過程中,封閉軟板一并移動,可對外部雜質進行封閉,從而降低了外部雜質直接進入第二固定箱內側的情況發(fā)生;且能夠有效提升了整體裝置工作時的穩(wěn)定性;當?shù)谝磺謇戆宀辉俦或寗訒r,形變的復位彈簧可通過第三轉柱與連接盤帶動復位彈簧與第一清理板復位;提升了整體裝置長時間工作時的穩(wěn)定性。
1.一種山洪導排結構,包括固定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頂部兩側均連通設有第一固定箱(11);所述固定座(1)底部連通設有第二固定箱(12);所述第一固定箱(11)側壁轉動連接有第一轉柱(13);所述第一轉柱(13)外側壁固接有多組連接板(14);所述第一固定箱(11)內側轉動連接有第一傳動帶(15);所述第一傳動帶(15)內側壁與第一轉柱(13)外側壁相互貼合;所述第一固定箱(11)內側壁轉動連接有第二轉柱(16);所述第二轉柱(16)外側壁轉動連接有第二傳動帶(17);所述固定座(1)內側底部轉動連接有第一齒輪(18);所述第一齒輪(18)外側壁與第二傳動帶(17)內側壁相互貼合;所述固定座(1)內側底部轉動連接有齒柱(19);所述齒柱(19)與第一齒輪(18)相互嚙合;所述第二固定箱(12)內側底部轉動連接有第二齒輪(110);所述第二齒輪(110)頂部固接有第一轉板(111);所述第一固定箱(11)頂部轉動連接有第二轉板(112);所述第二固定箱(12)側壁滑動連接有第一清理板(113);所述第一清理板(113)與第二轉板(112)為轉動連接;所述第一清理板(113)底部與固定座(1)內側底部相互貼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洪導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箱(12)內側底部兩側均轉動連接有第三轉柱(2);所述第三轉柱(2)頂部均固接有連接盤(21);所述連接盤(21)底部固接有復位彈簧(22);所述復位彈簧(22)底部與第二固定箱(12)內側底部相互連接;所述第二固定箱(12)內側滑動連接有封閉軟板(23);所述封閉軟板(23)與連接盤(21)外側壁相互連接;所述封閉軟板(23)遠離連接盤(21)一端與第一清理板(113)側壁相互貼合。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洪導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兩側壁均固接有固定柱(3);所述固定柱(3)內側滑動連接有滑塊(31);所述固定柱(3)頂部轉動連接有螺紋轉柱(32);所述螺紋轉柱(32)內側螺紋連接有螺紋柱(33);所述螺紋柱(33)底部與滑塊(31)頂部相互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洪導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清理板(113)內側底部開設有滑槽(4);所述滑槽(4)內側頂部固接有多組彈簧柱(41);所述滑槽(4)內側滑動連接有第二清理板(42);所述第二清理板(42)頂部與彈簧柱(41)底部相互連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山洪導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4)內側頂部固接有第一磁力板(5);所述第二清理板(42)頂部固接有第二磁力板(51);所述第一磁力板(5)與第二磁力板(51)均設有一對彈簧柱(41)內側。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山洪導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紋轉柱(32)外側壁固接有摩擦軟板(6);所述摩擦軟板(6)在螺紋轉柱(32)側壁處設置有多組。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洪導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內側底部固接有一對支撐臂(7);所述支撐臂(7)內側壁與第二轉柱(16)外側壁相互貼合。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洪導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箱(11)內側壁轉動連接有支撐轉輪(8);所述支撐轉輪(8)外側壁與第一傳動帶(15)內側壁相互貼合。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山洪導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轉柱(13)外側壁開設有多組開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