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及其施工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及其施工工藝,包括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地錨籠、墊層、地錨籠支撐柱和支架;地錨籠豎直嵌入在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內,墊層設置在地錨籠和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的下方,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設有中空腔,墊層在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下表面的中心位置處向下凹陷,形成一個凹陷腔,中空腔中設有用于固定地錨籠的支架,支架的上端從中空腔上部伸出,并與地錨籠和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固定連接,支架的下端與墊層固定連接,本發(fā)明還包括相應的施工工藝方法,安裝牢固可靠,可將支架循環(huán)重復使用。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的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及其施工工藝,能對壞損的錨栓進行更換,能將支架循環(huán)使用。
【專利說明】
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及其施工工藝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風力發(fā)電塔基礎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及其施工工藝。
【背景技術】
[0002]采用地錨籠連接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和風力發(fā)電塔筒時,地錨籠的固定和支撐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地錨籠中錨栓由于長時間承受重復荷載出現(xiàn)斷裂或者銹蝕時,對機組的安全運行帶來隱患,地錨籠固定的不緊實,出現(xiàn)松懈,錨栓不能固定地錨籠,則對風力發(fā)電塔造成了威脅,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錨栓固定結實可靠,且方便更換壞損的錨栓的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
[0004]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包括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地錨籠、墊層、地錨籠支撐柱和支架;地錨籠豎直嵌入在由混凝土澆筑成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內,墊層設置在地錨籠和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的下方,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設有中空腔,中空腔豎直設置,墊層在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下表面的中心位置處向下凹陷,形成一個便于人或者工具作業(yè)的凹陷腔,中空腔和凹陷腔相連通,地錨籠的下端伸入凹陷腔內,凹陷腔中設有用于支撐地錨籠的地錨籠支撐柱,中空腔中設有用于固定地錨籠的支架,支架的上端從中空腔上部伸出,并與地錨籠和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固定連接,支架的下端穿過中空腔延伸至凹陷腔內,并與墊層固定連接。
[0005]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的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結構簡單,錨栓固定可靠,且能對壞損的錨栓進行更換。
[0006]進一步:地錨籠包括至少一組地錨籠筒,地錨籠筒由多個呈圓柱狀分布的保護管以及設置在保護管兩端的呈圓周分布的錨栓組成,每組的多個保護管兩端的多個錨栓圍成上下兩個錨栓圈,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的上下表面分別設有用于錨固地錨籠的上錨板和下錨板,上錨板和下錨板上分別設有用于保護管和錨栓穿過的第一通孔,保護管的上端固定設有支撐板,保護管上端的錨栓與支撐板之間設有螺母,保護管上端的錨栓與支撐板通過螺母固定,保護管下端的錨栓與下錨板接觸的端部設有螺母,保護管下端的錨栓與下錨板通過螺母固定。
[0007]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錨板和下錨板能將錨栓與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固定。
[0008]進一步:地錨籠包括多組地錨籠筒,不同組的地錨籠筒的保護管和錨栓圈徑向內外分布,多組錨栓圈的中軸線重合,不同組的保護管上端的沿徑向對應設置的錨栓通過上錨板相連接,不同組的保護管下端的沿徑向對應設置的錨栓通過下錨板相連接。
[0009]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多組地錨籠筒能使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和風力發(fā)電塔筒較好的連接。
[0010]進一步:地錨籠包括兩組地錨籠筒。
[0011 ]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兩組地錨籠筒更牢固。
[0012]進一步:地錨籠支撐柱設有多個,每個地錨籠支撐柱分別與錨栓圈的錨栓相對應,下錨板上設有第三通孔,地錨籠支撐柱的上端穿過第三通孔,且插入至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中與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固定連接,地錨籠支撐柱的下端與凹陷腔的墊層固定連接。
[0013]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地錨籠支撐柱在支撐地錨籠的同時,還可對地錨籠進行一定程度的固定。
[0014]進一步:地錨籠、中空腔和凹陷腔的橫截面均為圓形,地錨籠、中空腔和凹陷腔的中軸線重合,凹陷腔橫截面的直徑大于地錨籠橫截面的直徑。
[0015]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地錨籠、中空腔和凹陷腔的中軸線重合,使得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工作穩(wěn)定。
[0016]進一步:凹陷腔的高度范圍為0.8至1.0米。
[0017]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凹陷腔的高度范圍適合操作人員平躺操作,更換壞損的錨栓。
[0018]進一步:支架包括上橫梁和上橫梁支撐柱,上橫梁支撐柱位于上橫梁的下方,上橫梁為正方形板,上橫梁支撐柱的上端與上橫梁的中心位置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上橫梁支撐柱的下端穿過中空腔延伸至凹陷腔內,并與墊層固定連接,上橫梁支撐柱設有兩個,兩個上橫梁支撐柱均為H型鋼,上錨板上設有第二通孔,上橫梁上固定設有多個豎直設置的與第二通孔相對應的固定桿,固定桿的兩端均設有螺紋,固定桿的上端通過與上端螺紋相擰合的螺母與上橫梁固定連接,固定桿的下端穿過第二通孔,通過與下端螺紋相擰合的螺母與上錨板相連接。
[0019]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上橫梁與上錨板和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固定,能將地錨籠很好的固定在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中,上橫梁支撐柱與墊層固定連接,將整個支架固定,H型鋼結構強度高,結構穩(wěn)定性高。
[0020]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的施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21]S1: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在開挖過程中,形成中空腔,采用機械或者人工開挖形成凹陷腔,待地基驗槽合格后,澆筑混凝土形成墊層;
[0022]S2:將用于預埋支架的預埋件設置在墊層內;
[0023]S3:通過吊車將地錨籠支撐柱與下錨板拼裝后吊運至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內,調整地錨籠支撐柱的中心位置、標高及水平度后,將地錨籠支撐柱與用于預埋地錨籠支撐柱的預埋件焊接固定;
[0024]S4:將支架的上橫梁支撐柱與用于預埋支架的預埋件通過螺栓連接;
[0025]S5:在地錨籠支撐柱的對應位置安裝多個錨栓,并用墊片和螺母將錨栓與下錨板進行緊固,通過吊車將支架的上橫梁與上錨板進行連接;
[0026]S6:通過吊車將上錨板與上橫梁吊裝至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上,通過螺栓將上橫梁與上橫梁支撐柱相連接;
[0027]S7:待支架緊固后,將吊車撤離,通過人工安裝地錨籠內的剩余錨栓,并通過固定桿和螺母調節(jié)地錨籠的標高和水平度;
[0028]S8:在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的鋼筋安裝、模板安裝以及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對上錨板的水平度進行觀測,并及時調整;
[0029]S9:在SI至S8工序驗收合格后,運用混凝土澆筑形成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
[0030]S10:待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施工完畢后,將支架與預埋件相連接的螺栓拆除,可將支架運用于其他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的施工中。
[0031]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支架安裝牢固、可靠,且拆裝方便,可循環(huán)重復使用。
【附圖說明】
[0032]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不意圖;
[0033]圖2為本發(fā)明的圖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0034]圖3為本發(fā)明的圖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0035]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36]1、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2、地錨籠,21、錨栓,22、保護管,3、墊層,4、地錨籠支撐柱,5、支架,51、上橫梁,52、上橫梁支撐柱,6、中空腔,7、凹陷腔,8、上錨板,9、下錨板,10、支撐板,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固定桿,14、第三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7]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
[0038]如圖1、圖2和圖3所示,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包括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1、地錨籠2、墊層3、地錨籠支撐柱4和支架5;地錨籠2豎直嵌入在由混凝土澆筑成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內,墊層3設置在地錨籠2和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的下方,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設有中空腔6,中空腔6豎直設置,墊層3在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下表面的中心位置處向下凹陷,形成一個便于人或者工具作業(yè)的凹陷腔7,中空腔6和凹陷腔7相連通,地錨籠2的下端伸入凹陷腔7內,凹陷腔7中設有用于支撐地錨籠2的地錨籠支撐柱4,中空腔6中設有用于固定地錨籠2的支架,支架5的上端從中空腔6上部伸出,并與地錨籠2和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固定連接,支架5的下端穿過中空腔6延伸至凹陷腔7內,并與墊層3固定連接。
[0039]本發(fā)明的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結構簡單,錨栓21固定可靠,且能對壞損的錨栓21進行更換。
[0040]進一步:地錨籠2包括至少一組地錨籠筒,地錨籠筒由多個呈圓柱狀分布的保護管22以及設置在保護管22兩端的呈圓周分布的錨栓21組成,每組的多個保護管22兩端的多個錨栓21圍成上下兩個錨栓圈,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的上下表面分別設有用于錨固地錨籠2的上錨板8和下錨板9,上錨板8和下錨板9上分別設有用于保護管22和錨栓21穿過的第一通孔11,保護管22的上端固定設有支撐板10,保護管22上端的錨栓21與支撐板10之間設有螺母,保護管22上端的錨栓21與支撐板10通過螺母固定,保護管22下端的錨栓21與下錨板9接觸的端部設有螺母,保護管22下端的錨栓21與下錨板9通過螺母固定,上錨板8和下錨板9能將錨栓21與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固定。
[0041]地錨籠2包括多組地錨籠筒,不同組的地錨籠筒的保護管22和錨栓圈徑向內外分布,多組錨栓圈的中軸線重合,不同組的保護管22上端的沿徑向對應設置的錨栓21通過上錨板8相連接,不同組的保護管22下端的沿徑向對應設置的錨栓21通過下錨板9相連接,多組地錨籠筒能使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和風力發(fā)電塔筒較好的連接。
[0042]地錨籠2包括兩組地錨籠筒,兩組地錨籠筒更牢固。
[0043]地錨籠支撐柱4設有多個,每個地錨籠支撐柱4分別與錨栓圈的錨栓21相對應,下錨板9上設有第三通孔14,地錨籠支撐柱4的上端穿過第三通孔14,且插入至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中與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固定連接,地錨籠支撐柱4的下端與凹陷腔7的墊層3固定連接,地錨籠支撐柱4在支撐地錨籠2的同時,還可對地錨籠2進行一定程度的固定。
[0044]地錨籠2、中空腔6和凹陷腔7的橫截面均為圓形,地錨籠2、中空腔6和凹陷腔7的中軸線重合,凹陷腔7橫截面的直徑大于地錨籠2橫截面的直徑,地錨籠2、中空腔6和凹陷腔7的中軸線重合,使得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工作穩(wěn)定。
[0045]凹陷腔7的高度范圍為0.8至1.0米,凹陷腔7的高度范圍適合操作平躺操作,更換壞損的錨栓21。
[0046]支架5包括上橫梁51和上橫梁支撐柱52,上橫梁支撐柱52位于上橫梁51的下方,上橫梁51為正方形板,上橫梁支撐柱52的上端與上橫梁51的中心位置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上橫梁支撐柱52的下端穿過中空腔6延伸至凹陷腔7內,并與墊層3固定連接,上橫梁支撐柱52設有兩個,兩個上橫梁支撐柱52均為H型鋼,上錨板8上設有第二通孔12,上橫梁51上固定設有多個豎直設置的與第二通孔12相對應的固定桿13,固定桿13的兩端均設有螺紋,固定桿13的上端通過與上端螺紋相擰合的螺母與上橫梁51固定連接,固定桿13的下端穿過第二通孔12,通過與下端螺紋相擰合的螺母與上錨板8相連接,上橫梁51與上錨板8和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固定,能將地錨籠2很好的固定在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中,上橫梁支撐柱52與墊層3固定連接,將整個支架5固定,H型鋼結構強度高,結構穩(wěn)定性高。
[0047]—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的施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48]S1: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在開挖過程中,形成中空腔6,采用機械或者人工開挖形成凹陷腔7,待地基驗槽合格后,澆筑混凝土形成墊層3;
[0049]S2:將用于預埋支架5的預埋件設置在墊層3內;
[0050]S3:通過吊車將地錨籠支撐柱4與下錨板9拼裝后吊運至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內,調整地錨籠支撐柱4的中心位置、標高及水平度后,將地錨籠支撐柱4與用于預埋地錨籠支撐柱4的預埋件焊接固定;
[0051]S4:將支架5的上橫梁支撐柱52與用于預埋支架5的預埋件通過螺栓連接;
[0052]S5:在地錨籠支撐柱4的對應位置安裝多個錨栓21,并用墊片和螺母將錨栓21與下錨板9進行緊固,通過吊車將支架5的上橫梁51與上錨板8進行連接;
[0053]S6:通過吊車將上錨板8與上橫梁51吊裝至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上,通過螺栓將上橫梁51與上橫梁支撐柱52相連接;
[0054]S7:待支架5緊固后,將吊車撤離,通過人工安裝地錨籠2內的剩余錨栓21,并通過固定桿13和螺母調節(jié)地錨籠2的標高和水平度;
[0055]S8:在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的鋼筋安裝、模板安裝以及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對上錨板8的水平度進行觀測,并及時調整;
[0056]S9:在SI至S8工序驗收合格后,運用混凝土澆筑形成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
[0057]SlO:待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施工完畢后,將支架5與預埋件相連接的螺栓拆除,可將支架5運用于其他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的施工中。
[0058]用支架5固定地錨籠2,用地錨籠支撐柱4支撐和固定地錨籠2,使得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工作穩(wěn)定,當?shù)劐^籠2下端的錨栓21出現(xiàn)斷裂、銹蝕或達到疲勞壽命需要更換時,操作人員從中空腔6中進入到凹陷腔7中,進行更換錨栓21的操作,凹陷腔7的高度為適合操作人員平躺工作的高度;支架的安裝牢固可靠,且方便拆裝,可循環(huán)重復使用。
[0059]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其特征在于:包括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地錨籠(2)、墊層(3)、地錨籠支撐柱(4)和支架(5);所述地錨籠(2)豎直嵌入在由混凝土澆筑成的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內,所述墊層(3)設置在所述地錨籠(2)和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的下方,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設有中空腔(6),所述中空腔(6)豎直設置,所述墊層(3)在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下表面的中心位置處向下凹陷,形成一個便于人或者工具作業(yè)的凹陷腔(7),所述中空腔(6)和所述凹陷腔(7)相連通,所述地錨籠(2)的下端伸入所述凹陷腔(7)內,所述凹陷腔(7)中設有用于支撐所述地錨籠(2)的地錨籠支撐柱(4),所述中空腔(6)中設有用于固定所述地錨籠(2)的支架(5),所述支架(5)的上端從所述中空腔(6)上部伸出,并與所述地錨籠(2)和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固定連接,所述支架(5)的下端穿過所述中空腔(6)延伸至所述凹陷腔(7)內,并與所述墊層(3)固定連接。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錨籠(2)包括至少一組地錨籠筒,所述地錨籠筒由多個呈圓柱狀分布的保護管(22)以及設置在保護管(22)兩端的呈圓周分布的錨栓(21)組成,每組的多個所述保護管(22)兩端的多個所述錨栓(21)圍成上下兩個錨栓圈,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的上下表面分別設有用于錨固所述地錨籠(2)的上錨板(8)和下錨板(9),所述上錨板(8)和所述下錨板(9)上分別設有用于所述保護管(22)和所述錨栓(21)穿過的第一通孔(11),所述保護管(22)的上端固定設有支撐板(10),所述保護管(22)上端的所述錨栓(21)與所述支撐板(10)之間設有螺母,所述保護管(22)上端的所述錨栓(21)與所述支撐板(10)通過所述螺母固定,所述保護管(22)下端的所述錨栓(21)與所述下錨板(9)接觸的端部設有螺母,所述保護管(22)下端的所述錨栓(21)與所述下錨板(9)通過所述螺母固定。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錨籠(2)包括多組所述地錨籠筒,不同組的所述地錨籠筒的所述保護管(22)和所述錨栓圈徑向內外分布,多組所述錨栓圈的中軸線重合,不同組的所述保護管(22)上端的沿徑向對應設置的所述錨栓(21)通過所述上錨板(8)相連接,不同組的所述保護管(22)下端的沿徑向對應設置的所述錨栓(21)通過所述下錨板(9)相連接。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錨籠(2)包括兩組所述地錨籠筒。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錨籠支撐柱(4)設有多個,每個所述地錨籠支撐柱(4)分別與所述錨栓圈的所述錨栓(21)相對應,所述下錨板(9)上設有第三通孔(14),所述地錨籠支撐柱(4)的上端穿過所述第三通孔(14),且插入至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中與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固定連接,所述地錨籠支撐柱(4)的下端與所述凹陷腔(7)的所述墊層(3)固定連接。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錨籠(2)、所述中空腔(6)和所述凹陷腔(7)的橫截面均為圓形,所述地錨籠(2)、所述中空腔(6)和所述凹陷腔(7)的中軸線重合,所述凹陷腔(7)橫截面的直徑大于所述地錨籠(2)橫截面的直徑。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腔(7)的高度范圍為0.8至1.0米。8.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5所述的一種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5)包括上橫梁(51)和上橫梁支撐柱(52),所述上橫梁支撐柱(52)位于所述上橫梁(51)的下方,所述上橫梁(51)為正方形板,所述上橫梁支撐柱(52)的上端與所述上橫梁(51)的中心位置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上橫梁支撐柱(52)的下端穿過所述中空腔(6)延伸至所述凹陷腔(7)內,并與所述墊層(3)固定連接,所述上橫梁支撐柱(52)設有兩個,兩個所述上橫梁支撐柱(52)均為H型鋼,所述上錨板(8)上設有第二通孔(12),所述上橫梁(51)上固定設有多個豎直設置的與所述第二通孔(12)相對應的固定桿(13),所述固定桿(13)的兩端均設有螺紋,所述固定桿(13)的上端通過與上端螺紋相擰合的螺母與所述上橫梁(51)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桿(13)的下端穿過所述第二通孔(12),通過與下端螺紋相擰合的螺母與所述上錨板(8)相連接。9.一種權利要求8所述的帶有支架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的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在開挖過程中,形成中空腔(6),采用機械或者人工開挖形成所述凹陷腔(7),待地基驗槽合格后,澆筑混凝土形成所述墊層(3); S2:將用于預埋所述支架(5)的預埋件設置在所述墊層(3)內; S3:通過吊車將所述地錨籠支撐柱(4)與下錨板(9)拼裝后吊運至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內,調整所述地錨籠支撐柱(4)的中心位置、標高及水平度后,將所述地錨籠支撐柱(4)與用于預埋所述地錨籠支撐柱(4)的預埋件焊接固定; S4:將所述支架(5)的所述上橫梁支撐柱(52)與用于預埋所述支架(5)的預埋件通過螺栓連接; S5:在所述地錨籠支撐柱(4)的對應位置安裝多個所述錨栓(21),并用墊片和螺母將所述錨栓(21)與所述下錨板(9)進行緊固,通過吊車將所述支架(5)的所述上橫梁(51)與所述上錨板(8)進行連接; S6:通過吊車將所述上錨板(8)與所述上橫梁(51)吊裝至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上,通過螺栓將所述上橫梁(51)與所述上橫梁支撐柱(52)相連接; S7:待所述支架(5)緊固后,將吊車撤離,通過人工安裝所述地錨籠(2)內的剩余錨栓(21),并通過所述固定桿(13)和螺母調節(jié)所述地錨籠(2)的標高和水平度; S8:在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的鋼筋安裝、模板安裝以及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對所述上錨板(8)的水平度進行觀測,并及時調整; S9:在SI至S8工序驗收合格后,運用混凝土澆筑形成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 SlO:待所述風力發(fā)電塔基礎主體(I)施工完畢后,將所述支架(5)與預埋件相連接的螺栓拆除,可將所述支架(5)運用于其他的風力發(fā)電塔基礎的施工中。
【文檔編號】E02D27/42GK106088136SQ201610613666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7月29日 公開號201610613666.3, CN 106088136 A, CN 106088136A, CN 201610613666, CN-A-106088136, CN106088136 A, CN106088136A, CN201610613666, CN201610613666.3
【發(fā)明人】張艷江, 呂祥云
【申請人】瑞風能源(武漢)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