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壓漿管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豎向預應力鋼筋預埋管道系統(tǒng),尤其是涉及一種壓漿管裝置。
技術背景
建筑施工中,橋梁及建筑建設需要制作連續(xù)梁等特定結構的構件,在預制完連續(xù)梁的鋼筋骨架后,等待混凝土澆注連續(xù)梁之前,為提高現(xiàn)澆連續(xù)梁的豎向預應力,一般都要在鋼筋骨架內預先放置一些豎向預應力鋼筋。為了保持每一根豎向預應力鋼筋都承受相同的軸向應力,使現(xiàn)澆連續(xù)梁的整體豎向預應力提高,在建筑施工中就需要對預應力鋼筋進行張拉,使其達到相關設計參數(shù),從而保證建筑施工完成后豎向受力達標。
傳統(tǒng)的施工方法普遍是采用厚壁焊管做為壓漿管的主管,在厚壁焊管管端位置切割制作一個注漿孔,在注漿孔內插入注漿管后,焊接連接。傳統(tǒng)的施工方法在實際應用中, 因為不規(guī)則焊點過多,容易造成漏漿,堵塞率一般為30%以上。產生的原因是焊管管端位置的注漿孔由切割制作成,在注漿管管端插入焊管側壁內時,會與豎向預應力鋼筋接觸,使得注漿管內的沙漿流動緩慢形成堵塞;其次是焊管兩管端未經過處理,密封墊在張拉過程中被剛性墊片擠壓在未經處理的鋒利管端上,造成切割破損,使密封墊圈失去密封作用,造成堵塞。故傳統(tǒng)施工方法不能有效的對預應力鋼筋進行張拉,且因為堵管致使注漿不密實, 對預應力鋼筋也不能起到防氧化的作用。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主要是解決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連接可靠,密封性能好,充分保護豎向預應力鋼筋的一種壓漿管裝置。
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配接管部件、與所述上部配接管部件配接的主體管部件以及與所述主體管部件配接的下部配接管部件。
在上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所述上部配接管部件包括至少兩個上部配接管,分別為第一配接管以及第二配接管,所述第一配接管以及第二配接管上還設置有注漿部件,所述第一配接管以及第二配接管一端內壁均設有用于卡扣主體管部件的卡扣凹槽,所述第一配接管以及第二配接管另一端均設有翻邊法蘭。
在上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所述的主體管部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管,分別為第一主體管以及第二主體管,上述第一配接管一端內壁套設在所述第一主體管一端的外壁;上述第二配接管一端內壁套設在所述第二主體管一端的外壁;所述第三配接管和第四配接管一端內壁均設有用于卡扣主體管部件的卡扣凹槽,所述第三配接管和第四配接管另一端均設有翻邊法蘭。
在上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所述下部配接管部件包括至少兩個下部配接管,分別為第三配接管以及第四配接管,所述第三配接管一端內壁套設在上述第一主體管另一端的外壁;所述第四配接管一端內壁套設在上述第二主體管另一端的外壁;所述第三配接管和4第四配接管另一端均設有翻邊法蘭。
在上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所述第一配接管一端內壁沿周向設有至少一個第一上部環(huán)形槽,所述第一上部環(huán)形槽內設有星型密封圈,上述第一主體管一端外壁套設在第一配接管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過盈配合;所述第二配接管一端內壁沿周向設有至少一個第二上部環(huán)形槽,所述第二上部環(huán)形槽內設有星型密封圈,上述第二主體管一端外壁套設在第二配接管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過盈配合。
在上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所述第三配接管一端內壁沿周向設有至少一個第一下部環(huán)形槽,所述第一下部環(huán)形槽內設有星型密封圈,上述第一主體管另一端外壁套設在第三配接管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過盈配合;所述第四配接管一端外壁沿周向設有至少一個第二下部環(huán)形槽,所述第二下部環(huán)形槽內設有星型密封圈, 上述第二主體管另一端外壁套設在第四配接管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過盈配合。
在上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所述注漿部件包括至少兩個引管,分別為注漿引管和出漿引管,所述第一配接管以及第二配接管管壁分別開設有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以及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所述注漿引管套設在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上并與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的翻邊焊接;所述出漿引管套設在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上并與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的翻邊焊接。
在上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該壓漿管裝置還包括一個導漿引管,上述第三配接管以及第四配接管管壁分別開設有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以及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所述導漿引管一端套設在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上并與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的翻邊焊接;所述導漿引管另一端套設在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上并與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的翻邊焊接。
在上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所述注漿引管和出漿引管均為L型,所述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以及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的翻邊高度為3 mm—5mm。
在上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所述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以及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的翻邊高度為3 mm—5mmο
因此,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連接可靠,密封性能好,充分保護豎向預應力鋼筋。
附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圖中, 第一配接管1、第二配接管2、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3、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4、第一主體管 5、第二主體管6、第一上部環(huán)形槽7、第二上部環(huán)形槽8、第一下部環(huán)形槽9、第二下部環(huán)形槽 10、星型密封圈11、第三配接管12、第四配接管13、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14、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15、導漿引管16、注漿引管17、出漿引管18、鋼筋19。
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壓漿管裝置,包括上部配接管部件、與所述上部配接管部件配接的主體管部件以及與所述主體管部件配接的下部配接管部件。
上部配接管部件包括至少兩個上部配接管,分別為第一配接管1以及第二配接管 2,所述第一配接管1以及第二配接管2上還設置有注漿部件。
主體管部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管,分別為第一主體管5以及第二主體管6,上述第一配接管1 一端內壁套設在所述第一主體管5 —端的外壁;上述第二配接管2 —端內壁套設在所述第二主體管6 —端的外壁;所述第一配接管1以及第二配接管2 —端內壁均設有用于卡扣主體管部件的卡扣凹槽,所述第一配接管1以及第二配接管2另一端均設有翻邊法蘭。該翻邊法蘭增加了金屬管與密封墊的接觸面積,使其不產生切割損壞,有效的提高了密封性。
下部配接管部件包括至少兩個下部配接管,分別為第三配接管12以及第四配接管13,所述第三配接管12 —端內壁套設在上述第一主體管5另一端的外壁;所述第四配接管13 —端內壁套設在上述第二主體管6另一端的外壁;所述第三配接管12和第四配接管 13 —端內壁均設有用于卡扣主體管部件的卡扣凹槽,所述第三配接管12和第四配接管13 另一端均設有翻邊法蘭。該翻邊法蘭增加了金屬管與密封墊的接觸面積,使其不產生切割損壞,有效的提高了密封性。
第一配接管1 一端內壁沿周向設有兩個第一上部環(huán)形槽7,所述第一上部環(huán)形槽 7內設有星型密封圈11,上述第一主體管5 —端外壁套設在第一配接管1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11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11過盈配合;第二配接管2 —端內壁沿周向設有兩個第二上部環(huán)形槽8,第二上部環(huán)形槽8內設有星型密封圈11,上述第二主體管6—端外壁套設在第二配接管2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11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11過盈配合。即安裝時將第一配接管1和第二配接管2插入至標線位置,用專用液壓鉗對第一上部環(huán)形槽7和第二上部環(huán)形槽8進行同時擠壓,鉗壓部位管材同時收縮變形剖面形成六角形狀起定位固定、抗拉拔力、旋轉抗的作用,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了壓漿管的鏈接。
第三配接管12 —端內壁沿周向設有兩個第一下部環(huán)形槽9,所述第一下部環(huán)形槽 9內設有星型密封圈11,上述第一主體管5另一端外壁套設在第三配接管12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11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11過盈配合;第四配接管13 —端外壁沿周向設有兩個第二下部環(huán)形槽10,第二下部環(huán)形槽10內設有星型密封圈11,第二主體管6另一端外壁套設在第四配接管13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11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11過盈配合。即安裝時將第三配接管12和第四配接管13插入至標線位置,用專用液壓鉗對第一下部環(huán)形槽9和第二下部環(huán)形槽10進行同時擠壓,鉗壓部位管材同時收縮變形剖面形成六角形狀起定位固定、抗拉拔力、旋轉抗的作用,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了壓漿管的鏈接。
注漿部件包括兩個引管,分別為注漿引管17和出漿引管18,第一配接管1以及第二配接管2管壁分別開設有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3以及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4,所述注漿弓I 管17套設在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3上并與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3的翻邊焊接;所述出漿引管18套設在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4上并與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4的翻邊焊接。
本發(fā)明還包括一個導漿引管16,第三配接管12以及第四配接管13管壁分別開設有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14以及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15 ;所述導漿引管16 —端套設在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14上并與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14的翻邊焊接;所述導漿引管16另一端套設在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15上并與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15的翻邊焊接,注漿引管17和出漿引管18均為L型,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3以及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4的翻邊高度為3 mm—5mm。這樣保證了豎向預應力鋼筋與金屬管之間在拉伸后存在間隙,在注漿與導漿時, 提高了沙漿的流動性,從而有效的避免了壓漿過程中出現(xiàn)的堵管現(xiàn)象,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14以及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15的翻邊高度為3 mm—5mm。
本發(fā)明采用直徑50毫米、壁厚1. 2毫米的30號焊管加工第一配接管1以及第二配接管2、第三配接管12、第四配接管13、第一主體管5以及第二主體管6,整體連接可靠、 密封性能優(yōu)良,管腔內無焊接,使壓漿管系統(tǒng)與豎向預應力鋼筋之間確保有足夠的間隙,從而使沙漿的流動性穩(wěn)定,避免了沙漿堵塞。在現(xiàn)澆梁或連續(xù)梁的混凝土施工中預埋本發(fā)明系統(tǒng)的管件,其外部和內部承壓強度均大于8兆帕/厘米2,管接頭無脫離和沙漿泄漏現(xiàn)象,本系統(tǒng)結構的整體軸向應力大,其抗拉、抗彎強度、密封性能和耐壓性能均滿足了實用要求,本發(fā)明采用整體結構,保證了精軋螺紋鋼軸向預應力增加了抗彎強度,保證了現(xiàn)澆梁或連續(xù)梁的豎向預應力,提高了梁或連續(xù)梁的可靠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第一配接管1、第二配接管2、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3、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4、第一主體管5、第二主體管6、第一上部環(huán)形槽7、第二上部環(huán)形槽8、第一下部環(huán)形槽9、第二下部環(huán)形槽10、星型密封圈11、第三配接管12、第四配接管13、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14、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15、導漿引管16、注漿引管17、出漿引管18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發(fā)明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發(fā)明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配接管部件、與所述上部配接管部件配接的主體管部件以及與所述主體管部件配接的下部配接管部件。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配接管部件包括至少兩個上部配接管,分別為第一配接管(1)以及第二配接管(2),所述第一配接管(1)以及第二配接管(2 )上還設置有注漿部件,所述第一配接管(1)以及第二配接管(2 ) —端內壁均設有用于卡扣主體管部件的卡扣凹槽,所述第一配接管(1)以及第二配接管(2)另一端均設有翻邊法蘭。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體管部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管,分別為第一主體管(5)以及第二主體管(6),上述第一配接管(1) 一端內壁套設在所述第一主體管(5) —端的外壁;上述第二配接管(2) —端內壁套設在所述第二主體管(6)—端的外壁。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配接管部件包括至少兩個下部配接管,分別為第三配接管(12)以及第四配接管(13),所述第三配接管(12) — 端內壁套設在上述第一主體管(5)另一端的外壁;所述第四配接管(13)—端內壁套設在上述第二主體管(6)另一端的外壁;所述第三配接管(12)和第四配接管(13) —端內壁均設有用于卡扣主體管部件的卡扣凹槽,所述第三配接管(12)和第四配接管(13)另一端均設有翻邊法蘭。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接管(1)一端內壁沿周向設有至少一個第一上部環(huán)形槽(7),所述第一上部環(huán)形槽(7)內設有星型密封圈 (11),上述第一主體管(5)—端外壁套設在第一配接管(1)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11) 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11)過盈配合;所述第二配接管(2)—端內壁沿周向設有至少一個第二上部環(huán)形槽(8),所述第二上部環(huán)形槽(8)內設有星型密封圈(11),上述第二主體管(6)—端外壁套設在第二配接管(2)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11)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11)過盈配合。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配接管(12)一端內壁沿周向設有至少一個第一下部環(huán)形槽(9),所述第一下部環(huán)形槽(9)內設有星型密封圈(11 ),上述第一主體管(5)另一端外壁套設在第三配接管(12)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 (11)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11)過盈配合;所述第四配接管(13) —端外壁沿周向設有至少一個第二下部環(huán)形槽(10),所述第二下部環(huán)形槽(10)內設有星型密封圈(11 ),上述第二主體管(6)另一端外壁套設在第四配接管(13)內壁一端并在星型密封圈(11)的擠壓下與所述星型密封圈(11)過盈配合。
7.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漿部件包括至少兩個引管,分別為注漿引管(17)和出漿引管(18),所述第一配接管(1)以及第二配接管(2)管壁分別開設有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3)以及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4),所述注漿引管(17)套設在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3)上并與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3)的翻邊焊接;所述出漿引管 (18)套設在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4)上并與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4)的翻邊焊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壓漿管裝置還包括一個導漿引管(16),上述第三配接管(12)以及第四配接管(13)管壁分別開設有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14)以及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15);所述導漿引管(16) 一端套設在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14)上并與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14)的翻邊焊接;所述導漿引管(16)另一端套設在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15)上并與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15)的翻邊焊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漿引管(17)和出漿引管(18)均為L型,所述第一配接管外翻邊孔(3)以及第二配接管外翻邊孔(4)的翻邊高度為 3 mm—5mm0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配接管外翻邊孔 (14)以及第四配接管外翻邊孔(15)的翻邊高度為3 mm—5mm。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精軋螺紋鋼預埋管道系統(tǒng),尤其是涉及一種壓漿管裝置。一種壓漿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配接管部件、與所述上部配接管部件配接的主體管部件以及與所述主體管部件配接的下部配接管部件。因此,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連接可靠,密封性能好,充分保護豎向預應力鋼筋。
文檔編號E01D101/28GK102505847SQ20111029899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何良俊, 戈小劍 申請人:武漢勁野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