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屬于市政園林領域,涉及景觀步道結構,特別涉及一種生態(tài)灘地的步道排水結構。
背景技術:
1、市政園林的設計與建設,通常是以水、石、樹、灌木、花、草等設景,然后從中設計穿梭的樓、閣、廊、道、橋,來完成人與景的結合。步道作為景觀園林中游客行走的主要通道,穿梭在景觀之中。生態(tài)灘地的綠化以花、草、樹木、灌木為主,步道穿行其中,容易堆積殘枝、枯葉等雜物,而對于在河道灘地附近設置的室外景觀,維護的頻率較低,長期使用容易導致步道上積累淤泥,樹葉等雜物,導致排水不暢、景觀破壞,需要修復或重新建設,既不環(huán)保,也浪費經費。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的景觀步道容易積累淤泥、樹葉等雜物,步道不清潔,且排水不暢的問題,提供一種生態(tài)灘地的步道排水結構,將步道沿景觀地勢的相對高點設置,步道設置滲水結構,步道兩側設置帶過濾的排水結構,步道兩側的地勢均想外向下設置坡道形成自然排水,減少了環(huán)境雨水對步道的沖擊,避免將泥土、樹葉等沖到步道上,可以較長時間地保持步道清潔,減少步道的淤積和雜物。
2、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生態(tài)灘地的步道排水結構,包括人行步道,所述人行步道采用透水路面,透水路面下方為透水混凝土基礎,透水混凝土基礎下方設置有碎石水穩(wěn)層,碎石水穩(wěn)層下方為素土基礎;人行步道的兩側分別設置排水溝,所述排水溝頂部設有濾水槽,濾水槽底面為柵格板,柵格板上方鋪設有卵石或礫石,排水溝下方連接排水管,排水管連接至雨水井。
3、本結構中,人行步道本身采用透水路面,下方采用透水混凝土基礎,可以將步道上的雨水通過下滲排出,當雨量較大時,雨水流入濾水槽,經過濾水槽對樹葉等雜物進行過濾后,進入排水溝,并通過雨水管排水。濾水槽內設置卵石,并在底部鋪設柵格板,避免較大的雜物和過多的泥沙落入排水溝造成堵塞,本結構雨量小的時候可以下滲排水,避免過多的泥沙和雜物被沖入排水溝和雨水管,雨量大的時候也可以滿足快速排水的要求。本結構在生態(tài)灘地這一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下,在維護頻率較低的情況下可以長時間正常使用,降低了維護成本。
4、作為優(yōu)選,所述人行步道兩側均為綠化帶,以靠人行步道中點一側為內側,兩側綠化帶均朝外側向下傾斜形成坡面。綠化帶采用自然排水,并且綠化帶靠人行步道處采用向外傾斜坡面,避免將綠化帶的水土沖刷到人行步道上,影響人行步道的整潔和排水效率。
5、作為優(yōu)選,所述透水路面為4-5公分厚度的石子面層,空隙率為20-30%。
6、作為優(yōu)選,所述排水溝采用混凝土澆筑成型,所述濾水槽兩側槽壁為金屬材質的擋板,擋板采用角鋼與排水溝固定。
7、作為優(yōu)選,所述透水路面的寬度小于透水混凝土基礎的寬度,透水路面兩側在透水混凝土基礎和排水溝頂面之間澆設混凝土路肩,混凝土路肩與透水路面平齊。
8、作為優(yōu)選,所述排水管包括與排水溝底部連接的排水豎管以及設置在排水豎管底端的排水橫管,排水橫管埋設在素土基礎中。
9、本實用新型人行步道在雨量小的時候可以下滲排水,避免過多的泥沙和雜物被沖入排水溝和雨水管,雨量大的時候也可以滿足快速排水的要求,在生態(tài)灘地這一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下,在維護頻率較低的情況下可以長時間正常使用,降低了維護成本。
1.一種生態(tài)灘地的步道排水結構,包括人行步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步道采用透水路面,透水路面下方為透水混凝土基礎,透水混凝土基礎下方設置有碎石水穩(wěn)層,碎石水穩(wěn)層下方為素土基礎;人行步道的兩側分別設置排水溝,所述排水溝頂部設有濾水槽,濾水槽底面為柵格板,柵格板上方鋪設有卵石或礫石,排水溝下方連接排水管,排水管連接至雨水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tài)灘地的步道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步道兩側均為綠化帶,以靠人行步道中點一側為內側,兩側綠化帶均朝外側向下傾斜形成坡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tài)灘地的步道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為4-5公分厚度的石子面層,空隙率為20-3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tài)灘地的步道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溝采用混凝土澆筑成型,所述濾水槽兩側槽壁為金屬材質的擋板,擋板采用角鋼與排水溝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一種生態(tài)灘地的步道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的寬度小于透水混凝土基礎的寬度,透水路面兩側在透水混凝土基礎和排水溝頂面之間澆設混凝土路肩,混凝土路肩與透水路面平齊。
6.根據權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一種生態(tài)灘地的步道排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包括與排水溝底部連接的排水豎管以及設置在排水豎管底端的排水橫管,排水橫管埋設在素土基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