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立交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立交橋,尤其是公開了一種新型立交橋。
【背景技術】
[0002]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汽車工業(yè)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堵車已經(jīng)是各大城市的通病和難題,立交橋的監(jiān)測能有效緩解這些問題,根據(jù)交通功能和匝道布置方式,立體交叉分為分離式和互通式兩類?;ネㄊ搅Ⅲw交叉,按照交通流線的交叉情況和道路互通的完善程度分為完全互通式、不完全互通式和環(huán)形三種。但是不論哪種立交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都存在占地面積大、容易出現(xiàn)交叉路段以及直行車道容易受干擾的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層數(shù)少、功能全、造價低且占地面積小的新型立交橋。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型立交橋,非機動車道位于機動車道下方,所述非機動車道包括東西南北方向各有兩條車道在環(huán)島中心匯聚聯(lián)通,所述機動車道分為兩層,包括位于南側的車道二、車道三、車道四、車道五和車道六,位于東側的車道七、車道八、車道九、車道十、車道十一和車道十二,位于北側的車道十三、車道十四、車道十五、車道十八和車道十九,位于西側的車道二十、車道二十一、車道二十二、車道二十三、車道二十四和車道二十五,所述車道三與所述車道五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二與所述車道二十三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四與所述車道十二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三與所述車道五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五與車道二十一相聯(lián)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形成S形,所述車道六與車道七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七與車道十二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八與車道十九相連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形成S形,所述車道九與車道二十四相聯(lián)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呈拱形,所述車道十與車道十三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十一與車道二十二相聯(lián)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呈拱形,所述車道十四與車道二十五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十五與車道十九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十八與車道二十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二十與車道二十五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十六和車道十七為南北并行直車道且位于車道十四、車道十五、車道三、車道四、車道八、車道九、車道二十一和車道二十二,所述車道八和車道九位于所述車道七和所述車道十二連接路段、車道十一和車道十二的上方,所述車道五位于所述車道十一和車道十二上方,所述車道二十一和車道二十二位于所述車道二十五和所述車道二十連接路段、車道二十四和車道二十五的上方,所述車十九位于所述車道二十四和車道二十五上方。
[0005]所述一種新型立交橋為中心對稱結構。
[0006]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7]1.層數(shù)少、功能全、造價低且占地面積小的新型立交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共三層,實現(xiàn)了人車分流;上面兩層機動車道可以使各個方向來車都有轉用道,通過此橋實現(xiàn)直行左轉掉頭右轉無沖突點無交叉點;在同等坡度轉彎半徑情況下,是苜蓿葉立交橋直徑面積的二分之一。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一種新型立交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10]如圖1所示為一種新型立交橋,非機動車道1位于機動車道30下方,非機動車道1包括東西南北方向各有兩條車道在環(huán)島中心匯聚聯(lián)通,機動車道30分為兩層,包括位于南側的車道二 2、車道三3、車道四4、車道五5和車道六6,位于東側的車道七7、車道八8、車道九9、車道十10、車道^^一 11和車道十二 12,位于北側的車道十三13、車道十四14、車道十五15、車道十八18和車道十九19,位于西側的車道二十20、車道二^^一 21、車道二十二22、車道二十三23、車道二十四24和車道二十五25,車道三3與車道五5相聯(lián)通,車道二 2與車道二十三23相聯(lián)通,車道四4與車道十二 12相聯(lián)通,車道三3與車道五5相聯(lián)通,車道五5與車道二十一 21相聯(lián)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形成S形,車道六6與車道七7相聯(lián)通,車道七7與車道十二 12相聯(lián)通,車道八8與車道十九19相連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形成S形,車道九9與車道二十四24相聯(lián)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呈拱形,車道十10與車道十三13相聯(lián)通,車道十一11與車道二十二 22相聯(lián)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呈拱形,車道十四14與車道二十五25相聯(lián)通,車道十五15與車道十九19相聯(lián)通,車道十八18與車道二十20相聯(lián)通,車道二十20與車道二十五25相聯(lián)通;車道十六16和車道十七17為南北并行直車道且位于車道十四14、車道十五15、車道三3、車道四4、車道八8、車道九9、車道二^^一 21和車道二十二 22,車道八8和車道九9位于車道七7和車道十二 12連接路段、車道^^一 11和車道十二 12的上方,車道五5位于車道^^一 11和車道十二 12上方,車道二^^一 21和車道二十二 22位于車道二十五25和車道二十20連接路段、車道二十四24和車道二十五25的上方,車道十九19位于車道二十四24和車道二十五25上方。
[0011]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立交橋為中心對稱結構。
[001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新型立交橋,其特征在于:非機動車道(1)位于機動車道(30)下方,所述非機動車道(1)包括東西南北方向各有兩條車道在環(huán)島中心匯聚聯(lián)通,所述機動車道(30)分為兩層,包括位于南側的車道二(2)、車道三(3)、車道四(4)、車道五(5)和車道六(6),位于東側的車道七(7)、車道八(8)、車道九(9)、車道十(10)、車道^^一 (11)和車道十二(12),位于北側的車道十三(13)、車道十四(14)、車道十五(15)、車道十八(18)和車道十九(19),位于西側的車道二十(20)、車道二 ^^一(21)、車道二十二(22)、車道二十三(23)、車道二十四(24)和車道二十五(25),所述車道三(3 )與所述車道五(5 )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二( 2 )與所述車道二十三(23)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四(4)與所述車道十二(12)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三(3)與所述車道五(5)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五(5)與車道二^^一 (21)相聯(lián)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形成S形,所述車道六(6)與車道七(7)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七(7)與車道十二(12)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八(8)與車道十九(19)相連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形成S形,所述車道九(9)與車道二十四(24)相聯(lián)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呈拱形,所述車道十(10)與車道十三(13)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十一(11)與車道二十二(22)相聯(lián)通且在環(huán)島中心呈拱形,所述車道十四(14)與車道二十五(25)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十五(15)與車道十九(19)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十八(18)與車道二十(20)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二十(20)與車道二十五(25)相聯(lián)通;所述車道十六(16)和車道十七(17)為南北并行直車道且位于車道十四(14)、車道十五(15)、車道三(3)、車道四(4)、車道八(8)、車道九(9)、車道二^^一(21)和車道二十二(22),所述車道八(8)和車道九(9)位于所述車道七(7)和所述車道十二( 12)連接路段、車道十一(11)和車道十二( 12)的上方,所述車五(5)位于所述車道^^一(11)和車道十二(12)上方,所述車道二^^一(21)和車道二十二(22)位于所述車道二十五(25)和所述車道二十(20)連接路段、車道二十四(24)和車道二十五(25)的上方,所述車十九(19)位于所述車道二十四(24)和車道二十五(25)上方。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立交橋,其特征在于:為中心對稱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立交橋,尤其是公開了一種新型立交橋。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型立交橋,分為三層,底層為非機動車道,上面兩層為機動車道,所述機動車道由四條直行車道、四條左轉線車道、四條右轉車道和掉頭車道組成一個兩層立交系統(tǒng)。本實用新型呈中心對稱結構。本實用新型具有層數(shù)少、功能全、造價低且占地面積小的特點。
【IPC分類】E01C1/04
【公開號】CN205062596
【申請?zhí)枴緾N201520725599
【發(fā)明人】王占奎
【申請人】王占奎
【公開日】2016年3月2日
【申請日】2015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