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鼓旋轉式紙塑成型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紙漿成型設置,具體指一種雙鼓旋轉式紙塑成型設備。
現(xiàn)有的紙塑成型設備,有半自動和手工操作設備,其運動結構都是往復式,結構繁鎖,可靠性差,機械磨損快,且操作人員多,成本高、生產(chǎn)效率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存在的缺點,提供一種結構緊湊、運動穩(wěn)定可靠、機件磨損小的雙鼓旋轉式紙塑成型設備,該設備具有能耗低、操作人員少、機構磨損小、易損件少等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采取如下措施來實現(xiàn)的一種雙鼓旋轉式紙塑成型設備,采用旋轉式的結構設計方案,包括機架、成型漿盤、及設置在機架上的冷成型機構、轉送機構、熱成型機構和取出機構,其中冷成型機構包括冷擠壓上模、冷擠壓軸及裝于冷擠壓軸上的冷擠壓輪殼,冷擠壓上模設置于冷擠壓上模架上,冷擠壓上模架與冷擠壓油缸相連接,冷擠壓油缸固定于機架上;冷擠壓輪殼的四個工作面上分別裝有冷擠壓下模、及與冷擠壓下模相通的真空室,其相對兩端的一端面裝有冷轉齒輪,另一端面裝有冷動接頭、冷定接頭和四路分配器,冷四路分配器上裝有與各真空室相連接的真空閥;冷擠壓軸通過冷擠軸承座固定于機架上,機架上設置冷轉油馬達,通過裝于冷擠壓軸上的冷轉齒輪傳遞動力;轉送機構包括轉換體外殼、轉換體主軸,轉換體主軸通過轉換軸承座固定于機架上,主軸一端設置轉換被動齒輪,轉換體外殼上設置轉換油馬達,裝于轉換油馬達主軸上的主動齒輪與轉換被動齒輪嚙合,轉換體外殼上兩側分別設置兩組導向板,兩組導向板上分別固定有轉換取出模架、轉換送料模架,模架內設置內吸管,分別與轉換取出氣缸、轉換送料氣缸相連接;
旋轉式熱成型機構的結構與旋轉式冷成型機構的結構基本相同該旋轉式熱定型機構由熱壓主軸通過熱壓軸承座固定于機架上,機架上設置熱轉油馬達;熱擠壓輪殼的四個工作面上分別裝有熱定型下模,其相對兩端的一端面裝有熱壓被動輪,另一端面裝有熱壓三路分配器,熱壓三路分配器上裝有熱壓接收真空閥,熱定型上模固定于熱定上模架上,熱定上模架與熱定型油缸相連接,熱定型油缸固定于機架上。
取出機構包括取出機構架、取出機構道軌,取出機構架通過行走輪在取出機構道軌上前進或后退,取出機構架內設置有取出轉換支架,取出轉換支架上設置吸盤、單吸盤活接頭、取出轉向氣缸及轉向缸耳環(huán)支座,單吸盤活接頭與單吸盤真空管、真空閥相連。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
圖1的A-A方向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3是
圖1的B向局部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右視結構示意圖(卸去軸承座)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取出機構的示意圖圖6是圖5的轉向支架從垂直轉向水平位置的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根據(jù)
圖1-4所示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雙鼓旋轉式紙塑成型設備包括機架59、成型漿盤5、及設置在機架59上的旋轉式冷成型機構、轉送機構、旋轉式熱成型機構和取出機構。成型工作漿盤5內的漿料由循環(huán)漿泵3供給,循環(huán)漿泵3上設置自動控制的自動平衡漿閥2,使成型工作漿盤5內的漿料保持一定的水平。
旋轉式冷成型機構包括冷擠壓上模16、冷擠壓軸12及裝于冷擠壓軸12上的冷擠壓輪殼49,冷擠壓輪殼49隨冷擠壓軸12的旋轉而旋轉。冷擠壓上模16固定于冷擠壓上模架17上,冷擠壓上模架17與冷擠壓油缸18相連接,即冷擠壓油缸18的活塞可推動或拉動冷擠壓上模架17作上下運動。冷擠壓油缸18固定于機架59上。冷擠壓輪殼49為六面體,其中四個工作面上分別裝有冷擠壓下模15、及與冷擠壓下模15相通的真空室55;冷擠壓輪殼49的相對兩端的一端面裝有冷轉齒輪63,另一端面裝有冷動接頭53、冷定接頭60和四路分配器14。冷動接頭53和冷定接頭60起到耐磨損及氣源交換作用。冷四路分配器14上裝有冷擠壓真空閥13,冷擠壓真空閥13通過內接吸管54與冷擠壓下模15內真空室55相連通。冷擠壓上模16與冷擠壓下模15相配合,即冷擠壓上模16為凹模時,冷擠壓下模15即為凸模。冷擠壓下模15、冷擠壓真空閥13根據(jù)冷擠壓輪殼49旋轉至的位置不同(即不同的工作狀態(tài))而取不同的名稱成型抄網(wǎng)模6、成型主吸漿閥7,成型脫水模10、成型脫水閥9,冷擠壓下模15、冷擠壓真空閥13,成型轉送模20、轉送模吹氣閥19。在同一時間內,四個方位的冷擠壓下模、真空閥,可各自完成工作內容,并為下一道工序作準備。冷擠壓下模內襯成型抄網(wǎng)(脫水膜篩網(wǎng))70。該旋轉式冷擠壓成型機構由冷擠壓軸12通過冷擠軸承座11固定于機架59上,機架59上設置冷轉油馬達61,通過裝于冷擠壓軸12上的冷轉齒輪63傳遞動力。
轉送機構的轉換體外殼86二端分別裝有轉換體主軸79,并通過主軸79上二只轉換軸承座83,固定在機架59上,轉換體外殼86一側端面裝有轉換被動齒輪81、轉換油馬達84,在轉換油馬達84的主軸上設置有主動齒輪85,該主動齒輪85與轉換被動齒輪81嚙合。從而,轉換機構在轉換油馬達84的作用下,實現(xiàn)正、反180°旋轉。轉換體外殼86上固定有方向相反的兩組導向板組73,每組導向板73上固定有模架,模架上設置有形狀與成型轉送模20相匹配的轉換模。模架通過轉換氣缸接頭24與轉換氣缸連接,即模架通過轉換氣缸可作水平伸出或拉回(左右)運動。兩組模架、轉換模及轉換氣缸因工作位置不同而稱作轉換取出模架23、轉換取出模22、轉換取出氣缸25,轉換送料模架29、轉換送料模30、轉換送料氣缸28。取出模架23通過內吸管72、內接軟管74與轉換真空吸閥75、真空連接口80相接通;送料模架29通過內吸管、內接軟管與轉換壓空吹閥77、空壓連接口82相接通。轉換取出氣缸25與轉換送料氣缸28間設置由轉換體軸承座27固定的轉換真空接頭26。在正、反180°不同的位置起到不同的作用,而為紙坯的接收和送料作好準備工作。模架(轉換取出模架23、轉換送料模架29)內側分別可裝有平衡油缸76,以保證模架作水平左右運動時的平行。
旋轉式熱成型機構的結構與旋轉式冷成型機構的結構基本相同該旋轉式熱定型機構由熱壓主軸通過熱壓軸承座95固定于機架59上,機架59上設置熱轉油馬達91;熱擠壓輪殼68的四個工作面上分別裝有熱定型下模,因工作位置的不同取作熱壓接收模31、熱定型下模35、熱送出模85(還有一面的熱定型模未取名);熱擠壓輪殼68相對兩端的一端面裝有熱壓被動輪89,另一端面裝有熱壓三路分配器46,熱壓三路分配器64上裝有真空閥,因工作位置的不同而取作熱壓接收真空閥32、熱定型真空閥33及熱取出吹氣閥39。熱定型上模36固定于熱定上模架37上,熱定上模架37與熱定型油缸38相連接,即熱定型油缸38的活塞可推動或拉動熱定上模架37作上下運動。熱定型油缸38固定于機架59上。熱定型上模36和熱定型下模35內分別都裝有加熱體,如電加熱管等,使上、下模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工作。
根據(jù)圖5-6所示的實施例取出機構包括取出機構架44、取出機構道軌94、道軌支承梁47,道軌支承梁47固定在機架59上,形成穩(wěn)定的基礎。取出機構道軌94裝于支承梁47上。取出機構架44底部裝有取出機構行走輪93,整個取出機構架44通過行走輪93在道軌94上作水平運動。取出機構架44上設置取出前進氣缸43、取出轉向支架106,取出前進氣缸43一端固定于機架59上,其活塞桿88與前進缸耳環(huán)支座92相連,即取出前進氣缸43帶動取出機構架44作水平運動。取出轉向支架106與取出前進氣缸43間通過軸承可旋轉連接。通過取出轉向氣缸42的活塞桿與轉向缸耳環(huán)支座109相連接。轉向支架106上裝有吸盤41和單吸盤活接頭107,并連接著單吸盤真空管108,匯集于真空閥100與真空進氣口96相連通。吸盤41可在真空閥100的作用下,吸住從熱送出模87上送出的成型模坯。
本實用新型的冷成型機構的冷擠壓輪殼49的四個工作面上,可分別設置多個冷擠壓下模,而冷擠壓上模、轉換體模、熱定型下模、熱定型上模、取出機構吸盤的數(shù)量與之相對應。
當該旋轉式冷成型機構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即接通PC機,循環(huán)漿泵3通電,把漿液送到成型工作漿盤5,并保持一定的液面高度。根據(jù)設定的時間自動打開成型主吸漿閥7,成型抄網(wǎng)模6的模腔定時真空通向膜腔表面,即由真空吸的作用,由于成型抄網(wǎng)模6內裝有篩網(wǎng),漿中水有真空拉走,漿中纖維就吸附在模網(wǎng)表面形成紙模坯;冷壓油馬達61驅動冷擠主軸12旋轉90°,成型脫水閥9自動接通,紙坯在成型脫水模10上脫水;設定時間到,冷壓油馬達61驅動冷擠主軸12再旋轉90°(相當于180°),到位后,冷擠壓真空閥13自動接通,冷擠壓油缸18的活塞向下運動,推動冷擠壓上模架17及冷擠壓上模16下降,與冷擠壓下模15扣合,擠壓紙坯,在設定時間內,擠壓及吸干紙坯上的水份;冷擠壓油缸18的活塞回升,拉動冷擠壓上模架17、冷擠壓上模16上升到原位;冷壓油馬達61驅動冷擠主軸12再旋轉90°(相當于270°);轉送體機構上的轉換取出氣缸25的活塞向右伸出,推動裝在氣缸接頭24上的轉換取出模架23及轉換取出模22與成型轉送模20合模,在傳送模吹閥19和轉換取出真空閥75的作用下,紙坯被吸到轉換取出模22上;此時,冷壓油馬達61驅動冷擠主軸12再旋90°,即相當于360°,繼續(xù)重復下一周期運動,期間,沖網(wǎng)噴泵50啟動,通過自動沖網(wǎng)噴嘴21沖洗成型傳送模20;轉換取出氣缸25的活塞后退,拉動轉換取出模架23和轉換取出模22后退,到位后,轉換油馬達84驅動主動齒輪85與被動齒輪81嚙合,帶動轉換體主軸79旋轉,從而帶動兩組轉換導向板73旋轉180°,即兩組導向板73互換位置,使取出模22及其內的紙坯轉向熱壓接收模31方向;此時,轉換取出氣缸25與轉換取出模架23、轉換取出模22,由于所處位置不同(在熱壓接收模31一邊),就起到傳送紙坯的作用,名稱也由此稱為轉換送料氣缸28、轉換送料模架29、轉換送料模30;旋轉180°后,轉換送料氣缸28的活塞向左前進,推動轉換送料架29向左運動,使轉換送料模30與熱壓接收模31合模,在轉換送料吹氣閥77和熱壓接收真空閥32的作用下,紙壞被吸到熱壓接收模31上;轉換送料氣缸28后退回到原位;熱壓油馬達91驅動熱壓主軸旋轉90°,到位后,熱定型真空閥33自動打開,設置于機架59上的熱定型油缸38的活塞桿向下運動,帶動熱定上模架37及熱定型上模36下降,與熱定型下模35合模,加壓、加熱定型,蒸汽從熱定型下模氣腔34排出;熱定型油缸38的活塞桿回升,拉動熱定型上模架37及熱定型上模36回復原位;熱壓油馬達91驅動熱壓主軸再旋轉90°(相當于180°);取出機構的取出前進氣缸43接收信號,活塞桿88前進,推動取出機架44及裝在上面的取出轉向支架45和取出吸盤41,與熱定型后在熱送出模87上的干燥產(chǎn)品結合,在熱送出吹氣閥39和吸盤真空閥100的作用下,產(chǎn)品吸在吸盤41上;取出前進氣缸43的活塞桿后退,拉動取出機架44及取出轉向支架45、吸盤41吸住的產(chǎn)品后退,退到位后,取出轉向氣缸42動作,把取出支架45垂直方向轉向水平方向,吸盤41及吸住的產(chǎn)品也轉向水平方向到位后,真空閥100關閉,內接軟管74與大氣接通,負壓釋放,產(chǎn)品被放在下面運轉的輸送帶8上,送到周轉箱內。完成單周期運動。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設計,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較突出的優(yōu)點與國內現(xiàn)有同類設備相比,節(jié)省能源30%;占地面積減少50%,生產(chǎn)效率提高15%~25%;采用旋轉式結構,結構緊湊,且穩(wěn)定、安全可靠;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產(chǎn)品合格率達98%。
權利要求1.一種雙鼓旋轉式紙塑成型設備,其特征是包括機架(59)、成型漿盤、及設置在機架(59)上的冷成型機構、轉送機構、熱成型機構和取出機構,其中冷成型機構包括冷擠壓上模(16)、冷擠壓軸(12)及裝于冷擠壓軸上的冷擠壓輪殼(49),冷擠壓上模(16)設置于冷擠壓上模架(17)上,冷擠壓上模架與冷擠壓油缸(18)相連接,冷擠壓油缸固定于機架(59)上;冷擠壓輪殼(49)的四個工作面上分別裝有冷擠壓下模(15)、及與冷擠壓下模相通的真空室(55),其相對兩端的一端面裝有冷轉齒輪(63),另一端面裝有冷動接頭(53)、冷定接頭(60)和四路分配器(14),冷四路分配器上裝有與各真空室(55)相連接的真空閥;機架(59)上設置冷轉油馬達(61),通過裝于冷擠壓軸上的冷轉齒輪(63)傳遞動力,轉送機構包括轉換體外殼(86)、轉換體主軸(79),轉換體主軸通過轉換軸承座(83)固定于機架(59)上,主軸一端設置轉換被動齒輪(81),轉換體外殼上設置轉換油馬達(84),裝于轉換油馬達主軸上的主動齒輪(85)與轉換被動齒輪(81)嚙合,轉換體外殼內兩側分別設置兩組導向板(73),兩組導向板上分別固定有轉換取出模架(23)、轉換送料模架(29),模架內設置內吸管(72),分別與轉換取出氣缸(25)、轉換送料氣缸(28)相連接,取出機構包括取出機構架(44)、取出機構道軌(94),取出機構架(44)通過行走輪(93)在取出機構道軌上前進或后退,取出機構架(44)內設置有取出轉換支架(106),取出轉換支架上設置吸盤(41)、單吸盤活接頭(107)、取出轉向氣缸(42)及轉向缸耳環(huán)支座(109),單吸盤活接頭與單吸盤真空管(108)、真空閥(100)相連。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鼓旋轉式紙塑成型設備,其特征是所述的成型漿盤(5)設置有漿盤循環(huán)漿泵(3),漿盤循環(huán)漿泵上設置有自動平衡漿閥(2)。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鼓旋轉式紙塑成型設備,其特征是所述的轉換取出模架(23)、轉換送料模架(28)內分別設置使模架平行運動的平衡油缸(76),模架(23、28)上分別設置與冷擠壓下模相配合的模具。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鼓旋轉式紙塑成型設備,其特征是所述的冷擠壓軸(12)通過冷擠軸承座(11)固定于機架(59)上。
專利摘要雙鼓旋轉式紙塑成型設備,包括包括機架、成型漿盤、及設置在機架上的冷成型機構、轉送機構、熱成型機構和取出機構,通過冷成型機構的成型抄網(wǎng)、冷擠壓成型,經(jīng)轉送機構將冷擠紙坯送到熱定型機構,作進一步的熱壓定型而成型產(chǎn)品。采用旋轉式結構,結構緊湊,占地面積小,且生產(chǎn)效率高。
文檔編號D21J3/00GK2444980SQ00218308
公開日2001年8月29日 申請日期2000年7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7月7日
發(fā)明者張夏生, 王功興, 王振中 申請人:張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