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微帶膜的制作方法
微帶膜
背景技術: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薄膜,其具有由不同熱塑性聚合物組成的相對緊 密隔開的并排區(qū)域。
已有相當多的專利描述了具有熱塑性材料并排區(qū)域的薄膜。此類 薄膜通常被描述為以聚合物共擠出法構成。如果使用的聚合物緊密相 容,使得它們可以在聚合物界面處形成較強的粘結,那么使用該方法 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很多熱塑性聚合物的不同組合并不相容,或具 有很小甚至沒有相互粘附特性,對這樣的組合使用共擠出法就會產生 問題。如果這些熱塑性聚合物組合以并排構型共擠壓出,那么它們在 聚合物界面處常??梢匀菀椎胤蛛x,使得薄膜在橫向(相對于擠出方
向是橫向)十分薄弱。美國專利No. 6,211,483和6,669,887描述了與 熱塑性非彈性聚合物以并排的方式共擠壓出的熱塑性彈性體。為了增 加兩種不同類型聚合物之間的粘合強度,就應選擇具體的聚合物對, 其具有改善的相互粘附特性。具體地講,據描述,四嵌段SEPSEP與 端塊增強樹脂混合時,表現出對聚烯烴具有改善的粘合強度。還優(yōu)選 地使用相容劑。
美國專利公布No. 2005/0060849 Al中也描述了并排型共擠出 法。在該專利中,接頭強度的問題盡管沒有直接提出,但被認為是需 要考慮的問題。通過以下說明單獨處理該問題如果存在相容性問題, 那么應在聚合材料中添加相容性試劑,或者應使用粘結層,或者應將 不相容聚合物的并排區(qū)域擠出至載體基底之上。在最后一種情況下, 載體基底提供一定的強度,阻止并排層在其相互之間的界面處分離。
美國專利No. 5,620,780、 5,773,374和5,429,856描述了一種由 非彈性材料完全包裹彈性材料芯的共擠壓出的材料。這樣即便有相容 性問題,也可以創(chuàng)建彈性特性區(qū)和非彈性特性區(qū),因為彈性材料以孤 立體或連續(xù)帶或股線的形式存在,而非彈性材料的連續(xù)相阻止了分離。
期望提供一種薄膜,其具有熱塑性聚合物的并排區(qū)域,該薄膜可 直接構成而不需要化學改性劑、附加的粘結層或支承體。具體地講, 期望構成一種薄膜,其具有彈性和非彈性材料的連續(xù)并排區(qū)域,所述 區(qū)域可在擠出模內直接形成,并具有橫向的彈性,在聚合物界面處有 少量或沒有剝離。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共擠壓出的薄膜或薄膜層包括至少兩組以交替并排的方 式布置的區(qū)域,第一組區(qū)域主要由第一熱塑性聚合物構成,并且第二 組區(qū)域主要由第二熱塑性聚合物構成。這些并排的聚合物區(qū)域一般以 連續(xù)的方式在縱向延伸。薄膜或薄膜層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在至少 一面上,第一熱塑性聚合物的一個區(qū)域在相鄰的另一種熱塑性聚合物 區(qū)域(所述第二熱塑性聚合物區(qū)域或第三熱塑性聚合物區(qū)域)的行上 橋接,在第一面上產生第一熱塑性聚合物的連續(xù)層。相對面至少部分 地包含其他熱塑性聚合物。第一熱塑性聚合物的該橋接層在相對于縱 向的橫向上保持薄膜或薄膜層的完整性,而不需要使用相容劑或粘結 層,并且允許在第二面上外露其他熱塑性聚合物區(qū)域。
圖1為用于制造本發(fā)明材料的擠出裝置的示意圖。 圖la為在圖1的擠出裝置中使用的具有模具鑲塊的擠出模的 示意圖。
圖2為從鑲塊出口方向觀察到的用于本發(fā)明的模具鑲塊的透視圖。
圖3為從鑲塊入口方向觀察到的用于本發(fā)明的模具鑲塊的透視圖。
圖4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的雙層并排共擠壓出的薄膜的剖視圖。 圖5為圖4中根據本發(fā)明實施的并排共擠壓出的薄膜的剖視
圖,其具有附連的非織造層。
圖6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的另一個實施例的三層并排共擠壓出的
薄膜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種擠出裝置,在用于形成本發(fā)明的共擠 壓出的薄膜(在此所用的術語"薄膜"還可以指多層薄膜中的薄膜層)
的方法中使用該裝置。圖la中示出了圖1中擠出裝置的模具1。 一 般來講,用于構成本發(fā)明薄膜的方法包括首先擠出初始多層熔融流體, 其沿著預定的流體通道F流經模具鑲塊2,例如圖2和圖3中示出 的模具鑲塊2。預定的流體通道F優(yōu)選的是沿流體通道的某些部分一 維和連續(xù)的。 一維是指熔融流體可以為任意的一維線性形狀,例如直
線,但是也可以為曲線,曲線可以彎曲與自身相交和形成橢圓或圓形 (如環(huán)形模具)。
如圖1所示,熔融流體從傳統(tǒng)的擠出機8和9輸送至具有至少 一個模具鑲塊2的模具1中,其中模具鑲塊具有異形的非直線進口 4,流體通道在流體通道中心線兩邊的一系列峰11和峰12之間的流 體通道有規(guī)則或無規(guī)則地起伏。非直線是指模具鑲塊進口 4在整體上 是除矩形形狀以外的形式,然而,模具進口的部分可以采用直線形式。 模具鑲塊進口 4中斷至少部分導入的初始熔融流體,并改變被中斷的 熔融流體部分的方向,使其從預定的初始熔融流體的流體通道形狀變 為一個(或多個)由模具鑲塊進口 4所限定的流體通道形狀。然后, 被中斷并被重定向的熔融流體在模具鑲塊2中匯聚成總匯聚流體通 道,該通道從模具鑲塊進口 4處的異形形狀到模具鑲塊出口 5由模 具鑲塊限定。匯聚的熔融流體通道在模具鑲塊出口 5處在形狀上可以 與最初的預定熔融流體通道(如矩形或一維形狀)相似。該方法所采 用的模具鑲塊2導致初始熔融流體在橫向上至少部分地重新分布,使
導入的多層聚合物熔融流體中的一層或多層產生并排式的重新分布。 模具鑲塊出口處的熔融流體隨后被擠出成制品,例如薄膜等。熔融流 體是指牛頓流體或粘彈性流體,其能夠在模具的出口處擠出并固化。 該材料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熔融相。
上述實施例中示出的鑲塊為位于模具中的獨立元件。鑲塊也可以 與其中的模具和/或送料區(qū)塊形成整體,只要其具有所述的特征。術語 "鑲塊"用于標識任何提供異形入口和其他所述特征的結構,而不用 考慮該結構是在模具、送料區(qū)塊或其他部件中。
可通過任何傳統(tǒng)方法形成多層熔融流體。共擠壓出的多層熔融流 體一般具有結構化的布置方式,例如傳統(tǒng)的由厚度基本不變的層組成 的分層多層流體,然而,根據模具和/或送料區(qū)塊的設計和/或因為聚合 物流變特性的差異,層的厚度也可以規(guī)則地或隨機地變化。已知的多
層擠出工藝包括美國專利No. 5,501,675、 5,462,708、 5,354,597以及 5,344,691中公開的工藝,這些專利的內容基本上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 文。這些參考文獻提出了多種形式的多層彈性體層壓材料,其具有至 少一個彈性層和一個或兩個相對來說非彈性的層。然而,利用這些已 知的多層共擠出技術,多層薄膜也可由兩個或多個彈性層、或者兩個 或多個非彈性層,或者其任意組合構成。
烙融流體在鑲塊入口處被重定向或重新分配,并且在鑲塊內按照 鑲塊的輪廓,從其初始非線性或非直線的流體通道形狀(在指定點處 的流體通道或模具腔體的橫截面形狀)變成基本上線性程度更高或更 接近直線的流體通道形狀,和/或與初始預定材料的流體通道形狀相類 似的流體通道形狀。構成一層或多層前體熔融流體的聚合物,至少在 相對于初始預定材料流體通道或形狀的橫向上被重新分配或重定向。 重定向的流體至少部分地是通過在鑲塊入口處阻斷或中斷熔融流體的 一部分而造成的。被阻斷的熔融流體沿著鑲塊內的流體通道匯聚成結 構化程度更低的形狀,該形狀可與最初的熔融流體通道的形狀類似,
如矩形鑲塊開口等,其中至少一部分單層或部分初始熔融流體已在不 同的區(qū)或區(qū)域分配為不同的比例,例如從模具鑲塊出口露出的擠出材 料或薄膜的寬度方向或橫向上。在鑲塊被設置為更靠近送料區(qū)塊或設 置在送料區(qū)塊中,聚合物熔融流體通道形狀被拉長為薄膜狀結構的程 度就更低,并且具有更大的高寬比。這樣將產生相對較大的被鑲塊重 新分配的聚合物熔融區(qū)。鑲塊越靠近模具出口處,導入的聚合物烙融 流體通道形狀被拉長為具有更小高寬比的薄膜狀結構的程度就越高。 該點處的鑲塊將重新分配導入的聚合物熔融流體的較小部分。這兩種 類型的鑲塊可以組合,以使得同一個熔融流體既可以進行大尺寸的聚 合物重新分布,也可進行較小尺寸的聚合物重新分布。
如圖la所示,鑲塊2可以容易地安裝到傳統(tǒng)模具中(例如衣架 式模具)。如圖2和圖3所示,如果模具鑲塊由多個不可拆卸的部 件(例如第一哈夫和第二哈夫6和7)構成,鑲塊2 —般易于拆除、 替換和清洗。為了方便維護和重新組裝,該模具鑲塊可容易地取下并 進行清洗。使用多個模具部件構成模具鑲塊還允許通過傳統(tǒng)方法(例 如電火花線切割加工)構成更復雜的流動通道。雖然示出的是兩件式 模具鑲塊,但是多件式模具鑲塊也可能允許在裝配的模具鑲塊中構成
更復雜的流動通道或流體通道。模具鑲塊也可完全或部分地與模具的 其他部分一起構成。然而,優(yōu)選的是,模具鑲塊內的流體通道基本上 是連續(xù)的和匯聚的,以使得流體通道在模具內至少部分以線性變化逐 漸變細。
鑲塊進口 (或其部分)也可通過參數比來表征,該參數比為部分 鑲塊進口與對等的矩形模具鑲塊開口 (具有相同的長度L和相等的平 均寬度尺寸P的開口)的周長比。本發(fā)明鑲塊入口開口與對等的矩形 鑲塊進口的周長比可介于1.1到10之間,或大于1.1或1.5或 2.3,但一般小于8或5。具有更大周長或周長比的結構被視為結構化 程度更高的開口。采用結構化程度更高的開口,導入的初始熔融流體 (例如多層或多組分流體)一般就會產生更為引人注目的熔融流體重
新分布。 一般來講,這是因為對給定的被中斷的流體通道,有更多可 能的、可供選擇的流體通道。然而,如果周長比很大而封閉區(qū)域(例 如區(qū)域X中沒有模具開口的區(qū)域)相對較小時,只有很少的熔融物被 顯著地重新分布。更多的封閉區(qū)域(敞開區(qū)域百分較低)將使導入的 熔融流體的至少一些部分產生更為引人注目的重新分布,尤其是在與 高度結構化的連續(xù)開口或不連續(xù)開口連通時。
一般來講,某些一層或兩層的熱塑性材料在熔融流體中的給定點 處被迫轉入可供選擇的流體通道。采用高度結構化的開口時,由峰11 和峰12界定的區(qū)域中唯一的可能流體通道具有更大的變化。從主流 體通道衍生出很多可能的流體通道時,可以更容易地分流熱塑性材料。 對給定的鑲塊開口,它被定義為流體通道偏差系數,與共同未決的專
利申請11/02618 (提交于2004年12月30日)中定義的流體通道 偏差系數相同,該專利申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該偏差系數 一般大于0.2,或大于0.5,最大可為2或3,然而還可以有更大的 偏差系數。具有較大的偏差系數時,在頂部邊界18和底部邊界19之 間,將會有更多間開的、可能的流體通道。模具鑲塊的出口也可有偏 差系數,但優(yōu)選地遠小于相應的入口。出口的偏差系數一般比入口至 少小50%或80%。出口的偏差系數可以為零,以使得提供的流體重 新分布最大化,并產生平的異形薄膜或熔融流體。
一般來講,鑲塊從進口到鑲塊出口以基本連續(xù)的方式逐漸變細。 鑲塊內可供選擇的逐漸變細的通道也是可能的,例如其流體通道的某 些部分向外逐漸變細的通道,或者在模具鑲塊入口和出口之間按階梯 函數變化的錐體。
鑲塊進口的敞開區(qū)通常大于鑲塊出口的敞開區(qū),其中入口與出口 的參數比為從0.9到10或1到5不等。雖然入口區(qū)可能小于出口 區(qū),但是這將產生更高的背壓和更厚的薄膜結構。
如前所述,熔融流體層一般沿著最短的流體通道(由出口寬度Z 決定)流動到進口,所述流體通道對最高的熔融流體層一般為峰11, 對最低的熔融流體層一般為峰12。
一般來講,對聚合物熔融流的任何 給定部分,該材料將趨于流至由入口 4提供的最近開口。
圖4示出由本發(fā)明所述方法構成的并排薄膜。最高的熔融流體層
(未示出)構成薄膜層109,其在模具開口的峰11中重新分布以構 成區(qū)域組109'。較低的聚合物熔融流體層(未示出)重新分布以構 成區(qū)域組108。區(qū)域108和109'并排布置并且薄膜層109聚合物 材料的橋接薄膜層109"與相鄰區(qū)域109'橋接。區(qū)域109'之間的 橋接薄膜層109"即使在并排界面107處沒有形成良好的粘結,也可 保持并排區(qū)域108和109'的結構完整性。即使橋接薄膜109"的厚 度僅為0.25微米,也仍然具有這個作用。橋接薄膜109"和薄膜區(qū)域 109,是連續(xù)的,并構成薄膜層109的連續(xù)表面105。相對的表面106 由薄膜層109和聚合物區(qū)域108共同構成。橋接薄膜層109"的理 想厚度為0.25微米到50微米或1.0微米到10微米,并且薄膜總 厚度可以是15微米到500微米或50到250微米。第一區(qū)域和第 二區(qū)域的寬度一般可以是0.1到10mm或1.0到5mm。
橋接薄膜層109"在流體重新分布過程中產生。構成并排區(qū)域的 其中一個或另一個最外側熔融流體層,或者兩個最外側熔融流體層, 不是完全重新分布到模具鑲塊(例如圖2和圖3中最近的峰11或 峰12) —側上最近的流體通道中,而是在模具鑲塊的相對一側(例如 圖2和圖3中相對的峰11或峰12)重新分布。據信,這是因為熱 塑性材料的熔融強度造成的。 一般非常薄的橋接薄膜自身不具備較高 的強度。然而,這個薄的橋接區(qū)域在橫向、作為一個整體,出人意料 地為并排薄膜結構提供了效果顯著的強度。
熔融層一般沿著擠出物伸出部的寬度方向分配,使得兩個(或多 個)熔融流體層的比例在整個擠出物寬度方向上變化。在本發(fā)明的雙
層實施例中,這種變化使得材料幾乎完全分配,并且至少一個薄膜層 在相鄰區(qū)域間構成較薄的橋接薄膜。具有三個或更多個熔融流體層時, 至少一個薄膜層在擠出物的整個橫向上的厚度一般會發(fā)生變化,并構 成橋接薄膜層。薄膜層的厚度變化范圍一般為擠出物總厚度的0-90%。 任何薄膜層在擠出物的整個寬度(X方向)方向上的任意一點處,其 厚度可以是擠出物總厚度的0-100%。薄膜層厚度變化范圍(將最厚的
區(qū)域與最薄的區(qū)域相比) 一般為至少10%,或者為至少20%或至少 50%。分配受前體熔融流體層的相對比值和鑲塊4的開口形狀支配。 如圖2和圖3所示,使用起伏規(guī)則的開口分配,可產生如圖4或圖 5所示的薄膜(假設共擠壓出的多層熔融流體在整個熔融流體中具有 相對不變的層厚度)。圖5為圖4中的薄膜擠出物或層合到非織造 層上。本發(fā)明薄膜的優(yōu)點是,非織造層或其他層可以粘結在表面106 上,該表面具有兩種不同的、外露的聚合物區(qū)域,這兩種外露的區(qū)域 具有不同的粘結特性。例如,所述區(qū)域使一個區(qū)域與相鄰區(qū)域(產生 例如膨松有彈性的區(qū)與膨松度和彈性較低的區(qū),或者可延展的區(qū)或延 展性較差的區(qū))相比,能與非織物等更好地粘結。
圖6示出作為較大的多層薄膜210的一部分的本發(fā)明的并排薄 膜。三層熔融流體(未示出)的中間層重新分配至峰12以構成區(qū)域 組209,。最低的聚合物熔融流體層(未示出)也重新分配至峰12以 構成區(qū)域組208。最高的聚合物熔融流體層(未示出)重新分配至峰 11,構成第三區(qū)域組211。區(qū)域208、 209,和211并排布置,并且 薄膜層209聚合材料的薄橋接層209"與相鄰區(qū)域211橋接。區(qū)域 211之間的橋接薄膜層209"保持了并排界面207和207'的結構完 整性。薄膜層209分別相對于兩個區(qū)域組208和211,構成了兩個 連續(xù)的薄膜表面205和205'。薄膜表面206的相對面205由薄膜 層209和區(qū)域208構成。薄膜表面202的相對面205,由薄膜層 209和區(qū)域211構成。與圖4中的兩層實施例不同,該薄橋接層209" 不在區(qū)域208上橋接,區(qū)域208仍保持其完整性;而是在第二區(qū)域 組211上橋接,區(qū)域組211與橋接層209"組合防止區(qū)域208與區(qū)
域209'分離。區(qū)域211通過區(qū)域209'和橋接區(qū)域209"被保持在 一起。
適合制造本發(fā)明共擠壓出的薄膜的聚合材料可包括熱塑性樹脂, 所述熱塑性樹脂包含聚烯烴(如聚丙烯和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 乙烯,尼龍,聚酯(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以及它們的共聚 物和共混物。優(yōu)選的是,樹脂是聚丙烯、聚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共聚 物或其共混物。
非彈性層優(yōu)選地由半結晶態(tài)或非晶態(tài)聚合物或共混物構成。非彈 性層可以是主要由聚合物構成的聚烯烴,諸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 烯或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
可用于本發(fā)明所述共擠壓出的薄膜的彈性聚合材料包括ABA嵌 段共聚物、聚氨酯、聚烯烴彈性體、聚氨酯彈性體、茂金屬聚烯烴彈 性體、聚酰胺彈性體、乙烯-醋酸乙烯彈性體以及聚酯彈性體等。ABA嵌 段共聚物彈性體通常為,其中A嵌段為聚乙烯基芳烴,優(yōu)選的是聚苯 乙烯;B嵌段為共軛雙烯,具體地講,是低級亞烷基雙烯。A嵌段一 般主要由單烯烴基芳烴組成,優(yōu)選的是苯乙烯族化合物,最優(yōu)選的是 苯乙烯,其嵌段分子量分布在4,000和50,000之間。B嵌段一般主 要由共軛雙烯組成,其平均分子量在約5,000到500,000之間不等, 其中B嵌段單體可進一步加氫或官能化。除了別的以外,A嵌段和B 嵌段通常被構造為線性、放射狀或星型構型,其中嵌段共聚物包括至 少一個A嵌段和一個B嵌段,但優(yōu)選地包括多個A和/或B嵌段, 其嵌段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該類型的典型嵌段共聚物為 線性ABA嵌段共聚物,其中A嵌段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或是主要具有A末端嵌段的多嵌段(具有超過三個嵌段的嵌段共聚 物)共聚物。這些多嵌段共聚物也可包括一定比值的AB兩嵌段共聚 物。AB兩嵌段共聚物趨向于構成更具粘性的彈性體薄膜層。其他彈性 體可與嵌段共聚物彈性體相混合,前提條件是它們不會對彈性薄膜材料的彈性體特性產生不利影響。A嵌段也可由a-甲基苯乙烯、叔丁 基苯乙烯和其他主要烷基苯乙烯,以及它們的混合物和共聚物構成。B 嵌段一般可由異戊二烯、1,3-丁二烯或乙烯丁烯共聚物單體構成,然而 優(yōu)選的是異戊二烯或1,3-丁二烯。
在優(yōu)選實施例中,至少一個層是彈性的且至少一個層是非彈性的, 并構成有并排彈性區(qū)域組和非彈性區(qū)域組的薄膜或薄膜層。至少一個 彈性區(qū)域和非彈性區(qū)域會構成橋接層。如圖4和圖5所示,這樣會 構成具有多個并排的彈性區(qū)域或非彈性區(qū)域的薄膜,至少一個表面 105全部由一種彈性材料或非彈性材料構成,而其相對面106全部或 部分由其他材料構成。這樣允許在生成縱向和橫向穩(wěn)定的并排彈性薄 膜時,薄膜的相對面具有不同的粘結系數和摩擦系數。本發(fā)明的并排 薄膜實施例使彈性材料的性能最優(yōu)化,同時在至少一個表面上提供具 有優(yōu)良粘結特性的非彈性材料薄膜。它還提供了一種薄膜,其在橫向 上非常有彈性,而在縱向上則是非彈性的,這使其可用于要求薄膜具 有縱向尺寸穩(wěn)定性的高速制造工藝和設備中。然而,所述薄膜可以用 本領域中已知的方式在縱向拉伸激活,以構成縱向彈性薄膜。
在所有的實施例中,并排層可用于在薄膜的一個或兩個方向上提 供具體的功能或美學特性,例如彈性、柔軟性、硬度、剛度、彎曲性、 粗糙度、色彩、紋理以及圖案等。
本發(fā)明所述薄膜可用于任何已知的擠出物、薄膜工藝或產品。例 如,本發(fā)明薄膜可壓印、層合、定向、對微復制表面澆注、發(fā)泡及擠
出層合,或者換句話講,可采用已知的與擠出物成形膜或薄膜層的相 同方法對其進行調控和處理。
實例 實例1
使用與圖1所示相似的設備制造共擠壓出的纖維網。使用兩臺擠
出機生產兩層擠出物,其由第一 "A"聚丙烯層和第二 "B"彈性層組
成。第一層用聚丙烯均聚物(99% 3762, 12 MFI,可得自阿托菲納公 司(Atofmalnc.))和1%聚丙烯類紅色母料制成。第二彈性層用70% KRATON G1657 SEBS嵌段共聚物(可得自科騰聚合物公司(Kraton Polymers Inc.)(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和30% Engage 8200超低密 度聚乙烯-ULDPE (可得自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 Co.)(密 歇根州米德蘭))的共混物制成。3.81cm單螺桿擠出機(70RPM)用 來饋送第一層的3%2聚丙烯;6.35cm單螺桿擠出機(10RPM)用來 饋送第二層的KRATON/ULDPE共混物。兩臺擠出機的圓筒溫度特征 圖大致相同進料區(qū)為215°C,逐漸升高至圓筒末端的238°C。兩臺 擠出機的A和B熔融流體饋送到ABC三層共擠壓出的送料區(qū)塊 (可得自科洛倫公司(CloerenCo.)(德克薩斯州奧倫奇))。未使用C 層口。送料區(qū)塊裝配在20cm的模具上,該模具配備有與圖2-3中所 示相似的異形模唇。送料區(qū)塊和模具保持在238°C。加工模唇,以使 得兩個相連的通道片段之間的角度為25度。圖案的波長為1.25mm。 在0.5mm的模隙設置下,圖案的振幅為2.59mm。模唇厚度T為 6.25mm。圖案在此厚度T內,從異形過渡到平坦。由模唇成形后,對 擠出物進行淬火并以10米/分鐘的速度漸漸移過水箱,水溫保持在大 約45°C。將纖維網風干并收集到滾筒中。如圖4中所示,由于兩個 熔融流體在整個擠出物寬度上的分配,所得纖維網具有并排型結構。 彈性層109在相鄰的彈性區(qū)域之間構成橋接薄膜109"。擠出的薄膜 的定量為114克/平方米。
權利要求
1.一種共擠壓出的薄膜,包括至少兩個區(qū)域組,以交替并排的方式布置的第一區(qū)域組和至少第二區(qū)域組,所述第一區(qū)域組主要由第一熱塑性聚合物構成,所述第二區(qū)域組主要由第二熱塑性聚合物構成,所述薄膜的所述兩個區(qū)域組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熱塑性聚合物的至少兩個相鄰區(qū)域被另一種熱塑性聚合物區(qū)域的并排區(qū)域分開,以使得所述第一熱塑性聚合物的至少兩個相鄰區(qū)域在所述另一種熱塑性聚合物區(qū)域中以薄橋接層的形式存在,所述薄橋接層跨過所述另一種熱塑性聚合物區(qū)域,在所述第一面上產生所述第一熱塑性聚合物的連續(xù)層,其中所述相對的第二面至少部分地包含所述另一種熱塑性聚合物。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薄膜由兩個區(qū)域構成,并且所述另一種熱塑性聚合物區(qū)域為所述第二熱塑性區(qū) 域。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薄膜為三 層或更多層薄膜,其中所述另一種熱塑性聚合物區(qū)域為第三區(qū)域組。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聚合 物跨過所述第二聚合物區(qū)域,構成所述薄橋接層。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第一熱塑 性聚合物為熱塑性彈性體。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另一種熱 塑性聚合物為非彈性的,并且所述第二熱塑性聚合物為彈性體。
7.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第一熱塑 性聚合物為非彈性的,并且所述第二熱塑性聚合物為彈性體。
8.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第一區(qū)域 和第二區(qū)域沿薄膜的長度大體上是連續(xù)的。
9.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的寬度在0.1到10mm之間。
10.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第一區(qū)域 和第二區(qū)域的寬度在1.0到5mm之間。
11.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橋接層厚 度在0.5到50微米之間。
12.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橋接層厚 度在1.0至lj 10微米之間。
1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薄膜總厚 度在15到500微米之間。
14. 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薄膜總 厚度在50到250微米之間。
1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表面 和第二表面為外表面。
16.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第一表面 或第二表面為被第三熱塑性聚合物完全或部分地覆蓋的內表面。
17. 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第三熱 塑性聚合物為連續(xù)薄膜層。
18. 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中所述第三熱 塑性聚合物為不連續(xù)層。
1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共擠壓出的薄膜,其層合到非織造材 料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共擠壓出的薄膜或薄膜層,其包括至少兩個以交替并排的方式布置的區(qū)域組主要由第一熱塑性聚合物構成的第一區(qū)域組和主要由第二熱塑性聚合物構成的第二區(qū)域組。這些并排的聚合物區(qū)域一般以連續(xù)的方式沿縱向延伸。所述薄膜或薄膜層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在至少一面上,所述第一熱塑性聚合物的一個所述區(qū)域在相鄰的另一種熱塑性聚合物區(qū)域(所述第二熱塑性聚合物區(qū)域或第三熱塑性聚合物區(qū)域)的行上橋接,在所述第一面上產生所述第一熱塑性聚合物的連續(xù)層。所述相對面至少部分地包含所述另一種熱塑性聚合物。所述第一熱塑性聚合物的該橋接層在相對于縱向的橫向上保持所述薄膜或薄膜層的完整性,而不需要使用相容劑或粘結層,并且允許在所述第二面上外露所述另一種熱塑性聚合物。
文檔編號B32B7/04GK101351336SQ200680049559
公開日2009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2月29日
發(fā)明者杰施里·塞思, 珍妮特·A·文內, 羅納德·W·奧森 申請人:3M創(chuàng)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