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成形單元和用于制造料幅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成形單元、尤其是頁張形成單元(Blattbildungseinheit),用于在用來由纖維懸浮液或無紡布懸浮液制造料幅的機器中使用,該成形單元包括至少兩條無盡環(huán)行的篩帶,這兩條篩帶在它們的環(huán)行路徑的至少一個分區(qū)上以構造出雙篩區(qū)的方式導引;還包括脫水裝置,該脫水裝置在雙篩區(qū)內部布置在位于兩條篩帶的第二條中并且為該第二篩帶形成在工作位置中剛性的且具有能抽吸的開口的支撐面;以及包括在第二篩帶的在支撐面上的沿機器橫向方向分布的進入線前面布置的、在構造出第一脫水區(qū)段的情況下在第一篩帶上起作用的至少一個其它脫水裝置,該至少一個其它脫水裝置包括至少一個能柔性(nachgiebig)支撐的且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此外,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用于在用來由纖維懸浮液或無紡布懸浮液制造料幅的機器內的成形單元中制造料幅的方法,在該方法中,將由用于施加的裝置施加到第一篩帶上的纖維懸浮液輸送給雙篩區(qū),在第一篩帶與其它的第二篩帶的篩相會的區(qū)域中在第一脫水區(qū)段中通過向物料幅中引入至少一個布置在第一篩帶中的脫水脈沖而脫水,以及在雙篩區(qū)中的隨后的第二脫水區(qū)段中在在第二篩帶上起作用的、支撐該第二篩帶且具有能抽吸的開口的剛性支撐面上進一步脫水。
背景技術:
成形單元在由現(xiàn)有技術的多個實施方案中預先公開。除純粹的夾網(wǎng)成形器 (Spaltformer)外,還使用了所謂的混合成形器,其具有在雙篩區(qū)內部的至少一個脫水裝置上的緊接在長篩裝置內部所進行的預脫水之后的脫水。在此,原則上可以區(qū)分兩種成形單元,一種成形單元具有在雙篩區(qū)內的第一脫水裝置的支撐面上一開始直線的篩導引段,該篩導引段有或者沒有能柔性支撐的且能抵著由兩條篩帶和布置在兩條篩帶之間的纖維懸浮液所構成的夾心結構定位的脫水元件,脫水元件例如形式為能壓緊的板條,在雙篩區(qū)的這個第一脫水裝置之前開始,一種成形單元則具有在雙篩區(qū)中的一開始彎曲的或直線的篩導引段,該篩導引段有或者沒有能柔性支撐的且能抵著由兩條篩帶和布置在兩條篩帶之間的纖維懸浮液所構成的夾心結構定位的脫水元件,脫水元件形式為能壓緊的板條,相對第一脫水裝置在雙篩區(qū)中開始。按照第一實施方案的成形單元,即該成形單元帶有能抵著由兩條篩帶和布置在這兩條篩帶之間的纖維懸浮液所構成的夾心結構定位的、形式為能壓緊的板條的、從雙篩區(qū)的第一脫水裝置之前開始的脫水元件,例如由沃伊斯公司的印刷冊“Das Duoformer D-Knzept"(沃伊斯-印刷 P 3222 d 2000,第二版 2001-03)、DE 40 05 420 Al、DE 43 26 867 AUDE 10 2005 047 347 AUDE 10 2005 038 424 Al預公開。借助形式為能壓緊的板條、在雙篩區(qū)中的第一脫水裝置之前開始的、能定位的脫水元件,在第一初步脫水區(qū)段中, 將用來產(chǎn)生所期望的脫水型面的壓力脈沖至少間接地,尤其是通過承載有纖維懸浮液的篩帶,導入到纖維懸浮液中。纖維懸浮液然后在兩條篩帶之間在尤其是形式為雙篩區(qū)內的上篩網(wǎng)抽吸盒的脫水裝置的平坦實施的支撐面上導引。在此,這種成形單元,即,其具有在緊接的雙篩區(qū)中一開始直線的篩導引段,該篩導引段有或者沒有形式為相對支撐面在該支撐面內所形成的第二脫水區(qū)段內部能壓緊的對接板條(Gegenleisten)的脫水元件,主要缺陷在于,在第二脫水區(qū)段中進而在初步脫水的第二部分中,尤其是在高篩速下,足夠穩(wěn)定的篩導引段不是一直可行。這種篩導引通過平坦的支撐面的方式,其中將在另外的沒有直接由所述支撐面所支撐的篩帶中的能靈活地壓緊的對接板條對置地布置在所述支撐面的前面并且配屬給所述支撐面,因為能調整的脫水壓力與篩張力無關,在篩速很低時會帶來最佳的成形結果。但在高篩速下,用這種幾何形狀就無法保證安全的篩導引段并且不再給出最佳的脫水條件的調整。例如由文本DE 23 26 867 Al和WO 2004/018768 Al預先公開了一些成形單元, 它們具有在雙篩區(qū)中一開始彎曲或直線的篩導引段,該篩導引段有或者沒有能柔性支撐的且能抵著由兩條篩帶和布置在這兩條篩帶之間的纖維懸浮液所構成的夾心結構定位的、形式為能壓緊的板條的、在雙篩區(qū)中在第一脫水裝置處開始的脫水元件。篩聚集區(qū)域在第二篩帶的進入之前在雙篩區(qū)內部的脫水裝置的支撐面上實現(xiàn)。在此,脫水壓力,尤其是向上的脫水壓力,在脫水裝置布置在篩相會區(qū)的區(qū)域中的上篩網(wǎng)中的情況下,與流入的纖維懸浮液的層高相關。因此在這種實施方案中,不能提供主要是無脈沖的脫水進而不能提供等壓脫水,所述等壓脫水通過由脫水裝置所形成的支撐面的半徑以及在這個區(qū)域中的篩應力來確定。更確切地說,在此進行了壓力脈沖脫水,在所述壓力脈沖脫水時,脈沖高度能描述為局部纖維懸浮液高度的函數(shù)。在初步脫水的布置在雙篩區(qū)中的脫水裝置之前的第一部分中,脫水壓力通常過強并且此外還無法與變化的條件相適應。在所有實施方案中都存在的問題是,在構造出初步的、也就是說初始的用于在盡可能大的機械保持中獲得預先限定的成形的上纖維墊的情況下,也在非常高的機器速度進而篩速時安全地且能復制地保證相應于要求的頁張形成。為此需要在通過方向上,也就是說機器方向上的最佳的脫水壓力壓力曲線,這種脫水壓力壓力曲線一開始允許一種逐漸的并且靈活地與變化的條件相適應的脫水,并且在接下來的曲線中,一旦上側的初步脫水的第一部分在通過第一脫水區(qū)段后結束,那么確保穩(wěn)定且無故障的篩導引以及實現(xiàn)在第二脫水區(qū)段中的較高的脫水壓力的調整。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基于如下任務,S卩,以如下方式進一步發(fā)展開頭所述類型的成形單元, 從而避免所述缺陷并且沿預先限定的方向,尤其是向上在雙篩區(qū)范圍內實現(xiàn)兩級或多級的初步脫水。頁張形成在此應當也能夠在機器速度進而篩速非常高的情況下無故障地以所期望的品質實現(xiàn)。此外,按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必須適用于如下,即,能夠使脫水條件最佳地與纖維懸浮液的變化的參數(shù),如變化的單位面積重量和纖維懸浮液層高相適應。按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通過獨立權利要求1和四的特征表征。有利的設計方案在從屬權利要求中描述。按本發(fā)明的成形單元,尤其是頁張形成單元,用于在用來由纖維懸浮液或無紡布懸浮液制造料幅的機器中使用,包括至少兩條無盡環(huán)行的篩帶,這兩條篩帶在它們的環(huán)行路徑的至少一個分區(qū)上以構造出雙篩區(qū)的方式導引;還包括在雙篩區(qū)內部布置在兩條篩帶的第二條內的并且為該第二篩帶形成剛性的和具有能抽吸的開口的支撐面的脫水裝置;以及包括至少一個在該第二篩帶在支撐面處的進入線之前布置的、以構造出第一脫水區(qū)段的方式在第一篩帶上起作用的脫水裝置,該脫水裝置包括至少一個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其特征在于,描述第二脫水區(qū)段的支撐面的至少在篩運行方向上直接聯(lián)接到進入線上的分區(qū)以彎曲的方式構造。具有開口的支撐面指的是這樣的表面,S卩,在該表面上導引篩帶或該表面與篩帶配合作用。支撐面可以由相應的所期望的幾何形狀成形和由經(jīng)穿孔的表面元件形成,或由多個彼此間隔布置的單個的表面形成。進入線描述了支撐面和第二篩帶之間的接觸區(qū)域的起始部分。篩相會區(qū)的區(qū)域描述了在纖維懸浮液的導引中理論上沿機器橫向方向分布的分離線,纖維懸浮液在該分離線之前僅用一條篩帶導引,并且纖維懸浮液在該分離線上或該分離線之后則在兩條篩帶之間導引,并且在該分離線之后,脫水裝置使流體,尤其是白水(Siebrasser)通過另外的第二篩帶貫穿流出。該分離線對應橫向于篩運行方向分布的切入線,第二篩帶在該切入線處以優(yōu)選能調整的切入角切入到在第一篩帶上導引的纖維懸浮液中。篩相會區(qū)在此不與進入線重疊。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指的是如下的脫水元件,通過該脫水元件的在第一篩帶上起作用的作用面將局部有效的脫水脈沖傳入第一篩帶中和纖維懸浮液中。柔性意味著,至少作用面,優(yōu)選整個脫水元件受彈性地支撐??啥ㄎ恍允沟迷谝雺毫Φ那闆r下在篩帶上的作用面的位置能發(fā)生改變。至少一個柔性的且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在第二篩帶的在脫水裝置的支撐面處的進入線之前的脫水元件的布置的按本發(fā)明的組合,以及沿著隨后的第二個至少初始彎曲的脫水區(qū)段的導引,尤其在第一篩帶實施為下篩網(wǎng),第二篩帶實施為上篩網(wǎng)的情況下向上實現(xiàn)了兩級或多級的初步脫水。初步脫水,也就是說,一開始通過第二篩帶、尤其是上篩網(wǎng)的脫水,由此已經(jīng)在雙篩區(qū)的脫水裝置的支撐面之前開始。通過至少一個柔性的且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可行的靈活性,也就是說,在初步脫水開始時在強度和效果方面的調整,在此允許了脫水條件對纖維懸浮液的變化的初始條件、如單位面積重量和進入層高和/或其它的過程條件的被動的或主動的適應。在特別有利的實施方案中,以如下方式進行兩條篩帶的導引元件的布置和構造, 艮口,將篩相會區(qū)布置在第一脫水區(qū)段內部。在兩條篩帶的在此形成的楔形區(qū)中,流體、尤其是白水,由纖維懸浮液的在該區(qū)域還很少濃縮的表面壓出,從而在此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穿透。通過第二篩帶按壓的流體在支撐面處的進入線區(qū)域中,由支撐面、尤其是布置在該支撐面上的第一剛性區(qū)域、尤其是由第一剛性撇渣板條剝落,并且朝第二篩帶內側方向,也就是說在實施為上篩網(wǎng)時向上導出。通過至少一個脫水元件抵著第一篩帶的定位的可能性,在這個區(qū)域中十分溫和地實現(xiàn)了脫水,并且在該區(qū)域中的脫水可以關于所要求的壓力和壓力曲線在篩運行方向上可變地以及十分靈敏地提高和調整。在第二脫水區(qū)段中的隨后的脫水可以描述為基于脫水裝置的支撐面的幾何形狀以及篩牽引力的所施加的脫水壓力的函數(shù)。這種在各個的篩帶之間通過纏繞以及由此建立的篩應力所施加的壓力將由兩條篩帶和在它們之間導引的纖維懸浮液構成的夾心結構穩(wěn)定化?;谥蚊嬖谶M入?yún)^(qū)域中的彎曲的實施方案以及布置在進入?yún)^(qū)域之后的彎曲的實施方案,即使在十分高的機器速度下也確保了穩(wěn)定的和安全的篩導引。
8
布置在進入線之前的第一脫水區(qū)段在第一篩帶的周向方向上觀察,在有利的實施方案中具有20mm至600mm、優(yōu)選60mm至450mm、特別優(yōu)選為330mm的長度。通過第一脫水區(qū)段的該長度,脫水壓力可以逐漸地并且以平坦的特征曲線特性建立,這實現(xiàn)了特別經(jīng)濟且均勻的脫水。為了靈敏地被動或主動地影響脫水壓力,在第一脫水區(qū)段中在第一篩帶上起作用的脫水裝置優(yōu)選具有多個沿篩運行方向彼此間隔布置的、能柔性支撐的且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尤其是在成形單元的寬度上延伸的以及形成用于與第一篩帶配合作用的作用面的板條,其中,數(shù)量優(yōu)選在1至5的范圍內、特別優(yōu)選為3。兩個相鄰布置的、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之間的間距,在40mm至MOmm 范圍內、優(yōu)選為120mm,其中,在兩個相鄰的脫水元件之間的間距優(yōu)選可以實施成相同的、近似相同的或不同的。這些間距范圍確保了在過程技術上以及在篩相會區(qū)的區(qū)域中的第一篩帶的在幾何形狀上最佳的導引。為了確保有利的壓力曲線,將第一脫水區(qū)段的沿篩運行方向在支撐面處的進入線之前的最后的脫水元件以距離進入線的間距在20mm至200mm之間、優(yōu)選在60mm至120mm 之間、特別優(yōu)選為90mm的方式進行布置。在其它有利的實施方案中,各自的能運動的、尤其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的作用面通過作用長度,也就是在篩帶上起作用的作用面在篩運行方向上觀察的延伸長度,在5mm至30mm范圍內表征,其中,多個脫水元件的作用長度可以優(yōu)選地實施成相同的、 近似相同的或不同的。通過作用長度的大小,在第一脫水區(qū)段中也在高的篩環(huán)行速度下,仍通過足夠大的用于支撐第一篩帶的導引面確保了安全的導引。各個的能柔性壓緊的脫水元件的實施方案通過至少一個隨后提到的特性來表征-作用面的幾何形狀和特性,尤其是-在-2°至+2°范圍內的案板角或迎角;-在Omm至5mm范圍內的半徑;_5mm至30mm的在篩運行方向的延伸方向。能各自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為了影響渦流進而影響待產(chǎn)生的料幅的成形而優(yōu)選具有相對第一篩帶的迎角,迎角在-2°至+2°范圍內選擇,其中,多個脫水元件的各個迎角可以優(yōu)選實施為相同的、近似相同的或不同的。各個的布置在第一脫水區(qū)段中的能柔性支撐的且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優(yōu)選這樣來實施和選擇尺寸大小,即,能以在Ombar至400mbar范圍內、優(yōu)選在60mbar至 250mbar范圍內的壓力將這些脫水元件相對第一篩帶壓緊。在此,各個脫水元件的壓緊力能各無級地或以分級的方式以及針對每個脫水元件單個地或為了多個脫水元件共同地以分組的方式調整。在特別有利的實施方案中,壓力的調整實現(xiàn)與所期望的、優(yōu)選恒定的脫水壓力曲線相適應。所述的壓力范圍在此確保了在脈沖產(chǎn)生和由此調整的成形方面的所期望的效果。支撐面從進入線起沿篩運行方向延伸的彎曲地構造的區(qū)域構造成凸的,并且在機器方向上描述支撐面的包絡線的長度在50mm至IOOOmm范圍內、優(yōu)選在60mm至300mm范圍內、但至少為50mm地選擇。這個長度允許了足夠的脫水持續(xù)時間以及安全的篩帶導引。但是在此,將支撐面要么僅在從進入線出發(fā)的初始的區(qū)域中、此外額外地至少在第二篩帶的出流區(qū)域中、但是優(yōu)選全部地彎曲地構造。在完全地在篩運行方向上彎曲的表面上的導引, 已經(jīng)允許了基于在支撐面沿這個方向的幾何形狀實施方案的最佳脫水壓力曲線的調整,并且防止了篩帶從支撐面的提起。描述支撐面的各個分區(qū)的彎曲或整個支撐面的彎曲的包絡線通過一個、但是優(yōu)選一系列至少兩個半徑來表征。在此,在第二篩帶的在支撐面處的進入線范圍內的半徑在 0. Im和無窮大的范圍內、優(yōu)選在0. Im至5m的范圍內。尤其在進入線上或在支撐面的其它分區(qū)上的各個半徑通過在Im和IOm之間的范圍內的、優(yōu)選在an至5m范圍內的大小來表征。為了確保高脫水度和脫水流體的導出,描述第二脫水區(qū)段的支撐面的能通過開口描述的敞開表面的大小是支撐面的20%至90%、優(yōu)選是40%至90%。為了調整所期望的連續(xù)的脫水壓力曲線和在第一和第二脫水區(qū)段之間的脫水比例,第二脫水區(qū)段的支撐面與第一脫水區(qū)段的長度的比例在10至0. 1的范圍內、優(yōu)選在5 至0.2的范圍內。為了進一步影響在第二脫水區(qū)段中的脫水,第二脫水區(qū)段的運行參數(shù)/功能參數(shù)可以通過額外的修改發(fā)生變化。對在支撐面沿篩運行方向的延伸方向上存在的脫水情況的影響在此可以主動或被動地實現(xiàn)。為此,沿篩運行方向布置在支撐面處的進入線之后地,可以為第一篩帶配屬至少一個、優(yōu)選多個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這些脫水元件在此在第一種實施方案中布置在至少一個從進入線起延伸經(jīng)過支撐面的一個分區(qū)的第一區(qū)域中,在第二種實施方案中則附加地或備選地布置在支撐面的至少一個其它的距進入線以一定間距布置的分區(qū)中或布置在整個支撐面上。優(yōu)勢在于額外的篩穩(wěn)定以及成形的改善。在第一和/或第二脫水區(qū)段中的通過布置在它們中的能柔性支撐的且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對脫水情況的影響在此可以主動地通過單個地和/或分組地操控各個的脫水元件實現(xiàn),尤其是通過利用這些脫水元件在篩帶上起作用的力的調整實現(xiàn),并且這種影響實現(xiàn)了在纖維懸浮液中的成形的局部有針對性的和直接起作用的影響以及實現(xiàn)了能簡單實現(xiàn)的與變化的運行參數(shù)的適應。被動的影響可以通過幾何形狀的實施方案, 尤其是在篩運行方向上的各自的區(qū)域的長度以及彈性支撐的設計實現(xiàn)。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在第一和/或第二脫水區(qū)段中的能單個調整的脫水元件由能可變壓緊的、橫向于篩運行方向延伸的板條或呈板條形的元件形成,并且這些脫水元件能夠在它們的柔性的支撐和/或抵著第一篩帶的定位方面,分別在脫水區(qū)段內部單個地、成組地或共同地操控。描述第二脫水區(qū)段的支撐面的構造可以通過打孔的表面或多個在帶的篩運行方向上彼此間隔地且平行地布置的呈板條形元件實現(xiàn)。這些元件在工作位置中,就它們的作用面的布置而言,是剛性的,也就是說沒有柔性的、尤其彈性的支撐,并且在特別有利的實施方案中是優(yōu)選能調整的、尤其是能樞轉的篩抽吸盒的組成部分。為布置在雙篩區(qū)中的脫水裝置的支撐面配屬有至少一個用于產(chǎn)生負壓的裝置。負壓在此優(yōu)選在支撐面的沿著和/或橫向于篩運行方向的延伸上是能調整的。按本發(fā)明的成形單元在特別有利的實施方案中構造成混合成形器,其中,第一篩帶是長篩裝備的組成部分,該長篩裝備在至少一個篩桌上導引經(jīng)過??偠灾?,上側的初始的、也就是說在脫水裝置上的進入線的前方布置的區(qū)域中的初步脫水可以作為如下各項的函數(shù)受調整-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第一篩帶定位的脫水元件的數(shù)量;-脫水元件的布置的劃分;-脫水元件的實施、尤其是幾何形狀/形式、沿篩運行方向的寬度或長度、迎角;-第一脫水區(qū)段的總長度;和/或-脫水元件彼此間的布置、尤其是間距以及功能參數(shù)、尤其是壓緊力。在此,布置以及數(shù)量是在運行期間經(jīng)固定調整的參數(shù),這些參數(shù)可以與變化的功能參數(shù)、如壓緊力的變量疊加。在此,在第二脫水區(qū)段中的隨后的上側的初步脫水基本上作為形成第二脫水區(qū)段的支撐面的幾何形狀實施方案的函數(shù)、薄片特性的函數(shù)以及長度的函數(shù)來表征。此外,該初步脫水進一步通過其它的相對支撐面布置在沒有直接由該支撐面所支撐的篩帶中的脫水元件的附加布置,優(yōu)選作為這種脫水元件的布置的函數(shù)、數(shù)量的函數(shù)、 延伸長度的函數(shù),通過支撐面、數(shù)量、劃分、幾何形狀和幾何尺寸以及迎角和功能參數(shù)、如單個脫水元件的壓緊力,發(fā)生變化。在此,基本實施方案僅通過在雙篩區(qū)內部能抽吸的支撐面的第一彎曲區(qū)域與在支撐面處的進入線前面靈活地、也就是說可變地能壓緊的脫水元件的組合來表征。這種基本實施方案在有利的改進方案中可以為了獲得多個有利特性而進行修改。在此,修改基本上通過在第二脫水區(qū)段中的與支撐面對置的附加的脫水元件的配屬關系和/或布置實現(xiàn)。此外,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方法,該方法用于在由纖維懸浮液或無紡布懸浮液制造料幅的機器中的成形單元內制造料幅,在該方法中,將由用于施加的裝置施加到第一篩帶上的纖維懸浮液輸送給雙篩區(qū),在第一篩帶與其它的第二篩帶的篩相會區(qū)區(qū)域中在第一脫水區(qū)段中通過向物料幅中引入至少一個布置在第一篩帶中的脫水脈沖,以及在雙篩區(qū)中的隨后的第二脫水區(qū)段中在在第二篩帶上起作用的并且支撐了該第二篩帶的、具有能抽吸的開口的剛性的支撐面上脫水,其特征在于,篩帶在第二脫水區(qū)段中的導引至少初始彎曲地進行。在此,能引入第一脫水區(qū)段內的第一篩帶中的脫水脈沖在第一脫水區(qū)段的延伸上沿篩運行方向和/或橫向于篩運行方向優(yōu)選能可變地調整。在第二脫水區(qū)段中的脫水在基本實施方案中基于在支撐面上所導引的篩帶的張力進行,并且在有利的改進方案中可以通過設置附加的脫水元件以及基于所施加而進行修改。
接下來借助附圖闡釋按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接下來逐個示出下列附圖圖Ia借助來自用于制造料幅的機器的軸向剖面的截面圖說明了按本發(fā)明的成形單元的結構;圖Ib示出了按圖Ia的細節(jié);圖加至圖2c說明了用于影響在第二脫水區(qū)段中的脫水的可能的實施方案;圖3a至圖3c示例性說明了支撐面的可能的實施方案;以及圖如和圖4b示出了脫水裝置上各個抽吸區(qū)的可能的構造方案。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a在經(jīng)圖解說明的極其簡化的示意圖中借助來自軸向剖面的截面說明了按本發(fā)明構造的成形單元1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功能,該成形單元用于在用來由纖維懸浮液或無紡布懸浮液(接下來簡稱為纖維懸浮液FS)制造料幅、尤其是纖維幅或無紡布幅的機器中使用。為了說明在接下來的闡述中提到的方向,在這個成形單元1上提供有坐標系。X方向表示在用于制造料幅的機器內的安裝位置中產(chǎn)生的料幅通過該安裝位置的通過方向,并且也標稱為機器方向MD。Y方向表示橫向于機器方向的方向,并且對應也標稱為CD或機器橫向方向的寬度方向。Z方向對應高度方向。成形單元1包括至少兩條無盡環(huán)行的篩帶,即第一篩帶2和第二篩帶3,這兩條篩帶以如下方式布置和導引到它們的環(huán)行路徑的分區(qū)上,使得它們形成了雙篩區(qū)4。在所示情形下,第一篩帶2在該布置中起到下篩網(wǎng)的作用,而第二篩帶3則形成具有外側3. 1的上篩網(wǎng)。按照圖Ia的成形單元1實施成帶有長篩區(qū)段5和雙篩區(qū)4的混合成形器。第一篩帶2是長篩區(qū)段5和雙篩區(qū)4的組成部分。纖維懸浮液FS在該第一篩帶上受到支撐地導引通過所提及的區(qū)段。為了將纖維懸浮液FS施加到優(yōu)選支撐在彎曲的支撐面7上的篩帶 2上、尤其是篩帶2的外側2. 1上,設置有形式為流料箱的裝置6。裝置6包括帶有至少一個擠料噴嘴的擠料裝置,該擠料裝置沿著能旋轉的支撐面7的寬度方向尤其延伸經(jīng)過待制造的料幅的所期望寬度或沿機器橫向方向CD延伸。裝置6可以實施成不同的類型。這一點參考了由現(xiàn)有技術的已公開的實施方案。彎曲的支撐面7在所示情形下以能繞軸線&旋轉的方式受支承并且由輥的曲面形成,輥的曲面至少部分由無盡環(huán)行的篩帶2纏繞。篩帶 2在輥上轉向并且在支撐面7和雙篩區(qū)4之間至少部分段地導引經(jīng)過尤其是形式為篩桌的脫水裝置8上方,篩桌布置在第一篩帶2的內部并且在第一篩帶的內側2. 2上支撐第一篩帶。在篩桌8的區(qū)域中進行纖維懸浮液FS沿重力方向的脫水。關于篩桌的設計參考了公知的現(xiàn)有技術。篩桌優(yōu)選具有帶尤其是形式為狹縫或穿孔的開口的陶瓷層,并且是長篩區(qū)段5的組成部分。在雙篩區(qū)4中,纖維懸浮液FS在兩條無盡環(huán)行的篩帶2、3之間導引,為此,將兩條篩帶2、3彼此近似平行地在它們的環(huán)行路徑的分區(qū)上導引。篩相會區(qū)SZ描繪了這樣的區(qū)域,即,在該區(qū)域中,第二篩帶3在角度beta的情況下切入到由第一篩帶2所導引的纖維懸浮液FS中。這個區(qū)域能夠通過理論上所假設的并且沿機器橫向方向CD分布的軸線限定并且此外限定了雙篩區(qū)4在纖維懸浮液FS上的作用的開始。在雙篩區(qū)4的內部設置有至少一個、形成具有開口 10的剛性支撐面9的脫水裝置 11。在該脫水裝置上將第二篩帶3用它的內側3. 2支撐地導引。支撐面9直接布置在篩相會區(qū)SZ的后面并且描述了第二脫水區(qū)段II。第二篩帶3出現(xiàn)在支撐面9處的進入線E 上。在形成第一脫水區(qū)段I的情況下在第一篩帶2的內側2. 2上起作用的脫水裝置12沿篩運行方向看布置在支撐面9處的進入線E的前面,該脫水裝置12包括至少一個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第一篩帶2定位的脫水元件13,在此是沿篩運行方向彼此間隔的和平行彼此布置的、形式為能壓緊的板條的脫水元件13. 1至13. n,這些脫水元件用它們的能在背離承載有纖維懸浮液FS —側的側面上,在此在內側2. 2上與篩帶2接觸的表面來形成作用面 14. 1至14. n,這些作用面的大小可以取決于板條的幾何形狀和/或幾何尺寸以及布置發(fā)生變化。柔性的支撐優(yōu)選通過彈性的支承裝置,例如通過形式為彈簧單元、薄膜或壓力墊的彈性元件實現(xiàn),并且因此允許作用面14. 1至14. η相對第一篩帶2的內側2. 2的運動。此外, 各自的作用面14. 1至14. η,尤其是各自的板條,能借助優(yōu)選能自由選擇的力,例如借助相應的調整裝置向第一篩帶2按壓。在有利的實施方案中,在第一脫水區(qū)段I中設置多個脫水元件13. 1至13. η。數(shù)量在1和5之間、優(yōu)選在1至3之間、特別優(yōu)選為3。布置在進入線E之前的并且優(yōu)選延伸至該進入線的第一脫水區(qū)段I的長度I1,在第一篩帶2的篩運行方向上觀察,為20mm至 600mm、優(yōu)選60mm至450mm、特別優(yōu)選為330mm。兩個相鄰布置的、能抵著第一篩帶2定位的脫水元件13. 1至13. η之間的間距al3優(yōu)選在40mm至240mm之間、優(yōu)選為120mm。將在篩運行方向上位于支撐面9處的進入線E之前的最后的脫水元件13. η在此以與進入線E相隔在20mm至200mm范圍內的間距a的方式進行布置。各個脫水元件13. 1至13. η的迎角 alphWAnstellwinkel)優(yōu)選在-2°至+2°之間。在此,篩相會區(qū)SZ實現(xiàn)在第一脫水區(qū)段I 的延伸的區(qū)域中,優(yōu)選在脫水元件13. η上。在兩個彼此相鄰布置的脫水元件13. 1至13. η 之間的各個間距al3、迎角alpha以及各個作用面14. 1至14. η的和/或整個脫水元件13. 1 至13. η的幾何尺寸/實施方案可以實施成相同的、近似相同的或彼此不同。至少一個,優(yōu)選所有單個脫水元件13. 1至13. η用于將壓力脈沖帶入篩帶2中,該篩帶又將這些壓力脈沖傳遞給纖維懸浮液FS,并且將所述脫水元件為此能壓緊地構造。柔性支撐以及壓緊,和壓緊力的產(chǎn)生可以例如機械地、液壓地或氣動地實現(xiàn)。在特別有利的實施方案中,柔性支撐和壓緊的功能在功能集中時由相同的元件承擔。在此,具有僅被動影響在第一脫水區(qū)段I中的脫水情況的實施方案和具有主動影響的實施方案之間有所不同。在第一提到的情況下,在與成形單元1運行中調整的情況的適應中,各個的脫水元件柔性地受支撐并且將作用面始終用預先給定的力抵著篩帶2定位。主動影響則意味著各個作用面 14. 1至14. η向篩帶2的壓緊力在時間上和/或地點上可變的可調整性。各個的脫水元件 13. 1至13. η為此彼此間沒有機械聯(lián)接,但可以支承在共同的承載裝置上。在此,各個脫水元件13. 1至13. η能夠或單個地、分組地或共同地受操控,為此,可以為它們配屬各一個自己的調整裝置或為多個脫水元件共同地配屬調整裝置。第一和第二脫水區(qū)段I、II沿著篩運行方向直接地前后相繼布置,其中按照本發(fā)明,在第一脫水區(qū)段I中借助能柔性支撐的且能靈活定位的脫水元件13. 1至13. η優(yōu)選能自由調整的脫水之后,兩個無盡環(huán)行的篩帶2和3帶著處在它們之間的纖維懸浮液FS,從支撐面9上的進入線E出發(fā),在至少一個彎曲實施的分區(qū)9. 1上,也就是說在支撐面9的起始區(qū)域上導引,用于實現(xiàn)脫水的能敏感地主動控制的影響或被動的影響,以及在高的篩運行速度的同時調整所期望的最佳脫水壓力曲線。支撐面9在分區(qū)9. 1中的該初始的彎曲在此可以通過半徑IV1或多個半徑的序列描述,并且相關脫水裝置11的構造是凸出的。在有利的實施方案中,支撐面9在第二篩帶3從支撐面9的退出線A的區(qū)域中同樣構造成彎曲的。 在特別有利的實施方案中,在第二脫水區(qū)段II中在完全彎曲構造的支撐面9上進行篩的導弓丨。在此,描述支撐面9的包絡線通過一個或多個半徑來表征。各個的半徑在Im和IOm之間、優(yōu)選在2m至5m之間選擇。這些半徑可以在大小和序列方面可變地與使用要求相適應。 通過在彎曲表面上的篩的導引,各個無盡環(huán)行的帶2和帶3帶著處在這些帶之間的纖維懸浮液FS或形成的料幅,也在非常高的速度情況下經(jīng)充分穩(wěn)定。尤其是在高速和高水量的情況下可以取得巨大的優(yōu)勢。在特別有利的實施方案中,支撐面9設置在上篩網(wǎng)抽吸盒18上并且例如由一個帶開口 10的平面的元件或多個在篩運行方向上彼此間隔布置的、剛性的和形成作用面21. 1 至21. η的呈板條形元件19. 1至19. η形成。第一個在篩運行方向上設置在支撐面9上的呈板條形元件用附圖標記17標注并且作為用于剝離通過第二篩帶3流出的流體的撇渣板條起作用。剛性的呈板條形元件19. 1至19. η的實施和/或幾何尺寸以及布置可以相同地、 近似相同地或不同類型地實現(xiàn)。重要的是,在此在進入的區(qū)域E中,也就是說在進入線E后方到雙篩帶布置II中, 僅實現(xiàn)一個、朝第二篩帶3尤其是上篩帶方向的通過脫水裝置11的初步的脫水。在此,在將脫水裝置11實施成上篩網(wǎng)抽吸盒18時,通過第二篩帶3初步脫水在支撐面9、尤其是撇渣板條17之前的篩相會區(qū)中開始。將來自纖維懸浮液FS的很少濃縮的表面的流體、尤其是白水,在此基于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第一篩帶2定位的脫水元件13. 1至13. η的作用通過第二篩帶3按壓,通過其脫出的水由撇渣板條17剝離,并且向上優(yōu)選通過在此未示出的真空區(qū)排出。上篩網(wǎng)抽吸盒在此通過至少一個抽吸區(qū)或多個抽吸區(qū)來表征。這種溫和的初步脫水相對在彎曲的靴或成形輥上的脫水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通過其能描述用于支撐第二篩帶3的包絡線的長度I11優(yōu)選在50mm至IOOOmm之間、優(yōu)選在60mm至300mm之間、但至少為 50mm地選擇。在第二脫水區(qū)段II上,可以在第二篩帶3從支撐面9出來之后進一步,將在此未示出的脫水區(qū)段,尤其聯(lián)接在進一步運輸所形成的成型物的篩帶2或3上、在此為在篩帶2、 3在分離區(qū)域20中分離后的篩帶2上,所述分離通過分離元件、尤其是能抽吸的輥23或彎曲的抽吸裝置受支持。它們可以是脫水裝置11之外的其它功能單元的組成部分。以特別有利的方式,支撐面9可以在分區(qū)9. 1內的至少初始彎曲的實施方案之后通過直至第二篩帶3的退出線A的其它直線的或彎曲的表面區(qū)域描述,此處例如區(qū)域9. η 和也可以在脫水區(qū)段II上延伸出去的雙篩區(qū)4可以通過其它的未示出的脫水裝置表征,這些其它的未示出的脫水裝置沿篩運行方向布置在第一脫水區(qū)段和第二脫水區(qū)段II后面。 在各個的脫水裝置的構造方面不存在限制。這些脫水裝置根據(jù)實施方案的不同可以是布置在進一步導引成型物的篩帶中的、具有平坦或彎曲的支撐面的脫水元件,它們是固位的或能調整的。利用單獨已公知的措施的所描述的組合,可以向上實現(xiàn)兩級或多級的初步脫水, 尤其是通過一系列靈活地安裝在背離承載纖維懸浮液FS的外側2. 1的內側2. 2上的脫水元件13. 1至13. η和隨后在至少初始地、優(yōu)選完全彎曲地所實施的支撐面9上的導引。圖 Ia在此僅說明了基本布置,該基本布置通過對靈活的脫水元件13. 1至13. η與接下來的具有脫水裝置11的彎曲的分區(qū)9. 1直接聯(lián)接到進入線E上的構造方案的雙篩區(qū)4的組合來表征。圖Ib以按圖Ia的放大細節(jié)視圖再次示出了兩個脫水區(qū)段Ι、ΙΙ和各個參數(shù),尤其是迎角alpha和切入角beta。這種基本布置可以為了獲得其它的優(yōu)勢而進行修改。這類修改例如在圖2a至2c中進一步給出。圖2a借助按圖Ia的兩個脫水區(qū)段I、II的視圖的截面說明了第一改進方案,在該改進方案中,在第二脫水區(qū)段II內部沿篩運行方向從進入線E出發(fā),在相對進入線以間距b所布置的、在支撐面9的區(qū)域9. η內部的分區(qū)9. χ中,設置有與支撐面對置地在第一篩帶2 上的,尤其在遠離支撐面9的側面2. 2上的直接生效的脫水元件15. 1至15. η。這些脫水元件優(yōu)選是靈活地在無盡環(huán)行的篩帶2的內側2. 2上,相對在第二篩帶3上、尤其是內側3. 2 上生效的脫水裝置11的開口 10所布置的、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第一篩帶2定位的板條。若實施脫水裝置11在第二篩帶3中帶有支撐面9,該支撐面由沿篩運行方向間隔布置的呈板條形元件19. 1至19. η形成,那么脫水元件15. 1至15. η與這些呈板條形元件錯開,也就是說布置在第一篩帶2中的缺口上。分區(qū)9. χ在此可以直接聯(lián)接到描述支撐面9的初始彎曲的分區(qū)9. 1上或任意布置在該分區(qū)和退出線A之間。支撐面9優(yōu)選完全彎曲地構造并且通過半徑r或優(yōu)選一系列半徑r9.n至r9.m(n ^ 1)表征。重要的是,在通過脫水裝置11朝第二篩帶3、尤其是朝上篩帶的初步脫水之后,在脫水區(qū)段II的聯(lián)接在該初步脫水之后的區(qū)域中的脫水通過在第一篩帶2中的其它脫水元件15. 1至15. η推動。沿上篩網(wǎng)抽吸盒18進而第二脫水區(qū)段II的延伸方向,例如為此有布置在第一篩帶2的環(huán)路內部的成型盒。這個成型盒配備有各個形式為成型板條的脫水元件15. 1至15. η。這些脫水元件在此定位在上篩網(wǎng)抽吸盒18的呈板條形的元件19. 1至19. η之間并且通過相應的器件、尤其是調整裝置壓向兩個無盡環(huán)行的篩帶2、3。各個脫水元件15. 1至15. η的壓緊力能以特別有利的方式自由調整,也就是說,每個或多個這種脫水元件與相應的用于加載壓緊力的裝置聯(lián)接,從而能夠可變地調整各個脫水元件15. 1至15. η相對無盡環(huán)行的篩帶2的內側2. 2的壓緊力。 該調整在此在各個脫水元件15. 1至15. η上單個或分組地進行。圖2b說明了按圖Ia的實施方案的改進方案,但在該改進方案中,替代按圖2a的實施方案,在支撐面9的初始彎曲實施的分區(qū)9. 1中布置有能柔性支撐的且能抵著第一篩帶2定位的脫水元件16. 1至16. η,而在聯(lián)接在分區(qū)9. 1后面的區(qū)域9. η中則不設這類元件。與之相反地,圖2c說明了按圖2a和圖2b的實施方案的組合,其中,在兩個區(qū)域 9. 1和9. χ中設置有能柔性支撐的且能抵著第一篩帶2定位的脫水元件15. 1至15. η和 16. 1 至 16. η。圖3a至圖3c以經(jīng)圖解說明的簡化圖說明了支撐面9的可能的實施方案。這些實施方案不是最終的。在此,按照圖3a,支撐面9這樣設計在脫水裝置11上,初始的彎曲的分區(qū)9. 1通過半徑r9.工表征,該分區(qū)從進入線E出發(fā)沿篩運行方向在支撐面9上延伸。余下的分區(qū)9. η 能通過半徑r9.n描述。與此相反,圖3b說明了支撐面9的在至少一個分區(qū)9. 1和9. η中的實施方案的可能性,在此,分區(qū)9. 1通過多個半徑,在此例如為半徑r9. n至r9. ln表征。在此,半徑r9. n至 r9.ln上升或下降地彼此不同。與此相反,圖3c示例性地說明了按圖3b的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還設計有帶多個不同半徑r9.nl至r9.m的分區(qū)9. η。圖4a用經(jīng)圖解說明的大大簡化的、用于按圖3a的脫水裝置11的實施方案的圖示說明了用于產(chǎn)生負壓的裝置22的配屬關系和在支撐面9的各個分區(qū)9. 1和9. η中的抽吸區(qū)S9. 1和S9. η的構造。與此相反,圖4b示出了改進方案,在該改進方案中,負壓沿通過方向至少在支撐面9的沿篩運行方向前后相繼的分區(qū)9. 1和9. η上能通過構造和操控抽吸區(qū) S9. 11至S9. In、S9. nl至S9. nn而分別單獨地或分組共同地調整。
針對在圖Ia至圖4b中示出的實施方案,關于用于脫水元件以及第二脫水區(qū)段II 的實施、幾何尺寸和布局的具體參數(shù)說明,可以參考在導言部分中的實施方案。形成第一和第二脫水區(qū)段的構件以如下方式布置和實施,即,使得在這些脫水區(qū)段中的脫水比例彼此處在0.3至4的范圍內。按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不局限于在圖Ia至圖4b中示出的實施方案。附圖標記列表1成形單元2第一篩帶2. 1夕卜側2. 2內側3第二篩帶3. 1夕卜側3. 2內側4蹄區(qū)5長篩區(qū)段6用于施加纖維懸浮液或無紡布懸浮液的裝置、尤其是流料箱7支撐面8脫水裝置9支撐面9.1分區(qū),帶有支撐面的初始的彎曲9·χ、9·η支撐面的分區(qū)10開口11脫水裝置12脫水裝置13. 1-13. η脫水元件14. 1-14. η作用面15. 1-15. η脫水元件16. 1-16. η脫水元件17撇渣板條18上篩網(wǎng)抽吸盒19. 1至19. η呈板條形元件20分離區(qū)21. 1-21. η作用面22用于產(chǎn)生負壓的裝置23能抽吸的輥a在最后的脫水元件和進入線之間的間距al3在兩個沿篩運行方向上相鄰布置CN
的脫水元件之間的間距alpha迎角b分區(qū)9. 2與進入線E的間距beta切入角CD機器橫向方向E進入線FS纖維懸浮液I第一脫水區(qū)段II第二脫水區(qū)段I1第一脫水區(qū)段的長度I11第二脫水區(qū)段的長度MD機器方向R7支撐面7的旋轉軸線r^.r^半徑r911-r9.ln、r9.nl-r9m 半徑S9. 1-S9. n、S9. 11-S9. ηη 抽吸區(qū)SZ篩相會區(qū)Χ、Υ、Ζ坐標
權利要求
1.成形單元(1)、尤其是頁張形成單元,用于在用來由纖維懸浮液或無紡布懸浮液 (FS)制造料幅的機器中使用,包括至少兩條無盡環(huán)行的篩帶0、3),所述篩帶在它們的環(huán)行路徑的至少一個分區(qū)上以構造出雙篩區(qū)的方式導引,脫水裝置(11),所述脫水裝置在所述雙篩區(qū)內部布置在這兩條篩帶中的第二篩帶 (3)內并且為該第二篩帶(3)形成在工作位置中剛性的和具有能抽吸的開口(10)的支撐面 (9),以及至少一個在所述第二篩帶C3)在所述支撐面(9)處的沿機器橫向方向(CD)延伸的進入線(E)之前布置的、以構造出第一脫水區(qū)段(I)的方式在第一篩帶(2)上起作用的脫水裝置(12),此脫水裝置(1 包括至少一個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定位的脫水元件(13. 1-13. η),其特征在于,描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的所述支撐面(9)的至少一個在篩運行方向上直接布置在所述進入線(E)后方的分區(qū)(9. 1)彎曲地構造。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條篩帶(2、;3)的導引元件以如下方式來構造和布置,即,篩相會區(qū)(SZ)布置在所述進入線(E)之前和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內部,在所述篩相會區(qū)(SZ),所述第二篩帶(3)以優(yōu)選能調整的切入角(beta)切入到在所述第一篩帶( 上導引的所述纖維懸浮液(F。中。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篩帶O)的周向上觀察,在所述第二篩帶C3)在所述支撐面(9)處的所述進入線(E)之前布置的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具有20mm至600mm、優(yōu)選60mm至450mm、特別優(yōu)選330mm的長度。
4.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中在所述第一篩帶( 上起作用的脫水裝置(1 包括多個在篩運行方向上彼此間隔布置的、 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定位的脫水元件(13. 1-13. η),尤其是橫向于所述篩運行方向延伸的并分別形成用于與所述第一篩帶(2)配合作用的作用面(14. 1-14. η)的板條,其中,這些脫水元件(13. 1-13. η)的數(shù)量優(yōu)選在1至5的范圍內、特別優(yōu)選在1至3 的范圍內、特別優(yōu)選為3。
5.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在兩個沿篩運行方向相鄰布置的、 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定位的脫水元件之間的間距(ai:3)在40mm至MOmm的范圍內、優(yōu)選為120mm。
6.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沿篩運行方向在所述第二篩帶C3)在所述支撐面(9)處的所述進入線(E)之前在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中的最后的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定位的脫水元件(13. η)以距所述進入線(E) 20mm 至200mm、優(yōu)選60mm至120mm、特別優(yōu)選為90mm的間距(a)來布置。
7.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各個的、布置在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中的、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O)定位的脫水元件(13. 1-13. η)以如下方式實施,即,所述脫水元件能夠以Ombar至400mbar范圍內的、優(yōu)選60mbar至 250mbar范圍內的壓力向所述第一篩帶(2)壓緊。
8.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各個的、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定位的脫水元件(13. 1-13. η)的布置和/或實施通過下述特性中的至少一個表征-相對所述第一篩帶O)的迎角(alpha)在-2°和+2°的范圍內;-作用面(14. 1-14. η)的幾何形狀和幾何尺寸、尤其是在篩運行方向上的作用長度在 5mm至30mm的范圍內,和/或前緣上的半徑在Omm和5mm范圍內。
9.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延伸直至所述第二篩帶( 在所述支撐面(9)處的所述進入線(E)。
10.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面(9)從所述進入線(E)起沿篩運行方向延伸的至少初始彎曲地構造的區(qū)域構造成凸的,并且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的、能夠通過在篩運行方向上表征所述支撐面(9)的包絡線來描述的長度 (III)在50mm至IOOOmm的范圍內、優(yōu)選在60mm至300mm的范圍內、但至少為50mm。
11.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面(9)此外至少在所述第二篩帶(3)從所述支撐面(9)的退出線(A)的范圍內優(yōu)選完全彎曲地構造。
12.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描述所述支撐面(9)的各個的彎曲的包絡線通過一序列至少兩個半徑Ov1-I^n ;r9.n-r9.ln;r9.nl-r9.m)表征。
13.按權利要求12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篩帶C3)在所述支撐面(9)處的所述進入線(E)的區(qū)域中的半徑(I^1)在0. Im和無窮大之間的范圍內、優(yōu)選在 0. Im至5m之間的范圍內。
14.按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各個的所述半徑Ov1-I^n; r9.n-r9.ln;r9.nl-r9.J在Im和IOm之間的范圍內、優(yōu)選在^ii至5m的范圍內。
15.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脫水裝置(11)的描述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的所述支撐面(9)的、能通過所述開口(10)描述的、敞開的表面是所述支撐面(9)的20%至90%、優(yōu)選是40%至90%。
16.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的所述支撐面(9)與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的長度的比例在10至0. 1的范圍內、優(yōu)選5至 0.2的范圍內。
17.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沿篩運行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撐面(9)處的所述進入線(E)之后地,在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中為所述第一篩帶O) 配屬至少一個、優(yōu)選多個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在所述支撐面(9)沿篩運行方向延伸的區(qū)域中定位的其它的脫水元件(15. 1-15. η、16. 1至16. η)。
18.按權利要求17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沿篩運行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撐面 (9)處的所述進入線(E)之后的、在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中配屬于所述第一篩帶( 的、 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在所述支撐面(9)沿篩運行方向延伸的區(qū)域中定位的所述其它的脫水元件(16. 1-16. η)布置在從所述進入線(E)起經(jīng)過所述支撐面(9)的初始彎曲實施的分區(qū)(9. 1)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中,或完全在所述分區(qū)上。
19.按權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沿篩運行方向布置在所述支撐面(9)處的所述進入線(E)之后的、在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中配屬于所述第一篩帶 (2)的、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在所述支撐面(9)沿篩運行方向延伸的區(qū)域中定位的所述其它的脫水元件(15. 1-15. η)布置在所述支撐面(9)的至少一個距所述進入線(E)以間距(b)布置的分區(qū)(9. χ)中。
20.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 和/或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內的各個的、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定位的脫水元件(13. 1-13. η、15. 1-15. η、16. 1-16. η)由能可變地壓緊的、橫向于篩運行方向延伸的呈板條形元件形成。
21.按權利要求20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和/或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內的各個的、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定位的脫水元件(13. 1-13. η、15. 1_15. η、16. 1-16. η)就它們的柔性支撐和/或抵著所述第一篩帶O)的定位而言,分別在脫水區(qū)段(I,II)內部相同地、近似相同地或不同地實施,并且能單個地、 分組地或共同地操控。
22.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描述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的所述支撐面(9)由多個沿帶的篩運行方向彼此間隔地、平行地布置的板條 (19. 1-19. η)形成。
23.按權利要求1至21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描述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 (II)的所述支撐面(9)由打孔的表面形成。
24.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為所述支撐面(9)配屬有至少一個用于產(chǎn)生負壓的裝置02)。
25.按權利要求對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負壓沿篩運行方向和/或橫向于篩運行方向是能調整的。
26.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無盡環(huán)行的第一帶O)實施成上篩帶,形成所述支撐面(9)的所述脫水裝置(11)實施成上篩網(wǎng)抽吸盒(18)并且所述進入線(E)形成在撇渣板條(17)的區(qū)域中。
27.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形單元構造為混合成型器,并且所述第一篩帶( 是長篩區(qū)段( 的組成部分,在所述長篩區(qū)段中所述第一篩帶導引經(jīng)過至少一個脫水裝置(8)、尤其是篩桌。
28.按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成形單元(1),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 (I)和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的構件以如下方式布置和實施,即,在這些脫水區(qū)段(I、II) 中彼此的脫水比例在0. 3至4的范圍內。
29.用于在用來由纖維懸浮液或無紡布懸浮液(F。制造料幅的機器中的成形單元(1) 中制造料幅的方法,在所述方法中,將由用于施加的裝置(6)施加到第一篩帶( 上的所述纖維懸浮液(FS)輸送給雙篩區(qū)(4),在所述第一篩帶( 與其它的第二篩帶(3)的篩相會的區(qū)域(SZ)中在第一脫水區(qū)段 (I)中通過向物料幅中引入至少一個布置在所述第一篩帶O)中的脫水脈沖來脫水,以及在所述雙篩區(qū)中的隨后的第二脫水區(qū)段(II)中在在所述第二篩帶C3)上起作用的并且支撐所述第二篩帶的、具有能抽吸的開口的剛性的支撐面(9)上脫水,其特征在于,所述篩帶(2、;3)在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中的導引至少初始彎曲地進行。
30.按權利要求四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能在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內引入所述第一篩帶( 中的脫水脈沖在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的延伸上沿篩運行方向和/或橫向于篩運行方向能可變地調整。
31.按權利要求四或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中的脫水基于在所述支撐面(9)上導引的所述篩帶0、3)的應力進行。
32.按權利要求四至31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能夠通過使用至少一個、優(yōu)選多個其它的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定位的并在所述支撐面(9)對面布置的脫水元件(15. 1-15. n、16. 1-16. η)來影響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中的脫水。
33.按權利要求四至32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脫水區(qū)段(I)和 /或所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中的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所述第一篩帶( 定位的脫水元件 (13. 1-13. η,15. l_15.n、16. 1-16. η)就它們的作用而言,沿篩運行方向和/或橫向于篩運行方向能單個或分組地可變地操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成形單元(1)、尤其是頁張形成單元,用于在用來由纖維懸浮液或無紡布懸浮液(FS)制造料幅的機器中使用,包括至少兩條無盡環(huán)行的篩帶(2、3),這些篩帶在它們的環(huán)行路徑的至少一個分區(qū)上以構造出雙篩區(qū)(4)的方式導引;還包括脫水裝置(11),其在雙篩區(qū)(4)內部布置在這兩條篩帶中的第二篩帶(3)內并且為該第二篩帶(3)形成剛性的和具有能抽吸的開口(10)的支撐面(9);以及包括至少一個在第二篩帶(3)在支撐面(9)處的沿機器橫向方向(CD)延伸的進入線(E)之前布置的、以構造出第一脫水區(qū)段(I)的方式在第一篩帶(2)上起作用的脫水裝置(12),該脫水裝置包括至少一個能柔性支撐且能抵著第一篩帶(2)定位的脫水元件(13.1-13.n)。按照本發(fā)明的成形單元(1)的特征在于,描述第二脫水區(qū)段(II)的支撐面(9)的至少一個在篩運行方向上直接布置在進入線(E)后方的分區(qū)(9.1)彎曲地構造。
文檔編號D21F1/52GK102472010SQ201080029888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7月2日
發(fā)明者托馬斯·呂爾, 福爾克爾·施密特-羅爾, 莫里茨·施馬倫巴赫 申請人:福伊特專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