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板材,特別涉及一種預防玻璃基板側面因受外力而產生破損情形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在ITO玻璃與外部機構進行組裝的過程中,必須先確定公差,使ITO玻璃可順利地與外部機構進行組裝。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常因玻璃邊緣與外部機構存在有公差問題而難以組合。其中就以ITO玻璃的側邊較為脆弱,常常會因為ITO玻璃邊緣受到外力過度施壓或與外部對象(如桌面或地面)直接碰撞而發(fā)生破損。雖然ITO玻璃具有一定的厚度,但若受到外力過度施壓,ITO玻璃仍舊會產生破裂現象,這不僅無法與外部機構結合,良率也相對地降低。由于ITO玻璃的不可恢復性,一旦毀損便無法挽救,因此與外部機構組合時必須相當小心。因此,以需求來說,設計一個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及其制造方法,有效地解決現有技術造成的問題,已成為目前產業(yè)生產需求上刻不容緩的議題。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及其制造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ITO玻璃與外部機構組合時,容易造成ITO玻璃板件破裂的問題。根據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板材,通過化學、雷射或機械方式加工板材邊緣,在板材邊緣形成表面微結構;在板材邊緣表面微結構上設置第一黏性材料層;在第一黏性材料層固化后在其表面上設置第二高分子材料層。優(yōu)選地,上述表面微結構的深度介于Iym 1000 μπι之間;上述第一黏性材料層的材料可為光固化材料、熱固化材料、熱熔材料其中之一或其組合。優(yōu)選地,上述光固化材料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上述熱固化材料可為聚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上述熱溶材料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優(yōu)選地,上述第二高分子材料層的材料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娃氧樹酯(Silicone)、聚胺酯(Polyurethane, HJ)、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樹脂)或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上述板材的材料可為金屬、玻璃、銦錫氧化物(I T0)玻璃。優(yōu)選地,可采用浸涂、抹涂、灌注、噴涂、射出的方式將第一黏性材料層設置在板材邊緣的表面微結構上以及將第二高分子材料層設置在第一黏性材料層上。
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出一種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包含:具有表面微結構的板材,該板材表面微結構的深度介于Iym 1000 μ m之間;設置在板材邊緣表面微結構上的第一黏性材料層;以及設置在第一黏性材料層上的第二高分子材料層。優(yōu)選地,上述第一黏性材料層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設置于板材上,且第一黏性材料層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以L型包覆板材邊緣、倒L型包覆板材邊緣、C型包覆板材邊緣或側緣,但不以此為限。優(yōu)選地,上述第一黏性材料層的材料可為光固化材料、熱固化材料、熱熔材料其中之一或其組合;上述光固化材料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上述熱固化材料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上述熱熔材料系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優(yōu)選地,上述第二高分子材料層的材料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聚胺酯(Polyurethane, PU)、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 樹脂)、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上述板材的材料可為金屬、玻璃、銦錫氧化物(I T0)玻璃。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出另一種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包含:具有表面微結構的板材,該板材表面微結構的深度介于Iym 1000 μ m之間;以及設置于板材邊緣表面微結構上的第二高分子材料層。優(yōu)選地,上述第二高分子材料層設置于板材上,且該層以L型包覆板材邊緣、倒L型包覆板材邊緣、C型包覆板材邊緣或側緣,但不以此為限。優(yōu)選地,上述第二高分子材料層的材料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娃氧樹酯(Silicone)、聚胺酯(Polyurethane, HJ)、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樹脂)或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上述板材的材料可為金屬、玻璃或銦錫氧化物(ITO)玻璃。優(yōu)選地,上述第二高分子材料層可采用浸涂、抹涂、灌注、噴涂、射出其中之一方式設置于板材邊緣的表面微結構上。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本發(fā)明板材邊緣保護結構通過將兩材料層設置在板材邊緣上,用以強化整體板材邊緣的強度。本發(fā)明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采用第一黏性材料層緊貼披覆于表面微結構上,完整填補表面微結構的孔隙,提升板材與第一黏性材料層的結合度,再于第一黏性材料層上設置第二高分子材料層以強化整體板材邊緣的強度?;蛘咭部梢灾苯釉O置一材料層在板材的邊緣上,用以強化整體板材邊緣的強度。本發(fā)明的另一板材邊緣保護結構采用第二高分子材料層緊貼披覆于表面微結構上,完整填補表面微結構的孔隙并強化整體板材邊緣的強度,可以改善現有技術的玻璃板件(ΙΤ0玻璃)與外部機構組合時,容易造成玻璃板件破裂及組裝良率降低等問題。為了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優(yōu)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是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示意圖;圖1B是本發(fā)明的另一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示意圖;圖2A是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作方法步驟圖;圖2B是本發(fā)明的另一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作方法步驟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示意圖;圖4是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示意圖;圖6A是本發(fā)明的表面微結構的第一示意圖;圖6B是本發(fā)明的表面微結構的第二示意圖;圖6C是本發(fā)明的表面微結構的第三示意圖;圖6D是本發(fā)明的表面微結構的第四示意圖;圖7A是本發(fā)明之第一黏性材料層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以L型包覆板材邊緣的剖面示意圖;圖7B是本發(fā)明之第一黏性材料層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以倒L型包覆板材邊緣的剖面示意圖;圖7C是本發(fā)明之第一黏性材料層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C型包覆板材邊緣的剖面示意圖;圖7D是本發(fā)明之第一黏性材料層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以側緣包覆板材邊緣的剖面示意圖;圖8A是本發(fā)明之第二高分子材料層以L型包覆板材邊緣的剖面示意圖;圖SB是本發(fā)明之第二高分子材料層以倒L型包覆板材邊緣的剖面示意圖;圖SC是本發(fā)明之第二高分子材料層以C型包覆板材邊緣的剖面示意圖;以及圖8D是本發(fā)明之第二高分子材料層以側緣包覆板材邊緣的剖面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I板材邊緣保護結構11板材111邊緣112表面微結構12第一黏性材料層13第二高分子材料層2涂料槽3涂料槽4外套41灌注器5外套51灌注器
6噴槍7噴槍SI S3及S3’步驟流程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請參閱圖1A,該圖為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I包括具有表面微結構112的板材11、設置在表面微結構112上并完全披覆在板材11邊緣111上的第一黏性材料層12,以及設置于在第一黏性材料層12上的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請參閱圖7A,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可采用L型包邊設計,第一黏性材料層12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以L型包覆板材11邊緣;請參閱圖7B,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可采用倒L型包邊設計,同樣以第一黏性材料層12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以L型包覆板材11邊緣;請參閱圖7C,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可采用C型包邊設計,第一黏性材料層12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以C型包覆板材11邊緣;請參閱圖7D,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可采用側邊包邊設計,同樣以第一黏性材料層12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以側邊包覆板材11邊緣。以上為本發(fā)明板材邊緣保護結構I的多種變化設計,具體可以有多種變種,可依照生產者需求做適應變化,但不以此為限。請參見圖6,板材11邊緣111具有表面微結構112,板材11表面微結構112的形狀可為不規(guī)則狀,或如圖6A、圖6B、圖6C或圖6D所示,表面微結構112的圖案可為方塊狀(如圖6A所示)、線條狀(如圖6B所示)、點狀(如圖6C所示)或網狀(如圖6D所示)等微結構圖案,其形狀結構僅為舉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如圖1A所示,從圖中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I的局部斷面放大可以看到,板材11的邊緣111所具有的表面微結構112上設置有第一黏性材料層12,用以填補表面微結構112的孔隙。參閱圖2A,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步驟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為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首先,提供一板材11,在板材邊緣111形成表面微結構112,采用化學、雷射或機械等方式加工板材11的邊緣111,在板材11的邊緣111形成表面微結構112,其表面微結構112的孔隙深度可介于I μ 1000 μ 之間(步驟S I)。在步驟SI之后,在板材11邊緣111的表面微結構112上設置第一黏性材料層12且第一黏性材料層12完全披覆板材11邊緣111,以填補表面微結構112上的孔隙(步驟S2)。在步驟S2之后,等第一黏性材料層12固化后,在其表面上設置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待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固化后即形成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I (步驟S3)。在步驟SI之中,所提供板材11的材料可包括金屬、玻璃、銦錫氧化物(ITO)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優(yōu)選地,該材料為ITO玻璃。以下各實施例中均以ITO玻璃作為板材11為例來進行描述。
在步驟S2之中,第一黏性材料層12設置在板材11的邊緣111上的方法可采用浸涂、抹涂、灌注、噴涂等方法,但不以此為限。第一黏性材料層12的材料可包含光固型材料、熱固型材料或熱熔材料,但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在步驟S3之中,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設置在第一黏性材料層12上的方式可采用浸涂、抹涂、灌注、噴涂、射出等方式,但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的材料可為光固化材料、熱固化材料、熱熔材料、PU漆、皮革漆等,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娃氧樹酯(silicone)、聚胺酯(Polyurethane, HJ)、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樹脂)或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等材料,但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參閱圖3,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中采用ITO玻璃作為板材11,先執(zhí)行上述SI步驟,采用通過化學、雷射或機械方式加工板材11的邊緣111形成具有方形的表面微結構112,接著緩慢地將已形成表面微結構112的板材11以方式的邊緣111浸入含有黏性材料的涂料槽2中,將板材邊緣11浸涂上黏性材料,待其固化后形成第一黏性材料層12。其中,涂料槽2中的黏性材料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其中之一或其組合,但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之后同樣緩慢地將板材11的邊緣111浸入含有高分子材料的涂料槽3中,將板材的第一黏性材料層12上浸涂高分子材料。其中,涂料槽3中的高分子材料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娃氧樹酯(Silicone)、聚胺酯(Polyurethane, PU)、聚碳酸酉旨(Polycarbonate, PC)、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 S樹脂)、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 PPS)其中之一或其組合,但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待高分子材料固化后即形成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根據第一實施例,本發(fā)明提出第二實施例作為進一步的舉例說明。參閱圖4,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中采用I TO玻璃為作為板材11,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先執(zhí)行上述S I步驟,采用化學、雷射或機械方式加工板材11的邊緣111形成具有方形的表面微結構112。本實施例采用灌注法以形成本發(fā)明的第一黏性材料層12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在步驟SI之后,將板材11的邊緣111固定于成型外套4內,用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黏性材料的灌注器41注射入黏性材料,并將板材11的表面微結構112填滿黏性材料,在板材11的邊緣表面形成其厚度約20 μ m的第一黏性材料層12 (步驟S2)。在步驟S2之后,等第一黏性材料層12固化后,將具有第一黏性材料層12的板材11自外套4中取出。以同樣方式將板材11的邊緣111固定于成型外套5之內,用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聚胺酯(Polyurethane, PU)、聚碳酸酉旨(Polycarbonate, PC)、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樹脂)或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高分子材料的灌注器51注射入高分子材料,在第一黏性材料層12上形成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等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固化后,將具有第一黏性材料層12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的板材11自外套5中取出,即完成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作過程(SI S 3)。
根據第二實施例,本發(fā)明更進一步提出第三實施例的舉例說明。參閱圖5,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本實施例中采用ITO玻璃作為板材11,與前述第一及第二實施例相同,已經先執(zhí)行上述SI步驟,通過化學、雷射或機械方式加工板材11的邊緣111形成具有方形的表面微結構112。本實施例采用噴涂法以形成本發(fā)明的第一黏性材料層12及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在步驟SI的后,用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的黏性材料的噴槍6在板材11的邊緣111上噴涂黏性材料,并將板材11的表面微結構112填滿黏性材料,在板材11的邊緣表面形成其厚度約20 μ m的第一黏性材料層12 (步驟S2)。在步驟S2之后,等第一黏性材料層12固化后,以同樣方式通過采用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娃氧樹酯(Silicone)、聚胺酯(Polyurethane, PU)、聚碳酸酉旨(Polycarbonate, PC)、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樹脂)或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 PPS)高分子材料的噴槍7在第一黏性材料層12上噴涂高分子材料,在第一黏性材料層12上形成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等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固化后,即完成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作過程(SI S3)。另外,作為本發(fā)明的另一種變種,參見圖2B,可直接在該板材的表面微結構上設置該第二高分子材料層,將該第二高分子材料層緊貼披覆在表面微結構上,完整填補表面微結構的孔隙,同樣具有強化整體板材邊緣的強度的作用。請參見圖1B及圖2B,本實施例中同樣采用ITO玻璃作為板材11,先執(zhí)行上述SI步驟,采用化學、雷射或機械方式加工板材11的邊緣111形成具有方形的表面微結構112。本實施例采用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灌注法以形成本發(fā)明的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在步驟SI后,將板材11的邊緣111固定于成型外套內,用含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聚胺酯(Polyurethane, PU)、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丙烯腈_苯乙烯_ 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樹脂)或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高分子材料的灌注器注射入高分子材料,在板材11的邊緣表面上直接形成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 (S3’步驟),等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固化后,將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的板材11自外套中取出,對通過SI步驟及S3’步驟所制成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同樣具有強化整體板材邊緣的強度的作用。請參閱圖8A,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可采用L型包邊設計,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以L型包覆板材11邊緣;請參閱圖SB,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可采用倒L型包邊設計,同樣以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以L型包覆板材11邊緣;請參閱圖SC,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可采用C型包邊設計,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以C型包覆板材11邊緣;請參閱圖8D,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可采用側邊包邊設計,同樣,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以側邊包覆板材11邊緣。綜上所述,圖8A 圖8D包覆板材11邊緣結構設計與圖7A 圖7D相似,不同在于圖8A 圖8D僅以第二高分子材料層13包覆板材11邊緣。由圖7A 圖7D及圖8A 圖8D示出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具體可以有多種變種,可依照生產者需求做適應變化,但不以此為限。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作方法,在板材邊緣形成表面微結構,并在其表面微結構上順序設置第一黏性材料層及二高分子材料層。其第一黏性材料層的黏性材料附著在板材邊緣的表面微結構上,完整填補其表面微結構的孔隙,令兩者的貼合處更加密合,提升板材的邊緣與第一黏性材料層的結合度,在第一黏性材料層上設置第二高分子材料層再強化其整體板材邊緣的強度?;驅⒌诙叻肿硬牧蠈又苯痈街诎宀倪吘壉砻嫖⒔Y構上,同樣可完整填補其表面微結構的孔隙并強化其整體板材邊緣的強度,改善現有技術玻璃板件(ITO玻璃)與外部機構組合時,容易造成玻璃板件破裂及組裝良率降低等問題。綜觀上述,可見本發(fā)明在突破現有技術下,已達到所欲達到的作用,且不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想到的,再者,本發(fā)明申請前未曾公開,且其所具的進步性、實用性,符合專利的申請要件,現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懇請核準本件發(fā)明專利申請案。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系為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及特征,其目的在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但不能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即大凡依本發(fā)明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變化或修飾,仍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在板材的邊緣形成一表面微結構; 在該表面微結構上設置第一黏性材料層;以及 在該第一黏性材料層上設置第二高分子材料層。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表面微結構通過化學、雷射或機械加工該板材邊緣獲得,其中,該表面微結構的深度介于I μ m 1000 μ m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黏性材料層包括光固化材料、熱固化材料、熱熔材料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光固化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板材 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熱固化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熱熔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ER)或娃氧樹酉旨(Silicone)。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高分子材料層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聚胺酯(Polyurethane, PU)、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丙烯腈_苯乙烯_ 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樹脂)、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 PPS)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板材的材料包括金屬、玻璃、銦錫氧化物(ITO)玻璃。
9.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包括浸涂、抹涂、灌注、噴涂的方式在該表面微結構上設置第一黏性材料層。
10.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包括浸涂、抹涂、灌注、噴涂、射出的方式在該第一黏性材料層上設置第二高分子材料層。
11.一種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包含: 一具有表面微結構的板材; 一設置于該板材邊緣表面微結構上的第一黏性材料層;以及 一設置于該第一黏性材料層上的第二高分子材料層。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黏性材料層及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層設置于所述板材上,所述第一黏性材料層及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層以L型包覆板材邊緣、倒L型包覆板材邊緣、C型包覆板材邊緣或側緣。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板材表面微結構的深度介于I μ m 1000 μ m之間。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黏性材料層的材料包括光固化材料、熱固化材料、熱熔材料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光固化材料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熱固化材料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
17.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熱熔材料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
18.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高分子材料層的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聚胺酯(Polyurethane, PU)、聚碳酸酉旨(Polycarbonate, PC)、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ABS樹脂)、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 PPS)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19.如權利要求11-18中任一項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板材的材料包括金屬、玻璃、銦錫氧化物(ITO)玻璃。
20.一種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包含: 一具有表面微結構的板材; 一設置于該板材邊緣表面微結構上的第二高分子材料層。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分子材料層設置于該板材上,且以L型包覆所述板材邊緣、倒L型包覆所述板材邊緣、C型包覆所述板材邊緣或側緣。
22.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板材的表面微結構的深度介于I μ m 1000 μ m之間。
23.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高分子材料層的材料包括光固化材料、熱固化材料、熱熔材料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光固化材料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
25.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熱固化材料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環(huán)氧樹脂(Epoxy Resin, ER)或娃氧樹酯(Silicone)。
26.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熱熔材料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Butadiene Styrene, ABS樹脂)、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 PPS)。
27.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板材的材料包括金屬、玻璃、銦錫氧化物(ITO)玻璃。
28.如權利要求20-27中任一項所述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高分子材料層以浸涂、抹涂、灌注、 噴涂、射出其中之一方式設置在該表面微結構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及其制造方法。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包含具有表面微結構的板材、設置在板材邊緣上的第一黏性材料層、以及設置在第一黏性材料層上的第二高分子材料層。本發(fā)明的板材邊緣保護結構可以強化板材邊緣強度,避免ITO玻璃與外部組件組合時,所產生的ITO玻璃破裂問題。
文檔編號B32B27/00GK103203926SQ201210013640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16日
發(fā)明者高明哲, 邱耀弘, 范淑惠, 蘇家慶 申請人:晟銘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