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墨囊、墨盒和噴墨記錄裝置,填墨及再填墨方法,墨盒制造方法以及墨盒重復利用方法

      文檔序號:2479380閱讀:38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墨囊、墨盒和噴墨記錄裝置,填墨及再填墨方法,墨盒制造方法以及墨盒重復利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墨囊、墨盒結構以及噴墨記錄裝置,填墨及再填墨方法,墨盒制造方法以及墨盒重復利用方法。
      背景技術
      噴墨記錄裝置被廣泛應用于成像設備(也稱之為圖像記錄裝置)例如打印機、傳真機、復印機等。
      噴墨記錄裝置通過從記錄頭上射出墨來實現(xiàn)在一頁(sheet)上的圖像記錄。這里,頁不局限于紙,同樣包括OHP頁等。因而,“頁”表示的是圖像成形所在的介質,并且也稱之為用于記錄的介質或記錄介質,或記錄紙。噴墨記錄裝置有許多優(yōu)點,例如可高速、低運行費用、低噪音地記錄高分辨率圖像,以及可易于使用多種彩色墨來記錄彩色圖像。
      對于在常規(guī)噴墨記錄裝置種使用的墨盒,在日本已公開專利申請10-202901里公開了一種裝置,其中填墨在一矩形外罩的硬殼里,或在日本已公開專利申請10-202900中描述的一種現(xiàn)有裝置,該裝置有一柔性的囊狀盒,該盒設置有一出墨口和一底盤(盒),底盤(盒)上有一開口,從而允許通過該開口從底盤上裝卸墨盒。
      此外,如圖1所示,有一種已知墨盒,其由用于儲存墨的存墨部分501、其中容納存墨部分501的柱形殼502,和覆蓋柱形殼502前表面的蓋部件503形成。在該結構中,此外還提供了一與存墨部分501一體的支承件504,這樣,支承件504包括一用于填墨的密封的柱形填墨口505,和一用于提供墨的柱形供墨口506。操作中,支承件504通過推壓該支承件504的方式被固定在柱形殼502之上,使得支承件504的一突出部分504a鉤住柱形殼502外壁中部的孔502a。
      這里,存墨部件501與支承件504一起形成了一框體511,并且由一內樹脂膜和一外鋁膜形成的膜形部件512在其外側被熔接在框體511上。
      同時,在最近的噴墨記錄裝置中,所需的圖片質量在增加,并且與此相應的墨的消耗也增加。在這種狀態(tài)下,這里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在常規(guī)的墨盒被固定在一載架上的噴墨記錄裝置中,必須頻繁更換墨盒。因而,在噴墨記錄裝置的技術中有一種趨勢采用這樣一種結構,其中,僅一小的子盒被安裝在載架上,并且墨從一主墨盒(它被安裝在噴墨記錄裝置的主體上)供給到該子盒。
      因而,墨盒的大小增加了,而墨盒大小的這種增加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僅是丟棄使用過的墨盒(如在日本已公開專利申請10-202901中描述的墨盒的情況)就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因而,必須提供一種可有效重復利用資源的結構。
      考慮到上述情況,在日本已公開專利申請10-202900中提出一種墨盒,允許在底盤部分中墨盒的可拆卸式安裝,而這樣的常規(guī)結構有一缺陷,墨盒不穩(wěn)定,并且很難穩(wěn)定的供給墨。
      在這種情況,墨盒從上方插入噴墨記錄裝置的主體中,其取向為供墨口(供給口)朝著向下的方向,墨盒以稍微穩(wěn)定的狀態(tài)被固定在底盤部件上。另一方面,在使用這樣一種結構的情況下(在這種結構里墨盒從前側插入主體,其取向為供墨口朝著橫向或水平方向,下文中,這樣的結構將被稱為“前端裝入結構”),墨盒以傾斜的狀態(tài)支承在底盤中。從而,不能使用這種前端裝入結構。
      此外,如圖1中所示的墨盒,當裝上或卸下墨盒時,由于必須將與存墨部件的框體一體形成的支承件推入具有與支承件尺寸大致相同的開口的柱形殼內,并且然后從柱形殼中拉出支承件,產(chǎn)生了可操作性差的問題。
      同樣,當通過將存墨部件和支承件一起從柱形殼上移開來供給墨時,這里也存在一個穩(wěn)定性差的問題。此外,在存墨部件和支承件一起被安裝到柱形殼上時供給墨的情況下,產(chǎn)生了無法確定存墨部件的狀態(tài)的問題。因而,在這種結構中難于再填墨。
      此外,由于圖1中存墨部件的結構(其中膜形部件512被連接在框體511上,框體511與支承件504形成一整體),這里產(chǎn)生了一些問題,例如在框體511和膜形部件512之間容易形成裂縫,并且很難施加外部壓力到膜形部件512上,導致未使用的墨繼續(xù)留在存墨部件中。
      考慮到上述的問題,優(yōu)選的是以囊的形式來構造存墨部件,這樣使整個存墨部件具有柔性。
      另一方面,在存墨部件以柔性囊的形式構造的情況中,必須提供一保護外罩,用于提高從記錄裝置主體上裝/卸的可操作性并且還用于提高耐用性,這樣的必要性使得需提供一種結構,使得在再填墨的時候,可容易的裝卸帶有保護外罩的柔性墨囊。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實現(xiàn)考慮了上述問題,并且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墨囊,其中使未使用的墨的浪費最少,并且可方便地可拆卸地穩(wěn)定地安裝到一保護外罩上。此外,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容納這樣墨囊的墨盒,一種使用該墨盒的噴墨記錄裝置,一種方便地將墨加入墨囊的再填墨方法,一種可重復利用墨盒的重復利用方法以及這樣墨盒的制造方法。
      為了解決前述問題以及實現(xiàn)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包括大致四邊形柔性囊主體的墨囊和連接到上述墨囊主體一邊緣處的支承件,該支承件有一用于將填墨到上述囊主體中的填墨口和一用于從上述囊主體排墨的排墨口。
      上述墨囊還包括一用于支承上述墨囊到一墨盒殼體上的接合部分,上述墨囊容納在該殼體中。
      這里,優(yōu)選的是上述囊的寬高比(W/H)在1≤W/H≤1.5的范圍內或者高寬比(H/W)1≤H/W≤1.5的范圍內。同樣,支承件上的填墨口和排墨口優(yōu)選大致位于該墨囊主體邊緣的中心部分。此外,優(yōu)選的是當墨囊容納在墨盒殼體中,并且排墨口大致上位于墨盒殼體高度方向的中心的情況下,墨囊的支承件被支承。
      同樣,優(yōu)選的是填墨口通過熔接的方式被密封,其中墨被填充到囊主體中。此外,優(yōu)選的是支承件設置在囊主體較長的那一邊上。
      此外,優(yōu)選的是支承件的排墨口設置有一用于密封位于遠端部分的出墨口孔的開口的彈性件,而且設置了一用于支承該彈性件的帽形部件。在此情況下,優(yōu)選的是柱形部分的外周表面有一臺階部分,用于接合上述帽形部件的接合件。此外,優(yōu)選的是該彈性件由一柱狀部件形成,該柱狀部件是由橡膠材料制成,例如硅樹脂膠,氟橡膠,丁基橡膠等。此外,帽形部件由一具有用于支承壓住彈性件的凸緣部分的柱形部分形成,并且優(yōu)選的是該柱形部分有多個彎曲向內的接合件。
      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墨盒至少包括有相同外形的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被組裝在一起形成單個墨盒殼體,或者拆分成獨立的部件。因此,本發(fā)明中的墨囊被容納于墨盒中,從而墨囊通過將第一殼體部分的接合裝置與墨囊上的支承件接合而被組裝。
      應當注意的是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裝置有一特征墨盒從前方裝入。
      此外,應當注意的是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將填墨到在本發(fā)明墨盒中使用的墨囊中的填墨方法。應當注意的是在墨囊的支承件與第一殼體部分接合的狀態(tài)下,從填墨口填墨。
      此外,應當注意的是本發(fā)明提供了一再填墨方法,用于將再填墨到在本發(fā)明墨盒中使用的墨囊中,其中,在墨囊支承件與第一殼體部分接合的狀態(tài)下,墨從排墨口再填充。
      此外,本發(fā)明的再填墨方法將填墨到在本發(fā)明墨盒中使用的墨囊中,因此在墨囊的囊主體上形成了一裂口部分或刺穿一部分,并且在通過該裂縫部分再填墨之后密封該裂口部分。
      此外,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制造方法包括這一步驟在填充有墨的墨囊的支承件與第一殼體部分接合之后,將第二殼體部分連接到第一殼體部分上。
      此外,本發(fā)明的墨盒的重復利用方法通過以下步驟實現(xiàn)了墨盒的重復利用拆分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通過將墨囊的支承件從第一殼體部分上脫離而移除該墨囊,然后將填充有墨的墨囊的支承件與第一殼體部分的接合部分相接合,接著將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組裝。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使柔性墨囊穩(wěn)定的容納在墨盒之中的墨囊支承件,一種容納設置有上述墨囊支承件的墨囊的墨盒以及一種設置有這樣墨盒的噴墨記錄裝置。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中使用的墨囊支承件包括一用于將填墨到囊主體中的填墨口、和一用于將囊主體內的排墨的排墨口,其中該墨囊支承件還包括一接合部分,用于接合設置到與另一殼體半體(case half body)一起構成墨盒殼體的至少殼體半體之一的接合裝置。
      這里,優(yōu)選的是該支承件通過熱熔接被固定到大致方形的墨囊主體的一個邊緣,使得它由該殼體可拆卸地支承著。此外,優(yōu)選的是該支承件有一連接部分,該連接部分在其熔接到囊主體的部分有一錐形邊緣。更為優(yōu)選的是該連接部分、填墨口和排墨口整體形成在邊緣部分的不同表面上。此外,理想的是在凸緣部分的側面上形成了一凹槽。并且,優(yōu)選的是該填墨口通過熱熔接密封。
      此外,應當注意的是本發(fā)明的墨盒容納著本發(fā)明的具有墨囊支承件的墨囊。
      此外,應當注意的是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裝置有一特征墨盒從前側裝入。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允許重復利用殼體且同時穩(wěn)定供給墨而不產(chǎn)生泄漏的墨盒以及一種使用這種墨盒的噴墨記錄裝置。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墨盒,該墨盒由分開的殼體半體組成,該殼體半體具有用于在上述殼體半體至少之一中支承該支承件的裝置,上述支承件上形成了一排墨口,其中提供了一彈性件,該彈性件用于密封在出墨口(形成支承件中的排墨口)的一遠端部分處的開口,并且一帽形部件連接到排墨口上,用于支承壓住前述彈性件。
      這里,優(yōu)選的是在排墨口的周邊部分有一臺階部分,用于允許同帽形部件的接合件相接合。此外,該彈性件優(yōu)選的是由一橡膠材料構成,例如硅樹脂橡膠、氟橡膠、丁基橡膠等。此外,帽形部件優(yōu)選的是有一柱形部分組成,該柱形部分具有一用于支承壓住彈性件的凸緣部分,并且優(yōu)選的是該柱形部分有多個彎曲向內的接合件。
      此外,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裝置構造為可從前側裝入本發(fā)明的墨盒。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墨囊,其中未使用墨的浪費被最小化,并且可方便地并且穩(wěn)定地安裝到一保護外罩上和從該保護外罩移開,以及可進行穩(wěn)定的供墨。此外,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容納著墨囊的墨盒和使用這種墨盒的成像設備。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關于本發(fā)明的墨囊有這樣的結構,其中,一支承件被固定到一柔性囊主體上,這樣支承件有一用于向墨囊主體中填墨的填墨口和一用于從墨囊主體中排墨的排墨口,其中該墨囊還包括一接合部分,該接合部分用于將墨囊支承到一墨盒上,該墨盒由分成兩半的殼體組成,墨囊被容納在墨盒里面。
      這里,排墨口包括一柱形部分,該柱形部分形成一用于排出墨囊中的墨的排出孔,并且優(yōu)選的是該柱形部分由不影響墨性質的材料組成。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的是該柱形部分有一用于支承彈性件的支承件,該彈性件為了整體密封的目的而被塞入出口孔中。
      并且,優(yōu)選的是排墨口有一密封排出孔的彈性件,該排出孔用于排出墨囊主體中的墨,并且該彈性件由不影響墨性質的材料組成。在這種情況下,該彈性件優(yōu)選的是由橡膠材料組成,例如不影響墨性質的硅樹脂橡膠或硅基橡膠。
      此外,優(yōu)選的是排墨口有一帽形部件,該帽形部件至少覆蓋著彈性件的一部分,該彈性件密封著用于排出墨囊主體中墨的排出孔,而且該帽形部件由不影響墨性質的材料組成。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的是在排墨口的周邊表面有一臺階部分,用于允許同帽形部件的接合件相接合。此外,優(yōu)選的是帽形部件由一柱形部分組成,該柱形部分有一壓住彈性件的凸緣部分,而且該柱形部分有多個彎曲向內的接合件。
      此外,優(yōu)選的是彈性件的外徑D和彈性件插入其中的部分的內直徑D′的比(D∶D′)在1∶0.85-1∶0.92的范圍內,而且此外優(yōu)選的是彈性件的厚度t和彈性件插入其中的部分的深度H之比(t∶H)在1∶0.77-1∶1的范圍內。
      此外,優(yōu)選的是刺入彈性件中用于引起墨囊主體中墨流動的中空針的直徑d按如下方式設置中空針的直徑d和彈性件的外徑D的比(d∶D)在1∶3-1∶10的范圍內,而且中空針的直徑d和彈性件的厚度t的比(d∶t)在1∶1.5-1∶3.5的范圍內。
      此外,優(yōu)選的是墨囊的支承件支承為排墨口大致位于豎直方向支承的墨盒的中心。
      此外,優(yōu)選的在墨被填充到墨囊的主體中時通過熱熔接密封填墨口。
      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容納墨囊的墨盒至少包括第一和第二殼體半體,這些殼體半體有類似的外形使得第一和第二殼體可被組裝在一起并且可分成獨立的殼體,其中本發(fā)明的墨囊容納在該墨盒中使得墨囊的支承件和設置在第一殼體半體上的接合支承裝置接合。
      此外,本發(fā)明的成像設備有這樣的結構本發(fā)明的墨盒被裝入其中。
      這里,優(yōu)選的是墨盒從該成像設備的主體前側裝入。
      本發(fā)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將從以下接合附圖的細節(jié)描述中更加清楚。


      圖1是顯示常規(guī)墨盒的例子的分解斜視圖。
      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外形的斜視圖。
      圖3是顯示同一墨盒的視圖,其中第三殼體部分被移除。
      圖4是從前方顯示同一墨盒的正面剖視圖。
      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墨囊的側視圖。
      圖6是為了解釋墨填充到墨囊中的狀態(tài),從下方顯示圖5中的墨囊的視圖。
      圖7是顯示構成本發(fā)明的墨囊的囊主體的鋁層膜(luminum laminatefilm)的剖視圖。
      圖8是顯示墨囊支承件的側視圖。
      圖9是從后方顯示圖8的支承件的視圖。
      圖10是從前方顯示圖8的支承件的視圖。
      圖11是顯示同一墨囊的排墨口的一部分的剖視圖。
      圖12是顯示設置到排墨口的帽形部件的剖視圖。
      圖13是顯示同一帽形部件的前視圖。
      圖14是解釋墨囊的長寬比和流體靜壓之間關系的測量的視圖。
      圖15是顯示墨囊的長寬比和流體靜壓之間關系的測量的示例圖。
      圖16是空心針的側視圖。
      圖17是顯示中空針的尖端部分的放大圖。
      圖18是解釋支承部分和帽形部件之間關系的視圖。
      圖19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墨囊的另一例子的側視圖。
      圖20是顯示填充有墨的同一墨囊的斜視圖。
      圖21是顯示從向下方向看到的圖20中的填充有墨的墨囊的視圖。
      圖22是顯示圖2中的墨盒的第一殼體部分的側視圖。
      圖23是顯示圖2中的墨盒的第二殼體部分的側視圖。
      圖24是顯示圖2中的墨盒的第一殼體部分的側視圖,其中所述墨囊被支承到所述第一殼體部分。
      圖25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另一示例的斜視圖。
      圖26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再一示例的斜視圖。
      圖27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又一示例的斜視圖。
      圖28是用于解釋墨盒和記錄裝置主體之間連接的側視圖。
      圖29是圖27的前視圖。
      圖30是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再一示例的斜視圖。
      圖31是從前方看到的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裝置的斜視圖。
      圖32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裝置的斜視圖,其中其墨盒裝入部分的蓋子被打開。
      圖33是顯示該噴墨記錄裝置的機械部分的整體結構的視圖。
      圖34是顯示機械部分的平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文中,將參考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2是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外觀的斜視圖,圖3是顯示圖2中的墨盒的示意斜視圖,其中第三殼體部分被移去,圖4是同一墨盒的前剖視圖。
      參考附圖,墨盒1包括填充有墨的墨囊2和容納墨囊2的殼體3。殼體3包括第一殼體部分11、第二殼體部分12和第三殼體部分13,其中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一起形成作用為保護墨囊側面的保護罩的殼體部分。因此,容納墨囊2的殼體3沿著與供墨方向(出墨方向)平行的平面被分為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
      首先,參考圖5-13說明本發(fā)明的墨囊2的示例,其中圖5是同一墨囊的側視圖,圖6是顯示從向后方向看到的圖5的墨囊的視圖,其中墨囊填充有墨;圖7是構成墨囊的囊主體的鋁層膜的剖視圖,圖8是顯示墨囊支承件的側視圖,圖9是從后方顯示圖8的支承件的視圖,圖10是從前方顯示圖8的支承件的視圖,圖11是顯示墨囊的排墨口的剖視圖,圖12是顯示設置到排墨口的帽形部件的剖視圖,圖13是顯示從其前方看到的帽形部件的視圖。
      如圖5和6所示,墨囊2包括大致方形(在本示例中是矩形)的鋁層膜的柔性囊主體21,并且一樹脂材料的支承件22固定(熔接)到該囊主體的長邊。
      如圖7所示,囊主體21由鋁層膜30形成,其結構為其中干夾層(drylamination)26、鋁膜27、干夾層28和PA(聚酰胺)膜29連續(xù)地層疊在一LDPE(低密度聚乙烯)基底25上。因此,兩個這樣的鋁層膜30和30在環(huán)繞部分(圖2的陰影區(qū)域)熔接到一起并進而熔接到支承件22上,因而形成如圖5和6所示的囊。
      應注意的是,囊主體21沒有設置用于支承囊形狀的框體,與常規(guī)的囊不同,因而,該囊的整個部分具有很高的柔性。如此本發(fā)明可使殘留在囊中的未使用的廢墨最少。
      這里,應注意,盡管在本實施例中囊主體21由鋁層膜30形成,用于囊主體21的材料不限于此。優(yōu)選的,使用至少包括鋁層膜的材料形成囊主體。
      另外,優(yōu)選的,設定囊主體21的寬(W)高(H)比(W/H)在1≤W/H≤1.5或者高寬比(H/W)在1≤H/W≤1.5的范圍內,以保證足夠的流體靜壓并且減小墨殘留量。
      這里,參考圖14和15來說明囊主體21的形狀和排墨口的流體靜壓之間的關系。
      在本例中,囊主體21的形狀確定為長方形(寬W大于高H),如圖14所示。這樣,對三種囊主體進行試驗①高H×寬W為90×116(1∶1.29),②高H×寬W為70×106(1∶1.5),③高H×寬W為50×126(1∶2.52)。另外,為殼體3準備厚度不同的兩個殼體(薄型和厚型)。
      進一步,對各種囊主體和殼體的組裝測量墨殘留量和排墨口的流體靜壓之間的關系。結果如圖15所示。這里,應注意,對尺寸為50×126的尺寸和厚殼體的組裝沒有進行測量。
      為了穩(wěn)定地向子盒(sub tank)供墨,應注意優(yōu)選地在排墨口使用大約0(gf/cm2)的流體靜壓。
      現(xiàn)在,評價圖15的結果,可看到在情況①囊的寬(W)高(H)比(W/H)為1∶1.29,以及情況②囊主體的寬高比(W/H)為1∶1.5的情況下,在0(gf/cm2)附近可獲得與殘留墨量無關的穩(wěn)定的流體靜壓,可看到在填充大約70g(這個量小于100g的目標量)的墨時,在排墨口處流體靜壓突然上升到2(gf/cm2)(薄型)或者4(gf/cm2)。同樣,在情況③寬高比(W/H)為1∶2.52的囊主體中,在嘗試填充100g的目標量而填充了大約50g的墨時,在排墨口處流體靜壓突然上升。
      由此,可看出,盡管它取決殼體3的厚度,囊主體21的寬高比(W/H)在1-1.5的范圍內。
      應注意,支承件22構成用于將囊主體21熔接到凸緣部分31的一側的整體連接部分32,如圖8-10所示,中空填墨口33和中空排墨口34在凸緣部分31的另一側形成為整體(代表在熔接前的狀態(tài))。
      這里,應注意,連接部分32通過支承件22的兩個端部(較長邊緣端)變細而大致為栗子(chestnut)形,如圖9所示。進一步在周邊表面形成凹部32a。如此,可不間斷地將形成囊主體21的鋁層膜30和30熔接到連接部分32的周邊表面。
      在填墨口33中,形成用于填墨的穿孔35,使得該孔35穿透凸緣部分31并也穿透連接部分32,并且當將墨填充到墨囊2中后熔接密封填墨口33(圖5-6中示為密封部分36)。通過熱熔接過程密封填墨口33,容易獲得可靠密封。
      參考圖11,排墨口34具有柱形部分37以及與之形成整體的密封件支承部分38,并且在柱形部分37和密封件支承部分38之間形成間隔39。另外,在柱形部分37形成墨出孔40以穿透凸緣部分31和連接部分32,在密封件支承部分38中形成開口41用于插入彈性件45而密封墨出孔40。另外,在周邊表面形成臺階部分42以在柱形部分37和密封件支承部分38之間安裝帽形部件。
      如圖11所示,彈性件45插入到出墨口34的密封件支承部分38的開口41以用于密封墨出孔40,并且彈性件45覆蓋有帽形部件46。
      彈性件45的形狀可支承密封并且可為任何柱形(圓形部分),三角柱形,方柱形,五角柱形,六角柱形,七角柱形,八角柱形等等。
      帽形部件46具有柱形部分47,其具有凸緣部分47a支承壓住彈性件45的邊緣部分,如圖12和13所示,其中在凸緣部分47a的內周表面形成孔48,用于從記錄裝置的內側塞入供墨針(supply needle)。另外,在柱形部分47形成向內彎曲的多個接合件49。應注意孔48的形狀不限于圓形,可使用三角形、方形、五角形、六角形、七角形、八角形中的任何一種。
      通過將帽形部件46插入到排墨口34的支承部分38中,接合件49與形成在排墨口34的柱形部分37和支承部分38之間的臺階部分42相接合,如圖11所示,如此,帽形部件46不會脫開。
      這里,應注意,排墨口34的柱形部分37和支承部分38是由不會影響墨性質的材料(例如高密度聚乙烯)而制成。如此,防止形成有出口40并且經(jīng)常暴露于墨的柱形部分37等溶解到墨中。
      同樣,優(yōu)選的彈性件45由不影響墨性質的材料(例如硅樹脂或者硅基橡膠材料)制成。如此,解決了通常暴露于墨的形成密封件的彈性件溶解到墨中并引起堵塞的問題。
      如圖11所示,當中空供墨針111從記錄裝置側刺入,作為將墨引入記錄裝置的引墨裝置時,這個彈性件45使得將供墨記錄裝置并且支承密封狀態(tài)。
      這里,當中空針111在刺入后取出時,密封件45仍需要可靠地支承密封狀態(tài),考慮可能中空針111支承在刺入狀態(tài)或者一旦刺入后中空針111被取出保留。
      這里,將參考附圖16-17說明中空針111。
      參考附圖,中空針111是其中形成有引墨通道112的柱形部分,并在遠端周邊表面具有噴墨孔113。通過在中空針111的遠端部分的側面上形成噴墨孔113,針可在其尖端形成尖點,可易于將針111刺入到彈性件45中而不會在其中造成缺陷或空隙。另外,不會引起彈性件45受損并且受損件堵塞引墨孔113的問題。
      另外,應注意,帽形部件46由不銹鋼等不會影響墨性質的材料而形成。如此,即使在接觸彈性件45的凸緣部分47a接觸墨的情況下,可阻止浸蝕或者溶蝕。
      這里將根據(jù)彈性件45的材料來解釋試驗結果。
      在使用EDPM+Si作為設置在墨囊1的排墨口34內彈性件45的彈性材料的試驗中,可觀察到在當支承中空針111在濕度35%、溫度50℃下穿透彈性件45大約1個星期后,移去中空針111的情況下,針孔處發(fā)生墨泄漏。
      由此,本發(fā)明的發(fā)明者對各種材料進行試驗以確認是否當中空針111在濕度35%、溫度50℃下穿透3天后將該中空針111取出時,被中空針111穿透的橡膠板具有光通道,各種材料包括EPDM+Si(硬度40°,厚度t=2mm);EPDM+Si(硬度50°,厚度t=2mm);氟橡膠(硬度55°,厚度t=2mm);丁基橡膠(硬度50°,厚度t=2mm);硅樹脂橡膠(硬度未知的市場產(chǎn)品,厚度t=2mm);硅樹脂橡膠(硬度40°,厚度t=2mm);硅樹脂橡膠(硬度50°,厚度t=2mm)。
      下面的表1總結了上述結果,其中×表示觀察到光通道的情況,而○表示沒有觀察到光通道的情況。
      表1

      從表1中的結果中可確定,對(EPDM+Si)的彈性件,中空針穿透的孔發(fā)生蠕變變形。同樣,在這種情況下,可確定,盡管可通過壓向直徑方向插入彈性件而將孔直徑一定程度上減小,也不可避免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形增加。
      另一方面,可確定當使用Si橡膠做彈性件45時,插入和拔出中空針都不會引起墨泄漏。
      下面,將參考圖18對彈性件45的外徑D和插入彈性件45的支承部分38的開口41的內徑D′之間的關系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中空針111插入其中并從其拔出的彈性件45需要當中空針111拔出后回復初始密封狀態(tài)以避免墨泄漏。因此,優(yōu)選的,當在直徑方向被壓縮時將彈性件45插入到支承部分38的開口41內。
      因此,對改變彈性件45的外徑D和插入彈性件45的支承部分38的開口41的內徑D′而得光通道進行評價。這個試驗中,使用硅樹脂橡膠作為彈性件45的材料。
      下面表2總結結果。
      表2

      如上表2中所示,優(yōu)選地設定彈性件45的外徑D和支承部分38的開口41的內徑D′之間的比例(D∶D′)在1∶0.85-1∶0.92的范圍內。
      因此,當比例(D∶D′)低于0.85,彈性件45壓縮過度并且很難將彈性件45插入開口41中。相反,當比例(D∶D′)大于0.95,彈性件45壓縮過小,不足以回復密封狀態(tài)并且確定可發(fā)生墨泄漏。
      下面,將參考附圖18說明彈性件的厚度t和插入彈性件的支承部分38的開口41的深度(高度)H之間的關系。
      應注意在彈性件45插入到支承部分38的開口41后,彈性件被帽形部件46的凸緣部分47a所支承,而帽形部件46由于接合件49與臺階部分42的接合而被支承在支承部分38的周邊上。
      因此,當彈性件45的厚度t等于或者小于支承部分38的開口41的深度(高度)H時,不可能通過帽形部件46來支承彈性件45。另一方面,當彈性件45在厚度方向的壓縮過度時,帽形部件46可能由于彈性件45的回復力而脫開。
      下面,彈性件45的厚度t和其中插入彈性件45的支承部分38的開口41的深度H相互不同地變化,并對光傳播進行評價。在試驗中,使用硅樹脂橡膠作為彈性件45的材料。
      表3示出了試驗結果。
      表3

      如上表3中所示,優(yōu)選的彈性件45的外徑D和支承部分38的開口41的深度H之間的比例(t∶H)在1∶0.77-1∶1的范圍內。
      當比例(H/t)小于0.77時,彈性件45壓縮過度并且引起類似帽形部件46的接合件49變形的問題。另一方面,當比例大于1時,不可用帽形部件46來支承彈性件45。
      下面將解釋中空針(見圖17)的直徑d和彈性件的外徑D之間的關系。
      如上所述,必須考慮中空針111刺過彈性件45并從其拔出而適當?shù)卦O定中空針111的直徑和彈性件的直徑之間的關系,以避免彈性件45受損。
      由此,通過改變彈性件45的直徑D而支承中空針111的直徑d恒定來進行試驗。這個試驗中,使用硅樹脂橡膠作為彈性件45的材料。
      表4示出了試驗結果。
      表4

      從表4中可知,優(yōu)選的設定中空針的直徑d和彈性件的外徑D之間的比例(d∶D)在1∶3-1∶10的范圍內。
      當比例(D/d)小于3時,彈性件45的繞著中空針111的邊緣減少,彈性件易于破裂。另一方面,當比例大于10,當中空針111插入時,中空針111在彈性件45的直徑方向的穩(wěn)定性變差。
      下面將解釋中空針的直徑d和彈性件的厚度t之間的關系。
      如上所述的彈性件45,必須考慮中空針111插入并拔出、中空針111必須穿透過彈性件45、中空針111的進入不受阻礙以及當中空針111被拔出時仍支承密封狀態(tài)而適當?shù)卦O定中空針111的直徑和彈性件的厚度之間的關系。
      由此,通過改變彈性件45的厚度t不同而支承中空針111的直徑d恒定來進行試驗。這個試驗中,使用硅樹脂橡膠作為彈性件45的材料。
      表5總結了試驗結果。
      表5

      從圖5中可知,優(yōu)選的設定中空針的直徑d和彈性件45的厚度t之間的比例(d∶t)在1∶1.5-1∶3.5的范圍內。
      當比例(t/d)小于1.5,彈性件45太薄并易于在中空針111插入彈性件45的時候損壞。另外,可確定在將中空針111拔出后形成的孔不完全封閉。另一方面,當比例大于3.5,當將中空針111刺入彈性件45中時穿透阻抗太大。
      這里,應注意,支承件22的排墨口34大致位于墨囊2高度方向的中間部分,如圖4所示。如此,當在豎直狀態(tài)(圖2的狀態(tài))使用墨盒1時,與圖1的出墨設置偏向墨盒的一端的情況相比,在墨囊2的囊主體21內的墨的流動平緩,而且可或多或少的用盡墨,而不會殘留未使用的墨。
      另外,將接合部分51和52整體設置到支承件22用作與設置在第一殼體部分11上的止動釘件(catch nail)相接合,其在下文說明。進一步,與接合部分51和52相應的凸緣部分31的側壁形成有分別與接合部分51和52對應的槽31a和31b。
      因此,墨囊2構造為支承件22固定到大致四邊形的柔性囊主體21的邊緣,并且支承件22設置有用于將填墨到囊主體21的填墨口33,以及用于排出囊主體內的墨的排墨口34。進一步,由于設置了接合部分51和52用于將墨囊2支承在容納墨囊2的墨盒殼體3上,使囊內殘留的墨最少并且墨囊2易于連接到殼體3以作用為可移去而且穩(wěn)定的保護罩。
      同時,支承件22的排墨口34大致位于墨囊2的高度方向的中心,如圖4所示。進一步,如圖2所示,當墨囊2支承在墨盒1內時,排墨口34形成為排墨口34大致位于殼體3的中心。如此,當在豎直狀態(tài)(圖2的狀態(tài))使用墨盒1時,與圖1的出墨設置偏向一端的情況相比,墨囊2的囊主體21內的墨流動平緩,并且可確定的用盡墨。
      進一步,如上所述,接合部分51和52整體形成在支承件22上以與設置到第一殼體部分11的止動釘件相接合,如下文所述。進一步,與接合部分51和52相應在凸緣部分31的側面上形成有槽31a和31b。結果,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側的接觸面積減少,在殼體3側獲得更穩(wěn)定的支承。
      通過這種方式,墨囊2連接有支承件22,其構成本發(fā)明的墨囊支承件,使得支承件22固定到大致四邊形的柔性囊主體21的邊緣,支承件22包括用于向囊主體21填墨的填墨口33和用于排出囊主體內的墨的排墨口34。進一步,支承件22包括接合部分51和52,用于將墨囊2支承到墨盒殼體3內,并且可將墨囊2可拆卸地安裝到殼體3,用作易于并且穩(wěn)定地保護罩,而使囊內未使用的墨殘留最少。
      因為支承件22的排墨口34的遠端部分設置有密封開口的彈性件45和支承壓住彈性件45的帽形部件46,即使墨盒1反復安裝到記錄裝置主體或者從記錄裝置主體卸載,并且記錄裝置的供墨針(用作引墨裝置以將墨引入到記錄裝置中)反復刺入到排墨口34中時,通過彈性件45的回復力獲得可靠的密封并且消除墨泄漏,可穩(wěn)定地將供墨到記錄裝置。
      下面,將參考圖19-21說明本發(fā)明的另一墨囊實例,其中圖19是墨囊的側視圖,圖20是顯示填充有墨的同一墨囊的斜視圖,而圖21是圖20的墨囊的底視圖。
      應注意這個墨囊2包括兩個鋁層膜30和30的囊主體21,其中進一步在同樣由鋁層膜形成的后側設置后部(底部)21a。通過使用這樣的三個鋁層膜30,墨囊2的容量可增加。
      下面,將參考圖22和23說明本發(fā)明的墨盒1的殼體的結構,其中應注意圖22是墨盒1的第一殼體部分11的側視圖,而圖23是墨盒1的第二殼體部分12的側視圖。
      應注意,墨盒1的殼體3通過將從單個大致矩形主體分成為大致相同形狀的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組裝而形成,其中第三殼體部分13連接到其前下部上。如下文所述,在墨盒1的已組裝狀態(tài)時,在其后側形成凹部61和鉤狀部分62以便于在將墨盒1安裝到記錄裝置主體或者從記錄裝置主體卸載的時候卡緊。進一步,在其前側形成開口73,對準噴墨記錄裝置的主體的排墨口34。
      如圖22所示,第一殼體部分11大致為矩形外形并且在其周邊部分包括分別將凹部61和鉤狀部分62分為兩半的凹部61A和鉤狀部分62A,用于形成空間以允許填墨裝置進入的截掉部分63A,其用于當墨囊2被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所支承時引導填墨裝置填墨,以及用于裝到記錄裝置主體或者用于裝到填墨裝置的引導部分64和65,其成整體。
      同樣,在第一殼體部分11的內壁表面的三個角上形成用于與后述的第二殼體部分12的止動釘件相接合的接合部分66a、66b和66c。另外,在第一殼體部分11的內壁表面上形成用于定位支承件22的定位部分67和68,以支承墨囊2的支承件22。進一步,形成止動釘件71和72以支承支承件22的接合突起51和52。應注意,這些定位部分67和68和止動釘件71和72構成支承裝置或者接合支承裝置(通過接合而支承的裝置),其支承墨囊2的支承件22。
      另外,在第一殼體部分11的前側(在裝到裝置主體時的前側)形成構成開口73的一部分的1/4弧形部分73A。
      同樣,第一殼體部分11形成有用于在與第三殼體部分13連接時與第三殼體部分13的止動釘件相接合的凹部79。
      進一步,應注意,第二殼體部分12的外形與第一殼體部分11的外形大致相似,如圖23所示,并且在其周邊部分包括分別將凹部61和鉤狀部分62分為兩半的凹部61B和鉤狀部分62B,用于形成空間以允許填墨裝置進入的截掉部分63A,其用于當墨囊2被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所支承時引導填墨裝置填墨,以及指示墨盒1的墨囊2內填充的墨顏色的突起的特征裝置84。
      同樣,在第二殼體部分12的內壁表面的三個角上形成用于分別與成整體的第一殼體部分12的接合部分66a、66b和66c相接合的接合部分86a、86b和86c。另外,在第二殼體部分12的內壁表面上形成具有與墨囊2的支承件22接合的槽的接合部分87和88。
      另外,在第一殼體部分12的前側(在裝到裝置主體時的前側)形成構成開口73的一部分的1/4弧形部分73B。
      同樣,第二殼體部分12形成有用于在與第三殼體部分13連接時與第三殼體部分13的止動釘件相接合的凹部89。
      如圖3所示,在當?shù)谝粴んw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已組裝狀態(tài)下進行供墨的前側處,第三殼體部分13插入到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的截掉部分63A和63B中。這個第三殼體部分13設置有用于分別與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的接合凹部79和89接合的止動釘件91和92,并且還包括形成前述開口73的一部分的1/2弧形部分73C。
      由此結構,通過向墨囊2的支承件22加力而通過使用第一殼體部分11的定位部分67和68定位而制造(組裝)如圖24中所示的墨盒1。因而,應注意第一殼體部分11的止動釘件71和72分別與墨囊2的支承件22的突起51和52相接合,因此,支承件22被支承在第一殼體部分11上。
      此后,第二殼體部分12設置在第一殼體部分11上,并且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相互壓靠。如此,使得第二殼體部分12的止動釘件86a-86c與第一殼體部分11的接合部分66a-66c接合,并且得到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的組裝體(見圖3)。
      進一步,如圖3所示,第三殼體部分13配合到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上,使得第三殼體部分13的止動釘件91和92與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的相應凹部79和89接合。因而,完成如圖2所示的墨盒1。
      進一步,當通過從墨盒1取出墨囊2并替換新的墨囊2而重復利用墨盒1時,以相反順序移去第三殼體部分13并拆卸第二殼體部分12和第一殼體部分11。這里,應注意,第三殼體部分13、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易于拆卸,因為其通過止動釘件和相應的凹部的輕輕接合。
      這里,應注意當?shù)谌龤んw部分13反復使用時,可引起止動釘件的損壞。另一方面,使用者可只通過移去第三殼體部分13檢查止動釘件的狀態(tài)。因此,通過當其止動釘件損壞時廢棄第三殼體部分13,可使使用者的工作步驟最少。
      因此,通過使用填充有墨的新的墨囊2或者使用填墨后的使用過的墨囊2,并且通過隨后進行前述的對墨盒1的步驟,完成重復利用的墨盒1。
      這里,將解釋墨囊2的填墨步驟。
      這個步驟中,當墨囊2的支承件22支承在第一殼體部分11中時,中空填充針插入到填墨口33中。通過此時將墨從外部供入,填墨囊主體21。
      這里,應注意可在墨囊2由第一殼體部分11支承時進行噴墨,因此,可供給墨同時確認墨囊2的狀況。另外,因為在填墨步驟中墨囊2由第一殼體部分11支承,當填墨時墨囊2被穩(wěn)定支承。
      當完成向墨囊2的囊主體21填墨時,一熱壓頭被從兩側推向填墨口33,使得填墨口33由于熱壓頭引起的熔接過程而密封。
      下面,將對向使用過的墨囊2填墨進行解釋。
      首先,中空填充針被塞入排墨口34中,從外部供給墨。如此,填墨到囊主體21。這里,該步驟可應用于獨立狀態(tài)的或者前述的墨囊2被第一殼體部分11所支承的狀態(tài)下的墨囊2。如此,易于進行墨到墨囊2的再填充。
      進一步,可裂口墨囊2的囊主體21的一部分或者在其一部分上打孔并將墨從這個孔填入到囊主體21。這種情況下,裂口部分或者打孔部分在再填充步驟后由密封件密封。進一步,在填墨口33具有足夠長度情況下,可截斷密封部分36并且通過填墨口33以與初始填墨相同的方式進行再填墨。此后,填墨口33由熱熔接過程所密封。
      在這樣向使用過的墨囊2再填墨后,墨盒殼體3以與前述方式相同的方式組裝,并可獲得容納墨囊2的墨盒1。
      因此,本發(fā)明的墨盒1的構成可以通過使用支承墨囊的支承件的第一殼體部分、具有與第一殼體部分相似外形的第二殼體部分以及與在其組裝狀態(tài)的第一殼體部分和第二殼體部分相接合的第三殼體部分而拆卸并且重新組裝。因而,容易進行墨囊更換。進一步,由于墨囊的支承件由形成分開兩半的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所支承的結構,并且由于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沿著平行于供墨方向的平面被分開,當采用前側裝入結構時,墨囊的狀態(tài)穩(wěn)定并且可穩(wěn)定供墨。
      另外,應注意,止動釘件和接合部分之間的關系可與前述實施例相反。
      更具體的,可設置止動釘件到第一殼體部分,接合部分到第二殼體部分以共同接合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或者另一種方式是,設置止動釘件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接合部分(接合凹部)到第三殼體部分以接合第一、第二和第三殼體部分。進一步,前述是對墨盒1以豎直狀態(tài)從噴墨記錄裝置的前側裝入的情況的說明,本發(fā)明也可應用于墨盒1以水平狀態(tài)從前側裝入的情況。
      下面將參考圖25-30對墨盒1的另一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25的實施例通過將標簽101粘貼到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的外側,加強了止動釘件91與第一殼體部分11、第二殼體部分12和第三殼體部分13之間的接合。如此,可阻止當墨盒1頻繁插入或者移出時,第三殼體部分13的掉落。
      應注意圖26的實施例通過擰緊螺紋件102而固定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如此,阻止當墨盒1頻繁插入或者移出時,第三殼體部分13的拆散。
      在圖27的實施例中,分別在第一殼體部分11和第二殼體部分12上形成截掉部分69A和69B,使得位于墨囊2的排墨口34和/或設置在排墨口34的遠端部分的帽形部件42的側部。進一步,第三殼體部分13也在墨囊2的排墨口34和/或設置在排墨口34的遠端部分的帽形部件42的側部形成有截掉部分99。
      如此,可阻止當墨盒殼體是薄的情況下、在針從記錄裝置側插入排墨口34時繞著針設置的針護(needle guard)與第一殼體部分11、第二殼體部分12或第三殼體部分13相接觸。
      更具體的,針111從記錄裝置主體側刺入墨盒1的排墨口34,如圖28所示,用于獲得墨囊2和噴墨記錄裝置的供墨系統(tǒng)之間的連接,其中在記錄裝置側設置針護112以圍繞針111而保護針111。
      現(xiàn)在,當墨盒1的厚度減小,不可僅僅通過開口73固定用于接受針護112的開口。另一方面,通過設置截掉部分到殼體部分11、12和13的排墨口34和/或帽形部件42的橫側,在其側部與開口73連續(xù),可使得針護112侵入開口73中而不需接觸殼體,如圖29所示。因此,本發(fā)明可進一步減小墨盒的厚度。
      如圖30所示的實施例中,可看到分別在第一殼體部分11、第二殼體部分12內,在設置到作用為存墨裝置的墨囊2的排墨口34的遠端部分的帽形部件46和/或排墨口34的橫側處形成截掉部分69A和69B。根據(jù)截掉部分69A和69B的位置,可不在第三殼體部分13形成截掉部分。
      下面,將參考圖31-34對使用上述墨盒的噴墨記錄裝置的例子進行說明,其中圖31是從其前方顯示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裝置的透視圖,圖32是顯示圖31的噴墨記錄裝置的墨盒裝入部分的視圖,其中蓋被打開,圖33是顯示噴墨記錄裝置的機械部分的整體結構的透視圖,而圖34是顯示該機械部分的細節(jié)的視圖。
      參考附圖,該噴墨記錄裝置包括裝置主體201,用于將頁集(sheet set)裝入到該裝置主體201的送頁盤202,以及連接到裝置主體201用于收集記錄有圖像的頁的出頁盤203。裝置主體201的頂蓋211形成大致平的表面,裝置主體201的前蓋具有在相對前述頂表面在后底方向傾斜的前表面212。
      進一步,在傾斜前表面212的下部設置有出頁盤203,以及送頁盤202以在向前(前側)的方向突出。
      進一步,在前表面212的端部處設置有墨盒裝入部分204,以在頂蓋211下在向前的方向從前述前表面212突出,并且包括各種按鍵和指示的操作部分205設置在墨盒裝入部分204的頂表面上。該墨盒裝入部分204進一步設置有打開并且關閉以裝卸墨盒1的前蓋215。
      在裝置主體201中,滑架233由導桿231在主掃描方向可移動地支承,由設置到左右沒有示出的一對側板以及支柱232橫向支承,如圖33和34所示,其中該滑架由未示出的主掃描馬達驅動在圖34的箭頭所示方向移動。
      在滑架233上,設置有由四個噴墨頭形成的記錄頭234,所述四個噴墨頭分別噴射黃色(Y)、青色(C)、洋紅(M)和黑色(Bk)的墨滴,使得噴墨嘴在橫跨主掃描方向的方向對齊。因此,墨滴在向下方向噴出。
      對于構成記錄頭234的噴墨頭,可使用壓電致動器作為墨噴射的動力源,所述壓電致動器包括例如壓電元件、利用相變(例如由諸如電阻加熱器的電熱轉化元件引起的液膜的沸騰)的熱致動器,利用由于溫度變化引起的金屬相變的形狀記憶合金致動器,利用靜電的靜電致動器等等。
      進一步,滑架233承載用于向記錄頭234提供墨的各種顏色的子盒235。因而,墨通過未示出的供墨管從墨盒1的墨囊2的排墨口34供應到子盒235,該墨盒1裝入到墨盒裝入部分205。
      進一步,設置有用于將裝到供頁盤203的頁存儲部分(壓力板)241上的頁242一頁一頁供入的供頁部分,其中所述供頁部分包括半圓輥(供頁輥)243,其從裝頁部分241一次一頁供應頁242,以及與供頁輥243相對的分離墊244,并由具有大摩擦系數(shù)的材料形成,這個分離墊244靠向供頁輥243。
      進一步,設置有頁傳送部分,用于將前述供頁部分提供的頁242傳送到記錄頭234下,其中頁傳送部分包括利用靜電吸取來傳送頁242的傳送帶251,與傳送帶251一起夾著通過引導件245從供頁部分送入的頁242傳送的反向輥252,用于將在向上方向垂直提供的頁242的方向改變大約90度以引起頁與傳送帶251一致的傳送引導件253,以及由壓力部件254壓靠向傳送帶251的端部壓力輥255。進一步,設置有用于使傳送帶251表面帶靜電的充電輥256。
      這里,應注意,傳送帶251是在傳送輥257和張力輥258之間的環(huán)形帶,在帶傳送方向環(huán)繞。應注意,傳送帶251可包括表面層部分,其作用為頁連接表面并且由例如厚度40μm并且沒有經(jīng)過電阻控制的例如ETFE純(pure)材料的樹脂材料制成,以及與表面層部分材料相同的經(jīng)過電阻控制的碳(resistance control carbon)的背層部分(中電阻層或者地層(middleresistance layer or ground layer))。
      進一步,引導件261設置在傳送帶251的相反側,相應于通過記錄頭234進行記錄的頁面記錄區(qū)域。
      進一步,形成通過用于將頁242從傳送帶251、頁排出輥272和頁排出輥273分離的分離釘271將通過記錄頭234記錄有圖像的頁242排出的頁排出部分。進一步,在頁排出輥272下設置有出頁盤203。
      同樣,在裝置主體的后側上以可拆卸方式設置有用于雙面記錄的送頁單元281,其中用于雙面記錄的送頁單元281拾取由于傳送帶251的反向旋轉而返回的頁242并將該頁翻轉。此后,頁在反向輥252和傳送帶251之間再次送入。同樣,在用于雙面記錄的送頁單元281上設置有手動供頁部分282。
      因此,在具有上述結構的噴墨記錄裝置中,頁242一頁一頁地與供頁部分分開,其中在大致向上方向送入的頁242由引導件245所引導并夾在傳送帶251和反向輥252之間進行傳送。頁進一步由傳送引導件253在其頂部引導,并由壓力輥255在尖端部壓靠向傳送帶251。因而,傳送反向改變了大約90度。
      這里,應注意傳送帶257由充電輥256帶電,當頁242通過靜電粘附到傳送帶251上時,頁242由傳送帶251傳送。
      因此,通過用圖像信號驅動記錄頭234而移動滑架233,當記錄頁242被靜態(tài)支承時由于排出墨滴而在頁242上記錄了一行。進一步,在將頁242傳送預定量后,進行下一行的記錄。
      當指示已經(jīng)到達頁242的邊緣或者記錄完成的信號,記錄操作終止,頁242被送出到出頁盤203中。
      現(xiàn)在,當探測到子盒235內的墨的接近用盡時,從墨盒1向子盒235提供必須量的墨。
      因為噴墨記錄裝置設置有本發(fā)明的墨盒1,可當其中墨用盡時通過拆卸殼體3而僅僅更換墨盒1內的墨囊2而更換在墨盒1內的墨囊2。進一步,這樣的結構允許當豎直狀態(tài)的墨盒1從前側裝入的情況下穩(wěn)定供墨,并且因此可在即使裝置主體201的上部被占用的情況下(如同噴墨記錄裝置容納在機架或者噴墨裝置主體201的頂表面用于支承某些其他物體的情況),易于更換墨盒1。
      當參考往復運動類型的噴墨記錄裝置的例子對本發(fā)明進行說明,該例子中滑架掃描記錄頁,本發(fā)明也可應用于設置有線型頭(line type head)的線型噴墨記錄裝置。同樣,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裝置可應用于除了噴墨打印機以外的其他各種類型的裝置,例如傳真機、復印機、打印/傳真/復印多功能機等等。
      工業(yè)適用性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墨囊包括一大體為四邊形的柔性囊主體和一固定在該柔性囊主體一邊緣上的支承件,其中該支承件設置有一用于用填墨上述囊主體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上述囊主體中墨的排墨口;并且還有一用于將上述墨囊支承到容納上述墨囊的墨盒中的接合部分。由于這樣的結構,使剩余在墨囊中的未使用墨最少,并且可以可拆卸地將墨囊方便地并且穩(wěn)定地連接在殼體上。
      本發(fā)明的墨盒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其有相似的外形,因此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可相互組裝在一起,以及拆分成獨立件,并且由于接合作用,將本發(fā)明墨囊的支承件支承在第一殼體部分上的接合支承裝置上。結果,墨盒可方便地組裝和拆分并且使剩余的未使用墨最少。此外,墨囊可方便地連接到墨盒殼體上以及從墨盒殼體上拆卸。
      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設備結構為使得本發(fā)明的墨盒的載入可以從設備的前側進行。因而,可當墨盒中的墨用完時僅僅只替換墨囊。此外,可穩(wěn)定的供應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填墨方法,在墨囊的支承件被支承到第一殼體部分上的狀態(tài)下,墨從填墨口被填入,因而可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方便地填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再填墨方法,在墨囊的支承件被支承到第一殼體部分上的狀態(tài)下,墨從排墨口被填入,從而,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方便地再填墨變得可能。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再填墨方法,設置裂口部分或者穿孔到墨囊的囊主體的一部分上,并且當墨從這個裂口部分或者穿孔填充到囊主體內后,將該裂口部分密封,由此,易于再填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制造方法,填有墨的墨囊的支承件支承到第一殼體部分,然后第二殼體部分連接到該第一殼體部分。因此,易于組裝該墨盒。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墨盒的重復利用方法,該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相互拆分,通過從第一殼體部分將墨囊的支承件卸載而移去墨囊。進一步,填有墨的墨囊的支承件支承到第一殼體部分的接合支承部分,并且該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相互組裝。因此,墨盒殼體不會浪費,并且有效的重復利用。
      如上述,本發(fā)明的墨囊支承件用于容納柔性墨囊主體到墨盒中,并且包括用于將填墨到囊主體中的填墨口,用于排出囊主體內的墨的排墨口,還有通過設置在形成墨盒半體的殼體部分至少之一上的接合裝置而支承的接合部分。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墨盒,本發(fā)明的具有墨囊支承件的墨囊容納其中,并因此,可穩(wěn)定地將柔性墨囊容納其中。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裝置,本發(fā)明的墨盒可從前方裝入,并且因此,可當墨盒中的墨用盡時僅僅更換墨囊。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墨盒,設置有由殼體半體形成的殼體,至少該殼體半體之一具有用于支承形成有排墨口的支承件的裝置,并且一彈性件設置在形成在支承件內的排墨口的遠端部分處以用于密封開口。進一步,設置有用于支承壓住該彈性件的帽形部件。結果,可穩(wěn)定的供墨而不會引起墨泄漏。進一步,易于重用墨盒殼體或者存墨裝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裝置,本發(fā)明的墨盒可從其前側裝入,因此,可當墨盒中的墨用盡時僅僅更換存墨裝置。因而,實現(xiàn)穩(wěn)定供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墨囊,支承件固定到具有柔性的囊主體,其中該支承件設置有用于用填墨上述囊主體的填墨口和用于排出上述囊主體中墨的排墨口。進一步,該支承件設置有用于將墨囊支承到由殼體半體形成的墨盒殼體的接合部分。結果,使得未使用的墨的殘留最小并且墨囊可拆卸地容易而且穩(wěn)定的連接殼體。因而,實現(xiàn)穩(wěn)定供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墨盒,該墨盒包括至少由具有相同外形的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形成的殼體,其中該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可相互組裝或者拆分。進一步,本發(fā)明的墨囊的支承件在設置到第一殼體部分的接合支承裝置處支承。因此,易于進行拆裝并且使未使用的墨殘留最少。進而可穩(wěn)定的并且容易的可拆卸地將墨囊連接到該殼體。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成像設備,其中裝入本發(fā)明的墨盒,可當墨盒中的墨用盡時僅僅更換墨囊。進而實現(xiàn)穩(wěn)定供墨。
      本發(fā)明不限于所公開的特定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范圍的情況下可進行變化或者修改。
      本發(fā)明基于2003年3月18日申請的日本優(yōu)先權專利申請2003-074520,2003年3月20日中請的2003-076676,2003年3月20日申請的2003-076663以及2003年6月26日申請的2003-183326,其全部內容在此引用作為參考。
      權利要求
      1.一種其中容納有墨的墨囊,包括一大致矩形的柔性囊主體;和一連接到所述囊主體一個邊緣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包括一用于用填墨所述囊主體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所述囊主體中墨的排墨口;和一用于將所述墨囊支承到容納所述墨囊的墨盒中的接合部分。
      2.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囊主體的寬高比(W/H)在1≤W/H≤1.5的范圍內。
      3.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支承件的所述填墨口和所述排墨口大致位于所述囊主體的一邊緣的中心處。
      4.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墨囊的所述支承件以如下狀態(tài)時被支承當所述墨囊被容納于所述墨盒里時,所述排墨口大致位于所述墨盒在其高度方向的中心處。
      5.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填墨口在所述囊主體填充有墨的狀態(tài)下通過熔接而密封。
      6.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支承件設置到所述墨囊主體的較長的一邊上。
      7.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墨囊,其中在所述排墨口處還包括一用于密封所述排墨口遠端部分處的一開口的彈性件和用于壓住所述彈性件的帽形部件。
      8.如權利要求7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支承件包括在所述排墨口周邊表面上的一臺階部分,用于接合設置在所述帽形部件上的接合件。
      9.如權利要求7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彈性件是一由硅樹脂、氟和丁基之一的橡膠材料組成的柱形部分。
      10.如權利要求7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帽形部件是一具有一凸緣部分的柱形部分,該凸緣部分壓住所述彈性件,并且其中所述柱形部分有多個彎曲向內的接合件。
      11.一種容納墨囊的墨盒,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其外形相似并且當相互組裝時形成單個殼體;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配置為所述單個殼體可被拆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所述墨囊包括一大致矩形的柔性囊主體,和一連接到所述囊主體的一個邊緣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包括一用于用填墨所述囊主體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所述囊主體中墨的排墨口;和一用于將所述墨囊支承到其中容納所述墨囊的墨盒中的接合部分,其中所述墨囊的所述支承件被支承到設置在所述第一殼體部分上的接合部分。
      12.一種噴墨記錄裝置,可將其中容納一墨囊的墨盒從該噴墨記錄裝置的前側裝入,所述墨盒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其有相似的外形,并且當相互組裝時,形成單個殼體;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配置為所述單個殼體可被拆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所述墨囊包括一大致矩形的柔性囊主體,和一連接到所述囊主體一個邊緣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包括一用于用填墨所述囊主體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所述囊主體中墨的排墨口;和一用于將所述墨囊支承到容納所述墨囊的墨盒中的接合部分,其中所述墨囊的所述支承件被支承到設置在所述第一殼體部分上的接合部分。
      13.一種用于將填墨到容納在墨盒中的墨囊里的再填墨方法,所述墨盒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其有相似的外形,并且當其相互組裝時,形成單個殼體,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配置為所述單個殼體可被拆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所述墨囊包括一大致矩形的柔性囊主體,和一連接到所述囊主體一個邊緣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包括一用于用填墨所述囊主體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所述囊主體中墨的排墨口;和一用于將所述墨囊支承到容納所述墨囊的墨盒中的接合部分,所述墨囊的所述支承件被支承到設置在所述第一殼體部分上的接合部分,在所述墨囊的所述支承件與所述第一殼體部分接合時,所述方法從所述填墨口填充所述墨。
      14.如權利要求13中所述的再填墨方法,其中當所述墨囊的所述支承件被支承到所述第一殼體部分時,從所述排墨口再填充所述墨。
      15.如權利要求13中所述的再填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墨囊的所述囊主體的一部分上形成任一裂口部分;從所述裂口部分將所述再填墨到所述囊主體中;和在所述再填充步驟之后密封所述裂口部分。
      16.容納一墨囊的墨盒的制造方法,所述墨盒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其有相似的外形,并且當其相互組裝時,形成單個殼體,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配置為所述單個殼體可被拆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所述墨囊包括一大致矩形的柔性囊主體,和一連接到所述囊主體一個邊緣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包括一用于用填墨所述囊主體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所述囊主體中墨的排墨口;和一用于將所述墨囊支承到容納所述墨囊的墨盒中的接合部分,所述墨囊的所述支承件被支承到設置在所述第一殼體部分上的接合部分;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所述墨囊的支承件支承在所述第一殼體部分上,所述墨囊填充有所述墨;和將所述第二殼體部分連接在第一殼體部分上。
      17.其中容納有墨囊的墨盒的重復利用方法,所述墨盒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其有相似的外形,并且當其相互組裝時,形成單個殼體,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配置為所述單個殼體可被拆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所述墨囊包括一大致矩形的柔性囊主體,和一連接到所述囊主體一個邊緣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包括一用于用填墨所述囊主體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所述囊主體中墨的排墨口;和一用于將所述墨囊支承到容納所述墨囊的墨盒中的接合部分,所述墨囊的所述支承件被支承到設置在所述第一殼體部分上的接合部分;所述重復利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所述單個殼體拆成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通過從所述第一殼體部分移去所述支承件而移去所述墨囊;將填充有墨的所述墨囊的支承件與所述第一殼體部分的所述接合支承部分接合;和將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組裝成所述單個殼體。
      18.一種墨囊支承件,用于將柔性墨囊主體支承在墨盒中,所述墨囊支承件包括一用于將填墨至所述囊主體中的填墨口;一用于將所述囊主體中的排墨的排墨口;和一接合部分,用于與設置在殼體半體至少之一上的相應接合部分接合,所述殼體半體一起構成了所述墨盒的墨盒殼體。
      19.如權利要求18中所述的墨囊支承件,其中所述墨囊支承件通過熔接被固定在所述囊主體的一邊緣上,該囊主體大致為方形,所述支承件可拆卸地支承到所述墨盒殼體。
      20.如權利要求18中所述的墨囊支承件,其中所述墨囊支承件有一錐形連接部分,一端熔接到所述囊主體,所述連接部件、所述填墨口和所述排墨口形成在凸緣部分的不同表面。
      21.如權利要求20中所述的墨囊支承件,其中在所述凸緣部分的一側面上形成了一凹槽。
      22.如權利要求21中所述的墨囊支承件,其中所述填墨口通過熔接密封。
      23.一種其中容納一墨囊的墨盒,所述墨囊包括一用于將填墨至所述囊主體中的填墨口;一用于將所述囊主體中的排墨的排墨口;和一接合部分,用于與設置在殼體半體至少之一上的相應接合部分接合,所述殼體半體一起構成了所述墨盒的墨盒殼體。
      24.一種噴墨記錄裝置,從其前側裝入墨盒,所述墨盒中容納著一墨囊,所述墨囊包括一用于將填墨至所述囊主體中的填墨口;一用于將所述囊主體中的排墨的排墨口;和一接合部分,用于與設置在殼體半體至少之一上的相應接合部分接合,所述殼體半體一起構成了所述墨盒的墨盒殼體。
      25.一種墨盒,通過一排墨口將墨向外供給,包括殼體半體,其在一起形成所述墨盒的單個墨盒殼體,所述殼體半體中至少一個具有一支承部分,該支承部分用于支承形成有所述排墨口的支承件;一彈性件,設置在所述支承件的所述排墨口的一遠端部分以用于密封一開口;和一用于壓住所述彈性件的帽形部件。
      26.如權利要求25中所述的墨盒,其中在所述排墨口的周邊表面設置有一臺階部分,用于與所述帽形部件上設置的接合件相接合。
      27.如權利要求25中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彈性件由選自硅樹脂橡膠材料、氟橡膠材料和丁基橡膠材料中的任一種的橡膠材料形成。
      28.如權利要求25中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帽形部件包括一具有一用于壓住所述彈性件的凸緣部分的柱形部分,并且其中所述柱形部分有多個彎曲向內的接合件。
      29.一種從其前側裝入墨盒的噴墨記錄裝置,所述墨盒通過一排墨口將供墨到所述噴墨記錄裝置中,并且包括殼體半體,其在一起形成所述墨盒的單個墨盒殼體,所述殼體半體中至少一個具有一支承部分,該支承部分用于支承形成有所述排墨口的支承件;一彈性件,它設置在所述支承件的所述排墨口的一遠端部分上用于密封一開口;和一用于壓住所述彈性件的帽形部件。
      30.一種用于容納墨的墨囊,包括一柔性囊主體;和一固定在所述囊主體上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包括一用于將填墨至所述囊主體中的填墨口,一用于將所述囊主體中的排墨的排墨口,和一接合部分,用于將所述墨囊支承在由殼體半體組成的墨盒殼體上。
      31.如權利要求30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排墨口包括一柱形部分,形成所述囊主體中所述墨的出孔,并且其中所述柱形部分由不影響所述墨性質的材料組成。
      32.如權利要求31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柱形部分有一支承部分,用于支承一插入所述出孔以整體密封的彈性件。
      33.如權利要求30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排墨口有一用于密封所述囊主體中的所述墨的出孔的彈性件,并且其中所述彈性件由不影響所述墨性質的材料組成。
      34.如權利要求33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彈性件由不影響所述墨性質的硅樹脂橡膠或硅基橡膠構成。
      35.如權利要求30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排墨口設置有一帽形部件,使得覆蓋密封所述囊主體中的所述墨的墨出孔的彈性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帽形部件由不影響所述墨性質的材料組成。
      36.如權利要求34中所述的墨囊,其中形成了一臺階部分,用于同設置在所述排墨口的周邊表面上的所述帽形部件上的接合件相接合。
      37.如權利要求34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帽形部件由一柱形部分形成,該帽形部件有一凸緣部分,用于壓住所述彈性件,并且其中所述柱形部分有多個彎曲向內的接合件。
      38.如權利要求33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彈性件的外徑D和彈性件插入其中的部分的內直徑D′成一比率D∶D′,且該比率在1∶0.85-1∶0.92的范圍內。
      39.如權利要求33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彈性件的厚度t和彈性件插入其中的部分的深度H成一比率t∶H,在1∶0.77-1∶1的范圍內。
      40.如權利要求33中所述的墨囊,其中一刺入所述彈性件中用于將所述囊主體中容納的所述墨帶出的中空針有一直徑d,該直徑由所述直徑d和所述彈性件的外徑D的比率d∶D決定,該比率在1∶3-1∶10的范圍內。
      41.如權利要求33中所述的墨囊,其中一刺入所述彈性件中用于將所述囊主體中的所述墨帶出的中空針有一直徑d,該直徑由所述直徑d和所述彈性件的厚度t的比率d∶t決定,該比率在1∶1.5-1∶3.5的范圍內。
      42.如權利要求30中所述的墨囊,其中當所述墨囊容納在所述墨盒中時,所述排墨口大致位于所述墨盒高度方向的中心處,在這種狀態(tài)下,所述墨囊的所述支承件被支承。
      43.如權利要求30中所述的墨囊,其中所述填墨口在所述墨囊填充有所述墨時通過熔接密封。
      44.一種容納著一墨囊的墨盒,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其外形相似,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當其相互組裝時形成單個殼體,所述單個殼體可被拆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所述墨囊包括一柔性囊主體,和一固定到所述囊主體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包括一用于用填墨所述囊主體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所述囊主體中墨的排墨口,和一用于將所述墨囊支承到由殼體半體形成的墨盒上的接合部分,所述墨囊的所述支承件被支承到設置在所述第一殼體部分上的接合支承裝置上。
      45.一種噴墨記錄裝置,其裝有一容納有墨的墨盒,所述墨盒包括至少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其外形相似,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當其相互組裝時形成單個殼體,所述單個殼體可被拆成所述第一和第二殼體部分;所述墨囊包括一柔性囊主體,和一固定到所述囊主體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包括一用于用填墨所述囊主體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所述囊主體中墨的排墨口,和一用于將所述墨囊支承到由殼體半體形成的墨盒上的接合部分,所述墨囊的所述支承件被支承到設置在所述第一殼體部分上的接合支承裝置上。
      46.如權利要求45中所述的噴墨記錄裝置,其中所述墨盒從所述噴墨記錄裝置的裝置主體的前側裝入。
      全文摘要
      一墨囊包括一大致為矩形的柔性囊主體和一連接在該囊主體一邊緣的支承件,其中該支承件包括一用于用填墨上述囊主體的填墨口;一用于排出上述囊主體中墨的排墨口;和一用于將上述墨囊支承到其中容納上述墨囊的墨盒的接合部分。
      文檔編號B41J2/175GK1697736SQ200480000369
      公開日2005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3月18日
      發(fā)明者村中政一, 鈴木雅人, 露木孝范, 井口正巳 申請人:株式會社理光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