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圖像記錄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圖像記錄設備,該圖像記錄設備構造成通過輸送路徑輸送記錄介質并將圖像記錄在該記錄介質上。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上已知一種圖像記錄設備,該圖像記錄設備包括構造成拾取容納在盤中的記錄片材并向輸送路徑供應記錄片材的片材供應部。例如,片材供應部包括片材供應輥、臂和軸。片材供應輥可旋轉地設置在臂的末端部上。軸設置在臂的基端部上,并且臂可繞軸樞轉。臂被其自重或例如彈簧的彈力推壓,以便朝向盤樞轉。在片材供應輥處于該片材供應輥保持與盤上的記錄片材中最上面的一張記錄片材擠壓接觸的狀態(tài)而旋轉的情況下,通過片材供應輥的輥面與記錄片材之間的摩擦力將記錄片材供應到輸送路徑中。在此,設置在臂的基部上的軸通常安裝在圖像記錄設備的框架上。例如,專利文獻 1(日本專利申請?zhí)亻_No. 2009-242079)公開了一種多功能裝置(MFD),其構造成使得片材供應輥可旋轉地支撐在臂的末端,該臂設置成可繞軸樞轉,并且該軸由作為MFD的框架的上單元支撐。
發(fā)明內容
除上述軸以外,框架支撐(a)記錄部,該記錄部設置在圖像記錄設備中;(b)壓板,該壓板用于支撐輸送通過記錄部的正下方的位置的記錄片材等等。在此,在記錄部為噴墨型的情況下,記錄部例如由記錄頭和保持該頭部的滑架構成。在記錄部為電子照相型的情況下,記錄部例如由鼓單元等構成。然而,在記錄部、壓板等和片材供應臂由相同的框架支撐的情況下,可能出現(xiàn)以下問題。在記錄部將圖像記錄在由壓板支撐的記錄片材上的同時已由片材供應部執(zhí)行用于供應記錄片材的片材供應操作的情況下,片材供應臂的負載在上下方向上強加于框架上。這可引起框架的卷曲或扭曲,該框架的卷曲或扭曲可引起由框架支撐的記錄部和壓板的卷曲或扭曲。在已引起這些卷曲和/或扭曲的情況下,改變了記錄部與由壓板支撐的記錄片材之間的間隙或距離,導致記錄在記錄片材上的圖像質量的劣化。鑒于上述情形開發(fā)了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構造成減小介質供應操作對圖像記錄的影響的結構,從而減輕記錄在記錄介質上的圖像質量的劣化。根據(jù)本發(fā)明可實現(xiàn)如上面所指出的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圖像記錄設備,該圖像記錄設備包括第一輸送路徑,該第一輸送路徑用于在輸送方向上引導記錄介質;記錄部,該記錄部構造成將圖像記錄在由第一輸送路徑引導的記錄介質上;盤,該盤設置在記錄部的下方,以便容納記錄介質;供應輥,該供應輥構造成將由盤容納的記錄介質供應到第一輸送路徑;第一臂,該第一臂設置在盤的上方,其中供應輥設置在第一臂的末端;第一框架,該第一框架構造成支撐記錄部;以及第二框架,該第二框架設置成與第一框架分開并構造成支撐第一臂。
當結合附圖考慮時,通過閱讀以下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詳細說明將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優(yōu)點、和技術及工業(yè)意義,在附圖中圖1是多功能裝置(MFD) 10的透視圖;圖2是以豎直截面示意性示出打印部11的內部結構的正視圖;圖3是框架76-78和殼體80的透視圖;圖4是框架76-78和殼體80的平面圖;圖5是第一框架76和第三框架78的透視圖;圖6是第二框架77的透視圖;圖7是殼體80的透視圖;圖8是部分地示出由圖7中的單點劃線包圍的部件的放大圖;以及圖9A是以豎直截面示意性示出右支撐構件130、131的正視圖,而圖9B是以豎直截面示意性示出左支撐構件130、131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應理解的是,僅作為示例描述以下的實施例,并且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的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可通過各種變型以另外的方式實現(xiàn)本發(fā)明。在該實施例中,上下方向7定義為設定于可用狀態(tài)(圖1所示)的多功能裝置(MFD)IO 的上下方向。在MFDlO的形成有開口 13的側面為前側的狀態(tài)下限定前后方向8。在從前側觀察MFDlO的狀態(tài)下限定左右方向9。在片材供應盤21、22安裝在MFDlO的狀態(tài)下限定作為片材供應盤21、22的方向的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 (圖1所示)?!炊喙δ苎b置10的總體結構〉MFDlO是本發(fā)明所適用于的圖像記錄設備的示例。如圖1所示,MFDlO具有大體上長方體形狀。在MFDlO的上部中設有掃描部12。在MFDlO的下部中設有噴墨記錄型打印部11。MFDlO具有諸如傳真功能和打印功能的各種功能。應指出的是,除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可選擇的,并因此可被省略。打印部11包括殼體80,該殼體80在其前側具有開口 13。可通過開口 13在前后方向8上插入或拆卸片材供應盤21、22。以各種規(guī)格的記錄片材50形式的多張記錄介質可堆疊在片材供應盤20、21上。應指出的是,在殼體80的上側設有掃描部12的殼體79。如圖2所示,片材供應盤21、22設置在以下將描述的記錄部40的下方。在打印部 11中,從片材供應盤21或片材供應盤22選擇性地將每張記錄片材50供應到打印部11中。 將供應的記錄片材50在輸送方向上輸送或饋送通過以下將描述的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 在已通過記錄部40將圖像記錄在輸送的記錄片材50上之后,將記錄片材50排出到設置在片材供應盤22的上表面上的片材排出盤23上。在此,輸送方向是由圖2所示的虛線箭頭和單點劃線箭頭指示的方向。如圖1和圖2所示,片材供應盤21、22設置成在豎直方向上具有雙層結構,在該雙層結構中,片材供應盤22位于片材供應盤21的上表面上。提供兩個片材供應盤21、22以允許具有不同規(guī)格或類型的記錄片材50容納在兩個片材供應盤21、22中。
<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如圖2所示,第一片材供應路徑16限定于打印部11中以便引導記錄片材50。第一片材供應路徑16從片材供應盤21的傾斜板34的正上方的位置或片材供應盤22的傾斜板24的正上方的位置經由記錄部40延伸至片材排出盤23。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由圖2 中的虛線指示的彎曲路徑17和圖2中的單點劃線指示的片材排出路徑18構成。彎曲路徑 17彎曲并從傾斜板34或M的正上方的位置延伸至以下將描述的輸送輥對59。片材排出路徑18延續(xù)至彎曲路徑17并以大體上直線的方式從輸送輥對59經由記錄部40的正下方的位置延伸至片材排出盤23。彎曲路徑17由外引導構件51和內引導構件52限定,且該外引導構件51與該內引導構件52之間置有指定距離。片材排出路徑18由記錄部40、上引導構件53和第一框架主體M限定。上引導構件53設置在記錄部40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第一框架主體 54以與記錄部40和上引導構件53之間置有指定距離的方式面對記錄部40和上引導構件 53。應指出的是,以下將描述的外引導構件51、內引導構件52、上引導構件53、第一框架主體M和下引導構件55中的每一個構件均在與圖2的紙面垂直的方向上、即在圖1中的左右方向9上延伸?!垂繘a、38>當片材供應盤22已完全安裝在打印部11中時,傾斜板M位于第一輸送路徑16的下方,而片材供應盤22位于第一供應部觀的下方。第一供應部觀包括片材供應輥25、諸如片材供應臂26的第一臂以及軸27。片材供應輥25可旋轉地設置在片材供應臂沈的末端部上。該片材供應輥25通過從未示出的作為與片材輸送馬達102(見圖3和圖幻不同的驅動源的ASF(自動片材饋送)馬達經由驅動動力傳動機構四傳遞的驅動動力旋轉。驅動動力傳動機構四由片材供應臂26支撐并由以大體上直線的方式布置的多個齒輪構成。 軸27的相反端部由以下將描述的第二右板83和第二左板84可旋轉地支撐。片材供應臂沈在該片材供應臂沈的基端部處由軸27支撐,以便可繞軸27樞轉。 因此,片材供應臂沈可上下移動,以便朝向片材供應盤22移動和移動離開片材供應盤22。 此外,片材供應臂26被其自重或諸如彈簧的彈性構件的彈力推壓,以便在由圖2中的箭頭 30指示的方向上樞轉。這允許片材供應輥25與容納在片材供應盤22中的記錄片材50中最上面的一張片材的上表面擠壓接觸。也就是說,片材供應臂沈可樞轉以采用第一姿態(tài), 在該第一姿態(tài)中,片材供應輥25能與放置有或堆疊有記錄片材50的片材供應盤22的片材放置表面接觸,也就是說,片材供應臂26的末端部接觸片材放置表面。此外,當將片材供應盤22插入打印部11時或者當拉出片材供應盤22以將其從打印部11移除時,片材供應臂沈被片材供應盤22 (例如傾斜板24)擠壓以便向上樞轉。結果,片材供應臂26可樞轉以采用第二姿態(tài),在該第二姿態(tài)中,片材供應臂沈的末端部離開片材放置表面。片材供應臂沈被其自重或例如彈簧的彈力推壓,以便朝片材供應盤22樞轉。第一供應部觀從片材供應盤22拾取記錄片材50以向彎曲路徑17供應片材50。第二供應部 38具有與第一供應部觀相同的結構。也就是說,第二供應部38包括片材供應輥35、片材供應臂36、軸37和驅動動力傳動機構39,并從片材供應盤21拾取記錄片材50以向彎曲路徑17供應片材50。
<輸送輥對59>如圖2所示,作為第一輥對的示例的輸送輥對59設置在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中, 該輸送輥對59位于記錄部40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上游側。輸送輥對59由輸送輥60和夾送輥61構成。輸送輥60設置在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的上部并通過片材輸送馬達102的驅動動力旋轉。夾送輥61可旋轉地設置成以與輸送輥60之間置有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的方式面對輸送輥60,也就是說,夾送輥61可旋轉地設置在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的下部。例如,夾送輥61被彈簧朝向輸送輥60推壓。結果,輸送輥對59通過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朝向記錄部40、即在輸送方向上夾壓并輸送片材50。〈排出輥對64>如圖2所示,作為第二輥對的示例的排出輥對64設置在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 (片材排出路徑18)中,該排出輥對64位于記錄部40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排出輥對64 由片材排出輥62和正齒輥63構成。片材排出輥62設置在片材排出路徑18的下部并通過片材輸送馬達102的驅動動力旋轉。正齒輥63以與片材排出輥62之間置有片材排出路徑 18的方式可旋轉地設置在片材排出輥62的上側。例如,正齒輥63被彈簧朝向片材排出輥 62推壓。結果,排出輥對64通過片材排出路徑18朝向片材排出盤23、即在輸送方向上朝下游側夾壓并輸送片材50?!粗虚g輥對56>如圖2所示,在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 (彎曲路徑17)中設置有中間輥對56,該中間輥對56位于輸送輥對59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上游側。中間輥對56由第一中間輥57和第二中間輥58構成。第一中間輥57設置在彎曲路徑17的外部并通過片材輸送馬達102的驅動動力旋轉。第二中間輥58可旋轉地設置成以與第一中間輥57之間置有彎曲路徑17的方式面對第一中間輥57。例如,第二中間輥58被彈簧朝向第一中間輥57推壓。結果,中間輥對56通過彎曲路徑17朝向輸送輥對59夾壓并輸送片材50。應指出的是,片材輸送馬達102的驅動動力經由未示出的中間齒輪和未示出的皮帶傳遞至諸如輸送輥60的輥。< 記錄部 40>如圖2所示,記錄部40包括記錄頭42和滑架41,在該滑架41上安裝記錄頭42, 并且該記錄頭42在與垂直于圖2的紙面的方向一致的主掃描方向上往復運動。分別從未示出的墨盒向記錄頭42供應相應四種顏色即青色(C)、品紅色(M)、黃色(Y)和黑色(Bk) 的墨。記錄頭42從在記錄頭42的下表面中形成的噴嘴噴射作為精細墨滴的墨?;?1 在主掃描方向上往復運動,由此記錄頭42相應地相對于記錄片材50往復運動。記錄頭42 在往復運動的同時噴射相應的墨,以將圖像記錄于通過片材排出路徑18在諸如壓板43的支撐構件上輸送的記錄片材50上。壓板43設置在記錄部40下方以面對記錄部40,以便支撐沿片材排出路徑18在記錄部40的正下方的位置處被輸送的記錄片材50。壓板43由第一框架主體M支撐。 在記錄片材50通過第一供應部28從片材供應盤22或通過第二供應部38從片材供應盤21供應至彎曲路徑17之后,片材50由輸送輥對59引導至記錄部40,在該記錄部 40處由記錄頭42記錄圖像。然后,片材50由排出輥對64排出到片材排出盤23上。
〈路徑切換部97和逆向輥對65>
如圖2所示,路徑切換部97和作為第三輥對的示例的逆向輥對65設置用于將在片材排出路徑18中位于排出輥對64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下游的記錄片材50引導至以下將描述的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路徑切換部97設置在排出輥對64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逆向輥對64設置在路徑切換部97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逆向輥對65由驅動輥66和正齒輥67構成。驅動輥66設置在第一片材輸送路徑 16(片材排出路徑18)的下部并通過片材輸送馬達102的驅動動力旋轉。正齒輥67以與驅動輥66之間置有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的方式可旋轉地設置在驅動輥66的上側。例如,正齒輥67被彈簧朝向驅動輥66推壓。這允許逆向輥對65夾壓記錄片材50。驅動輥66可正向和逆向地旋轉。當正向旋轉時,驅動輥66在輸送方向上輸送記錄片材50。當逆向旋轉時,驅動輥66在與輸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輸送記錄片材50。路徑切換部97包括活板96、軸98和副輥100、101?;畎?6可繞軸98在(a)圖2 中由實線指示的作為第三姿態(tài)的示例的片材排出姿態(tài)與(b)圖2中由虛線指示的作為第四姿態(tài)的示例的片材逆向姿態(tài)之間樞轉。片材排出姿態(tài)是如下姿態(tài),該姿態(tài)用于通過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將已經過記錄部40的記錄片材50輸送至下游側,將片材50排出到片材排出盤23上。片材逆向姿態(tài)是用于將記錄片材50引導至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的姿態(tài)。分別作為正齒輥的副輥100、101可旋轉地安裝在活板96的下表面上。軸98的相反端部由以下將描述的第二右板83和第二左板84可旋轉地支撐。路徑切換部97通常通過其自重而向下樞轉來保持處于片材逆向姿態(tài)。當已經過記錄部40的正下方的位置的記錄片材50的前端在路徑切換部97處于片材逆向姿態(tài)的狀態(tài)下到達路徑切換部97時,由記錄片材50的上表面擠壓路徑切換部97,這將路徑切換部 97的姿態(tài)從片材逆向姿態(tài)變成片材排出姿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被繼續(xù)輸送的記錄片材50由設置在路徑切換部91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下游的逆向輥對65夾壓。由于驅動輥66在路徑切換部97保持處于片材排出姿態(tài)的狀態(tài)下正向旋轉,所以記錄片材50被朝向片材排出盤23 輸送。當記錄片材50的后端部已到達位于副輥101的上游側的預定位置時,路徑切換部97 的用于通過其自重使路徑切換部97朝向片材逆向姿態(tài)側樞轉的力變得比記錄片材50的用于向上擠壓片材切換部97的力大。因此,路徑切換部97的姿態(tài)從片材排出姿態(tài)變成片材逆向姿態(tài)。結果,記錄片材50的后端部由副輥101向下擠壓,以便被朝向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或片材逆向路徑90引導。在單面記錄的情況下,驅動輥66繼續(xù)正向旋轉。結果,將記錄片材50排出到片材排出盤23上。另一方面,在雙面記錄的情況下,驅動輥66的旋轉在向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 引導記錄片材50的后端部的狀態(tài)下從正向旋轉變成逆向旋轉。結果,記錄片材50被切換回或輸送到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中。<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如圖2所示,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設置在打印部11中。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將記錄片材50從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中的記錄部40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引導至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中的輸送輥對59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上游側。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在分支開口 91處從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 (片材排出路徑18)分支,并且延伸以便穿過在記錄部 40下方并在片材供應盤22上方的位置,然后在會合點92處與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彎曲路徑17)匯合。在由圖2中的雙點劃線箭頭指示的片材再供應方向上將記錄片材50輸送通過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其正面被記錄有圖像的記錄片材50通過經過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被翻轉或顛倒,并被再次供應至記錄部40。于是,由記錄部40以與將圖像記錄在正面上的相同方式將圖像記錄在記錄片材50的背面上。 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由上述第一框架主體M和下引導構件55限定,該下引導構件55設置在第一框架主體M下方以便以該下引導構件55與該第一框架主體M之間置有指定距離的方式面對第一框架主體M。
<再輸送輥對68和片材輸送臂74>在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中設置有由再輸送或再供應輥69和作為夾壓構件的示例的夾送輥70構成的再輸送輥對68。夾送輥70設置在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的上部,以便如以下將描述地被再輸送輥69擠壓。再輸送輥69設置在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的下部,以便以與夾送輥70之間置有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的方式面對夾送輥70。再輸送輥69通過片材輸送馬達102的驅動動力旋轉。再輸送輥69的旋轉使再輸送輥對68將從分支開口 91 向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輸送的記錄片材50夾壓并輸送至會合點92、即第一片材輸送路徑 16。諸如片材輸送臂74的第二臂設置在下引導構件55下方。片材輸送臂74在該片材輸送臂74的基端部(即該片材輸送臂74的前端部)處由軸27支撐,以便可繞軸27樞轉。再輸送輥69在片材輸送臂74的末端部(即后端部)處由軸可旋轉地支撐。未示出的螺旋彈簧安裝在片材輸送臂74上。片材輸送臂74被螺旋彈簧的彈力推壓,以便在由箭頭 71指示的方向上樞轉。結果,再輸送輥69保持與夾送輥70擠壓接觸。在本實施例中,片材輸送臂74和片材供應臂沈可繞相同的樞轉軸、即軸27樞轉。應指出的是,片材輸送臂74 和片材供應臂26可通過不同的樞轉軸樞轉。< 第一框架 76>如圖3和圖4所示,打印部11包括三個金屬框架,即第一框架76、第二框架77和第三框架78。框架76、77、78中的每個框架均安裝在打印部11的殼體80的上部上。也就是說,每個框架76、77、78均由殼體80支撐。如圖5所示,第一框架76由作為底板的示例的第一框架主體M、一對側板(即第一右板81和第一左板82)和導軌45、46構成。第一框架主體M由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展開的大體上平面的矩形板形成。壓板43由第一框架主體M的上表面支撐。第一右板81直立地設置在第一框架主體 54的上表面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右端。第一左板82直立地設置在第一框架主體M的上表面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左端。應指出的是,為了使第一框架主體M不容易翹曲,第一框架主體M的在前后方向8上的相反端部被彎曲。第一右板81和第一左板82中的每一個板均由在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上展開的大體上平面的矩形板形成。也就是說,第一右板81和第一左板82中的每一個板均直立地設置成在前后方向8上(即在輸送方向上)展開。此外,第一右板81與輸送通過片材排出路徑18的記錄片材50的在記錄片材50的寬度方向上(即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心之間在左右方向9上的距離與第一左板82與記錄片材50的該中心之間在左右方向9上的距離相同。也就是說,第一右板81與第一左板82安裝在第一框架主體M上,以便在左右方向9上關于記錄片材50的中心對稱。
導軌45、46安裝在第一右板81和第一左板82的相應的上表面上。導軌45、46中的每個導軌具有在片材排出路徑18的寬度方向上、即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平板形狀。導軌45、46設置成在輸送方向上以導軌45與46之間有指定距離地彼此離開。如上所述,記錄頭42被保持在滑架41上。此外,滑架41支撐在導軌45、46上,以便可在片材排出路徑 18的寬度方向上、即在左右方向9上滑動。也就是說,第一框架76支撐記錄部40。輸送輥對59、排出輥對64和夾送輥對70中的每一個輥對在它們相應的軸向方向上(即在左右方向9上)的相反端部由第一右板81和第一左板82可旋轉地支撐。〈第二框架77>如圖6所示,第二框架77由上板86、下引導構件55和一對側板(第二右板83和第二左板84)構成。上板86由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展開的大體上的矩形平板形成。上引導構件53安裝在上板86的下表面上。上板86的下表面在該下表面的右端處固定至第二右板83的上表面的前端。此外,上板86的下表面在該下表面的左端處固定至第二左板84的上表面。第二右板83和第二左板84中的每一個板均由在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上展開的大體上的矩形平板形成。第二右板83在前后方向8上比第二左板84長。片材供應臂 26、片材輸送臂74、逆向輥對65和路徑切換部97的軸98中的每一個在它們相應的軸向方向上(即在左右方向9上)的相反端部由第二右板83和第二左板84可旋轉地支撐。應指出的是,片材供應臂36可由或可不由第二右板83和第二左板84、即第二框架77支撐。然而,即使在片材供應臂36不由第二框架77支撐的情況下,片材供應臂36也不是由第一框架76支撐,而是由除第一框架76和第二框架77以外的框架支撐。下引導構件55由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展開的大體上的矩形平板形成。在上引導構件53下方,下引導構件55的前端部在該前端部的右端處安裝在第二右板83的左側表面上,并在該前端部的左端處安裝在第二左板84的右側表面上。下引導構件55的上表面(即用于將記錄片材50輸送通過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的片材輸送表面)從該上表面的前端部朝該上表面的后側傾斜。如圖5所示,在第一框架76的第一右板81的前端部中形成有凹陷部87,并且在第一框架76的第一左板82的前端部中形成有凹陷部88。凹陷部87、88向后凹陷,也就是說向前打開。以下將描述的突出部120、121分別插入凹陷部87、88。每個凹陷部87、88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寬度均比每個突出部120、121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寬度大。此外,如圖6 所示,突出部120設置在第二右板83的左側表面上以便向左突出。具體地,突出部120位于左側表面的在前后方向8上大體上的中心位置并位于該左側表面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上端附近。突出部121設置在第二左板84的右側表面以便從與突出部120對應的位置向右突出。突出部120、121中的每個突出部均由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展開并在上下方向7上具有相對小的厚度的板形成。應指出的是,代替上述結構,MFDlO可構造成使得突出部形成在第一框架76上,而凹陷部形成在第二框架77中。當?shù)诙蚣?7在其下部處由殼體80支撐時,突出部120裝配到第一框架76的凹陷部87中,使得突出部120的后端與凹陷部87向后擠壓接觸,并且突出部121裝配到第一框架76的凹陷部88中,使得突出部121的后端與凹陷部88向后擠壓接觸。也就是說,第一框架76不直接連接至第二框架77 (換句話說,第一框架76與第二框架77分開設置)而是在第一框架76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下游部處保持與第二框架77接觸。由于第二框架77向后擠壓到第一框架76上,所以第二框架77相對于第一框架76 在前后方向8上定位。然而,每個突出部120、121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寬度均比每個凹陷部87、88在上下方向7上的寬度小。因此,突出部120、121中的每個突出部在每個突出部 120、121均保持與凹陷部87、88中的對應的一個凹陷部接觸的狀態(tài)下均可在上下方向7上移動。也就是說,第二框架77相對于第一框架76在上下方向7上不定位。<第三框架78>如圖5所示,第三框架78設置在第一框架76的第一左板82的左側。第三框架78 由(a)未示出的位于片材輸送馬達102下方的底板、(b)位于馬達102的右側的第三右板 93和(c)位于馬達102的左側的第三左板94構成,從而包圍片材輸送馬達102的右表面、 左表面和下表面。片材輸送馬達102的未示出的軸在其軸向方向(即左右方向9)上的相反端部分別由第三右板93和第三左板94可旋轉地支撐。此外,第三右板93和第三左板94 的相應上端部支撐輸送輥60,使得輥60可旋轉。此外,第三框架78沿以輸送輥60的旋轉軸為中心的同心圓(由圖5中的虛線指示)的切向方向104連接至或緊固至第一框架76。例如,在以輸送輥60的旋轉軸為中心的同心圓的切向方向104上將用于將第三框架78緊固至或連接至第一框架76的導軌46的螺釘103緊固至導軌46。應指出的是,第三框架78可設置在第一框架76的第一右板81的右側。此外,第三框架78可設置在第一左板82的外側和第一右板81的外側中的每個外側。<殼體80對于第一框架76的支撐>圖7示出從圖3所示的部件拆卸了第一框架76和第二框架77的殼體80。殼體 80包括支撐構件130、支撐構件131和支撐構件132。支撐構件130和支撐構件131中的每個支撐構件均為輔助支撐構件的示例。支撐構件130中的每個支撐構件均具有用作用于支撐第一框架76的支撐表面105的上表面。支撐構件131中的每個支撐構件均具有上表面, 在該上表面中形成有用于固定第一框架76的螺釘孔106。支撐構件132中的每個支撐構件均具有上表面,在該上表面中形成有用于固定第二框架77的螺釘孔107。此外,殼體80例如在其中形成有用于支撐和固定掃描部12的殼體79的螺釘孔108。如圖8所示,殼體80具有支撐表面105A、105B、105C、105D。支撐表面105A用于支撐第一框架76的第一右板81的下表面的前端部。支撐表面105B用于支撐第一右板81的下表面的后端。支撐表面105C用于支撐第一框架76的第一左板82的下表面的前端。支撐表面105D用于支撐第一左板82的下表面的后端。另外,殼體80在其中形成有螺釘孔 106A、106B。螺釘孔106A位于支撐表面105A與支撐表面105B之間,以便固定第一框架76 的第一右板81的下表面的中心部。螺釘孔106B位于支撐表面105C與支撐表面105D之間, 以便固定第一框架76的第一左板82的下表面的中心部。支撐表面105A包括直立地設置以便從支撐表面105A的前端和右端向上延伸的壁部109。支撐表面105B包括直立地設置以便從支撐表面105B的后端和右端向上延伸的壁部109。支撐表面105C包括直立地設置以便從支撐表面105C的前端和左端向上延伸的壁部109。支撐表面105D包括直立地設置以便從支撐表面105D的后端和左端向上延伸的壁部 109。如圖9A和圖9B所示,支撐表面105A、105B中的每個支撐表面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位置比支撐表面105C、105D中的每個支撐表面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位置稍高。此外,螺釘孔106A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位置比螺釘孔106B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位置稍低。支撐表面105A、105B與螺釘孔106B位于相同的高度,而支撐表面105C、105D與螺釘孔106A位于相同的高度。在已從支撐表面105和螺釘孔106的上側放置第一框架76的情況下,第一框架76 與支撐表面105A、105B和螺釘孔106B接觸。也就是說,第一框架76在其下部由殼體80在三個點處支撐。換句話說,第一框架76由殼體80的三個部分支撐。 另一方面,支撐表面105C、105D和螺釘孔106A位于第一框架76的下部附近并且不接觸第一框架76。然而,在第一框架76由于第一框架76的翹曲、扭轉等而從該第一框架 76的初始位置向下位移的情況下,支撐表面105C、105D和螺釘孔106A能支撐第一框架76。 也就是說,支撐表面105C、105D和螺釘孔106A中的每一個均為輔助支撐構件的示例。第一框架76和殼體80通過螺釘110彼此固定。具體地,如圖9B所示,螺釘110從第一左板82的上側通過第一左板82插入并緊固至保持與第一左板82接觸的支撐構件131 的螺釘孔106B。結果,第一左板82和殼體80通過螺釘110彼此固定。然而,螺釘孔106A 具有比螺釘110的直徑大的直徑。因此,螺釘110從第一右板81的上側穿透或穿過第一右板81但不緊固至螺釘孔106A,但螺釘110通過螺釘孔106A插入。也就是說,第一右板81 不通過螺釘110固定至殼體80。鑒于以上所述,第一框架76在由殼體80支撐的三個點(支撐表面105C、105D和螺釘孔106B)中的一點(螺釘孔106B)處固定至殼體80。應指出的是,支撐表面105與螺釘孔106之間的高度關系不限于上述關系。例如, 該MFDlO可構造成使得支撐表面105A、105B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位置比支撐表面105C、 105D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位置稍低,而螺釘孔106A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位置比螺釘孔106B 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位置稍高?!磳嵤├膬?yōu)點〉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框架76支撐記錄部40。另一方面,第二框架77支撐片材供應臂沈,在該片材供應臂沈上安裝用于向第一片材輸送路徑16供應記錄片材50的片材供應輥25。此外,第一框架76與第二框架77彼此不直接連接。結果,片材供應臂沈在上下方向7上通過片材供應臂沈的供應操作產生的用于供應記錄片材50的力僅作用于第二框架77而不作用于第一框架76。因此,即使在另一張記錄片材50上的圖像記錄期間執(zhí)行用于供應某一張記錄片材50的片材供應操作的情況下,也能夠減小片材供應操作對圖像記錄的影響,從而減輕記錄在記錄片材50上的圖像質量的劣化。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框架76由殼體80在三個點處支撐。在三個點支撐的情況下,即使在改變三個點中的至少一點的一個或多個高度的情況下,包括三個點的面也確定為平面,這種情形從不引起扭轉或扭曲。因此,即使在殼體80由于殼體80放置在不平坦的位置而彎曲或扭曲和彎曲或扭曲的效果已影響第一框架76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第一框架76的扭曲。應指出的是,如上所述,第一框架76與第二框架77彼此分開或者彼此不連接,但第一框架76和第二框架77均由殼體80支撐。因此,片材供應臂沈的在上下方
12向7上的力可作用于第二框架77,然后經由殼體80不利地作用于第一框架76。然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框架76由殼體80在三個點處支撐,從而使得能夠防止第一框架76通過從第二框架77施加的力彎曲。在第一框架76在三個點固定至殼體80的情況下并且在已改變三個點中的至少一點的一個或多個高度的情況下,第一框架76可扭曲。然而,該MFDlO構造成使得第一框架 76在一點處固定至殼體80,并且其他兩點僅僅在不固定的情況下被支撐。因此,即使在已改變三個點中的至少一點的一個或多個高度的情況下,也能防止第一框架76的扭曲。例如,殼體80對于第一框架76的三個點支撐具有比四點支撐低的穩(wěn)定性。因此, 在打印部11猛烈搖擺的情況下,例如第一框架76可明顯傾斜。然而,在上述實施例中,設置在第一框架76的下部附近的支撐構件130、131支撐要傾斜的第一框架76,從而防止第一框架76明顯傾斜。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框架76在其前端處保持與第二框架77接觸。結果, 第二框架77相對于第一框架76在前后方向8上(沿輸送方向)定位。此外,第二框架77 相對于第一框架76在上下方向7上不定位。因此,能夠防止片材供應臂沈在上下方向7 上的力(由片材供應操作產生的力)作用于第一框架76。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路徑切換部97由第二框架77支撐。結果,能夠防止由路徑切換部97的姿態(tài)改變產生的力作用于第一框架76。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片材輸送臂74由第二框架77支撐。結果,能夠防止片材輸送臂74的由再輸送輥69和夾送輥70的操作產生的、用于夾壓輸送通過第二片材輸送路徑90的記錄片材50的力作用于第一框架76。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用于支撐輸送輥對59的第一右板81和第一左板82設置成在左右方向9上關于記錄片材50的在該記錄片材的與左右方向9 一致的寬度方向上的中心對稱。因此,當輸送記錄片材50時,能夠減小在記錄片材50的寬度方向上的輸送量和準確度的變化。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片材輸送馬達102由不支撐輸送輥對59和排出輥對64的第三框架78支撐。因此,能夠防止片材輸送馬達102的重量或例如由片材輸送馬達102在其驅動期間的振動產生的力影響或作用于第一框架76。此外,由于不需要第一框架76支撐片材輸送馬達102,所以能使第一框架76較小。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三框架78相對于輸送輥對59的旋轉軸沿豎直方向定位。因此,當?shù)谌蚣?8連接至或緊固至第一框架76時,能夠防止在左右方向9上的力從第三框架78傳遞至第一框架76。
權利要求
1.一種圖像記錄設備,包括第一輸送路徑,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用于在輸送方向上引導記錄介質;記錄部,所述記錄部構造成將圖像記錄在由所述第一輸送路徑引導的所述記錄介質上;盤,所述盤設置在所述記錄部的下方,以便容納所述記錄介質;供應輥,所述供應輥構造成將由所述盤容納的所述記錄介質供應到所述第一輸送路徑;第一臂,所述第一臂設置在所述盤的上方,其中所述供應輥設置在所述第一臂的末端上;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構造成支撐所述記錄部;以及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與所述第一框架分開設置,并且所述第二框架構造成支撐所述第一臂。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還包括第一輥對,所述第一輥對設置在所述第一輸送路徑中,且設置在所述記錄部的在所述輸送方向上的上游側,并且所述第一輥對構造成輸送所述記錄介質;以及第二輥對,所述第二輥對設置在所述第一輸送路徑中,且設置在所述記錄部的在所述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并且所述第二輥對構造成輸送所述記錄介質。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還包括殼體,所述殼體構造成支撐所述第一框架。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由所述殼體在三個點處支撐。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在所述三個點中的一個點處固定至所述殼體。
6.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其中所述殼體包括至少一個輔助支撐構件, 所述至少一個輔助支撐構件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的下方,以便支撐所述第一框架。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其中所述第二框架通過接觸所述第一框架而相對于所述第一框架在所述輸送方向上定位。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中的一個框架中形成有凹陷部,并且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中的另一個框架具有能夠插入到所述凹陷部中的突出部,并且其中所述凹陷部的在與所述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寬度比所述突出部的在與所述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寬度大。
9.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其中所述第二框架與所述第一框架分開地被所述殼體支撐。
10.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還包括第二輸送路徑,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用于將所述記錄介質從所述第一輸送路徑中的位于所述記錄部的在所述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的位置引導至所述第一輸送路徑中的位于所述第一輥對的在所述輸送方向上的上游側的位置;路徑切換部,所述路徑切換部設置在所述第一輸送路徑中,且設置在所述記錄部的在所述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并且所述路徑切換部構造成切換路徑,以便選擇性地將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至用于在所述輸送方向上輸送已經過所述記錄部的所述記錄介質的路徑和用于將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至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路徑中的一個路徑;以及第三輥對,所述第三輥對設置在所述第一輸送路徑中,且設置在所述路徑切換部的在所述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以便所述第三輥對能夠在正向方向上和在逆向方向上旋轉,其中所述第三輥對在所述正向方向和所述逆向方向中的一個方向上旋轉以在所述輸送方向上輸送所述記錄介質,并且所述第三輥對在所述正向方向和所述逆向方向中的另一方向上旋轉以在與所述輸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輸送所述記錄介質;其中所述第二框架構造成支撐所述路徑切換部和所述第三輥對。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還包括夾壓構件,所述夾壓構件設置在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上方;再供應輥,所述再供應輥設置在所述夾壓輥的下方從而面對所述夾壓構件,并且所述再供應輥與所述夾壓構件一起夾壓已被輸送至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所述記錄介質,以將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至所述第一輸送路徑;以及第二臂,所述第二臂可樞轉地設置在所述第二輸送路徑的下方,其中所述再供應輥安裝在所述第二臂的末端上;其中所述第一框架構造成支撐所述夾壓構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框架構造成支撐所述第二臂。
12.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包括支撐構件,所述支撐構件構造成支撐在所述第一輸送路徑中被輸送通過所述記錄部的正下方的位置的所述記錄介質; 底板一對側板,所述一對側板設置成在所述輸送方向上延伸并分別從所述底板的在所述底板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個相反端直立,所述寬度方向是與所述輸送方向垂直且沿著所述支撐構件的方向;其中所述第一輥對由所述一對側板支撐;并且其中所述一對側板設置成關于由所述支撐構件支撐的所述記錄介質的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的中心在所述寬度方向上對稱。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還包括第三框架,所述第三框架設置在所述一對側板的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的兩個相反側中的至少一側,以便支撐用于驅動所述第一輥對和所述第二輥對的驅動部。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其中所述第三框架沿著以所述第一輥對的旋轉軸為中心的同心圓的切向方向連接至所述第一框架。
全文摘要
圖像記錄設備包括第一輸送路徑,第一輸送路徑用于在輸送方向上引導記錄介質;記錄部,記錄部構造成將圖像記錄在由第一輸送路徑引導的記錄介質上;盤,盤設置在記錄部的下方,以便容納記錄介質;供應輥,供應輥構造成將由盤容納的記錄介質供應到第一輸送路徑;第一臂,第一臂設置在盤的上方,供應輥設置在第一臂的末端上;第一框架,第一框架構造成支撐記錄部;以及第二框架,第二框架與第一框架分開設置,第二框架構造成支撐第一臂。該圖像記錄設備能減小介質供應操作對圖像記錄的影響,從而減輕記錄在記錄介質上的圖像質量的劣化。
文檔編號B41J2/01GK102285220SQ2011100703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6月17日
發(fā)明者佐本賢治, 古閑雄二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