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墨盒、噴墨記錄系統(tǒng)以及噴墨記錄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490810閱讀:16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墨盒、噴墨記錄系統(tǒng)以及噴墨記錄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儲存噴墨記錄用墨的墨盒、包括與墨盒連接的噴墨記錄設備的噴墨記錄系統(tǒng)、以及噴墨記錄設備。優(yōu)選地,該噴墨盒可拆卸地附接在配置有連接部件的噴墨記錄設備上,該連接部件使得可以通過給墨盒施加氣壓來供墨。
      背景技術
      噴墨記錄設備可用于范圍從打印量較少的消費者用制品至打印量較大的辦公用或商業(yè)用制品的多種制品。其中,用于大量打印的噴墨記錄設備采用大容量墨盒以減少墨盒的更換頻率。這種墨盒采用適于被附接在記錄設備內部的構造。并且,此記錄設備中,通過經(jīng)由供墨管連接墨盒與記錄頭(或者與該記錄頭連接的副罐)來供墨。另外,在用于大量打印的辦公用或商業(yè)用噴墨記錄設備中,需要加快打印速度。在采用供墨管的噴墨記錄設備中,該供墨管內會發(fā)生顯著的壓力損失,以致為了以穩(wěn)定的方式供墨,有利的是提供一種有助于減少壓力損失的構造。在已實現(xiàn)提高打印速度的構造中,壓力被施加給儲存于例如墨盒內的墨以強制產(chǎn)生朝向記錄頭的墨流,從而給副罐供應必要且足夠量的墨。作為壓力生成系統(tǒng)的一示例,已知這樣一種系統(tǒng),其中,墨盒以氣密構造附接在噴墨記錄設備上且加壓空氣被供應給該墨盒。一般已知這樣一種構造,其中,單獨設置與供墨有關的結構和與加壓有關的結構, 且它們與墨盒獨立連接。相反,日本專利申請文獻特開No. 2004-306496提出這樣一種構造,這些構造一體地配置有供墨用結構和加壓用結構。以下,將參照附圖簡要描述日本專利申請文獻特開No. 2004-306496中所述的構造。如圖11所示,噴墨記錄設備110配置有安裝于滑架111上的記錄頭112以及用于保持從下述墨盒150供給的墨的副罐113。另外,設置有供墨盒150可拆卸地附接于其上的附接部117。另外,附接部117中設置有當墨盒150附接時與該墨盒150的供墨部件連接的連接部件120。連接部件120配置有墨導出路125、墨導出口(未表示)、空氣導入路122和空氣導入口 121。并且,連接部件120與墨管116連接,該墨管116構成經(jīng)由與記錄頭112的副罐113連接來供墨的墨路。另外,空氣導入口 121經(jīng)由空氣導入路122與空氣管115連接, 該空氣管115構成與氣泵114連接的空氣路,該氣泵114產(chǎn)生用于從墨盒115向副罐113 壓送墨的加壓空氣。并且,設置有包圍墨導出路125、空氣導入路122和空氣導入口 121的空氣密封件 171??諝饷芊饧?71配置有唇狀周緣,該唇狀周緣由彈性材料形成且被構造成當墨盒150 和連接部件120彼此連接時與該墨盒150的開口部153的外周緊密接觸以密封其內部空間。如圖12所示,上述用于附接到噴墨記錄設備110上的墨盒150包括殼體151,該殼體151收容由噴管162和墨收容體161組成的墨收容體單元160。墨收容體161由柔性膜形成的墨袋構成。另一方面,噴管162配置有由具有供墨口 167的彈性部件構成的墨密封件163,該供墨口 167與構成噴墨記錄設備110的連接部件120的墨導出路125的針狀管連接。墨收容體單元160利用噴管的一部分且在該噴管162與殼體151的限制部件155之間留有游隙(間隙)的情況下安裝于該限制部件155上。另外,殼體151配置有開口部153, 該開口部153被構造用于在墨收容體單元160設置于殼體151內的狀態(tài)下露出供墨口 167。 墨盒150的空間部巧4經(jīng)由開口部153以及限制部件155與噴管162之間的間隙與外部連
      ο圖13表示附接在圖11所示噴墨記錄設備110上的圖12所示墨盒150。墨導出路 125插入穿過墨盒150的供墨口 167以與儲存在墨收容體單元160的墨收容體161內的墨 140連通。與此同時,空氣密封件171被壓靠開口部153的外周且與其保持接觸,從而在該空氣密封件171的抵接部(唇部)171a變形的狀態(tài)下阻塞該開口部153。結果,由墨盒150 的內部空間形成的空間部154除了與空氣導入口 121連通以外密閉。此狀態(tài)下,氣泵114 被操作以送入空氣,借此墨盒150的內部被加壓以壓縮墨收容體161,從而向記錄頭112的副罐113壓送墨140。然而,在空氣密封件171設于噴墨記錄設備110內的構造中,當墨盒150的更換次數(shù)增加時,該空氣密封件171的材料性能惡化,使得其難以形成用于執(zhí)行加壓供墨的氣密構造。更具體地,在日本專利申請文獻特開NO. 2004-306496所述的構造中,空氣密封件171 遭受很大的彈性變形,隨著時間過去表現(xiàn)出蠕變。此情況下,壓力會從唇部171a選出到外部。為防止壓力逸出,要求空氣密封件171在記錄設備的使用壽命期間保持耐久性,這意味著對材料選擇、用于確保密封性能的構造等的限制。另外,墨盒150在空氣密封件171與該墨盒150的開口部153彼此面對的狀態(tài)下插入。因此,通過使墨盒150抵接唇部171a來完成附接,使得該墨盒150的附接行程的一致性程度較低(因此墨盒需要插入多次直至該墨盒正確地抵接唇部171a)。為增大行程的一致性程度,可整體操作密封件的構造或者增大該密封件的尺寸;然而這又招致成本由于結構復雜化而增加或者設計構造的自由度降低。另外,在日本專利申請文獻特開NO. 2004-306496所述的構造中,在利用空氣進行加壓時,壓力被施加以向外擴張空氣密封件171的唇部171a。因此,有可能由彈性材料形成的唇部171a在壓力下屈服并與殼體脫開,從而使得壓力逸出。另外,墨盒150的開口部153(寬大地)開口,且供墨口 167非常貼近開口部153 地面向該開口部153(因此該供墨口 167未被覆蓋)。結果,不能防止用戶觸碰供墨口 167, 從而有可能用戶在操作(例如裝卸)墨盒150的同時手上沾染上墨。

      發(fā)明內容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中,由于附接而變形的密封件構造設置在墨盒側(因而形成該墨盒的一部分)。依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提供這樣一種墨盒和噴墨記錄設備,其實現(xiàn)對墨盒的插入行程的設計自由度的改進和/或對墨盒的可操縱性的改進。依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一種墨盒,用于在與記錄設備連接時給所述記錄設備供墨, 所述墨盒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內部和開口部;柔性的墨收容體,所述墨收容體用于收容墨且設置在所述殼體的所述內部中;供墨體,所述供墨體附接在所述墨收容體上,用于在所述墨盒與所述記錄設備連接的情況下沿著從所述墨收容體到所述記錄設備的墨流方向供墨;第一密封裝置;以及第二密封裝置,所述第二密封裝置沿所述墨流方向設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裝置的上游,其中,所述第一密封裝置設置用以在所述墨盒不與所述記錄設備連接的情況下保持所述墨收容體中的墨,所述第二密封裝置設置用以在所述墨盒與所述記錄設備連接時與所述記錄設備形成密封接合,以及所述第一密封裝置與所述第二密封裝置之間設置有與所述殼體的內部連通的間隙。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一種噴墨記錄系統(tǒng),包括與墨盒連接的噴墨記錄設備,所述噴墨記錄設備包括細長的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具有與所述記錄設備連接的近端和用于與墨盒連接的遠端,所述連接部件包括引向空氣導入口且用于把空氣引入所連接的墨盒內的空氣導入路以及引自墨導出口且用于把墨引入所述記錄設備內的墨導出路,其中, 所述墨導出口設在所述連接部件的所述遠端處且所述空氣導入口設在所述墨導出口與所述連接部件的所述近端之間;以及用于向所述空氣導入路供應壓縮空氣的泵,其中,所述細長連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經(jīng)由所述墨盒的殼體的所述開口部插入所述供墨體內,以使所述空氣導入口定位于所述第一與第二密封裝置之間且經(jīng)由所述第一密封裝置與第二密封裝置之間的間隙與所述殼體的內部連通。依據(jù)本發(fā)明的再一方面,一種噴墨記錄設備,設置用以與墨盒連接,所述噴墨記錄設備包括細長的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具有與所述記錄設備連接的近端和用于與墨盒連接的遠端,所述連接部件包括引向空氣導入口且用于把空氣引入所連接的墨盒內的空氣導入路以及引自墨導出口且用于把墨引入所述記錄設備內的墨導出路,其中,所述墨導出口設在所述連接部件的所述遠端處且所述空氣導入口設在所述墨導出口與所述連接部件的所述近端之間;以及用于向所述空氣導入路供應壓縮空氣的泵,其中,所述連接部件不包括用于提供與所連接墨盒氣密密封的空氣密封裝置。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中,提供一種采用空氣加壓系統(tǒng)且與大容積墨盒和高速打印兼容的記錄設備,其中,需要具有密封性能的部件可與墨盒一起更換(因此在每次插入新墨盒時更換密封部件),從而提高可靠性。另外,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中,需要相對于噴墨記錄設備具有氣密性的墨盒密封構造由徑向密封件的組合來形成,從而可以改進設計墨盒的插入行程的自由度。另外,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中,墨可能附著于其上的供墨口設在墨盒的內部以致不易于觸碰,從而改進墨盒的可操縱性。由以下參照附圖對示范實施例的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將變得明
      Mo


      包括在說明書中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的附圖表示本發(fā)明的示范實施例、特征和方面,且與以下描述一起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圖1是應用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設備的構造的一示例的示意剖視圖。圖2是應用本發(fā)明的墨盒的構造的一示例的示意剖視圖。圖3是應用本發(fā)明的墨盒的分解透視圖。
      圖4是附接在圖1所示噴墨記錄設備上的圖2所示墨盒的示意剖視圖。圖5是應用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設備的構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剖視圖。圖6是應用本發(fā)明的墨盒的構造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剖視圖。圖7是附接在圖5所示噴墨記錄設備上的圖6所示墨盒的示意剖視圖。圖8是應用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設備的構造的又一示例的示意剖視圖。圖9是應用本發(fā)明的墨盒的構造的又一示例的示意剖視圖。圖IOA是附接有墨盒的主要部的示意剖視圖;圖IOB是當墨盒開始被卸下時主要部的示意剖視圖;圖IOC是當墨盒正被卸下時主要部的示意剖視圖;以及圖IOD是當已完成墨盒的卸載時主要部的示意剖視圖。圖11是傳統(tǒng)記錄設備的構造的一示例的示意剖視圖。圖12是傳統(tǒng)墨盒的構造的一示例的示意剖視圖。圖13是附接在圖11所示噴墨記錄設備上的圖12所示墨盒的示意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各種示范實施例、特征和方面。以下將說明第一示范實施例。如圖1所示,噴墨記錄設備10配置有滑架11,該滑架11經(jīng)由利用電機驅動的正時帶(未表示)沿主掃描方向(即,記錄片材的寬度方向)往復移動。記錄頭12和用于保持從下述墨盒50供給的墨的副罐13安裝在滑架11上。副罐13內包括用于調整被供應給記錄頭12的墨的壓力的壓力調整機構(未表示)。在副罐13執(zhí)行壓力調整的目的是緩和由于伴隨滑架11移動的墨搖動導致的壓力變動,以及將負壓設定在允許記錄頭12執(zhí)行良好記錄的適當范圍內。一般設置用于在內部產(chǎn)生阻尼器功能的隔膜閥構造、壓力變動閥等作為壓力調整機構。另外,噴墨記錄設備10配置有附接部17。墨盒50能可釋放地附接于附接部17以及從附接部17卸下。設置有被構造成當墨盒50附接時與該墨盒50連接的連接部件20。 連接部件具有與附接部連接的近端以及從該附接部起延伸以與墨盒50連接的遠端。連接部件20配置有設在一個管體沈內的墨導出路25和空氣導入路22。在墨導出路25的遠端,設置墨導出口 M ;以及在空氣導入路22的遠端,設置空氣導入口 21。在附接部17的設有連接部件20的一側上,設置用于在附接墨盒時確定相對于插入方向的深度位置的止動件18。結果,在墨盒50附接到附接部17上時,該墨盒50抵接止動件18,從而確定墨盒相對于抵接附接方向的最終附接位置。連接部件20的墨導出口 M經(jīng)由墨導出路25與墨管16連接,該墨管16與記錄頭 12的副罐13連接且構成用于供墨的墨路。連接部件20的空氣導入口 21經(jīng)由空氣導入路 22與空氣管15連接,該空氣管15構成與氣泵14連接的氣路,該氣泵14產(chǎn)生用于從墨盒 50向副罐13壓送墨的加壓空氣。氣泵14配置有用于控制壓力的壓力傳感器和壓力調整閥 (兩者均未示出)。管體沈的構成連接部件20的基(近)部具有較大的直徑;管體的在空氣導入路 22的遠端伸出空氣導入口 21的部分形成為階躍變細的一段(因此直徑比基部小),作為墨導出路25的一部分延伸。接著,將參照圖2說明本示范實施例的墨盒50的構造。
      墨盒50包括作為主要部件的收容墨40的墨收容體61、與該墨收容體61連接的噴管62、以及收納該墨收容體61的殼體51。噴管62是向墨收容體61提供用于給噴墨記錄設備10供墨40的供墨口 67的部件。墨密封件(出于便利目的,有時稱為第一密封件)63、 閥64和彈簧65結合在設于噴管62內的供墨口 67中。閥64被設置成在彈簧65的作用下壓靠墨密封件63,且該墨密封件63通過罩件 66安裝在噴管62上以阻止脫離。墨密封件63為中心開口的環(huán)形構造,且其外周部保持與噴管62緊密接觸,從而確保該墨密封件63與噴管62之間的氣密性。在墨密封件63的墨收容體61側設置唇狀突起63a以環(huán)繞開口,從而在該墨密封件63與閥64抵接時實現(xiàn)緊密的密封。噴管62還配置有與設在殼體51內的一對限制部件55接合的接合部62a,以相對于該殼體51定位和固定墨袋單元60。出于便利目的,配置有噴管62、該噴管的接合部62a、墨密封件63、唇狀突起63a、 閥64、彈簧65、以及罩件66的構造將被稱為供墨體68。通過相互組裝供墨體68和墨收容體61獲得的構造將被稱為墨收容體單元60。通過這樣保持墨密封件63與噴管62緊密接觸且把閥64緊緊地壓靠該墨密封件 63,可以切斷墨收容體單元60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之間的連通。由于此構造,可抑制墨從墨收容體單元60的內部泄漏和由于蒸發(fā)等導致的墨劣化。墨密封件63由柔性材料形成, 例如丁基橡膠的橡膠材料或者例如彈性體的熱塑樹脂材料。通過把兩片長方形的柔性膜材一片疊加于另一片上,并熔接它們三邊的邊緣以使它們結合到一起,形成本示范實施例的墨袋(墨儲存器)61。噴管62被插入作為未熔接邊的剩余一邊,然后對膜執(zhí)行熔接,從而形成墨收容體單元60。具體地,構成墨收容體61的片材優(yōu)選通過按以下順序依次疊加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層、粘接層、鋁合金層、粘接層、尼龍層、粘接層和聚丙烯層(內表面層)形成。按照這種方式,通過設置作為中間層的鋁合金層,可阻斷經(jīng)由墨袋的透過氣體,從而可防止墨蒸發(fā)。另外,通過給層構造增加尼龍,可進一步防止由于彎曲和摩擦而在膜內產(chǎn)生穿孔。類似于內表面層,噴管也由主要成分為抗墨性能優(yōu)良的聚丙烯的材料形成,以便可以熔接和結合該噴管和墨袋,使其實現(xiàn)無泄漏的密封。如圖3所示,為形成墨盒50,通過把噴管62的接合部6 安裝且固定在如上所述的限制部件陽上,墨收容體單元60固定在容器體51a上,該容器體51a具有扁平外部構造且容器體51a的構成最大面積面的一側面開口(因此該容器體的三邊封閉,而該容器體的最大邊敞開,形成開口)。另外,覆蓋容器體51a的開口的膜56和覆蓋容器體51a的開口的蓋件51b按此順序放置到一起以形成墨盒。采用與容器體51a同材質的熔接層作為膜56。 在本示范實施例中,氣密膜56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層、粘接層和聚丙烯層形成。容器體51a和與容器體51a對應的蓋件51b也通過采用聚丙烯作為主要材料形成。若膜56暴露在外(不覆蓋),則存在其運輸或操縱過程中造成孔洞的可能性;另外,當內部加壓時,該膜經(jīng)由膨脹而發(fā)生變形;考慮到此,蓋件51b用于保護膜56并抑制其變形。氣密密封容器體51a的開口的方法不限于上述的那種;也可采用經(jīng)由振動熔接等形成氣密結構的方法;因此,可根據(jù)需要采用任何其它適當方法。本示范實施例的采用膜熔接的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墨袋不受安裝蓋等時的振動的影響,從而可降低墨泄漏的可能性。參照圖2,殼體51在與噴管62的供墨口 67對應的位置處具有開口 53。空氣密封件(出于便利目的,有時也稱為第二密封件)71設在開口 53處;空氣密封件71為中心開口的環(huán)形構造;其外周與殼體51保持接觸,從而實現(xiàn)與其外周部密封。為了防止脫離,空氣密封件71經(jīng)由中心開口的空氣密封件罩72安裝在殼體51上。第一密封件63和第二密封件 71彼此分離且它們之間具有與殼體的內部M連通的間隙。特別地,此間隙使開口 53與殼體M的內部之間能夠流體連通(例如,空氣流動)。由于以上構造,除了空氣密封件71的開口以外,墨盒50氣密密封。圖4表示附接在圖1所示噴墨記錄設備10上的圖2所示墨盒50。當墨盒50附接在記錄設備10的墨盒附接部17上時,管體沈的墨導出路25和設在其遠端附近的墨導出口 M首先通過空氣密封件71的孔進入墨盒50。然后,空氣導入口 21到達空氣密封件71。管體沈被成形為略大于空氣密封件71的內徑,使得該管體沈在向外擴張空氣密封件71的同時插入,結果該管體沈的外周被空氣密封件71密封。已通過空氣密封件71的管體沈的墨導出路25插入被形成于墨盒50內的供墨口 67中。與空氣密封件71的情況一樣,構成墨導出路25的管體沈的外周部在擴張墨密封件 63的同時插入至抵接閥64。通過這樣擴張墨密封件63,確保配置有墨導出路25的管體沈與墨密封件63之間的密封性能。當在此狀態(tài)下進一步推入墨盒50時,閥64被管體沈推入墨收容體單元60的內部,且設在墨導出路25的遠端附近的墨導出口 M與墨收容體61內的墨40連接。利用設在附接部17內的止動件18限制墨盒50的推入,使得不能執(zhí)行進一步的推入。更具體地,就墨盒50相對于連接部件20的插入/抽出路徑而言,空氣密封件71 設在上游側且墨密封件63設在下游側。如上所述,當墨盒50附接在噴墨記錄設備10上時,該墨盒50內部的空間部M通過管體沈和空氣密封件71限定為氣密室,墨收容體單元60位于該空間部M內。由于此構造,能夠使施加給墨收容體單元60內的墨40的壓力和施加給供墨口 67 的壓力相等。因此,不需要將構成墨導出路25的管體沈和墨密封件63的密封性能設計成能夠經(jīng)受壓力,從而可增強對墨泄漏的可靠性。采用此構造的供墨操作的一示例實施以下步驟。從氣泵14供應空氣給墨盒50內形成為氣密室的空間部討。墨盒50的內部由于供應給空間部M的空氣而加壓,墨收容體單元60也被加壓。已經(jīng)由墨收容體單元60的加壓而被加壓的墨40通過形成在墨導出路 25內的墨導出口 24,并經(jīng)由墨管16供應給安裝在滑架11上的副罐13。墨經(jīng)由副罐13供應給記錄頭12,并經(jīng)由設在該記錄頭12內的多個墨排出嘴噴射。利用設在氣泵14內的壓力調整閥和壓力檢測器來執(zhí)行此加壓的調整。當由加壓導致的氣壓達到超出預定值的水平時,壓力調整閥釋放壓力。具體地,采用例如使用彈簧的空氣閥的構造,其中,可利用彈簧力來設定壓力。由于此壓力調整閥,可防止由施加給墨盒 50和噴墨記錄設備10的空氣管15的過度壓力導致的損壞。利用壓力檢測器來檢測由于加壓導致的氣壓,并基于來自該壓力檢測器的信號對記錄設備內的氣泵執(zhí)行驅動控制。利用氣泵從大氣壓起開始加壓操作;當檢測到氣密室已到達預定壓力時,停止氣泵的驅動。相反,當氣密室內的壓力已降低至預定壓力以下的水平時,開始氣泵的加壓操作以執(zhí)行用于增大壓力的驅動。通過重復以上步驟,墨盒的加壓量維持于預定范圍內。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的墨盒中,需要維持氣密的密封部件、墨密封件和空氣密封件設在墨盒側,使得受到變形應力的密封部件能夠通過更換墨盒來更新。另外,墨密封件和空氣密封件與記錄設備的管體之間的密封通過該墨密封件和空氣密封件的內周面與該管體的外周面之間的周接觸來實現(xiàn),以便能夠相對于墨盒行程確保可靠的密封性能(因而實現(xiàn)對墨盒插入的可靠密封)。另外,墨密封件設在位于殼體外側的空氣密封件的內側,且當墨盒插入的時候,該空氣密封件在其抵接空氣導入筒時擴張,使得當墨盒單獨存在(從而不與記錄設備連接) 時,密封件的開口直徑小。如上所述,很難從墨盒的外部觸碰到供墨口,從而能夠抑制用戶在操縱墨盒時弄臟手的不便性。另外,在采用通過把空氣導入口和墨導出口組合在一個部件內形成的空氣/墨連接單元的本構造中,部件構造得以簡化,從而可以降低記錄設備的成本。噴墨記錄設備10的管體沈的構造不限于本示范實施例的構造,可預期在本發(fā)明優(yōu)點的范圍內可進行多種變形。盡管在以上示范實施例中,供墨口采用由墨密封件、閥和彈簧組成的構造,但也可采用針狀件/橡膠系統(tǒng),此系統(tǒng)采用具有尖銳遠端且被直接刺入壓縮橡膠部件內的針狀件。另外,墨袋的最內膜層和噴管的材料不限于聚丙烯,而是可適當選擇。例如,通過采用聚乙烯,可形成一種耐低溫沖擊的結構。當然對于膜層構造,可依據(jù)墨特性來適當選擇理想的構造。參照圖5至7,將說明處于附接狀態(tài)下的依據(jù)第二示范實施例的噴墨記錄設備和墨盒的構造。特別的,本示范實施例不同于第一示范實施例之處在于供墨體68和密封件80的構造。以下說明著眼于同第一示范實施例的結構差異。如圖5所示,噴墨記錄設備的連接部件20在構成該連接部件的管體沈的周圍配置有肋狀突起23。這與參照圖6所述的墨盒50的供墨體68的噴管62和密封件80的結構對應(接合);特別的,其是用于確保氣密性能的可靠性的結構。圖6表示墨盒50的構造。墨盒50的噴管62 —體配置有空氣密封區(qū)域和墨密封區(qū)域,且被設置成直接與殼體51相鄰。噴管62的內部設置有通過使墨密封件63 (第一密封件)和空氣密封件71 (第二密封件)一體化形成的密封件80。噴管62和密封件80成形為遵照噴墨記錄設備10的連接部件20的管體沈的構造;墨密封件63和空氣密封件71 成形為具有不同的直徑且兩者之間有階梯。空氣密封件71的直徑比墨密封件63的直徑大 (大一個階梯),且該空氣密封件71以管狀方式延伸,從而與管體沈的肋狀突起23在周向緊密接觸。密封件連通口 80a設在密封件80的空氣密封件71與墨密封件63之間,且噴管連通口 62b設在噴管62的空氣密封區(qū)域和墨密封區(qū)域之間。這些連通口被提供為彼此相配 (彼此對準),形成用于把從噴墨記錄設備10的空氣導入口 21送入的加壓空氣引入殼體51內的空氣連通口 81。因此,密封件連通口 80a形成位于第一和第二密封件之間且與殼體內部連通的間隙。特別的,連通口 80a使得殼體的開口 53和內部M之間能夠流體連通(例如,空氣流動)。盡管噴管62和殼體51可以成形為單獨部件,但它們也可彼此成為一體。一體化有助于簡化安裝結構,且從制造觀點來看也是較理想的。此情況下,可以例如打開殼體的兩側面,并從該殼體的左右兩側把用于形成墨袋的膜附接到噴管部上,從而直接在該殼體內部制備墨袋單元。圖7表示附接在上述噴墨記錄設備10上的墨盒50。特別的,墨盒50的空氣密封件71在噴墨記錄設備的肋狀突起23的作用下向外擴張,從而確保兩者間的密封性能。按照這種方式,墨盒50的開口 53被氣密密封,形成位于墨盒50的殼體51內部的氣密空間部 54。當完成附接時,空氣導入口 21與空氣連通口 81連通,從空氣導入口 21送來的加壓空氣經(jīng)由該空氣連通口 81送入氣密空間部M內。采用本示范實施例的構造,可通過減少密封部件的數(shù)量來降低成本,并可改進組裝性能。此構造例中,肋狀突起23設在構成噴墨記錄設備10的連接部件20的管體沈上, 由此不需要在墨盒50的空氣密封件71的內周面上設置突出肋且該內周面可成形為平面。 在空氣密封件71的內周面上設置有突出肋的構造中,加工時需要強制拔出,然而在本構造例中,不需要這樣,從而可實現(xiàn)部件的一體化而不犧牲可成型性。參照圖8、9和10,將說明第三示范實施例。如圖8所示,本示范實施例不同于其它示范實施例之處在于設在噴墨記錄設備10內且配置有墨導出口 24、墨導出路25、空氣導入口 21和空氣導入路22的連接部件20由均一直徑的管體沈形成。設在均一直徑管體沈內的墨導出路25的墨導出口 M在該管體沈的遠端附近的側面處開口,且空氣導入路22的空氣導入口 21在該管體沈的側面的中間部處開口。另外,如圖9所示,同第一示范實施例一樣,墨盒50采用的構造為由組合供墨體 68和墨收容體61形成的墨收容體單元60設在殼體51的內部、且該殼體51設有空氣密封件71。然而,在插入墨盒50內的連接部件20的管體沈中,用于設置空氣導入口 21的部分和用于設置墨導出口 M的部分具有相同的直徑,使得抵接管體26的空氣密封件71和墨密封件63具有近似相同的開口尺寸。在本示范實施例中,用于吸收并保持墨的墨吸收體82 設在空間部M內,以與空氣密封件71和噴管62之間的空間接觸。如圖IOA至IOD所示, 墨吸收體82被構造成當把墨盒50移離附接部17時,利用空氣密封件71擦除附著在墨導出口 M外周的墨或者從該墨導出口 M泄漏的墨來回收墨。在墨盒50附接在附接部17上的狀態(tài)下,墨吸收體82設在空氣密封件71沿重力方向(圖9中箭頭g所示)的下方。由于此構造,可以接收并回收從管體沈泄漏的墨或者在已利用空氣密封件71擦除后由于重力滴落的墨。參照圖IOA至10D,將說明從噴墨記錄設備上卸下墨盒的操作和舉動。圖IOA表示附接于記錄設備10上的墨盒50 ;此狀態(tài)下,墨導出口 M與墨袋內的墨40連通,空氣導入口 21與殼體51的空間部M連通(還參見圖2)。當在此狀態(tài)下發(fā)送加壓空氣時,墨得以供應。
      圖IOB表示正開始從記錄設備10上卸下的墨盒50 ;此狀態(tài)下,供墨體68的閥64 抵接墨密封件63,墨收容體61內的墨40與墨導出口 M之間的連通被切斷。此狀態(tài)下,未用于記錄的廢墨41附著在已與墨40接觸的管體沈的遠端區(qū)域的外周(圖IOB未表示附著于管體沈外周的廢墨,還參見圖2)。如圖IOC所示,當取出墨盒的操作進一步繼續(xù)時,管體沈和空氣密封件71相互摩擦,借此附著于管體26外周的廢墨41被擠壓(擦除),并逐漸集聚在管體沈的遠端側處。 如圖IOD所示,所集聚的廢墨從空氣密封件71移動至設在密封件沿重力方向下方的墨吸收體82,且被回收以保持在殼體51內。結果,附著于空氣密封件71上的墨量減少,從而降低墨附著在操縱所卸下墨盒50的用戶身上的可能性。墨盒的拆卸操作不僅可在墨用盡警告被報知用戶時執(zhí)行,而且可在墨盒使用過程中執(zhí)行;此情況下同樣,殘留在供墨口外周的墨量減少,從而降低被墨弄臟的可能性。按照這種方式,當卸下墨盒時,配置有墨導出口 M的管體沈的遠端部在與空氣密封件71接觸的同時被拉出。結果,管體始終保持清潔,從而可避免當附著于管體沈上的墨干燥固化時可能造成的不便性。另外,擦除到墨盒內的墨與該墨盒一起更換,從而不存在所擦除的墨溢出到記錄設備內部以導致問題的可能性。上述的本示范實施例中,吸收體設在墨盒的內部,借此能夠穩(wěn)定地保持擦除到該墨盒內的墨。然而,由于管體沈的墨導出口 M部的直徑等于密封件71的內徑,可以收益于利用密封件獲得擦除效果,這是此構造中重要的。設在殼體內部的墨吸收體82證實對于被擦除墨的處置是有效的;然而,其不是不可缺少的特征。也就是說,即便不設置吸收體82, 也能發(fā)揮墨擦除效果。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墨盒50,該墨盒配置有殼體,具有開口部;柔性墨收容體,設在殼體內且收容墨;以及供墨體,附接在墨收容體上且與供墨相關,該墨盒可從連接部件 20拆卸,該連接部件設在記錄設備內且被構造用以在所附接的供墨體與連接部件20彼此連接的狀態(tài)下經(jīng)由把空氣引入殼體與墨收容體之間來執(zhí)行供墨,其中,第一密封件設在墨盒50的連接部件20的插拔路徑的下游側且第二密封件設在上游側,使第一密封件與連接部件20周接觸以在墨導出口 M與空氣導入口 21之間的區(qū)域內實現(xiàn)密封,該墨導出口 M設在連接部件20的遠端側處,該空氣導入口 21設在該墨導出口 M與連接部件20的基部之間且構造用以將空氣從外部引入到墨盒50內,第二密封件被成形為通過在空氣導入口 21與連接部件20的基部之間的區(qū)域內與該連接部件20接觸來密封該連接部件20,以及第一密封件與第二密封件之間設置有與殼體和墨收容體之間的空間連通的間隙。優(yōu)選地,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一體成形,且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之間設置有與殼體和墨收容體之間的空間連通的空氣連通口。優(yōu)選地,第一密封件設在供墨體上,且第二密封件設在殼體的開口部處。優(yōu)選地,第一密封件具有比第二密封件小的直徑。優(yōu)選地,殼體內部設置有構造用以當卸下墨盒50時經(jīng)由連接部件20與第二密封件的摩擦來回收所產(chǎn)生的廢墨的墨吸收體。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噴墨記錄設備10,包括墨盒50,配置有具有開口部的殼體、設在殼體內且收容墨的柔性墨收容體、以及安裝在墨收容體上且用于供墨的供墨體;墨導出路,配置有把墨收容體中的墨引入記錄頭內的墨導出口 M ;連接部件20, 配置有空氣導入路,該空氣導入路具有把空氣引入殼體和墨盒50的墨收容體之間的空間部內的空氣導入口 21 ;附接部,連接部件20設在附接部中且墨盒50附接于附接部上;與墨導出路連通且給記錄頭供墨的墨路;以及與空氣導入路連通且構造用以發(fā)送空氣的氣泵,在墨盒50附接在附接部上的狀態(tài)下,空氣被引入墨盒50內以實現(xiàn)加壓供墨,其中墨導出口 M設在連接部件20的遠端側處,空氣導入口 21設在墨導出口 M 與連接部件20的基部之間,以及其中墨盒50包括設在連接部件20的插拔路徑的下游側的第一密封件和設在其上游側的第二密封件,使第一密封件在連接部件20的墨導出口 M與空氣導入口 21之間的區(qū)域內與該連接部件20周接觸以實現(xiàn)密封,使得第二密封件在空氣導入口 21與連接部件20 的基部之間的區(qū)域內與該連接部件20周接觸,第一密封件與第二密封件之間設置有與殼體和墨收容體之間的空間連通的間隙。優(yōu)選地,噴墨記錄設備還包括設在殼體內的墨吸收體,其中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具有相同直徑,且連接部件20的空氣導入口 21和墨導出口 M設在均一直徑的管體內,借此當從附接部上卸下墨盒50時,連接部件20與第二密封件摩擦,墨吸收體通過擦除附著于連接部件20上的墨來回收所產(chǎn)生的廢墨。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采用這樣構造的墨盒50,其中,空氣密封件和墨密封件設在盒側上,且利用徑向密封件來執(zhí)行墨盒50與記錄設備之間的密封。盡管已參照示范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說明,但應理解的是本發(fā)明不限于所公開的示范實施例。以下權利要求書的范圍應與最寬解釋一致,從而涵蓋所有的變形、等同結構、以及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墨盒,用于在與記錄設備連接時給所述記錄設備供墨,所述墨盒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內部和開口部;柔性的墨收容體,所述墨收容體用于收容墨且設置在所述殼體的所述內部中;供墨體,所述供墨體附接在所述墨收容體上,用于在所述墨盒與所述記錄設備連接的情況下沿著從所述墨收容體到所述記錄設備的墨流方向供墨;第一密封裝置;第二密封裝置,所述第二密封裝置沿所述墨流方向設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裝置的上游,其中,所述第一密封裝置設置用以在所述墨盒不與所述記錄設備連接的情況下保持所述墨收容體中的墨,所述第二密封裝置設置用以在所述墨盒與所述記錄設備連接時與所述記錄設備形成密封接合,以及所述第一密封裝置與所述第二密封裝置之間設置有與所述殼體的所述內部連通的間隙。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還包括閥部件和用于把所述閥部件偏壓在所述第一密封裝置上的彈性偏壓裝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和所述第二密封裝置一體成形在整體密封部件內,所述整體密封部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裝置與所述第二密封裝置之間且與所述殼體的所述內部連通的第一口。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墨體包括第二口,且所述整體密封部件定位在所述供墨體內使得所述第一口和第二口對準。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和所述第二密封裝置相互分離。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裝置設在所述供墨體上,所述第二密封裝置設在所述殼體的所述開口部處。
      7.根據(jù)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具有比所述第二密封裝置小的密封直徑。
      8.根據(jù)權利要求1、2、5或6中任一項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所述內部包括墨吸收體,所述墨吸收體設置用以從所述第二密封裝置吸收墨。
      9.一種噴墨記錄系統(tǒng),包括與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連接的噴墨記錄設備,所述噴墨記錄設備包括細長的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具有與所述記錄設備連接的近端和用于與墨盒連接的遠端,所述連接部件包括引向空氣導入口且用于把空氣引入所連接的墨盒內的空氣導入路以及引自墨導出口且用于把墨引入所述記錄設備內的墨導出路,其中,所述墨導出口設在所述連接部件的所述遠端處且所述空氣導入口設在所述墨導出口與所述連接部件的所述近端之間;以及用于向所述空氣導入路供應壓縮空氣的泵,其中,所述細長連接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經(jīng)由所述墨盒的殼體的所述開口部插入所述供墨體內,以使所述空氣導入口定位于所述第一與第二密封裝置之間且經(jīng)由所述第一密封裝置與第二密封裝置之間的所述間隙與所述殼體的所述內部連通。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噴墨記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包括閥部件和用于把所述閥部件偏壓在所述第一密封裝置上的彈性偏壓裝置,所述連接部件的所述遠端設置用以將所述閥部件推離所述第一密封裝置,以使墨能夠從所述墨收容體流動至所述墨導出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噴墨記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的所述供墨體從所述開口部起延伸且包括第一口,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和所述第二密封裝置一體成形在整體密封部件內,所述整體密封部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裝置與所述第二密封裝置之間的第二 口,所述整體密封部件定位在所述供墨體內使得所述第一口與所述第二口相互對準且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與所述空氣導入口對準,以使所述空氣導入口經(jīng)由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與所述殼體的所述內部連通。
      12.根據(jù)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噴墨記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和所述第二密封裝置在所述墨流方向上彼此分離,從而在所述第一密封裝置和所述第二密封裝置之間形成間隙,所述連接部件定位成使所述空氣導入口與所述間隙對準,從而使所述空氣導入口與所述殼體的所述內部連通。
      13.根據(jù)權利要求9、10和12中任一項所述的噴墨記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裝置設置用以在所述墨盒與所述噴墨記錄設備分開時從所述連接部件的所述遠端擦除 蠻O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噴墨記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包括墨吸收體,所述墨吸收體設置用以回收利用所述第二密封裝置從所述連接部件擦除的墨。
      15.一種噴墨記錄設備,設置用以與墨盒連接,所述噴墨記錄設備包括細長的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具有與所述記錄設備連接的近端和用于與墨盒連接的遠端,所述連接部件包括引向空氣導入口且用于把空氣引入所連接的墨盒內的空氣導入路以及引自墨導出口且用于把墨引入所述記錄設備內的墨導出路,其中,所述墨導出口設在所述連接部件的所述遠端處且所述空氣導入口設在所述墨導出口與所述連接部件的所述近端之間;以及用于向所述空氣導入路供應壓縮空氣的泵,其中,所述連接部件不包括用于提供與所連接墨盒的氣密密封的空氣密封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墨盒、一種噴墨記錄系統(tǒng)和一種噴墨記錄設備。所述墨盒采用這樣一種構造,其中空氣密封件和墨密封件設在盒側上,且墨盒與記錄設備之間的密封利用徑向密封件來執(zhí)行。
      文檔編號B41J2/175GK102233739SQ201110098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4月20日
      發(fā)明者宇田川健太, 松尾圭介, 林弘毅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