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圖像形成裝置、圖像形成方法和程序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圖像形成裝置、圖像形成方法和程序。
背景技術:
對于熱轉印打印機,主要使用熱升華型、熔融型、和熱敏型打印機。但是,在熱轉印打印機中,存在由于圖像表面上的微小不平整而使圖像的光澤度受損的情況。因此,在現(xiàn)有技術中,通過加熱圖像表面并將平坦表面壓在圖像表面上,來使圖像表面平坦化,從而增強圖像的光澤度。例如,在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公開No. 2009-248520中,公開了用于使用熱轉印片和改性片來增強圖像的光澤度的圖像形成方法,所述熱轉印片具有墨水層和保護材料層, 所述改性片具有印刷開口部分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在上述方法中,首先,將改性片置于記錄介質和熱轉印片之間。然后,通過將墨水層經由印刷開口部分轉印在記錄介質上來形成印刷層(圖像),通過將保護材料層轉印在記錄介質上以在印刷層上形成保護層。此外,熱轉印片和改性片對準,在保護材料層被轉印 (在下文中稱作已轉印的保護材料層)之后,使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平坦表面經過保護材料層區(qū)域而與保護層按壓接觸,并且被加熱,從而對保護層的表面特性進行了改性。
發(fā)明內容
這里,在表面特性改性過程中,優(yōu)選使用處于已轉印的一致狀態(tài)的保護材料層來執(zhí)行加熱和按壓。這是因為,當使用未處于已轉印的一致狀態(tài)的保護材料層來執(zhí)行加熱和按壓時,保護材料層上保留的保護材料粘結到改性片上。但是,實際上,由于熱轉印片和改性片之間對準的誤差,會存在使用未處于已轉印的一致狀態(tài)的保護材料層來執(zhí)行加熱和按壓的情況。此外,當保護材料層粘結到改性片時, 改性片的保護材料粘結區(qū)域和非粘結區(qū)域之間的熱特性會改變,導致表面特性的改性缺陷和改性片的剝離缺陷。期望提供能夠抑制由于熱轉印片的定位誤差而引起的保護材料粘結到改性片上的圖像形成裝置、圖像形成方法和程序。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了圖像形成裝置,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包括傳送單元, 其在預定方向上傳送記錄介質;熱轉印片,其具有墨水層和保護材料層,所述墨水層熱轉印到記錄介質上以形成印刷層,所述保護材料層熱轉印到記錄介質上以形成保護層;轉印片傳送單元,其傳送熱轉印片;改性片,其具有印刷開口部分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所述印刷開口部分用于使墨水層和保護材料層接觸記錄介質的表面,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用于對保護層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改性片傳送單元,其傳送改性片;和加熱頭,其將墨水層和保護材料層熱轉印到記錄介質上,加熱頭使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經過已熱轉印的保護材料層而與記錄介質接觸,并且加熱頭加熱表面特性改性部分,其中,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的外周部分中設置溫度限制區(qū)域,并且通過能夠防止保護材料層上保留的保護材料粘結到改性片的上限值,在溫度限制區(qū)域中限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通過能夠對保護層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的下限值,可以在溫度限制區(qū)域中限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梢栽跍囟认拗茀^(qū)域的內側設置緩沖區(qū)域,所述緩沖區(qū)域形成溫度限制區(qū)域與其他區(qū)域之間的邊界,并且可以在緩沖區(qū)域中控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以使在溫度限制區(qū)域和其他區(qū)域之間產生的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差平滑化??梢栽诒砻嫣匦愿男詤^(qū)域的外周部分的至少一側上設置溫度限制區(qū)域。溫度限制區(qū)域可以設置到圍繞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的外周部分的四側。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了圖像形成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將改性片置于記錄介質和熱轉印片之間,所述改性片具有印刷開口部分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所述熱轉印片具有墨水層和保護材料層;在預定的方向上傳送記錄介質、熱轉印片和改性片;使記錄介質的印刷位置和墨水層與印刷開口部分對準,通過將墨水層熱轉印到記錄介質上來形成印刷層;使記錄介質的印刷位置和保護材料層與印刷開口部分對準,通過將保護材料層熱轉印到記錄介質上來形成保護層;和使記錄介質的印刷位置和保護材料層與表面特性改性部分對準,并且通過使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經過已熱轉印的保護材料層而與記錄介質接觸、并且加熱表面特性改性部分,來對保護層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其中,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的外周部分中設置溫度限制區(qū)域,并且在溫度限制區(qū)域中限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以防止保護材料層上保留的保護材料粘結到改性片。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了用于在計算機上執(zhí)行圖像形成方法的程序。這里,可以使用計算機可讀介質來提供程序,或者可以經過通信單元等來提供程序。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以提供能夠抑制由于熱轉印片的定位誤差引起的保護材料粘結到改性帶上的圖像形成裝置、圖像形成方法和程序。
圖1是示意性示出了圖像形成裝置的主要構造的圖。
圖2是示出了墨帶的構造的圖。
圖3是示出了改性帶的構造的圖。
圖4是示出了圖像形成處理的主要步驟的流程圖。
圖5是示出了圖像形成處理的主要步驟的截面視圖。
圖6是示出了墨帶的定位機構的圖。
圖7是示出了由于定位誤差引起的保護材料的粘結狀況的圖。
圖8是示出了在表面特性改性處理過程中的熱傳遞機構的圖。
圖9是示出了溫度限制區(qū)域中的溫度控制范圍的圖。
圖10是示出了溫度控制范圍的設定狀況的圖。
圖11是示出了與第一實施例相關的溫度限制區(qū)域的設定示例的圖
圖12是示出了與第二實施例相關的緩沖區(qū)域的設定示例的圖。
圖13是示出了緩沖區(qū)域的溫度控制示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將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在說明書和附圖中,具有基本相同功能的相同元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省略重復的描述。1.圖像形成裝置1的構造首先,將參考圖1至7來描述圖像形成裝置1的示例,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應用于所述圖像形成裝置1。在下文中,作為圖像形成裝置1的示例,將描述熱升華打印機。在圖1中, 示出了圖像形成裝置1的主要構造。如圖1所示,圖像形成裝置1具有加熱頭11、記錄介質50、熱轉印片30、和改性片 40。在下文中,記錄介質50也稱作記錄用紙50,熱轉印片30也稱作墨帶30,改性片40也稱作改性帶40。在加熱頭11中,多個發(fā)熱元件(未示出)成行布置。多個發(fā)熱元件根據印刷圖像的色調等級(gradation level)來選擇性的通電,并且產生用于轉印的熱能。加熱頭11將墨帶30上形成的墨水層33 (墨水染料)轉印在記錄用紙50上,并且在記錄用紙50上形成印刷層51(圖像)。此外,加熱頭11將墨帶30上形成的保護材料層35(保護材料36)轉印在記錄用紙50上,并且在記錄用紙50上的印刷層51上形成保護層52。記錄用紙50安裝在預定位置處作為卷紙(roll paper),并且必要時進行傳送。例如,記錄用紙50被傳送單元13擠壓,并且記錄用紙50通過傳送單元13的正向和反向旋轉而被供應到上游側和下游側,所述傳送單元13包括壓緊輪14和主動輪15。上游側和下游側分別表示記錄用紙50的給紙側和排紙側。記錄用紙50被傳送單元13引出,以穿過加熱頭11和壓紙輪12之間用于打印,并且在圖像形成之后(形成印刷層51和保護層52、與表面特性改性處理),記錄用紙50在下游側被切割器C(參加圖8和11)切割以排紙。記錄用紙50不限于卷紙,并且可以是非卷紙,例如,所謂的單頁紙(cut paper) 0 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切割記錄用紙50 ;省略切割器C。通過墨帶傳送單元16來供應墨帶30,所述墨帶傳送單元16包括供帶盤17、卷帶盤18和多個引導滾輪(未示出)。墨帶30從供帶盤17引出并被引導滾輪所引導以穿過加熱頭11和壓紙輪12之間,從而墨帶30卷繞在卷帶輪18上。改性帶40設置成置于記錄用紙50和墨帶30之間。改性帶40由改性帶傳送單元 19供應,所述改性帶傳送單元19包括供帶盤20、卷帶盤18和多個引導滾輪(未示出)。改性帶40從供帶輪20引出并被引導滾輪所引導以穿過加熱頭11和壓紙輪12之間,并且改性帶40卷繞在卷帶盤21上。能夠在兩個方向上供應改性帶40,即,從上游側到下游側的方向、和從下游側到上游側的方向。此外,圖形形成裝置1具有控制器22,所述控制器22用于控制圖像形成裝置1的操作。控制器22構造成硬件和/或軟件??刂破?2包括CPU、ROM、RAM等,CPU在RAM上展開并執(zhí)行從ROM等讀取的程序,并且控制器22可以實現(xiàn)與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相關的圖像形成方法。在圖2中,示出了墨帶30的構造。如圖2所示,在墨帶30中,在基體材料31的一側上形成易粘結層32。在易粘結層32上,形成用于黃色(yellow,Y)、洋紅色(magentaj) 和藍綠色(cyan,C)的墨水層33Y、33M和33C,并且形成透明保護材料層35,剝離層34置于易粘結層32和透明保護材料層35之間。以墨水層33Y、33M、33C和保護材料層35的順序, 周期性地形成墨水層33 (墨水層的總稱)和保護材料層35。通過施涂染料(例如,熱升華染料)來形成墨水層33,通過施涂保護材料36 (例如,透明層合樹脂(laminate resin))來形成保護材料層35。在通過轉印墨水層33而在記錄用紙50上形成印刷層51之后,轉印保護材料層 35,并且保護材料層35形成用于保護印刷層51的保護層52。保護層52增強印刷層51的耐化學性、耐溶劑性、耐油脂性、耐磨性等。此外,保護層52增強圖像的光澤度和品質。保護材料層35形成于易粘結層32上,剝離層34置于保護材料層35和易粘結層 32之間。因此,在轉印保護材料層35的過程中,在剝離層34和保護材料層35之間的界面處產生剝離,因此剝離層34保留在墨帶30 —側,從而將保護材料層35 (保護材料36)轉印在記錄用紙50上。因此,增強了保護材料層35的可轉印性。在基體材料31的另一側上,形成耐熱滑性層38。耐熱滑性層38減小加熱頭11和墨帶30之間的摩擦,因此使墨帶30的傳送變穩(wěn)定。以比記錄用紙50上的實際轉印區(qū)域大的區(qū)域來形成墨水層33和保護材料層35。 墨水層33和保護材料層35形成為圍繞實際轉印的區(qū)域。在墨水層33和保護材料層35中, 轉印開始位置和終止位置Ys和Ye、Ms和Me、Cs和Ce、Ls和Le設置在墨帶30的傳送方向上的開始端側和終止端側上。在墨帶30中,形成標記M(標記的總稱),所述標記M用于定位墨水層33Y、33M、33C 和保護材料層35。標記M包括標記MY、MC、MM和標記MP,標記MY、MC、MM表示墨水層33Y、 33M、33C和保護材料層35的位置,標記MP表示墨水層33Y、33M、33C和保護材料層35的組合的周期。在圖3中,示出了改性帶40的構造。如圖3所示,在改性帶40中,印刷開口部分 42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總稱)在長度方向上成一行的形成于基體材料41上?;w材料41由樹脂材料(例如,聚酰亞胺)形成。在印刷開口部分42中,形成開口,所述開口用于使墨帶30與記錄用紙50接觸。印刷開口部分42形成為在主掃描方向上具有寬度W,所述寬度W略大于加熱頭11的長度。在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中,形成改性表面,所述改性表面用于對記錄用紙50上形成的保護層52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改性表面形成為在表面特性改性處理過程中與記錄用紙50按壓接觸的一側上的表面。根據上面形成有圖像的最終打印輸出物的表面特性的規(guī)格,改性表面形成為鏡面、無光澤(matt finish)粗糙表面、綢紋(silk finish)粗糙表面等。在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中,改性開始位置和終止位置Rs和Re設置在墨帶30的傳送方向上的開始端側和終止端側。在圖3中,示出了形成第一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a、第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b和第三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c來作為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情況的示例,所述第一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a用于超光澤表面,所述第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b用于 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c用于絲光表面。但是,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數(shù)量和類型不限于上述示例。在基體材料41上,例如,周期性的形成印刷開口部分42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a、 43b、43c。此外,在形成印刷層51和保護層52的過程中,印刷開口部分42定位在與加熱頭 11的發(fā)熱元件相對應的位置,在表面特性改性處理過程中,自由并適當?shù)膫魉透男詭?0, 從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定位在與發(fā)熱元件相對應的位置。改性帶40可以重復使用。
2.圖像形成處理在圖4中,示出了圖像形成處理的主要步驟。如圖4所示,首先,執(zhí)行圖像形成處理所必需的初始化處理(步驟Sll)。初始化處理包括墨水層33Y的轉印開始位置Ys和記錄用紙50的印刷開始位置之間的對準。當完成對準時,將墨水層33Y轉印在記錄用紙50 上(步驟S12)。類似的,還通過回繞記錄用紙50和引出墨帶30來執(zhí)行墨水層33M、墨水層 33C和保護材料層35的對準(步驟S13、S15和S17),在對準之后執(zhí)行轉印(步驟S14、S16 和 S18)。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保護層52來增強圖像的光澤度,但是,不一定能獲得所需光澤度。這是因為保護層52的表面形成為保護材料層35的從剝離層34剝離的剝離表面, 在基體材料31上形成的所述剝離層34的平整度不足。因此,執(zhí)行表面特性改性處理,所述表面特性改性處理用于使用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來對保護層52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具有所需的表面特性。當完成形成印刷層51和保護層52時,記錄用紙50和墨帶30回繞(步驟S19),引出改性帶40(步驟S20)。此外,對已轉印的保護材料層37的轉印開始位置Ls(參加圖7) 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改性開始位置Rs進行定位(步驟S21和S22)。當完成定位時, 在保護層52通過已轉印的保護材料層37而與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按壓接觸的同時,加熱保護層52。因此,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表面特性被轉印到保護層52的表面上,從而對保護層52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步驟S23)。當完成表面特性改性處理時,定位保護材料層35 (步驟S24),回繞改性帶40和墨帶30(步驟S25和S26)。S卩,回繞改性帶40,以使得印刷開口部分42設置在與發(fā)熱元件相對應的位置上,并且回繞墨帶30,以使得還未被轉印的、用于下一周期的墨水層33Y設置在與發(fā)熱元件相對應的位置上。然后,切割并排出記錄帶50 (步驟S27),執(zhí)行預定結束處理 (步驟S28)。在圖5中,示出了圖像形成處理的主要步驟。在圖5中,示出了使用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將保護層52的表面改性成超光澤表面的示例,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以鏡面作為改性表面。首先,如狀態(tài)1所示,通過轉印墨水層33以在記錄用紙50上形成印刷層51,此外, 通過轉印保護材料層35來形成保護層52。這里,在轉印墨水層33和保護材料層35的過程中,墨水層33和保護材料層35通過印刷開口部分42而與記錄用紙50接觸。然后,在開始改性處理之前,使墨帶30和改性帶40對準。這里,在改性處理過程中,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改性表面與記錄用紙50接觸,已轉印的保護材料層37與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另一表面接觸。因此,墨帶30和改性帶40對準,從而通過墨帶傳送單元16和改性帶傳送單元19的旋轉,使保護層52的轉印開始位置Ls (與已轉印的保護材料層37的開始位置相對應)與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改性處理的改性開始位置Rs彼此盡量精確的對準。具體來說,一旦形成保護材料層35之后,在墨帶30上,保護材料層35的轉印終止位置與發(fā)熱元件的位置相對應。此外,在改性帶40上,印刷開口部分42與發(fā)熱元件的位置相對應。因此,在改性處理開始時,傳送墨帶30,以使得保護材料層35的轉印開始位置Ls 與發(fā)熱元件的位置相對應。此外,傳送改性帶40,以使得預定的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改性開始位置Rs與與發(fā)熱元件的位置相對應。當完成對準時,如狀態(tài)2所示,使改性帶40與記錄用紙50按壓接觸,并且加熱改性帶40,從而執(zhí)行改性處理。在通過加熱頭11和壓紙輪12使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與保護層52按壓接觸、并且保護層52被發(fā)熱元件的熱能加熱到約70°C到120°C的狀態(tài)下,通過同時移動記錄用紙50、墨帶30和改性帶40來執(zhí)行改性處理。然后,如狀態(tài)3所示,保護層52達到接近玻璃轉變溫度的溫度,并且保護層52在略微軟化的同時與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緊密接觸。因此,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表面特性被轉印在保護層52的表面上,從而將保護層52的表面改性成所需表面特性。此外,隨著保護層52開始遠離加熱頭11,經受改性處理的區(qū)域的溫度降低,因此改性帶40繼而從保護層52剝離。結果,如狀態(tài)4所示,將保護層52的表面改性成與鹵化銀照片相當?shù)某鉂杀碓趫D6中,示出了墨帶30的定位機構的示例。如圖6所示,定位機構包括標記傳感器SM (SMl和SM2)和卷盤傳感器SR,所述標記傳感器SM檢測墨帶30上的標記M,所述卷盤傳感器SR檢測卷帶盤RR的旋轉角度。標記傳感器M包括發(fā)光部分SMl (例如,LED)和光接收部分SM2,在墨帶30的傳送路徑上所述發(fā)光部分SMl設置在墨帶30的一側上,所述光接收部分SM2設置在墨帶30的另一側上。標記傳感器SM通過檢測發(fā)光部分SMl發(fā)出的光被標記M阻擋的狀態(tài),來檢測標記M。卷盤傳感器SR通過計算以預定間隔形成在卷帶盤RR的旋轉表面上的狹縫SS等,來檢測卷帶盤RR的旋轉角度。例如,當定位保護材料層35時,由電機EM和卷盤驅動系統(tǒng)DS來驅動卷帶盤RR正向旋轉,直到檢測到保護材料層35的標記ML,當檢測到標記M時,停止電機EM的驅動。此外,由電機EM和卷盤驅動系統(tǒng)DS來反向驅動卷帶盤RR,直到檢測到預定旋轉角度,當檢測到預定旋轉角度時,停止電機EM的驅動。根據從標記M的位置到保護材料層35的轉印開始位置Ls的距離,來設置預定旋轉角度。因此,在定位墨帶30的過程中,由于標記傳感器SM和卷盤傳感器SR的檢測精度、 卷盤傳感器SR的分辨率(狹縫SS之間的間隔)、卷盤驅動系統(tǒng)DS的跟蹤能力等,產生誤差 ΔΕ。此外,在表面特性改性處理過程中,存在由定位誤差ΔΕ引起的保護材料36粘結到改性帶40的情況。圖7是示出了由于定位誤差ΔΕ引起的保護材料36的粘結狀況的圖。在圖7中, 示出了墨帶30和改性帶40的俯視圖和截面視圖。在墨帶30上,示出了墨水層33C、33Y和保護材料層35。墨水層33C和保護材料層35處于已轉印在記錄用紙50上的狀態(tài),墨水層33Y還未處于已轉印狀態(tài)。在保護材料層35中,在從轉印開始位置Ls到轉印終止位置Le的范圍內保護材料36通過轉印而從保護材料層35剝離,但是,在其他范圍內保護材料36保留在保護材料層35上。通過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經過已轉印的保護材料層37而與記錄用紙50按壓接觸,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將加熱頭11的熱能傳遞到保護層52。在從改性開始位置Rs到改性終止位置Re的范圍內,按壓接觸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在表面特性改性處理過程中,因為使用處于已轉印的一致狀態(tài)的保護材料層37來執(zhí)行加熱和按壓,所以保護材料層35的轉印開始位置Ls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改性開始位置Rs彼此對準。
但是,由于上述的墨帶30的定位誤差Δ E,會存在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改性開始位置Rs不與保護材料層35的轉印開始位置Ls對準的情況。在圖7中,在轉印開始位置 Ls的上游側來定位改性開始位置Rs。因此,在墨帶30的傳送方向的上游側上,通過處理已轉印的保護材料層37之外的區(qū)域來執(zhí)行加熱和按壓,從而保護材料層35中保留的保護材料36粘結到改性帶40。因此,在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圖像形成方法中,為了防止保護材料36粘結到改性帶40,在用于對保護層52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的區(qū)域AR(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中,限制改性帶40的加熱。這里,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表示存在這樣的可能性的區(qū)域,即,由于墨帶30的定位誤差ΔΕ而使保護材料層35中保留的保護材料36粘結到改性帶40的可能性。此外,表面特性改性部分AR的外周部分AE區(qū)別于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中心部分AC,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中心部分AC是不存在粘結保護材料36的可能性的區(qū)域。3.第一實施例首先,將參考圖8至11來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圖像形成方法。在第一實施例中,溫度限制區(qū)域設置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中。在圖8中,示出了表面特性改性處理過程中的熱傳遞機構。在表面特性改性處理過程中,熱量從加熱頭11經過墨帶30上的已轉印的保護材料層37和改性帶40上的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而傳遞到記錄用紙50上的保護層52。在加熱頭11中,多個發(fā)熱元件(未示出)選擇性的通電,以產生預定熱能。此外,熱能經過保護材料層35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而傳遞到保護層52,以加熱保護層52的表面。這里,在加熱頭11中,將加熱頭11的表面溫度控制到溫度T',但是,在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中,不控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表面溫度。因此,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表面溫度T取決于由記錄帶50的傳送速度等所限定的熱能傳遞調節(jié)。在圖9中,示出了溫度限制區(qū)域中的溫度控制范圍,所述溫度限制區(qū)域設置到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ΑΕ。在圖9中,水平軸表面是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表面溫度Τ,垂直軸表示表面特性改性度和保護材料36的粘結度。例如,表面特性改性度是表示保護層52的表面的光澤度的指標,保護材料36的粘結度是表示保護材料36粘結到改性帶 40的量的指標。如圖9所示,當改性帶43的表面特性的溫度等于或高于Tl時,表面特性改性度升高。但是,當溫度低于Tl時,表面特性基本沒有改變。類似的,當保護層52的溫度等于或高于Τ2時,保護材料36的粘結度升高。但是,當溫度低于Τ2時,保護材料36基本沒有改變。在溫度限制區(qū)域中,首先,需要防止保護材料36粘結到改性帶40。因此,溫度限制范圍的上限可以是能夠防止保護材料36粘結到改性帶40的最高溫度。此外,根據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或保護材料36的材料特性等,來適當?shù)脑O置溫度限制范圍的下限。在溫度控制區(qū)域中,其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對保護層52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 因此,溫度控制范圍的下限設置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保護層52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的最低溫度。但是,因為限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加熱,所以保護層52的表面特性可能不滿足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中心部分AC的改性度。
在圖10中,示出了溫度控制范圍的設定狀況。在圖10中,水平軸表示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表面溫度T,垂直軸表示表面特性改性度。如圖10所示,溫度控制范圍的下限設置成能夠將保護層52的表面特性改性到預定閾值th的最低溫度Tl。此外,溫度控制范圍的上限設置成能夠防止保護材料36粘結到改性帶40的最高溫度T2。即,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溫度低于Tl時,不對表面特性進行改性,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溫度等于或高于T2時,保護材料36粘結。另一方面,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溫度等于或高于Tl并且低于T2時,在防止保護材料36粘結的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保護層52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例如,在由加熱頭11將印刷密度的設定值設置成0到255的值(最大印刷密度為 0并且最小印刷密度為255)的情況下,溫度控制范圍的下限Tl和上限T2設置成Tl = 190 并且T2 = 177。這里,在假設傳遞熱能的標準條件之后,通過加熱頭11將下限Tl和上限 T2設置成印刷密度的設定值。在圖11中,示出了溫度限制區(qū)域的設定示例。在圖11所示的示例中,溫度限制區(qū)域設置成圍繞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四側。此外,溫度限制區(qū)域可以設置成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各側具有不同寬度的區(qū)域。此外,溫度限制區(qū)域可以不是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 的四側,例如,溫度限制區(qū)域可以設置成僅是與記錄用紙50的傳送方向垂直的各側、或者設置成僅是與傳送方向平行的各側。對于與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相對應的溫度限制區(qū)域,通過控制器 22來控制發(fā)熱元件的通電,以滿足圖10中所示的溫度控制范圍,從而限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加熱。另一方面,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中心部分AC中(除了溫度限制區(qū)域之外的區(qū)域),不考慮保護層52粘結到改性帶40,在能夠將保護層52的表面特性改性到所需水平的溫度控制范圍內,通過控制器22控制發(fā)熱元件的通電。4.第二實施例然后,將參考圖12和13描述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圖像形成方法。在第二實施例中,溫度限制區(qū)域設置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中,緩沖區(qū)域AB設置在與溫度控制區(qū)域鄰近的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中心部分AC中。在第一實施例中,因為只有溫度限制區(qū)域設置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中,所以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 (溫度限制區(qū)域)與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 AR的中心部分AC(除了溫度限制區(qū)域之外的區(qū)域)之間的表面特性改性度的差增大。因此,存在這樣的情況,即,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和中心部分AC之間的邊界處產生圖像質量的顯著差別。在圖12中,示出了緩沖區(qū)域AB的設定示例。在圖12所示的示例中,溫度限制區(qū)域設置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中,緩沖區(qū)域AB設置在與溫度控制區(qū)域鄰近的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中心部分AC中。此外,根據溫度限制區(qū)域的設定狀況,緩沖區(qū)域 AB設置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中心部分AC中。在圖13中,示出了緩沖區(qū)域AB的溫度控制示例。在圖13中,水平軸表示與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端相距的距離,垂直軸表示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表面溫度T。在圖13的狀態(tài)1中,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中心部分AC中沒有設置緩沖區(qū)域 AB。因此,通過在溫度限制區(qū)域內限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加熱,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和中心部分C之間產生大的表面溫度差。因此,會存在這樣的情況,即,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和中心部分AC之間的邊界處,表面特性改性度的差增大,導致圖像質量的顯著差別。另一方面,在狀態(tài)2中,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中心部分AC中設置緩沖區(qū)域 AB。因此,在使用緩沖區(qū)域AB的狀態(tài)下,通過控制器22來控制發(fā)熱元件的通電,以改變表面溫度的差。這里,控制發(fā)熱元件的通電,從而從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朝向中心部分AC,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加熱溫度逐漸升高。因此,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和中心部分AC之間的邊界處,表面特性改性度的差減小,從而抑制了圖像質量的顯著差別。5.總結如上所述,根據與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相關的圖像形成方法,通過能夠防止保護材料層35中保留的保護材料36粘結到改性帶40的上限T2,在溫度限制區(qū)域中限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43的加熱,所述溫度限制區(qū)域設置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AR的外周部分AE中。因此,即使墨帶30的定位誤差ΔΕ產生,當定位誤差ΔΕ可以被溫度限制區(qū)域吸收時,可以防止保護材料36粘結到改性帶40。雖然參考附圖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公開的示例。對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只要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可以產生各種替換和修改形式,因此這些替換和修改形式自然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例如,在上面的描述中,描述了將本發(fā)明應用于熱升華型打印機的情況。但是,本發(fā)明還可以應用于諸如熔融型打印機或熱敏型打印機之類的熱轉印打印機。本發(fā)明包含與2010年9月2日遞交于日本特許廳的日本在先專利申請 JP2010-196650中公開的內容相關的主題,上述專利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引用結合于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只要在權利要求書或等價的范圍內,根據設計需求和其他因素,可以產生各種修改、組合、變形和替換。
權利要求
1.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包括傳送單元,其在預定方向上傳送記錄介質;熱轉印片,其具有墨水層和保護材料層,所述墨水層被熱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以形成印刷層,所述保護材料層被熱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以形成保護層; 轉印片移動單元,其使所述熱轉印片移動;改性片,其具有印刷開口部分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所述印刷開口部分用于使所述墨水層和所述保護材料層接觸所述記錄介質的表面,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用于對所述保護層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改性片移動單元,其使所述改性片移動;和加熱頭,其將所述墨水層和所述保護材料層熱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所述加熱頭使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經過已熱轉印的保護材料層而與所述記錄介質接觸,并且所述加熱頭加熱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其中,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的外周部分中設置溫度限制區(qū)域,并且通過能夠防止所述保護材料層上保留的保護材料粘結到所述改性片的上限值,在所述溫度限制區(qū)域中限制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通過能夠對所述保護層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的下限值,在所述溫度限制區(qū)域中限制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在所述溫度限制區(qū)域的內側設置緩沖區(qū)域,所述緩沖區(qū)域形成所述溫度限制區(qū)域與其他區(qū)域之間的邊界,并且在所述緩沖區(qū)域中控制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以使在所述溫度限制區(qū)域和其他區(qū)域之間產生的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差平滑化。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在所述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的所述外周部分的至少一側上,設置所述溫度限制區(qū)域。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所述溫度限制區(qū)域設置到圍繞所述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的所述外周部分的四側。
6.一種圖像形成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將改性片置于記錄介質和熱轉印片之間,所述改性片具有印刷開口部分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所述熱轉印片具有墨水層和保護材料層;在預定的方向上移動所述記錄介質、所述熱轉印片和所述改性片; 使所述記錄介質的印刷位置和所述墨水層與所述印刷開口部分對準,通過將所述墨水層熱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來形成印刷層;使所述記錄介質的所述印刷位置和所述保護材料層與所述印刷開口部分對準,通過將所述保護材料層熱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來形成保護層;和使所述記錄介質的所述印刷位置和所述保護材料層與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對準,并且通過使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經過已熱轉印的保護材料層而與所述記錄介質接觸、并且加熱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來對所述保護層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 其中,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的外周部分中設置溫度限制區(qū)域,并且在所述溫度限制區(qū)域中限制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以防止所述保護材料層上保留的保護材料粘結到所述改性片。
7. 一種用于在計算機上執(zhí)行圖像形成方法的程序,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改性片置于記錄介質和熱轉印片之間,所述改性片具有印刷開口部分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所述熱轉印片具有墨水層和保護材料層;在預定的方向上移動所述記錄介質、所述熱轉印片和所述改性片; 使所述記錄介質的印刷位置和所述墨水層與所述印刷開口部分對準,通過將所述墨水層熱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來形成印刷層;使所述記錄介質的所述印刷位置和所述保護材料層與所述印刷開口部分對準,通過將所述保護材料層熱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來形成保護層;和使所述記錄介質的所述印刷位置和所述保護材料層與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對準,并且通過使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經過已熱轉印的保護材料層而與所述記錄介質接觸、并且加熱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來對所述保護層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 其中,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的外周部分中設置溫度限制區(qū)域,并且在所述溫度限制區(qū)域中限制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以防止所述保護材料層上保留的保護材料粘結到所述改性片。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圖像形成裝置、圖像形成方法和程序。圖像形成裝置包括傳送記錄介質的傳送單元;具有墨水層和保護材料層的熱轉印片,所述保護材料層熱轉印到記錄介質上以形成保護層;具有印刷開口部分和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改性片,所述印刷開口部分用于使墨水層和保護材料層接觸記錄介質的表面,所述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用于對保護層的表面特性進行改性;和加熱頭,所述加熱頭加熱表面特性改性部分并且使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經過已熱轉印的保護材料層而與記錄介質接觸,其中,在表面特性改性區(qū)域的外周部分中設置溫度限制區(qū)域,并且在溫度限制區(qū)域中限制表面特性改性部分的加熱。
文檔編號B41J2/32GK102431310SQ20111025320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2日
發(fā)明者松岡純, 樋口賢 申請人: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