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記錄裝置,該記錄裝置采用了下述結構,即,具有:記錄頭,其向記錄介質噴射流體;輸送裝置,其沿著支承面對上述記錄介質進行輸送;預熱裝置,其在上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上的、上述記錄頭的上游側,對上述記錄介質進行預熱,其中,上述預熱裝置具有加熱單元,上述記錄介質越趨向于上述輸送方向的下游側,所述加熱單元越增大施加給上述記錄介質的每單位時間的熱量。
【專利說明】記錄裝置
[0001]本申請為,申請?zhí)枮?01110435873.1、申請日為2011年12月22日、發(fā)明名稱為記錄裝置的發(fā)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0002]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記錄裝置。
【背景技術】
[0003]作為向記錄裝置噴射流體從而記錄圖像及文字等的一種記錄裝置,已知一種噴墨式打印機。在該噴墨式打印機中,在使用需要浸透干燥及蒸發(fā)干燥的油墨(流體)時,為了使噴射到記錄介質上的油墨干燥,需要設置加熱裝置。
[0004]在專利文獻I以及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如下的方法,即,通過在記錄介質的輸送路徑上的噴墨頭的上游側,設置對記錄介質進行預熱的預熱裝置,并在噴射油墨前預先將記錄介質加熱到預定溫度以上,從而抑制了噴落油墨的凝聚、洇散等,進而能夠實現(xiàn)高品質的印刷。
[0005]但是,在通過上述預熱而使記錄介質的溫度急劇上升時,有時會由于因記錄介質進行熱膨脹等而出現(xiàn)的褶皺等,而導致產生印刷不良的狀況。
[0006]在先技術文獻
[0007]專利文獻
[0008]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429923號公報
[0009]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5-286130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10]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實施的發(fā)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抑制了因預熱而導致的記錄介質的褶皺的產生,從而能夠實現(xiàn)高品質的印刷的記錄裝置。
[0011]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記錄裝置采用了如下結構,即,具有:記錄頭,其向記錄介質噴射流體;輸送裝置,其沿著支承面對上述記錄介質進行輸送;預熱裝置,其在上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上的、上述記錄頭的上游側,對上述記錄介質進行預熱,其中,上述預熱裝置具有加熱單元,上述記錄介質越趨向于上述輸送方向的下游側,所述加熱單元越增大施加給上述記錄介質的每單位時間的熱量。
[0012]通過采用這種結構,從而在本發(fā)明中,由于記錄介質隨著朝向記錄頭而向輸送方向的下游側輸送,受到逐漸增大的熱量而被預熱,因此不會出現(xiàn)溫度急劇上升的情況。因此,能夠抑制因記錄介質的熱膨脹等而導致的褶皺等的產生。
[0013]此外,在本發(fā)明中,采用了如下結構,S卩,上述加熱單元具有,以越趨向于所述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間隔越縮窄的方式而沿著所述支承面配置的多個加熱源。
[0014]通過采用這種結構,從而在本發(fā)明中,由于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沿著支承面而配置的多個加熱源的間隔越縮窄,因此能夠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越增大施加給記錄介質的每單位時間的熱量。
[0015]此外,在本發(fā)明中,采用了如下結構,即,上述加熱單元具有:支承部件,其具有上述支承面,并具有多個彎曲部,所述多個彎曲部以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間隔越縮窄的方式而沿著假想曲線彎曲設置,所述假想曲線在與設置有上述支承面一側的相反一側上具有曲率中心;間接加熱裝置,其對上述支承部件進行加熱,從而對上述支承面上的上述記錄介質進行加熱。
[0016]通過采用這種結構,從而在本發(fā)明中,由于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彎曲部的間隔越縮窄,因此記錄介質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與被加熱了的彎曲部(支承面)的接觸面積越增大,其結果為,能夠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越增大施加給記錄介質的每單位時間的熱量。
[0017]此外,在本發(fā)明中,采用了如下結構,即,上述加熱單元具有溫度控制單元,所述溫度控制單元使沿著支承面而配置的多個加熱源的溫度越趨向于上述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越增大。
[0018]通過采用這種結構,從而在本發(fā)明中,由于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沿著支承面而配置的多個加熱源的溫度越增高,因此能夠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越增大施加給記錄介質的每單位時間的熱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打印機的結構圖。
[0020]圖2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預加熱器部的剖視結構圖。
[0021]圖3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加熱器的結構的俯視圖。
[0022]圖4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預加熱器部的剖視結構圖。
[0023]圖5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加熱器的結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記錄裝置的各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所使用的各個附圖中,為了將各個部件設定為能夠識別的尺寸,而適當?shù)馗淖兞烁鱾€部件的比例尺。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記錄裝置,例示了噴墨式打印機(以下,僅稱為“打印機”)。
[0025]第一實施方式
[0026]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打印機I的結構圖。
[0027]打印機I為處理較大型的媒介(記錄介質)M的大幅面打印機(LFP)。本實施方式中的媒介M例如由具有64英寸(Inch)左右寬度的氯乙烯類薄膜形成。
[0028]如圖1所示,打印機I具有:輸送部(輸送裝置)2,其以卷對卷方式對媒介M進行輸送;記錄部3,其對媒介M噴射油墨(流體)從而記錄圖像及文字等;加熱部(加熱裝置)4,其對媒介M進行加熱。這些各個構成部被主體框5所支承。
[0029]輸送部2具有:卷筒21,其送出卷筒狀的媒介M ;卷筒22,其收卷被送出的媒介M。輸送部2具有在卷筒21、22之間的輸送路徑上輸送媒介M的輸送輥對23、24。此外,輸送部2具有在輸送輥對24和卷筒22之間的輸送路徑上對媒介M施加張力的張緊輥(張力施加裝置)25。
[0030]張緊輥25被搖動框26所支承,并形成在寬度方向(圖1中與紙面垂直的方向)上與媒介M的背面接觸的結構。張緊輥25被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長于媒介M的寬度。張緊輥25被設置在后文敘述的加熱部4的后加熱器部43的輸送方向下游側。
[0031]記錄部3具有:噴墨頭(記錄頭)31,其在輸送輥對23、24之間的輸送路徑上對媒介M噴射油墨(流體);滑架32,其搭載噴墨頭31并在寬度方向上自由往復移動。噴墨頭31采用了如下結構,即,具備多個噴嘴,且能夠噴射根據(jù)與媒介M的關系而被選擇的、需要進行浸透干燥及蒸發(fā)干燥的油墨。
[0032]加熱部4采用了如下結構,即,通過對媒介M進行加熱從而快速地使油墨在媒介M上干燥定影,以防止洇散和模糊,進而提高畫質。加熱部4采用了如下結構,S卩,具有構成媒介M的輸送路徑的一部分的支承面,并以使媒介M在卷筒21、22之間向上彎曲成凸狀的方式而對媒介M進行支承,且對支承面上的媒介M進行加熱。
[0033]加熱部4具有:預加熱器部(預熱裝置)41,其在設置有記錄部3的位置的輸送方向上游側對媒介M進行預熱;壓印板加熱器部42,其在與記錄部3對置的位置處對媒介M進行加熱;后加熱器部43,其在設置有記錄部3的位置的輸送方向下游側對媒介M進行加熱。
[0034]在本實施方式中,預加熱器部41中的加熱器41a的加熱溫度被設定為40°C。此夕卜,在本實施方式中,壓印板加熱器部42中的加熱器42a的加熱溫度與加熱器41a同樣地被設定為40°C (目標溫度)。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后加熱器部43中的加熱器43a的加熱溫度被設定為,高于加熱器41a、42a的加熱溫度的50°C。
[0035]預加熱器部41采用了如下結構,即,通過使媒介M從常溫向目標溫度(壓印板加熱器部42處的溫度)逐漸升溫,從而迅速地促進油墨從噴落時起的干燥。此外,壓印板加熱器部42采用了如下結構,S卩,在維持了目標溫度的狀態(tài)下使媒介M接受油墨的噴落,從而迅速地促進油墨從噴落時起的干燥。
[0036]此外,后加熱器部43采用了如下結構,即,使媒介M升溫至高于目標溫度的溫度,以使噴落在媒介M上的油墨中尚未干燥的油墨快速地干燥,從而至少在通過卷筒22進行收卷前,使噴落的油墨完全干燥定影在媒介M上。
[0037]接下來,參照圖2以及圖3,對本實施方式的預加熱器部41中的特征性結構進行說明。
[0038]圖2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預加熱器部41的剖視結構圖。圖3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加熱器41a的結構的俯視圖。
[0039]如圖2所示,預加熱器部41具有支承部件51,所述支承部件51具有對媒介M進行支承的支承面50。本實施方式的支承部件51由鐵板、更加具體而言由SPCC(冷軋鋼板)形成。支承部件51被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長于媒介M的寬度,更加具體而言,被形成為長于64英寸左右的寬度。
[0040]預加熱器部41具有加熱單元60,媒介M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時,所述加熱單元60越增大施加給媒介M的每單位時間的熱量。本實施方式的加熱單元60具有多個加熱器(加熱源)41a,所述多個加熱器41a以越趨向于輸送方向下游側則間隔越縮窄的方式而沿著支承面50配置。
[0041]加熱單元60被設置在支承部件51的支承面50的背面?zhèn)?。如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加熱單元60為管式加熱器,其通過鋁帶52而被粘貼在支承部件51的背面?zhèn)?。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加熱?1a成為了經由支承部件51并通過熱傳導而從背面?zhèn)葘Ρ恢С性谥С忻?0上的媒介M進行加熱的結構。
[0042]本實施方式的加熱器41a是指,呈連續(xù)曲折狀的管式加熱器中的、在寬度方向(圖3中的紙面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部位。加熱器41a在輸送方向(圖3中的紙面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配置。本實施方式的加熱器41a被配置為,越趨向于輸送方向下游側(圖3中的紙面上側)則間隔越縮窄。具體而言,其被配置為,與在輸送方向上游側(圖3中的紙面下側)鄰接的加熱器41a之間的間隔相比,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側鄰接的加熱器41a之間的間隔更小。
[0043]預加熱器部41采用了如下結構,即,通過上述加熱單元60對媒介M逐漸加熱使其在到達記錄部3時達到目標溫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媒介M到達預加熱器部41的最下游部時的溫度(預熱目標溫度)被設定為,壓印板加熱器部42的溫度(目標溫度:40°C )的±5°C以內。此外,媒介M從壓印板加熱器部42通過時的升溫范圍被設定為,預熱目標溫度的30%以下。另外,這些預加熱器部41的設定是在還考慮到輸送部2對媒介M輸送速度(在實施方式中為60平方米/小時(Hl2 /hr))的條件下而被決定的。
[0044]接下來,對預加熱器部41的預熱以及抑制媒介M的褶皺等作用進行說明。
[0045]在圖1所示的記錄部3中,當對媒介M的記錄處理(印刷)開始時,通過輸送部2而對媒介M進行輸送。預加熱器部41通過支承面50而對從卷筒21放卷出的媒介M進行支承,并使媒介M在到達記錄部3之前,從常溫升溫到預熱目標溫度。
[0046]如圖2所示,在具有支承面50的支承部件51的背面?zhèn)壬?,設置有加熱器41a。加熱器41a采用了如下結構,S卩,經由支承部件51并通過熱傳導而對被支承在支承面50上的媒介M從背面?zhèn)冗M行加熱。因此,由于媒介M從其背面?zhèn)缺患訜?,因此在到達記錄部3之前,能夠減少或者不造成媒介M的表面(印刷面)的熱損傷。
[0047]此外,沿著支承面50配置的多個加熱器41a以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間隔越縮窄的方式而配置。因此,在預加熱器部41中,能夠使媒介M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越增大施加給媒介M的每單位時間的熱量。
[0048]S卩,由于加熱器41a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配置越密集,因此即使將各個加熱器41a的每單位時間所施加的熱量設定為固定,在配置較密集的輸送方向下游側的支承面50上的溫度,也會高于配置較稀疏的輸送方向上游側的支承面50上的溫度。因此,形成了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在支承面50上越逐漸升溫的溫度梯度,其結果為,媒介M在到達記錄部3之前被逐漸加熱。
[0049]由此,由于媒介M越朝向記錄部3而被向輸送方向的下游側輸送,越受到逐漸增大的熱量從而被預熱,因此能夠實現(xiàn)到預熱目標溫度為止的升溫,并且不會出現(xiàn)媒介M的溫度急劇上升的情況。即,由于預加熱器部41的支承面50的最上游部的溫度最低,接近從卷筒21放卷出的媒介M的溫度、即常溫,因此媒介M的溫度不會急劇上升,通過媒介M的熱膨脹比較緩慢地、且在熱量方面較為順暢地進行,從而抑制了褶皺、皺紋、彎曲等的產生。因此,在記錄部3中能夠實現(xiàn)高品質的印刷。
[0050]因此,根據(jù)上述的本實施方式,提出了一種具有向媒介M噴射油墨的噴墨頭31、沿著支承面50對媒介M進行輸送的輸送部2、在媒介M的輸送方向上的噴墨頭31的上游側對媒介M進行預熱的預加熱器部41的打印機1,其中,通過采用預加熱器部41具有加熱單元60,且媒介M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該加熱單元60越增大施加給媒介M的單位時間的熱量的結構,從而媒介M越朝向噴墨頭31而被向輸送方向的下游側輸送,越受到逐漸增大的熱量而被預熱,因而溫度不會急劇地上升。因此,能夠抑制由于媒介M的熱膨脹等而導致的裙皺等的產生。
[0051]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獲得了如下的打印機1,其抑制了由于預熱而導致的媒介M的褶皺的產生,從而能夠實現(xiàn)高品質的印刷。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加熱單元60通過加熱器41a的疏密配置而構成,因此不需要另外設置進行溫度控制等的裝置,從而能夠有助于成本降低。
[0052]第二實施方式
[0053]接下來,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對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構成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簡化或省略其說明。
[0054]圖4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預加熱器部41的剖視結構圖。圖5為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加熱器41a的結構的俯視圖。
[0055]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加熱單元60具有支承部件51和加熱器41a (間接加熱裝置)。
[0056]第二實施方式中的加熱器41a采用了如下結構,S卩,經由支承部件51并通過熱傳導而從背面?zhèn)葘Ρ恢С性谥С忻?0上的媒介M進行加熱。加熱器41a以在輸送方向(圖5中的紙面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的方式而配置。具體而言,加熱器41a以在輸送方向上大致等間隔的方式而配置。因此,支承面50的溫度從輸送方向最上游部到最下游部大致均勻。
[0057]如圖4所示,支承部件51在媒介M的輸送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形成有多個彎曲(彎曲部53),支承面50側整體具有呈大致彎曲的凸起的形狀。換言之,支承部件51具有沿著假想曲線C (參照圖5)而在輸送方向上被彎曲的形狀,其中,所述假想曲線C在設置支承面50 —側的相反一側上具有曲率中心0(參照圖5)。
[0058]彎曲部53被設置為,越趨向于輸送方向下游側則間隔越縮窄。具體而言,其被設置為,與在輸送方向的上游側鄰接的彎曲部53之間的間隔相比,在輸送方向的下游側鄰接的彎曲部53之間的間隔較小。
[0059]根據(jù)上述結構,由于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彎曲部53的間隔越縮窄,因此媒介M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與被加熱器41a加熱了的彎曲部53(支承面50)的接觸面積越增大,其結果為,能夠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增大施加給該媒介M的每單位時間的熱量。
[0060]即,由于在該彎曲的輸送路徑中,具有實際上媒介M僅與彎曲部53的頂點接觸的特性,因此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通過使彎曲部53的間隔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越減小,從而能夠在不以第一實施方式那樣改變加熱器41a的間隔的條件下,增加熱量的接觸面積,進而實現(xiàn)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越增大施加給媒介M的每單位時間的熱量。此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由于加熱單元60通過彎曲部53的疏密而構成,因此也不需要另外設置進行溫度控制等的裝置,從而能夠有助于成本降低。
[0061]以上,雖然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上述實施方式中所示的各個構成部件的各種形狀以及組合等僅為一個示例,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可以根據(jù)設計要求等而進行各種改變。
[0062]例如,加熱單元60也可以采用如下結構,S卩,將多個加熱源沿著支承面50以與支承面50隔開距離的方式而配置,該加熱源與支承面50之間的距離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越近。根據(jù)這種結構,由于以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沿著支承面50配置的多個加熱源越接近于支承面50,因此能夠實現(xiàn)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越增大施加給媒介M的每單位時間的熱量。
[0063]此外,例如,作為預加熱器部41中的加熱源的結構,既可以采用使用氣體或液體作為熱介質的結構,也可以采用使用電阻加熱或感應加熱等的電氣加熱的結構,此外,還可以采用將這些方式組合使用的結構。
[0064]此外,例如,雖然以通過加熱器41a或者彎曲部53的疏密而構成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加熱單元60的情況作為示例而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該結構。
[0065]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結構,即,加熱單元60具有溫度控制單元,所述溫度控制單元使沿著支承面50配置的多個加熱源的溫度越趨向于輸送方向下游側則越增大。根據(jù)這種結構,由于越趨向于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則沿著支承面50配置的多個加熱源的溫度越增高,因此能夠實現(xiàn)越趨向于輸送方向下游側則越增大施加給媒介M的單每位時間的熱量。此時,例如,作為加熱源可以采用電熱線,作為溫度控制單元可以采用對施加在電熱線上的電壓進行調節(jié)的電源裝置。
[0066]此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記錄裝置為打印機I的情況作為示例而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打印機,也可以為復印機或者傳真機等裝置。
[0067]此外,作為記錄裝置,也可以采用噴射或噴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流體的記錄裝置。本發(fā)明能夠轉用于例如具備噴出微量的液滴的記錄頭等的各種記錄裝置。另外,液滴是指,從上述記錄裝置中噴出的液體的狀態(tài),也包括粒狀、淚狀、絲狀后拉出尾狀物的液體的狀態(tài)。并且,此處所說的液體只需為能夠由記錄裝置噴射出的材料即可。例如,只需為物質處于液相時的狀態(tài)下的材料即可,其不僅包括粘性較高或較低的液狀體,溶膠、凝膠水、其他的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狀樹脂、液狀金屬(金屬熔液)這樣的流狀體、或者作為物質的一種狀態(tài)的液體,還包括在溶劑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顏料或金屬粒子等的固體物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體等。此外,作為液體的代表性的示例,可列舉出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所說明的油墨。在此,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溶性油墨、油性油墨和膠狀油墨、熱熔性油墨等的各種液體組成物在內的物質。此外,作為記錄介質,除氯乙烯類薄膜等的塑料薄膜夕卜,還包括紙張、功能紙、基板以及金屬板等。
[0068]符號說明
[0069]I 打印機(記錄裝置),
[0070]2 輸送部(輸送裝置),
[0071]31 噴墨頭(記錄頭),
[0072]41 預加熱器部(預熱裝置),
[0073]41a加熱器(加熱源),
[0074]50 支承面,
[0075]51 支承部件,
[0076]53 彎曲部,
[0077]60 加熱單元,
[0078]M 媒介(記錄介質)。
【權利要求】
1.一種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記錄頭,其向記錄介質噴射流體; 輸送裝置,其沿著支承面對所述記錄介質進行輸送, 其中,還具有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形成有多個彎曲部,并且具有所述支承面,所述支承面作為整體而具有呈彎曲的凸起的形狀。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支承部件包括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所述第一支承部件與所述記錄頭相比位于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上游側,所述第二支承部件與所述記錄頭相比位于所述輸送方向的下游側。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個彎曲部被形成為,越趨向于所述輸送方向的下游則間隔越縮窄。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記錄介質在彎曲的所述支承面上,以僅與所述彎曲部的頂點接觸的方式而被輸送。
【文檔編號】B41J2/01GK104441987SQ201410778510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24日
【發(fā)明者】佐佐木恒之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