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疊垛紙頁循環(huán)重排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與將基本矩形的紙頁疊垛中的紙頁循環(huán)地重新排列的裝置有關。具體紙頁可為有相同額定尺寸的照片。
因此這種裝置簡稱為“換片器”。先有技術的換片器在專利合作條約(PCT)的申請公告第WO86/03028,WO88/03280及WO89/04991中已有揭示。
已知的換片器與本發(fā)明的換片器也有若干共同點。
第一框架形成一個外殼,第二框架形成放置在外殼中的抽屜,在內(nèi)端位置與外端位置之間往復移動。一個印頁(照片)的疊垛放在抽屜內(nèi),使印頁的第一對相對邊基本與抽屜往復的方向平行,而印張的另一對相對邊緣基本與這方向垂直。將抽屜抽出時,外殼中的取頁裝置與一個單一印頁接觸,將其保留在殼內(nèi),而疊垛中的其余印頁由抽屜攜帶,抽屜設夾持裝置,從而夾持這些印頁越過保留的上述單一印頁。
當將抽屜從外端位置向內(nèi)端位置推回原位時,單一的紙頁或印頁被從疊垛的一端,移送到疊垛的另一端,又重新加入疊垛。于是在抽屜的每一往復中,有一個新的印頁出現(xiàn)在外殼的顯示窗口下面。
本發(fā)明處理往復動作第一階段,即每次抽出抽屜時發(fā)生的動作。
使用先有技術的換片器時,有時發(fā)生未能預見的差錯,即不僅揭取疊端的一個印頁,而且揭取與之相鄰的一個印頁。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換片器,可基本上避免這類型的差錯。
為克服先有領域中的缺點,本發(fā)明提出了一個第一保護裝置,防止這種第二印頁與取頁裝置的動作聯(lián)系,有第二保護裝置,通過疊垛夾持裝置,防止第二印頁隨待揭取的單一印頁通過。
為易于對發(fā)明了解,首先對上述的先有技術中的換片器的設計及運轉(zhuǎn)討論如下。
WO86/03028號中的換片器,包括待揭取的印頁的橫邊緣附近表面的一個支承件,首先夾持其余疊垛印頁的裝置的分離桿在該邊緣上面通過。支承件前面有一個臺階,高度相當于印頁厚度,使待揭取印頁的橫向邊緣處在臺階后面,受其保護,從而不能與分離桿接觸,而將其余印頁的橫向邊緣暴露,朝向分離桿,供桿攜帶。然而由于溫度或靜電荷,相鄰印頁可能互相緊密粘連。因此,待揭取的印頁和與之相鄰的一些其余印頁,被釋加彈性力的斜表面所制動。斜表面與分離桿接觸的印頁邊對側(cè)的橫邊接觸。制動力足以將待揭取的單一印頁保留在殼內(nèi),而全部其余的印頁由分離桿推送,在被制動的表面上滑過。
WO88/03280號的換片器有相似設計。然而待揭取印頁必須通過的、在支承件及分離桿之間形成的間隙的形狀使這個單一的印頁可變?yōu)椴y形,從而在抽出抽屜的方向上增加剛性。當斜表面不能繼續(xù)將印頁制動時,可設鉤件或相似器件,在印頁的相應橫邊上接觸,將其在止動件的前面牽引。
WO89/04991號設置有鉤件,基本在印頁平面的垂直方向上伸展,將印頁邊緣夾緊。這些鉤件取代早先設計中的斜制動表面。本發(fā)明的換片器也設有這種鉤件,而保留分離桿,臺階和支承件系統(tǒng)。
上面討論的差錯,可能由兩個原因造成。臺階與取頁裝置(斜表面或鉤)間的距離,必然與印頁尺寸適應。然而當抽屜處于內(nèi)端位置上時,印頁的內(nèi)橫邊處于臺階前面。抽出抽屜時,首先整個疊垛移動數(shù)毫米,直至待揭取的印頁的內(nèi)橫邊通過臺階,被壓向臺階后面的支承件。由于印頁在抽屜的往復方向上有一些間隙,故不與(疊垛的)橫邊比齊。超過第一印頁(待揭取的)伸出的第二印頁,其橫邊便可能被第一印頁的取頁裝置截取。這種情況即使在疊垛中的全部印頁尺寸都精確一致的條件下也可能發(fā)生;更何況尺寸的允許誤差數(shù)毫米是十分常見的。裝置必須能處理給定范圍中的最大尺寸。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有一個印頁“太短”,被取頁裝置截獲,而其另一橫邊可能早已通過臺階,第二個“正常”印頁可能被彎曲,其另一橫邊進入臺階及應揭取的“短”印頁的另一橫邊之間。因此,第二印頁的橫邊隱蔽在臺階后面,分離桿從上面通過,將第一印頁連同第二印頁同時揭取。
關于印頁尺寸不同的問題,在上面提及的WO86/03028號中有討論。假設在第一斜表后有第二斜表面,一旦“過大”印頁通過第一斜表面后,第二斜面仍然可將其截持。僅需確實將待揭取的印頁正確放在臺階后面,這種系統(tǒng)便可正確處理印頁,而如上文所討論,并非必須如此。此外,由于待揭取的印頁僅被制動而不夾緊,假如第一及第二印頁粘連很緊時便可能在殼中無印頁被留存住。
WO89/04991號中又提出另一解決辦法。用作取頁裝置的鉤件,前面有一個斜坡。待揭取的“短”印頁被推到鉤件阻截的“長”印頁的下面,使長印頁與鉤脫離。然而這種系統(tǒng)僅允許印頁有0.5毫米的公差。
本發(fā)明目的為克服差錯發(fā)生的可能性,并使更多的印頁圍繞與抽屜往復方向垂直的軸線彎得更高,尤其在曲率中心處在顯示窗孔的下方時。
前文的解說已對本發(fā)明的原理有所闡明。先有技術忽視了印頁初始的不對正的問題,于是僅試圖解決兩個差錯發(fā)生的原因之一。并且,允許“誤差”印頁與取頁裝置接觸,然后不得不再使之分離。與之對比,本發(fā)明的裝置可防止第二,三……印頁的初步接觸,故可放寬印頁尺寸公差的范圍。
附圖示出本發(fā)明的各個實施例,下文將參照附圖詳細解說。在全部實施例中,由于單一印頁或紙頁的取頁裝置為鉤形,故為簡化起見都稱為“鉤”。并且還應注意,僅對與本發(fā)明有關系的細節(jié),即在抽出抽屜時起作用的裝置的細節(jié)才有說明;抽屜往復動作第二階段中起作用的裝置的細節(jié),可從上述的公開文獻中得知,在此僅引述以供參考。最后,應理解附圖未按實際比例,而常有放大,否則便無法繪示0.2至0.25毫米的照片厚度。
圖1及2簡示裝置第一個實施例中功能元件在兩個工作位置的情形,圖3示出僅在圖1及2中繪示的杠桿的前視圖,圖4示出第二實施例的前視圖,圖5為圖4中實施例的俯視圖,圖6示出該實施例細節(jié)的俯視圖,圖7為其他細節(jié)的局部剖視圖,圖8-10示出另一實施例動作的三個階段,圖11示出該實施例的一種改型,圖12a示出上有照片垛的軌道的前視圖,圖12b示出其上安裝的搜索件,圖12c為搜索件俯視圖,圖13為圖12b中細節(jié)的放大視圖,圖14及15用于解說圖16及17之實施例,圖18-21示出另一實施例紙頁重排動作的四個階段,圖22為圖18-21中實施例的俯視圖,圖23示出上一實施例的一種修改形式,圖24為臺階區(qū)的剖視圖,圖25及26示出臺階附近紙頁分離狀態(tài)的局部剖視圖,圖27及28示出另一實施例的兩動作階段,
圖29為沿圖30中沿線29-29剖視圖,圖30示出圖27-29中鉤組合件的俯視圖,并界定圖27及28中的切剖平面,圖31為包括分離桿一部分的鉤組合件的前視圖,圖32-34分別示鉤件的側(cè)視圖,前視圖及俯視圖,圖35及36示出功能元件和彎度不同的照片的運作,圖37示出在抽屜抽出動作某一瞬間中的鉤件的工作情況,圖38為鉤件軸承在與軸承軸線垂直方向上觀察的剖視圖,圖39示出分離紙頁與鉤件脫離的狀態(tài),圖40為抽屜的前剖視圖還可看到后面的分離桿,圖41示出抽屜及外殼重要細節(jié)的俯視圖,圖42-44示出圖40及41所示各個元件的動作,圖45為圖27-28所示實施例中擺臂修改形式的等角視圖,圖46為安裝在軌道上的經(jīng)修改后的擺臂的拆卸俯視圖,圖47及48示出最后一個實施例中的抽屜的往復活動中,擺臂與分離桿的配合。
圖示的本發(fā)明,假設換片器的主要設計,使用的是如WO89/04991號所公開的用于支承印頁垛的被彈性偏壓的軌道。然而應理解,發(fā)明也適用于換片器的其他設計型式。
軌道的頂部定形部標志為500。這軌道定形部有主表面502,抽屜處于內(nèi)端位置上,表面上放包括待揭印頁的整垛印頁。隨著抽屜動作的開始,疊垛被從圖中右方向左方移動,從而由軌道直接支持并被從疊垛上揭取的印頁,可由鉤504截獲,而垛中的其余印頁在鉤上通過;因此可理解鉤的高度應不大于一個印頁的厚度。
有一個臺階或斜坡506在鉤的前方,V形杠桿508的一股,伸入緊靠臺階前方的區(qū)域中,而杠桿的頂點附近在軸頸上轉(zhuǎn)動,在本實施例中,軸承設以軌道上。
在本說明中,可假設有一個“短”印頁被分離,而以疊垛中的第二印頁為“長”印頁。當整個疊垛沿軌道移動時,第二印頁(不應分離的)的前緣貼靠桿臂510,將杠桿逆時針旋轉(zhuǎn),另一桿臂512同方向轉(zhuǎn)過相同角度,直到圖1中虛線所示位置第二杠桿臂512藉以在待分離的“短”印頁的下面接觸,短印頁被抬起,便將“長”印頁抬起,從鉤504上通過。隨疊垛的進一步移動,第二桿臂512也在軌道定形部的下面轉(zhuǎn)動,從而鉤504將待分離的印頁截住。當抽屜處于其外端位置,由諸如偏壓彈簧系統(tǒng),將杠桿退回原始位置上。兩桿臂的角距離確定應補償?shù)拈L度差異,其又取決于具有最大的曲率印頁的剛性。類似問題的考慮適用于全部實施例,下文將較詳細敘述。
圖4至7又示出軌道514,其定形部為500。一個擺臂518安裝在軌道上繞軸516旋轉(zhuǎn)。開始時,擺臂的位置由止動件520確定,止動件520由片簧524作用下的擺臂上的相對止動件(counterstop)522接觸。圖4又示出一個典型情況,一個短印頁上面覆蓋一個長印頁,而需將短印頁與之分離。在圖4中,由于印頁沖撞擺臂頭528,長印頁526剛使擺臂脫離其靜止狀態(tài)。擺臂尾部530已將片簧524偏折。彈簧524自由端的附近有輔助鉤532,待分離的印頁534一通過間隙536的其余部分,其前橫邊即與輔助鉤532接觸。彈簧524不在軌道514上剛性安裝,但其自由端538處在軌道的引導部中,從而彈簧可在抽出抽屜的方向上移動。在這移動中,輔助鉤532也在擺臂頭528上通過,由待分離的印頁攜帶,直至撞到主鉤540,并代替主鉤540的作用。然而在這動作前,與彈簧524一體形成的第二彈簧臂542,將第二印頁526抬起,達到使之可以通過主鉤,因為在544處有彎角的這彈簧臂的自由端已通過一個控制坡546,并被向上偏折,即與軌道離開。輔助鉤接近主鉤時,第二彈簧臂滑出坡外,從而待揭取的印頁534達到鉤前部的一個位置上。當抽屜達到其外端處,一個彈簧元件(未示)使上述彈簧退到其原始位置上。舉例而言,可通過將這種彈簧件的引導端538彎卷成形,以形成拉伸彈簧。
在圖5中,標志為“D”的量度表示抽屜移動方向上的最大長度差。這量度為輔助鉤靜止位置與主鉤之間的距離。第二印頁不彎入第一印頁前方的主鉤的最小容許長度差約0.5毫米,由擺臂頭與第二印頁接觸時的輔助鉤靜止位置與擺臂頭的距離實現(xiàn)。
圖8至11概示另一設計方案。仍用號514標軌道,500標示其定形部。一個搜索件600可滑動地安裝在軌道上,被拉伸彈簧602偏壓到與止動件604抵靠的位置。搜索件有感測臂606伸到超過定形部500,進入預期的印頁路徑。附圖又示出一典型情況。長印頁526為第二印頁,覆蓋待分離的短印頁534。長印頁526沖撞感測臂606,連同整個搜索件,逆彈簧602的壓力,向圖8至10的左方移動。一個被在軌道上引導向上移動的控制滑動件612,有楔形表面610與搜索件的相似楔形表面608配合。于是,搜索件左向移動,使控制滑動件向上移動,控制滑動件在其上自由端附近,有一個斜坡??刂苹瑒蛹邥r,將鉤504完全擋住(bridge)。印頁526沿斜坡614滑動,從而與感測壁606分離,使感沿臂606向原始位置退回。假使有另一印頁跟隨,則因感測臂沖撞該另一印頁,即印頁534的橫邊,搜索件不能完全后退;搜索件的栓臂616阻擋控制滑動件,使之繼續(xù)完全擋住鉤件。當印頁534沖撞坡614而被從感測件上抬起時,沒有印頁阻止搜索件,因此搜索件退回原始位置,將控制滑動件釋放;使鉤504可截住印頁534的橫邊??刂苹瑒蛹?12被沿突棱618引導,由彈簧偏壓回其原始位置。
圖11示出上述方案的改良形式。搜索件600與控制滑動件612一體模制,與之通過所謂的膜式鉸鏈(filmhinge)620連接??勺⒁獾竭@兩種替代方案,其作用方式都相似。
圖12a及13概示另一種設計。方法的基礎為對待分離的印頁的前后橫邊,都從下面?zhèn)雀袦y。因此,安裝兩個感測滑動件700,可分別沿軌道移動。各感測滑動件的遠端上至少有一個鉤。一個鉤是取頁鉤504,另一形成保護臺階702,當分離桿推送紙垛時,印頁的橫邊隱藏在臺階702的后面。但是開始時,兩個感測滑動件達到向內(nèi)的位置,圖12a及12b示出其側(cè)視圖,圖12c為俯視圖。選擇這初始位置使兩鉤702及504之間的距離,應短于最短的適用印頁534減去安全余量,以符合這種最短印頁的比齊誤差。因此,初始時,兩個鉤都在待揭取的最下印頁的暴露表面內(nèi)。圖12c示連接感測滑動件兩內(nèi)端的弓起的片簧704。片簧704伸入抽屜(未示)上的偏突件或類似元件的路徑中,開始抽出抽屜時,在箭頭706的方向上施力,將兩感測滑動件互相分離。圖13示出端部附近的一個感測滑動件的放大視圖。一旦該滑動件沿箭頭方向708移動,直到其臺階702(或另一感測滑動件的鉤504)與待揭取的印頁534的相應橫邊比齊,由于印頁534上面的紙疊有彈簧加載,臺階702與邊緣接觸。設有裝置將臺階702與鉤504分別僅在這接觸位置上栓鎖。例如,片簧710被印頁534壓下,在齒條712或簡單地在一塊泡沫塑料上停定。在印頁534的另一端上也有相同的情況發(fā)生,從而無論印頁在軌道上的相對位置如何,將其“框定”。這時無論第二印頁的相對尺寸如何,夾持裝置(分離桿)可將疊垛中其他紙頁與待分離的紙頁534錯開。當抽屜達到其外端位置時,印頁被從“框架”504/702上抬高,將片簧710卸載,于是感測滑動件退回其原始位置。
圖14及17示出其它實施例。圖14及15示出有一鉤504的相對硬的直軌,怎樣可根據(jù)印頁的向外或向內(nèi)彎曲,或不截阻印頁(圖14),或?qū)⒄`送的印頁(圖15)的橫邊截住。圖16及17中,在非常柔軟的片簧720上設鉤504,片簧尾部722沿軌道伸展,形狀適應彎曲印頁的形狀,而軌道的定形部500向下傾斜。這樣可使片簧720適應反向的弧形,參看圖17。彈簧的輔助延伸部724由軌道的上側(cè)支持,使片簧的彈性部分穩(wěn)定。多數(shù)照片在全長度上彎曲,但永遠僅有一個方向,即絕無S形狀。因此,支持鉤的彈簧能感測“總”弧形即可,以避免印頁弧形產(chǎn)生差錯;初始時彈簧720的最后數(shù)毫米不與印頁接觸,也不影響其運作。
圖18至22示出另一實施例。圖18,19,20及21示出分離過程的連續(xù)階段,印頁的不同尺寸以“嚴重”程度排先后。這些圖示軌道514的端部,將印頁垛800沿軌道頂部定形部移動。有一個小齒輪802松動放在軌端上,沿紙垛800移動的方向觀察,處在鉤504的前方。小齒輪802由輥道806的端部804和片簧808支持,片簧808被壓在軌道上的止動件810上,在橫向上與小齒輪偏置,形成小齒輪的等待狀態(tài)。從下面對其運轉(zhuǎn)的描述可知,既使小齒輪沒有因重力作用被保持其等待狀態(tài)時,也能執(zhí)行本身的功能,取決于操作者保持的轉(zhuǎn)換器的狀態(tài)。在圖19中,首先第二印頁,即長印頁526的橫邊沖撞剛從軌道定形部500上超出的小齒輪齒。這樣使小齒輪以端緣804作中心轉(zhuǎn)動,直到與輥道806接觸。在這狀態(tài)下,下一印頁534沖撞小齒輪,將其旋轉(zhuǎn),輥道起“支承面”的作用,從而將前一印頁526抬高,通過取頁鉤534。如圖所示,沒有印頁跟隨534。印頁534與小齒輪接觸,一旦達到小齒輪受朝向軌道定形部的力時,小齒輪被推回原始位置(即使沒有重力作用,因紙垛可傳遞在所需要的方向上的力)。如另一印頁跟隨印頁534,則將上述的動作過程重復,這方案的優(yōu)點是即使第一印頁偏短,第二印頁為中間尺寸而第三印頁較長,先觸動小齒輪時,也可以正確運轉(zhuǎn)。圖21示出抽屜外端位置附近的狀況。分離桿的靴塊813在一對小齒輪之間沿已分離的印頁534通過(參看圖22),分離桿的輥子812將印頁壓在記憶材料制造的條片811上,而分離桿與小齒輪有距離,故必須“下沉”,以防印頁有不容許的變形。這種下沉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彈簧808屈服,一旦分離開的印頁被從軌道上抬起,便使小齒輪退回。從圖中可見,每一小齒輪上安裝短轂814,然而沒有軸承作用;相反,接觸彈性突棱的后側(cè),裝配后將突棱彎曲,以后用作止動件,以防小齒輪從軌道上脫落。
圖23示出按同一原理所作的改型。小齒輪用一個有彈簧818圍繞的有齒弧段816取代?;《蔚囊徊糠?20抵靠軌道的止動突塊822,突塊也起彈簧止動件的作用,彈簧自由端824將弧段壓回其原始位置。弧段通過軸轂826被支承,由于將抽屜完全抽出時彈簧的偏壓作用,故退回原始的等待位置。弧段的虛線輪廓示出弧被長度很不同的印頁致動。使弧段超過所示位置繼續(xù)旋轉(zhuǎn),直到全部印頁通過弧段??蓪⒖刂其摻z索828沿軌道移動,與弧段接觸,將其夾持在虛線所示位置的周圍。如這時抽出抽屜,便可將全部印頁輸出殼外,從而可用另一紙垛取代前一紙垛。鋼絲索可用手動,但將抽屜完全推回時,便自動恢復其原始的不活動狀態(tài)。
上面已說明的實施例,除圖12a至13外,有關解決取頁裝置區(qū)域中的問題的裝置,即與待揭取的印頁后橫邊接觸的鉤,該處可能發(fā)生運轉(zhuǎn)差錯,縱然印頁尺寸完全相同。在下文中,將敘述消滅臺階與支承件系統(tǒng)區(qū)域中雙頁分離起因的裝置,參看圖24至26。
臺階及支承件系統(tǒng)900成對放在突棱上。一個控制翼902放在分配棱的橫向上,上表面基本與臺階前方的引導通道904比齊。靴塊906被支持在分離桿內(nèi),在彈簧壓力下,開始抽出抽屜時,首先在通道904上滑動。控制翼首先阻止向支承面的靠近,沒有印頁邊可隱蔽在保護臺階的后面。僅在印頁另一橫邊被鉤504阻截時,加在相應印頁上的取頁力急升,由于靴塊傾斜,控制翼902逆彈簧力偏側(cè)?,F(xiàn)可將待揭取的印頁的前橫邊放在支承件上,而靴塊攜帶紙垛中的其余印頁。在圖24中,控制翼902由塑料制的彈簧908支持,而圖25及26中的片簧912壓迫控制翼,繞910,頂著止動件(未示)旋轉(zhuǎn)。
參看圖27至44,現(xiàn)對本發(fā)明的理想實施例進行敘述。圖27,28及29為軌道1000端部的剖視圖,圖30示出其縮小比例的俯視圖。在圖30中,又示出前一圖中之切剖線。
軌道用廉價塑料材料制造,例如用聚苯乙烯,有支軸1002,其截面形狀在圖38中較詳示。一個擺臂1004從圖27中的軌道左端,彈扣在軸1002上,然后旋轉(zhuǎn)到圖27/28所示位置上;一個與軌道一體成形的鼻突形止動件,可在這轉(zhuǎn)動動作中屈服。這止動件1006限制擺臂在順時針方向上的任何轉(zhuǎn)動,如圖28所示;擺臂1004有一個觸止件(counterstop)1008。擺臂有鉤1010與之一體模制。鉤件大于軌道的槽形凹部1012容納擺臂;因此限制擺臂的逆時針方向的旋轉(zhuǎn)。擺臂用耐磨蝕性比聚苯乙烯高很多的塑料材料制作,例如用聚丙烯酸樹脂,否則鉤件將被從上面滑過的印頁的粗糙背面磨蝕。擴大鉤件尺寸可減小在待揭取印頁邊緣上作用的表面壓力。
應注意鉤1010的下面被掏切,從而雖然鉤的厚度接受印頁的厚度,但仍有將印頁停定的傾向。因此,當將抽屜完全抽出時,不能用一個簡單的抬升動作,將印頁從鉤件中釋放;相反,必須沿大致與軌道平行的方向,將印頁的橫邊從鉤中取出。下文將就此詳細敘述。
每一軌道設兩個鉤件1010,在記憶條片1014的兩側(cè)對稱設置。用靴塊1018中的輥子1020,將待揭取的印頁壓在記憶條片上,靴塊用分離桿1016彈性支持。記憶行片的通道在擺臂附近隆起,從而可將印頁通過軌道的這個最高點輸送。這點可從圖29及31見到。
上側(cè)暴露的擺臂的形狀使得其具有支承軸1002的軸承孔1022,軸承孔處設有一個平感測表面1024,其兩側(cè)向下傾斜。支承軸1002的形狀及放置方法使軸形成的連接點,盡可能靠近感測器表面1024,但其上側(cè)必不能超出這平面,參看圖38。
圖35及36示出鉤系的運作。印頁疊垛開始時與斜坡部1026接觸,然后達到平面區(qū)1024,平面區(qū)與相鄰印頁的下側(cè)找齊。從而將擺臂旋轉(zhuǎn),而決定于感測到的弧形(在多數(shù)情況下,印頁并非真正為平面)。阻截鉤的位置及高度的設計,為凡短印頁(即遲到的印頁)與表面區(qū)1024接觸時,全部印頁1030都可通過。長度的最大差異,決定于阻截鉤及與之相鄰的平感測器表面1024之間的間距。
圖37示出當在軌道上通過的分離桿將軌道壓下時,如何將已分離的印頁的橫邊止定。
圖39示出在將抽屜1040完全抽出前不久,交換器的縱向分段元件所處的工作位置。分離桿1060仍將已分離的印頁1032壓在軌道1000上,而分離桿將紙垛中的其余印頁1034在上面送過。在殼體1038上殼壁1036的內(nèi)表面上設突棱1044,位于顯示窗孔1042的一側(cè),一旦抽屜達到其外端位置,已分離的印頁被抬高,壓在這些突棱上。抬升動作由兩個鋼絲彈簧架1046進行,其橫向部分1048與印頁接觸;將抽屜推到其原位時,被設在抽屜上的滑道1049壓下,與支架的控制部1050接觸。兩個片簧1052也有助于將印頁抬高。可看到印頁因此變形,成S形狀。由于印頁已由最內(nèi)側(cè)的支架夾緊,故被從鉤中拉出,與之分離。片簧1052安裝在抽屜滑道的凹槽1054內(nèi),將抽屜推回原位時,在滑道的前方,在沖撞控制部1050時起減振件的作用。
現(xiàn)參看圖40至44,其中僅示出與發(fā)明有關的主要元件,圖示較為概略。
關于分離桿1016,導向通道1060,臺階1062和支承件1064之間的配合,參看公報WO89/04991號。
可認識到在本發(fā)明中,分離桿設突塊1070,其與放在一對突棱1078上的導軌1072,臺階1074及支承件1076的組合件配合,突棱1078放在殼底上,位于對稱面1071的兩側(cè)。兩中央支承件比外支承件1064的位置略高。在各支承件1064和相鄰內(nèi)支承件1076之間,有輔助棱1080,其高度與導軌1072平齊,而沒有臺階。突塊與導軌1072形成一最好約75°的銳角。這系統(tǒng)的運作如下從圖42可見,開始將抽屜抽出時,分離桿1016帶突塊1070沿斜坡1082上行,達到突棱1078的導軌1072處,從而抵抗制作分離桿的塑料材料的彈性偏壓力向上鼓突。在分離桿中用彈簧支持的靴塊1016繼續(xù)與其相應的導道1060接觸。突塊1070的前面1084與印頁疊垛的鄰近橫邊接觸,疊垛的最下面印頁1032待揭取?,F(xiàn)假設有一個長印頁1086(“長”及“短”指的是印頁在與抽屜往復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量度)覆蓋印頁1032,且由于濕度或任何其它原因,印頁互相緊密粘連。結(jié)果,首先將整個紙垛似一個壓緊的塊體向外推,同時由突棱1078及輔助突棱1080支持。印頁1032的后橫邊通過臺階1074后,由于仍由輔助突棱支持,并且由于突塊1070產(chǎn)生的朝向支承件1076的分力,不足以使印頁彎曲,故印頁1032不致落到保持臺階的后面。這情況如圖43所示。最后,印頁1032由鉤1010阻截。現(xiàn)印頁1032抵抗進一步向外移動的力很強,于是在上述的分力作用下向下鼓突,最后停放在支承件1076上?,F(xiàn)第二印頁1086在中心部附近沒有支持,也略向下鼓突,從而在往復方向上增大剛性。任何原先存在的弧形,傾向于使這第二印頁的后橫邊處在印頁1032的后緣與臺階1074之間,由于照片不能同時繞兩條正交軸線彎曲,從而被揭取。相反,第二印頁在印頁1032上通過,第二印頁由輔助棱支持,隨全部其余印頁被向外輸送。
為靴塊1018指定的臺階1062,相對于臺階1074略向后退,從而即使已揭取的印頁略有轉(zhuǎn)動,其橫邊仍能與相應的支承件1064接觸。應注意印頁鼓突時,傾向于將其處在靴塊1018前方的端部抬高,從而僅鉤件阻截的橫邊可達到靴塊的下面。對此圖44有所示,該圖示分離過程最后階段。
在圖45至48的實施例中,擺臂1004有鉤部1010,其寬度比圖27至38所示增大很多。如上文所述,應將鉤件加在印頁邊緣上的表面壓力保持為最低,這壓力有時極高,尤其在高速抽出抽屜時。然而加大鉤件時,抽屜伸入靴塊1018的路徑,將圖31與圖46比較時容易清楚看到。這對抽出抽屜的動作(參看圖47)關系不大,而向里推時(圖48)靴塊在不利的角度下沖撞擺臂,除非設有斜坡1011,使靴塊1018可徐緩向上滑,首先達到斜坡1011上,然后滑到擺臂1004的上表面上。
在圖47中,擺臂與軌道1000相對的位置,分別標注為1004a,1004b,1004c;在圖48中,在抽屜的向里的動作中,擺臂與靴塊1018接觸前的位置用虛線表示。
權(quán)利要求
1.將基本為矩形的紙頁疊垛中的紙頁循環(huán)重排的裝置,紙頁具體為照片,該裝置中有下列各項形成殼體的第一框架件,形成抽屜的第二框架件,抽屜可在該殼體內(nèi)的內(nèi)端位置上,和抽出的外端位置之間移動,該抽屜盛放該紙疊,使第一對的相對紙邊基本與抽出抽屜的方向平行,第二對的相對第一及第二橫向紙邊,基本沿該方向的橫向延伸,一個該框架件中的裝置,當抽出抽屜時,將單一紙頁從該紙垛中留存的紙頁中移出,另一該框架件中的裝置,在通過該單一紙頁時,用于支承其余的紙頁,該單一紙頁的至少一個該橫紙邊,可由該其余印頁中的第二頁搭接,該裝置中還有以下各項;第一防護裝置,防止該第二頁與該取頁裝置在運作中接觸,第二防護裝置,用該夾持裝置防止該第二頁隨該單一紙頁通過。
2.如權(quán)利要求1之裝置,其特征是該取頁裝置與該單一印頁的該橫邊中之第一橫邊接觸,以支持該單一紙頁。
3.如權(quán)利要求2之裝置,其特征是該夾持裝置與一個臺階配合,該單一紙頁的該橫邊的第二橫邊置于該臺階的后面。
4.如權(quán)利要求2之裝置,其特征是該第一防護裝置有一個控制件,可被形成該紙垛的至少一個該紙頁致動,使除該單一紙頁外,全部紙頁的該第一橫邊對該取紙裝置都不作動。
5.如權(quán)利要求2之裝置,有第一及第二接觸元件,分別與該單一紙頁的該第一及第二橫邊配合,當該抽屜處在該內(nèi)端位置上時,至少一個該接觸元件處在該單一紙頁的一個暴露表面上,至少該第一及第二防護裝置中的一個,有位移裝置使該接觸元件中指定的一個移動通過該表面,并移向該單一紙頁的該橫邊中的一個,直到該接觸元件達到一個配合位置,該位移裝置由抽出該抽屜的動作控制。
6.如權(quán)利要求2或3之裝置,其特征是該第一防護裝置有感測元件,感測該單一紙頁在該第一橫邊附近的弧形,根據(jù)測得的弧形,將該取頁裝置移到一個位置,從而僅該單一紙頁的該第一橫邊與該取頁裝置接觸,而不與紙垛的其余紙頁的第一橫邊接觸。
7.如權(quán)利要求2或3之裝置,其特征是該第一防護裝置有一個旋轉(zhuǎn)感測元件,貼靠與該取頁裝置有預定距離的該單一紙頁的一個表面位置,該取頁裝置至少有一個取頁裝置放在該感測元件上面,從而將該取頁元件旋轉(zhuǎn),使其離開與該單一紙頁相鄰的一個第二紙頁的該第一橫邊通過的路線。
8.如權(quán)利要求3之裝置,其特征是該第二防護裝置有阻擋元件,響應壓力變化,抵抗彈簧的壓力將臺階暴露。
9.如權(quán)利要求3之裝置,其特征是該第二保護裝置有紙垛支持件,使紙垛與紙頁支持裝置間有距離,該單一紙頁由該夾持裝置使之向著該紙頁支承裝置彈性變形。
10.如權(quán)利要求8之裝置,其特征是該夾持裝置有轉(zhuǎn)折裝置,將該取頁裝置向該單一紙頁傳遞的取頁力的方向偏轉(zhuǎn),以產(chǎn)生抑制該阻擋件活動的分力。
11.如權(quán)利要求9之裝置,其特征是該夾持裝置有轉(zhuǎn)折裝置,將該取頁裝置向該單一紙頁傳遞的取頁力的方向偏轉(zhuǎn),以產(chǎn)生使該單一紙頁變形的分力。
12.如權(quán)利要求2之裝置,其特征是包括有一個臺階,其后面放置該單一紙頁的該第二橫邊,該取頁裝置與該臺階有間距,距離至少等于該第一及第二橫邊之間的紙頁的最大寬度。
13.如權(quán)利要求1之裝置,其特征是該第二防護裝置有將該紙頁變形的裝置,使其形狀變?yōu)閲@一與抽屜抽出方向平行的軸線彎曲。
14.如權(quán)利要求1之裝置,其特征是該取頁裝置設在與抽屜抽出方向平行的對稱平面的邊側(cè),與該夾持裝置交叉。
全文摘要
紙垛紙頁循環(huán)重排裝置,紙頁具體如照片。這種印頁傾向于互相粘連,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紙邊接觸裝置,以防例如;提取雙頁,或無法控制的紙頁錯位之類的誤動作。
文檔編號G09F11/30GK1069345SQ9210444
公開日1993年2月24日 申請日期1992年6月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1年6月5日
發(fā)明者A·馬格 申請人:里辛費斯特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