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處理盒、電照相成像裝置和電接觸部件的裝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的領域及相關技術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復印機、處理盒、電照相成像裝置和一種電接觸部件的裝配方法。
電照相成像裝置通過電照相成像處理方法在記錄材料上成像。電照相成像裝置可以是電照相復印機、電照相打印機(LED打印機、激光束打印機等)、電照相打印機類型的傳真機、電照相打印機類型的文字處理器等。
處理盒是一個整體地包含充電部件、顯影部件和電照相感光元件的盒,且該盒可拆卸地安裝在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
當一個電照相類型的成像裝置被使用了一長段時間之后,需要更換感光鼓,需要補充或更換顯影劑,需要調整、清潔或更換充電部件、清潔部件等。
在這種成像裝置中,使用處理盒,在該處理盒中,電照相感光元件和可以作用于該電照相感光元件的處理部件整體地包含在一個可拆卸地安裝在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的盒中。使用這種處理盒,裝置的維修不需要服務人員,而可以由用戶自己來完成。所以,在成像裝置領域,廣泛地使用處理盒。
如果處理部件需要維修的話,用戶可以容易地進行維修,從而能實現(xiàn)高品質的圖像質量并且維修起來既便宜又簡單易行。
對于處理盒而言,必須要為處理盒內部設置的顯影部件、充電部件等供應電能。近來,提供用于檢測當時的調色劑殘余量的部件,或提供用于自動清除調色劑封條的部件。這些部件同樣需要電能供應。
另一方面,隨著對處理盒中的大容量顯影劑的需求,分別支承調色劑容納容器和顯影部件以減小由調色劑引起的顯影套筒的負荷。在這樣一種設置中,必須保證供應給充電部件、顯影部件等的電能。
發(fā)明概述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主要目的地提供一種處理盒、一種電照相成像裝置和一種電接觸部件的裝配方法,其中當處理盒被安裝到電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之時,可以保證與設備主組件的電連接。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一種電照相成像裝置和一種電接觸部件的裝配方法,其中當處理盒被安裝到電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時,處理盒與設備主組件之間的電連接是穩(wěn)定的。本發(fā)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一種電照相成像裝置和一種電接觸部件的裝配方法,其中由于當處理盒被安裝到電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時所必需的電接觸而引起的安裝負荷被減小。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一種電照相成像裝置和一種電接觸部件的裝配方法,其中當處理盒被安裝到電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時,可以堅固地安裝該處理盒。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確實地安裝電觸點的電接觸部件的裝配方法、處理盒和一種可拆卸地安裝該處理盒的電照相成像裝置。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和一種能可拆卸地安裝所述處理盒的電照相成像裝置,其中用框架連接方法牢固地固定電接觸部件。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處理盒和一種電照相成像裝置,其中所述處理盒包括一個電照相感光鼓;一個顯影元件,用于用顯影劑使所述電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靜電潛像顯影;充電元件,用于給所述電照相感光鼓充電;一個鼓框架,用于支承所述充電元件和所述電照相感光鼓;一個顯影劑容納框架,具有一個顯影劑容納部分,用于供應顯影劑;一個支承框架,用于支承所述鼓框架和電照相感光鼓一縱向端附近的所述顯影劑容納框架;一個顯影偏壓觸點,設置在所述支承框架上,用于當所述處理盒被安裝到電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時接收從設備主組件供應給所述顯影元件的顯影偏壓;以及一個充電偏壓觸點,設置在所述支承框架上,用于當所述處理盒被安裝到電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時接收從設備主組件供應給所述充電元件的充電偏壓。
通過研究下述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案所作的描述,本發(fā)明的這些及其它目的、特點及優(yōu)點將變得更加清楚。
附圖簡介
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處理盒的示意性主剖面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設備主組件的示意性主剖面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處理盒的透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處理盒之框架結構的分解透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感光鼓的部分斷開的透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感光鼓的之驅動的透視圖。
圖7是顯影套筒的驅動側的分解透視圖。
圖8是顯影套筒的非驅動側的分解透視圖。
圖9是套筒接觸板本身的透視圖。
圖10是磁輥軸承的透視圖。
圖11是調色劑容納框架之調色劑封條側的俯視平面圖。
圖12是設置在顯影部件框架及調色劑容納框架中的調色劑封條清除機構的透視圖。
圖13是調色劑容納框架內部的透視圖(檢測調色劑的數(shù)量)。
圖14表示第一(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元件本身(a)、透視圖(b)及其改進(c)。
圖15是省略了驅動側蓋的處理盒的透視圖。
圖16是驅動側蓋內部的透視圖。
圖17表示側蓋之電極與框架之電極的接觸(套筒接觸)。
圖18表示側蓋之電極與框架之電極的接觸(套筒接觸)。
圖19表示側蓋之電極與框架之電極的接觸(調色劑封條檢測接觸)。
圖20表示側蓋之電極與框架之電極的接觸(調色劑封條檢測接觸)。
圖21表示側蓋之電極與框架之電極的接觸(調色劑封條檢測接觸)。
圖22表示側蓋之電極與框架之電極的接觸(調色劑封條檢測接觸)。
圖23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設備主組件的正視圖,主組件的前門是打開的。
圖24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處理盒插入設備主組件后部中的正視圖。
圖25是本發(fā)明的處理盒位于預定位置中的正視圖。
圖26是圖23所示空間E的放大正視圖。
圖27是圖25所示空間E的放大正視圖。
圖28是從設備主組件的側向看到的新盒之檢測觸點的側視圖。
圖29是從設備主組件的側向看到的新盒之檢測觸點的側視圖。
圖30是從裝置的側向看到的盒之普通輸入觸點的側視圖。
圖31是從裝置的側向看到的盒之普通輸入觸點的側視圖。
圖32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處理盒的連接部件的縱向剖面圖。
圖33是處理盒與裝配夾具的側視圖。
圖34是從安裝方向的上前方看到的處理盒的透視圖。
圖35是處理盒之樹脂材料流動通道的透視圖。
圖36是表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接觸位置的清潔框架和側蓋的透視剖面圖。
圖37是表示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接觸位置的側蓋和清潔框架的縱向剖面圖。
優(yōu)選實施方案的描述(實施方案1)下面將參照圖1-31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1進行描述。
(裝置的主組件和處理盒)圖1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處理盒的主剖面圖,圖2是本發(fā)明一實施方案的成像裝置的主剖面圖。處理盒包括一個電照相感光鼓(載像元件)和可以作用于該電照相感光鼓的處理部件。該處理部件可以是充電部件,用于給電照相感光鼓的表面充電;顯影部件,用于在電照相感光鼓上形成調色劑圖像;清潔部件,用于清除電照相感光鼓表面上殘留的調色劑。
如圖1所示,該實施方案中的處理盒15包括作為充電部件的充電輥12;作為顯影部件的顯影套筒18;調色劑容納框架16,用于供應作為顯影劑的調色劑;以及作為清潔部件的清潔片14。它們設置在電照相感光鼓11的周圍。它們被整體地包含在一個形成處理盒15的外殼中,該盒可拆卸地安裝在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上。
如圖2所示,當處理盒15安裝到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上時,它用于形成圖像。在成像的操作中,輸送輥7把作為記錄材料的紙張S從位于裝置下部的紙盒6中輸送出來,感光鼓11由曝光裝置8曝光以形成所需圖像的潛像。顯影片40把調色劑容納框架16中容納的調色劑涂覆到顯影套筒18的表面上,并使調色劑在套筒表面成為一個薄層。通過對顯影套筒18施加顯影偏壓,該薄層中的調色劑使?jié)撓耧@影。通過對轉印輥9施加偏壓,調色劑圖像被轉印到紙張S上?,F(xiàn)在載有轉印圖像的紙張S被送給使圖像定影的定影裝置10。然后排紙輥1把紙張S被排給位于裝置上部的排紙部分3。
(處理盒的框架結構)
下面將參照圖1,3和4對處理盒的結構進行描述。圖3是處理盒的透視圖,而圖4是處理盒的分解透視圖。在本說明書中,后部是指從感光鼓的縱向看來的后部,而驅動力從設備主組件傳遞過來的那一側稱為驅動側,縱向相對側稱為前側或非驅動側。
參照圖1和4,處理盒15包括三個框架,即鼓框架13,它整體地支承著感光鼓11(由鼓框架13通過鼓軸接收元件22,23可旋轉地支承著),充電輥12,清潔片14和被清除的調色劑容納部分13c;顯影裝置框架17,它整體地支承著顯影套筒18和顯影片40(圖4中未示出);以及調色劑容納框架16,它具有一個供應調色劑的顯影劑容納部分。處理盒還包括位于相對側的側蓋19,20以整體地支承這三個框架。側蓋19,20用來支承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這些框架(單元)的詳細結構會在后文中進行描述。
非驅動側蓋19的大小足以蓋住處理盒的主截面,并位于處理盒的一個縱向末端部分以使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相互連接起來。側蓋19的孔部分19a與鼓框架13中的感光鼓的軸同軸設置。通過鼓軸接收元件23使側蓋19正確定位。另外,設置在盡可能遠離感光鼓11的位置上的銷釘形狀的定位部分19b與鼓框架13的側面上的孔形定位部分13b嚙合以便在圍繞側蓋19的孔部分19a的旋轉方向上定位。小螺釘200把側蓋19固定在鼓框架13上。定位部分16a,16b與側蓋16上的定位部分19c,19b接合,從而把調色劑容納框架16設置在一端表面。用小螺釘來固定調色劑容納框架16。驅動側蓋20具有相同的功能,以便用類似的方式使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正確定位。
軸承元件22,23也用于使處理盒15相對于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定位。
軸承元件22,23分別與鼓框架13的孔13g和13a嚙合,同時與側蓋19,20(框架)的孔20e,19a嚙合,這樣,它們就分別被鼓框架13和框架支承起來。
鼓活門27(圖4中未示出)用于保護要與轉印輥9相對的感光鼓11的曝光部分,以免被用戶的手觸及或者被曝光而使感光鼓11被充電。通過由未示出的開關機構把處理盒15安裝到成像設備主組件C中的預定位置上,鼓活門27被縮回以使感光鼓11曝光。
覆蓋元件74蓋住顯影部件框架17的底部以及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底部。覆蓋元件74用于防止用戶直接觸及密封元件21或第二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元件73(沒有在圖4中示出)。覆蓋元件74被支承在調色劑容納框架16和鼓框架13上,因而不能與顯影部件框架17接觸。
下面將參照圖1,4簡要地對顯影部件框架17的位置進行描述(在后文中會進行詳細描述)。顯影部件框架17是可以圍繞著顯影套筒18驅動側的鉤狀孔17a擺動的,因而顯影劑承載元件的中心偏壓向載像元件的中心。換言之,包含顯影套筒18的顯影部件框架17可以圍繞清潔框架驅動側的鉤狀孔17a而擺動,如前所述,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裝配在一起以實現(xiàn)它們之間的相對運動,所以,顯影部件框架17可以相對于調色劑容納框架16移動。
顯影部件框架17的非驅動側具有沿著顯影套筒18的軸向延伸的突起56e,突起56e被壓向電照相感光鼓的中心。
突起56e插入非驅動側的側蓋19中形成的凹槽19e中,從而能向載像元件的中心移動。在凹槽19e中,設置顯影部件壓簧(未示出)以便驅使突起56e把顯影套筒18按向感光鼓11。
凹槽19e具有定位功能,用于調整顯影套筒18的移動方向。
當施加驅動力時,感光鼓11的t齒輪30c,54(圖5,7)和顯影套筒18圍繞著鉤狀孔17a彼此相向驅動,從而感光鼓11和顯影套筒不會相互分離。另外,顯影套筒通常也通過上述凹槽19e中的未示出的顯影裝置按壓彈簧靠向感光鼓11。
由于顯影裝置框架17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相對彼此來說是可活動的,因而它們通過可以提供一定范圍內的運動的密封元件21相互連接以防止調色劑外泄。希望密封元件21的結構使得在阻礙顯影裝置運動的方向上有一個小的抵抗力,更具體地,希望有一種具有至少一個折疊部分或風箱結構。
在該實施方案中,密封元件21是一個通過向后折疊厚度為100μm的軟膠片而形成的袋狀??梢允褂镁哂袃蓚€折疊部分(未示出)的人造橡膠以減小抵抗力,或使用其它類似聚氨酯泡沫這樣的柔軟的材料、低硬度的硅橡膠等來代替人造橡膠。這樣,可省略風箱形結構。
使用這些結構,即使調色劑的數(shù)量增加,由于調色劑而引起的負荷也會施加到側蓋19,20上而不是顯影套筒18上。因而,不會增加感光鼓11的負荷從而能實現(xiàn)穩(wěn)定成像。
而且,僅用側蓋19,20就可是正確地使框架定位,因為這些框架在側面連接,所以,它們可以以高精度連接。
(清潔單元的結構)如圖1,4所示,充電部件是接觸充電類型,并且是一個充電輥12,它包括與感光鼓11平行地支承在其相對端的金屬軸12a;以及在其外圓周上的導電橡膠12b。鼓框架13具有一個軸承導向131。金屬軸12a的相對端部可旋轉地嚙合在充電軸軸承25中,該軸承與面向感光鼓11的徑向的軸承導向131可活動地嚙合。充電輥按壓彈簧26被按壓在充電輥軸承25和軸承導向131之間,而使充電輥12沿著充電輥的母線按壓接觸感光鼓11的表面,這樣,感光鼓11使充電輥12轉動。經過驅動側的壓簧26和充電軸軸承25,為充電輥12施加設備主組件C中的高壓電源(未示出)輸送來的高壓。在后面將對此作詳細說明。
在轉印輥9把感光鼓11上的由顯影裝置顯影過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到記錄介質上之后,清潔片14用于清除感光鼓11上殘留的調色劑,而清除下來的調色劑回收到清除調色劑容納部分13c中。
清潔片14沿著平行于感光鼓11的方向延伸,且通常是板狀的。它包括一個橡膠片14a,以與感光鼓11的圓周表面的運動方向相反的方向按壓接觸感光鼓11;以及一個支承金屬板14b,其上以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著橡膠片14a。清潔片14的長度稍大于充電輥12的導電橡膠12b,而支承金屬板14b具有L形的橫截面并由未示出的螺釘固定在鼓框架13上。
如圖1所示,受體片(receptor sheet)29是一個彈性片,位于鼓框架13的基座13h上,鼓框架13位于清潔片14的上游,而鼓框架13的鼓側開口13d在感光鼓11的旋轉方向上位于鼓框架13和清潔片14之間。通過輕輕地與感光鼓11之表面的壓力接觸,它能使圖像轉印后殘留在感光鼓11上的調色劑通過,但防止轉印后殘留的調色劑通過受體片29與感光鼓11之間,從而防止調色劑從鼓框架13的內部泄露出去。
(感光鼓單元的結構及其驅動結構)下面將參照圖4,5和6對聯(lián)接部分的結構進行描述,此外該聯(lián)接部分還是驅動傳遞機構,用于從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傳遞驅動力給感光鼓11。
在該實施方案中,感光鼓11的驅動部分是在日本專利No.2875203中公開的驅動傳遞部分。圖5是感光鼓11的部分剖開透視圖,在感光鼓11上安裝著鼓法蘭30,而圖6說明了陽軸30a(是作為鼓法蘭的一部分的聯(lián)接元件)和位于裝置之主組件C中的鼓驅動陰軸112之間的關系。
如圖4,5,6所示,陽聯(lián)接軸30a(圓柱形)形成于裝配到感光鼓11的一端部上的鼓法蘭30上,且在陽軸30a的一自由端是一個扭曲凸起30b。凸起30b的末端表面30b1與垂直于陽軸30a的軸的末端表面平行。陽軸30a與鼓軸接收元件22嚙合而作為鼓旋轉軸。在該實施方案中,鼓法蘭30、陽聯(lián)接軸30a和凸起30b彼此連接在一起。鼓法蘭30具有整體斜齒輪30c以便為處理盒中的顯影套筒18傳遞驅動力。因此,如圖5所示,鼓法蘭30是一個把斜齒輪30c、陽軸30a和凸起30b整體模鑄而成的模鑄部分,且是一個具有傳遞驅動力之功能的驅動力傳遞部分。
凸起30b的形狀是一個扭曲的多棱柱,更具體地,基本上是一個繞著軸的軸線扭曲的等邊三角棱柱。凹槽112a是一個扭曲孔并且與凸起30b嚙合,它位于是一個具有多邊形截面并圍繞著軸線扭曲的孔。鼓驅動陰聯(lián)接軸112的凹槽112a的截面基本是等邊三角形,凹槽112a位于圓軸的一個端表面上。鼓驅動陰聯(lián)接軸112與位于設備主組件C中的一個齒輪(未示出)整體地旋轉。按照該實施方案的這種結構,處理盒15安裝在裝置的主組件C上,而凸起30b與設備主組件C中的鼓驅動陰聯(lián)接軸112的凹槽112a嚙合。當從鼓驅動陰聯(lián)接軸112把旋轉動力傳遞給凸起30b時,基本為等邊三角棱柱的凸起30b的頂部穩(wěn)定地與鼓驅動陰聯(lián)接軸112的凹槽112a的內表面接觸,因而它們能彼此對準中心。由于它的扭曲結構,在一個方向上產生的力使鼓驅動陰聯(lián)接軸112吸引凸起30b,從而凸起的末端表面30b1鄰近于鼓驅動陰聯(lián)接凹槽112a的底部表面121a1。這樣,與凸起30b一體的感光鼓在軸向和徑向中被穩(wěn)定的定位。
這里,陽軸30a和凸起30b被設置在鼓法蘭30以便當鼓法蘭30被安裝到感光鼓11的一個末端時,它能與感光鼓11的軸對準中心。鼓法蘭30以夾持、粘接等方法被安裝到感光鼓11的鼓圓筒11a上。鼓圓筒11a的圓周上涂有感光材料11b。
鼓法蘭32固定在感光鼓11的的另一端。鼓法蘭32與正齒輪32a整體模鑄而成。
鼓法蘭30、32的材料可以是類似聚乙縮醛、聚碳酸酯、聚酰胺、聚丁烯對苯二酸鹽等這樣的樹脂材料。不過,也可以使用其它材料。
(顯影單元的結構)下面將參照圖1、7、8、9對顯影部件進行詳細描述。圖7是顯影部件驅動側的分解透視圖。雖然只表示出了驅動側(裝置的后部),但是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結構與非驅動側的結構是相同的。圖7是顯影套筒之驅動側的分解透視圖;圖8是顯影套筒之非驅動側的分解透視圖;圖10表示一個磁輥軸承;而圖9是套筒接觸板本身的透視圖。如前所述,顯影部件框架17包括顯影套筒18和顯影片40,它們是用于成像的組成元件。
在圖1中,顯影片包括一個厚度約為1-2mm的金屬板40a以及一個用熱熔、雙面膠帶等固定在其上的尿烷橡膠40b通過沿著母線與顯影套筒接觸的尿烷橡膠40b,大量調色劑被施加給顯影套筒18的圓周表面上。顯影片40可以是硅橡膠。位于顯影部件框架17的每個相對縱向端的片安裝部分的片鄰接平面(未示出)有一個螺紋孔(未示出),在離中心不遠處有一個定位銷釘(未示出)。金屬板40a上未示出的嚙合孔分別與銷釘嚙合。然后,小螺釘穿過金屬板40a中的孔插入片鄰接平面中一個未示出的孔內,這樣,金屬板40a就被固定在片鄰接的平面上。在這種方式中,確定了尿烷橡膠40b末端的位置,因而確定了尿烷橡膠40b對顯影套筒18的接觸壓力。另外,確定了尿烷橡膠40b對顯影套筒18的接觸范圍。在顯影片40的結構中,金屬板40a的一端基本上彎曲90°而形成彎曲部分40e(圖1)可提高金屬板40e的剛性,從而在縱向上實現(xiàn)尿烷橡膠40b和顯影套筒18這間的穩(wěn)定接觸。
在顯影部件框架17上粘有MOLTOPREN的彈性密封元件(未示出)等類似物,沿著顯影套筒18側面的開口17o圓周的上部的長度上以及在沿相對縱向端的下部的短端上具有基本為通道的截面,從而防止調色劑的外泄。彈性封條被夾在顯影部件框架17和顯影片40之間,并被折疊而形成密封以防止調色劑外泄。
顯影套筒18是一個圓柱形的元件,由類似鋁、不銹鋼等這樣的金屬材料制成。
其外徑約為16-20mm,而厚度約為0.5-1mm。其表面上涂覆著碳覆蓋物,或者通過噴砂或進行其它處理以提高顯影劑的充電性能。在該實施方案中,只使用碳覆蓋物。
如圖7所示,套筒法蘭91是被壓配在壓配部分91a上的,套筒法蘭91是一個具有臺階部分的圓柱形元件并由類似鋁、不銹鋼等這樣的金屬材料制成,位于顯影套筒18的一個末端(驅動側)。有一個外徑小于壓配部分91a的第一圓柱部分91b,與顯影套筒18同軸設置,還有一個第二圓柱部分91c。第一圓柱部分91b與環(huán)狀距離調節(jié)元件53嚙合以調節(jié)顯影套筒18和感光鼓11之間的相對距離。距離調節(jié)元件53由類似聚縮醛樹脂材料這樣的絕緣制成。第二圓柱部分91c由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5所支承以可旋轉地支承著顯影套筒18并使之相對于顯影部件框架17定位。第二圓柱部分91c的一自由端與合成樹脂材料制成的顯影套筒齒輪嚙合,該齒輪具有兩個平面并與第二圓柱部分91c的兩個平面嚙合以防止兩者之間的相對旋轉。顯影套筒齒輪54接收來自位于感光鼓11之末端的鼓法蘭之齒輪部分(圖5中的斜齒輪30c)的驅動力。這樣的傾斜方向使得在軸向上所產生的推力朝向顯影套筒18的中心方向。與壓配部分91a同軸地設置著裝配部分91e,用于裝配將在下文中描述的磁輥軸承94;以及凹槽部分91f,用于調節(jié)磁輥軸承94的旋轉。
位于另一端的套筒法蘭92的結構與圖8中所示的套筒法蘭91的結構基本相同,是一個具有臺階部分的圓柱形元件并由類似鋁、不銹鋼等這樣的金屬材料制成,用壓配方法固定在顯影輥18的一端。套筒法蘭92的大直徑部分是用于固定顯影套筒18的壓配部分92a。通過把套筒法蘭92壓配入顯影套筒18中,套筒法蘭92被安裝到顯影套筒18上而防止它們之間的相對旋轉。在套筒法蘭92的外部,設置著一個第一圓柱部分92b,它與壓配部分92a同軸且外徑小于壓配部分92a的外徑。第一圓柱部分92b由距離調節(jié)元件53嚙合以調節(jié)顯影套筒18和感光鼓11之間的相對距離。支承著顯影套筒18的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6支承外徑小于壓配部分92b的外徑的第二圓柱部分92c,而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6被固定在顯影部件框架17上。另外,與第一圓柱部分92b同軸地設置著一個通孔92d。磁輥90穿過通孔92b,且磁輥90相對于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6定位。
磁輥90包括直徑部分90a和位于其末端的軸支承部分90b、90c,大直徑部分90a被顯影套筒包圍著且其表面被磁化。通常,設置四個磁極中的一個以便基本上對著感光鼓11,且其它磁極則設置在適當?shù)奈恢蒙?。為了穩(wěn)定顯影套筒上的磁力,大直徑部分90a的表面和顯影套筒18的表面之間的距離保持恒定。為了維持恒定的距離,軸支承部分90c由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6支承。另外,為了穩(wěn)定磁極在圓周方向上的位置,設置一個被截成字母D形狀的部分90c1(D截面部分)。如下文中將要描述到的那樣,由包圍在套筒法蘭91中的磁輥軸承來支承軸支承部分90b。
磁輥軸承94是一個D截面形狀的模鑄元件。其外表面包括外圓周94防止旋轉的銷釘94以及形成D截面的截面94f。外圓周94d與套筒法蘭91嚙合,而旋轉防止部分94c與凹槽部分91f嚙合以便與套筒法蘭91一起旋轉。旋轉防止部分94c是一個在顯影套筒軸承的圓周方向上從D截面94f向外凸起的銷釘。旋轉防止部分94c和D截面94f彼此接合以支承并定位下文中將要描述到的顯影套筒接觸板93。固定磁輥90的定位孔94a是磁輥軸承94的內表面。該孔的直徑為5-10mm,厚度3-8mm,內直徑的精度為8-9級的精度,而表面粗糙度約為Ra0.8以實現(xiàn)磁輥90之定位準確率的高精度。磁輥90被固定,磁輥軸承94可以與顯影套筒18整體旋轉,因而它可以在孔94內滑動。軸承的材料就確保相對于磁輥90的高的可滑動性。材料的例子包括PPS等。如圖10所示,在末端表面上設有一個鄰近套筒法蘭91之末端表面的法蘭部分94g以維持相對于顯影套筒18的軸向定位,還設有一個銷釘94b以固定套筒接觸板93。
套筒接觸板93基本上是溝槽部分,它包括一個線性部分93g和一個基本上從其各側垂直延伸的弓形部分。它由具有導電性能且厚度為0.1-0.3mm的細簧材料板(類似SUS這樣的銅合金、鐵合金等)制成。固定套筒接觸板93以便它能用相對弓形部分93c、93d和線性部分93g來覆蓋住兩個末端表面和磁輥軸承94的外表面的一部分。位于套筒接觸板93的一個弓形部分93d中的嚙合孔93c以及位于線性部分93g中的嚙合孔93e分別與銷釘94b以及磁輥軸承94的旋轉防止部分94c嚙合。由于線性部分94g鄰接于D截面表面94f,它們被正確定位。弓形部分93d中的一個設有孔93I,當套筒接觸板93安裝到磁輥軸承94時,該孔與軸承94的定位孔94a同軸并且直徑大于定位孔94a的直徑。套筒接觸板93具有臂部93a、93h,該臂部與顯影套筒18的內表面接觸并與顯影套筒18電連接。臂部93a、93h的設置是關于顯影套筒的中心直徑相對。這樣,當套筒接觸板93裝配到設備時,增強了電阻的平衡。這樣設置臂部93a、93h使得磁輥軸承94不易從套筒法蘭91落下。通過切割并制造出套筒接觸板93之弓形部分93c中的一個而形成臂部93f。所以,臂部93f彈性接觸電極軸95。從弓形部分93d中的一個到臂部93f之間的部分彈性彎曲。它可以是Z形狀以便在接觸電極軸95時,它能被放在一個基本上垂直于套筒軸的平面上。
通過套筒接觸板93,從設備主組件的高壓電源(未示出)向顯影套筒18施加高壓。后面將對此詳細說明。
位于驅動側的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5由具有高可滑動性的樹脂材料制成,并且是一個厚度為2-5mm的平板。圓柱形軸承部分55a基本上形成于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5之平面部分55g的中心。軸承部分55a的內徑為8-15mm。軸承部分55a與套筒法蘭91的第一圓柱部分91b嚙合,通過這樣來旋轉顯影套筒18。在平面部分55g中,基本上平行于軸承部分55a設置著銷釘55c、55f以確定與顯影部件框架17的相對位置,且銷釘位于顯影部件框架17之中。與銷釘55c同軸設置并從銷釘55c延伸的銷釘55d、55e用于使未示出的磁性封條定位。平面部分55g設有一個與小螺釘配合的孔55b,以便裝置到顯影部件框架17。通過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5的銷釘55c與嚙合孔(未示出)的嚙合、銷釘55f與嚙合延長孔(未示出)的嚙合、顯影部件軸承元件的平面部分55g與垂直于縱向的端面的鄰接(相對于平行于顯影部件框架17的顯影套筒18的方向)、以及把端面上的螺釘(未示出)旋入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5中的小螺紋孔55b中,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5被固定在顯影部件框架17上。這樣,固定在顯影部件框架17上的顯影片40的位置以及顯影套筒18的位置被穩(wěn)定地確定,從而能穩(wěn)定成像。
位于非驅動側的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6包括一個厚度約為2-5mm的平板形部分56g和一個凸起56e。如上所述,該凸起56的外徑約為8-15mm,并與側蓋19的凹槽19e嚙合。凸起56e形成D截面的表面56f。 D截面表面56f基本上垂直于連接顯影套筒18和感光鼓11的連線。它接收通過導向元件33傳來的圖8中所示之壓簧34的壓力以確保顯影套筒18壓向感光鼓11。這樣,D截面的壓簧的彈力不松懈地按壓著顯影套筒18,所以感光鼓11與顯影套筒18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從而穩(wěn)定了成像操作。D截面的彈簧是一個壓縮盤簧。與從平板形部分56g凸起的凸起56e的自由端相對的那側具有圓柱形的軸承部分56a。軸承部分56a與凸起56e的外徑同軸,且其內徑為8-15mm。軸承部分56a與顯影法蘭92的第二圓柱部分92c嚙合,顯影套筒18被旋轉。這時,顯影套筒18相對于感光鼓11的旋轉位置僅由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6和側蓋19以高精度確定。因而,確保了相對于感光鼓11的平行關系,從而能避免由交叉角引起的問題(在縱向中心部分感光鼓11與顯影套筒18之間的間隙是小的)。在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6的軸承部分56a的另一后部,D截面的定位孔56b與凸起56e同軸。定位孔56b與磁輥90的軸支承部分90c以及D截面部分90c1嚙合,這樣就確定了磁輥90在圓周方向上的位置。磁輥90與顯影套筒18的相對位置由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6的部分決定,因此,容易保證精度。如上所述,磁輥的四個磁極中的一個基本與感光鼓相對。與感光鼓11的相對位置由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6及側蓋19確定,因而也容易保證精度。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6相對于顯影部件框架17的定位和裝配基本上與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5的相同,因此為簡潔起見,省略對其的詳細說明。
目前為止所說明的顯影裝置軸承元件55、56的軸承部分相對于顯影套筒18具有旋轉滑動部分,所以其材料可以是較貴的具有很高滑動性能的材料(例如,PPS、或PA基底承載材料)。通過僅把該部分分成軸承刷和外殼,昂貴材料部分的體積會變小。外殼可以由較便宜的材料制成,例如HIPS等。
(顯影單元的支承結構)下面參照圖1、7、15說明顯影部件的支承結構。圖15是處理盒的透視圖,但省略了驅動側蓋。如前所述,為了生成良好的圖像,希望在顯影套筒18和感光鼓11之間有合適的間隙SD(在感光鼓11與顯影套筒18之間的間隙)。所以,在該實施方案中,顯影套筒18以適當?shù)膲毫?在后文中稱作顯影部件壓力或壓力)按壓鼓11維持SD間隙。在驅動側和非驅動側的適當顯影部件壓力分別約為500g和-2000g。如果壓力小于上述數(shù)值,則SD間隙可能會因為振動等原因而變寬,結果產生類似空白區(qū)域這樣的圖像缺陷。如果壓力高于上述數(shù)值,則距離調節(jié)元件53可能會被顯影部件壓力弄倒,所以SD間隙被減小。另外,S-D輥(如圖7和8所示距離調節(jié)元件53是一個外徑大于顯影套筒18的環(huán),位于顯影套筒18的各端部)可能會在內外表面上受到壓迫從而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產生刮擦。如果發(fā)生這種情況,那么就無法維持適當?shù)腟-D間隙。在該實施方案中,通過下述結構維持適當?shù)腟-D間隙。下面分別說明在驅動側和非驅動側對顯影部件的支承(維持SD間隙的方法)。
如圖1、15所示,在驅動側,顯影部件框架17是包括顯影套筒18和顯影片40等的顯影部件,具有與鼓框架13的支承孔13e同軸的鉤狀孔17a。平行銷釘57穿過鉤狀孔17a和支承孔13e以提供擺動運動的中心點,使得顯影套筒的中心朝著感光鼓的中心推動。
顯影部件壓簧59是一個包括直徑約為0.5-1mm的拉伸螺旋彈簧,用于把顯影套筒18推向感光鼓11以把距離調節(jié)元件53壓向感光鼓11。在相對端部,設置有組成裝置的安裝部分的鉤部分59a、59b。鉤部分59b包括一個基本在彈簧部分的圓周方向上延伸的線性部分,而線性部分的自由端用于下文中將要描述到的電連接。其材料可以是SUS(不銹鋼)、琴用鋼絲、磷青銅等這種具有彈性的材料。顯影部件壓簧59的鉤部分59a中的一個被位于顯影片40之金屬板40a中的孔部分40k(圖15)鉤住,而另一個鉤部分59b被鉤在位于鼓框架13中的軸13m上。這時,線性部分59d從鼓框架13向外伸展。顯影片40的孔部分40k位于顯影部件框架17的外部,且被拉伸為約為2-5mm的寬度和4-8mm的長度。鼓框架13的軸13m鄰近感光鼓11,且其直徑約為2-5mm,并與鼓框架13整體模鑄而成。確定孔部分40k和軸13m的位置以便連接孔部分40k和軸13m的線與連接孔部分40k和孔17a的線基本上彼此垂直。顯影部件壓簧59被鉤在在顯影部件框架17的縱向上向外凸出的顯影片40的端部上,所以,關于顯影部件框架17本身,不需要從框架上設置安裝部分,例如軸。所以,容易設置后文所述的把密封元件21(圖4)安裝到顯影部件框架17的夾具,所以,提高了裝配性能。通過把它安裝到顯影片40,具有高彈性系數(shù)的金屬支持顯影片40,以避免由于彈力而產生的變形和顯影部件壓力的損失。在類似銷釘?shù)冗@樣的安裝部分直接設置在顯影部件框架17上的情況下,需要用較大尺寸以避免因變形而引起的之壓力的損失。不過,在該實施方案中,不需要用這樣的銷釘。這可以有效地節(jié)省空間。
下面說明按壓在非驅動側的顯影部件。如圖4所示,在顯影部件框架17的非驅動側,凸起56e設置在顯影套筒18的中心軸上。凸起56e被按壓以便把顯影套筒18壓向感光鼓11。凸起56e插入位于側蓋19上的凹槽19e(一個基本上平行于朝向載像元件的中心的方向的線性延伸孔)中,且可以朝向載像元件的中心移動。在凹槽19e中,設置顯影部件壓簧34以便壓向凸起56e的D截面表面。顯影部件壓簧34是一個包括直徑約為0.5-1mm的線的壓縮盤簧。壓簧的彈力是在非驅動側把顯影套筒18推向感光鼓11的力。所以,感光鼓11與顯影套筒18之間的相對位置只由彈力決定,從而提供了穩(wěn)定的壓力。凹槽19e也用于調整顯影套筒18的移動方向以使顯影套筒18正確定位。
如同后文中將要描述到的那樣,在該實施方案中,設置檢測部件以檢測顯影劑的剩余量。更具體地,檢測鄰近顯影套筒的天線元件與顯影套筒之間的靜電容,以確定顯影劑的剩余量。在這種情況下,顯影片(是一個導電元件)之金屬板的電勢與顯影套筒的電勢一樣。通過顯影部件壓簧為實施該操作提供電源。
(顯影劑容納框架的結構)下面參照圖1、4、13說明調色劑容納框架。
調色劑容納框架16具有較大的寬度以提供較大的容量,而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底部具有三個凹槽或凹面部分。調色劑容納框架16具有三個攪拌元件60、61、62攪拌元件60、61、62對應于具有精確截面的凹槽16j、16k、16m。直線排列的各攪拌軸60c、61c、62c上設置的攪拌片元件60a、61a、62a攪拌顯影劑T并將其輸送到顯影部件框架17。攪拌軸60c、61c、62c被可旋轉地支承在調色劑容納框架16上并被從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外側驅動。凹槽16j、16k、16m的中心分別精確地位于攪拌軸60c、61c、62c的軸上。通過凹槽16j、16k、16m寬度方向的排列設置,可以減小顯影劑(調色劑)T的重量的影響,所以可以抑制顯影劑的褪色、變質以及攪拌扭矩的增加等問題。
攪拌片元件60a-62a可以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對聚苯硫樹脂材料或其它樹脂材料制成,用于攪拌并輸送顯影劑T。攪拌片元件60a-62a的自由端的旋轉半徑大于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凹槽16j、16k、16m的底部表面的半徑,因而自由端能摩擦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內部底表面。這樣,可以輸送顯影劑T,而在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內部底面上基本沒有殘留的顯影劑T。
(調色劑密封的拆封和攪拌驅動)下面參照圖1、11和12說明調色劑密封的拆封和攪拌元件的驅動。圖11是在調色劑密封一側的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頂平面圖,而圖12是用于清理調色劑容納框架與顯影部件框架之間的調色劑密封之間的調色劑密封的調色劑密封清理機構的透視圖。在該處理盒中,自動清理機構用于調色劑密封。一個新的(未使用過的)處理盒15具有用于密封調色劑容納框架16之開口16d的調色劑密封元件63,調色劑密封元件63被焊接或粘接以便能覆蓋并密封調色劑容納框架16之開口16d。
如圖12所示,圖11中所示的調色劑密封元件63的一端63a在折回部分63c處被折回,并被固定在可旋轉地支承在調色劑容納框架16中的清理元件64上。調色劑密封元件63具有一個調色劑密封檢測元件65,可允許檢測開口16d完全打開這個事實。
更具體地,在調色劑密封元件63的尾部(沒有被拆封的那個端部),設置著帶有粘性材料的鋁箔的檢測元件。檢測元件65的表面是導電的。通過金屬板從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為傳導部分供應電壓,并檢測輸出電壓。下面說明相對于裝置主組件C的電壓的輸出、輸入。
裝置主組件C設置有電機130;電機130的齒輪130a;惰輪131,與齒輪130a嚙合;以及連接件,具有與惰輪131嚙合的齒輪。處理盒15的調色劑容納容器16的縱向末端可旋轉地支承著連接齒輪66;擺動齒輪67,與連接齒輪66嚙合;惰輪68、69,有選擇地與擺動齒輪67嚙合;清理元件64,具有與惰輪68嚙合的齒輪部分64a;惰輪70,與惰輪69嚙合;攪拌齒輪71,與惰輪70嚙合。
當處理盒15安裝到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中時,在調色劑密封元件63被卷起之前,第一傳導部分65a處于導電狀態(tài)。該狀態(tài)由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檢測。然后,圖12所示的位于成像裝置主組件C中的電機130開始在箭頭Y所示的方向中旋轉。驅動力從惰輪131傳遞至連接件132,輪流把驅動力傳遞至位于處理盒15中的連接齒輪66和與連接齒輪66嚙合的擺動齒輪67。然后,被擺動的擺動齒輪67把驅動力傳遞給惰輪68的正齒輪68a,因而,由于與惰輪68的齒輪部分68b嚙合的清理元件64的部分64a的作用,調色劑密封元件63在由B表示的方向上被卷起。這里,惰輪68的正齒輪68a和齒輪部分68b是整體鑄模而成的。齒輪部分68b和64a組成一對傘形齒輪。
在開口16d被完全打開之后,傳導部分65a被切開或斷開,從而形成絕緣狀態(tài)。這種由于傳導部分65a被斷開而產生的情況被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檢測,作為對此的響應,把驅動力傳遞給連接件以驅動清理元件64的電機130反向旋轉(與Y方向相反的旋轉方向)。當成像裝置主組件的連接件132開始反轉時,處理盒15的連接齒輪66也開始反轉。在位于連接齒輪66與擺動齒輪67之間齒負荷(tooth load)的作用下,擺動齒輪67向后擺動以便從正齒輪68a脫離而與惰輪69嚙合。擺動齒輪67使惰輪69旋轉并把驅動力傳遞給攪拌齒輪71,從而通過惰輪70旋轉調色劑容納框架中的圖1所示的攪拌元件60、61、62。擺動齒輪67被支承在未示出的臂的末端上,以便與連接齒輪66同軸旋轉。
檢測元件65包括一個平行的第二傳導部分65b。通過檢測第二傳導部分的傳導狀態(tài),檢測處理盒15是否位于裝置的主組件中。所以,如圖11所示,在調色劑密封元件上設有保護部分63b,因而即使調色劑密封元件63被卷起,檢測部分65b也不會被切開。換言之,調色劑密封檢測元件是分為兩支的,電壓被施加給一個部分(圖11中的輸入部分65d),有兩個用于檢測電壓的輸出部分(圖11中的輸出部分65e、65f)。
(顯影劑數(shù)量檢測元件)下面參照圖1、13、14說明調色劑剩余量檢測機構。
圖13是調色劑容納框架內部的透視圖,而圖14表示第一檢測元件本身。為了基本實時地檢測調色劑數(shù)量,提供一個第一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元件72和一個第二調色劑數(shù)量元件73。使用第一檢測元件72,檢測顯影劑T的數(shù)量較大的區(qū)域,而使用第二檢測元件73,檢測調色劑的數(shù)量較小的區(qū)域中的顯影劑T。更具體地,當顯影劑數(shù)量的百分比約為50%-10%時,第一檢測元件72檢測顯影劑數(shù)量,而當顯影劑數(shù)量的百分比約為50%-10%到0%時,第二檢測元件73檢測顯影劑。第一檢測元件72包括一個薄基片72,檢測沒有接觸調色劑的靜電容,對該靜電容與調色劑容納部分中的靜電容加以比較,這樣可以消除基片之間的不同。第二檢測元件73包括一個位于調色劑容納框架16之容器體的外底面上的薄基片,并用來檢測它本身與顯影套筒18之間的靜電容。
下面說明各檢測元件的工作原理。首先,解釋第一檢測元件。在圖14中,(b)是從(a)的相對側看來的圖,而(c)是第一檢測元件72的改進。第一檢測元件72包括測量端輸出電極72a、參照端輸出電極72c、和普通輸入電極72b。
測量端輸出電極72a和普通輸入電極72b的結合體構成測量電極72A,而參照端輸出電極72c和變通輸入電極72b構成參考電極72c。
在圖13中,測量電極72A設置在這樣一個位置上,使得它接觸到顯影劑容納框架中的顯影劑,即,顯影劑容納框架的內表面,例如。測量電極72A檢測測量端輸出電極72a與變通輸入電極72b之間的靜電容以檢測顯影劑接觸到電極表面的區(qū)域中的變化。這樣,可以檢測顯影劑容納框架中的顯影劑的數(shù)量。
由于顯影劑的介電常數(shù)大于空氣的介電常數(shù),所以當接觸到顯影劑的檢測元件之表面的區(qū)域改變時,電極之間的靜電容改變。
參考電極72C設置在調色劑容納框架中的這樣一個位置上,使得它不會接觸到顯影劑。參考電極72C的設計使得因環(huán)境條件變化而產生的靜電容的變化與測量電極72A的相同。在該實施方案中,這是通過使用測量電極72A和參考電極72C的相同電極布置來實現(xiàn)的。所以,通過從測量電極72A檢測的靜電容的量中減去參考電極72C檢測的靜電容的量,就好像因環(huán)境條件變化而引起的靜電容的變化不存在似的,所以,提高了檢測精度。
第一檢測元件72最好包括類似柔軟的打印基這樣的可彎曲的單個基底、測量電極72A和參考電極72C。柔軟的打印基被折疊并被設置在調色劑容納框架之中。被折疊的元件由雙層涂層帶或其它粘性材料固定在邊緣或整個背面,因而顯影劑不會進入測量電極72A的背面。下面說明測量端輸出電極72a、參考端輸出電極72c和變通輸入電極72b與裝置主組件C的電連接通路。
第一檢測元件72的位置如下所述。如圖13所示,設置有一個攪拌元件60、61、62。第一檢測元件72設置在調色劑容納框架中的驅動側的側壁上,設置在這樣一個位置使得第一檢測元件72蓋住了鄰近攪拌元件61之軸61c的側壁,該攪拌元件61是第二個最靠近顯影套筒18的元件,顯影劑從該攪拌元件61被輸送到第二檢測元件可操作的區(qū)域中。由于這種設置,基本上可以實時地檢測顯影劑的數(shù)量,并且可以減小第一檢測元件72的區(qū)域,所以可以減小部件的費用。另外,通過使位置遠離顯影套筒18,可以減小顯影偏壓的影響。這里,測量電極72A的表面與攪拌軸61c相互垂直。
由于第一檢測元件72對靠近檢測元件表面的東西具有很高的靈敏度,所以從檢測精度的觀點出發(fā),最好設置表面清掃元件61b以從其表面清除顯影劑。這樣,最好把清掃元件61b安裝到攪拌元件61上,因為這可以使結構簡單。這里,攪拌元件61可旋轉地支承在調色劑容納框架16上。第一檢測元件72設置在相應于顯影劑攪拌區(qū)域的清掃元件61b起作用的范圍內。清掃元件61b安裝在攪拌軸61c上。清掃元件61b用一個柔軟而有彈性的片來清掃測量電極72A。
下面將說明第二檢測元件73。在圖1、13中,第二檢測元件73設置在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外側,另外,覆蓋元件74位于其外側。第二檢測元件74由金屬板制成,并沿著調色劑容納框架16之凹槽16j的凹槽形狀的外側的座16c在整個縱向區(qū)域上延伸。
顯影套筒18和顯影片40相互電連接以檢測第二檢測元件73、顯影套筒18和顯影片40之間的靜電容的變化,從而檢測調色劑的數(shù)量。
第二檢測元件73通過夾持或粘接而固定在凹槽16e的座16c上,凹槽16c在調色劑容納框架16上向內凹陷、且最靠近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外側的顯影套筒18。通過調色劑容納框架16外側上的這種設置,從成像裝置主組件C到用于電連接的觸點的線不需要在調色劑容納框架中延伸,所以可以避免顯影劑泄漏的可能性。
(電觸點結構)充電輥、顯影套筒、顯影片、用于檢測調色劑密封存在與否的檢測元件、用于檢測調色劑數(shù)量的第一和第二檢測元件會從裝置主組件被施加電壓,或者從它們那里檢測電壓。下面主要參照圖3、15-22說明從各元件伸出的電壓輸出/輸入通路。圖15是主要表示驅動側表面的透視圖,其中已經從處理盒移走了側蓋20,圖16是側蓋20的內部透視圖。圖17-22是表示安裝在側蓋上的電極與安裝在框架上的電極之間的電觸點的剖面圖。在該實施方案的處理盒中,輸至上述元件或從上述元件輸出的電壓的輸出和輸入通過側蓋起作用。下面將詳細說明各元件的輸出/輸入通路。
(對充電輥的電能供應)下面說明為充電輥12供應電能的通路。在圖1中,如上所述,通過充電輥軸承25和充電輥壓簧26為充電輥12供應電能。充電輥軸承由導電樹脂材料制成,只設置在驅動端,并電連接到充電輥12之金屬軸12a的末端。
充電輥壓簧26由具有彈性且線直徑為0.5-1.5mm的金屬(類似SUS這樣的鐵合金、銅合金等)制成。它被以預定長度壓縮在承載導向部分131的鼓框架13與充電輥軸承25之間,以便壓觸到充電輥12上,使充電輥12以預定壓力接觸感光鼓11。另外,通過這樣作,充電輥壓簧26與充電輥軸承26電接觸。如圖15所示,充電接觸板75固定在鼓框架13上。如圖1所示,充電接觸板75的一個末端表面夾持在充電輥壓簧25與鼓框架13的軸承導向131之間,因而在兩者之間建立起了電接觸。充電接觸板75的另一個末端表面曝露在外面以在與鼓框架13的側蓋20的相對的表面上提供一個接觸表面75b。如圖16所示,接觸表面75b與通過壓配、夾持等方法固定到側蓋20的充電接觸元件76的彈簧部分76a接觸,充電接觸元件76的外部充電偏壓觸點(外部充電電極)76b與相應的裝置主組件C的觸點接觸。充電接觸元件76的彈簧部分76a具有簡單的片簧結構,它大約變形0.5-3mm以便為接觸表面75b提供約50-300gf的壓力,從而建立可靠的電接觸。在垂直于縱向的方向上,外部充電偏壓觸點76b鄰近連接蓋部分20a設置,連接蓋部分20是一個向下凸起的半弧形,外部充電偏壓觸點76b覆蓋著陽連接凸起30b,該凸起是在側蓋20下部的感光鼓11的驅動力接收部分。當處理盒安裝到裝置主組件時,外部充電偏壓觸點76b向下曝露。
(對顯影部件的電能供應)下面說明對顯影套筒18和顯影片40的電能供應。如圖16所示,對顯影片40的電能供應提供與顯影套筒18相同的電勢。所以,通過可與裝置主組件C接觸的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電能被供應給它們兩者。側蓋20通過夾持等方法支承著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的外部接觸部分77b與裝置主組件C的接觸部分(未示出)電接觸。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的接觸部分77c電連接到通過插入模鑄等方法支承在側蓋20上的顯影部件接觸軸78。這里,接觸部分77c被分成兩支而成為三角形,如圖16所示,其自由端咬入顯影部件接觸軸78中,從而保證了電導通。顯影部件接觸軸78的自由端78a插入顯影套筒18的內部91g(圖7、15),以便為如圖18所示支承在顯影套筒18中的套筒接觸板93的臂部93f(圖9)提供壓力,從而建立可以為顯影套筒18提供電壓的電觸點。套筒接觸板93的臂部93f和弓形部分93d基本上形成一個Z形結構,它彈性變形成水平形狀,以便在接觸軸78的軸向上施加大約50-300g的彈力,從而建立確實的電傳導。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具有一個片簧部分77a,它與圖15中顯影部件壓簧59之線性部分的自由端部59d接觸。顯影部件壓簧59由金屬制成,鉤部59a與顯影片40的金屬板40a的鉤部40k的邊緣接觸以施加高壓,從而在顯影套筒18和顯影片40提供相同的電勢。因而,用供應D壓力(用D形軸或銷釘施加給平面部分的壓力)的元件來供應電能,因此,元件具有雙重功能。這樣,通過減少部件的數(shù)目而節(jié)省了加工成本,且節(jié)省了空間。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的外部顯影偏壓觸點(外部顯影電極)77b位于側蓋20的下面,而在這兩者之間、在垂直于外部充電偏壓觸點76b之縱向的方向上、插入側蓋20的連接蓋部分20a。外部顯影偏壓觸點77b鄰近連接蓋20a。當處理盒安裝到裝置主組件時,顯影偏壓觸點77b向下設置。
(對調色劑密封檢測元件的電能供應)下面參照圖3、12、15、16、19和20說明對調色劑密封存在與否檢測元件施加的輸出/輸入電壓。如圖3和16所示,側蓋20支承著新調色劑密封檢測電極彈簧79,用于檢測導電部分65a(圖12),而通過設備主組件C檢測新調色劑密封;盒存在與否檢測電極彈簧80,用于檢測導電部分65b(圖12)的導電情況,以檢測處理盒15是否存在;以及調色劑密封輸入電極彈簧81,用于為導電部分的電極65f施加電壓。這些電極具有圖3中所示的外部觸點79a、80a、81a,用于與裝置主組件C中的相應電極電接觸。電極彈簧79、80和81與新調色劑檢測電極82的接觸表面82a(圖19和圖20)、與盒存在與否檢測電極83的接觸表面83a、與調色劑密封輸入電極84的接觸表面84a分別地電連接,它們被支承在圖16所示的調色劑容納框架16上。電極82、83和84直接接觸調色劑密封檢測元件65。電極82、83、84的端部是桿狀的片簧,它們分別壓向檢測元件的電極部分65d、65e、65f,而Ed末端部分位于接觸表面82a、83a、84a之中,從而與側蓋20相對以便接觸電極彈簧79、80、81。在該實施方案中,電極82、83、84的接觸表面82a、83a、84a位于與容納部分16h的側蓋20相對的一個表面上,用于容納被清理的調色劑密封的容納部分16h是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一部分。電極彈簧79、80、81的末端形成于基本呈U形的片簧部分79b、80b、81b之中。通過使片簧部分79b、80b、81b的U形部分臥倒,確保它們被擠向接觸表面82a、83a、84a以建立確實的接觸(在圖19和20中,只表示出了作為代表實例的電極82和電極彈簧79之間的接觸)。通過使用片簧部分79b、80b、81b的U形結構,可以保證足夠的接觸壓力,因而確保了小空間內的電連接。電極彈簧79與側蓋20的肋20m鄰接,從而能防止電極彈簧79因變形而產生的橫向偏移(圖20中的左右方向),所以,保證了與電極板82的接觸。電極彈簧79的自由端79d是精細的,所以,即使當電極彈簧79在橫向(圖20中的左右方向)上有或大或小的偏移時,接觸壓力也能保持不變。
(對第一剩余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元件的電能供應)下面參照圖3、15、16、21和22說明對第一剩余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元件施加的電壓的輸出/輸入。如圖3和16所示,側蓋20支承著測量端輸出電極彈簧85,用于第一檢測元件72的測量端輸出電壓;參考端輸出電極彈簧87,用于檢測參考端輸出電壓;以及變通輸入電極彈簧86,用于對它們兩個施加電壓。這些電極具有外部觸點85a、86a、87a,用于與裝置主組件C中的相應電極電接觸。電極彈簧85、86、87分別與第一檢測元件72的電極72a、72b、72c電連接。更具體地,電極彈簧85、86、87具有L形片簧部分85b、86b、87b。片簧部分的L形部分的端部85b1夾持在與支承部分201的調色劑容納框架相對的表面20p上,支承部分201從側蓋20的內壁20q向著調色劑容納框架16凸起,如圖21和22所示(在圖21和22中,只示出了作為典型實例的電極彈簧85)。另一部分85b2基本與支承部分201切向接觸,可以在另一末端85b2處的支承部分201的表面上自由地滑動。如圖15所示,第一檢測元件72的電極72a、72b、72c由雙涂層帶等固定,以接收分別在其末端部分72a1、72b1、72c1處從調色劑容納框架16向側蓋凸起的接收表面16f。當安裝側蓋20時,電極的側蓋20的支承部分201與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接收表面16f之間以預定距離相對設置,使彈簧部分85b像圖22中那樣變形,以接觸第一檢測元件72的末端72a1(電極彈簧85是電極彈簧85、86和87的一個典型實例)。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接收表面的厚度小到約0.5-1mm,所以它因彈力而彎曲一定程度并由側蓋20上的支持肋20n接收,這樣就提供了穩(wěn)定的接觸壓力。
(對第二剩余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元件的電能供應)下面說明對第二剩余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元件73的電能供應。如圖3和16所示,側蓋20支承著第二輸入電極彈簧88,用于從裝置主組件C向第二檢測元件73供應電壓。電極彈簧88在向驅動側端表延伸的接觸表面73a處電連接到圖15中所示的第二檢測元件73的驅動側末端表面的一部分。接觸表面73a基本上與調色劑密封檢測元件的接觸表面82a、83a、84a形成在同一表面上。電極彈簧88的一個端部是一個片簧部分88b,并且類似于新調色劑密封檢測彈簧等,它是一個U形結構,通過使該U形部分臥倒,保證了與接觸表面73a的接觸。
上述支承在側蓋上的電極彈簧和支承在框架上的電極板均由厚度約為0.1-0.3mm薄金屬(類似SUS這樣的鐵合金、銅合金等)板制成。支承在側蓋上的電極彈簧由具有彈性的金屬制成,而支承在類似鼓框架13、調色劑容納框架16等這樣的框架上的電極板不需要具有彈性。希望制造支承在框架上的電極與支承在側蓋上的電極使用彼此不同的材料,以避免電解侵蝕。施加給支承在框架上的電極與支承在側蓋上的電極等上的彈性驅動力最好為大約50-200g。
如前所述,當直接從裝置主組件向顯影部件框架提供電能以便為處理盒結構中的顯影輥、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部件等提供電能時,顯影套筒18中的距離調節(jié)元件53(輥)的壓力(顯影部件壓力)可以根據(jù)接觸的位置而在接觸壓力的影響下有所不同。如果這種情況發(fā)生的話,感光鼓11與顯影輥18之間的間隙(SD間隙)會改變,致使產生圖像缺陷。在本發(fā)明中,因為向側蓋提供電能而避免了這種可能性。通過支承在側蓋上的電極板建立電連接,除了鼓接地之外。通過整體地控制側蓋,實現(xiàn)了精度保障。用于防止異物落在接觸部分上的控制是容易的。當通過框架進行電壓的輸入/輸出時,可以容易地控制接觸壓力,因為支承在側蓋上的電極端是有彈性的(接收端在框架端上)。支承在側蓋上的電極彈簧被制成U形或L形。這對調色劑密封存在與否檢測和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來說是特別需要的,因為可以在小空間內產生確實的彈簧壓力,考慮到調色劑密封存在與否檢測和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中的輸入/輸出電壓低(大約10V)的事實,需要確實的接觸。
外部充電電極(充電接觸元件外部觸點76b)、外部顯影電極(顯影部件接觸元件的外部觸點77b)、外部盒存在與否輸出/輸入電極(盒存在與否檢測電極彈簧的外部觸點80a)、調色劑密封存在與否輸出/輸入電極(新調色劑密封檢測電極彈簧的外部接觸彈簧79a)、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輸出/輸入電極(外部觸點85a、86a、87a、88a),在處理盒安裝到成像裝置這組件的狀態(tài)中基本上沿著從底部看到的一條線設置。所以,容易檢查外部電極。
由于外部電極位于使處理盒相對裝置主組件正確定位的側蓋20之上,外部觸點可以在精確的位置上確實地接觸該裝置主組件的觸點。
充電接觸元件的外部觸點76b和顯影部件接觸元件的外部觸點77b鄰近于向下凸起的連接蓋部分20a(圖16),所以,當處理盒放置在桌子上時,可以避免因為連接蓋部分20s接觸到桌子而使充電接觸元件的外部觸點76b和顯影部件接觸元件的外部觸點77b被桌子的上平板損壞的可能性。因而??梢苑乐惯@些觸點被破壞。
作為外部盒存在與否輸出/輸入電極的外部觸點80a、作為調色劑密封存在與否輸出/輸入電極的的外部觸點79a被分別設置在面向下的拐角部分上,如圖3所示,所以,它們不容易被用戶的手接觸。因為這個原因,接觸表面不會被破壞。作為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輸出/輸入電極的外部觸點85a、86a、87a、88a被這樣設置,使得其接觸表面基本上與從側蓋20的下表面向上凹陷的凹槽的底表面相應的平面20r保持內壁齊平。所以,當處理盒15放置在桌子上時,外部觸點85a、86a、87a、88a不會接觸到桌子的上表面,所以,保護了接觸表面。導向部分20g從側蓋20的下表面凸起,所以,當處理盒15放置在桌子上時,處理盒15通過與桌子接觸的導向部分20g和連接蓋部分20a被桌子支承。因此,外部觸點85a、86a、87a、88a離桌子足夠遠。
由于外部觸點的安排和設置,當處理盒15因為其鼓框架13這端抬起而傾斜時,導向部分19g和20g作為支點,外部觸點變得遠離桌子的上面。相反,當桌子上的處理盒15的調色劑容納容器16這端抬起時,連接蓋部分20a作為支點,這樣,用于充電的外部觸點76b變得靠近表面的上面。不過,拐角部分20s和與拐角部分20s在同一水平的側蓋19的拐角部分19s作為支點,因而不會影響外部觸點76b。
(處理盒相對于主組件的安裝和拆卸方法)下面參照圖1、3、23、24和25說明處理盒安裝到裝置主組件及從主組件上拆卸下來的方法。圖23表示裝置主組件的前門115打開的狀態(tài);圖24表示處理盒15插入到裝置主組件C的后部的狀態(tài);而圖25表示處理盒位于預定位置中的狀態(tài)。前門115由一個在底部邊緣的圖的表面上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軸(圖23)可旋轉地安裝在裝置主組件C的前側,并可以在打開位置及覆蓋了空間E等的關閉位置之間移動。
在該實施方案中,通過兩個步驟把處理盒15安裝到裝置主組件。在第一步,處理盒在平行于感光鼓11的方向中移動,而在第二步,處理盒圍繞垂直于感光鼓11的平面中的一個支點旋轉。如圖23所示,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具有在垂直于圖紙的方向中延伸的導向元件110、111,導向元件110、111作為把處理盒從外部安裝進入成像裝置中的導軌。如圖23所示,導向元件110是一個向上開口且位于空間部分E的左上側位置上的通道。導向元件110固定在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中,導向元件111是向上開口且位于空間部分E的右下側位置上的通道。導向元件110和導向元件111基本上相互平行。
處理盒15基本上是一個平行六面體,如圖3所示,它具有導向部分19ft和19g以及當處理盒安裝到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時被導向的凸起20f,其中凸起20f精確地從處理盒15的橫向后端向下凸起。導向部分19g精確地從前底部側向下凸起。在處理盒的相對端,設置著與感光鼓11同軸的凸起22、23。
在把處理盒15插入到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的過程中,首先打開位于成像裝置主組件C的前側(在感光鼓11軸向中的非驅動端)的前門115(圖23)。然后,出現(xiàn)用于容納處理盒15的空間部分E。接著,如圖24所示,處理盒15的凸起20f和20g放置在導向元件110和導向元件111上。
然后處理盒15被直接(垂直于圖24的圖紙)插入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中。接著,處理盒15插入方向前端的導向部分19g與導向元件111嚙合。當插入處理盒15時,通過成像裝置之主組件C的導向元件110、111與處理盒15的凸起20f的結合使處理盒在橫向上正確對準。當處理盒15插入空間E的后部時,凸起20f觸及主組件C中的提升元件(lifter member),并由提升元件(未示出)來支承凸起20f。因而,完成了安裝操作的第一步。
在處理盒15插入到裝置主組件C的后部的預定位置之后,操作桿113開始工作。
更具體地,操作桿113在由箭頭B所示的方向上從實線代表的位置放置到虛線代表的位置上。這樣,當導向部分19g和20g與成像裝置主組件C的導向元件111接觸時,處理盒沿逆時針方向由未示出的提升元件繞著連接導向部分19g和20g的軸旋轉,即,旋轉到圖25中處理盒之左邊部分下降的位置上。當成像裝置主組件C的導向元件111與處理盒15的導向部分19g之間的嚙合確定了處理盒在橫向上的位置時,處理盒15被旋轉。處理盒15的旋轉軌跡由提升元件(未示出)決定,從而處理盒15的鼓軸接收元件22、23(凸起)基本垂直地移動。
當處理盒15通過逆時針移動到預定位置時,如圖25所示,處理盒15的軸承元件22、32(凸起)與成像裝置主組件C的定位元件114的凹槽114a嚙合,從而確實地使處理盒15定位。因而分別從側蓋19、20凸起的軸承元件22、23是要被定位的部分,用于使處理盒15相對于裝置主組件定位。定位元件114彼此相對,而處理盒插入定位元件114之間,定位元件114被固定在成像裝置的前后板上。每個凹槽114a都是一個向上開口的通道,而處理盒15的軸承元件22、23是插入凹槽114a的開口部分的凸起。處理盒15的軸承元件22、23確實地與定位元件114的凹槽114a嚙合在一起。因而,完成了安裝操作的第二步。在進行安裝操作的第二步的同時,在處理盒15的后部,安裝進感光鼓之末端的凸起30b(鼓連接件)與裝置主組件C的連接元件的凹槽112a嚙合,以使感光鼓11被施加驅動力而旋轉。圖3所示的攪拌連接件132與攪拌連接件132的主組件C中設置的攪拌連接件(未示出)嚙合,以便使旋轉驅動力能傳遞給攪拌元件60、61、62。
當紙張S通過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時,即,當感光鼓11在圖25中的順時針方向中旋轉時,成像裝置主組件的導向元件111鄰接處理盒15的的導向部分19gt和20g以當作抵制旋轉的停止件,從而維持了處理盒15的位置(方向)。因而,在紙張的輸送過程中,處理盒放置的中心作為抵制旋轉的停止件。
當從成像裝置主組件C中取出處理盒15,操作是相反的。更具體地,操作桿113在箭頭A表示的方向中旋轉。這樣,處理盒15圍繞著導軌111和導向部分19g、20g之間的接觸部分由未示出的提升元件在順時針方向中旋轉。
當處理盒15被提升到圖24中所示的位置時,位于處理盒15側表面上的夾具19p(側蓋19的一部分)被拉動,從而使處理盒15移向用戶,這樣就從成像裝置主組件C中取出了處理盒15。
因此,即使處理盒的重量較大,處理盒的安裝操作和定位精確度都提高了,因為通過把處理盒水平地插入成像裝置主組件中、而后使桿移動到預定位置而簡易地安裝了處理盒。
另外,處理盒的拆卸操作性被改進了,因為通過操作桿并把處理盒從成像裝置主組件中拉出而能容易地拆卸處理盒。
由于導向部分位于調色劑容納部分的下面,所以它更靠近處理盒的重心,所以,基本上提供了旋轉中心的穩(wěn)定位置,而不會有橫向偏移。
在該實施方案中,導向部分設置在側蓋上,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導向部分可以延伸到調色劑容納框架。
(電觸點的電連接)下面參照圖26-31說明在處理盒的安裝和拆卸操作過程中處理盒的電觸點與裝置主組件之間的電連接的建立。
圖26是圖23所示的空間E部分的放大圖;圖27是圖25所示的空間E部分的放大圖;圖28和29是從裝置主組件這一端看來的新盒檢測觸點的視圖;圖30和31是從裝置主組件這一端看來的普通盒輸入觸點的視圖。
裝置主組件的電觸點的設置如圖26所示。充電觸點150和顯影部件觸點151被支承在高壓接觸單元153上,且這兩個觸點的設置使得裝置主組件的鼓驅動陰軸連接軸112插入到這兩者之間。這些電觸點每個都是直徑約為4-8mm的子彈形狀的金屬銷釘,并且被支承著在高壓接觸單元153的保持件153a的垂直方向上運動。在觸點150、151的下面,壓縮盤簧152不連接,而當處理盒15位于預定位置時,壓縮盤簧152被壓縮而產生預定壓力。壓縮盤簧152還作為高壓供應通道。高壓接觸單元構成一個與轉印輥9整體的單元。
第一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觸點154、155、156和第二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觸點157都被支承在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接觸單元159上,該單元設置在用于攪拌驅動的連接件132和處理盒放置的支點的導向元件111之間。這些電觸點具有與高壓接觸單元的電觸點相同的形狀和結構。
新盒檢測觸點160可與處理盒15的新盒檢測電極彈簧79接觸,而盒存在與否檢測觸點161(圖28、29)可與處理盒15的盒存在與否檢測電極彈簧80接觸,這兩個觸點被支承在盒檢測接觸單元163上并設置在陰連接軸112的上面。這些電觸點每個都是圍繞著固定在盒檢測接觸單元163上的支承臺164的支承軸164a繞制的扭曲盤簧,它們每一個的一個末端161a都被折疊成U形以構成自由端部分161a1,而另一末端部分在裝置的主組件中與未示出的檢測基電連接。單元163被支承在裝置的主組件C的框架(后側板116)上。
如圖26所示,盒檢測接觸單元163被固定在從盒容納空間E的后端看到的裝置主組件C的后側板116上。普通盒輸入觸點162(圖30和31)被支承在盒接觸單元163上并被設置在陰連接軸112與攪拌連接件132之間。這些電觸點162每個都是直徑約為4-8mm的子彈形狀的金屬銷釘并被支承著在裝置主組件C的前-后方向上移動。壓縮盤簧165連接到銷釘形狀的觸點162的后端。當處理盒15位于預定位置時,壓縮盤簧被壓縮而產生預定壓力。壓縮盤簧165也作為電壓供應通道。
下面說明與處理盒的外部觸點的連接。如圖27所示,當處理盒容納在預定位置時,與各觸點連接的彈簧產生推動力。更具體地,高壓接觸單元153和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接觸單元159的每個接觸銷釘降低,這樣,壓縮盤簧152、158被壓縮,它以大約50-400g的接觸壓力壓向圖3中所示的外部觸點76b、77b、85a、86a、87a、88a。
如圖28所示,當處理盒15開始旋轉時,盒存在與否檢測觸點的最端部161a逐漸接觸到外部觸點79a的末端。新盒檢測觸點也是這樣的。當處理盒15位于預定位置(圖29)時,自由端部分161a在外部觸點79a上滑動到預定位置。這時,觸點161圍繞著支承臺164的支承軸164a扭曲以產生對著外部觸點79a的預定電壓。支承軸164a的位置和自由端部的位置基本上在一個水平面中。這樣作是為了確實產生抵抗外部觸點的向上的力。為了避開上端部161a2,外部觸點79a被稍微傾斜地放置(與水平呈大約10°的角)。
如圖30所示,當處理盒15開始轉動時,普通盒輸入觸點162的自由端部逐漸接觸到外部觸點81a的傾斜表面81c。當處理盒15容納在預定位置時(圖31),最端部162a在傾斜表面81c上滑動到垂直表面81d的位置。這時,壓縮盤簧165被壓縮而產生對著外部觸點81a的預定壓力。傾斜表面81c是與外部觸點81a相同的元件,而觸點162不接觸到模鑄表面。傾斜表面81c與觸點162的運動方向(垂直方向)呈不大于45°的角度,所以,它不會因安裝操作而受到較大的抵抗。當處理盒15安裝到裝置主組件C時,觸點162不會產生趨向于抬高處理盒15的力。
如前所述,處理盒具有九個外部觸點(除了鼓接地之外的與裝置主組件電連接的觸點)這些觸點與主組件接觸,而不會出現(xiàn)由顯影或充電缺陷、錯誤的調色劑密封存在與否或處理盒存在與否的檢測、或可引起靜電容變化的調色劑數(shù)量的檢測精度的惡化而引起的圖像缺陷的問題。雖然準備了大量電觸點,但安裝抵抗力并不大,因為在安裝完成前,觸點立刻出現(xiàn)。在處理盒的安裝過程中,電觸點不會接觸除了處理盒外部觸點表面之外的地方。換言之,支承外部觸點的側蓋的表面不會接觸其它元件,所以,鑄模時產生的鑄模塵土或碎片粘附到自由端而引起錯誤的電接觸的這種可能性較小。
從各電觸點的中心位置和驅動輸入部分的中心到處理盒的旋轉中心的距離各不相同,或者即使這些距離基本上相同,但電觸點和處理盒的旋轉中心之間形成的角度大于處理盒的旋轉角度16°。這樣,在處理盒的旋轉動作中,它們互不干擾,另外,高效地設置裝置主組件以節(jié)省空間。
如前所述,前述實施方案具有下述優(yōu)點。
1.在處理盒上設置著很多電觸點且這些觸點不得不經受壓力的情況下,如前面的實施方案所述,如果從主組件直接向顯影部件框架供應電能以便向具有顯影劑承載元件、顯影劑數(shù)量檢測部件等的顯影部件供應電能的話,從顯影劑承載元件向電照相感光鼓施加的壓力可能會較大,結果,電照相感光鼓和顯影劑承載元件之間的間隙會改變,因而產生圖像缺陷。在本發(fā)明中,避免了這種可能性,因為電能被施加給側蓋。
2.通過支承在側蓋上的電極板實現(xiàn)除了鼓接地之外的電連接(雖然在圖中沒有示出鼓接地觸點,但可以通過例如鼓法蘭22的中心孔實現(xiàn)鼓接地)。可以通過整體地控制側蓋而保證精度。容易進行防止異物落在接觸部分的控制。
3.由于支承在側蓋上的電極端是有彈性的,所以容易進行接觸壓力的控制。
4.支承在側蓋上的電極彈簧是U形或L形,所以,對于輸入/輸出電壓低(約為10V)的調色劑密封檢測和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可以在小空間內與彈性壓力的高可靠性產品(high assured production)一起提供可靠的電觸點,所以,需要非??煽康碾娪|點。
5.雖然提供了很多電觸點,但安裝抵抗力并不大,因為在安裝完成前觸點立刻出現(xiàn)。
6.在安裝和拆卸操作過程中,除了處理盒外部觸點的表面之外,裝置主組件的電觸點不會接觸到處理盒,即,它們不會接觸到側蓋表面(其上支承著外部觸點)。所以,可能會落在自由端部的鑄模塵土或碎片或者落在觸點上的可能性是沒有的,所以,因此而產生的不恰當?shù)慕佑|的可能性不存在。
7.從各電觸點的中心位置和驅動輸入部分的中心到處理盒的旋轉中心的距離各不相同,或者即使這些距離基本上相同,但電觸點和處理盒的旋轉中心之間形成的角度大于處理盒的旋轉角度16°。這樣,在處理盒的旋轉動作中,它們互不干擾,另外,高效地設置裝置主組件以節(jié)省空間。(實施方案2)在該實施方案中,用工具把框架連接起來,用與該連接方法相適應的方法固定這些電極(接觸元件)。
(連接清潔框架和調色劑容納框架的連接方法)為了以高精度連接前述框架,使用圖33所示的裝配夾具180。下面對此加以說明。
1.一種方法,用于一種結構,在該結構中,側蓋19、20夾持著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裝配夾具180用于連接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側蓋19、20和框架13、16之間的定位由裝配夾具180的滑片171、174的插入凸起171a、171c、172a、173a、173c、174a進行,裝配夾具180已經以高精度被正確地定位于側蓋19、20和框架13、16的凹槽171b、171d、172b、173b、173d、174b中。熔融樹脂材料被注入由側蓋19、20和框架13、16構成的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255、256、257中。這樣,它們以高精度連接在一起。
2.一種方法,用于一種結構,在該結構中,側蓋19、20夾持著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裝配夾具180用于連接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使用連接它們的裝配夾具180,并且側蓋19、20以高精度在相互垂直且垂直于縱向的兩個方向(x、y)上正確定位。連接基板262、270的凸起267a、267b、268a、268b被插入凹槽側蓋19、20的凹槽19h、19i、20h、20i中(凹槽19i、20i在連接凹槽19h、19i、20h和19i、20h、20i的方向上延伸,以確定旋轉方向中的位置)。然后,熔融樹脂材料被注入由側蓋19、20和框架13、16構成的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255、256、257中,它們因此被連接在一起。以該方法,側蓋19、20之間的處理盒15的扭曲可以通過連接基板270和262的精度來控制。連接基板270和262在垂直于縱向的正交方向(x、y)和縱向上的精度可以由連接基板262、270的加工精度以及連接基板和中間連接夾具269的嚙合部分(190a、190b、190c、190d部分)之間的嚙合部分(190a、190b、190c、190d部分)來控制。
下面對該結構作詳細說明。
圖35是已經被裝配的處理盒15。
在側蓋19、20與鼓框架13之間的相對表面和側蓋19、20與調色劑容納框架16之間,設置著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255、256、257,它們是一些間隙(在圖中省略了側蓋20的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255)。每個側蓋19、20本身是一個容器,對著鼓框架13相對縱向末端的端表面13f、13f且對著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端表面16g、16g的側蓋19、20的端部分別是封閉的線,并沿著側蓋19、20的外圓周延伸。
圖32表示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的結構。圖32是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的剖面圖。圖32表示位于鼓框架13和側蓋20之間作為典型實例的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梢岳斫獾?,側蓋19和鼓框架13之間的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以及側蓋19、20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之間的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在結構上是相似的。
如圖32所示,鼓框架13具有一個法蘭252a。肋254b整體地設置在法蘭252a的外圓周上。
法蘭252a的內表面上設置一個整體支持肋261a。側蓋20上設置一個法蘭252b。法蘭252b上設置著一個整體肋260b。側蓋20的法蘭252b的外圓周表面面向鼓框架13的肋254b。側蓋20的肋260b接觸鼓框架13的支持肋261a,或以小間隙與之相對,當注入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中的熔融樹脂材料因溫度及壓力而變形時,由支持肋261a支持肋260b。支持肋261a用于抑制側蓋20之肋260b的變形,它是不能由夾具來支持的。
只在鼓框架13的端面13f及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端面16g上設置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這些端部基本上由鼓框架13和側蓋20的閉合和鄰接而封閉,所以注入的熔融樹脂材料不會從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中泄漏出去,或者即使泄漏出去,也不會有很嚴重的泄漏,因為,滑片173靠近鼓框架13的端面,并且,如圖33所示,間隙h1不大于約0.4mm。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被分成鼓框架13的部分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部分。鼓框架13的部分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部分可以是一個連接的通道或是分開的通道。對于內部相連的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至少提供一個樹脂材料注入流動通道265。樹脂材料流動通道265為側蓋19、20末端外部與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之間提供液體連通。
圖34是只從安裝方向的斜上部看來的處理盒15的透視圖。
在圖34中,側蓋20的外圓周位于相應于鼓框架13的凹槽173d的位置上。凹槽173d位于圖34所示的側蓋的每個上部和圖3中所示的下部。相應地,鼓框架13具有在縱向上與凹槽173d相對的凹槽173b。側蓋20的外圓周位于相應于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凹槽171d的位置上。如圖34所示,凹槽171d位于如圖3所示的上部的兩個位置上以及下部的一個位置上。調色劑容納框架16具有在縱向上調適得與凹槽171d相對的凹槽171b。只有一個凹槽171b相應于側蓋20的兩個凹槽171d而設置。所以,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上部由組成凹槽171b的上下壁板加固。
每個凹槽171b、171d、173b、173d在垂直于縱向的方向上都具有壁,并組成一個矩形形狀。
在對各部分的精確的尺寸控制下,制造側蓋20的凹槽171d、173d的縱向上測量的寬度和位置。在對各部分的的尺寸控制下,制造鼓框架13的凹槽173b以及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凹槽171b的縱向上測量的寬度和位置。這些凹槽用于調整側蓋20、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之間在縱向上的位置關系,后面將要描述到的夾具與這些凹槽嚙合。后面會說明具體的尺寸公差。
側蓋19的外圓周在縱向上基本相應于側蓋20的凹槽171d、173d的位置上設有凹槽172b、174b。在縱向中的精確的尺寸控制下制造凹槽172b、174b在縱向上的寬度和位置。凹槽172b、174b的結構是與側蓋20的凹槽171d、173d相似的矩形。
下面說明,當鼓框架13、調色劑容納框架16以及側蓋19、20由裝配夾具180(圖33)正確定位時,當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被側蓋19、20夾持時,鼓框架13、調色劑容納框架16以及側蓋19、20在垂直于縱向的方向上的位置,以及有關側蓋19、20中的防止繞在縱向上延伸的軸旋轉的結構。如圖34所示,側蓋19的端板設有凹槽19h。
凹槽19h是圓柱形的。凹槽19h位于鼓框架13這一側。側蓋19的端板設有用于防止凹槽19i在十分遠離凹槽19h的位置上的相對旋轉。凹槽19i位于從凹槽19h看來的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較遠端。凹槽19i是一個延長凹槽,它的寬度(在垂直于連接定位凹槽19h和旋轉防止凹槽19i的線的方向上測量到的寬度)使得它能與定位夾具180的圓柱形凸起268a合適地裝配。
同樣地,側蓋20具有一個定位凹槽20h和旋轉防止凹槽20i(圖3)。
如前所述,使用鉤狀孔17a、平行銷釘57(圖1)、與側蓋19(圖34)上的凹槽19e(延長孔)嚙合的顯影部件軸承元件56、導向元件33、和顯影部件壓簧34,把具有顯影部件20、顯影套筒18、顯影片40等的顯影部件框架17與具有感光鼓11、充電輥12、清潔片12等的鼓框架13連接在一起。然后,調色劑攪拌元件60、61、62被裝配到其中。密封元件21用于在調色劑容納框架16和顯影部件框架17之間密封,在保持該狀態(tài)的情況下,側蓋19、20暫時安裝到調色劑容納框架16和鼓框架13的端表面13f和16g上。
在暫時安裝中,如同已經在結合圖4進行的說明那樣,側蓋19、20的定位部分19b、20b分別與鼓框架13之端表面13f的定位部分13b嚙合,而與鼓框架13之端表面13f的孔13at和13g嚙合的軸承元件22、23分別則與縱向上的側蓋19、20的孔部分19a、20e嚙合。另外,側蓋19、20的定位部分19c、19d和20c、20d與縱向中的調色劑容納框架16之相對末端表面16g上的定位部分16a、16b(在圖中只示出了一側)嚙合。通過這樣的暫時安裝,確定了框架14、16的橫向位置。不過,鼓框架13與調色劑容納框架16在縱向上的相對位置沒有被確定。在該實施方案中,用穿過一個側蓋20的裝配夾具180在縱向上使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定位。
下面參照圖33說明裝配夾具180。如圖所示,裝配夾具180具有一個滑片173,該滑片173上設有與鼓框架13的凹槽173b和側蓋20的凹槽173d正確嚙合的凸起173a、173c。
使用未示出的液壓圓筒和導軌,滑片173在垂直于箭頭(圖33中是垂直的)所示的縱向的方向上往復運動,凸起173a、173c與在遠離凹槽173b、173d的位置相嚙合。
還設置一個滑片171,它具有分別與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凹槽171b以及側蓋20的凹槽171d適當?shù)匮b配的凸起171a、171c。滑片171在垂直于箭頭(圖33中是垂直的)所示的縱向的方向上往復運動,凹槽171a、171c與遠離凹槽171b、171d的位置嚙合。
滑片171、173位于縱向上的預定位置上,且在縱向上可以相對地運動。
具有與側蓋19的凹槽172b、174b適當配合的凸起172a、174a的滑片172、174在垂直于縱向的方向上運動?;?72、174的運動方向平行于滑片171、173之運動方向。滑片171、172位于縱向上的精確位置上?;?73、174位于縱向上的精確位置上。滑片172、174在彼此相對的方向上運動。使用未示出的液壓圓筒和導軌,滑片172和174在垂直于箭頭所示的縱向的方向上往復運動,凸起172a、174a與在遠離凹槽172b、143d的位置相嚙合。
裝配夾具180的凸起171a、171c、172a、173a、173c、174a決不鄰接凹槽171b、171d、172b、173b、173d、174b。在靠近處理盒15的位置上,滑片171-174封閉鼓框架13與從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255、256、257連接到外部的側蓋19、20之間的間隙g1、g2、g3、g4,但不接觸到處理盒。這里,間隙g1可以為零。
下面說明用于防止處理盒15繞縱向軸旋轉的結構。
提供連接基板262、270,該板整體地設有與處理盒15之側蓋19、20的定位凹槽19h、20h嚙合的凸起268b、267b以及與側蓋19、20的旋轉防止凹槽19i、20i嚙合的凸起268a、267a連接基板262、270可以在垂直于滑片171-174之移動方向的方向上移動。以這種結構,在暫時安裝的處理盒15中,連接基板262、270的凸起267b、268b與側蓋19、20中的定位凹槽19h、20h嚙合。處理盒15趨向于繞著穿過連接基板262、270的凸起267b、268b的中心線旋轉,但由于連接基板262、270的凸起267a、268a與橢圓形的凹槽19i、20i嚙合,從而防止了旋轉。通過未示出的液壓圓筒和導軌,連接基板262、270在縱向上前進或后退。在該實施方案中,在處理盒15被暫時安裝的狀態(tài)中,側蓋19、20的定位凹槽19h、20h位于縱向中的一條線上。這樣,可以使裝配夾具180被正確定位。不過,定位凹槽19h、20h并不一定非要設置在一條縱向線上。
在處理盒15已經被暫時安裝的情況下,滑片171-174被推進從而實現(xiàn)縱向上的定位,之后,連接基板262、270被推進,從而實現(xiàn)在垂直于縱向的方向和旋轉方向上的定位。關于在垂直于縱向的方向上的定位,前端由鄰接于裝配夾具之主體的中間連接夾具269的連接基板262、270決定。這時,被暫時安裝的處理盒15未被連接基板262、270按壓,所以借助滑片171-174,鼓框架13與調色劑容納框架16及側罩19、20之間的縱向上的定位不受影響。
如圖4中所示,在處理盒15中,側蓋19和20的邊緣與相對縱向末端13f和13f的圓周邊緣連接(鼓框架13的縱向,即,平行于感光鼓11的軸向的方向)。側蓋19和20的邊緣與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相對縱向末端表面16g和16g的圓周邊緣連接。
圖32和33是沿著垂直于邊緣的內—外方向的平面所取的鼓框架13的末端表面13f、13f的圓周邊緣或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末端表面16g、16g的圓周邊緣與側蓋19、20的圓周邊緣之間的連接部分的剖面圖。
圖33中所示的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255、256、257是類似的,但框架13、16和側蓋19、20之間的不同配合的尺寸是不同的。
在處理盒15縱向上的基準是鼓框架13的凹槽173b,產品在縱向上的位置由連接夾具180決定。所以,間隙X1、X2、X3、X4設置在鼓框架13的相對端面13f、13f與相對裝配夾具180之間,考慮到部件的公差,對調色劑容納框架16和側蓋19、20測定,使得即使在公差范圍內最差的情形出現(xiàn),在部件或容器之間也不會出現(xiàn)干擾。間隙Xi(i=1-4)是框架13或16的法蘭(252a)與側蓋19、20(圖32)的肋(260b)之間的距離。
上述間隙Xi約為1mm。
更具體地,確定鼓框架13、調色劑容納框架16和側蓋19、20本身的制造公差,使得間隙X1、g1為0-0.2mm;間隙S2、g2、X3、g4為0-0.9mm;間隙X4、g3為0-0.9mm。
在圖32、33所示的這些連接結構中的任何一個中,要被連接的樹脂材料的框架13、16、19、20在裝配夾具180中暫時連接起來。在圖33中,從熔融樹脂材料注入件360a、360b中流出的樹脂材料流經裝配夾具180中的通道259和門263以及側蓋19、20中的樹脂材料注入流動通道265。然后,它注入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255、256、257中,這些部分由側蓋19、20和框架13、16形成,且樹脂材料注入流動通道265向這些部分打開。要被注入的材料是耐火等級的高耐沖性聚苯乙烯HI-PS,而鼓框架13、調色劑容納框架16和側蓋19、20分別由高耐沖性聚苯乙烯HI-PS材料制成。
鼓框架13、調色劑容納框架16和側蓋19、20的材料和注入材料可以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opolymer)樹脂材料ABC樹脂材料、改性聚苯醚樹脂材料mPPE、改性聚苯氧化物PPO等。
以上述方式對處理盒15進行定位,然后熔融樹脂材料被注入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257中,所以,當用螺釘把側蓋、19、20安裝到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時不會出現(xiàn)扭曲變形。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257具有小的橫截面并由肋和具有比部分254-257的橫截面大的橫截面的法蘭閉合,所以,肋和法蘭提供抵抗熔融樹脂材料之熱負荷的足夠大的熱容量。由于這個原因,與螺釘相比,鼓框架13、調色劑容納框架16和側蓋19、20的變形非常小。
(電接觸部件的通道和裝配方法)以框架連接方法,用前述熔融樹脂材料固定電接觸部件,這樣,可以牢固地固定電接觸部件,所以可以大大提高位置偏移或翻轉的程度。下面詳細說明這些結構。
圖16是側蓋20的透視圖,下面參照該圖說明側蓋20上的充電接觸元件76和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充電接觸元件76是用于從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向充電輥12施加偏壓的接觸元件。處于裝配在側蓋20上的狀態(tài)中的接觸彈簧部分76a在圖15中所示的清潔框架側與充電接觸板75的接觸表面75b接觸,以便與充電輥12建立電連接。當處理盒15位于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中時,充電接觸元件76的外部觸點76b與設置在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中充電觸點150接觸。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是用于從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向顯影套筒18施加偏壓的接觸元件。作為電觸點的彈簧部分77a接觸與側蓋20整體模鑄而成的導電顯影部件接觸軸78。關于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在與側蓋20暫時裝配在一起的狀態(tài)下,位于顯影套筒中并與顯影套筒18電連接的套筒接觸板93(圖18)和側蓋20之顯影部件接觸軸78的自由端相互接觸,以便與顯影套筒18電連接。
當處理盒15位于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中時,充電接觸元件77的外部觸點77b與設置在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中顯影部件觸點151(圖27)接觸。下面說明用熔融樹脂材料來固定充電接觸元件76及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的情形。
側蓋20上設有一個通孔,在模鑄時,該通孔可以使充電接觸元件76及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通過,形成通孔20k,以便側蓋20的外表面及面向肋260b的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基本與側蓋20的法蘭152b的基部內壁齊平。
圖36是充電接觸元件76的透視圖。充電接觸元件76具有這樣的結構,使得它基本上嚴密地與側蓋20的肋的圓周接觸。側蓋20的法蘭252b具有一個通孔20k,充電接觸元件76穿過通孔20k,外部觸點76b設置在靠近側蓋20的外表面(下表面)處。通過暫時裝配,充電接觸元件76由法蘭252a和支持肋261a覆蓋。在上述框架連接方法中,用裝配夾具180把鼓框架13和側蓋20暫時性地裝配起來,然后,熔融樹脂材料被注入熔融樹脂材料注入部分254中。這時,充電接觸元件76也被熔融樹脂材料固定。在樹脂材料連接之前,圖16中示出的具有充電接觸元件76的孔76c與側蓋20中的銷釘20j嚙合。它們以該狀態(tài)被熔融樹脂材料固定,這樣,基部被牢固地固定。因而,實現(xiàn)了穩(wěn)定的電傳導,而在充電接觸元件76的自由端處不會出現(xiàn)彈簧部分76a的位置偏移或翻轉.如圖36、37所示,充電接觸元件76基本上嚴密地與側蓋20的肋260b接觸,所以,不會阻礙到熔融樹脂材料的流動。
圖37是充電接觸元件76的透視圖。充電接觸元件76、鼓框架13和側蓋20與鼓框架13的法蘭252a和支持肋261a以一定間隔地設置,以避免充電接觸元件76鄰接鼓框架13的法蘭252a而限制了鼓框架13和側蓋20之間的位置關系。當考慮到充電接觸元件76的板厚度時,包括肋260b和支持肋261a之間的充電接觸元件76的間隙Y1約為0.4mm,但有了該間隙時,由于該間隙及熔融樹脂材料的壓力,熔融樹脂材料不會泄漏??紤]到充電接觸元件76的板厚度,設置在法蘭252b中的充電接觸元件76和通孔20k之間的間隙Y2最大約為0.3mm,這足以小到防止熔融樹脂材料的泄漏。
在通過注入熔融樹脂材料構成處理盒15之后,處理盒15被安裝到成像裝置的主組件C。這時,整個處理盒在箭頭P所示的方向上移動,因而使處理盒之充電接觸元件76的外部觸點76b與裝置主組件的充電觸點150接觸,從而建立電連接。關于為顯影套筒18施加偏壓的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顯影部件接觸元件77、調色劑容納框架16和側蓋20之間的關系與前述關于熔融樹脂材料連接部分的關系一樣。
如前所述,接觸元件76、77與側蓋20、鼓框架13和調色劑容納框架16的鑄模無關,所以插入步驟不需要鑄模操作。當用樹脂材料將側蓋與框架13、16連接時,要做的是設置接觸元件76、77以面對連接熔融樹脂材料。有效的生產步驟與設置接觸元件76、77相同,因而不用面對連接熔融樹脂材料。另外,具有一個帶有用于單線運動的豎直部分的孔的每個接觸元件76、77可以被牢固地固定。用于充電和顯影的外部觸點固定在樹脂材料連接起作用的部分,所以,從外部觸點表面到固定部分的距離較小,并防止外部觸點因手指觸摸等而出現(xiàn)的位置偏離或翻轉。
前述電接觸部分的固定可用于接觸部分而不是顯影套筒及充電輥,以使用熔融樹脂材料的固定方法可以提供穩(wěn)定的接觸元件。
根據(jù)前述實施方案,鼓框架和顯影劑容納框架由框架支承,外部充電電極和外部顯影電極位于框架上以使處理盒相對成像裝置的主組件定位,所以,正確地確定了電極的位置,因而建立了穩(wěn)定的電連接。
通過使用應用框架連接方法的電接觸部件固定方法,實現(xiàn)了在處理盒縱向上的高精度并減少了扭曲,在鑄造要被連接的部分的過程中,不需要插入電接觸部件。因而,避免電觸點的位置偏離或翻轉的能力大大提高。當處理盒被安裝到電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時,在處理盒與裝置主組件之間穩(wěn)定地建立了電連接。
雖然已經結合這里公開的結構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本發(fā)明不限于這里所陳述的細節(jié),本申請意在覆蓋類似在改進目的或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的修改或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能可拆卸地安裝在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的處理盒,所述處理盒包括一個電照相感光鼓;一個顯影元件,用于用顯影劑使所述電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靜電潛像顯影;充電元件,用于給所述電照相感光鼓充電;一個鼓框架,用于支承所述充電元件和所述電照相感光鼓;一個顯影劑容納框架,具有一個顯影劑容納部分,用于供應顯影劑;一個支承框架,用于支承所述鼓框架和電照相感光鼓一縱向端附近的所述顯影劑容納框架;一個顯影偏壓觸點,設置在所述支承框架上,用于當所述處理盒被安裝到電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時接收從設備主組件供應給所述顯影元件的顯影偏壓;以及一個充電偏壓觸點,設置在所述支承框架上,用于當所述處理盒被安裝到電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時接收從設備主組件供應給所述充電元件的充電偏壓。
2.一種如權利要求1的處理盒,其中所述顯影偏壓觸點及充電偏壓觸點相對感光鼓橫向方向、在一側及另一側互相面對地布置,并且提供在所述支承框架上,當該處理盒安裝到主組件時進行曝光,所述顯影偏壓觸點及充電偏壓觸點面朝下方。
3.一種如權利要求1或2的處理盒,其中所述鼓框架及顯影劑容納框架通過樹脂材料固定到所述支承框架的一個固定部位,并且所述顯影偏壓觸點及充電偏壓觸點通過樹脂材料固定到該固定部位。
4.一種如權利要求3的處理盒,其中所述支承框架包括當所述處理盒安裝到裝置主組件時由裝置主組件支承的部分,所述被支承的部分是一個在所述支承框架部分從所述支承框架伸出的凸起,當所述處理盒安裝到裝置主組件時、該部分占據(jù)頂表面。
5.一種如權利要求4的處理盒,其中所述支承框架包括當所述處理盒安裝到裝置主組件時相對裝置主組件定位的部分,所述被支承的部分是一個在所述支承框架部分從所述支承框架伸出的凸起,當所述處理盒安裝到裝置主組件時該部分占據(jù)底表面。
6.一種如權利要求5的處理盒,還包括一個連接件,當所述處理盒安裝到裝置主組件時,該連接件用于接收裝置主組件發(fā)出的旋轉所述感光鼓的旋轉驅動力,其中所述連接件在盒框架中由軸承可旋轉地支承,而該軸承是由所述鼓框架和所述支承框架同時支承的。
7.一種如權利要求6的處理盒,其中所述框架位于所述處理盒被安裝到裝置主組件時的安裝方向的引導端部。
8.一種能可拆卸地安裝在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的處理盒,所述處理盒包括一個電照相感光鼓;充電元件,用于給所述電照相感光鼓充電;一個顯影元件,具有顯影劑承載元件,用于用顯影劑使所述電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靜電潛像顯影;一個鼓框架,用于支承所述充電元件和所述電照相感光鼓;一個顯影劑容納框架,用于供應顯影劑;一個支承框架,用于支承所述鼓框架和電照相感光鼓一縱向端附近的所述顯影劑容納框架;其中,通過所述框架,所述處理盒相對于成像裝置的主組件定位并由成像裝置的主組件支承,以及其中,用于把充電偏壓施加給所述充電元件的充電偏壓觸點以及用于把顯影偏壓施加給所述顯影元件的顯影偏壓觸點被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上。
9.一種如權利要求8的處理盒,還包括支承所述顯影劑承載元件的顯影部件框架,其中所述顯影部件框架由所述鼓框架支承,因而電照相感光鼓和所述顯影劑承載元件基本上相互平行,而所述顯影部件框架和所述顯影劑容納框架具有各自的開口,用以允許顯影劑的通過,而其中所述顯影部件框架和所述顯影劑容納框架的位置使得開口以一定間隙彼此相對。
10.一種如權利要求8或9的處理盒,還包括處理盒檢測部件,用于檢測所述處理盒安裝到裝置主組件上;盒輸出/輸入觸點,用于所述檢測部件和成像裝置主組件之間的電壓的輸出/輸入,且其中所述盒輸出/輸入觸點被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上。
11.一種如權利要求8或10的處理盒,還包括調色劑密封元件,覆蓋所述顯影劑容納框架的所述開口;調色劑密封存在與否的檢測部件,用于檢測所述調色劑密封存在與否,以及調色劑密封輸入/輸出觸點,用于所述檢測部件的電壓的輸出/輸入,其中所述調色劑密封輸出/輸入觸點被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上。
12.一種如權利要求11的處理盒,還包括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部件,用于檢測所述顯影劑容納框架中顯影劑的數(shù)量,以及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輸出/輸入觸點,用于檢測所述檢測部件與成像裝置主組件之間的電壓的輸出/輸入,其中所述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輸出/輸入觸點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上。
13.一種如權利要求12的處理盒,其中所述檢測部件通過測量所述檢測部件與所述顯影元件之間的靜電容來檢測調色劑的數(shù)量。
14.一種如權利要求13的處理盒,其中所述檢測部件包括一對電極,檢測部件通過測量所述電極之間的靜電容來檢測調色劑的數(shù)量。
15.一種如權利要求8的處理盒,其中所述充電元件、所述盒檢測部件、調色劑密封存在與否檢測元件或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部件被支承在一個框架上,該框架也支承所述部件的一部分或與所述部件電連接的電極,且其中所述觸點彈性地擠壓相應部件的部分或觸點。
16.一種如權利要求1-15中任一項所述的處理盒,其中將處理盒安裝到成象裝置主組件時,處理盒的電觸點可接觸成象裝置主組件的電觸點,而與成象裝置主組件的其它部分不接觸。
17.一種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處理盒,其中所述觸點、偏壓觸點、盒輸出/輸入觸點、調色劑密封輸出/輸入觸點、以及調色劑數(shù)量檢測輸出/輸入觸點被大致安置在從成象裝置主組件上安裝的處理盒底部所看到的一條線上。
18.如權利要求17的處理盒,其中所述線在穿過所述電照相感光鼓的方向上延伸。
19.一種用于在記錄材料上形成圖像的電照相成像裝置,處理盒能可拆卸地安裝在該裝置上,所述裝置包括a.用于安裝處理盒的安裝部件,所述處理盒包括,一個電照相感光鼓;一個充電元件,用于給所述電照相感光鼓充電;一個顯影元件,用于用顯影劑使所述電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靜電潛像顯影;一個鼓框架,用于支承所述充電元件和所述電照相感光鼓;一個顯影劑容納框架,用于供應顯影劑;一個支承框架,用于支承所述鼓框架和電照相感光鼓一縱向端附近的所述顯影劑容納框架;其中,用于把偏壓施加給所述充電元件和顯影元件的充電偏壓觸點和顯影偏壓觸點被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上;以及b.當所述處理盒安裝到主組件時,可以與所述充電偏壓觸點和顯影偏壓觸點接觸的主組件充電偏壓觸點和主組件顯影偏壓觸點;c.一個與所述主組件充電偏壓觸點和所述主組件顯影偏壓觸點電連接的電壓源;以及d.用于輸出記錄材料的輸送部件。
20.一種能可拆卸地安裝在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的處理盒,所述處理盒包括a.一個電照相感光鼓;充電元件,用于給所述電照相感光鼓充電;一個顯影元件,具有顯影劑承載元件,用于用顯影劑使所述電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靜電潛像顯影;一個鼓框架,用于支承所述充電元件和所述電照相感光鼓;一個顯影劑容納框架,用于供應顯影劑;支承框架,分別用于支承位于電照相感光鼓一縱向端和另一個縱向端附近的所述鼓框架和所述顯影劑容納框架;其中,通過所述框架,所述處理盒相對于成像裝置的主組件定位并由成像裝置的主組件支承,以及其中,用于把充電偏壓施加給所述充電元件的充電偏壓觸點以及用于把顯影偏壓施加給所述顯影元件的顯影偏壓觸點已經通過一種方法被固定,該方法包括,(a)用支承框架把鼓框架和顯影劑容納框架一端和另一端暫時連接起來的步驟;(b)在所述暫時連接步驟之后,制備用來裝配所述框架的裝配夾具的步驟;(c)框架定位步驟,通過把所述鼓框架、顯影劑容納框架和支承框架的嚙合部分與所述裝配夾具的定位嚙合部分嚙合起來,而使所述框架定位;(d)樹脂材料注入步驟,把熔融樹脂材料注入到在所述框架定位步驟中定位的所述鼓框架與支承框架的相對表面之間,并注入到顯影劑容納框架和支承框架的相對表面之間,從而用所述支承框架把鼓框架和顯影劑容納框架連接起來;其中,設置在所述鼓框架和所述顯影框架相對表面之間的電接觸部分被熔融樹脂材料固定。
21.一種至少連接兩個樹脂材料框架的連接方法,包括(a)暫時連接步驟,把第一樹脂材料框架和第二樹脂材料框架暫時連接起來;(b)制備裝配夾具的步驟,用于在所述暫時連接步驟之后,裝配所述第一框架;(c)框架定位步驟,通過把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嚙合部分與所述裝配夾具的定位嚙合部分嚙合起來,而使所述框架定位;(d)樹脂材料注入步驟,把熔融樹脂材料注入到在所述框架定位步驟中定位的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相對表面之間,從而把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連接起來;其中,設置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相對表面之間的電接觸部分被熔融樹脂材料固定。
22.如權利要求21的方法,所述電接觸部分基本上與由所述第一樹脂材料框架和所述第二樹脂材料框架的相對表面構成的熔融樹脂材料流動通道的壁表面緊密接觸。
全文摘要
一種能可拆卸地安裝在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的處理盒,包括一個電照相感光鼓;一個顯影元件,用于用顯影劑使所述電照相感光鼓上形成的靜電潛像顯影;充電元件,用于給所述感光鼓充電;一個鼓框架,用于支承所述充電元件和所述感光鼓;一個顯影劑容納框架,具有一個顯影劑容納部分,用于供應顯影劑;一個支承框架,用于支承所述鼓框架和感光鼓一縱向端附近的所述顯影劑容納框架;一個顯影偏壓觸點,設置在所述支承框架上,用于當所述處理盒被安裝到電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時接收從設備主組件供應給所述顯影元件的顯影偏壓;以及一個充電偏壓觸點,設置在所述支承框架上,用于當所述處理盒被安裝到主組件上時接收從設備主組件供應給所述充電元件的充電偏壓。
文檔編號G03G15/08GK1384405SQ0212453
公開日2002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2年4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4月27日
發(fā)明者宮部滋夫, 松崎祐臣, 鈴木陽, 茶谷一夫, 阿部大輔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