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組和采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和采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器。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器已廣泛應用在各種信息、通訊、消費性產品之中。然而,由于液晶顯示器面板中液晶本身不具發(fā)光特性,為達到顯示效果,需給液晶顯示器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裝置,如背光模組,其功能在于向液晶顯示器面板提供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勻的面光源。
請參閱圖1,是一種現(xiàn)有技術液晶顯示器的結構示意圖。該液晶顯示器100包括一液晶顯示面板110和一與其層疊設置的背光模組120。該背光模組120包括一擴散片121、一導光板122、一反射片123和一光源124。該擴散片121、導光板122和反射片123從上到下依次層疊設置。該導光板122具有一側面11。該光源124是冷陰極螢光燈管,其與導光板122的側面11相對設置。
該液晶顯示器100工作時,該光源124發(fā)出的光束直接或經由反射罩125反射后經側面11進入導光板122,并由該導光板122配合反射片123將該光束轉變?yōu)槊婀庠春蟪錾?,然后,再由擴散片121擴散并均勻出射至液晶顯示面板110。
然而,該液晶顯示器100的導光板122只有一側面11與該光源124相對設置。因此,直接進入導光板122的光束少,其余光束需經反射罩125多次反射后再進入導光板122,其間光損失大,光利用率低。
請參閱圖2,是另一種現(xiàn)有技術液晶顯示器的結構示意圖。該液晶顯示器200包括一液晶顯示面板210和一與其層疊設置的背光模組220。該背光模組220包括從上到下層疊設置的一擴散片221、一導光板222、一光源223和一反射片224。該導光板222具有一出光面21和一與其相對設置的底面22。該光源223是多個平行排列的冷陰極螢光燈管。
該液晶顯示器200工作時,該光源223發(fā)出的光束,一部分直接經底面22進入導光板222;另一部分射向該反射片224,由該反射片224反射進入導光板222。進入導光板222的光束由其導光后出射,再經擴散片221擴散并均勻入射至液晶顯示面板210。
然而,該液晶顯示器200的光源是多個平行排列的冷陰極螢光燈管,其中,各燈管的光束會向四周傳播,其側向光束難以被利用,因此光利用率低。
發(fā)明內容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背光模組光利用率低的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光利用率高的背光模組。
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液晶顯示器光利用率低的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光利用率高的液晶顯示器。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至少兩個導光板和至少一光源,每一導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光面,其中相鄰兩個導光板的入光面相對設置,且光源設置在兩相鄰導光板入光面之間。
一種液晶顯示器,其包括層疊設置的一液晶顯示面板和一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具有至少兩個導光板和至少一光源,每一導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光面,其中相鄰兩個導光板的入光面相對設置,且光源設置在兩相鄰導光板入光面之間。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器利用導光板與光源相互間隔設計,以增大與光源直接相對的導光板面積,故增加直接進入導光板的光束,因此提高光利用率。
圖1是一種現(xiàn)有技術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另一種現(xiàn)有技術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器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器第二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器第三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器第四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器第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3,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器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該液晶顯示器300具有一液晶顯示面板310和一與其層疊設置的背光模組320。該背光模組320包括一擴散片321、一第一導光板322、一第二導光板323、一光源324和一反射片325。其中該第一導光板322和第二導光板323并排設置在該擴散片321與反射片325之間。該第一導光板322具有一入光面31,該第二導光板323具有一入光面32,該兩入光面31、32相對設置。該光源324是冷陰極螢光燈管,其設置在第一導光板322的入光面31和第二導光板323的入光面32之間。
該光源324發(fā)出的光束向四周傳播,其中大部分光束分別從入光面31、32直接進入該第一、二導光板322、323,由該兩個導光板322、323配合反射片325將其轉換為面光源后,再出射至擴散片321;其余光束將直接或經由反射片325反射后射向擴散片321;然后,入射至該擴散片321的光束由該擴散片321擴散并均勻出射至液晶顯示面板310。
由于,該光源324設置在該第一、二導光板322、323之間,光源324發(fā)出的光束,能分別經入光面31、32直接進入該第一、二導光板322、323,因此,光利用率高。
另外,該擴散片321內部具有不規(guī)則分布的擴散粒子326,該擴散粒子326粒徑是微米量級,其能對光束進行擴散。然而,該擴散片321與光源324相對設置區(qū)域的擴散粒子326的粒徑更小,其對光束擴散的效果較其它區(qū)域佳,以對光束的導光進行補償,防止出現(xiàn)亮線。
本實施方式也可進行如下變化,即該背光模組320的導光板322、323和光源324的數目不做限定,可為多個,然而,該光源324應與導光板322、323間隔設置。
請參閱圖4,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器第二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該液晶顯示器400與液晶顯示器300相似,然而,其背光模組420進一步設置有一擴散片426。該擴散片426與該第一、二導光板422、423部分層疊設置,且與光源424相對,以對光束進行進一步擴散,防止出現(xiàn)亮線。
本實施方式也可做如下變化,即該導光板422、423,光源424和擴散片426的數目不做限制。即可為多個光源與各導光板間隔設置,另外,具有多個擴散片分別與各光源相對,并與各光源相鄰的導光板部分層疊設置。
請參閱圖5,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器第三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該液晶顯示器500與該液晶顯示器300相似,其光源526也設置在該第一導光板522的入光面52與第二導光板523的入光面53之間。然而,該第一導光板522和第二導光板523之間進一步連接有一第三導光板524,該第三導光板524較該第一、二導光板522、523薄。另外,該第三導光板524具有一入光面56和一出光面55,其中,出光面55與第一、二導光板522、523的出光面51、54平齊,且該出光面55具有一擴散結構57,該擴散結構57具有多個網點;該入光面56與光源526相對,且與入光面52、53相接。
該光源526發(fā)出的光束能分別經入光面52、53、56直接進入該第一、二、三導光板522、523、524,故光利用率高。另外,該擴散結構57能對由該第三導光板524出射的光束進行擴散,防止出現(xiàn)亮線。
本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器500亦可做如下變化。即該導光板522、523和光源526的數目也不做限制,然而,該光源526亦應與各導光板522、523間隔設置。另外,該擴散結構57,不限于網點,也可為凹點和凸點或擴散粒子,只要其能對光束進行擴散混光即可。另外,該擴散結構57不限于設置在該第三導光板524的出光面55,其亦可設置在該出光面55與入光面56之間,甚或分別鄰近該第三導光板524的出光面55或入光面56設置。
請參閱圖6,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器第四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該液晶顯示器600與該液晶顯示器400相似。然而,該液晶顯示器600進一步包括一第三導光板630,其底面63與第一、二導光板610、620的底面61、62平齊,且其出光面64與光源640相對。
請參閱圖7,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器第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該液晶顯示器700與液晶顯示器400和液晶顯示器500相似,然而,該液晶顯示器700的背光模組70包括一第一導光板71、一第二導光板72、一第三導光板73、一第一光源74、一第二光源75、一擴散片76和一第四導光板77。
該第一、二、三導光板71、72、73并排設置。該第一光源74設置在該第一導光板71的入光面711與第二導光板72的入光面721之間,該第二光源75設置在該第二導光板72的入光面722與第三導光板73的入光面731之間。該擴散片76與該第一導光板71和第二導光板72部分層疊設置,并與第一光源74相對。該第四導光板77設置在該第二、三導光板72、73之間,并連接該第二、三導光板72、73。該出光面775與該第二、三導光板72、73的出光面78、79平齊,且其上具有一擴散結構777,該擴散結構777具有多個網點。其入光面776與第二光源75相對,并與入光面722、731相連接。
由于該第一光源74和第二光源75分別間隔設置在該第一、二、三導光板71、72、73之間。因此,該第一、二、三導光板71、72、73分別與第一光源74和第二光源75相對設置的面積大,其光束利用率高。另外,該擴散片76和擴散結構777能分別對第一光源74和第二光源75的光束進行擴散,防止出現(xiàn)亮線。
本發(fā)明還可做如下變化,即液晶顯示器和背光模組的導光板和光源的數目不做限制,然而,其相互間隔設置即可。另外,該兩相鄰導光板之間可由另一導光板進行連接,亦可相互獨立。
本發(fā)明通過液晶顯示器和背光模組利用導光板與其光源相互間隔設計,增大導光板與光源直接相對設置的面積,故增加直接進入導光板的光束,提高光利用率。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至少兩個導光板和至少一光源,每一導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光面,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個導光板的入光面相對設置,且光源設置在兩相鄰導光板之入光面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導光板進一步包括一出光面和一與其相對設置的底面,該出光面和底面均與入光面相鄰設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另一導光板,該另一導光板連接其相鄰的兩個導光板,且該另一導光板具有一出光面和一與其相對設置的入光面。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另一導光板的出光面與其兩相鄰導光板的出光面平齊,且其入光面與光源相對。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另一導光板出光面具有一擴散結構。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擴散結構具有導光板網點。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擴散結構設置在該另一導光板的出光面與入光面之間。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導光板進一步包括多個擴散片,該多個擴散片與各相鄰導光板層疊設置,并與其間的光源相對。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又一導光板,該又一導光板連接其相鄰的兩個導光板,該又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和一與其相對設置的底面,該又一導光板的底面與兩相鄰導光板的底面平齊,且其入光面與光源相對。
10.一種液晶顯示器,其包括一液晶顯示面板和一與其層疊設置的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是如權利要求1至9任意一項所述的背光模組。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和采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器。該背光模組包括至少兩個導光板和至少一光源,每一導光板包括至少一入光面,其中,相鄰兩個導光板的入光面相對設置,且光源設置在兩相鄰導光板入光面之間。
文檔編號G02F1/1335GK1987597SQ200510121180
公開日2007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2月23日
發(fā)明者林文斌, 魏娜, 張志弘 申請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群創(chuàng)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