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投影機的測量系統(tǒng)及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關(guān)于一種光線測量系統(tǒng)及方法,特別是,關(guān)于一種用以測量投影機輸出光線的系統(tǒng)及方法。
背景技術(shù):
不同投影機的輸出光線質(zhì)量各不相同,因此需有一套測量標準來確保投影機的質(zhì)量。目前普遍所使用的標準為美國國家標準協(xié)會(American NationalStandard Institute(ANSI))所制定的13點測量及16點對比測量,其中13點測量為將投影畫面9等分后的每一等分的中心點,加上角落4點,而16點對比測量為將投影畫面16等分后的每一等分的中心點。目前的測試標準為對這13點進行光度與亮度的測量,以及對這16點進行對比度的測量。臺灣專利公開號00388003,發(fā)明名稱為“投影系統(tǒng)測試器”,即公開一種投影機的測試裝置,其使用一個光學感測裝置于投影畫面上移動,以測量投影機輸出光線。然而,這種單點依序測量的方式相當耗時,且當投影機畫面的規(guī)格不同時,需重新調(diào)整位置,且測量的時間較長。
另一個臺灣專利,公開號為00386176,發(fā)明名稱“用來測量投影機的輸出光線的光線測量系統(tǒng)”,也公開一種投影機的測試系統(tǒng)及方法。但其方法只針對13點光亮度的測量,對29點(或其它數(shù)量)的測量則不具有明顯提升效率的功用,且亦不適用于各種不同投影機規(guī)格。圖1顯示一另一傳統(tǒng)的光線測量系統(tǒng)100。在系統(tǒng)100中,一投影機180投射一影像畫面在框架170上,而感測裝置150置于框架170上,用以測量投影機180輸出的光線。一控制裝置190連接至投影機180及感測裝置150,用以控制投影機180的輸出及感測裝置150的位置。目前的測量系統(tǒng),一般使用3個感測裝置250、252及254,分次移動至待測點而進行測量(如圖2所示),直到29個待測點均測量完畢。在圖2所示出的傳統(tǒng)的測量系統(tǒng)中,感測裝置252是以固定的方式置于水平方向橫桿274上,感測裝置250及254則以可左右移動的方式置于水平方向橫桿274上,其中水平方向橫桿274可在垂直方向橫桿272上做上下的滑動。以此3個感測裝置250、252及254的來測量影像畫面260上29個待測點,其測量順序可例如為以感測裝置250及254分別測量待測點201及202;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274,以感測裝置250、252及254分別測量待測點211~213;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274,以感測裝置250、252及254分別測量待測點214~216;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274,以感測裝置250、252及254分別測量待測點217~219;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274,以感測裝置250及254分別測量待測點203及204;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274,以感測裝置250、及254分別測量待測點233及236;左右移動感測裝置250、及254,以分別測量待測點234及235;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274,以感測裝置250、及254分別測量待測點230及231;左右移動感測裝置250、及254,以分別測量待測點229及232;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274,以感測裝置250、及254分別測量待測點225及228;左右移動感測裝置250、及254,以分別測量待測點226及227;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274,以感測裝置250、及254分別測量待測點222及223;以及左右移動感測裝置250、及254,以分別測量待測點221及224。
以傳統(tǒng)的方法測量29個待測點共需13個步驟,耗時過長。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光線測量方法,在測量設備的成本考慮下減少投影機輸出的測量時間,且適用于各種測試標準以及各種畫面比例的投影機。
發(fā)明內(nèi)容
鑒于先前技術(shù)所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投影機的測量系統(tǒng)及方法,用以在成本的考慮下,減少測量時間。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以測量一投影機輸出光線特性的系統(tǒng)。此系統(tǒng)包括一框架,供投影機投射一影像畫面于其上;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以一最佳化方式而分布于框架上,用以測量影像畫面上的多個取樣點的光線特性;以及一控制裝置,與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及框架連接,用以控制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的位置,并將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所測量的結(jié)果傳回以供分析。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測量一投影機輸出光線特性的系統(tǒng)還包括4個第二光學感測裝置,置于框架的4個角落,用以測量在影像畫面上的4個角落的光線特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方面,若多個取樣點的數(shù)量為N個、位于同一高度的取樣點的最大數(shù)量為M個、取樣點分布在P個不同的高度上、N個取樣點的其中4個位于框架的4個角落且無任何其它取樣點與4個角落的4個取樣點位于同一高度,則分布光學感測裝置的最佳化方式為選擇使用大于或等于M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以在同一時間測量位于同一高度的取樣點,并以第二光學感測裝置同時測量4個角落的4個取樣點,進行“P-2”次測量,而完成N個取樣點的測量。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以測量一投影機輸出光線特性的方法。此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以投影機投射一影像畫面于一框架上;(b)決定影像畫面上的取樣點的數(shù)量及位置;(c)根據(jù)取樣點的數(shù)量及位置,而以一最佳化方式選擇設置在框架上的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的數(shù)量及位置,其中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用以測量取樣點的光線特性;(d)選擇性地設置4個第二光學感測裝置在框架的4個角落,用以測量在影像畫面上的4個角落的光線特性;(e)以連接至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及框架的一控制裝置,控制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移動至取樣點的位置,以及控制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對多個取樣點進行測量,而完成所有取樣點的測量。
圖1示出一傳統(tǒng)的光線測量系統(tǒng);圖2示出一傳統(tǒng)的測量系統(tǒng)及測量點的示意圖;圖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示出一光線測量系統(tǒng);
圖4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示出一測量系統(tǒng)及測量點的示意圖;圖5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示出一測量系統(tǒng)及測量點的示意圖;以及圖6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例,示出一測量系統(tǒng)及測量點的示意圖。
附圖組件符號說明100、300、測量系統(tǒng)150、感測裝置170、370、670框架180、380、投影機190、390、控制裝置201~204、211~219、221~236、待測點250、252、254、350、352、354、356、358感測裝置260、360、460、560、660、影像畫面272、372、472、572、672、垂直方向滑桿274、374、474、574、674、水平方向滑桿401~404、411~419、421~436、待測點450、452、454、456、感測裝置501~504、511~519、521~536、待測點550、552、554、556、558、感測裝置601~604、611~619、621~636、待測點640、642、644、646、650、652、654、656、658、感測裝置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投影機的測量系統(tǒng)及方法。為了使本發(fā)明的敘述更加詳盡與完備,可參照下列描述并配合圖1至圖6的附圖。
參考圖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而示出一光線測量系統(tǒng)300。測量系統(tǒng)300用以測量投影機380所輸出光線所形成影像畫面360上不同點的光線特性。進行測量時,投影機380向前投射一影像畫面360在框架370上,其中框架370可包括一水平方向滑桿374及一垂直方向滑桿372。在此實施例中,感測裝置350、352、354、356及358分別以固定或是可移動的方式置于水平方向滑桿374上,以測量投影機380的輸出光線,而水平方向滑桿374是以可滑動的方式置于垂直方向滑桿372上??刂蒲b置390連接至投影機380,以控制投影機380輸出一影像畫面360至框架370。此外,控制裝置390亦連結(jié)至框架370及部份或全部的感測裝置,用以控制各感測裝置的位置。在此實施例中,投影機380置于框架370前方約2~2.5公尺,投射出的影像畫面360的寬度與框架370的寬度相同,而長度則隨投影機380的尺寸規(guī)則(例如4∶3或16∶9)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本發(fā)明中,可透過一些傳統(tǒng)的傳動裝置(例如步進馬達、調(diào)速皮帶等)以及控制裝置390而程序化水平方向滑桿374及感測裝置350、352、354、356及358的移動。
圖4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所示出的測量系統(tǒng)及測量點示意圖。在影像畫面460上有29個待測點色度與亮度的待測點401~404及411~419,以及對比度的待測點421~436。這29個待測點為目前業(yè)界公認的測量點,然而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29個待測點的測量,其它不同數(shù)量及位置的測量點分布亦可使用本發(fā)明所公開的方法測量。在此實施中,感測裝置置于水平方向滑桿474上,而水平方向滑桿474可在垂直方向滑桿472上滑動。因此可在同一時間測量同一高度(即相同y坐標)的待測點。圖4中的待測點分布在9個不同的高度上,在感測裝置只置于水平方向滑桿474的情況下,則至少需移動水平方向滑桿474進行9次測量,以完成所有待測點的測量。由此可知,感測裝置的數(shù)量至少需為位于同一高度的取樣點的最大數(shù)量。在此實施例中,同一高度的取樣點的最大數(shù)量為4個(例如待測點421~424,或是待測點425~428,等),因此可選擇數(shù)量大于或等于4的感測裝置。圖4示出具有4個感測裝置450、452、454及456的一實施例。此4個感測裝置450、452、454及456的測量順序例如為以感測裝置450及456分別測量待測點401及402;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474,以感測裝置450、452及454分別測量待測點411~413;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474,以感測裝置450、452及454分別測量待測點414~416;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474,以感測裝置450、452及454分別測量待測點417~419;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474,以感測裝置450及456分別測量待測點403及404;
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474,以感測裝置450、452、454及456分別測量待測點433~436;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474,以感測裝置450、452、454及456分別測量待測點429~432;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474,以感測裝置450、452、454及456分別測量待測點425~428;以及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474,以感測裝置450、452、454及456分別測量待測點421~424。
其中步驟(b)~(d)不一定需使用感測裝置450、452及454,只要從感測裝置450、452、454及456任選3個即可,且在此所示的測量順序僅為例示,因此步驟(a)~(i)的順序為可交換。4個感測裝置450、452、454及456在水平方向滑桿474的移動由一控制裝置以程序控制。
在整個測量過程中,圖4中的感測裝置450、452、454及456均需左右移動,因而增加了一些測量時間。圖5示出了可進一步的降低圖4中實施例的測量時間的另一測量系統(tǒng)。圖5與圖4類似,除了選擇使用5個感測裝置550、552、554、556及558之外,其中感測裝置552,554及556是以固定的方式置于水平方向滑桿574上,而感測裝置550及558則以可左右移動的方式置于水平方向滑桿574上,其中水平方向滑桿574是以可移動的方式置于垂直方向滑桿572上。固定的感測裝置552、554及556分別對準中間3個直排以負責測量影像畫面560中間的11個待測點(512、515、518、522、523、526、527、530、531、534及535),可移動的感測裝置550及558則負責測量兩側(cè)的18個待測點(501-504、511、513、514、516、517、519、521、524、525、528、529、532、533及536)。此5個感測裝置550、552、554、556及558的測量順序例如為以感測裝置550及558分別測量待測點501及502;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574,以感測裝置550、554及558分別測量待測點511~513;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574,以感測裝置550、554及558分別測量待測點514~516;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574,以感測裝置550、554及558分別測量待測點517~519;
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574,以感測裝置550及558分別測量待測點503及504;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574,以感測裝置550、552、556及558分別測量待測點533~536;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574,以感測裝置550、552、556及558分別測量待測點529~532;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574,以感測裝置550、552、556及558分別測量待測點525~528;以及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574,以感測裝置550、552、556及558分別測量待測點521~524。
在此所示的測量順序僅為例示,因此步驟(a)~(i)的順序為可交換。整個測量過程只需移動水平感測裝置550及558,而感測裝置552、554、556在水平方向則不移動位置,因此可較圖4節(jié)省更多的測量時間。此外,亦可選擇使用9個固定的感測裝置,分別對準影像畫面560中的9個直排,便可在不需左右移動感測裝置的情況下,完成所有待測點的測量。然而,由于每一感測裝置的價格相當昂貴,因此仍需在價格與時間上做衡量。本發(fā)明即用以在一定成本的考慮下,減少測量時間,而提升生產(chǎn)效率。
圖6示出了可進一步的降低圖5中實施例的測量時間的另一測量系統(tǒng)。在此實施例中,除了以固定的方式置于水平方向滑桿674上的感測裝置652、654及656,以及以可左右移動的方式置于水平方向滑桿674上的感測裝置650及658之外,還在框架670的四個角落分別放置可上下移動的感測裝置640、642、644及646,以分別測量在影像畫面660角落的4個待測點601~604。借由增加這4個感測裝置640、642、644及646,可比圖5中的實施例減少2個測量步驟,即只需進行7次測量便可完成所有待測點的測量。此9個感測裝置640、642、644、646、650、652、654、656及658的測量順序例如為以感測裝置650、654及658分別測量待測點611~613,以及以感測裝置640、642、644及646分別測量待測點601~604;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674,以感測裝置650、654及658分別測量待測點614~616;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674,以感測裝置650、654及658分別測量待測點617~619;向上移動水平方向滑桿674,以感測裝置650、652、656及658分別測量待測點633~636;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674,以感測裝置650、652、656及658分別測量待測點629~632;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674,以感測裝置650、652、656及658分別測量待測點625~628;以及向下移動水平方向滑桿674,以感測裝置650、652、656及658分別測量待測點621~624。
在此所示的測量順序僅為例示,因此步驟(a)~(g)的順序為可交換。整個測量過程只需7個步驟,因而節(jié)省更多的測量時間。由于在四個角落的感測裝置640、642、644及646可上下移動,因此可隨不同影像畫面的比例而做調(diào)整。
與前案相較,圖2所示的以3個感測裝置測量29個待測點的傳統(tǒng)方法,共需13個步驟,耗時約90秒。圖5所示的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使用5個感測裝置)則共需9個步驟,耗時約60秒。圖6所示的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使用9個感測裝置)則共需7個步驟,耗時約40秒。因此,本發(fā)明在一定地測量設備成本的考慮下,有效地縮減了測量每個投影機的色亮度及對比度的時間,而提升了生產(chǎn)效率。
此外,雖然上述說明中,投影畫面的水平方向長度固定為框架的寬度,投影畫面的垂直方向長度則隨投影機規(guī)則的不同而不同,然而亦可使投影畫面的垂直方向長度固定為框架的長度,而水平方向長度則隨投影機規(guī)則的不同而有不同。在此情況中,可將感測裝置置于垂直方向滑桿上,而此垂直方向滑桿可在一水平方向滑桿上滑動,另外4個角落的感測裝置可安排為可左右移動,因此亦可適用于各種尺寸、規(guī)格的投影機的測量。而且,依本發(fā)明的精神,可根據(jù)待測點的數(shù)量及位置而決定感測裝置的數(shù)量及分布方式,而不限于上述的29個待測點的測量。本發(fā)明的控制裝置可依不用的應用而控制感測裝置的開或關(guān)。舉例來說,圖6中感測裝置640、642、644及646在步驟(a)測量完待測點601~604后,在其后的步驟中,控制裝置可關(guān)閉感測裝置640、642、644及646,亦可開啟這些感測裝置而對待測點601~604進行重復測量,以獲得更多組的測量數(shù)據(jù)。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凡其它未脫離本發(fā)明所公開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括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用以測量一投影機輸出光線特性的系統(tǒng),包括一框架,置于該投影機前的一預定位置,該框架包括兩滑桿,其中一滑桿是以可滑動的方式置于另一滑桿上,其中該投影機投射一影像畫面于該框架上;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置于該兩滑桿的其中之一上,用以測量該影像畫面上的多個取樣點的光線特性;多個第二光學感測裝置,置于該框架的4個角落,用以測量在該影像畫面上的4個角落的光線特性;以及一控制裝置,與該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該多個第二光學感測裝置及該框架連接,用以控制該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及該多個第二光學感測裝置的位置,并控制該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及該多個第二光學感測裝置對該多個取樣點進行測量;其中,依據(jù)該取樣點的數(shù)量及位置而以一最佳化方式選擇該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的數(shù)量及位置。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影像畫面的一寬度與該框架的寬度相同,該影像畫面的一長度則隨該投影機的一畫面比例而改變。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兩滑桿分別為一水平方向的滑桿及一垂直方向的滑桿,其中該垂直方向的滑桿固定在該框架中央,該水平方向的滑桿是以可上下滑動的方式置于該垂直方向的滑桿上,且該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設置在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上。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光學感測裝置是以可上下移動的方式而設置,且依該投影機的畫面比例而上下調(diào)整該第二光學感測裝置的位置。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若該多個取樣點的數(shù)量為N個、位于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的最大數(shù)量為M個、且該取樣點分布在P個不同的高度上,則該最佳化方式為選擇使用大于或等于M個的該第一光學感測裝置,以在同一時間測量位于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進行P次測量,以完成N個取樣點的測量。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若該多個取樣點的數(shù)量為N個、位于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的最大數(shù)量為M個、該取樣點分布在P個不同的高度上、該N個取樣點的其中4個位于該框架的4個角落且無任何其它取樣點與該4個角落的該4個取樣點位于同一高度,則最佳化方式為選擇使用大于或等于M個的該第一光學感測裝置,以在同一時間測量位于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并以該第二光學感測裝置同時測量該4個角落的該4個取樣點,進行“P-2”次測量,以完成N個取樣點的測量。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若該多個取樣點分別位于該影像畫面的4個角落、均分該影像畫面為9等分的每一等分的中心點以及均分該影像畫面為16等分的每一等分的中心點的29個位置,則該最佳化方式為,以該第二光學感測裝置在同一時間測量位于該4個角落的該4個取樣點,且該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在同一時間測量位于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其中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的最大數(shù)量為4個。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的數(shù)量為4個,且以可移動的方式置于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上。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的數(shù)量為5個,其中一部分以可移動的方式置于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上,另一部分以固定的方式置于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上。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及第二光學感測裝置用以測量投影機光線的光度、亮度及對比度。
11.一種用以測量一投影機輸出光線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以該投影機投射一影像畫面于一框架上,其中該框架包括一水平方向的滑桿及一垂直方向的滑桿,且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以可上下滑動的方式置于該垂直方向的滑桿上;決定該影像畫面上的取樣點的數(shù)量為N個、位于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的最大數(shù)量為M個、及該取樣點分布在P個不同的高度上;選擇使用大于或等于M個的第一光學感測裝置,以在同一時間測量位于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其中該第一光學感測裝置設置在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上,用以測量該取樣點的光線特性;以連接至該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及該框架的一控制裝置,控制該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移動至該取樣點的位置,以及控制該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對該多個取樣點進行P次的測量,而完成N個取樣點的測量。
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步驟(a)還包括將該影像畫面投射為具有與該框架寬度相同的一寬度,而該影像畫面的一長度則隨該投影機的一畫面比例而改變。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取樣點分別位于均分該影像畫面為9等分的每一等分的中心點以及均分該影像畫面為16等分的每一等分的中心點的25個位置,使得在該步驟(c)中,依據(jù)在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的最大數(shù)量為4個,而選擇使用4個或4個以上的該第一光學感測裝置。
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的數(shù)量為5個,其中一部分以可移動的方式置于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上,另一部分以固定的方式置于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上。
1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用以測量投影機光線的光度、亮度及對比度。
16.一種用以測量一投影機輸出光線特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以該投影機投射一影像畫面于一框架上,其中該框架包括一水平方向的滑桿及一垂直方向的滑桿,且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以可上下滑動的方式置于該垂直方向的滑桿上;決定該影像畫面上的取樣點的數(shù)量為N個、位于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的最大數(shù)量為M個、該取樣點分布在P個不同的高度上及該N個取樣點的其中4個位于該框架的4個角落且無任何其它取樣點與該4個角落的該4個取樣點位于同一高度;選擇使用大于或等于M個的第一光學感測裝置,以在同一時間測量位于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并使用4個第二光學感測裝置測量該4個角落的該4個取樣點,其中該第一光學感測裝置裝置設置在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上,而該第二光學感測裝置于該框架的4個角落;以連接至該第一光學感測裝置、該第二光學感測裝置及該框架的一控制裝置,控制該第一及第二光學感測裝置移動至該取樣點的位置,以及控制該第一及第二光學感測裝置對該多個取樣點進行“P-2”次的測量,而完成N個取樣點的測量。
1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步驟(a)還包括將該影像畫面投射為具有與該框架寬度相同的一寬度,而該影像畫面的一長度則隨該投影機的一畫面比例而改變。
1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取樣點分別位于該影像畫面的該4個角落、均分該影像畫面為9等分的每一等分的中心點以及均分該影像畫面為1 6等分的每一等分的中心點的29個位置,使得在該步驟(c)中,依據(jù)在同一高度的該取樣點的最大數(shù)量為4個,而選擇使用4個或4個以上該第一光學感測裝置。
1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的數(shù)量為5個,其中一部分以可移動的方式置于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上,另一部分以固定的方式置于該水平方向的滑桿上。
2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及第二光學感測裝置用以測量投影機光線的光度、亮度及對比度。
全文摘要
用以測量一投影機輸出光線特性的系統(tǒng)及方法。此系統(tǒng)包括一框架,置于投影機前的一預定位置,其中投影機投射一影像畫面在框架上;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分別置于框架上,用以測量影像畫面上的多個取樣點的光線特性;以及一控制裝置,與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及框架連接,用以控制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移動至多個取樣點的位置以進行測量;其中,依據(jù)取樣點的數(shù)量及位置而以一最佳化方式選擇多個第一光學感測裝置的數(shù)量及位置。
文檔編號G03B21/00GK101089580SQ20061009365
公開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6月14日
發(fā)明者劉佳訓, 黃明毅 申請人: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