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機械式接頭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726065閱讀:39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機械式接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機械地連接光纖的機械式接頭。
      技術(shù)背景傳統(tǒng)的機械式接頭具有導(dǎo)槽基板、加壓基板和用于保持這些基板的光纖保持部件(日本的公開專利申請JP2004-264755)。該導(dǎo)槽基板具有用于引導(dǎo)相對的光纖的導(dǎo)槽,以便所述光纖被彼 此壓在一起并且被定位和對準(zhǔn)。導(dǎo)槽是V形凹槽(具有V形截面的凹槽)。加壓基板具有用于對已經(jīng)插入凹槽中的光纖加壓的加壓表面。光纖保持部件是具有大致為U形截面的板簧。下面描述使用該機械式接頭來連接光纖的步驟。首先,疊合導(dǎo)槽基板和加壓基板以便導(dǎo)槽基板的導(dǎo)槽和加壓基板 的加壓表面處于相對的位置上,并且通過光纖保持部件來保持所述兩 個基板。接著,在導(dǎo)槽基板和加壓基板之間插入楔形件。然后,將一 對光纖插入到導(dǎo)槽中,并且使光纖的端面壓在一起。最后,移除被插 入到導(dǎo)槽基板和加壓基板之間的楔形件。于是,通過光纖保持部件的 彈簧力保持該對光纖,并且所述光纖被機械地相互連接在一起。如上所述的機械式接頭具有以下問題。當(dāng)移除插入到導(dǎo)槽基板和加壓基板之間的楔形件時,光纖的端面 從導(dǎo)槽上升,導(dǎo)槽的光纖端面縮回,所述光纖不能被準(zhǔn)確連接。即使光纖被準(zhǔn)確地連接,但當(dāng)由于某種原因在光纖分離的方向上 施加一輕微的外力時,光纖就輕易地分開。本發(fā)明是考慮了上述情況而做出的,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 種機械式接頭,所述機械式接頭允許光纖彼此被可靠地連接在一起并 使被連接的光纖很難被分開。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的機械式接頭包括用于容納第一光纖的端部及連接到其上 的第二光纖的端部的外殼、和用于將容納于外殼中的兩條光纖固定到 所述外殼上的光纖固定裝置,其中所述光纖固定裝置具有第 一可動部 件和第二可動部件,所述第一可動部件被安裝在外殼的一個端部上, 并且當(dāng)?shù)谝豢蓜硬考目刹迦牍饫w位置運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上時、將 第一光纖的端部進給到第二光纖的端部上并將所述第一光纖的端部固 定到所述外殼上,所述第二可動部件被安裝在外殼的另一端部上,并 且當(dāng)?shù)诙蓜硬考目刹迦牍饫w位置運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上時、將第 二光纖的端部進給到第一光纖的端部上并將所述第二光纖固定到所述 外殼上。如上所述的光纖固定裝置具有第一可動部件和第二可動部件,所 述第一可動部件被安裝在外殼的一個端部上,并且當(dāng)?shù)谝豢蓜硬考?可插入光纖位置運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上時、將第一光纖的端部進給到第二光纖的端部上并將所述第一光纖的端部固定到所述外殼上,所述 第二可動部件被安裝在外殼的另一端部上,并且當(dāng)?shù)诙蓜硬考目刹迦牍饫w位置運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上時、將第二光纖的端部進給到第一光纖的端部上并將所述第二光纖固定到所述外殼上。因此,如果第位置運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上時,則利用第一和第二可動部件的進給部 分將兩條光纖的端部可靠地推到一起,并且利用第一和第二可動部件 的加壓件部分來維持該狀態(tài)。外殼優(yōu)選具有用于容納兩條光纖的端部的光纖接收孔,并且該光 纖接收孔具有用于彎曲第一光纖端部的第一預(yù)壓縮空間和用于彎曲第 二光纖端部的第二預(yù)壓縮空間。優(yōu)選的是,第一和第二可動部件都是可旋轉(zhuǎn)的桿;第一可動部件 具有第一卡合部分、第一進給部分和第一加壓部分,所述第一卡合部分用于當(dāng)?shù)?一可動部件從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上時與外殼的一個端部卡合,所述第一進給部分用于在從所述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所述光纖固定位置的中途咬合到所述第一光纖的覆蓋部、并 將所述第一光纖進給到所述第二光纖的端部上,所述第一加壓部分用 于當(dāng)?shù)谝豢蓜硬考目刹迦牍饫w位置轉(zhuǎn)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上時將第一光纖壓到光纖接收孔的內(nèi)周表面上;并且第二可動部件具有第二卡合 部分、第二進給部分和第二加壓部分,所述第二卡合部分用于當(dāng)?shù)诙?可動部件從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上時與外殼的另一端 部卡合,所述第二進給部分用于在從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光纖固定 位置的中途咬合到第二光纖的覆蓋部中、并將第二光纖進給到第一光 纖的端部上,所述第二加壓部分用于當(dāng)?shù)诙蓜硬考目刹迦牍饫w位 置轉(zhuǎn)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上時將第二光纖壓到光纖接收孔的內(nèi)周表面 上。優(yōu)選的是,用于引導(dǎo)兩條光纖以使所述兩條光纖的線材相互接觸 的金屬套管,被容納在光線接收孔內(nèi)的第一預(yù)壓縮空間和第二預(yù)壓縮 空間之間。優(yōu)選的是,第一和第二可動部件具有鉤部分,其用于當(dāng)?shù)谝缓偷?二可動部件已經(jīng)從可插入光纖位置運動到光纖固定位置時與形成在外 殼上的卡合爪卡合。優(yōu)選外殼具有限制部分,該限制部分用于限制布置在可插入光纖 位置處的第一和第二可動部件的滑動。根據(jù)本發(fā)明,光纖可以彼此被可靠地連接在一起,并且被連接的 光纖可以被輕易地分開。


      圖1A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機械式接頭的后視圖;圖1B是該機械式接頭的俯視圖;圖2A是沿圖1B的A-A線的剖視圖;圖2B是圖l的機械式接頭的側(cè)視圖;圖3是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仰視圖;圖4A是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外殼的第一外殼部件的后視圖; 圖4B是該第一外殼部件的俯視圖;圖5A是沿圖4B的B-B線的剖視圖;圖5B是圖4的第一外殼部件的仰視圖;圖6A是沿圖4B的C-C線的剖視圖;圖6B是沿圖4B的D-D線的剖視圖;圖6C是沿圖4B的E-E線的剖視圖;圖6D是沿圖4B的F-F線的剖視圖;圖6E是圖4的第一外殼部件的側(cè)視圖;圖7A是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外殼的第二外殼部件的后視圖;圖7B是該第二外殼部件的俯視圖;圖8A是沿圖7B的G-G線的剖視圖;圖8B是圖7的第二外殼部件的仰視圖;圖9A是沿圖7B的H-H線的剖視圖;圖9B是沿圖7B的I-I線的剖視圖;圖9C是沿圖7B的J-J線的剖視圖;圖IOA是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外殼的第三外殼部件的俯視圖;圖IOB是該第三外殼部件的前視圖;圖IOC是沿圖10A的K-K線的剖視圖;圖IOD是該第三外殼部件的仰視圖;圖IOE是該第三外殼部件的側(cè)視圖;圖IOF是沿圖IOA的L-L線的剖視圖;圖ll是在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桿被鎖定的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圖12A是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桿的俯視圖;和圖12B是該桿的前視圖。附圖標(biāo)記1 機械式接頭2 外殼3 第一外殼部件43 突起(限制部分) 5 第二外殼部件6 第三外殼部件7 第四外殼部件8 桿(第一可動部件)82 鉤部分(第一鎖定部分)83 加壓部分(其中進給部分和加壓件部分被整體成形)9 桿(第二可動部件)92 鉤部分(第二鎖定部分)93 加壓部分(其中進給部分和加壓件部分被整體成形)11 第一光纖插入孔12 第二光纖插入孔13 套筒插入孔14 光纖接收孔15 第一預(yù)壓縮空間16 第二預(yù)壓縮空間17 第一光纖18 第二光纖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來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圖1A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機械式接頭的后視圖。圖1B是該機械式 接頭的俯視圖。圖2A是沿圖1B的A-A線的剖視圖。圖2B是圖1的 機械式接頭的側(cè)視圖。圖3是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仰視圖。如圖1至3所示,機械式接頭具有外殼2和布置在所述外殼2的 兩個端部上的一對桿(光纖固定裝置)8和9。所述外殼2由第一外殼部件3、第二外殼部件5、第三外殼部件6 和第四外殼部件7組成。圖4A是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外殼的第一外殼部件的后視圖。圖 4B是該第一外殼部件的俯視圖。圖5A是沿圖4B的B-B線的剖視圖。 圖5B是圖4的第一外殼部件的仰視圖。圖6A是沿圖4B的C-C線的 剖視圖。圖6B是沿圖4B的D-D線的剖視圖。圖6C是沿圖4B的E-E線的剖視圖。圖6D是沿圖4B的F-F線的剖視圖。圖6E是圖4的第 一外殼部件的側(cè)視圖。第一外殼部件3是大致棱柱形的。如圖4至6所示,該部件的上 表面3A具有套筒接收槽30、第一光纖接收槽31和第二光纖接收槽 32。第一外殼部件3由綠色透明樹脂形成。套筒接收槽30被定位在上 表面3A的中央。第一光纖接收槽31的一個端部通向套筒接收槽30, 并且另一端部到達第一外殼部件3的長度方向的一個端面。在第一光 纖接收槽31的一個端部上形成了狹窄部分31a,并且在另一端部上形 成有錐形表面31b。第一光纖接收槽31的所述狹窄部分31a的寬度小 于其它部分的寬度,并且比光纖17 (參見圖2)的直徑稍大。所述錐 形表面31b由雙色模塑而形成白色。第一光纖接收槽31具有彎曲部分 31c (參見圖2 )。第二光纖接收槽32的一個端部通向套筒接收槽30, 并且另一端部到達第一外殼部件3的長度方向的另一個端面。在第二 光纖接收槽32的一個端部上形成了狹窄部分32a,并且在另 一端部上 形成了錐形表面32b。第二光纖接收槽32的所述狹窄部分32a的寬度 小于其它部分的寬度,并且比光纖18 (參見圖2)的直徑稍大。該錐 形表面32b被用如錐形表面31b—樣的方法形成白色。第二光纖接收 槽32具有彎曲部分32c (參見圖2)。在第一外殼部件3的一端部中形成有第一桿接收孔33和第一桿接 收槽35。第一桿接收孔33從第一外殼部件3的上表面3a上延伸到下 表面3c。第一桿接收孔33通向第一光纖接收槽31。第一桿接收孔33 的截面形狀是矩形。凹入的第一支承部分41按相對方式形成在相對于 第一桿接收孔33的內(nèi)表面上。突起(限制部分)43按相對方式形成 在第一桿接收孔33的彼此相對的內(nèi)表面中。在第一外殼部件3的下表 面3c中形成有第一桿接收槽35。在第一外殼部件3的長度方向的一 個端面上形成有第一卡合爪37。第二桿接收孔34和第二桿接收槽36形成在第一外殼部件3的另 一端部上。第二桿接收孔34從第一外殼部件3的上表面3a延伸到下 表面3c。第二桿接收孔34通向第二光纖接收槽32。第二桿接收孔34的截面形狀為矩形。凹入的第二支承部分42按相對方式形成在第二桿 接收孔34的彼此相對的內(nèi)表面上。突起(限制部分)43按相對方式 形成在第二桿接收孔34的彼此相對的內(nèi)表面上。第二桿接收槽36形 成在第一外殼部件3的下表面3c中。第二卡合爪38形成在第一外殼 部件3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面上。四個定位孔46形成在第一外殼部件3的上表面3a的兩端中的每 一端上。布置第一外殼部件3的一端上的四個定位孔46以使其圍繞第 一桿接收孔33,并且布置第一外殼部件3的另一端上的四個定位孔46 以使其圍繞第二桿接收孔34。所述定位孔46在第一外殼部件3的高 度方向上延伸。兩個凹部44形成在第一外殼部件3的前、后表面的每一表面上。 突起45形成在各凹部44的底面上。傾斜表面45a形成在所述突起45 上(參見圖6A)。圖7A是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外殼的第二外殼部件的后視圖。圖 7B是該第二外殼部件的俯視圖。圖8A是沿圖7B的G-G線的剖視圖。 圖8B是圖7的第二外殼部件的仰視圖。圖9A是沿圖7B的H-H線的 剖視圖。圖9B是沿圖7B的I-I線的剖視圖。圖9C是沿圖7B的J-J 線的剖視圖。如圖7至9所示,第二外殼部件5具有平板部分51和突起片52。 第二外殼部件5是由無色的透明樹脂形成的。在平板部分51的下表面51c中形成有套筒接收槽53、第三光纖 接收槽54和第四光纖接收槽55。套筒接收槽53被定位在下表面51c 的中央。第三光纖接收槽54的一個端部通向套筒接收槽53,并且另 一端部到達第二外殼部件5的長度方向的一個端面。第四光纖接收槽 55的一個端部通向套筒接收槽53,并且另一端部到達第二外殼部件5 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面。突起片52與平板部分51結(jié)合在一起,并且在該突起片52上形成 有孔52a。突起片52被容納在第一外殼部件3的凹部44 (參見圖4A 和4B)中。當(dāng)所述突起片52被容納在凹部44中時,孔52a接收突起45。從而,突起片52被鎖定到第一外殼部件3上,并且第二外殼部件 5被結(jié)合到第一外殼部件3上。圖IOA是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外殼的第三外殼部件的俯視圖。圖 10B是該第三外殼部件的前視圖。圖IOC是沿圖IOA的K-K線的剖 視圖。圖IOD是該第三外殼部件的仰視圖。圖10E是該第三外殼部件 的側(cè)視圖。圖IOF是沿圖IOA的L-L線的剖視圖。如圖10所示,在第三外殼部件6的下表面6c上形成有第五光纖 接收槽61、軸向加壓件62和定位銷63。第三外殼部件6由綠色的透 明樹脂形成。第五光纖接收槽61從第三外殼部件6的長度方向的一個端部延伸 到另一個端部上。在第五光纖接收槽61的一個端部上形成有錐形表面 61a,并且所述錐形表面61a由雙色模塑而形成白色。當(dāng)?shù)谌鈿げ考?被固定到第一外殼部件3上時,軸向加壓件62 被布置在第一外殼部件3的第一支承部分41的內(nèi)部(參見圖2A)。定位銷63被插入到位于第一外殼部件3的一個端部上的定位孔 46(參見圖4B)中,并且相對于第一外殼部件3來準(zhǔn)確地定位第三外 殼部件6。利用粘合劑將第三外殼部件6固定到第一外殼部件3的一個端部上。第四外殼部件7具有與第三外殼部件6相同的結(jié)構(gòu),并且因此省 略了說明。如圖1和2所示,第四外殼部件7具有第六光纖接收槽71、軸向 加壓件72和定位銷73。第六光纖接收槽71的一個端部的錐形表面71a通過雙色模塑而形 成白色。軸向加壓件72被布置在第一外殼部件3的第二支承部分42的內(nèi)部。定位銷73被插入到位于第一外殼部件3的另一端部上的定位孔 46 (參見圖4B)中。利用粘合劑將第四外殼部件7固定到第一外殼部件3的另一個端 部上。
      如圖2所示,第一光纖插入孔11由上述的第一外殼部件3的第一 光纖接收槽31、第二外殼部件5的第三光纖接收槽54和第三外殼部 件6的第五光纖接收槽61組成。第一光纖插入孔11容納光纖17。
      第二光纖插入孔12由第一外殼部件3的第二光纖接收槽32、第 二外殼部件5的第四光纖接收槽55和第四外殼部件7的第六光纖接收 槽71組成。第二光纖插入孔12容納光纖18。
      套筒插入孔13由第一外殼部件3的套筒接收槽30和第二外殼部 件5的套筒接收槽53組成。套筒(金屬套管)10被容納在套筒插入 孔13中。套筒10由金屬組成并且例如通過壓延形成。套筒IO具有線 材接收孔101。該線材接收孔101被裝滿匹配油(matching oil)(未 圖示),并且錐形表面10a形成在線材接收孔101的兩個端部上。
      光纖接收孔14由第一光纖插入孔11、第二光纖插入孔12和套筒 插入孔13組成。
      第一預(yù)壓縮空間15由彎曲部分31c和第三光纖接收槽54組成, 并且第二預(yù)壓縮空間16由彎曲部分32c和第四光纖接收槽55組成。
      如圖2所示,第一和第二桿8和9具有彼此相同的結(jié)構(gòu),因此, 主要描述第一桿8。
      圖ll是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桿處于鎖定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圖12A 是圖1的機械式接頭的桿的俯視圖。圖12B是該桿的前視圖。
      如圖11和12所示,第一桿(第一可動部件)8具有軸部分81、 鉤部分(鎖定部分)82、加壓部分83 (其中進給部分和加壓件部分是 整體成形的)、凸部84和臂部分85。
      軸部分81是圓柱形的,并且形成在桿8的一個端部的前、后表面 上。鉤部分82大致形成鉤狀,并且形成在桿8的另一端上。加壓部分 83形成在軸部分81的附近。凸部84靠近加壓部分83,并且臂部分 85與軸部分81和鉤部分82結(jié)合在一起。
      第一桿8被容納在位于外殼2 —個端部的第一桿接收孔33中。第一桿8的軸部分81由第一支承部分41來支承,并且由軸向加壓件62 壓下以避免擺動。因此,允許第一桿8圍繞軸部分81的中心旋轉(zhuǎn)。
      如圖2所示,第二桿(第二可動部件)9具有軸部分91、鉤部分 (鎖定部分)92、加壓部分93 (其中進給部分和加壓件部分是整體成 形的)、凸部94和臂部分95。
      第二桿9被容納在位于外殼2另 一個端部的第二桿接收孔34中。 第二桿9的軸部分91由第二支承部分42來支承,并且由軸向加壓件 72壓下以避免擺動。在圖2中,第二桿9處于可以插入光纖的位置。 第二桿9的鉤部分92未被附著到第二卡合爪38上。在此情況下,加 壓部分93從第二光纖插入孔12中撤出,加壓部分93和凸部94輕輕 地與突起43接觸,防止第二桿9從可插入光纖的位置上移開。臂部分 95從第二桿接收槽36中撤出。當(dāng)?shù)诙U9位于可插入光纖的位置時, 可以將光纖18插入第二光纖插入孔12中或?qū)⒐饫w18從第二光纖插入 孔12中移除。
      在圖2中,第一桿8位于光纖固定位置上。第一桿8的鉤部分82 已經(jīng)與第一^^合爪37相卡合。加壓部分83已經(jīng)進入第一光纖插入孔 11中。臂部分85被容納在第一桿接收槽35中。當(dāng)?shù)谝粭U8位于光纖 固定位置上時,光纖17被加壓部分83壓到第一光纖插入孔11的內(nèi)表 面上,因此所述光纖17不容易被移除。
      下面,將描述使用該實施例的機械式接頭來連接光纖17和18的 步驟。
      在連接過程前,將第二外殼部件5與第一外殼部件3加以連接。
      套筒10被容納在套筒插入孔13中。光纖17和18末端的覆蓋部(未
      圖示)被移除,使線材(未圖示)露出。
      首先,兩個桿8和9的位置被設(shè)置在可以插入光纖的位置上。 接著,光纖17被插入第一光纖插入孔11中,光纖18被插入第二
      光纖插入孔12中。光纖17和18的各線材被插入套筒10的線材接收
      孔101中。
      然后,兩個桿8和9從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光纖固定位置。在該狀態(tài)下,加壓部分83和93進入到光纖插入孔11和12中, 并且光纖17和18前進到外殼2的中央部分。從而,光纖17和18的 線材彼此接觸。因此,光纖17和18彎曲在第一和第二預(yù)壓縮空間15 和16的內(nèi)部,并且產(chǎn)生將光纖17和18的端面壓在一起的力。預(yù)壓縮 作為使線材持續(xù)彼此壓在一起的力。
      當(dāng)桿8和9旋轉(zhuǎn)到光纖固定位置時,桿8和9的鉤部分82和92 卡合在卡合爪37和38上。在此情況下,桿8和9的加壓部分83和 93有力地將光纖17和18壓到第一和第二光纖插入孔11和12的內(nèi)表 面上,因此光纖17和18被固定到外殼2上且不能被輕易拔出。
      通過上述步驟來完成光纖17和18的連接。
      桿8和9的鉤部分82和92可以從卡合爪37和38上釋》丈以解開 光纖17和18的連接。
      以下是該實施例的機械式接頭的效果。
      當(dāng)桿8和9從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光纖固定位置時,在光纖17 和18的線材的端面之間產(chǎn)生相互的加壓力,因此光纖17和18可以4皮 可靠地連接在一起而不受例如外部環(huán)境變化(溫度變化等)的影響。
      當(dāng)桿8和9位于光纖固定位置時,桿8和9的加壓部分83和93 有力地將光纖17和18壓到光纖插入孔11和12的內(nèi)表面上。因此, 光纖17和18被可靠地固定到外殼2上,并且光纖17和18不容易被 移除。
      此外,因為組成外殼2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外殼部件3、 5、 6和7是由透明的樹脂模塑而成的,所以,光纖17和18的線材可以 容易地插入套筒10中,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該實施中,桿8和9被用作光纖固定裝置,但是光纖固定裝置 不限于桿8和9。例如,可以采用能沿外殼的長度方向在可插入光纖 位置和光纖固定位置之間往復(fù)運動的滑動件。
      在該實施例中,設(shè)置桿8和9的加壓部分83和93以使進給部分 和加壓件部分成為整體的結(jié)構(gòu),但不局限于此,還可以是如下結(jié)構(gòu),
      即,將光纖送到外殼中央部分的進給部分和將光纖壓到外殼上并保持所述光纖的加壓件部分是分別配置的。
      桿8和9的加壓部分83和93的數(shù)量可以是一個或多個。
      此外,在該實施例中使用套筒10,但套筒10的使用不是必需的。
      在該情況下,在外殼2中形成線材接收孔。
      上述實施例中所描述的是一對光纖彼此相連的機械式接頭的情
      況,但是本發(fā)明還可以用于將多對光纖相互連接在一起的機械式接頭
      (多芯用機械式接頭)。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機械式接頭,包括外殼,其用于容納第一光纖的端部和連接到第一光纖端部上的第二光纖的端部;以及光纖固定裝置,其用于將容納在所述外殼中的所述兩個光纖固定到所述外殼上;并且所述光纖固定裝置具有第一可動部件,其被安裝在所述外殼的一個端部上,并且當(dāng)所述第一可動部件已經(jīng)從可插入光纖位置運動到光纖固定位置時,所述第一可動部件將所述第一光纖的端部進給到所述第二光纖的端部上、并將所述第一光纖的端部固定到所述外殼上;和第二可動部件,其被安裝在所述外殼的另一端部上,并且當(dāng)所述第二可動部件已經(jīng)從所述可插入光纖位置運動到所述光纖固定位置時,所述第二可動部件將所述第二光纖的端部進給到所述第一光纖的端部上、并將所述第二光纖固定到所述外殼上。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式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具有 用于容納所述兩個光纖的端部的光纖接收孔;并且所述光纖接收孔具有用于彎曲所述第一光纖端部的第一預(yù)壓縮空 間和用于彎曲所述第二光纖端部的第二預(yù)壓縮空間。
      3. 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機械式接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動部件都是可旋轉(zhuǎn)的桿;并且 所述第一可動部件包括第一卡合部分,其用于當(dāng)?shù)谝豢蓜硬考呀?jīng)從所述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所述光纖固定位置時卡合所述外殼的一個端部,第一進給部分,其用于在從所述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所述光纖固定位置的中途咬合到所述第一光纖的覆蓋部,并將所述第一光纖 進給到所述第二光纖的端部上,和第一加壓部分,其用于當(dāng)?shù)谝豢蓜硬考呀?jīng)從所述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所述光纖固定位置時將所述第 一光纖壓到所述光纖接收孔的內(nèi)周表面上;所述第二可動部件包括 第二卡合部分,其用于當(dāng)?shù)诙蓜硬考呀?jīng)從所述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所述光纖固定位置時卡合所述外殼的另一端部,第二進給部分,其用于在從所述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所述光纖固定位置的中途咬合到所述第二光纖的覆蓋部中,并將所述第二光 纖進給到所述第一光纖的端部上,和第二加壓部分,其用于當(dāng)?shù)诙蓜硬考呀?jīng)從所述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所述光纖固定位置時將所述第二光纖壓到所述光纖接收孔 的內(nèi)周表面上。
      4. 如權(quán)利要求2或3所述的機械式接頭,其特征在于,用于引導(dǎo) 所述兩個光纖以便所述兩個光纖的線材相互接觸的金屬套管,被容納 在所述光纖接收孔內(nèi)的所述第一預(yù)壓縮空間和所述第二預(yù)壓縮空間之 間。
      5. 如權(quán)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械式接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動部件具有鉤部分,其用于當(dāng)?shù)谝缓偷诙蓜硬考?已經(jīng)從可插入光纖位置運動到光纖固定位置時與形成在所述外殼上的 卡合爪卡合。
      6. 如權(quán)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械式接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殼具有限制部分,該限制部分用于限制布置在可插入光纖位置 處的第一和第二可動部件的滑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機械式接頭,其包括配置到外殼(2)的一個端部上的第一桿(8)和配置到外殼(2)的另一端部上的第二桿(9),所述第一桿可從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光纖固定位置,所述第二桿可從可插入光纖位置轉(zhuǎn)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以便將容納在外殼(2)中的光纖(17)和(18)固定到外殼(2)上。當(dāng)?shù)谝粭U(8)從可插入光纖位置運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上時,光纖(17)的端部被進給到光纖(18)的端部上并且被固定到外殼(2)上。當(dāng)?shù)诙U(9)從可插入光纖位置運動到光纖固定位置上時,光纖(18)的端部被進給到光纖(17)的端部上并且被固定到外殼(2)上。
      文檔編號G02B6/24GK101268394SQ20068002173
      公開日2008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2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2月13日
      發(fā)明者樋口糸子 申請人:株式會社Uranus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