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構成在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移動電話、便攜式信息終端等中用作顯示部的液晶顯示裝置的邊緣光方式的光源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彩色液晶顯示裝置廣泛用于各個領域,例如用作便攜式筆記本電腦或個人計算機等的監(jiān)視器,或者用作液晶電視、視頻一體化型液晶電視、移動電話、或便攜式信息終端等的顯示部。而且,隨著信息處理量的增加,需求的多樣化,以及適應多媒體等的需要,大屏幕、高清晰的液晶顯示裝置越來越盛行。液晶顯示裝置基本上由背光部和液晶顯示元件部所構成。作為背光部來說,有將光源配置于液晶顯示元件部正下方的正下方背光式和將光源配置為與導光體側端面相對的邊緣光方式的背光部,考慮到液晶顯示裝置的小型化,大多采用邊緣光方式。不過,近年來相對較小屏幕尺寸的顯示裝置,即觀察方向范圍相對較窄,可用作例如移動電話的顯示部的液晶顯示裝置等,考慮到降低消耗功率,作為邊緣光方式的背光部,為了有效利用一次光源所發(fā)出的光量,一直在利用通過使屏幕所出射的光束的展寬角盡可能小,以使出射光集中于所需角度范圍的背光部。作為限制觀察方向的范圍的顯示裝置,即光出射時集中于相對較窄的范圍以提高一次光源的光量利用效率,降低消耗功率的光源裝置,本申請人在日本專利特開2001-143515號公報中提出了使用與導光體的光出射面相鄰,兩面上均具有棱鏡形成面的棱鏡片這種方案。這種雙面棱鏡片,在其中一面即光進入面和另一面即光導出面上分別形成有互相平行的多條棱鏡列,光進入面和光導出面使棱鏡列方向保持一致,且將棱鏡列彼此配置于相對應位置。借助于此,在相對于導光體的光出射面傾斜的方向上具有出射光峰值并分布于適當角度范圍的導光體光出射面的出射光,從棱鏡片的光進入面的一棱鏡面入射,在另一棱鏡面的內表面反射,而且還受到光導出面的棱鏡折射作用,使光在相對較窄的所需方向上集中出射。利用該光源裝置,能夠在較窄角度范圍內集中出射,但作為用作光偏轉元件的棱鏡片,必須使雙面互相平行的多條棱鏡列棱鏡在光進入面和光導出面均使棱鏡列方向保持一致,且將棱鏡列彼此配置于相對應位置,故而其成型很復雜。而且,還有這樣的問題,即這種集中于較窄角度范圍出射的光強得晃眼,導致背光品質變差。而且,這種視角窄的光源裝置,對小型的背光來說沒有問題,但對于4英寸以上的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尤其是1215英寸左右的筆記本電腦用的液晶顯示裝置所用的背光,具有視野角度窄、可視性差的問題。因此,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一次光源光利用效率優(yōu)異,無損于高亮度特性,且視角特性以及圖像形成用照明的質量均優(yōu)異的光源裝置。
發(fā)明內容具體地說,本發(fā)明的光源裝置,至少包括一次光源;對該一次光源所發(fā)出的光進行光傳導、并具有讓所述一次光源所發(fā)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和讓所傳導的光出射的光出射面的導光體;與該導光體的光出射面鄰接配置,并具有處于與所述光出射面相對的位置的光進入面和其相反一側的光導出面的光偏轉元件;以及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鄰接配置,并具有處于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相對的位置7的入射面和其相反一側的出射面的光散射元件,其中,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進入面上形成有彼此并列排列的多條棱鏡列,各該棱鏡列分別具有2個棱鏡面,至少其中之一所述棱鏡面,在設想有剖面為三角形狀的這種多條假想棱鏡列,這些假想棱鏡列按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棱鏡列的排列間距相同的間距排列,并且所述導光體的光出射面的出射光分布中的峰值光從其中之一假想棱鏡面讓光進入,而由另一假想棱鏡面內表面全反射,從所述光導出面向所需方向出射吋,以所述假想棱鏡列的形狀為基準,形成凸曲面形狀,所述光散射元件在平行光入射時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113度。又,本發(fā)明的光源裝置,至少包括一次光源;對該一次光源所發(fā)出的光進行光傳導,并具有讓所述一次光源所發(fā)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和讓所傳導的光出射的光出射面的導光體;與該導光體的光出射面鄰接配置,并具有處于與所述光出射面相對的位置的光進入面和其相反一側的光導出面的光偏轉元件;以及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鄰接配置,并具有處于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相對的位置的入射面和其相反一側的出射面的光散射元件,其中,在設想有剖面為三角形狀的這種多條假想棱鏡列,這些假想棱鏡列按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棱鏡列的排列間距相同的間距排列,并且所述導光體的光出射面的出射光分布中的峰值光從其中之一假想棱鏡面讓光進入,而由另一假想棱鏡面內表面全反射,從所述光導出面向所需方向出射時,以所述假想棱鏡列的形狀為基準,形成凸曲面形狀,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的出射光其亮度分布的半高寬為1926度,所述光散射元件在平行光入射時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18度。還有,本發(fā)明的光源裝置,至少包括2個一次光源;對該一次光源所發(fā)出光進行光傳導,并具有讓所述兩個一次光源所發(fā)出光分別入射,配置于彼此相反側的兩個光入射面和所傳導的光出射的光出射面,展開長度超過8cm、為28cm或以下的導光體;與該導光體的光出射面鄰接配置、并具有處于與所述光出射面相對的位置的光進入面和其相反一側的光導出面的光偏轉元件;以及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鄰接配置、并具有處于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相對的位置的入射面和其相反一側的出射面的光散射元件,其中,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進入面上形成有彼此并列排列的多條棱鏡列,各該棱鏡列分別具有兩個棱鏡面,至少其中之一所述棱鏡面,在設想有剖面為三角形狀的這種多條假想棱鏡列,這些假想棱鏡列按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棱鏡列的排列間距相同的間距排列,并且所述導光體的光出射面的出射光分布中的峰值光從其中之一假想棱鏡面讓光進入,而由另一假想棱鏡面內表面全反射,從所述光導出面向所需方向出射時,以所述假想棱鏡列的形狀為基準,形成凸曲面形狀,所述光散射元件在平行光入射時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0.713度。還有,本發(fā)明的光源裝置,至少包括一次光源;對該一次光源所發(fā)出光進行光傳導,并具有讓所述一次光源所發(fā)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和所傳導的光出射的光出射面的導光體;與該導光體的光出射面鄰接配置、并具有處于與所述光出射面相對的位置的光進入面和其相反一側的光導出面的光偏轉元件;以及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鄰接配置、并具有處于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相對的位置的入射面和其相反一側的出射面的光散射元件,其中,所述光散射元件在平行光入射時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具有各向異性。圖1是本發(fā)明光源裝置的示意性立體屈2是光偏轉元件其光進入面的棱鏡列形狀的說明圖3是光散射元件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的說明圖4是光源裝置展開長度的說明圖5是光源裝置展開長度的說明圖6是示出本發(fā)明光源裝置的光偏轉元件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說明圖7是示出本發(fā)明光源裝置的光偏轉元件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曲線圖8是示出本發(fā)明的散射特性有各向異性的光散射元件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說明圖;圖9是本發(fā)明的光散射元件的各向異性的散射特性的說明圖IO是本發(fā)明的散射特性有各向異性的光散射元件的凹凸結構的示意圖11是本發(fā)明的散射特性有各向異性的光散射元件的凹凸結構的示意圖12是本發(fā)明的散射特性有各向異性的光散射元件其凹凸結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本發(fā)明實施方式。圖1是本發(fā)明的面狀光源裝置(面光源裝置)一實施方式的示意性立體圖。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光源裝置包括下列部件,即以至少一側端面為光入射面31,以與其基本正交的一表面為光出射面33的導光體3;與該導光體3的光入射面31相對配置,由光源反光器2所覆蓋的一次光源1;配置在導光體3的光出射面上的光偏轉元件4;在光偏轉元件4的光導出面42上與其相對配置的光散射元件6;以及與導光體3的光出射面33的相反側的背面34相對配置的光反射元件5。導光體3與XY面平行配置,總體上呈矩形板狀。導光體3具有4個側向端面,以其中與YZ面平行的1對側向端面中的至少一個側向端面為光入射面31。光入射面31與一次光源1相對配置,一次光源1所發(fā)出的光從光入射面31入射到導光體3內。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將光源與例如光入射面31的相反側的側向端面32等其他側向端面也相對配置。導光體3與光入射面31基本正交的兩個主面,分別位于與XY面基本平行的位置,其中任意一面(圖中為上表面)為光出射面33。通過賦予該光出射面33或其背面34中至少個一面以由粗面組成的定向光出射功能部、或由與光入射面31基本平行并排形成棱鏡列、雙凸透鏡列、V字型槽等多的透鏡列的透鏡面所組成的定向光出射功能部等,使從光入射面31入射光一邊在導光體3中傳導一邊使具有定向性的光在與光入射面31和光出射面33兩者正交的平面(XZ面)內從光出射面33射出。令該XZ面內分布的出射光光強分布峰值的方向與光出射面33所成的角度為a。該角度a為例如1040度,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例如為1040度。導光體3表面形成的粗面或透鏡列,從謀求光出射面33內亮度的均勻性來說,較理想的是基于ISO4287/1-1984標準的平均傾斜角0a在0.515度的范圍內。平均傾斜角ea理想的是112度范圍內,更理想的是1.511度范圍內。較理想的是,該平均傾斜角8a由導光體3的厚度(t)和入射光傳播方向長度(L)兩者的比值(L/t)設定最佳范圍。也就是說,用L/t為20200左右的導光體作為導光體3時,較理想的是,平均傾斜角9a取0.57.5度,理想的是15度范圍,更理想的是1.54度范圍。而用L/t為20或以下程度的導光體作為導光體3時,較理想的是,平均傾斜角6a取712度,更理想的是8ll度范圍。導光體3上所形成的粗面其平均傾斜角9a,可根據(jù)一斜率函數(shù)f(x)用下面的式(1)和式(2)求得,其中該斜率函數(shù)f(x)是按照ISO4287/1-1984標準,用觸針式表面粗度儀測定粗面形狀,以測定方向的座標為x得到的。這里,L為測定長度,Aa為平均傾斜角ea的正切?!鱝=(l/Z)|V(x)^(1)6b=tan—(2)此外,就導光體3來說,較理想的是其光出射率為0.55%范圍,更理想的是13%范圍。這是因為,光出射率一旦小于0.5%,便存在導光體3出射的光量變少而無法獲得足夠亮度的趨勢,而光出射率一旦大于5%,便存在一次光源1附近有大量的光射出,而光出射面33內的X方向的出射光變得衰減顯著,致使光出射面33的亮度均勻性有下降趨勢。這樣,取導光體3的光出射率為0.55%,可以使光出射面出射光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峰值光的角度在距光出射面法線5080度范圍內,可使導光體3射出光具有與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兩者垂直的XZ面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為1040度的這種定向性高的出射特性的光,從而可用光偏轉元件4有效地使其出射方向偏轉,提供具有高亮度的光源裝置。本發(fā)明中,導光體3的光出射率定義如下。即光出射面33的靠光入射面31—側端緣處的出射光光強(10)和距離光入射面3—側端緣L的位置上的出射光光強(I)兩者間的關系,在記導光體3的厚度(Z方向尺寸)為t時滿足下面式(3)的關系。<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9</formula>(3)其中,常數(shù)a為光出射率,為光出射面33的與光入射面31正交的X方向的單位長度(相當于導光體厚度t的長度)的導光體3出射光的比例(%)。該光出射率a可通過縱軸取光出射面23的出射光光強的對數(shù)、橫軸取(L/t)來繪制兩者間的關系圖,根據(jù)其梯度求得。而未賦予定向光出射功能部的其他主面,為了控制導光體3的出射光在與一次光源1平行面(YZ面)上的取向,較為理想的是形成一透鏡面,其所排列的多個透鏡列在相對于光入射面31基本垂直的方向(X方向)上延伸。圖l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光出射面33形成粗面,而背面34則形成在相對于光入射面31基本垂直方向(X方向)上延伸的多個透鏡列排列所組成的透鏡面。本發(fā)明中,也可以與圖1所示的方式相反,光出射面33上形成透鏡面,而背面34則形成為粗面。如圖1所示,導光體3的背面34或光輸出面33上形成透鏡列時,作為該透鏡列所舉出的是在大約X方向上延伸的棱鏡列、雙凸透鏡列、V字型槽等,但較理想的是形成為YZ剖面形狀大致為三角形形狀的棱鏡列。本發(fā)明中,導光體3上形成棱鏡列作為透鏡列時,較理想的是取其頂角為70150度范圍內的大小。這是因為,可通過取頂角為此范圍來使導光體3的出射光充分聚光,可實現(xiàn)光源裝置亮度的充分提高。也就是說,可通過取棱鏡頂角為此范圍,使所出射的是包含出射光光強分布中的峰值光,在與XZ面垂直的面上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3565度的經(jīng)過聚光的出射光,從而可使光源裝置的亮度提高。另外,光出射面33上形成棱鏡列時,頂角較為理想的是80100度范圍,而背面34上形成棱鏡列時,頂角較為理想的是7080或100150度范圍。另外,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取代或者一并使用如上所述的光出射面33或其背面34上形成光出射功能部分這種構成,通過在導光體內部混入分布光散射性微粒來賦予定向光出射功能。而且,就導光體3而言,不限于圖l所示形狀,可使用楔狀、船型形狀等種種形狀。光偏轉元件4配置于導光體3的光出射面33上。光偏轉元件4的兩個主面41、42總體上彼此平行排列,分別在總體上處于與XY面平行的位置。主面41、42中的一面(位于導光體3光出射面33—側的主面)作為光進入面41,而另一面作為光導出面42。光導出面42形成為與導光體3的光出射面33平行的平整面。光進入面41形成為彼此平行排列有多個在Y方向上延伸的棱鏡列的棱鏡形成面。棱鏡形成面可以在鄰接的棱鏡列間設置寬度相對較窄的平整部(例如寬度與棱鏡列的X方向尺寸大致相同或較小的平整部),但出于提高光利用效率的考慮,最好是不設置平整部而是在X方向上連續(xù)排列棱鏡列。圖2是光偏轉元件4的光進入面41的棱鏡列形狀的說明圖。光進入面41的棱鏡列形狀可作如下設定。即棱鏡列排列間距記為P,首先設定剖面為三角形的假想棱鏡列I。將該假想棱鏡列I的兩個棱鏡面(即假想棱鏡面)1-1、I-2所成的角度(即假想棱頂角)記為e。該假想棱鏡頂角e可設定為,從導光體3的光出射面33到來的光在XZ面內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峰值光(傾斜角a)入射至假想棱鏡列I,由假想棱鏡面I-2的內表面全反射,行進于例如光導出面42的法線方向。假想棱頂角e,在例如光偏轉元件4的光導出面42的出射光的峰值光所傳導光導出面42的法線方向附近(例如離法線方向士10度范圍內)的情況下,可取6為5080度,較為理想的是5575度范圍,更為理想的是6070度范圍。而且,假想棱鏡列中一假想棱鏡面的傾斜角(相對于光導出面42所成的角度),由于從導光體3的出射光由光偏轉元件4高效率地偏轉至所需方向,因而可取45度以上,較為理想的是47度以上,更為理想的是50度以上。接下來,以如上所述設定形狀的假想棱鏡列I的形狀為基準,確定實際的棱鏡列的形狀,以便其中至少一個棱鏡面為凸曲面形狀。具體來說,最好是是如下所述確定實際棱鏡列的形狀。導光體3的光出射面33的出射光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峰值光(傾斜角a)設定掠過一次光源1一側的相鄰假想棱鏡列的頂部,入射至假想棱鏡I的假想光,令該假想光通過假想棱鏡面1-1的位置為Kl,而到達假想棱鏡面1-2的位置為K2。通常,最好是是將比位置K2更為接近光導出面42的整面形成為凸曲面形狀。而在比假想棱鏡列I的棱鏡面1-2的內表面全反射位置K2更為接近光進入面41的位置(即離光導出面42較遠的位置),可以形成為平面形狀,也可以形成為凸曲面形狀。不論哪一種情形,最好是形成將位置K2的靠光導出面42—側附近的棱鏡面形狀延長的形狀,棱鏡列的頂部也可以與假想棱鏡列的頂部不一致。棱鏡列的形狀,較好是在假想棱鏡列I中的假想棱鏡面1-2的比內表面全反射位置K2更為接近光導出面42的位置上,形成為其至少一部分或全部棱鏡面傾斜角具有大于假想棱鏡列I的假想棱鏡面1-2傾斜角的傾斜角這種凸曲面形狀。也就是說,形成為在圖2所示的尺寸z(棱鏡列頂點與假想棱鏡面I-2的內面反射位置K2兩者間的Z方向的距離)為下面式(4)所示值以上的Z方向位置,z={(P'tancc'cot[6>/2]/(tana+cot[e/2])}.[cot[6/2](4)+{cote/(cot-cote)}]具有的傾斜角大于實際棱鏡面由下面式(5)所表示的假想棱鏡列I的棱鏡面1-2的傾斜角(另外,式中n為棱鏡列的折射率)。=sin(a-[e/2])(5)可以通過這樣設定光進入面41的棱鏡列形狀,來減小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角度(半高寬)。其理由如下,即到達假想棱鏡列I中假想棱鏡面I-2的比內表面全反射位置K2更為接近光導出面42的位置的光,為從一次光源一側的相鄰假想棱鏡列的頂部下側,以大于a的傾斜角入射的光線的集合。因而,該峰值光方向為大于a的傾斜方向,其內表面全反射光的峰值光方向便成為從光導出面42的法線方向向沿內表面全反射的假想棱鏡面的方向傾斜的方向。這樣的光起到展寬光導出面42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的作用。因此,為了在特定方向上集中光量出射,可以在假想棱鏡列I中假想棱鏡面1-2的比內表面全反射位置K2更為接近光導出面42的位置,在其至少一部分當中,使實際棱鏡列的棱鏡面的傾斜角大于對應的假想棱鏡面的傾斜角,以將該區(qū)域中實際經(jīng)內表面全反射的光的行進方向修正為與假想棱鏡面的反射光相比更向光導出面42的法線方向一側移動,從而可實現(xiàn)高亮度、窄視野。如上所述的凸曲面形狀,形成于假想棱鏡列I的假想棱鏡面1-2的比內表面全反射位置K2更為接近光導出面42的所有位置,在比內表面全反射位置K2遠離光導出面42的位置,可以采用假想棱鏡列的假想棱鏡面1-2原來的形狀,也可以把包含比內表面全反射位置K2遠離光導出面42的位置的整個棱鏡面形成凸曲面形狀。作為這樣的凸曲面形狀,有例如至少底部與假想棱鏡列共有的曲率半徑r的凸圓柱面形狀。這里,作為以間距P規(guī)一化的曲率半徑r的值(r/P),以280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在730范圍內,更為理想的是在820范圍內。這是因為,通過將r/P取在這樣的范圍內,可使光偏轉元件4的光導出面42所出射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足夠窄,從而可充分提高作為光源裝置的亮度。例如棱鏡列間距為4060um時,曲率半徑r以2503000um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01000um范圍,更為理想的是400700um范圍。而作為光偏轉元件4的各個棱鏡列的凸曲面形狀,較理想的是形成為,假想棱鏡列的假想棱鏡面和凸曲面形狀棱鏡面兩者間的最大距離d與上述棱鏡列的排列間距P的比值(d/P)為0.055%范圍這樣的相對較為平緩的曲面形狀,較為理想的是0.13%范圍,更為理想的是0.22%范圍。這是因為,d/P—旦超過5y。,便存在光偏轉元件4的聚光效果受損,形成光散射趨勢,存在無法使光偏轉元件4的光導出面42所射出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足夠窄的傾斜。反之,d/P—旦小于0.05。/。,就有光偏轉元件4的聚光效果變得不充分的趨勢,存在無法使光偏轉元件4的光導出面42所射出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足夠窄的傾斜。另外,本發(fā)明中,光偏轉元件4的各個棱鏡列的凸曲面形狀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曲率半徑r的剖面圓弧形的形狀,只要在如上所述的d/P范圍內,也可以是剖面非圓弧形狀的凸曲面形狀。本發(fā)明中,最好是如上所述的凸曲面形狀的棱鏡面至少形成于遠離一次光源1一側的面。采用這樣的結構,可以使得在導光體3的端面32也配置一次光源1時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角寬度足夠小。凸曲面形狀的棱鏡面在通過例如導光體3傳播的光由光入射面31的相反側端面32反射回來的比例相對較高時,最好是接近一次光源1一側的棱鏡面也形成為凸曲面形狀。特別是,最好是將接近一次光源l一側的棱鏡面形成為與假想棱鏡面1-2所對應的實際棱鏡面相對于光導出面42的法線方向相對稱的形狀。而在通過導光體3傳播的光由光入射面31的相反側端面32反射回來的比例相對較低時,也可以將接近一次光源l一側的棱鏡面形成為平面。而且,出于抑制在導光體3上載置光偏轉元件4時出現(xiàn)粘附(sticking)現(xiàn)象的目的,而需要使棱鏡列頂部形成為尖銳頂部(明確形成頂部前端邊緣)時,將接近一次光源1一側的棱鏡面形成為平面,與兩個棱鏡面均形成為凸曲面的情形相比,能夠更正確形成棱鏡列形成用的成型用型材的形狀轉印面形狀,基于這一點,容易將棱鏡列頂部做得尖銳,因此是理想的。本發(fā)明光偏轉元件中,出于精確制作所需棱鏡形狀,獲得穩(wěn)定的光學性能,并且在抑制組裝作業(yè)時或作為光源裝置使用時棱鏡頂部的磨損或變形的目的,也可以在棱鏡列頂部形成平整部或曲面部。在這種情況下,出于抑制光源裝置的亮度下降或粘附現(xiàn)象造成的亮度不均勻條紋的發(fā)生的目的,在棱鏡列頂部形成的平整部或曲面部的寬度以3um以下為佳,較為理想的是2um以下,更為理想的是lum以下。這樣,可通過將如上所述的光偏轉元件4載置于導光體3的光出射面33上,以使該棱鏡列形成面為光進入面?zhèn)龋瑥亩箯膶Ч怏w3的光出射面33所出射的定向出射光在XZ面內的出射光光強分布更窄,故而可實現(xiàn)高亮度、窄視野的光源裝置。這種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在XZ面內的出射光亮度分布的半高寬以526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1020度范圍,更為理想的是1218度范圍。這是因為,將該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取為5度以上,可避免由于視野極端窄而引起的圖像看不清楚等情況發(fā)生,而且可通過取為26度以下來實現(xiàn)高亮度化和窄視野化。本發(fā)明中光偏轉元件4的窄視野化,可影響到導光體3的光出射面33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展寬程度(半高寬),因而光偏轉元件4的光導出面42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A與導光體3的光出射面33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B的比例,也隨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B而變化。例如,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B不足26度時,以半高寬A為半高寬B的3095%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080%范圍,更為理想的是3070%范圍。而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B為26度以上時,以半高寬A為半高寬B的3080%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070%范圍,更為理想的是3060%范圍。尤其是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B為2636度的情況下,以半高寬A為半高寬B的3080%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070%范圍,更為理想的是3060%范圍。而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B超過36度時,以半高寬A為半高寬B的3070%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060%范圍,更為理想的是3050%范圍。這樣,本發(fā)明中,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越大窄視野化效果越佳,因而就窄視野效率這方面而言,以與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B為26度以上的導光體3的組合使用光偏轉元件4為佳,更為理想的是與半高寬B超過36度的導光體3相組合。而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小的情況下,窄視野化效果減小,但導光體3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越小可實現(xiàn)越高的亮度,因而就高亮度化而言,最好是與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B不足26度的導光體3相組合使用光偏轉元件4。此外,本發(fā)明中這樣利用光偏轉元件4實現(xiàn)窄視野化和高亮度化的光源裝置中,為了盡可能不導致亮度降低,并根據(jù)目的對視野范圍進行適當控制,在光偏轉元件4的光導出面上鄰接配置光散射元件6。而且,本發(fā)明中還可通過這樣配置光散射元件6,對造成品質降低的晃眼或亮斑等加以抑制,以謀求品質的提高。光散射元件6可以在光偏轉元件4的光導出面一側與光偏轉元件4形成為一體,也可以單獨將光散射元件6載置于光偏轉元件4的光導出面一側。最好是單獨配置光散射元件6。單獨配置光散射元件6時,光散射元件6與光偏轉元件4對置的入射面61為了防止與光偏轉元件4的粘附,最好是對其賦予凹凸結構。同樣,光偏轉元件6的出射面62也需要考慮與其上配置的液晶顯示元件之間的粘附,最好是對光散射元件6出射側的面賦予凹凸結構。該凹凸結構在僅僅出于防止粘附的目的而賦予時,以形成為平均傾斜角為0.7度以上的結構為佳,較為理想的是l度以上,更為理想的是1.5度以上。本發(fā)明中,考慮亮度特性、視覺辨認性和品質等的平衡,最好是使用具有使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適當散射的光散射特性的光散射元件6。也就是說,光散射元件6的光散射性低時,難以使視野角充分展寬,造成視覺辨認性降低,而且存在品質改善效果不夠充分,反之光散射性過高時,有損于光偏轉元件4的窄視野化效果,而且存在全光透射率低且亮度低的傾向。因此,本發(fā)明的光散射元件6中使用的是有平行光入射時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113度范圍的元件。光散射元件6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較為理想的是311度范圍,更為理想的是48.5度范圍。另外,本發(fā)明中光散射元件6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如圖3所示,表示入射至光散射元件6的平行光在出射時散射、展寬到什么程度,即透過光散射元件6散射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峰值的一半處的展寬角的全寬角度(A0H)。這種光散射特性,可通過在光散射元件6中混入光散射劑,或對光散射元件6至少一表面賦予凹凸結構來提供。表面形成的凹凸結構,對于在光散射元件6的一表面上形成的情形和在兩表面上均形成的情形而言,其程度有所不同。光散射元件6—表面上形成凹凸結構時,以其平均傾斜角在0.812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7度,更為理想的是46.5度。光散射元件6的兩表面均形成凹凸結構時,以其中一面形成的凹凸結構的平均傾斜角在0.86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24度,更為理想的是2.54度。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抑制光散射元件6的全光透射率下降,最好是使光散射元件6入射面一側的平均傾斜角大于出射面一側的平均傾斜角。而且,從提高亮度和改善辨認性的觀點來說,以光散射元件6的混濁度的值在882%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070%,更為理想的是4065%。本發(fā)明的光源裝置中,還要求從其發(fā)光面(光散射元件6的出射面62)的法線方向觀察時顯示區(qū)域(即與光源裝置組合使用的液晶顯示元件等的顯示元件的有效顯示區(qū)對應的有效發(fā)光區(qū))內的亮度應均勻。這種亮度均勻性也與光源顯示區(qū)的大小有關,對于用于例如筆記本電腦或個人電腦監(jiān)視器等有效顯示區(qū)大的設備的大型光源裝置來說,有時要求相對較寬的視野角特性,從而要求進一步展寬發(fā)光面出射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而對于手機或便攜終端等有效顯示區(qū)小的設備的小型光源裝置來說,有時以高亮度或顯示圖像形成用照明品質作為優(yōu)先要求,這時發(fā)光面出射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也可以相對較窄。因此,作為光散射元件6,最好是使用具有適合光源裝置的顯示區(qū)大小的光散射特性的光散射元件。下面說明與這種光源裝置的顯示區(qū)大小相應的光散射元件6的光散射特性。另外,光源裝置的顯示區(qū)大小以其展開長度為基準進行說明。這里,光源裝置的展開長度(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如圖4所示,是指線型冷陰極光源作為一次光源1與導光體3的光入射面31相對配置時顯示區(qū)AR在向導光體3入射的光在導光方向、即與光入射面31垂直的X方向上的最長距離L。而如圖5所示,是指LED等點光源作為一次光源1與導光體3的角部形成的光入射面31相對配置時,顯示區(qū)AR距離點光源最遠的位置和最近的位置兩者間的連線距離L。(1)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為8cm以下的情形這種光源裝置可使用線型冷陰極管(單燈型)或LED等,用于手機、便攜信息終端、數(shù)字相機等有效顯示區(qū)小的顯示裝置,因而不需要使視野角太大,需要由光散射元件6提供足以抑制造成品質降低的晃眼或亮斑等的光散射性,提高光利用效率,維持高亮度,同時抑制消耗功率。因此,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在16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15度范圍,更為理想的是25度范圍。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860%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在850%范圍內,更為理想的是在2050。/。范圍范圍內。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形成凹凸結構時,其平均傾斜角以為0.85度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0.84度,更為理想的是24度范圍。(2)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8cm、為23cm以下的情況下(使用單燈型冷陰極管作為一次光源l)這種光源裝置,可用于筆記本電腦、臺式個人電腦的監(jiān)視器、相對較小型號的液晶電視等的顯示裝置,因而需要相對較寬的視野角,隨著液晶顯示裝置的高清晰度化,需要品質高的高亮度。因此,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在311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410度,更為理想的是49度。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3080%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4073%,更為理想的是4570%范圍內。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形成凹凸結構時,以其平均傾斜角在39.5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8.5度,更為理想的是4.57度范圍內。尤其是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8cm、為18cm以下時,可用于例如相對較小型號的筆記本電腦的顯示裝置,因而,所需的視野角稍窄。因此,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在38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48度,更為理想的是47度范圍內。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3070%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4065%,更為理想的是4560%范圍。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形成凹凸結構時,以其平均傾斜角在37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6.5度,更為理想的是4.56度范圍內。而且,尤其是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18cm、為22cm以下時,可用于例如相對較大型號的筆記本電腦的顯示裝置,因而,需要相對較寬的視野角,而且需要達到在顯示區(qū)內亮度均勻。因此,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410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59度,更為理想的是58.5度范圍內。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4075%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5070%,更為理想的是5065%范圍內。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平均傾斜角在3.58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47度,更為理想的是4.56.5度范圍。而尤其是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22cm、為23cm以下時,可用于例如相對較大型號的筆記本電腦等的顯示裝置。這是因為,作為一次光源l使用單燈型冷陰極管的筆記本電腦,其顯示區(qū)較大,與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為22cm以下的情況相比,需要提高光利用效率,以使亮度提高。要這樣提高亮度,需要替代定向反射性低的發(fā)泡PET反射膜,使用定向反射特性優(yōu)異的銀反射層或鋁反射層等金屬反射層,作為在例如光源裝置的導光體3背面配置的反射層。但使用金屬反射層時,可容易發(fā)現(xiàn)金屬反射所特有的晃眼、導光體光入射面附近出現(xiàn)的暗線和亮線、導光體光入射面兩端部附近出現(xiàn)的暗部等缺陷,存在有損于作為光源裝置的品質的趨勢。為了抑制這樣的品質降低,需要使用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超過9度的光散射性高的光散射元件6,但用這種光散射元件6時存在這樣的問題,即光散射性過大,造成全光透射率大幅度降低,有時得不到足夠高亮度。因此,在利用導光體3或光偏轉元件4抑制這樣的品質降低的基礎上,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在511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610度,更為理想的是79度范圍。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5080%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5573%,更為理想的是5570%范圍。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平均傾斜角在4.59.5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58.5度,更為理想的是57度范圍內。(3)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8cm、為28cm以下的情形(使用多燈型冷陰極管作為一次光源1)這樣的光源裝置可用于臺式PC的監(jiān)視器、液晶電視等顯示裝置,因而需要相對較寬的視野角,并需要較高的亮度。因此,作為一次光源1使用分別在導光體3的彼此基本平行的2個端面上配置1個或以上冷陰極管的多燈型一次光源。這種光源裝置,在涉及品質的辨認性方面與用單燈型一次光源l的光源裝置有所不同,失去如下所述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非對稱性,光源裝置中央部位附近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Dl如圖6所示,即便不用光散射元件6的情況下,對稱性也提高。而且,接近一次光源的兩端部附近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D2、D3分別受到最近的一次光源l所出射光,并且所傳導的光的影響,成為帶有若干非對稱性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也就是說,圖6左側端部附近,存在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D2中接近一次光源側陡而中央側平緩的拖尾趨勢,因而左端部附近的光射出方向朝向中央部位的成分稍多。而圖6右側端部附近存在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D3中接近一次光源側陡而中央側平緩的拖尾趨勢,因而右端部附近的光射出方向朝向中央部位的成分稍多。因此,可得到從中央部位觀察兩端部附近時辨認性優(yōu)異的出射光特性,有利于構成直到端部均為高品質、具有高亮度的光源裝置。因此,作為光散射元件6,需要得到寬視野角的光散射性,以使用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0.713度范圍內的光散射元件為佳,較為理想的是111度,更為理想的是29度范圍內。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3082%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75%,更為理想的是4070%范圍內。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平均傾斜角在0.812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18.5度,更為理想的是1.57度范圍內。尤其是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22cm、為28cm以下時,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用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613度范圍內的光散射元件為佳,較為理想的是71度,更為理想的是79度范圍內。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5082%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6075%,更為理想的是6570%范圍內。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平均傾斜角在4.512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5.58.5度,更為理想的是67度范圍內。而且,尤其是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8cm、為22cm以下時,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用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在0.76度范圍的光散射元件為佳,較為理想的是15度,更為理想的是24度范圍內。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3060%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55%,更為理想的是4050%范圍內。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平均傾斜角在0.86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15度,更為理想的是1.54.5度范圍。本發(fā)明光源裝置中,使用如上所述的光散射元件6時,使用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在1926度左右的、聚光性相對較弱的光偏轉元件4,并且使用光散射性相對較弱的光散射元件6,更能夠抑制YZ面內散射所造成的亮度降低,因而有時從提高亮度出發(fā)較為理想。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光散射元件6,需要獲得寬視野角的光散射性,以使用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在18度范圍內的光散射元件為佳,較為理想的是26度范圍內的,更為理想的是37度范圍內的。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870%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065%,更為理想的是4060%范圍內。而光散射元件6的一表面上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平均傾斜角在0.87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6.5度,更為理想的是3.56度范圍內。兩面上均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中一表面的平均傾斜角為0.84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14度,更為理想的是24度范圍內。本發(fā)明光源裝置中,光偏轉元件4的光導出面出射的出射光有時具有如圖7所示的非對稱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無光散射元件)。該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來源于導光體3出射的出射光的光強分布(XZ面內)。這種非對稱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具有在例如出射的是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為20度以下的定向性高的出射光的情況下所發(fā)現(xiàn)的趨勢。尤其是在顯示區(qū)相對較大的光源裝置中,為了緩和這樣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非對稱性,需要使用光散射性相對較強的光散射元件6(圖7示出使用這種光散射元件時的出射光亮度分布(具有光散射元件))。另一方面,使用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4度以上,混濁度的值為35%以上的光散射元件作為光散射元件6時,光散射元件6所出射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峰值角度,相對于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峰值角度,有朝向與一次光源相反側方向存在13度左右的偏角的情況。這時,光偏轉元件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峰值角度處于所需方向(例如法線方向)時,便由于使用光散射元件6而造成亮度在所需方向上降低。所以,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為20度以下時使用如上所述的光散射元件6時,以如圖7所示預先設置光偏轉元件4等以便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峰值角度從所需方向往光源一側傾斜0.53度,較為理想的是傾斜0.52度,更為理想的是傾斜12度。本發(fā)明中,使用光散射性為各向異性的光散射元件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便可提高光散射元件6的全光透射率,可使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有效散射,使亮度提高,因此是比較理想的。例如將線型冷陰極管作為一次光源1配置以便與導光體3的一個端面對置的光源裝置中,由光偏轉元件4在XZ面內主要使導光體3的光出射面出射的出射光實現(xiàn)窄視野化,進一步由光散射元件6主要使該XZ面內實現(xiàn)了窄視野化的光散射并擴展視野角。但用散射特性為各向同性的光散射元件作為光散射元件6時,由光偏轉元件在未實現(xiàn)窄視野化的YZ面內也進行同樣的光散射,因而造成亮度降低。因此,可如圖8所示使用與YZ面內相比在XZ面內的光散射性更高的這種散射特性為各向異性的光散射元件6,可加強由光偏轉元件4實現(xiàn)窄視野化的XZ面內光的散射,減弱未實現(xiàn)窄視野化的YZ面內光的散射,因此可使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有效散射,從而可將亮度的降低盡可能抑制于最低。本發(fā)明中,對于這種光散射元件6的各向異性的散射特性,用哪一種各向異性的光散射元件6,并非僅取決于在如上所述的XZ面內和YZ面內的各向異性的因素,而還可以根據(jù)導光體3的光出射功能部的形狀、光偏轉元件4的透鏡形狀或排列、光源裝置用途等進行適當選取。也就是說,如圖9所示,設想一包含光散射元件6的出射面的法線軸和出射面內任意方向(P-n方向(n=l,2,……))的任意面(ZP-n面(n=l,2,……)),可通過使這些任意面的出射光亮度分布的半高寬有所不同來賦予各向異性。另外,以ZP-n面的半高寬當中最大的為最大半高寬,而以最小的為最小半高寬。同樣,對于賦予光散射元件6各向異性的散射特性的凹凸結構的平均傾斜角,也可以通過使ZP-n面與光散射元件6(XY面)相交的任意P-n方向的平均傾斜角有所不同,來賦予平均傾斜角的各向異性。這時,以P-n方向的平均傾斜角中最大的作為最大平均傾斜角,而以其最小的作為最小平均傾斜角。例如配置線型冷陰極管使其與導光體3的一個端面對置作為一次光源1時,光偏轉元件4主要以XZ面謀求窄視野化,而YZ面兒乎不起作用,因而用在XZ面內能有效地使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散射,在YZ面內不使其散射的散射特性有各向異性的光散射元件6最為合適。所以,光散射元件6,最好是具有在XZ面內顯現(xiàn)最大半高寬,而在YZ面內則顯現(xiàn)最小半高寬這樣的各向異性的散射特性。同樣,形成于光散射元件6的凹凸結構,也最好是形成為X方向上具有最大平均傾斜角,而Y方向上則具有最小平均傾斜角這樣的結構或配置。對于具有這樣的各向異性的散射特性的光散射元件6,最好是也考慮亮度特性、辨認性以及品質等的平衡,來使用具有能夠適當散射光偏轉元件4的出射光的光散射特性的光散射元件6。也就是說,光散射元件6的光散射性低時,難以充分展寬視野角,使辨認性降低,同時存在品質改善效果不充分的傾向,反之光散射性過高時有損于光偏轉元件4產生的窄視野化效果,同時有全光透射率降低、亮度降低的傾向。因此,以使用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在113度范圍內的元件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11度范圍內,更為理想的是49度范圍內。而且,以最大半高寬與最小半高寬的比值(最大半高寬/最小半高寬)在1.120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215范圍內,更為理想的是410范圍內。這是因為,可通過取最大半高寬/最小半高寬為1.1以上,使光利用效率提高以提高亮度,通過取20以下以抑制較強的光散射性造成亮度下降。在光散射元件6其中一表面形成凹凸結構時,以其最大平均傾斜角在0.815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11度范圍,更為理想的是49度范圍。而且,從與最大半高寬/最小半高寬相同的各向異性的觀點出發(fā),以最大平均傾斜角與最小平均傾斜角的比值(最大平均傾斜角/最小平均傾斜角)在U20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215范圍,更為理想的是410范圍。凹凸結構也可以形成于光散射元件6的兩個表面,這時,為了抑制光散射元件6的全光透射率的降低,最好是使光散射元件6的入射面一側的平均傾斜角大于出射面一側平均傾斜角。而混濁度的值,從提高亮度特性和改善辨認性的觀點出發(fā),以882%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070%,更為理想的是4065%范圍。而光散射元件6最好是根據(jù)光源裝置的顯示區(qū)大小使用具有適當光散射特性的光散射元件。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為8cm以下時,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在16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15度,更為理想的是25度。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860%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850%,更為理想的是2050%范圍。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上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最大平均傾斜角在0.85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0.84度,更為理想的是24度范圍。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8cm、為23cm以下時(使用單燈型冷陰極管作為一次光源1),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在313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410度,更為理想的是49度。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3080%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4073%,更為理想的是4570%范圍。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上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最大平均傾斜角在315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10度,更為理想的是4.58度范圍內。其中,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8cm、為18cm以下時,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在310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410度,更為理想的是49度范圍內。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3070%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4065%,更為理想的是4560%范圍。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上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最大平均傾斜角在39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8度,更為理想的是4.58度范圍內。而且,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18cm、為22cm以下時,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在413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511度,更為理想的是58.5度范圍內。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4075%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5070%,更為理想的是5065%范圍內。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上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最大平均傾斜角在3.515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49度,更為理想的是4.56.5度范圍。而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22cm、為23cm以下時,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使用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在513度范圍內的光散射元件為宜,較為理想的是612度,更為理想的是79度范圍。而且以混濁度的值在5080%范圍內的為宜,較為理想的是5573%,更為理想的是5570%范圍。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上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最大平均傾斜角在4.515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510度,更為理想的是57度范圍內。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8cm、為28cm以下時(使用多燈型冷陰極管作為一次光源1),作為光散射元件6,需要得到寬視野角的光散射性,以使用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在0.713度范圍內的光散射元件為宜,較為理想的是111度范圍內的元件,更為理想的是29度范圍內的元件。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3082。/。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75%,更為理想的是4070%范圍內。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上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最大平均傾斜角在0.815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113度,更為理想的是1.57度范圍。其中,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22cm、為28cm以下時,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使用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在613度范圍內的光散射元件為宜,較為理想的是711度范圍的,更為理想的是79度范圍的。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5082%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6075%,更為理想的是6570%范圍。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上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最大平均傾斜角在4.515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5.513度,更為理想的是67度范圍。而導光體3的展開長度超過8cm、為22cm以下時,作為光散射元件6,以使用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為0.76度范圍的光散射元件為宜,較為理想的是15度,更為理想的是24度范圍。而作為混濁度的值,以3060%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55%,更為理想的是4050%范圍。而在光散射元件6表面形成凹凸結構的情況下,以其最大平均傾斜角在0.810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17度,更為理想的是1.55度范圍。作為具有這樣的各向異性的散射特性的光散射元件6的散射性賦予結構,可例舉例如圖10圖12所示的凹凸結構。圖IO所示的凹凸結構,為將許多在一軸上延伸的雙凸透鏡列等透鏡列6a并排連續(xù)設置的排列結構。這樣的透鏡列的排列間距,最好是選擇對于顯示裝置所用的液晶顯示元件的像素的排列間距和光偏轉元件4的棱鏡列等透鏡列的排列間距難于發(fā)生干涉條紋的間距,或者選取隨機排列的間距。通常,以透鏡列的排列間距取l70um范圍為佳,從便于制造和防止發(fā)生干涉條紋的觀點出發(fā),較為理想的是540ym,更為理想的是1030um范圍。而且,從提高亮度和提升辨認性的觀點出發(fā),與透鏡列的縱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平均傾斜角以0.815度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11度,更為理想的是49度范圍。圖11所示凹凸結構為將許多圓柱形透鏡狀體6b離散地排列的結構。圓柱形透鏡狀體的排列間隔可以是有一定規(guī)則的間距,也可以是隨機的排列間距。通常,圓柱形透鏡狀體的排列間距取170um范圍為佳,從便于制造和防止發(fā)生干涉條紋的觀點出發(fā),較為理想的是540um,更為理想的是1030ym范圍。而且,從提高亮度和提升辨認性的觀點出發(fā),與圓柱形透鏡狀體的縱向正交的方向的平均傾斜角以0.815度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11度,更為理想的是49度范圍。這樣的離散性的排列結構最好是排列為,要求顯現(xiàn)最大半高寬的面和光散射元件6的出射面兩者相交的交線與圓柱形透鏡狀體的縱向基本正交的概率較高。而且,較理想的排列是,要求顯現(xiàn)最小半高寬的面和光散射元件6的出射面兩者相交的交線與圓柱形透鏡狀體的縱向基本平行的概率高。圖12所示的凹凸結構為極細線(hairline)結構。從提高亮度和提升辨認性的觀點出發(fā),與發(fā)線6c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平均傾斜角以0.815度范圍為佳,較為理想的是3.511度,更為理想的是49度范圍。極細線的延伸方向,最好是與作為光散射元件6需要為最大半高寬的面和光散射元件6的出射面兩者相交的交線基本正交的方向。通過對賦予這種各向異性的散射特性的凹凸結構的形成面及其背面的至少其一賦予粗面結構,可以抑制晃眼或亮斑等情況的發(fā)生,從而可使品質提高。但粗面結構的光散射性變得較強,有時會損害各向異性的散射特性,造成亮度降低,因而最好是賦予光散射性相對較弱的粗面結構。采用這樣的粗面結構,以平均傾斜角在0.55度范圍內為佳,較為理想的是0.84度,更為理想的是13.5度范圍。另外,賦予各向異性的凹凸結構的表面再被賦予粗面結構時,粗面結構的平均傾斜角是指除了凹凸結構所造成的平均傾斜角度以外的粗面結構本身的平均傾斜角。這種平均傾斜角,可在與無凹凸結構的部位或凹凸結構的縱向相平行方向上進行測定,也可用觸針粗度計測定、對光散射元件6的剖面形狀進行圖像分析的方法、原子間作用力顯微鏡等來測定。本發(fā)明中,還可用光偏轉元件4使導光體3的出射光在法線方向等特定方向上出射,用具有各向異性的散射特性的光散射元件6使該出射光在所希望的方向上出射。在這種情況下,還可對光散射元件6賦予各向異性散射作用和光偏轉作用這兩方面的功能。例如,用雙凸透鏡列或圓柱形透鏡狀體作為凹凸結構的光散射元件,可使其剖面形狀為非對稱形狀,賦予其各向異性散射作用和光偏轉作用這兩方面的功能。而且,本發(fā)明中還可以調整作為光源裝置的視野角,并出于提高品質的目的,使光偏轉元件4或光散射元件6含有光散射材料。作為這樣的光散射材料,可以使用構成光偏轉元件4或光散射元件6的基材和折射率不同的透明微粒,例如可例舉出硅珠、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氟化甲基丙烯酸鹽等單體聚合物或共聚合物等。作為光散射材料,需要適當選取含量、粒徑、折射率等,以避免損害光偏轉元件4產生的窄視野化效果和光散射元件6產生的適當?shù)纳⑸湫Ч?。例如光散射材料的折射率,如果與光偏轉元件4或光散射元件6的基材的折射率差過小,散射效果便很小,而過大的話,則產生過剩的散射折射作用,所以以折射率在0.010.1范圍為宜,較為理想的是0.030.08,更為理想的是0.030.05范圍。此外,就光散射材料的粒徑來說,粒徑過大便造成散射增強,導致晃眼或亮度降低,而過小便發(fā)生著色,所以以平均粒徑在0.520nm范圍為宜,較為理想的是215ym,更為理想的是210um范圍。一次光源1是在Y方向上延伸的線狀光源,作為該一次光源1可用例如熒光燈或冷陰極管。另外,本發(fā)明中,一次光源l并非限于線狀光源,還可使用LED光源、卣素燈、金屬鹵化物燈這樣的點光源。尤其是用于手機或便攜式信息終端等相對較小屏幕尺寸的顯示裝置時,最好是使用LED等較小的點光源。而且,一次光源l如圖l所示,不僅可以與導光體3—側端面相對設置,還可以根據(jù)需要也在相反側端面設置。光源反光鏡2是能夠在光損耗少的條件下將一次光源1的光引向導光體3的構件。其材質可釆用例如表面具有金屬蒸鍍反射層的塑料膜。如圖所示,光源反光器2從光反射元件5的端緣部外表面經(jīng)過一次光源1的外表面巻入附著于光散射元件6的出射面端緣部。另一方面,光源反光鏡2也可避開光散射元件6,從光反射元件5的端緣部外表面經(jīng)過一次光源1的外表面巻入附著到光偏轉元件4的光導出面端緣部?;蛘?,也可還避開光偏轉元件4,從光反射元件5的端緣部外表面經(jīng)過一次光源1的外表面巻入附著到導光體3的光出射面端緣部。也可將與這樣的光源反光鏡2相同的反射部件附在導光體3的側端面31以外的側端面上。作為光反射元件5,可以采用例如表面具有金屬蒸鍍反射層的塑料片。本發(fā)明中,還可在導光體3的背面34上做成金屬蒸鍍等形成的光反射層等來替代反射片作為光反射元件5。本發(fā)明的導光體3、光偏轉元件4和光散射元件6可由光透射率高的合成樹脂構成。作為這種合成樹脂來,可以是例如甲基丙烯酸樹脂、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尤其是甲基丙烯酸樹脂,光透射率高、耐熱性、力學特性、成型加工性能方面較出色,故而是最佳選擇。作為這樣的甲基丙烯酸樹脂,最好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為主要成分的樹脂,甲基丙烯酸甲酯含量為80重量。/。以上的樹脂。形成導光體3、光偏轉元件4和光散射元件6的粗面或極細線等表面結構和棱鏡列或雙凸透鏡列等表面結構時,也可以通過用具有所需表面結構的模具進行熱壓形成,由可以通過絲網(wǎng)印刷、擠壓成型或射出成型等方法在成型的同時賦予形狀。而且,還可以用熱固化性樹脂或光固化性樹脂等形成結構面。此外,也可以在由聚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酰亞胺樹脂等制成的透明膜或薄片等透明基材上,在其表面上形成由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制成的粗面結構或透鏡列排列結構,也可以利用粘接、熔接等方法將這樣的薄片與各透明基材接合形成為一體。作為活性能量射線固化型樹脂,可以使用多官能團(甲基)丙烯酸化合物、乙烯基化合物、(甲基)丙烯酸酯類、烯丙基(allyl)化合物、(,甲基)丙烯酸的金屬鹽等??赏ㄟ^在由如上所述的一次光源1、光源反光鏡2、導光體3、光偏轉元件4、光散射元件6以及光反射元件5所組成的光源裝置的發(fā)光面(光散射元件6的出射面62)上配置液晶顯示元件,構成以本發(fā)明光源裝置作為背光的液晶顯示裝置。對液晶顯示裝置,觀看者可從圖1上方通過液晶顯示元件觀看。而且在本發(fā)明中,可使經(jīng)過充分準直化的較窄的亮度分布(XZ面內)的光從光源裝置入射至液晶顯示元件,因而可獲得液晶顯示元件中沒有灰度逆轉等,亮度、色度均勻性均良好的圖像顯示,同時可獲得集中于所希望方向的光照射,從而可提高一次光源1的發(fā)光量用于該方向照明的利用率。以上實施方式是就面光源裝置進行的說明,但本發(fā)明也可適用于Y方向尺寸為例如導光體3厚度的5倍或以下、X方向較為細長的棒狀光源裝置。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次光源1可用LED等大致為點狀的光源。下面利用實施例具體說明本發(fā)明。另外,按下文所述方式進行以下實施例的各特性值的測定。面光源裝置的法線亮度、光強半高寬的測定用冷陰極管作為一次光源,對該驅動電路的逆變器(哈利遜("UV公司制HIU-742A)加上12V直流電壓,按高頻方式點亮。法線亮度是通過將面光源裝置或導光體表面分割為3X5個20mm見方的正方形,取各正方形法線方向亮度值共計15點平均來求出的。求導光體的光強半高寬時,將具有4mmcJ)針孔的黑色紙固定于導光體表面,以便該針孔位于導光體表面的中央,調整距離以便亮度計的測定圓為89mm,在冷陰極管縱向軸的垂直方向和平行方向進行調整,以使測角旋轉軸以針孔為中心旋轉。在各個方向上使旋轉軸按1度間隔旋轉+80度至-80度,同時用亮度計測定出射光的光強分布(XZ面內),求得峰值角度、半高寬(峰值的1/2以上值的分布(XZ面內)的展寬角)。而求面光源裝置的亮度半高寬時,則調節(jié)為使亮度計視野角度為0.1度,以面光源裝置的發(fā)光面中央為測定位置使測角旋轉軸旋轉。在各個方向上使旋轉軸按1度間隔旋轉+80度至-80度,同時用亮度計測定出射光的亮度分布(XZ面內),求得峰值亮度、半高寬(峰值的l/2以上值的分布(XZ面內)的展寬角)。平均傾斜角(9a)的測定根據(jù)IS04287/1-1987,由用010-2528(1wmR、55度圓錐、鉆石)作為觸針的觸針式表面粗度計(東京精器株式會社制廿一73&570A),以驅動速度0.03mm/秒測定粗面的表面粗度。從根據(jù)該測定所獲得的圖表,扣除該平均線對傾斜進行修正,再利用式(1)和式(2)計算求出?;鞚岫鹊闹档臏y定按照JISK-7105中的B法,根據(jù)用積分球式反射透過率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株式會社制RT-100型)對50mmX50mm大小的試樣所獲得的全光透射率(Tt)、散射光透射率(Td),按下面式(6)計算求出?;鞚岫鹊闹?%)=Td/Tt(6)光散射元件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的測定對50mmX50mm大小的試樣,進行基于自動變角光度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株式會社制GP-200型)的測定,所求得的峰值光強的1/2光強、即2倍半高半寬角度為半高寬角度記為(a)。另外,入射至試樣的光,是將光源光由聚光透鏡聚光至針孔,通過準直透鏡形成為平行光(平行度為0.5度以下),再通過光闌(數(shù)值孔為10.5mm)入射至試樣的入射面。試樣透過的光通過受光透鏡(數(shù)值孔徑為11.4mm)(試樣表面平滑時聚光于受光光闌位置),再通過受光光闌到達受光元件,作為電壓值輸出。而且,旋轉試樣進行相同的測定,求出最大半高寬(Maxa)和最小半高寬(Mina)。實施例1用丙烯樹脂(三菱麗陽株式會社制7《'7卜VH5#000),利用射出成型方法制作其中一個面為粗面的導光體。該導光體形成為216mmX290mm、厚度為2.0mm0.7mm的楔板狀。該導光體鏡面一側,用丙烯酸系紫外線固化樹脂形成一與導光體長度為216mm的邊長(短邊)保持平行,連續(xù)并排排列有棱鏡列的棱鏡頂角為130度、間距為50ym的棱鏡列的棱鏡層。通過與導光體長度290mm的邊長(長邊)對應的一的側端面(厚度為2.0mm的一側的端面)相對配置,沿長邊用光源反光鏡(麗光株式會社制銀反射膜)覆蓋冷陰極管。而且,在另一側端面粘貼光散射反射膜(東^株式會社制E60),并在棱鏡列排列面(背面)相對配置反射層。將上述構成組裝到框架中。該導光體的出射光光強分布(XZ面內)的最大峰值相對于光出射面法線方向為70度,半高寬為22.5度。而用折射率為1.5064的丙烯酸系紫外線固化樹脂,制作在厚度125um的聚酯膜的一個表面形成的棱鏡層,其中一個面的棱鏡面是曲率半徑為1000ym的凸曲面形狀,而另一棱鏡面則為平面形狀,形成了并排連續(xù)設置有間距50um的多個棱鏡列的棱鏡層。這時,作為假想棱鏡列,設定間距為50um、頂角為65.4度的等腰三角形剖面的棱鏡列,以使棱鏡層的出射光處于其光導出面的法線方向。使棱鏡列形成面朝向上述導光體的光出射面(粗面)一側,且棱鏡列的棱線與導光體的光入射面平行,來載置所得到的棱鏡層,以使導光體的光入射面朝向各棱鏡列的平面狀棱鏡面。而且,在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上載置一光散射元件得到面光源裝置,其中該光散射元件一表面是平均傾斜角為3.37度的粗面,另一表面是平均傾斜角為0.7度的粗面,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4度,混濁度的值為37.35%,而平均傾斜角為3.37度的粗面朝向光偏轉元件一側。求出所制作的面光源裝置的峰值亮度的強度比(以下面述及的對比例1的面光源裝置為基準的亮度比值)和冷陰極管相垂直的面內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表l示出其結果。實施例2除了將構成棱鏡層棱鏡列的靠近一次光源一側的棱鏡面形成為平面,而將遠離一次光源一側的棱鏡面形成為在棱鏡列高度為16um以上區(qū)域(棱鏡列頂部附近區(qū)域)為平面形狀,高度不足16um的區(qū)域(棱鏡列底部附近區(qū)域)為曲率半徑400ym的凸曲面形狀(包含平面形狀區(qū)域和凸曲面形狀區(qū)域兩者的邊界線與棱鏡面底部連接的面相對于棱鏡層法線的傾斜角為30度),其他均與實施例l相同,制作其一表面形成有間距為50um、頂角為65.4度的棱鏡列的棱鏡層。使該棱鏡列形成面朝向實施例1所得到的導光體的光出射面一側,棱鏡棱線與導光體光入射面平行地載置該棱鏡層。另外,該情況下的假想棱鏡面位置K2處于棱鏡列高度27um的位置。而且,在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上載置一光散射元件得到面光源裝置,其中該光散射元件一表面是平均傾斜角為7.27度的粗面,另一表面是平均傾斜角為0.7度的粗面,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9.4度,混濁度的值為73.60%,而平均傾斜角為7.27度的粗面朝向光偏轉元件一側。求出所制作的面光源裝置的峰值亮度的強度比和冷陰極管的垂直面內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表l示出其結果。實施例3除了在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上載置一光散射元件,其中該光散射元件一表面是平均傾斜角為5.0度的粗面,另一表面是平均傾斜角為0.7度的粗面,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6度,混濁度的值為58.25%,平均傾斜角為5.0度的粗面對著光偏轉元件一側配置,其他均與實施例2相同得到面光源裝置。求出所制作的面光源裝置的峰值亮度的強度比和冷陰極管的垂直面內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表l示出其結果。實施例4除了在厚度125nm的聚酯膜的一表面并排連續(xù)設置間距為30ym的多個雙凸透鏡列,并形成雙凸透鏡列表面按平均傾斜角為1度的粗面處理得到的最大平均傾斜角為10.4度、最大平均傾斜角/最小平均傾斜角為10.4的透鏡排列結構,另一表面則使雙凸透鏡列與光偏轉元件的棱鏡列平行、且透鏡排列結構面朝向光偏轉元件一側載置一形成平均傾斜角為0.7度的粗面而成的光散射元件,該光散射元件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11.2度,混濁度的值為64.70%,其他均與實施例2相同得到面光源裝置。求出所制作的面光源裝置的峰值亮度的強度比和冷陰極管的垂直面內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表l示出其結果。實施例5除了在厚度125um的聚酯膜的某一表面形成最大平均傾斜角為8.2度的極細線,另一表面則使極細線方向與光偏轉元件的棱鏡列基本平行、且極細線形成面朝向光偏轉元件的棱鏡列一側載置一形成平均傾斜角為0.7度的粗面而成的光散射元件,該光散射元件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10.5度,混濁度的值為62.0%,其他均與實施例2相同得到面光源裝置。求出所制作的面光源裝置的峰值亮度的強度比和冷陰極管的垂直面內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表l示出其結果。對比例1除了用各棱鏡列的兩個棱鏡面均為平面形狀的棱鏡作為棱鏡層,且未用光散射元件以外,其他均與實施例1相同得到面光源裝置。求出所制作的面光源裝置的峰值亮度的強度比和冷陰極管的垂直面內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表l示出其結果。對比例2除了未用光散射元件以外,其他均與實施例1相同得到面光源裝置。求出所制作的面光源裝置的峰值亮度的強度比和冷陰極管的垂直面內的出射光亮度分布(XZ面內)的半高寬,表1示出其結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9</column></row><table>對比例2———1.3218.4工業(yè)實用性綜上所述,本發(fā)明中通過將具有特定光散射特性的光散射元件配置在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上,一側提供一種一次光源光利用效率高、無損于高亮度特性、視野角特性和圖像品質優(yōu)異的光源裝置。權利要求1.一種光源裝置,至少包括一次光源;對該一次光源所發(fā)出光進行光傳導,并具有讓所述一次光源所發(fā)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和讓所傳導的光出射的光出射面的導光體;與該導光體的光出射面鄰接配置并具有處于與所述光出射面相對的位置的光進入面和其相反一側的光導出面的光偏轉元件;以及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鄰接配置并具有處于與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相對的位置的入射面和其相反一側的出射面的光散射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元件在平行光入射時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具有各向異性。2.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元件在平行光入射時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為113度。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元件在平行光入射時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為最小半高寬的1.1倍或以上。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元件的混濁度的值為882%。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元件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中至少一個面的凹凸結構的平均傾斜角具有各向異性。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元件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中至少一個面的凹凸結構的最大平均傾斜角為0.815度。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體的展開長度為8cm或以下,其中,所述展開長度為顯示區(qū)域上沿導光方向離一次光源最近的位置和最遠的位置之間的距離,所述光散射元件在平行光入射時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為16度。8.如權利要求l、2和7中任一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體的展開長度為8cm或以下,其中,所述展開長度為顯示區(qū)域上沿導光方向離一次光源最近的位置和最遠的位置之間的距離,所述光散射元件的混濁度的值為860%。9.如權利要求l、2和7中任一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體的展開長度為8cm或以下,其中,所述展開長度為顯示區(qū)域上沿導光方向離一次光源最近的位置和最遠的位置之間的距離,所述光散射元件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中至少一個面的凹凸結構的最大平均傾斜角為0.85度。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體的展開長度超過8cm且為23cm或以下,其中,所述展開長度為顯示區(qū)域上沿導光方向離一次光源最近的位置和最遠的位置之間的距離,所述光散射元件在平行光入射時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最大半高寬為313度。11.如權利要求l、2和10中任一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體的展開長度超過8cm且為23cm或以下,其中,所述展開長度為顯示區(qū)域上沿導光方向離一次光源最近的位置和最遠的位置之間的距離,所述光散射元件的混濁度的值為3080%。12.如權利要求l、2和10中任一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體的展開長度超過8cm且為23cm或以下,其中,所述展開長度為顯示區(qū)域上沿導光方向離一次光源最近的位置和最遠的位置之間的距離,所述光散射元件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中至少一個面的凹凸結構的最大平均傾斜角為315度。13.如權利要求l、2、7和10中任一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元件的入射面的凹凸結構的最大平均傾斜角大于出射面的凹凸結構的最大平均傾斜角。14.如權利要求34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散射元件的入射面的凹凸結構的最大平均傾斜角為最小平均傾斜角的1.1倍或以上。15.如權利要求l、2、7和10中任一項所述的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偏轉元件的光進入面上形成有彼此并列排列的多條棱鏡列,該棱鏡列分別具有兩個棱鏡面,至少其中之一所述棱鏡面形成凸曲面形狀。全文摘要本發(fā)明的光源裝置,至少包括主光源(1);對主光源所發(fā)出光進行光傳導、并具有光入射面(31)和光出射面(33)的導光體(3);與導光體的光出射面鄰接配置、并具有光入射面(41)和光出射面(42)的光偏轉元件(4);以及與光偏轉元件的光導出面鄰接配置、并具有入射面(61)和出射面(62)的光擴散元件(6),其中,光偏轉元件的光入射面上形成有彼此并列配置的多列棱鏡,是其光散射元件在平行光入射時的出射光光強分布的半高寬為1~13度,從而提供了一種主光源光利用效率優(yōu)異,無損于高亮度特性、且視角特性以及作為圖像形成用照明的質量優(yōu)異的光源裝置。文檔編號G02B5/30GK101368688SQ200810215710公開日2009年2月18日申請日期2003年1月16日優(yōu)先權日2002年1月18日發(fā)明者千葉一清,山下友義申請人:三菱麗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