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成像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設置有驅動傳遞裝置的成像設備,所述驅動傳遞裝置用于將驅動 力傳遞給能夠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于設備主組件上的單元。
背景技術:
近年來,在諸如打印機、復印機等電子照相型成像設備中,始終期望著更加小型化 和提高可操作性。從提高成像設備的可操作性的觀點來看,已使用了處理盒系統(tǒng),其中感光件、充電 裝置、顯影裝置、清潔裝置等一體組裝成盒且該盒能夠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于成像設備主 組件。藉此盒系統(tǒng),所述可操作性進一步得到提高,從而由使用者自己輕松完成對諸如顯影 裝置之類的上述處理裝置的維護成為可能。類似地,成像設備主組件的中間轉印件等部件也構造成一單元,且所述單元能夠 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于所述成像設備主組件,以提高可操作性和維護性。此外,已經(jīng)使用通過如圖26所示的凸部XX和對應的凹部YY的組合進行的聯(lián)接來 作為用于向這些能夠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于所述成像設備主組件上的單元可靠穩(wěn)定地傳 遞驅動力的驅動傳遞裝置。在日本公開特許專利申請(特開)2005-157112中,公開了這樣一種構造聯(lián)接 器對與可開啟蓋子或類似部件關聯(lián),且通過蓋子的開啟操作,設備主組件側聯(lián)接器從單元 側聯(lián)接器上回縮,以使所述聯(lián)接器對脫離,從而允許安裝和拆卸所述單元。然而,為了使聯(lián)接器與所述蓋子的開合相關聯(lián)地進行脫離與接合,除了需設置蓋 子的開合機構部分之外,還需設置用于使聯(lián)接器脫離和接合的機構。通過采用所述機構,損 害了所述蓋子開合的可操作性,且最終的機構變得復雜,從而引起成本的增加。例如,在蓋子上設置用于使聯(lián)接器接合和脫離的連桿機構的情況下,聯(lián)接器每次 脫離和接合時的打開和關閉負荷由蓋子承受。所述負荷(例如使聯(lián)接器脫離和接合所需的 阻力)傾向于添加到開合蓋子的操作力上。特別地,在設置有四個處理盒的彩色成像設備 中,所述用于使聯(lián)接器脫離和接合的負荷變大,而且出于該原因,蓋子開合的可操作性被損 害。此外,所述連桿機構被要求具有高的剛度。另外,還需增加連桿機構自身尺寸以及 增加蓋子的剛度,由此導致設備體積與成本的增加。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方案,提供了一種成像設備,包括設備主組件;能夠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于所述設備主組件上的單元;第一聯(lián)接器,其設置于所述設備主組件上,用于通過來自于驅動源的動力而轉動; 以及
第二聯(lián)接器,其設置于所述單元上,用于通過與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接合而轉動;其中,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和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中的任一個聯(lián)接器具有凹形形狀而另一 個聯(lián)接器具有凸形形狀,具有凸形形狀的所述聯(lián)接器的外周部分與具有凹形形狀的所述聯(lián) 接器的內周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具有斜面; 其中,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和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中的至少一個聯(lián)接器能夠沿著平行于其 轉軸的方向回縮;以及其中,所述成像設備的結構使得當所述單元從所述設備主組件上沿與所述第一 聯(lián)接器的轉軸相垂直的方向被拉出時,通過沿所述單元的脫離方向上施加的力,所述第二 聯(lián)接器的轉軸相對于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的轉軸能夠在所述單元脫離方向上移動,且通過所述 轉軸的移動,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和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中的至少一個沿著所述斜面在平行于轉軸 的方向上回縮。在結合隨附附圖研究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下列說明中,本發(fā)明的這些和其它目 的、特征和優(yōu)點將變得更清晰明了。
圖1為剖視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成像設備的主要部分。圖2為立體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單元的安裝和拆卸方向。圖3為俯視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單元的安裝和拆卸方向。圖4為立體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驅動傳遞裝置的主要部分。圖5(a)至圖5(d)為立體圖和俯視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聯(lián)接器。圖6(a)至圖6(c)為示意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驅動盒和從動盒在中間 轉印單元開始脫離之前的狀態(tài)。圖7(a)至圖7(c)為示意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 部之間的接觸被消除的狀態(tài)。圖8(a)至圖8(c)為示意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驅動盒的轉軸和從動盒 的轉軸之間的距離。圖9為示意立體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初級轉印(件)間隔裝置(G相 位)。圖10為示意立體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初級轉印間隔裝置(H相位)。圖11(a)至圖11(c)為立體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其它聯(lián)接器。圖12(a)和圖12(b)為俯視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聯(lián)接器的其它相位。圖13(a)至圖13(c)為立體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聯(lián)接器。圖14(a)至圖14(c)為示意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驅動盒和從動盒在中 間轉印單元開始脫離之前的狀態(tài)。圖15(a)至圖15(c)為示意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 合部之間的接觸被消除的狀態(tài)。圖16(a)至圖16(c)為示意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驅動盒的轉軸與從動 盒的轉軸之間的距離。圖17(a)至圖17(c)為立體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其它聯(lián)接器。
圖18(a)至圖18(c)為立體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聯(lián)接器。圖19(a)至圖19(c)為示意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驅動盒和從動盒在中間轉印單元開始脫離之前的狀態(tài)。圖20(a)至圖20(c)為示意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一接合部與第二接 合部之間的接觸被消除的狀態(tài)。圖21(a)至圖21(c)為示意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驅動盒的轉軸與從動 盒的轉軸之間的距離。圖22(a)至圖22(c)為示意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其它聯(lián)接器。圖23包括剖視圖和立體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4的聯(lián)接器。圖24為立體圖,示出處理盒的安裝和拆卸方向。圖25為俯視圖,示出處理盒的安裝和拆卸方向。圖26為立體圖,示出背景技術中的驅動傳遞裝置的主要部分。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本實施例將采用電子照相型的四鼓式彩色成像設備作為設備主組件、且采用中間 轉印單元作為能夠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的單元來進行說明。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從設 備主組件傳遞驅動力,以將中間轉印單元的初級轉印輥從相應的感光鼓上移開,采用了驅 動傳遞裝置。本實施例中的所述驅動傳遞裝置包括第一聯(lián)接器和通過與第一聯(lián)接器的接 合而轉動的第二聯(lián)接器。下文中,將參照圖1至圖12按照成像設備、中間轉印單元、以及驅動傳遞裝置的順 序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成像設備]首先,對設備主組件100的構造予以說明。圖1為剖視圖,示出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成像設備的實施例。(1)調色劑圖像形成過程調色劑圖像的形成是通過作為感光件的感光鼓1、作為充電單元的充電輥2、曝光 單元3、顯影單元4等來完成。設備主組件100包括四個感光鼓la、lb、Ic和Id。在每個感 光鼓1的周圍、沿其轉動方向依次布置有充電輥2(2a、2b、2c、2d)和曝光單元3,其中,充電 輥2用于對感光鼓1的表面均勻地充電,曝光單元3用于基于圖像信息利用激光照射感光 鼓1的表面而在感光鼓1上形成靜電潛像。此外,設置有顯影單元4(4a、4b、4c、4d)和轉印 裝置12a、12b、12c或12d,其中,顯影單元4用于通過將調色劑沉積在感光鼓1上的靜電潛 像上來使靜電潛像顯影(可視化)為調色劑圖像,而轉印裝置12a、12b、12c或12d用于將 調色劑圖像從感光鼓1上轉印到中間轉印帶12e上。此外,設置有清潔裝置8(8a、8b、8c、 8d),用于將轉印完成后仍殘留在感光鼓1表面上的殘余調色劑去除。感光鼓1、充電輥2、顯影單元4、以及清潔裝置8(8a、8b、8c、8d) —體組裝到盒中, 以制備處理盒7(7a、7b、7c、7d)。每個如此制備的處理盒都構造成能夠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 于設備主組件100。這四個處理盒7a、7b、7c和7d具有相同的結構,區(qū)別在于它們通過使用 分別黃色⑴調色劑、品紅(M)調色劑、青色(C)調色劑、以及黑色(Bk)調色劑而形成不同的彩色圖像。處理盒7a、7b、7c和7d由顯影單元4a、4b、4c和4d以及清潔單元5a、5b、5c和5d 組成。這些單元中,顯影單元4a、4b、4c和4d包括顯影輥24a、24b、24c和24d、顯影劑施加 輥25a、25b、25c和25d、以及調色劑容器。清潔單元5a、5b、5c和5d包括感光鼓la、lb、Ic 和Id、充電輥2a、2b、2c和2d、清潔裝置8a、8b、8c和8d、以及轉印殘余調色劑容器。
感光鼓la、IbUc和Id通過在鋁筒外周表面上施加有機光電導體(OPC)層來構 成、且由其兩端部處的法蘭可轉動地支撐。通過將來自驅動馬達(未示出)的驅動力傳遞 至每個部分la、lb、lc和Id的一個端部,各感光鼓按圖1中箭頭所示的順時針方向被旋轉 驅動。充電輥2a、2b、2c和2d形成為輥狀的導電輥。當由電源電路(未示出)施加充電 電壓于所述充電輥上時,使這些充電輥與感光鼓la、IbUc和Id接觸,從而感光鼓la、IbUc 和Id的表面被均勻地充電。在豎直方向上,顯影單元3布置于處理盒7(7a、7b、7c、7d)之 下,并使感光鼓la、lb、Ic和Id曝光于基于圖像信號的光之下。在所述調色劑容器中,分別裝有黃色(Y)、品紅色(M)、青色(C)和黑色(Bk)調色 劑。顯影輥24a、24b、24c和24d設置成分別與感光鼓la、lb、Ic和Id的表面相鄰。這 些顯影輥被驅動部(未示出)旋轉驅動、且被加載上電壓,由此將感光鼓la、lb、lc和Id的 表面上的靜電潛像顯影成調色劑圖像。通過上述的結構,在感光鼓la、lb、Ic和Id的表面形成Y(黃色)、M(品紅色)、 C (青色)和Bk (黑色)的調色劑圖像。在感光鼓la、lb、Ic和Id的表面上形成的調色劑圖 像相繼地初級轉印到中間轉印帶12e的表面上。此后,殘留于感光鼓la、lb、lc和Id表面 上的調色劑由清潔裝置8a、8b、8c和8d來清除,以收集于清潔單元5a、5b、5c和5d中的轉 印殘余調色劑容器中。(2)向轉印材料上的轉印及定影處理在次級轉印部15處進行調色劑圖像向轉印材料S上的轉印,轉印材料S已由片材 進給裝置13供給到次級轉印部15。中間轉印單元12承載著初級轉印處理形成的調色劑圖 像并將調色劑圖像向次級轉印部15輸送。定影裝置14位于次級轉印部15的下游側,并將 已轉印在轉印材料S上的調色劑圖像定影在轉印材料S上。片材進給裝置13主要由片材進給盒11、片材進給輥9、分離裝置23、以及用于夾 持-傳送轉印材料S的對齊輥對10組成。定影裝置14由定影膜14a、按壓輥14b、加熱元 件14c、以及片材排出輥對20組成。片材進給盒11可以沿著設備主組件100的向前的方向(圖1中的設備主組件的 向左的方向)被拉出。使用者將片材進給盒11從設備主組件100中拉出,隨后將轉印材料 S放置在片材進給盒11中、并再將片材進給盒11插入到設備主組件100中,從而就實現(xiàn)了 轉印材料S的供給。片材進給輥9按壓接觸容納于片材進給盒11中的轉印材料S,并以預 設的定時通過它的轉動來進給轉印材料S,從而轉印材料S被分離裝置23分離且被一張接 一張地進給。此后,由對齊輥對10將轉印材料S向次級轉印部15傳送。在次級轉印部15處,對次級轉印裝置16施以偏壓,從而中間轉印帶12e上的調色 劑圖像被轉印到已傳送到次級轉印部15的轉印材料S上。
定影膜14a是環(huán)狀柱形帶、且其外周表面設置在轉印材料S的調色劑圖像表面?zhèn)?上。加熱元件14c設置在定影膜14a內部,按壓輥14b在按壓-接觸定影膜14a的同時隔 著定影膜14a與加熱元件14c相對。按壓輥14b被驅動裝置(未示出)旋轉驅動,以使定 影膜14a相應轉動,從而定影膜14a被加熱元件14c加熱。從次級轉印部15傳送的轉印材 料15在定影膜14a和按壓輥14b之間被夾持-傳送,從而調色劑圖像被熱定影于轉印材料 S上。調色劑圖像被定影于其上的轉印材料S接著由片材排出輥對20夾持-傳送、并被排 出到片材排出盤上。[中間轉印單元]在本實施例中,中間轉印單元12能夠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于設備主組件100。如 圖2所示,中間轉印單元12構造成可沿雙向箭頭所示的方向A而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于設 備主組件100。中間轉印單元12主要由中間轉印帶(中間轉印件)12e、驅動輥12f、從動輥12g、 初級轉印輥12a、12b、12c和12d、清潔裝置22、以及初級轉印(件)間隔裝置30組成。中 間轉印帶12e繃緊于驅動輥12f和從動輥12g周圍。通過推壓機構按圖1中箭頭所示的E 方向推壓從動輥12g,以對中間轉印帶12e施以預定張力。驅動輥12f由馬達(未示出)等旋轉驅動,從而中間轉印帶12e以預定速度沿圖 1箭頭所示的方向旋轉。初級轉印輥12a、12b、12c和12d各自均布置于中間轉印帶12e的內側,以與各自 相關的感光鼓la、lb、lc和Id相對,并由推壓件31向感光鼓1推壓。通過給初級轉印輥 12a、12b、12c和12d施加電壓,在各感光鼓la、IbUc和Id上形成的調色劑圖像初級轉印到 中間轉印帶12e上。在中間轉印帶12e上,四色調色劑圖像重疊轉印,并隨后被傳送至次級 轉印部15。次級轉印后,中間轉印帶12e上的殘余調色劑由清潔裝置22去除、并經(jīng)由轉印殘 余調色劑傳送路徑(未示出)收集于設備主組件100中設置的調色劑收集容器(未示出) 中。中間轉印帶12具有用于與Y(黃色)、M(品紅色)和C(青色)對應的初級轉印輥 的間隔式構造,在彩色圖像形成過程中,初級轉印輥與中間轉印帶12e接觸的同時與感光 鼓1的相關鼓相對。這種間隔構造的采用是為了抑制在感光鼓1上的滑動(這在單色成像 過程中不采用),而且是為了延長感光鼓1的使用壽命。圖9和圖10示出了本實施例中的初級轉印間隔裝置30的實例。初級轉印間隔裝置30主要由凸輪軸32、可滑動件33a和33b、以及凸輪件34a和 34b組成。在凸輪軸32的兩端,設置有形狀對稱的凸輪件34a和34b??苫瑒蛹?3a和33b 設置于初級轉印輥12a、12b和12c的兩端??苫瑒蛹?3a和33b左右移動,從而初級轉印 輥12a、12b和12c相對于相應感光鼓la、lb和Ic的位置可被改變。在彩色圖像形成過程中,凸輪件34a和34b處于圖9所示的G相位的狀態(tài),而可滑 動件33a和33b則保持在J位置的狀態(tài)。結果是,初級轉印輥12a、12b、12c和12d與中間 轉印帶12e接觸,從而分別與感光鼓la、lb、Ic和Id相對。如圖10所示,凸輪軸32通過驅動傳遞裝置(隨后說明)接收動力,以使凸輪件34a和34b按箭頭C方向轉動,從而可滑動件33a和33b按箭頭D方向移動。在單色圖像形成過程,凸輪件34a和34b處于圖10所示的H相位的狀態(tài),從而可滑動件33a和33b保持在 位置K的狀態(tài)。通過可滑動件33a和33b,與Y(黃色)、M(品紅色)和C(青色)對應的初 級轉印輥沿與推壓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至并保持在回縮位置,在該回縮位置處,初級轉印 輥從感光鼓la、lb和Ic回縮,如此就與感光鼓la、lb和Ic隔開。當凸輪件34a和34b沿 方向C進一步被旋轉時,它們就返回到G相位的狀態(tài),且可滑動件33a和33b亦返回到J位 置狀態(tài)。[驅動傳遞裝置]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傳遞裝置40包括作為第一聯(lián)接器的驅動盒41、以及作為第 二聯(lián)接器的從動盒42,以下將予以說明。第一聯(lián)接器設置于設備主組件100上,并被驅動源 提供的動力轉動。第二聯(lián)接器設置于中間轉印單元12上,并與所述第一連聯(lián)接器接合而轉 動。圖3至圖8示出了本實施例中的驅動傳遞裝置40的實例。在下文中,對驅動傳遞 裝置40的構造予以說明。設備主組件100上設置有作為第一聯(lián)接器的驅動盒41、驅動馬達43、傳動齒輪 44a、以及導向件46。作為第一聯(lián)接器的驅動盒41由驅動馬達43提供的動力而轉動。中間 轉印單元12上設置有從動盒42、推壓件45、以及傳動齒輪組44b。如圖4所示,推壓件45 為彈簧且沿箭頭所示的B方向(即朝向設備主組件側)推壓從動盒42。在中間轉印單元 12安裝于設備主組件100的狀態(tài)下,從動盒42置于與驅動盒41相對的位置。作為第二聯(lián) 接器的從動盒42通過與作為第一聯(lián)接件的驅動盒41的接合而轉動。導向件46設置于設備主組件100中,從而它在中間轉印單元12的安裝和拆卸過 程中接觸從動盒42。此外,在中間轉印單元12安裝于設備主組件100中時的入口側設置有 斜面46a,斜面46a用于使從動盒沿箭頭示出的M方向回縮。如圖4所示,傳動齒輪44a設置成連接驅動馬達43和驅動盒41,且傳動齒輪組44b 設置成連接從動盒42與凸輪軸32。如圖5(a)和圖5(c)所示,驅動盒41設置于設備主組件100上。此外,如圖5(a) 和圖5(b)所示,從動盒42具有可與凹形形狀相接合的凸形形狀。但是,本實施例不限于以 上所說明的結構,也可采用這樣的結構,即驅動盒41和從動盒42的其中之一具有凹形形狀 而另一(聯(lián)接器)具有凸形形狀。驅動盒41包括T形的第一接合部41b。此外,凹形驅動盒41在其內周表面部分處 具有斜面41e。凸形從動盒42具有作為凸起的第二接合部42a。當驅動盒41和從動盒42 處于彼此相接合的狀態(tài)時,從動盒42的第二接合部42a與驅動盒41的內表面41a相對。類 似地,當驅動盒41和從動盒42處于彼此相接合的狀態(tài)時,驅動盒41的第一接合部41b與 從動盒42的內表面42b相對。此外,驅動盒41和從動盒42彼此以單一相位接合,從而驅動力可以被傳遞。驅動盒41的斜面41e設置在驅動盒41的內周部分處,且在中間轉印單元12安裝 到設備主組件100的狀態(tài)下與從動盒42的第二接合部42a接觸。從動盒42由推壓件45 沿B方向(大體垂直于方向A,A向即圖3所示的中間轉印單元12脫離的方向)向驅動盒 41側被推壓。方向B平行于兩個聯(lián)接器的轉動軸(旋轉軸線)。驅動馬達43基于控制信號而被旋轉驅動,從而使驅動盒41沿箭頭所示L方向轉動。如圖5 (d)所示,通過驅動盒41的轉動,第一接合部41b的接觸面41c與第二接合部42a 的接觸面42c接合。就是說,驅動盒41的第一接合部41b的接觸面41c (來自驅動馬達43 的驅動力將被傳遞至此)推壓從動盒42的第二接合部42a的接觸面42c。結果,旋轉力由 驅動盒41被傳遞到從動盒42,從而從動盒42按所示的L方向轉動。此時,相互之間傳遞 轉動驅動力的接觸面41c和42c具有沿所述旋轉方向來傳遞驅動力的形狀。接觸面41c和 42c沿基本垂直于轉動方向L的軸線來接合,從而在轉動過程中,不會產(chǎn)生與作為推壓方向 的B向相反的、向著轉動軸的方向推壓從動盒42的力。
接下來,對中間轉印單元12從設備主組件100上拉出(脫離)的情形予以說明。 當驅動盒41和從動盒42彼此接合時,從動盒42的第二接合部42a與驅動盒41的斜面41e 接觸。由于此原因,當沿中間轉印帶12的脫離方向施加力(拉出力)時,沿與推壓方向B 相反的所示的M方向移動從動盒42的力經(jīng)由斜面41e而作用于從動盒42上。如此,從動 盒42沿所示的M方向從驅動盒41臨時回縮。結果,驅動盒41盒與從動盒42脫離。進一 步地,從動盒42接觸到導向件46,并沿與推動方向B相反的所示的M方向持續(xù)地回縮。因 此,就可將中間轉印單元12從設備主組件100中拉出。此過程可以參考圖6(a)至圖6(c)以及圖7(a)至圖7(c)更具體地予以說明。圖 6(a)至6(c)示出了驅動盒和從動盒在中間轉印單元開始脫離之前的狀態(tài),而圖7(a)至 7 (c)示出了第一接合部41b和第二接合部42a脫離時的狀態(tài)。圖6 (a)和圖7(a)為立體圖,示出了驅動盒41和從動盒42的狀態(tài);圖6 (b)和圖 7(b)為示意圖,示出了從垂直于轉動軸方向看的驅動盒41和從動盒42的狀態(tài);圖6(c)和 圖7 (c)為示意圖,示出了從平行于轉動軸方向看的驅動盒41和從動盒42的狀態(tài)。在中間轉印單元脫離之前,如圖6 (c)所示,從動盒的第二接合部42中存在如下的 第二接合部(在圖6(c)中由42f表示;下文稱為“第二接合部42f”),其相對于中間轉印單 元脫離方向位于最上游側,且驅動盒的第一接合部41b的接觸面41c被構造成相對于轉動 方向在第二接合部42f與接觸面41c之間產(chǎn)生足夠的間隙。當通過沿中間轉印單元脫離方 向施加的力將中間轉印單元沿與驅動盒41的轉軸相垂直的方向從設備主組件中拉出時, 從動盒42轉動,從而從動盒42接近接觸面41c。此時,從動盒42繞著旋轉運動中心位于如 下位置處該位置不同于驅動盒41的轉動軸位置,且在此位置驅動盒41和從動盒42相互 接觸。如圖6(c)和圖7(c)所示,位于第二接合部42f和第一位接合部41b之間的此第二 接合部由42h表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接合部42h和接觸面41c彼此接觸的位置k稱為 旋轉運動的中心k。當從動盒42圍繞位置k開始旋轉移動時,第二接合部42f接近第一接合部的接觸 面41c,從而第二接合部42f與接觸面41c之間的間隙減小。當從動盒42旋轉移動時,從動 盒的第二接合部42a中的相對于中間轉印單元脫離方向位于最下游側的該第二接合部—— 在圖7(c)中由42g表示(下文中稱為“第二接合部42g”)——沿驅動盒的斜面41e在中間 轉印單元脫離的方向上移動。當?shù)诙雍喜?2g沿斜面41e被移動時,從動盒42沿圖7 (a) 和圖7(b)中的方向M回縮。結果,如圖7(a)和圖7(b)所示,第一接合部與第二接合部之間 的接合被解除。就是說,第二接合部的接觸面42c與第一接合部的接觸面41c間隔開。如 圖7(b)和圖7(c)所示,直至第二接合部42a與第一接合部41b脫離,從動盒42的轉軸相 對于驅動盒41的轉軸在所述中間轉印單元脫離方向上被移動的距離為β。
接下來,將說明的這樣的結構,即當沿與驅動盒的轉軸相垂直的方向將中間轉印 單元從設備主組件中拉出時,通過在所述中間轉印單元脫離方向上施加的力,從動盒42的 轉軸相對于驅動盒41的轉軸能夠在所述單元脫離方向上移動。如已由圖5(a)至圖5(d) 所能理解的那樣,從動盒42設置有足夠的使驅動盒41與之相接合的面積。就是說,在驅動 盒41和從動盒42彼此接合且被轉動的情況下,二者之間形成間隙。如圖8(a)至圖8(c)所示,從動盒42的轉軸相對于驅動盒41的轉軸沿單元脫離 方向上的可移動的最大距離為a。在本實施例中,α構造成大于β,從而當從動盒42圍 繞位置k旋轉移動時,從動盒42沿M方向的回縮就可在第二接合部42f接觸到第一接合部 41b之前完成。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的聯(lián)結器構造中,從動盒42和驅動盒41之間的接合僅在將 中間轉印單元12從設備主組件100中拉出時才脫開,從而第一接合部41b和第二接合部 42a脫離。與以上相反,在中間轉印單元12安裝于圖像成形設備主組件100的情形中,從動 盒42接觸設備主組件100上的導向件46,從而從動盒42按所示的M方向回縮。結果,從動 盒42可以平穩(wěn)地移至與驅動盒41接合的位置。此外,在從動盒42的轉軸(旋轉軸線)與 轉軸(旋轉軸線)彼此基本重合的情況下,如上所述,當聯(lián)結器的旋轉相位彼此協(xié)調的情況 下,所述聯(lián)結器彼此接合,從而就完成了中間轉印單元12在設備主組件100中的安裝。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在單一相位下的接合 ,能夠將驅動力從驅動盒41傳遞到從動 盒42。結果,基于驅動馬達43的旋轉量,可控制從動盒的相位(即本實施例中的凸輪軸32 的相位)。此外,本實施例可以只具有這樣一種結構,S卩,凸形聯(lián)接器的外周部分和凹形聯(lián)接 器的內周部分的其中之一具有斜面41e。此外,如圖11(a)至圖11(c)所示,還可采用這樣 一種結構,即,從動盒42的第二接合部42a亦有斜面,即這樣一種結構,其中,凸形聯(lián)接器的 外周部分和凹形聯(lián)接器的內周部分兩者都具有斜面。當驅動盒41和從動盒42兩者都配置 有斜面時,從動盒42可更平穩(wěn)地沿與推壓方向B相反的M方向回縮。附帶說明一下,在圖 12(a)所示的相位的情況下,從動盒42圍繞著圖12(a)所示的位置k被旋轉移動,從而從 動盒42可沿所述斜面在M方向上回縮。此外,在圖12(b)所示的相位的情形下,通過沿中 間轉印單元脫離方向作用的力,從動盒42可沿斜面在M方向上回縮,而不圍繞第二接合部 42a和第一接合部41b之間的接觸位置旋轉移動。(實施例2)在本實施例中將說明如下的驅動傳遞裝置,其中驅動盒51和從動盒52彼此在多 個相位處接合。除了驅動傳遞裝置,所有結構與實施例1的結構相同。在無需由設置于主組件側的馬達來控制目標單元側上的相位的情況下,類似效果 也可在圖13(a)至圖13(c)所示的聯(lián)接器結構中獲得。例如,一種用于使旋轉單元側的輥 等在預定方向上轉動的驅動傳遞裝置等對應于所述結構。在圖13(a)至圖13(c)中,附圖標記51表示與實施例1中的驅動盒4相對應的驅 動盒,附圖標記52表示與實施例1中的從動盒42相對應的從動盒。本實施例中的聯(lián)接器與實施例1的聯(lián)接器類似,只不過驅動盒51和從動盒52的 接合部在形狀上與實施例1中的接合部不同。
如圖14(a)至圖14(c)及圖15(a)至圖15(c)所示,與實施例1類似,從動盒52 的轉軸相對于驅動盒51的轉軸在單元脫離方向上移動直至第二接合部52a和第一接合部 51b脫離時的移動距離為β。 此外,如圖16 (a)至圖16 (c)所示,與實施例1類似,從動盒52的轉軸相對于驅動 盒51的轉軸在單元脫離方向上可被移動的最大距離為α。α大于β,從而當從動盒52圍 繞位置k被旋轉移動時,在第二接合部52f與第一接合部51b接觸之前,從動盒52完成沿 M方向的回縮。此外,如圖17(a)至圖17(c)所示,從動盒52的第二接合部52a也可以具有斜面 51e。當驅動盒51和從動盒52兩者都設置有斜面時,從動盒52可以更平穩(wěn)地沿著與推壓 方向B相反的M方向回縮。(實施例3)在本實施例中將對如下的驅動傳遞裝置予以說明,其中驅動盒61和從動盒62彼 此在多相位處接合。除了驅動傳遞裝置,所有的結構與實施例1的結構相同。與實施例2中的類似,驅動傳遞裝置可以用在無需由設置在主組件側上的驅動馬 達來控制目標單元側的相位的情形。在圖18(a)至圖18(c)中,附圖標記61表示與實施例1中的驅動盒4相對應的驅 動盒。附圖標記62表示與實施例1中的從動盒42相對應的從動盒。本實施例中的聯(lián)接器與實施例1中的聯(lián)接器類似,只是驅動盒61和從動盒62的 接合部在形狀上與實施例1中的接合部不同。如圖19(a)至圖19(c)以及20 (a)至圖20 (c)所示,與實施例1中類似,從動盒62 的轉軸相對于驅動盒61的轉軸在單元脫離方向上移動直至第二接合部62a和第一接合部 61b脫離時的移動距離為β。此外,如圖21(a)至圖21(c)所示,與實施例1中類似,從動盒62的轉軸相對于驅 動盒61的轉軸沿單元脫離方向可被移動的最大距離為α。α大于β,從而從動盒62可從 驅動盒61上平穩(wěn)回縮。此外,如圖21(a)至圖21 (c)所示,從動盒62的第二接合部62a也可以具有斜面 61e。當驅動盒61和從動盒62兩者都設置有斜面時,從動盒62可更平穩(wěn)地向與推壓方向 相反的M向回縮。(實施例4)在本實施例中,將參照圖23(a)至圖23(c)對如下情形下的功能予以說明,其中 驅動盒51具有弧形表面42i,且所述弧形表面抵靠并接觸實施例1中所述的驅動傳遞裝置 中的驅動盒41。圖23(a)至圖23(c)中的附圖標記或符號與實施例1中的一致。通過推壓件45,從動盒42被推向驅動盒41側,且弧形表面42i構造成與驅動盒 41的斜面41e接觸,以確定從動盒42的軸向位置。在此,通過應用本實施例中的構造,在安裝好的中間轉印單元12的位置相對于設 備主組件100具有偏差范圍內的偏差時,甚至在因位置偏差導致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偏心時, 旋轉力仍可以被傳遞。(其它實施例)在以上說明的實施例中,所用的其中聯(lián)接器被用作作為單元的中間轉印單元12和設備主組件之間的驅動傳遞裝置的實例是說明性的,然而,本發(fā)明也可以適用于其它類 單元與聯(lián)接器上。例如,本發(fā)明可適用于在顯影單元(盒)和主組件設備之間的聯(lián)接器、以 及在實施例1中的處理盒7和設備主組件之間的聯(lián)接器。如圖24和25所示,也可采用處 理盒7具有從動盒42的結構。此外,附圖標記41表示的形狀被圖示為用于驅動盒,而附圖 標記42表示的形狀被圖示為用于從動盒,但是當這些形狀之間的關系對換時,仍可實現(xiàn)本 發(fā)明。此外,甚至在任一聯(lián)接器被回縮的結構(例如,當單元安裝在設備主組件上時)中, 都可實現(xiàn)驅動盒41和從動盒42的接合功能。[工業(yè)應用性]依據(jù)本發(fā)明,設備主組件上的驅動傳動聯(lián)接器與能夠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的單元 的接合與脫離可隨著單元的安裝與拆卸而自動進行。盡管已參照在此公開的結構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闡述的這些細節(jié), 且此應用意在覆蓋這種修改或變化,因為將落入在所述修改的目的或者落入在隨附權利要 求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一種成像設備,包括設備主組件;能夠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于所述設備主組件上的單元;第一聯(lián)接器,其設置于所述設備主組件上,用于通過來自于驅動源的動力而轉動;以及第二聯(lián)接器,其設置于所述單元上,用于通過與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接合而轉動;其中,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和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中的任一個聯(lián)接器具有凹形形狀而另一個聯(lián)接器具有凸形形狀,具有凸形形狀的所述聯(lián)接器的外周部分與具有凹形形狀的所述聯(lián)接器的內周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具有斜面;其中,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和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中的至少一個聯(lián)接器能夠沿著平行于其轉軸的方向回縮;以及其中,所述成像設備的結構使得當所述單元從所述設備主組件上沿與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的轉軸相垂直的方向被拉出時,通過沿所述單元的脫離方向上施加的力,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的轉軸相對于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的轉軸能夠在所述單元脫離方向上移動,且通過所述轉軸的移動,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和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中的至少一個沿著所述斜面在平行于轉軸的方向上回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當所述單元從所述設備主組件上沿與所述 第一聯(lián)接器的轉軸相垂直的方向被拉出時,通過在所述脫離方向上施加的力,所述第二聯(lián) 接器圍繞一位置旋轉移動,該位置不同于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的轉軸的位置,而且在所述第二 聯(lián)接器圍繞其旋轉移動的該位置處,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和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彼此接觸。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設備,其中,距離α大于距離β,其中,所述距離α是 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圍繞所述與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的轉軸的位置不同、且使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和所 述第二聯(lián)接器彼此接觸的位置旋轉移動時,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的轉軸相對于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 的轉軸在所述脫離方向上能夠移動的距離中的最大距離;而所述距離β是所述第一聯(lián)接 器和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中的至少一個聯(lián)接器沿所述斜面在與所述轉軸平行的方向上回縮、直 到具有凸形形狀的所述聯(lián)接器能夠移離具有凹形形狀的所述聯(lián)接器時,所述第二聯(lián)接器的 轉軸相對于所述第一聯(lián)接器的轉軸在所述脫離方向上的移動距離。
全文摘要
一種能夠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裝于設備主組件上的單元,所述單元設置有聯(lián)接器,所述聯(lián)接器用于接收來自所述設備主組件的旋轉驅動力。所述設備主組件還設置有與所述單元的聯(lián)接器接合的聯(lián)接器。這些聯(lián)接器中的至少一個聯(lián)接器可在平行于轉軸的方向被推動,且所述聯(lián)接器中的一個聯(lián)接器設置有斜面。在安裝和拆卸所述單元的過程中,經(jīng)由所述斜面推擠將所述聯(lián)接器中的一個聯(lián)接器推入,所述聯(lián)接器之間的接合被解除。
文檔編號G03G15/00GK101842748SQ20088011446
公開日2010年9月22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0月30日
發(fā)明者宮本嚴恭, 川島知道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