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可升降支撐結構及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817961閱讀:19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可升降支撐結構及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可升降支撐結構以及使用該可升降支撐結構的顯示裝置; 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包含塑料外殼的可升降支撐結構以及使用該可升降支撐結構 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平面顯示器包含使用于顯示影像的一平面顯示面板及用于支撐液晶顯示面 板及調整液晶顯示面板高度的一升降支撐結構。圖1所示為習知升降支撐結構 10的示意圖,其中習知升降支撐結構的兩端包含底座11及用于連接平面顯示面 板的連接部12。此外,習知升降支撐結構進一步包含一連桿結構件16,其中連 桿結構件16包含一第一結構件13以及第二結構件14。第一結構件13及第二結 構件14的兩端分別接合于底座11及連接部12并同時形成一四連桿絞鏈接構, 以將連接部12以直上直下方式做移動。然而,上述連桿結構件16的材料系為 金屬材質,因此連桿結構件16雖然具有足夠的強度但亦具有了較高的原料成本。 此外,具有金屬材質的連桿結構件16原為鐵片,因此在成為圖l所示的結構之 前需要經(jīng)過如沖壓或彎折等制程;連桿結構件16的制造成本也因上述等多種制 程而具有較高的制造成本并進一步提高了平面顯示器的整體制造成本。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升降支撐結構,用于支撐一顯示面板并以垂直方 式作一直線的升降移動。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升降支撐結構,具有較精簡的制程及較低的制 造成本。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包含上述升降支撐結構的顯示裝置,具有較精 簡的構造及較低的制造成本。
      本發(fā)明的升降支撐結構包含一連接件、 一底座以及一支撐件,其中支撐件的 兩端分別接合于連接件及底座并進一步包含上蓋及下蓋。如液晶顯示面板等平面顯示面板接合于連接件,而底座是用于將升降支撐結構設置于如桌面等平面 或固定于一處。
      上蓋及下蓋分別以塑性材料所制成,其中塑性材料包含延伸率大于5%的材 質如聚氯乙烯或其它合適之材質。在本實施例中,上蓋及下蓋是以射出成型方 式制造,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實施例中,上蓋及下蓋亦可使用其它合適的模具 方法制造而成。
      本發(fā)明的上蓋及下蓋的邊緣分別設有上蓋彎折部及下蓋彎折部,其中一半開 放空間系由上蓋彎折部及下蓋彎折部包覆以形成于上蓋于下蓋之間。上蓋及下 蓋的內面分別設置有第一肋條及第二肋條,分別用于強化上蓋及下蓋的結構強 度以對應外界所可能施加的應力。此外,上蓋及下蓋的內面另包含第一補強肋 和第二補強肋;分別以垂直方式接合于第一肋條及第二肋條,但不限于此;在
      不同實施例中,第一補強肋的二端亦可同時接合于第一肋條以及上蓋彎折部。 同樣地,第二補強肋的二端亦可同時接合于第二肋條以及下蓋彎折部。
      在不同實施例中,升降支撐結構包含第一主蓋以及第二主蓋,其中第一主蓋 另包含第一子蓋以及第二子蓋。第二主蓋包含第三子蓋及第四子蓋。第一子蓋 及第二子蓋間夾設一第一間隔并互相對稱,以接此節(jié)省第一主蓋所使用的塑性 材料并節(jié)省升降支撐結構的整體制造成本。同樣地,第三子蓋及第四子蓋是系 以分件方式制成以節(jié)省升降支撐結構的整體制造成本。


      圖1所示為習知的升降支撐結構;
      圖2a及圖2b所示為本發(fā)明升降支撐結構100的側面圖及示意圖; 圖3所示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的側視圖4a及圖4b所示為本發(fā)明升降支撐結構的側視圖及上視圖,其中上蓋分離 于下蓋;
      圖5所示為本發(fā)明上蓋的示意圖; 圖6所示為本發(fā)明下蓋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升降支撐結構的局部剖面圖8a及圖8b所示分別為本發(fā)明升降支撐結構另一實施例的上視圖及背面
      圖9所示為本發(fā)明升降支撐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10所示為圖8a及圖8b所示第一子蓋及第二子蓋的示意5圖11所示為圖8a及圖8b所示第三子蓋及第四子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升降支撐結構以及包含該升降支撐結構的顯示裝置。升降支 撐結構用于供支撐一物體作一直線移動。在以下說明書所提到的部分中,升降
      支撐結構用于支撐一液晶顯示面板,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實施例中,升降支撐
      結構也可用于支撐其它如有機發(fā)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顯示面 板等其它合適的平面顯示面板。
      圖2a及圖2b所示為本發(fā)明升降支撐結構100的側面圖及示意圖。如圖2a 及圖2b所示,升降支撐結構包含連接件200、底座300以及支撐件400,其中 支撐件400進一步包含上蓋410以及下蓋420;其中上蓋410及下蓋420互相蓋 合并形成一空間于二者之間,供容納其它必要組件。在本實施例中,連接件200 包含一連接部210,其中一液晶顯示面板或一有機發(fā)光二極管顯示面板設置于連 接部210上。底座300包含一底座設置端310,較佳的固定于如桌面等平面上以 將升降支撐結構100本體固定于該平面上,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實施例中,底 座設置端310可根據(jù)設計上的需要改變其面積或厚度,以供升降支撐結構100 以放置方式設置于該平面之上。
      連接件200及底座300另包含一連接件接合部220以及一底座接合部320。 上蓋410及下蓋420之內面設有復數(shù)接合孔,分別樞接于連接件接合部220的 不同部位以及底座接合部320不同部位。上蓋410包含一第一接合部416以及 一第二接合部417,分別設置于上蓋410內面相對的兩端。下蓋420包含一第三 接合部426以及第四接合部427,分別設置于下蓋420內面相對的兩端。在本實 施例中,連接件接合部220分別樞接于第二接合部417以及第四接合部427,而 底座接合部320分別樞接于第一接合部416以及第三接合部426。換言之,圖 2a所示的上蓋410以及下蓋420形成一四連桿絞鏈接構;也因此上蓋410及下 蓋420可根據(jù)連接件200或底座300之移動而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進行相對方向 的移動。因此,如底座300固定于一桌面時,連接件200可根據(jù)外力的施加以 及支撐件400的連動進而做出一直線移動。
      此外,在圖2a及圖2b所示的實施例中,支撐件400的上蓋410及下蓋420 以塑性材料所制,其中塑性材料包含延伸率大于5%的材質如聚氯乙烯或其它合 適材質。在本實施例中,上蓋及下蓋是以射出成型方式制造,但不限于此;在 不同實施例中,上蓋及下蓋也可使用其它合適的模具方法制造而成。圖3所示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110的側視圖,其中顯示裝置110包含一顯示
      面板800以及一升降支撐結構100。此外,本實施例的顯示面板800為一液晶顯 示面板,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實施例中,顯示面板800也可包含如有機發(fā)光二 極管等合適的平面顯示面板。除此之外,圖3所示的升降支撐結構100實質上 相同于圖2a及圖2b所示的升降支撐結構,因此在此不加贅述。
      圖4a及圖4b所示分別為本發(fā)明升降支撐結構100的上視圖及側視圖,其 中上蓋并未繪示于圖4a及圖4b中。如圖4a及圖4b所示,連接件接合部220 包含第一軸件組221,其中上蓋及下蓋420分別接合于第一軸件組221的不同部 位。第一軸件組221包含第一轉盤221a以及第一中心臂221b,其中第一轉盤 221a的不同部位分別接合于上蓋及下蓋420并以第一中心臂221b為中心做轉 動。第一轉盤221a另包含二個第一軸件孔221c,供一軸件(其中軸件將于之后 詳述)同時穿越上蓋內面的第二接合部417、下蓋內面的第四接合部427(請同時 參閱圖2a)及第一軸件孔221c并同時將連接件接合部220連接于上蓋以及下蓋 420。在本實施例中,該等第一軸件孔221c設置于第一中心臂221b相對的兩側, 但不限于此。第一中心臂221b的一端接合于第一轉盤221a,而第一中心臂221b 的另一端夾設于上蓋以及下蓋420之間。此外,由于第一轉盤221a接合于連接 件接合部220,因此第一中心臂221b將被第一轉盤221a所帶動而轉動。
      在圖4a及圖4b所示的實施例中,支撐件400另包含一彈性組件430設置 于上蓋及下蓋420之間,其中本實施例的彈性組件430為一彈簧,設置于上蓋 及下蓋420間的空間中,其中彈性組件430的二端分別接合于上蓋及下蓋420 的內面,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實施例中,彈性組件430也可包含具有其它形狀 的彈性組件430也可設置于支撐件的其它位置。其中彈性組件430用于控制上 蓋及下蓋420相對于對方的移動并藉此間接控制連接件200的移動速率及范圍。
      同樣地,在圖4a及圖4b所示的實施例中,底座接合部320包含第二軸件 組321,分別與第一軸件組221同時接合于上蓋(未繪示)及下蓋420相對的兩端。 如圖4a及圖4b所示,上蓋及下蓋420可于結合同時包覆第一軸件組221及第 二軸件組321,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實施例中,上蓋及下蓋420也可經(jīng)由設計而 共同包覆至少部分的底座接合部320及至少部分的連接件接合部220。第二軸件 組321用于將底座接合部320樞接于上蓋以及下蓋420,且包含一第二轉盤321a 及第二中心臂321b。同樣地,第二轉盤321a包含二個第二軸件孔321c,供一軸 件(未繪示)同時穿越第二軸件孔321c、上蓋410內面的第一接合部416及下蓋 420內面的第三接合部426(請同時參閱圖2a),以將底座接合部320結合于上蓋
      7以及下蓋420。此外,第二軸件組321所包含組件以及構造實質上相同于第一軸 件組221,因此在此不加贅述。
      在圖4a及圖4b所示的實施例中,連接件接合部220的第一軸件組221的 不同部分分別接合于上蓋及下蓋420的一端;而底座接合部320的第二軸件組 321的不同部分分別接合于上蓋及下蓋420的另一端。換言之,上蓋的相對二 端及下蓋420的相對二端藉由樞接于連接件接合部220及底座接合部320以形 成一閉圈(ClosedLoop)或四連桿結構;也因此,在連接件接合部220及底座接合 部320分別接合于上蓋及下蓋420之后,上蓋的兩端及下蓋420的兩端可藉由 外力施加而做出相對方向之往復移動。連接件200或底座300也可藉由外力施 加而帶動上蓋及下蓋420做出相對方向的往復移動。
      圖5所示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蓋410內面的示意圖,其中上蓋410 包含一上蓋連接件設置槽411及一上蓋底座設置槽412分別位于上蓋410相對 的兩端,其中如圖3所示連接件接合部220及底座接合部320至少部分設置于 上蓋連接件設置槽411及上蓋底座設置槽412。在本實施例中,上蓋410包含一 第一內面419、 一上蓋彎折部413以及第一肋條414;其中上蓋彎折部413形成 于上蓋410的邊緣,而第一肋條414用于強化上蓋410的結構強度以對應外界 所可能施加于上蓋410的應力。第一肋條414設置于第一內面419并由靠近上 蓋連接件設置槽411的一端延伸至靠近上蓋底座設置槽412的一端。此外,本 實施例的上蓋410另包含復數(shù)第一補強肋415,形成于第一內面419并以強化上 蓋410的結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補強肋415形成于連接于第一肋條414并 以垂直于第一肋條414的方向自第一肋條414延伸而出,但不限于此;在不同 實施例中,第一補強肋415也可設置于上蓋410內面的其它合適位置。本實施 例的第一補強肋415設置于二條第一肋條414之間的上蓋410內面,但不限于 此;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補強肋415的兩端也可同時接合于第一肋條414及 上蓋彎折部413。
      如圖5所示,上蓋410另包含一第一接合部416及一第二接合部417,供一 軸件(未繪示)穿越如圖4a所示連接件接合部220的第一軸件組221及第一接 合部416以將上蓋410接合于連接件200。同樣地,軸件穿越如圖4a所示底座 接合部320的第二軸件組321及第二接合部417以將上蓋410接合于底座300。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接合部416及第二接合部417分別形成于第一肋條414的 兩端,且第一接合部416及第二接合部417分別設置于上蓋底座設置槽411及 上蓋連接件設置槽412相對的兩側,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接合部416及第二接合部417也可設置于上蓋彎折部413位于上蓋底座設置槽411 及上蓋連接件設置槽412相對兩側的內面或其它合適的位置。如圖5所示,上 蓋410另包含一第一卡勾418設置于第一內面419,供勾合于如圖4b所示的彈 性組件430之一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卡勾418位于上蓋410內面靠近上蓋 底座設置槽412的位置,但不限于此。此外,如圖5所示,第一肋條414及第 一補強肋415以垂直于第一內面419的方向延伸而出。因此第一接合部416及 第二接合部417也可被視為以一體成型方式突出形成于上蓋410的第一內面419 之外。
      圖6所示為圖2a所示下蓋420的示意圖,其中下蓋420包含一下蓋連接件 設置槽421以及一下蓋底座設置槽422分別位于下蓋420相對的兩端。下蓋連 接件設置槽421與圖5所示的上蓋連接件設置槽411共同容納至少部分的連接 件接合部220,而下蓋底座設置槽422與圖5所示的上蓋底座設置槽共同容納至 少部分的底座接合部320。此外,下蓋420包含一第二內面429、 一下蓋彎折部 423以及第二肋條424;其中下蓋彎折部423形成于下蓋420之邊緣。換言之, 上蓋彎折部413及下蓋彎折部423互相對應以形成一容納空間于上蓋410及下 蓋420之間,并同時將連接件接合部220及底座接合部320的一端包覆。而第 二肋條424設置于第二內面429,用于強化下蓋420的結構并對應外界所可能施 加于下蓋420的應力。本實施例的第二肋條424設置于下蓋420的內面并自靠 近下蓋底座設置槽422的位置以直線方式延伸至下蓋420靠近下蓋底座設置槽 421的一端。此外,下蓋420另包含復數(shù)第二補強肋425設置于下蓋420的內面 并接合于第二肋條424,其中第二補強肋425垂直于第二肋條424。此外,在不 同實施例中,第二補強肋425的兩端可分別接合于第二肋條424以及下蓋彎折 部423。
      如圖6所示,下蓋420進一步包含第三接合部426以及第四接合部427,其 中軸件分別穿過第三接合部426以及第四接合部427以將下蓋420的二端分別 接合于底座接合部的第二軸件組321以及連接件接合部的第一軸件組221 。本實 施例的第三接合部426以及第四接合部427分別設置于第二肋條424的兩端, 且第三接合部426及第四接合部427分別設置于下蓋底座設置槽421及下蓋連 接件設置槽422相對的兩側,但不限于此。此外,如圖6所示,第一肋條424 及第一補強肋425是以垂直于第二內面429的方向延伸而出。因此第三接合部 426及第四接合部427也可被視為以一體成型方式突出形成于下蓋420的第二內 面429之外。在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下蓋420另包含一第二卡勾428設置于下蓋420 的內面,供勾合于如圖4a中所示的彈性組件430的一端。在本實施例中,第二 卡勾428位于下蓋420內面靠近下蓋連接件設置槽421的位置,但不限于此; 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二卡勾428也可選擇性設置于上蓋410內面靠近下蓋420 的底座設置槽422的位置。此外,彈性組件430的兩端須分別勾合于圖5所示 第一卡勾418以及第二卡勾428,因此第一卡勾418及第二卡勾428分別設置于 上蓋410內面靠近上蓋底座設置槽412的位置以及下蓋420內面靠近下蓋連接 件設置槽421的位置。
      此外,在圖5及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如圖4a所示連接件接合部220在 接合于上蓋410及下蓋420后分別暴露于上蓋連接件設置槽411于下蓋連接件 設置槽421之外,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實施例中,上蓋彎折部413及下蓋彎折 部423也可經(jīng)由設計而至少部分包覆連接件接合部220。同樣地,在不同實施例 中,上蓋彎折部413及下蓋彎折部423也可經(jīng)由設計而至少部分包覆底座連接 部320。此外,至少部分底座接合部及至少部分連接件接合部設置于上蓋410及 下蓋420所結合并包覆的空間中。
      圖7為本發(fā)明升降支撐結構中的局部剖面圖,其中一第一軸件用于將第一 接合部416接合于底座接合部的第二軸件孔321c。第一軸件包含第一磨擦片 910、第二摩擦片920、第一螺件930、第二螺件940以及一彈片950。如圖7所 示,第一軸件以可轉動方式將上蓋的第一接合部416連接于底座接合部320的 第二軸件孔321c。第二螺件940穿越第一接合部416以及第二軸件孔321c以接 合于第一螺件930;其中第一螺件930及第二螺件940同時將第一摩擦片910、 第二摩擦片920及彈片950以可轉動方式接合于圖5所示第一肋條414的第二 接合部417以及圖2a所示第二轉盤321a的第二軸件孔321c。第一摩擦片910 以及第二摩擦片920用于提供第一軸件摩擦力以控制第一軸件轉動的速率。彈 片950用于提供一正向力以控制第一軸件與第一肋條414以及第二轉盤321a之 間接合的力量。同樣地,第一軸件也用于將圖5所示上蓋的第一接合部接合于 圖4b所示連接件接合部的第一軸件組。
      圖8a、圖8b及圖9所示分別為本發(fā)明升降支撐結構100另一變化實施例的 上視圖、背面圖及示意圖,其中升降支撐結構100包含第一主蓋500以及第二 主蓋600,其中第一主蓋500進一步包含第一子蓋510及第二子蓋520而第二主 蓋600進一步包含第三子蓋610以及第四子蓋620。如圖8a所示,本實施例的 連接件200實質上相同于圖2a所示的連接件200,因此在此不加贅述。第一子
      10蓋510的兩端分別接合于底座接合部320的一端以及連接件接合部220的一端。 第二子蓋520的兩端分別接合于底座接合部320相對的另一端以及連接件接合 部220相對的另一端,其中第一子蓋510及第二子蓋520間夾設一第一間隔700。 如圖8b所示,第三子蓋610的兩端分別系接合于底座接合部320的一端以及連 接件接合部220的一端。第三子蓋610的兩端分別接合于底座接合部320的一 端以及連接件接合部220的一端。第四子蓋620的兩端分別接合于底座接合部 320相對的另一端以及連接件接合部220相對的另一端。在圖8b所示的實施例 中,其中第三子蓋及第四子蓋間夾設一第二間隔710。
      在圖8a及圖8b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主蓋500及第二主蓋600之間具有 空間,以供容納如彈簧等彈性組件或其它不同組件。此外,第一主蓋500及第 二主蓋600以塑性材料所制成,其中上述塑性材料包含延伸率大于5%的材質如 聚氯乙烯或其它合適的材質。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主蓋500及第二主蓋600以 射出成型方式制造,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主蓋500及第二主蓋 600也可使用其它合適的模具方法制造而成。此外由于第一主蓋500分為第一子 蓋510及第二子蓋520且兩子蓋以分件方式形成;此結構將節(jié)省第一主蓋500 所使用的塑性材料并節(jié)省升降支撐結構的整體制造成本。同樣地,第二主蓋600 也包含以分件方式所制成的第三子蓋610及第四子蓋620以節(jié)省第二主蓋600 所使用的塑性材料并節(jié)省升降支撐結構的整體制造成本。
      圖10所示為圖8a所示第一子蓋510及第二子蓋520的示意圖,而圖11所 示為圖8b所示第三子蓋610及第四子蓋620示意圖。如圖10及圖11所示,第 一子蓋510對稱于第二子蓋520且第三子蓋610也對稱于第四子蓋620。本實施 例的第一子蓋510和第二子蓋520的內面分別包含第一肋條414、第一補強肋 415以及第一卡勾418。第三子蓋610以及第四子蓋620的內面分別包含第二肋 條424、第二補強肋425以及第二卡勾428。本實施例的第一主蓋500及第二主 蓋600的構造及所包含的組件實質上相同于圖2a所示的上蓋以及下蓋,因此在 此不加贅述。此外,如圖10所示,第一肋條414及第一補強肋415實質上垂直 于第一子蓋510及第二子蓋520的內面。同樣地,第二肋條424及第二補強肋 425實質上垂直于第三子蓋610及第四子蓋620的內面。
      權利要求
      1.一種升降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連接件,包含連接件接合部;底座,包含底座接合部;以及支撐件,包含上蓋,包含第一接合部以及第二接合部,其中該第一接合部樞接于該底座接合部,該第二接合部樞接于該連接件接合部;以及下蓋,包含第三接合部以及第四接合部,其中該第三接合部樞接于該底座接合部,該第四接合部樞接于該連接件接合部;其中,該上蓋及下蓋互相蓋合并形成一容納空間于二者之間,該第一接合部、該第二接合部、該第三接合部及該第四接合部以一體成形的突出設置于該容納空間中。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升降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支撐件為一塑性材料 支撐件。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上蓋更包含一上蓋彎 折部,設置于該上蓋的邊緣且向該下蓋延伸;該下蓋更包含一下蓋彎折部,設 置于該下蓋的邊緣且向該上蓋延伸;該上蓋彎折部與該下蓋彎折部用以形成該 容納空間。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的該底座接合 部及至少部分的該連接件接合部延伸入該容置空間,并被該上蓋及下蓋共同包覆。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底座接合部具有第一 軸件組,該連接件接合部具有第二軸件組,供分別以可動方式接合于該上蓋及 該下蓋;該上蓋及該下蓋共同包覆該第一軸件組及該第二軸件組。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接合部、該第二接合部、該第三接合部及該第四接合部分別為一孔洞,該底座接合部具有第一 軸件組,該連接件接合部具有第二軸件組,該第一軸件組與該第二軸件組穿設 于該些孔洞。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上蓋具有第一內面及 第一肋條,該第一肋條自該第一內面向該下蓋的方向凸出;該下蓋具有第二內面及第二肋條,該第二肋條自該第二內面向該上蓋的方向凸出;該上蓋的該第 一接合部設置于該第一肋條的一端,該上蓋的該第二接合部設置于該第一肋條 的另一端。
      8. —種升降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 連接件,包含一連接件接合部;底座,包含一底座接合部;以及支撐件,包含第一主蓋,該第一主蓋包含第一子蓋,包含第一接合部及第二接合部,分別樞接于該底座接合部 及該連接件接合部;以及第二亍蓋,包含第三接合部及第四接合部,分別樞接于該底座接合部 及該連接件接合部;以及第二主蓋,兩端分別樞接于該底座接合部及該連接件接合部;其中該第一子蓋、該第二子蓋及該第二主蓋互相蓋合并形成一穿透空間 于三者之間,該第一子蓋及該第二子蓋之間夾設一第一間隔,該第一接合部、 該第二接合部、該第三接合部及該第四接合部以一體成形的突出設置于該穿透 空間中。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升降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主蓋包含-第三子蓋,包含第五接合部及第六接合部,分別樞接于該底座接合部及該連接件接合部;以及第四子蓋,包含第七接合部及第八接合部,分別樞接于該底座接合部及該 連接件接合部;其中該第三子蓋及該第四子蓋之間夾設一第二間隔,該第五接合部、該第 六接合部、第七接合部及該第八接合部系設置于該穿透空間中。
      10. —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顯示面板;以及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升降支撐結構,其中該顯示面板接合于 該升降支撐結構。
      全文摘要
      一種升降支撐結構及顯示裝置,包含連接件,包含連接件接合部;底座,包含底座接合部;以及支撐件,包含上蓋,包含第一接合部以及第二接合部,其中該第一接合部樞接于該底座接合部,該第二接合部樞接于該連接件接合部;以及下蓋,包含第三接合部以及第四接合部,其中該第三接合部樞接于該底座接合部,該第四接合部樞接于該連接件接合部;其中,該上蓋及下蓋互相蓋合并形成一容納空間于二者之間,該第一接合部、該第二接合部、該第三接合部及該第四接合部以一體成形的突出設置于該容納空間中。本發(fā)明具有較精簡的制程及較低的制造成本。
      文檔編號G02F1/13GK101551051SQ20091000748
      公開日2009年10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2月11日
      發(fā)明者蘇永俊 申請人:蘇州佳世達電通有限公司;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