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安裝在復印機、打印機、傳真機,或兼有上述功能的復合機等的圖像形成裝置中的定影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利用公知的電子照相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圖像形成處理包括在作為像載置體的感光鼓的表面形成靜電潛像的過程,通過作為顯影劑的調色劑對感光鼓上的靜電潛像進行顯影使其可視像化的過程,通過轉印裝置將顯影圖像轉印在記錄介質上使其載置圖像的過程,通過定影裝置使得記錄介質上的調色劑圖像定影的過程。上述定影裝置上配置由對向輥或帶或上述組合構成的定影回轉體,夾入記錄介質,施加熱及壓力,使得上述調色劑圖像定影在記錄介質上。作為典型的定影裝置一例,可以列舉使用帶定影方式的定影裝置,在圖1的定影裝置140R1中,加熱輥2內藏作為熱源的加熱器1,定影輥3表層設有橡膠層,定影帶5架設在上述加熱輥2和定影輥3上,通過彈性賦能,張力輥4使得定影帶5具有張緊力,加壓輥 6R與該定影帶5相接,上述定影帶5及加壓輥6R起著作為定影回轉體的功能,到達定影裝置的轉印有調色劑的記錄介質7進入通過定影帶5和加壓輥6R相接形成的定影夾持部,在記錄介質7通過定影夾持部的過程中,對轉印的調色劑圖像加壓及加熱,進行定影處理。對于這種型式的定影裝置,提出過縮短從接通電源到可實行形成圖像狀態(tài)的等待時間、也大幅度減少待機時消耗電力的定影裝置,并且得到了實用化。其作為薄膜加熱方式 (請求定影方式)為人們所公知,例如公開在專利文獻1。如圖2所示定影裝置140R2中, 作為發(fā)熱體的陶瓷加熱器13通過支架11保持在撐條12,在陶瓷加熱器13和加壓輥6R之間夾持耐熱性薄膜(定影薄膜)14,形成定影夾持部,將形成載置未定影調色劑圖像的記錄介質導入該定影夾持部的薄膜14和加壓輥6R之間,通過和薄膜14 一起夾持運送,將陶瓷加熱器的熱量通過薄膜給與記錄介質,同時通過定影夾持部的加壓力,將未定影調色劑圖像熱壓定影在記錄介質表面。這種薄膜加熱方式的定影裝置具有以下優(yōu)點作為陶瓷加熱器及薄膜,可以使用低熱容量部件構成請求型裝置,并且,可以僅僅在圖像形成裝置實行形成圖像時,對作為熱源的陶瓷加熱器通電,使其成為發(fā)熱到所定的定影溫度的狀態(tài),實現(xiàn)快速開始性,待機時也能實現(xiàn)節(jié)省電力。但是,在薄膜加熱方式的定影裝置中,在耐久性以及起著作為定影帶功能的定影薄膜的溫度穩(wěn)定性方面存在問題。即,因固定的作為熱源的陶瓷加熱器和定影薄膜內面產(chǎn)生滑擦,耐磨耗性不充分,若長時間運轉,則反復摩擦的面變粗糙,摩擦阻力增大,產(chǎn)生定影薄膜的帶移動成為不穩(wěn)定,或定影裝置的驅動轉矩增大等現(xiàn)象。其結果,產(chǎn)生記錄介質的運送打滑,發(fā)生圖像偏移,或關于驅動齒輪的應力增大,最壞場合,產(chǎn)生引起齒輪破損的不良狀態(tài)。又,僅僅在定影夾持部局部加熱薄的定影薄膜,因此,當回轉的薄膜回到夾持部入口時,薄膜成為最冷狀態(tài),尤其,若高速回轉,則存在易發(fā)生定影不良的問題。
作為解決回轉移動的薄膜內面和固定部件即加熱器之間的滑動性問題的結構,可以列舉專利文獻2記載的結構。其包括表面彈性變形且回轉的加熱定影輥,在與該加熱定影輥接觸狀態(tài)下可移動的環(huán)形帶,以及加壓墊,該加壓墊非回轉地配置在該環(huán)形帶的內側, 使得上述環(huán)形帶與上述加熱定影輥壓接,上述加壓墊使得上述加熱定影輥表面彈性變形, 通過上述環(huán)形帶在上述加熱定影輥和上述加壓墊之間形成帶夾持部。并且,在上述加壓墊的表層,使用浸滲PTFE(聚四氟乙烯)的玻璃纖維片材(PTFE浸滲玻璃纖維布)作為低摩擦片材(片材狀滑動材料),由此,提高滑動性。但是,在這種加壓帶方式的定影裝置中,即使在使得潤滑劑處于推壓墊和環(huán)形帶之間的專利文獻3的結構中,因加熱定影輥熱容量大, 升溫遲,存在加熱時間長的問題。于是,本發(fā)明人在專利文獻4中提出同時解決上述問題的結構。在該結構中,包括環(huán)狀帶或薄膜狀的定影部件,朝所定方向移動,加熱并熔融調色劑像,且該定影部件具有可撓性;加熱部件,對薄金屬板進行彎曲加工形成,固定配置為與定影部件的內周面對向,由熱源通過隔熱材加熱定影部件;加壓部件,與定影部件壓接,形成運送記錄介質的定影夾持部。更好的是,除了加熱部件,另外設置相接部件,與加壓部件形成定影夾持部,確保充分寬的定影夾持部。但是,在專利文獻4記載的結構中,受加壓部件推壓的作為夾持部形成部件的相接部件在帶定影部件的軸線方向撓曲,有時在相接部件撓曲同時,會引起金屬制加熱部件 (例如金屬管)撓曲,尤其,在夾持部形成部件的撓曲量易變大,軸線方向中央?yún)^(qū)域難以撓曲,成為凸狀場合,若產(chǎn)生撓曲,則存在帶定影部件內面和金屬制加熱部件之間的間隙越在軸線方向端部越大的問題。若帶定影部件內面和金屬制加熱部件之間的間隙過大,則妨害熱傳導,因此,若間隙成為所定程度以上,則帶定影部件的溫度難以上升,加熱時間變遲,不能確保定影性(課題1)。參照附圖詳細說明上述問題。圖4是從截面看作為本發(fā)明基礎的專利文獻4中記載的定影裝置140,圖6是從上方看該定影裝置140。加壓輥6通過薄膜狀薄的帶定影部件 31推壓在夾持部形成部件32。此時,因加壓輥6的推壓力,夾持部形成部件32和支承體 33—起撓曲,在撓曲量大的軸線方向中央?yún)^(qū)域有時不能得到所定的夾持寬度。于是,為了在中央?yún)^(qū)域確保夾持部寬度也達到所定寬度,如圖7所示,考慮將夾持部形成部件32的長度方向中央?yún)^(qū)域設為凸的形狀,例如,圖7(b)的標號32A所示。在圖7(b)中,標號32B表示夾持部形成部件32的端部。通過將其設為這種形狀,中央?yún)^(qū)域設有凸出高度,以便消除某種大小的撓曲量,即使因加壓體推壓,支承體撓曲,形成定影夾持部的面也能平坦化,能得到所定的夾持部寬度。即,中央設為凸的肋形狀的夾持部形成部件32如圖8所示,在加壓輥6沒有加壓狀態(tài)下,在端部區(qū)域,成為與作為加熱部件的金屬管34R稍稍離開的狀態(tài), 通過施加推壓力,如圖9所示,在形成定影夾持部的面保持平坦的狀態(tài)下,與支承體33 —起撓曲。通過這種結構,理應能使得軸線方向中央?yún)^(qū)域和端部區(qū)域的定影夾持部寬度成為所定寬度,能在所定溫度下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但是,此時,存在朝著帶定影部件31的端部方向,帶內面和金屬管34R之間的間隙變大的問題。圖10表示帶定影部件31的端部位置的截面。鹵素加熱器35加熱金屬管34R,將熱量傳遞到帶定影部件31,進行加熱,在上述結構的專利文獻4記載的定影中,若帶內面和金屬管34R之間的間隙變得過大,則熱量傳遞受到阻害,帶定影部件31的溫度不能上升到所希望的溫度。即,在帶定影部件31的兩端部發(fā)生定影不良。圖11表示從上方看這種狀態(tài)的圖。夾持部形成部件32的中央設為凸狀,在夾持部形成面被加壓的狀態(tài)下成為平坦化。此時,夾持部形成部件32和支承體33 —起與金屬管34R—體化,產(chǎn)生變形(撓曲)。圖示表示因該作用金屬管34R沿著軸線方向撓曲狀態(tài)。 但是,帶定影部件31周長在中央和端部相同,因此,在金屬管34R撓曲的中央?yún)^(qū)域成為合適的間隙,與此相反,在端部,在形成夾持部的對向側,間隙變大,產(chǎn)生上述問題(課題1詳細說明)。又,僅僅帶內面和金屬管34R的中央?yún)^(qū)域接近場合,產(chǎn)生在端部方向潤滑劑積存問題。在專利文獻4記載的定影裝置結構中,將金屬管和帶內面的間隙設定為小,施加到管和帶之間的潤滑脂等的潤滑劑沿著周向循環(huán),防止夾持部形成部件磨耗,并且,減輕帶回轉時的負荷。但是,如圖10所示,若間隙異常大,則潤滑劑不能依靠粘性隨著帶回轉而循環(huán), 在那里發(fā)生潤滑脂積存。若潤滑劑循環(huán)受到阻害,則夾持部形成部件磨耗,其結果,定影單元耐久性劣化(課題幻。又,中央的潤滑脂被擠向端部側,因此,產(chǎn)生從帶端部泄漏潤滑脂的不良狀況(課題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4-44075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8力6四03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0-213984號公報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9-3410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提出來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解決上述各課題的技術手段、消除上述各不良狀態(tài)的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以下技術方案(1) 一種定影裝置,用于將調色劑像定影在記錄介質上,包括具有可撓性的環(huán)形帶狀定影部件,朝所定回轉方向移動;加熱部件,設置在由上述定影部件形成的環(huán)內側,與定影部件的內周面對向,加熱該定影部件;夾持部形成部件,設置在由上述定影部件形成的環(huán)內側,且由上述加熱部件支承, 包括沿著定影部件的軸向、設在夾持部形成部件中央的增厚的中央凸部,向著加熱部件凸出;以及加壓部件,通過定影部件對夾持部形成部件加壓,以便在定影部件和加壓部件之間形成使得載置調色劑像的記錄介質通過的定影夾持部;所述定影裝置的特征在于加熱部件具有與上述夾持部形成部件的凸部相對應的錐形狀,沿著定影部件的軸向,加熱部件從增大直徑的端部向著縮小直徑的中央形成錐形狀。(2)在上述技術方案(1)所述的定影裝置中,其特征在于加熱部件系對金屬薄板進行加工,制作成筒狀體;所述加熱部件包括沿著定影部件的軸向設置在加熱部件中央的中央部,以及沿著定影部件的軸向設置在加熱部件端部的端部;
加熱部件的直徑從端部向著中央部減少。(3)在上述技術方案( 所述的定影裝置中,其特征在于夾持部形成部件的凸部具有足夠的高度,足以抵消夾持部形成部件因受到加壓部件施加的壓力引起的彎曲,并且,加熱部件的端部的直徑和加熱部件的中央部的直徑之間的差異與夾持部形成部件的凸部的高度相等,以便使得上述定影部件的內周面和上述加熱部件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沿著定影部件的軸線方向大致相同。(4)在上述技術方案( 或C3)所述的定影裝置中,其特征在于加熱部件的筒狀金屬薄板能彈性變形,以便形成錐形狀,使得加熱部件的端部的直徑比加熱部件的中央部的直徑大。(5)在上述技術方案(1)-03)任一個所述的定影裝置中,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支承部件,設置在由定影部件形成的環(huán)內側,支承加熱部件,該支承部件包括沿著定影部件的軸向延伸的槽,具有錐形狀,沿著定影部件的軸向,槽的端部直徑比槽的中央部直徑大;加熱部件包括凹部,其起著定影夾持部的作用,收納夾持部形成部件,凹部嵌入支承部件的槽中。(6)在上述技術方案(1)-03)任一個所述的定影裝置中,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凸緣,沿著定影部件的軸向,設置在加熱部件的端部,該凸緣包括嵌入加熱部件的錐形狀部,以便保持加熱部件的錐形狀。(7) 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設有上述技術方案(1)-(6)任一個所述的定影裝置。下面說明本發(fā)明的效果。按照本發(fā)明,能避免作為定影部件的環(huán)形帶的內面和筒狀加熱部件的間隙向著端部變大而引起從加熱部件向環(huán)形帶的熱傳導產(chǎn)生障害導致發(fā)生定影不良。上述間隙成為將加熱部件的熱向環(huán)形帶傳遞時的熱阻,加壓部件推壓夾持部形成部件形成定影夾持部時, 通過本發(fā)明結構,能避免伴隨夾持部形成部件的變形引起沿著軸線方向在端部的間隙比中央部大很多,確保良好的熱傳導,能實現(xiàn)良好的定影。按照本發(fā)明的結構,熱傳導在軸線方向中央部和端部相等,不會發(fā)生熱分布不勻,當潤滑劑存在于上述間隙場合,潤滑劑在上述間隙中良好地潤滑,因其作用,伴隨帶回轉,潤滑劑時常供給夾持部形成部件,能得到良好的耐久性,也能抑制潤滑劑泄漏。
圖1是表示以往的帶定影裝置的概略構成圖。圖2是表示公知的請求式定影裝置的概略構成圖。圖3是本發(fā)明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概略構成圖。圖4是本發(fā)明涉及的定影裝置的關于加壓回轉體和定影回轉體部分的截面圖。圖5是與圖4對應的立體圖。圖6是本發(fā)明涉及的定影裝置的平面圖。圖7是用于專利文獻4記載的定影裝置的使得軸線方向中央?yún)^(qū)域厚的夾持部形成部件,其中,(a)表示截面,(b)表示側面。
圖8是用于說明專剎文獻4記載的定影裝置的課題的圖,表示推壓前的加壓輥和夾持部形成部件、金屬管的關系(省略帶),其中,(a)表示截面,(b)表示平面。圖9是用于說明專利文獻4記載的定影裝置的課題的圖,表示推壓時的加壓輥和夾持部形成部件、金屬管的關系(省略帶),其中,(a)表示截面,(b)表示平面。圖10是用于說明專利文獻4記載的定影裝置的課題的圖,表示推壓時的帶端面位置的截面。圖11是用于說明專利文獻4記載的定影裝置的課題的圖,表示推壓時的加壓輥和夾持部形成部件、金屬管、定影帶的關系,其中,(a)表示截面,(b)表示平面。圖12是包含構成本發(fā)明特征部分的中央錐形的金屬管的部分(省略帶)推壓前的示意圖,其中,(a)表示截面,(b)表示平面。圖13是包含構成本發(fā)明特征部分的中央錐形的金屬管的部分推壓時的示意圖, 其中,(a)表示截面,(b)表示平面。圖14是表示中央錐形的金屬管的調制方法的示意圖。圖15是表示中央錐形的金屬管的調制方法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在以下實施形態(tài)中,雖然對構成要素,種類,組合,位置,形狀,數(shù)量,相對配置等作了各種限定,但是,這些僅僅是例舉,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本發(fā)明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作為整體機構與以往基本相同,在感光體周圍,設有對于形成圖像必要的裝置,例如,設有充電手段,曝光手段,顯影手段等,若是本技術領域人員,能容易地理解整體構成及動作。若簡單說明結構,則在圖3中,圖像形成裝置900在其內部大致中央配置右側朝下的架設在多個輥上的中間轉印帶100,驅動其沿著圖示逆時鐘方向回轉。在中間轉印帶100的下方,沿著中間轉印帶100的帶面,排列著處理卡盒(除了色不同,其他結構相同),上述處理卡盒分別具有感光體110a,110b,110c, IlOd,配置為與中間轉印帶100下側的面接觸。在感光體110a,110b, 110c, IlOd的周圍,設有專用的充電輥以及清潔單元。并且,與處理卡盒相對應,附設分別使用不同調色劑色的顯影單元。配置在中間轉印帶100上方的調色劑補給用調色劑瓶160a,160b, 160c, 160d分別充填黃色、青色、品紅色、黑色調色劑,從那里經(jīng)過沒有圖示的運送路徑,向各色顯影單元補給所定的補給量。又,在處理卡盒下方,安裝寫入單元190。寫入單元190由按各色準備的激光二極管(LD)方式的四個光源,用六面的多面鏡及多面鏡電機構成的一組多面鏡掃描器,配置在各光源的光路的fθ透鏡、長圓筒形透鏡等的透鏡及反光鏡構成。從激光二極管射出的激光通過多面鏡掃描器偏轉掃描,照射在感光體110a,110b,110c, IlOd上。在與各感光體110a,110b, 110c, IlOd對向位置,分別配置一次轉印輥130a,130b, 130c, 130d,感光體 110a, 110b, 110c, IlOd和一次轉印輥 130a, 130b, 130c, 130d夾著中間轉印帶100,將形成在感光體的調色劑像一次轉印在中間轉印帶100上。一次轉印輥130a, 130b,130c, 130d與沒有圖示的電源連接,對一次轉印輥施加所定電壓。在中間轉印帶100的一方端部由架設輥支承部分的外側,壓接二次轉印輥150。二次轉印輥與沒有圖示的電源連接,對該二次轉印輥施加所定電壓。二次轉印輥150和中間轉印帶100的接觸部為二次轉印部,中間轉印帶100上的調色劑像轉印在作為記錄介質的紙上。在中間轉印帶100的另一方端部由架設輥支承部分的外側,設有中間轉印帶清潔單元120,用于清潔二次轉印后的中間轉印帶100的表面。在圖像形成裝置的下部,設有供紙單元180,載置紙,向著二次轉印部輸送紙。在二次轉印部上方,設有與本發(fā)明特別有關的定影裝置140,將紙上的調色劑像半永久地定影在紙上。圖4是抽出該定影裝置140的加壓回轉體和定影回轉體的部分詳細表示的截面圖,圖5是其立體圖,在圖4和圖5中,作為加壓回轉體的加壓輥6通過定影帶31 與夾持部形成部件32相接。金屬管34接近定影帶31的帶內周面固定設置,定影帶31配置為與上述金屬管34滑擦(金屬管外徑和定影帶31內徑相差例如Imm以下),夾持部形成部件32通過用于確保加熱效率的隔熱材36,保持在金屬管34,保持夾持部形成部件32的金屬管34的一部分支承在固定設置的支承體33上。較好的是,在金屬管34和定影帶31 之間,涂布硅油或氟潤滑脂等潤滑劑,使得金屬管34和定影帶31即使滑接也能減輕定影帶 31磨耗。對鋁、鐵、不銹鋼等薄金屬板(在本例中為SUQ彎曲加工形成的金屬管34,如圖6 所示,其寬度方向兩端部通過凸緣41固定支承在定影裝置140的側板40。圖示金屬管34 的截面為圓形,但是,也可以是橢圓、多角形、或其他截面形狀(不管哪種場合都應該理解為筒狀),在金屬管34的周面也可以設有縫隙。在夾持部形成部件32和定影帶31之間也可以存在網(wǎng)狀潤滑片材37。由內藏在金屬管34的鹵素加熱器35加熱金屬管34,且通過金屬管34加熱定影帶31,使用熱敏元件38進行溫度調整。使得金屬管34升溫的熱源并不局限于鹵素加熱器,也可以是IH,電阻發(fā)熱體,石墨加熱器等。在圖4及圖5中,定影夾持部形成凹形狀,但是,也可以是平坦形狀或其他形狀。但是,定影夾持部形狀設為凹形狀,紙前端的排出方向靠近加壓輥,伴隨提高分離性、抑制發(fā)生堵塞的效果。定影帶31是具有可撓性的薄型環(huán)狀帶,系在用鎳或SUS等金屬材料或聚酰亞胺等樹脂材料形成的基材上,順序疊合硅酮橡膠那樣的彈性層,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或PTFE(聚四氟乙烯)的脫模層,其整體厚度設定為Imm以下。彈性層并非必須,若沒有這種彈性層,熱容量變小,雖然能提高定影性,但當壓塌未定影圖像進行定影時,帶表面的微妙的凹凸轉印在圖像上,在圖像實心部會產(chǎn)生殘留柚子表皮狀痕跡的不良狀況,為了改善上述現(xiàn)象,較好的是,將硅酮橡膠層設為IOOym以上的厚度。加壓輥6系在中空結構的金屬輥上與定影帶一樣(雖然厚度不同)形成硅酮橡膠層,為了得到脫模性,在表面設置脫模層(PFA或PTFE層)。從設在圖像形成裝置的電機等驅動源通過齒輪,將驅動力傳遞到加壓輥6使其回轉,由于在定影夾持部推壓,帶動定影帶 31回轉。又,通過彈簧等將加壓輥6朝著定影帶側推壓,壓塌橡膠層使其變形,具有所定的夾持寬度。加壓輥6也可以是實心輥,但中空輥熱容量小,很臺適。又,也可以在加壓輥6 設置商素加熱器等加熱源。硅酮橡膠層可以是實心橡膠,但是,在加壓輥內部沒有加熱器場合,也可以使用海綿橡膠。海綿橡膠隔熱性高,定影帶熱難以逸失,更理想。支承體33固定設置在金屬管34內部,支承夾持部形成部件32,該支承體33的寬度方向長度形成為至少與夾持部形成部件32、金屬管34相同,其寬度方向兩端部固定支承在定影裝置140的側板40,為了防止鹵素加熱器35加熱,可以在支承體33表面進行隔熱處理或施以鏡面處理,抑制能量消耗,使得加熱器的輻射熱等也用于加熱金屬管34。圖12和圖13表示本發(fā)明最大特征。圖12系取除定影帶31、隔熱材、鹵素加熱器等,表示推壓前狀態(tài),圖13表示加上定影帶31,表示推壓后狀態(tài),各圖的(a)表示側面,各圖的(b)表示從上方看的狀態(tài)。金屬管34的厚度為0.1-0. 2mm,金屬管34和定影帶31的內周的間隙最大為0.5mm。在本實施例中,定影帶31的內徑設為Φ30πιπι。此時,如圖13所示,夾持部形成部件32的中央?yún)^(qū)域為相對端部具有0. 6mm肋高的凸形狀,當通過加壓輥6 施加推壓負荷場合,使得定影夾持部的形成面成為平坦。使用這種夾持部形成部件32,對夾持部形成部件32施加推壓負荷時,在定影帶31 的軸線方向中央?yún)^(qū)域,與金屬管34之間具有0. 5mm的間隙。在以往的直線形狀的金屬管構成中,端部間隙擴展為1. 1mm,產(chǎn)生加熱不足問題。如圖12所示,通過使得金屬管34的端部 34B的截面形狀比金屬管34的中央部34A大,即,金屬管34向著端部,使得直徑增加,通過這種結構,能確認具有改善效果。在本實施例中,端部的直徑與中央?yún)^(qū)域相比大0.6mm。通過這種結構,推壓時金屬管端部與定影帶31的間隙縮小0. 6mm,中央和端部的間隙能大致相同。實現(xiàn)上述結構時,為了在組裝狀態(tài)下使得金屬管34的端部外徑大,可以通過將零件單品形狀加工成錐形狀實現(xiàn),在本發(fā)明涉及的構成的定影裝置中,用0. Imm左右的薄金屬形成加熱部件,因此,加工后具有回彈力,不容易精度良好地加工成錐形狀。又,回彈量具有偏差,因此,若欲提高精度,零件成品率低,結果,成本上升。于是,作為另一種形成方法,提出以下方法從平坦薄板進行彎曲加工,使其成為圓筒狀,得到以往那樣的不設置錐形狀、直線的圓筒狀金屬管,使得金屬管的夾持部形成部件用的凹部34H向著端部變大,彈性變形,進行組裝,形成錐形狀。具體地說,當將金屬管彎曲加工成圓筒狀場合,通過利用朝著回復到平坦薄板方向所產(chǎn)生的彈性力,形成錐形狀。作為一例,如圖14所示,沿著長度方向,將支承體33的槽33r加工為錐形狀,即,槽33r的中央部33rA比端部33rB狹小,使得金屬管34的開口凹部34H形狀仿照該槽,通過擰緊螺釘?shù)冗M行組裝,實現(xiàn)金屬管34的錐形狀。或者如圖15所示,將伴隨錐形狀45A的凸緣部件45插入金屬管34的端部34B,根據(jù)其插入量,使其追隨錐形狀大小,也能任意進行調整,擴展金屬管34的端部外徑。圖示為了簡單化,表示凸緣部件45較短,但是,為了在推壓時實現(xiàn)一定的夾持部寬度,與金屬管34 長度相比,當然需要具有合適的長度。上面參照
了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形態(tài)。在本發(fā)明技術思想范圍內可以作種種變更,它們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定影裝置(140),用于將調色劑像定影在記錄介質上,包括 具有可撓性的環(huán)形帶狀定影部件(31),朝所定回轉方向移動;加熱部件(34),設置在由上述定影部件(31)形成的環(huán)內側,與定影部件(31)的內周面對向,加熱該定影部件(31);夾持部形成部件(32),設置在由上述定影部件(31)形成的環(huán)內側,且由上述加熱部件 (34)支承,包括沿著定影部件(31)的軸向、設在夾持部形成部件(3 中央的增厚的中央凸部(32A),向著加熱部件(34)凸出;以及加壓部件(6),通過定影部件(31)對夾持部形成部件(3 加壓,以便在定影部件(31) 和加壓部件(6)之間形成使得載置調色劑像的記錄介質通過的定影夾持部(N); 所述定影裝置(140)的特征在于加熱部件(34)具有與上述夾持部形成部件(3 的凸部(32A)相對應的錐形狀,沿著定影部件(31)的軸向,加熱部件(34)從增大直徑的端部向著縮小直徑的中央形成錐形狀。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140),其特征在于 加熱部件(34)系對金屬薄板進行加工,制作成筒狀體;所述加熱部件(34)包括沿著定影部件(31)的軸向設置在加熱部件(34)中央的中央部(34A),以及沿著定影部件(31)的軸向設置在加熱部件(34)端部的端部(34B); 加熱部件(34)的直徑從端部(34B)向著中央部(34A)減少。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140),其特征在于夾持部形成部件(3 的凸部(32A)具有足夠的高度,足以抵消夾持部形成部件(32) 因受到加壓部件(6)施加的壓力引起的彎曲,并且,加熱部件(34)的端部(34B)的直徑和加熱部件(34)的中央部(34A)的直徑之間的差異與夾持部形成部件(32)的凸部(32A)的高度相等,以便使得上述定影部件(31)的內周面和上述加熱部件(34)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沿著定影部件(31)的軸線方向大致相同。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影裝置(140),其特征在于加熱部件(34)的筒狀金屬薄板能彈性變形,以便形成錐形狀,使得加熱部件(34)的端部(34B)的直徑比加熱部件(34)的中央部(34A)的直徑大。
5.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個所述的定影裝置(140),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支承部件(33),設置在由定影部件(31)形成的環(huán)內側,支承加熱部件 (34),該支承部件(3 包括沿著定影部件(31)的軸向延伸的槽(33r),具有錐形狀,沿著定影部件(31)的軸向,槽(33r)的端部(33rB)直徑比槽(33r)的中央部(33rA)直徑大;加熱部件(34)包括凹部(34H),其起著定影夾持部(N)的作用,收納夾持部形成部件 (32),凹部(34H)嵌入支承部件(33)的槽(33r)中。
6.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個所述的定影裝置(140),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凸緣(45),沿著定影部件(31)的軸向,設置在加熱部件(34)的端部,該凸緣0 包括嵌入加熱部件(34)的錐形狀部G5A),以便保持加熱部件(34)的錐形狀。
7.一種圖像形成裝置(900),其特征在于 設有權利要求1-6中任一個記載的定影裝置(140)。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定影裝置包括環(huán)形帶狀定影部件;加熱部件,設置在由定影部件形成的環(huán)內側,與定影部件的內周面對向,加熱該定影部件;夾持部形成部件,設置在由定影部件形成的環(huán)內側,且由加熱部件支承,包括設在中央的增厚的中央凸部,向著加熱部件凸出;以及加壓部件,通過定影部件對夾持部形成部件加壓,在定影部件和加壓部件之間形成定影夾持部。加熱部件具有與夾持部形成部件的凸部相對應的錐形狀,沿著定影部件的軸向,加熱部件從增大直徑的端部向著縮小直徑的中央形成錐形狀。能避免定影部件的內面和筒狀加熱部件的間隙向著端部變大而引起從加熱部件向環(huán)形帶的熱傳導產(chǎn)生障害導致定影不良。
文檔編號G03G15/00GK102163032SQ20111002738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15日
發(fā)明者進士晃 申請人:株式會社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