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干涉濾波器和顯示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86774閱讀:18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干涉濾波器和顯示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此處描述的實施例一般涉及干涉濾波器和顯示設備。
      背景技術
      在諸如液晶顯示設備之類的顯示設備中,存在對于低功耗的要求。期望的是具有增加的光利用效率和穩(wěn)定特性的特定濾色器。


      圖1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的示意剖視圖;圖2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的示意剖視圖;圖3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圖4是示出用于計算的膜厚度分布的圖;圖5A到5C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圖6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示圖;圖7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示圖;圖8A和8B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圖9A和9B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圖1OA和IOB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圖11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示圖;圖12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的配置的示意剖視圖;圖13A至圖13C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另一干涉濾波器的配置的示意剖視圖;圖14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另一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圖15是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的示意剖視圖;圖16A和16B是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一部分的波長選擇吸收層的特性的圖;圖17是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示意剖視圖;圖18是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示意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根據(jù)一個實施例,干涉濾波器包括基體、下側半透射層、以及上側半透射層?;w包括主表面。下側半透射層被設置在主表面上。上側半透射層被設置在下側半透射層上?;w、下側半透射層和上側半透射層形成第一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藍色光、形成第二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綠色光、且形成第三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紅色光。第一區(qū)域、第二區(qū)域和第三區(qū)域被設置在與主表面平行的面中。第二區(qū)域中的下側半透射層和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短于第一區(qū)域中的下側半透射層和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還短于第三區(qū)域中下側半透射層和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根據(jù)另一實施例,顯示設備包括干涉濾波器、波長選擇吸收層、以及光控制層。干涉濾波器包括包含主表面的基體、設置在該主表面上的下側半透射層、以及設置在該下側半透射層上的上側半透射層?;w、下側半透射層和上側半透射層形成第一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藍色光、形成第二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綠色光、且形成第三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紅色光。第一區(qū)域、第二區(qū)域和第三區(qū)域被設置在與主表面平行的面中。第二區(qū)域中的下側半透射層和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短于第一區(qū)域中的下側半透射層和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還短于第三區(qū)域中下側半透射層和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波長選擇吸收層與基體層疊。光控制層與基體層疊。波長選擇吸收層包括藍色第一吸收層、綠色第二吸收層、以及紅色第三吸收層,沿與主表面垂直的第一方向看來藍色第一吸收層包含覆蓋第一區(qū)域的部分,沿該第一方向看來綠色第二吸收層包含覆蓋第二區(qū)域的部分,且從該第一方向看來紅色第三吸收層包括覆蓋第三區(qū)域的部分。光控制層控制通過第一區(qū)域、第二區(qū)域和第三區(qū)域中每一個的光的強度。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來描述各個實施例。附圖是示意性或概念性的。如,各部分之間的尺寸比例并不一定與實際相同。此夕卜,取決于附圖,相同部分可示為具有不同尺寸或比例。在本說明書和附圖中,與先前參考在先附圖描述的部件相類似的部件用類似的附圖標記標記,并且適當?shù)厥÷云湓敿毭枋觥?第一實施例)圖1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的配置的示意剖視圖。如圖1中所示,根據(jù)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310包括基體11、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w11包括主表面11a。基體11由例如玻璃或樹脂制成。基體11是例如光透射的。下側半透射層21被設置在主表面上11a。上側半透射層22被設置在下側半透射層21上。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具有對光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在本說明書中,設置在元件上的狀態(tài)不僅包括放在其上與之接觸的狀態(tài),還包括放在其上,且有另一個元件置于其間的狀態(tài)?;w11、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被相互層疊。在說明書中,被層疊的狀態(tài)不僅包括直接層疊的狀態(tài),還包括層疊,且有另一個元件被置于其間的狀態(tài)。此處,垂直于主表面Ila的方向被定義為Z軸方向(第一方向)。垂直于Z軸方向的一個軸被定義為X軸方向(第二方向)。垂直于Z軸方向和X軸方向的軸被定義為Y軸方向。干涉濾波器310包括多個區(qū)域。特定地,干涉濾波器310 (主表面Ila)包括第一區(qū)域20a、第二區(qū)域20b、以及第三區(qū)域20c。第一區(qū)域20a、第二區(qū)域20b、和第三區(qū)域20c被配置在X-Y平面內。第一區(qū)域20a、第二區(qū)域20b、和第三區(qū)域20c在X-Y平面內相互并列。進一步,在X-Y平面內,分別設置有多個第一區(qū)域20a、第二區(qū)域20b、和第三區(qū)域20c。第一區(qū)域20a例如是藍色光透射區(qū)域。第二區(qū)域20b例如是綠色光透射區(qū)域。第三區(qū)域20c例如是紅色光透射區(qū)域。S卩,干涉濾波器310包括用于選擇性透射藍色光的第一區(qū)域20a、用于選擇性透射綠色光的第二區(qū)域20b、以及用于選擇性透射紅色光的第三區(qū)域20c,三個區(qū)域并列在與主表面Ila平行的平面(X-Y平面)中。換言之,基體11、下側半透射層21、以及上側半透射層22形成第一區(qū)域20a、第二區(qū)域20b以及第三區(qū)域20c。分別設置多個第一區(qū)域20a、第二區(qū)域20b、和第三區(qū)域20c。多個第一區(qū)域20a、多個第二區(qū)域20b、以及多個第三區(qū)域20c分別是周期性地且沿X-Y平面中的至少一個方向(如,X-軸方向)而重復地設置。多個第一區(qū)域20a、多個第二區(qū)域20b、以及多個第三區(qū)域20c也可分別被沿著Y-軸方向而周期性設置。在該實施例中,第一區(qū)域20a、第二區(qū)域20b、和第三區(qū)域20c的順序是任意的。如圖1中所示,在第二區(qū)域20b中的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之間的距離(第二距離tb)短于第一區(qū)域20a中的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之間的距離(第一距離ta)。第二距離tb短于第三區(qū)20c中的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之間的距離(第三距離tc)。即,tb(綠)〈ta(藍),且tb(綠)<tc(紅)。在這個示例中,第三距離tc短于第一距離ta。即,tb(綠)〈tc(紅)〈ta(藍)。然而,該實施例并不限于此,tc(紅)和ta(藍)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例如,還可能是tb (綠)〈ta (藍)〈tc (紅)。在干涉濾波 器310中,例如,通過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之間的干涉,具有特定波長的光被選擇性地透射,且具有非該特定波長的光被反射。該干涉濾波器310是例如法布里-波羅類型的干涉濾波器。在干涉濾波器310中,上述的選擇波長是基于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之間的光學距離而確定的。例如,如果在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之間所設置的介質是一樣的,則選擇波長基于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之間的距離而變化。如圖1中所示,干涉濾波器310進一步包括中間層23。對于每一個區(qū)域,中間層23的厚度都是不同的。S卩,干涉濾波器310可進一步包括,如,第一間隔層23a和第三間隔層23c。在第一區(qū)域20a中,第一間隔層23a被設置在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之間。在第三區(qū)域20c中,第三間隔層23c被設置在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之間。干涉濾波器310可進一步包括第二間隔層23b。在第二區(qū)域20b中,第二間隔層23b被設置在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之間。然而,在該實施例中,可省略第二間隔層23b。例如,如下文所述,第二距離tb可以是O (零)。第一間隔層23a和第三間隔層23c被包括在中間層23中。在設置第二間隔層23b的情況下,第二間隔層23b被包括在中間層23中。第一間隔層23a、第二間隔層23b、以及第三間隔層23b可相互連續(xù)或相互獨立。在設置第二間隔層23b的情況下,第二間隔層23b的厚度(等于第二距離tb)薄于第一間隔層23a的厚度(等于第一距離ta)。第二間隔層23b的厚度薄于第三間隔層23c的厚度(等于第三距離tc)。因此,可提供具有穩(wěn)定特性的干涉濾波器。干涉濾波器310的特性將在下文描述。因此,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310包括基體11和設置在基體11的主表面Ila上的波長選擇透射層20。波長選擇透射層20包括下側半透射層21、上側半透射層22、以及中間層23。方便起見,波長選擇透射層20的對應于第一區(qū)域20a的那部分被稱為藍色透射濾波器。方便起見,波長選擇透射層20的對應于第二區(qū)域20b的那部分被稱為綠色透射濾波器。方便起見,波長選擇透射層20的對應于第三區(qū)域20c的那部分被稱為紅色透射濾波器。如圖1中所示,在干涉濾波器310中,下側半透射層21包括第一介電膜25和第二介電膜26。第二介電膜26與第一介電膜25相層疊(沿著Z-軸方向)。第二介電膜26的折射率不同于第一介電膜25的折射率。在下文中,假設第二介電膜26的折射率低于第一介電膜25的折射率。上側半透射層22包括第三介電膜27和第四介電膜28。第四介電膜28與第三介電膜27層疊(沿著Z-軸方向)。第四介電膜28的折射率不同于第三介電膜27的折射率。在下文中,假設第四介電膜28的折射率低于第三介電膜27的折射率。在圖1所示示例中,中間層23的折射率低于第一介電膜25 (高折射率膜)和第三介電膜27 (高折射率膜)的折射率。第一介電膜25 (高折射率膜)和第三介電膜27 (高折射率膜)的折射率在550納米(nm)波長下為,例如,約2. 5。第一介電膜25和第三介電膜27由例如TiO2制成。第二介電膜26 (低折射率膜)和第四介電膜28 (低折射率膜)的折射率在550納米(nm)波長下為,例如,約1.46。第二介電膜26和第四介電膜28由例如SiO2制成。因此,在干涉濾波器310中,層疊了具有不同折射率的薄的介電層。如下文所述,干涉濾波器310可用作光循環(huán)層。因此,干涉濾波器310包括包含介電層疊膜(介電多層膜)的至少兩個通用半透射層(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且在這些半透射層之間設置有中間層23。通過改變中間層23的厚度,干涉濾波器310的所透射的顏色被變化為紅、綠和藍的三種顏色。中間層23的厚度具有這樣的關系綠色間隔層厚度(對應于第二距離tb) <紅色間隔層厚度(對應于第三距離tc) <藍色間隔層厚度(對應于第一距離ta)。在干涉濾波器310中,使用了法布里-波羅類型的干涉濾波器的配置。因此,在每一個濾色器(第一到第三區(qū)域20a_20c)中,所透射的顏色的其他部分被基本沒有損失地反射。例如,白光中的紅色分量可被透射通過干涉濾波器的紅色透射濾波器(第三區(qū)域20c)。另一方面,具有藍色和綠色波長分量的光沒有被透射通過第三區(qū)域20c而是被反射。例如,被反射的綠色光在干涉濾波器310和例如與干涉濾波器310相組合的反射層之間被多次反射。一旦到達綠色透射濾波器(第二區(qū)域20b),則該綠色光被從第二區(qū)域20b發(fā)射出去。入射到紅色透射濾波器(第三區(qū)域20c)的綠色光和藍色光在干涉濾波器310和反射層之間被多次反射,并分別從第二區(qū)域20b和第一區(qū)域20a被發(fā)射出去。在吸收型的濾色器中,入射到紅色吸收層的藍色光和綠色光在紅色吸收層中被吸收并損失。通過將吸收類型的濾波器和干涉濾波器310相組合,光被循環(huán)且被充分地使用。例如,在吸收類型的濾色器中,光的2/3損失。反之,吸收類型濾波器和干涉濾波器310可被設置為使得光在入射到吸收類型濾波器之前通過干涉濾波器310。這可實現(xiàn)基本無損失的狀態(tài)。因此,可實現(xiàn)基本三倍于吸收類型濾波器中的效率的效率。如圖1中所示,干涉濾波器310可進一步包括被設置在上側半透射層22上的外涂層29。通過設置外涂層29,例如,干涉濾波器310的上表面的平坦度被改進。此處,外涂層29按需設置,且在一些情況下可被省略。通過設置外涂層29,可在干涉濾波器310的上表面上更容易地形成各種設備。 在圖1中所不的不例中,設置了兩個第一介電膜25,且在這兩個第一介電膜25之間設置了一個第二介電膜26。然而,在該實施例中,第一介電膜25和第二介電膜26的數(shù)量是任意的。例如,可設置多個第一介電膜25和多個第二介電膜26,且這些介電膜被相互層疊??蛇x地,可設置一個第一介電膜25和一個第二介電膜26。進一步,在這個示例中,設置了兩個第三介電膜27,且在這兩個第三介電膜27之間設置了一個第四介電膜28。然而,在該實施例中,第三介電膜27和第四介電膜28的數(shù)量是任意的。例如,可設置多個第三介電膜27和多個第四介電膜28,且這些介電膜被相互層疊??蛇x地,可設置一個第三介電膜27和一個第四介電膜28。在下文中,描述了干涉濾波器的示例性特性。圖2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的配置的示意剖視圖。如圖2中所示,在根據(jù)該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311中,下側半透射層21包括一個第一介電膜25和一個第二介電膜26。進一步,上側半透射層22包括一個第三介電膜27和一個第四介電膜28。在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之間,設置了中間層23。在這個不例中,在第一介電膜25和第三介電膜27之間設置了中間層23。在第一介電膜25和中間層23之間設置了第二介電膜26。在第三介電膜27和中間層23之間設置了第四介電膜28。第一介電膜25和第三介電膜27的反射率(波長550nm)是例如2. 5。第一介電膜25和第三介電膜27的厚度(沿Z軸)是例如53. 5nm。第二介電膜26和第四介電膜28的反射率(波長550nm)是例如1. 46。第二介電膜26和第四介電膜28的厚度是例如91. 6nm。這些層的厚度被調整以使等于例如NTSC中的綠色主導波長(535nm)的四分之一波長的光學距離。中間層23的折射率為例如2. 5。通過改變中間層23的厚度t0,干涉濾波器311的光學特性被改變。圖3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水平軸表示波長λ (nm)。垂直軸表示干涉濾波器311的透射率Tr。這個圖示出當中間層的厚度t0是Onm、12nm、84nm、107nm、134nm、和178nm時,透射率Tr的波長依賴性。圖中的數(shù)字值表示中間層的厚度to。當中間層23的厚度t0是Onm或107nm時,干涉濾波器311透射綠色光。當厚度t0是12nm或134nm時,干涉濾波器311透射紅色光。當厚度t0是84nm或178nm時,干涉濾波器311透射藍色光。因此,所透射的波長隨著中間層23的厚度t0而變化。此處,在實際制造干涉濾波器311時,中間層23的厚度tO由于制造變化而被變化。如果厚度tO被改變過度,則干涉濾波器311的特性偏離期望的特性。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著眼于在干涉濾波器311的實際應用中所發(fā)生的這個問題。在下文中,描述了中間層23的厚度的變化和光學特性的變化之間的示例關系。圖4示出中間層23的厚度的示例性變化。水平軸表示中間層23的厚度tO。垂直軸表示概率密度f。如圖4中所示,中間層23的厚度tO例如被歸一地分布在中心值μ周圍,標準偏差為σ。在下文中,基于這個歸一分布的假設,描述了計算干涉濾波器311的特性的示例性結果。在這個計算中,假設由于制造變化,厚度to被歸一地分布,其標準偏差O為中心值μ的10%。在通過例如CVD (化學氣相沉積)形成中間層23的情況下,這個假設對應于厚度to的平面內變化。圖5A到5C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圖5A、圖5B、和圖5C對應于其中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中心值μ ( μ m)分別是134nm(紅色),107nm(綠色)、以及84nm(藍色)的情況。這些附圖是CIE色度圖,示出當tO在中心值μ 土 σ (10%)的范圍內變化時所透射的光的顏色。如圖5Α到5C中所示,如果厚度t0被改變±10%,顏色被極大地改變。例如,在土 10%的分布的情況下,紅色和綠色被在所有顏色上變化。即,通過將厚度to變化至這個程度,干涉濾波器的特性被轉變?yōu)椴黄谕奶匦?。在圖5A到5C中,示出了中間層23的厚度t0的變化。然而,實際上,也構想了由于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的厚度變化而引起的光學特性的變化。然而,作為計算的結果,已經(jīng)證明了中間層23的厚度的變化的影響遠大于下側半透射層21和上側半透射層22的厚度變化的影響。為了獲得具有穩(wěn)定特性的濾色器,本發(fā)明的發(fā)明人已經(jīng)研究了一種配置,其中當中間層23的厚度t0被變化時光學特性的變化變小。綠色透射濾波器具有透射光峰值位于約535nm處的透射光譜。在紅色和藍色透射光譜中,峰值出現(xiàn)在長波長側或短波長側。反之,綠色投射濾波器具有在有高能見度的部分中的峰值。例如,在藍色透射濾波器中,如果厚度tO被變薄,透射峰值被偏移至短波長。在這個情況下,在色度圖中,色度仍在藍色周圍。S卩,在藍色透射濾波器中,在其中厚度to被變薄的情況下,色彩的變化較小。例如,在紅色透射濾波器中,如果厚度tO被變厚,該顏色沒有被顯著地自紅色變化。然而,在如圖5A中所示地t0=134nm的情況下,在短波長側(約400nm)的透射較高。通過使得厚度t0變厚,這個部分被偏移至藍色側。因此,藍色側的變化也發(fā)生。反之,綠色投射濾波器具有在有高能見度的部分中的峰值。該峰值隨著厚度tO的變化而偏移。因此,色彩變化較大。此處,綠色透射濾波器中的中間層23可被設置為薄的。這可抑制由于中間層23的厚度t0的變化引起的色彩的變化。在這個實施例中,例如,在綠色透射濾波器中沒有設置中間層23。即,在綠色透射濾波器中t0=0nm。因此,由于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變化引起的色彩的變化不發(fā)生。圖6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示圖。如圖6中所示,當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中心值μ是Onm和107nm時,獲得綠色的透射特性。即,透射率Tr的峰值出現(xiàn)在約535nm的波長λ處。圖7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示圖。這個圖是示出當中心值是Onm和107nm時與厚度tO的±10%的變化相關聯(lián)的顏色的變化的色度圖。當中心值μ是107nm時,如果厚度tO被變化±10%,顏色被顯著地變化。該顏色被在從紅色到藍色的較寬范圍內變化。反之,當中心值μ是Onm時,由于制造變化引起的厚度tO的變化也沒有發(fā)生。因此,沒有顏色的變化。在這個實施例中,綠色透射濾波器中的中間層23的厚度tO被設置為薄于紅色透射濾波器和藍色透射濾波器中的厚度to。特定地,例如,在綠色透射濾波器中沒有設置中間層23。因此,可抑制綠色透射濾波器中的顏色變化。如從圖6中所見,除綠色以外的波長區(qū)域中的透射率Tr,對于t0=0nm高于對于t0=107nm。因此,對于t0=0nm的色域小于對于t0=107nm的色域。然而,沒有中間層23的配置具有對于厚度to的變化的高穩(wěn)健性。圖8A和8B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圖8A示出當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中心值μ是134nm (紅色)時,透射率Tr的波長依賴性。這個圖中示出的特性與圖3中所示的特性一樣。圖SB是示出當中心值μ是134nm且厚度tO被變化土 10%時的顏色的變化的色度圖。如圖8A中所示,當中心值μ是134nm時,獲得了良好的紅色透射光譜。如圖8B中所示,在其中中間層23的厚度tO被變薄時(減少,用-表示)的情況下,顏色變化發(fā)生至該綠色區(qū)域。另一方面,在其中厚度tO被制為厚于134nm時(加,用+表示),顏色變化發(fā)生至藍色區(qū)域。這歸因于在短波長側(約400nm)上的透射率Tr與圖8A中所示的一樣高。通過使得厚度to變厚,這個部分被偏移至藍色側。因此,在其中厚度to是134nm的情況下,由于厚度tO的變化引起藍色光被透射。這使得顏色變藍。圖9A和9B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圖9A示出當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中心值μ是12nm (紅色)時,透射率Tr的波長依賴性。這個圖中示出的特性與圖3中所示的特性一樣。圖9B是示出當中心值μ為12nm且厚度tO被變化土 10%時的顏色的變化的色度圖。如圖9A中所示,當中心值μ為12nm時,獲得了良好的紅色透射光譜。如圖9B中所示,即使當中間層23的厚度tO被變化±10%時,顏色變化是非常小的。在這個實施例中,紅色透射濾波器中的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中心值μ被設置為12nm。在± 10%變化的情況下,厚度tO是大于等于10. 8nm且小于等于13. 2nm。在厚度tO變化的情況下,這可減少顏色的改變。在這個實施例中,在綠色透射濾波器中沒有設置中間層23。S卩,厚度t0=0nm。在該紅色透射濾波器中,中間層23的厚度tO被設置為12nm。因此,對應于535nm的綠色的中間層23的厚度tO是Onm。對應于610nm的紅色的中間層23的厚度tO是12nm。S卩,厚度tO的12nm的變化對應于所透射的光的中間波長的75nm的偏移。例如,在其中厚度to被變薄1. 2nm, S卩,12nm的10%的情況下,寬泛地說,紅色被向短波長側偏移達綠色和紅色之間的波長差異的10%。反之,在紅色透射濾波器中的中間層23的厚度tO被設置為134nm的情況下,如果中間層23被變薄10% (即,13. 4nm),厚度tO變?yōu)?20. 6nm。另一方面,等于107nm的tO對應于綠色。因此,在厚度tO是134nm的情況下,變薄10%對應于朝較短波長偏移達綠色和紅色之間的差異的1/4。因此,為了減少顏色變化,在紅色透射濾波器中,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中心值μ被優(yōu)選地設置為12nm。圖10A和10B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圖10A是示出當中心值μ是84nm (藍色)時與厚度tO的±10%的變化相關聯(lián)的顏色的變化的色度圖。圖10B是示出當中心值μ是76nm時與厚度tO的±10%的變化相關聯(lián)的顏色的變化的色度圖。如圖10A中所示,當中心值μ是84nm (藍色)時,如果厚度tO被變化±10%,顏色被顯著地變化。此處,已經(jīng)證明了當厚度to被偏移至加(+ )側和被變化至減(_)側時色彩變化的情況是不同的。即,在其中厚度to被偏移至加側的情況下,顏色的變化非常大。反之,在其中變化至減側的情況下,顏色的變化非常小。即,當厚度to變化時,變薄的變化并不導致較大的顏色變化。其原因如下。在藍色透射頻譜中,即使當厚度to變薄且透射峰值被偏移至更短的波長,可見度在藍色波長區(qū)域中較低。因此,已經(jīng)證明了,例如在藍色透射濾波器中,朝較短波長的偏移并不被感知為較大的顏色變化。在該實施例中,藍色透射濾波器中的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目標值被設置為小于與NTSC的藍色主波長相對應的厚度。特定地,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目標值優(yōu)選被設置為小于對應于藍色主波長470nm的厚度。因此,可減少藍色透射濾波器中的顏色變化。例如,對應于NTSC的藍色的厚度tO是84nm。中心值μ被設置為其90%的值(76nm)。如圖10B中所示,當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中心值μ是76nm時,即使厚度tO被變化±10%,顏色的變化較小。因此,通過將中間層23的目標厚度to設置為小于與NTSC的藍色對應的厚度,可抑制與中間層23的目標厚度tO的變化相關聯(lián)的顏色變化。即,對應于藍色透射濾波器中的中間層23的厚度的目標波長值Bt被設置為短于NTSC的藍色的波長(470nm)o在紅色透射濾波器也是,構思了自紅色波長偏移目標波長值的設計。例如,紅色透射濾波器中的中間層23的厚度的目標值被從與NTSC的紅色對應的厚度的目標值偏移至加偵U。然后,期待的是在厚度to的變化下可抑制顏色變化。然而,如圖8A和8B中所示,在其中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中心值μ被設置為134nm附近的情況下,透射率Tr在紫外范圍中也高。因此,如果厚度tO的目標值被偏移至加側,藍色區(qū)域中的透射率Tr增加。然后,顏色偏離目標紅色。反之,如圖9A和9B中所示,在其中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中心值μ被設置為12nm附近的情況下,透射率Tr在紫外范圍中較低。因此,即使目標厚度tO被設置到加側,顏色與紅色的偏離較小。然而,通過將厚度tO的中心值μ從134nm改變至12nm,抑制顏色變化的效果大于通過將厚度to偏離目標值而抑制顏色變化的效果。因此,對于紅色透射濾波器,厚度to優(yōu)選地被設置為12nm。對于綠色,其可見度較高,在厚度tO被變化至加側和減側的兩種情況中,顏色的變化都是較大的。對于藍色透射濾波器,描述了在間隔層23 (第一間隔層23a)的厚度的變化情況下,光學特性的示例性模擬結果。在下文中,藍色的目標峰值波長被設置為NTSC的標準藍色,470nm (用入,。表示)。具有在這個波長的峰值的透射濾波器的光學距離U。(厚度和折射率的乘積)被表達為Lb()=Xby4,結果是117. 5nm。在這個示例中,在470nm處的間隔層23的折射率被設置為1. 40。此處,對應于470的峰值波長的第一間隔層23a的厚度為84nm(=117.5/4)。在這個模擬中,第一間隔層23a的厚度的中心值μ不僅被設置為84nm,還可被變化為92nm、76nm、67nm、和59nm。對于中心值μ,假設相關聯(lián)的厚度隨著±10%的標準變化而變化。在這樣的厚度變化下獲得的色度被確定。基于這個結果,確定了與NTSC的藍色的色度坐標(O. 14,0. 08)的色差ΔE的變化。因此,對于每一個中心值μ ,確定了落在前述色差ΛΕ的范圍內的入射。從這個結果,在每一個厚度變化下(在這個示例中,是±10%的標準變化),確定了發(fā)生在90%入射處的色差的最大值Λ Em。圖11是示出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示圖。
      在圖11中,水平軸表示在第一間隔層23a的厚度的中心值μ處的透射峰值的波長λρ(ηΠι)。垂直軸表示在中心值μ周圍±10%標準偏離的厚度變化下發(fā)生在90%入射處的色差的最大值ΔΕι 。如從圖11中所見的,在其中第一間隔層23a的中心值μ為84nm的情況下,在中心值μ處的透射峰值的波長λρ為470nm(如所設計的)。此處,最大的色差AEm是O. 23。SP,當中心值μ是84nm時,由于厚度變化,在90%入射處的特性自NTSC的藍色的色度被偏移一個色差ΔΕ,該。反之,在其中第一間隔層23a的中心值μ是76nm的情況下,波長λ ρ為約450nm。此處,最大的色差AEm是約O. 05,這是非常小的。S卩,如果中心值μ被設置為76nm,透射峰值的波長入1)被稍微偏移目標值47011111。然而,即使在厚度變化的情況下,在90%入射處的特性使得和NTSC的藍色的色度的色差Λ E被限制為O. 05。另一方面,當厚度的中心值μ為92nm時,最大色差Λ Em為O. 45。因此,顏色變化
      非常大。當厚度的中心值μ為67nm時,最大色差AEm為O. 06。當中心值μ為59nm時,最大色差ΔEm為O. 15。小于76nm的中心值μ的最大色差AEm的增加是非常小的。然而,如果中心值μ過分小,透射峰值的波長λ ρ和470nm的目標之間的差異會過分大。如上所述,當波長為NTSC的藍色(470nm)時,如果沒有厚度變化,通過將厚度的中心值μ設置為84nm而獲得目標顏色特性。然而,如上所述,如果存在厚度變化,厚度的中心值被設置為76nm。然后,獲得了與NTSC的藍色的色差的變化較小的顏色。進一步,獲得了接近于NTSC的藍色的波長(470nm)的峰值波長λ p (450nm)。因此,考慮到第一間隔層23a的厚度具有變化的實際條件來說,厚度的中心值被從470nm偏移至450nm。然后,當存在厚度變化時,獲得了接近于目標顏色的實際特性。此處,考慮到450nm的值落在470nm的90%以內,中心值μ優(yōu)選地被設置為大于或等于與目標波長(470nm)的90%的波長對應的值。
      上述示例涉及其中間隔層23的折射率為1. 40的情況。然而,上述研究結果也可應用于其他折射率的情況。即,第一間隔層23a的光學距離Lb。(第一距離tb和第一間隔層23a的折射率的乘積)的中心值被設置為大于或等于117. 5nm (即,470nm/4)的90% (BP,105. 8nm)且小于117. 5nm。因此,當由于例如制造變化引起厚度的變化時,在維持最佳顏色的同時獲得了具有較小變化的實際特性。在該實施例中,在第一區(qū)域20a中的第一距離ta和第一間隔層23a的折射率的乘積被設置為大于等于105. 8nm且小于117. 5nm。因此,例如,在具有厚度變化的實際情況中,可易于獲得目標藍色。圖12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的配置的示意剖視圖。如圖12中所示,在根據(jù)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312中,綠色透射濾波器不包括中間層23。S卩,中間層23的厚度tO被設置為Onm。S卩,在第二區(qū)域20b中,下側半透射層21與上側半透射層22相接觸。在圖12所示示例中,與圖1中一樣,中間層23的折射率低于第一介電膜25 (高折射率膜)和第三介電膜27 (高折射率膜)的折射率。在該紅色透射濾波器中,例如,中間層23的厚度tO被設為“次厚于Onm的厚度”。這是由于,如上所述,相 比藍色透射濾波器,在厚度to的偏差下,紅色透射濾波器具有較大的顏色變化。特定地,厚度to被設置為例如約12nm。因此,紅色透射濾波器中的中間層23被設置為不到134nm,而是更薄的12nm。在厚度tO變化的情況下,這可減少顏色的改變。因此,在紅色透射濾波器中,厚度tO優(yōu)選地被設置為12nm。在藍色透射濾波器中,中間層23的厚度tO被設置為“次厚于紅色透射濾波器中的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厚度”。特定地,厚度tO被設置為約84nm。此處,在藍色透射濾波器中,在其中厚度to偏離至減側的情況下顏色變化較小,且在偏離至加側的情況下顏色變化較大。因此,藍色透射濾波器中的中間層23的厚度tO的目標值優(yōu)選地被設置為小于與NTSC的藍色相對應的厚度。在其中厚度tO偏離至加側的情況下,這可減少顏色變化。因此,可減少總體的顏色變化。S卩,第二距離tb (綠色)為O。第三距離tc (紅色)為約12nm。第一距離ta (綠色)在從約76nm到約84nm范圍內。即,厚度tO被設置為滿足tb (綠色)〈tc (紅色)〈ta (藍色)的關系。通過根據(jù)該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312,可提供具有穩(wěn)定特性的干涉濾波器。圖13A至圖13C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可選干涉濾波器的配置的示意剖視圖。圖13A到13C分別示出在第一到第三區(qū)域20a_20c中的波長選擇透射層的配置。如13A到13C中所示,在根據(jù)該實施例的可選干涉濾波器313中,下側半透射層21包括彼此層疊的兩個第一介電膜25和兩個第二介電膜26。進一步,上側半透射層22包括彼此層疊的兩個第三介電膜27和兩個第四介電膜28。中間層23與第二介電膜26和第四介電膜28相接觸。在該示例中,中間層23的折射率高于第二介電膜26 (低折射率膜)和第四介電膜28 (低折射率膜)的折射率。第一到第四介電膜25、26、27、和28的折射率和厚度與參考例如,干涉濾波器311所描述的那些一樣。如圖13A中所示,第一區(qū)域20a的中間層23的厚度(即,第一距離ta)是約138nm。如圖13B中所示,在第二區(qū)域20b中,沒有設置中間層23,且第二距離tb為O。如圖13C中所示,第三區(qū)域20c的中間層23的厚度(即,第三距離tc)是約27nm。圖14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可選干涉濾波器的特性的圖。如圖14中所示,干涉濾波器313獲得了在第一區(qū)域20a、第二區(qū)域20b、以及第三區(qū)域20c分別透射藍色、綠色、和紅色的良好特性。通過干涉濾波器313,也可提供具有穩(wěn)定特性的干涉濾波器。(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涉及顯示設備。圖15是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配置的示意剖視圖。如圖15中所示,根據(jù)實施例的顯示設備110包括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如,干涉濾波器310)、波長選擇吸收層40、以及光控制層50。波長選擇吸收層40與基體11層疊。光控制層50與基體11層疊。在這個示例中,光控制層50被設置在干涉濾波器310的波長選擇透射層20和波長選擇吸收層40之間。光控制層50是例如由液晶層制成的。光控制層50控制通過第一區(qū)域20a、第二區(qū)域20b和第三區(qū)域20c中每一個的光的強度。除了液晶,光控制層50還可由例如基于MEME(微機電系統(tǒng))的機械快門制成。因此,在該實施例中,光控制層50的配置是任意的。波長選擇吸收層40 包括藍色第一吸收層40a、綠色第二吸收層40b、以及紅色第三吸收層40c。第一吸收層40a包括從沿Z-軸(與主表面Ila垂直的方向)看來覆蓋第一區(qū)域20a的部分。第二吸收層40b包括從Z軸方向看來與第二區(qū)域20b重疊的部分。第三吸收層40c包括從Z軸方向看來與第三區(qū)域20c重疊的部分。圖16A和圖16B是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設備的一部分的特性的圖。這些圖示出波長選擇吸收層40的特性。圖16A示出透射光譜。圖16B示出吸收光譜。在這些圖中,水平軸表示波長λ。圖16Α的垂直軸表示透射率Tr。圖16Β的垂直軸表不吸收率Ab。第一波長帶λ a、第二波長帶λ b、和第三波長帶λ c分別對應于藍色波長帶、綠色波長帶、和紅色波長帶。如圖16Α所示,第一吸收層40a、第二吸收層40b、和第三吸收層40c具有分別在第一波長帶Xa、第二波長帶Xb、和第三波長帶λ c中的較高光透射率Tr。第一吸收層40a、第二吸收層40b、和第三吸收層40c分別是藍色、綠色、和紅色的吸收類型的濾色器。如圖16B中所示,第一吸收層40a對于第一波長帶λ a中的光的吸收率Ab低于第一吸收層40a對除第一波長帶λ a的可見光波長帶中的光的吸收率Ab。第二吸收層40b對于第二波長帶Xb的光的吸收率Ab低于第二吸收層40b對除第二波長帶Xb的可見光波長帶中的光的吸收率Ab。第三吸收層40c對于第三波長帶λ c的光的吸收率Ab低于第三吸收層40c對于除第三波長帶λ c的可見光波長帶中的光的吸收率Ab。根據(jù)第一實施例而描述的波長選擇透射層20和具有如圖16A和16B所不出的特性的波長選擇吸收層40被層疊。因此,如下文所述,增加了光利用率。進一步描述了圖15中所示的顯示設備110的示例。主襯底10包括基體11、波長選擇透射層20、以及電路層30。電路層30設置在波長選擇透射層20上。即,波長選擇透過層20設置在基體11和電路層30之間。電路層30包括多個像素區(qū)域。在本示例中,電路層30包括第一像素區(qū)域30a、第二像素區(qū)域30b、和第三像素區(qū)域30c。如沿Z-軸方向所見的,第一像素區(qū)域30a、第二像素區(qū)域30b、和第三像素區(qū)域30c各自包括與第一區(qū)域20a、第二區(qū)域20b、和第三區(qū)域20c重疊的部分。如圖15中所示,在這個示例中,設置了與主襯底10的主表面11相對的對向襯底12。在該對向襯底12的對向主表面12a (與主表面Ila相對的表面)上,設置了波長選擇吸收層40。波長選擇吸收層40包括第一吸收層40a、第二吸收層40b、以及第三吸收層40c。第一吸收層40a包括例如從Z軸方向觀察時與第一像素電極31a重疊的部分。第二吸收層40b包括例如從Z軸方向觀察時與第二像素電極31b重疊的部分。第三吸收層40c包括例如從Z軸方向觀察時與第三像素電極31c重疊的部分。在這個示例中,光控制層50被設置在波長選擇吸收層40和主襯底10之間。對電極13被設置在波長選擇吸收層40和光控制層50之間。對電極13被設置在波長選擇吸收層40上,該波長選擇吸收層40被設置在對向襯底12的對向主表面12a上??蛇x地,波長選擇吸收層40可被設置在主襯底10上。波長選擇吸收層40可被設置在電路層30和波長選擇透射層20之間。圖17是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配置的示意剖視圖。這個圖示出了主襯底10的示例配置的放大的示圖。如圖17中所不,設置了第一間隔層23a和第三間隔層23c。盡管在圖17中不出了第二間隔層23b,可省略該第二間隔層23b。如圖17中所示,除了第一到第三像素電極31a、31b和31c之外,電路層30還包括第一到第三開關元件32a、32b、和32c。第一到第三開關元件32a_32c分別連接至第一到第三像素電極31a_31c。第一到第三開關元件32a-32c由晶體管(如,薄膜晶體管)制成。特定地,第一開關兀件32a包括第一柵極33a、第一半導體層34a、第一信號線側端部分35a、和第一像素側端部分36a。第二開關元件32b包括第二柵極33b、第二半導體層34b、第二信號線側端部分35b、和第二像素側端部分36b。第三開關元件32c包括第三柵極33c、第三半導體層34c、第三信號線側端部分35c、和第三像素側端部分36c。第一至第三柵極33a_33c與例如掃描線(未示出)連接。第一至第三信號線側端部分35a-35c分別與例如多個信號線(未示出)連接。柵極絕緣膜37設置在第一柵極33a和第一半導體層34a之間,第二柵極33b和第二半導體層34b之間,以及第三柵極33c和第三半導體層34c之間。第一至第三半導體層34a_34c由諸如非晶硅或多晶硅之類的半導體制成。第一信號線側端部分35a是第一開關元件32a的源極和漏極中的一個。第一像素側端部分36a是第一開關元件32a的源極和漏極中的另一個。第二信號線側端部分35b是第二開關元件32b的源極和漏極中的一個。第二像素側端部分36b是第二開關元件32b的源極和漏極中的另一個。第三信號線側端部分35c是第三開關元件32c的源極和漏極中的一個。第三像素側端部分36c是第三開關元件32c的源極和漏極中的另一個。第一至第三像素側端部分36a_36c分別電連接至第一到第三像素電極31a_31c。電路層30還可包括輔助電容線,未示出。電路層30還可包括用于控制開關元件的操作的控制電路。
      例如,通過連接至每一個像素電極(第一到第三像素電極31a_31c)的開關元件(第一到第三開關元件32a-32c),為像素電極提供所期望的電荷。電壓被施加在每一個像素電極和相對電極13之間。電壓(如,電場)被施加給光控制層50。響應于所施加的電壓(如,電場),改變了光控制層50的光學特性。因此,改變了每一個像素的透射率,且顯示被執(zhí)行。在其中光控制層50由液晶層制成的情況下,響應于所施加的電壓(如,電場),改變了液晶層中液晶分子的取向。響應于取向的變化,液晶層的光學特性(包括雙折射率、旋光強度、散射性質、衍射性質、以及吸收性質中的至少一個)被變化。如圖15所不,在本不例中,進一步設置第一偏光層61和第二偏光層62。主襯底10、波長選擇吸收層40、和光控制層50被置于第一偏光層61和第二偏光層62之間。因此,光控制層50(液晶層)中的光學特性的變化被轉換成光透射率的變化,且顯示被執(zhí)行。偏光層的位置是任意的。此處,對電極13可設置在主襯底10上。在這種情況下,例如,包含平行于X-Y平面的分量的電場被施加到光控制層50并改變光控制層50的光學特性。如圖15所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顯示設備110還包括照明單元70。照明單元70使照明光70L入射到波長選擇透射層20,沿著從波長選擇透射層20朝向波長選擇吸收層40的方向。照明單元70包括例如光源73、光波導71、光反射層72、以及行進方向改變部分74。光波導71是由例如透明的丙烯酸樹脂制成的。光源73產(chǎn)生光。光源73是基于例如半導體發(fā)光兀件(例如,LED)的。光源73被放置在例如光波導71的側表面上。光波導71被放置在照明反射層72和主襯底10之間。光源73中所產(chǎn)生的光被注入光波導71。光在光波導71中被傳播同時經(jīng)受例如,全反射。行進方向改變部分74改變在光波導71中傳播的光的行進方向并有效地將光注入主襯底10。行進方向改變部分74是由具有凹凸形狀的結構本體(諸如凹槽)制成的。例如,通過行進方向變化部分74而被改變行進方向的光的一部分向著主襯底10行進。此處,從照明單元70的光源73發(fā)射出來的光可在基體11中傳播,且所傳播的光可被注入波長選擇透射層20。圖15中所示的顯示設備110是使用法布里-波羅類型的干涉濾波器的液晶顯示設備。在該顯示設備110中,從光源73被注入光波導71的光在光波導71和空氣之間的界面處被全反射。全反射發(fā)生在光波導71的上側和下側界面處。因此,光在光波導71中被傳播。如果在光波導71中行進的光入射在行進方向變化部分74 (諸如突出)上,則全反射的條件被違反。在行進方向變化部分74處被反射的光LI的行進方向被變化至顯示表面?zhèn)?相對襯底12側)。光LI中的特定顏色分量的光被透射穿過例如波長選擇透射層20的第一區(qū)域20a。此處,如果第一像素區(qū)域30a中的光控制層50被置于透射狀態(tài)中,光被從該顯示表面發(fā)射出去。光LI中的其他顏色分量的光不可通過第一區(qū)域20a而被透射,而是由第一區(qū)域20a中的波長選擇透射層20所反射并被注入光波導71。這個被反射的光L2由照明反射層72所反射并在波長選擇透射層20和照明反射層72之間重復多次反射。在能透射具有光L2的波長的光的區(qū)域(如,第二區(qū)域20b)中,光L2被透射通過例如第二區(qū)域20b。如果第二像素區(qū)域30b中的光控制層50被置于透射狀態(tài)中,光被從該顯不表面發(fā)射出去。因此,在顯示設備110中,通過使用波長選擇透射層20,光利用效率較高。
      S卩,到達波長選擇吸收層40的光已經(jīng)被透射通過波長選擇透射層20。此處,其波長特性已經(jīng)適配于波長選擇吸收層40的吸收特性。因此,使得被波長選擇吸收層40所吸收的光分量低于沒有波長選擇透射層20的情況。因此,可抑制光損失。進一步,即使波長選擇吸收層40的吸收率Ab較低,也可實現(xiàn)期望的顏色特性(如,顏色再現(xiàn)性)。在顯示設備110中,使用了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如,干涉濾波器310)。此處,即使中間層23的厚度tO被變化,也抑制了光學特性的變化(顏色變化)。因此,可提供具有穩(wěn)定特性和減少的功耗的顯示設備。圖18是示出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配置的示意剖視圖。如圖18中所示,顯示設備111使用例如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干涉濾波器312或313作為干涉濾波器。S卩,未提供第二間隔層23b,且第二距離tb被設置為O。因此,可提供具有穩(wěn)定特性和減少的功耗的顯示設備。根據(jù)該實施例的顯示設備可被應用作為個人計算機的顯示器和小型TV設備的顯示設備。特定地,在電池供電的設備中,所期望的是功耗的減少。通過使用根據(jù)該實施例的顯示設備,可減少背光的功耗。這可對于減少的功耗做出貢獻。根據(jù)各實施例,提供了具有穩(wěn)定特性的干涉濾波器和顯示設備。已參考諸示例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然而,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不限于這些示例。例如,只要本領域技術人員通過從常規(guī)現(xiàn)有的配置中選擇而可類似地實現(xiàn)本發(fā)明并獲得類似效果,則諸如包括在干涉濾波器中基體、波長選擇透射層、下側半透射層、上側半透射層、中間層、介電膜、以及間隔層,和包括在顯示設備中的波長選擇吸收層、電路層、像素電極、開關元件、光控制層、 相對襯底、以及照明單元之類的各組件的任何特定配置均落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 此外,具體示例的任何兩個或更多個組件可在技術可行性的程度內組合在一起,并且被包括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達包含本發(fā)明主旨的程度。此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適當?shù)匦薷牟崿F(xiàn)以上本發(fā)明諸實施例中描述的干涉濾波器和顯示設備。如此修改的所有干涉濾波器和顯示設備也包含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只要它們落在本發(fā)明的精神中。在本發(fā)明精神范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構想各種其他變體和修改,并且應當理解,這些變體和修改也涵蓋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盡管已描述了特定實施例,但這些實施例僅作為示例而呈現(xiàn),并且不旨在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實際上,本文中所描述的新穎實施例可以各種其他形式來體現(xiàn);此外,可作出以本文中所描述的實施例的形式的各種省略、替代和改變,而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效方案旨在覆蓋落入本發(fā)明的范圍和精神的這些形式或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干涉濾波器,包括 包含主表面的基體; 設置在所述主表面上的下側半透射層;以及 設置在所述下側半透射層上的上側半透射層, 所述基體、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形成第一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藍光、形成第二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綠光、并且形成第三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紅光,所述第一區(qū)域、所述第二區(qū)域、和所述第三區(qū)域被配置在與所述主表面平行的平面中,且 所述第二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短于所述第一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且短于所述第三區(qū)域中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短于所述第一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為零。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為大于等于10. 8納米且小于等于13. 2納米。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為大于等于76納米且小于等于84納米。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濾波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一間隔層,被設置在所述第一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以及 第三間隔層,被設置在所述第三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濾波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一間隔層,被設置在所述第一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 所述第一區(qū)域中的所述距離和所述第一間隔層的折射率的乘積為大于等于105. 8納米并小于117. 5納米。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濾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體、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形成了多個所述第一區(qū)域、多個所述第二區(qū)域、和多個所述第三區(qū)域,且 所述多個第一區(qū)域、所述多個第二區(qū)域、和所述多個第三區(qū)域被沿著所述平面中的至少一個方向而周期性設置。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包括 第一介電膜;以及 第二介電膜,其與所述第一介電膜層疊且具有與所述第一介電膜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電膜包括TiO2,且 所述第二介電膜包括Si02。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濾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側半透射層包括 第三介電膜; 第四介電膜,其與所述第三介電膜層疊且具有與所述第三介電膜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
      1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濾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側半透射層中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介電膜和所述第二介電膜,且所述多個第一介電膜和所述多個第二介電膜被交替層疊。
      13.一種顯示設備,包括 干涉濾波器,包括 包含主表面的基體; 設置在所述主表面上的下側半透射層;以及 設置在所述下側半透射層上的上側半透射層, 所述基體、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形成第一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藍光、形成第二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綠光、并且形成第三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紅光,所述第一區(qū)域、所述第二區(qū)域、和所述第三區(qū)域被配置在與所述主表面平行的平面中,且 所述第二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短于所述第一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且短于所述第三區(qū)域中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 與所述基體層疊的波長選擇吸收層;以及 與所述基體層疊的光控制層, 所述波長選擇吸收層包括 藍色第一吸收層,包括沿著垂直于所述主表面的第一方向看與所述第一區(qū)域重疊的部分; 綠色第二吸收層,包括沿著所述第一方向看與所述第二區(qū)域重疊的部分; 紅色第三吸收層,包括沿著所述第一方向看與所述第三區(qū)域重疊的部分,且 所述光控制層控制通過所述第一區(qū)域、第二區(qū)域和第三區(qū)域中每一個的光的強度。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層包括液晶層。
      15.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短于所述第一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
      16.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為零。
      17.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一間隔層,被設置在所述第一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以及 第三間隔層,被設置在所述第三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
      18.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第一間隔層,被設置在所述第一區(qū)域中的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和所述上側半透射層之間, 所述第一區(qū)域中的所述距離和所述第一間隔層的折射率的乘積為大于等于105. 8納米并小于117. 5納米。
      19.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區(qū)域、所述第二區(qū)域、和所述第三區(qū)域分別被設置有多個,且所述多個第一區(qū)域、所述多個第二區(qū)域、和所述多個第三區(qū)域被沿著所述平面中的至少一個方向而周期性設置。
      20.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側半透射層包括 第一介電膜;以及 第二介電膜,其與所述第一介電膜層疊且具有與所述第一介電膜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干涉濾波器和顯示設備。根據(jù)一個實施例,干涉濾波器包括基體、下部半透明層、以及上部半透明層?;w包括主表面。下側半透射層設置在主表面上。上側半透射層設置在下側半透射層上?;w、下側和上側半透射層形成第一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藍光、形成第二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綠光、并且形成第三區(qū)域以選擇性透射紅光,這些區(qū)域被配置在與主表面平行的平面中。第二區(qū)域中的下側半透射層和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短于第一區(qū)域中的下側半透射層和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也短于第三區(qū)域中下側半透射層和上側半透射層之間的距離。
      文檔編號G02B5/28GK103033866SQ20121021613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28日
      發(fā)明者永戶一志, 宮崎崇, 中井豐, 山口 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芝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