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雜散光的投影裝置及方法
【專利摘要】本公開涉及減少雜散光的投影裝置及方法。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投影裝置,具有影像光束及暗態(tài)光,其特征在于包括鏡頭模組、聚光元件以及遮光元件,其中所述聚光元件會聚所述影像光束而進入所述鏡頭模組,所述遮光元件設置在所述鏡頭模組及所述聚光元件之間,以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
【專利說明】減少雜散光的投影裝置及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投影裝置之領域。特別是,本發(fā)明涉及利用機構件模具成型而改善投影的雜散光現象的投影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數字光學處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DLP)投影機是一種特殊光源調變方式的投影顯示器,是由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TI)所發(fā)展出來的新型投影系統(tǒng),其最大特色是為一全數字反射式投影機,不僅能使投影影像更為細致,同時能有效縮小投影機的體積與重量。由于DLP投影機的結構簡單,更有利于微型投影機的發(fā)展。
[0003]投影機的微小化要從光學系統(tǒng)著手,包括光源與光學引擎都必須微小化,光學路徑也因而縮短,而面板或光學元件也必須配合縮小尺寸。如何達到投影機微小化,并抑制雜訊的發(fā)生,是目前投影機微小化的重要議題。
[0004]DLP?技術是以一種微機電兀件,即數字微鏡裝置(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簡稱DMD),為基礎。DMD是在半導體晶片上布置一個由微鏡片所組成的矩陣,每一個微鏡片控制投影畫面中的一個像素。DMD微晶片上面的微鏡片可以接受電子信號代表的資料字元,然后產生光學字元輸出。DLP投影機的光學系統(tǒng)架構如圖1所示,是由光源10、色輪12、積分器14、聚光鏡16、反射鏡18、數字微鏡裝置20 (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DMD)及鏡頭22所組成。如圖中所示,鏡頭22由多個透鏡組組裝而成。光源10產生的光束經過光罩集光后,經由色輪12產生不同顏色的光線、通過積分器14均勻化后,被聚光鏡16聚集后進入反射鏡18,最后入射到數字微鏡裝置20上。數字微鏡裝置20將入射光反射至鏡頭22,使進入鏡頭22的光線投影到屏幕24上。
[0005]利用數字微鏡裝置上微鏡鏡面的偏轉,可使入射光產生不同角度的反射偏折,而達到反射光點明暗的效果。一般而言,數字微鏡裝置的轉動角度介于+ιο'ιο度之間。當數字微鏡裝置接收一亮態(tài)信號時,數字微鏡裝置中的反射鏡轉動約+10度,使反射光進入鏡頭而投影在屏幕上,形成亮態(tài)(On state)的光點。而當數字微鏡裝置接收一暗態(tài)信號時,數字微鏡裝置中的反射鏡轉動約-10度,使反射光不再進入鏡頭的接收范圍內,在屏幕上不產生光點,即暗態(tài)(Off state)。除此之外,若數字微鏡裝置未轉動或轉動角度為O度時,即呈現平態(tài)(Flat state)。繼續(xù)參照圖1,當光線26a經由數字微鏡裝置20的轉動成為光線26b進入鏡頭22,此時光線投射至屏幕24的有效區(qū)。而當數字微鏡裝置20以特定角度轉動而令光線28a反射成為光線28b的方向時,則光線28b不進入鏡頭22內,但會在屏幕24以外形成無效區(qū)。
[0006]當投影機尺寸越小時,聚光鏡越接近數字微鏡裝置,此時多數的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會被聚光鏡反射,圖1中的光線28b被聚光元件16反射而成為28c的方向,通過鏡頭后在屏幕外側出現嚴重的雜散光。雜散光為一倒影現象,在屏幕以外的無效區(qū)出現一整片亮區(qū),影響了投影的成像品質。為解決此一雜散光區(qū)所造成的困擾,其中一種方式是在數字微鏡裝置的周圍部件予以消光處理,藉由增加表面粗糙來減少強烈的反光,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反光,只是讓數字微鏡裝置的周圍看起來較暗而已;另一種方式是提升數字微鏡裝置鏡面的平整度,大幅減少不必要的雜散光,但成本較為昂貴;還有一種方式是在數字微鏡裝置的周圍以擋板的方式將光線隔離,雖然避免了數字微鏡裝置的周圍的其他電子元件的反射,但因為雜散光仍然投射于數字微鏡裝置的周圍,依舊不能完全消除反光,而且擋板也需要額外組裝,提高了系統(tǒng)組裝的復雜度。
[0007]有鑒于此,在現有DLP的架構下,提供一種組裝簡單且成本低的投影裝置,以有效減少雜散光的現象,已成為本領域等待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8]有鑒于上述發(fā)明背景,本發(fā)明之主要目的是利用遮光元件遮擋投影時的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減少投影時的雜散光。
[0009]本發(fā)明中提供一種投影裝置,具有影像光束及暗態(tài)光,其特征在于包括:鏡頭模組;聚光元件;數字微鏡裝置,提供所述影像光束而進入所述鏡頭模組;以及遮光元件,設置在所述數字微鏡裝置及所述聚光元件之間,以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
[0010]本發(fā)明的投影裝置還包括光源、多個彩色濾光片以及積分器,影像光束由光源提供,經過彩色濾光片后再被積分器均勻化而入射至數字微鏡裝置。數字微鏡裝置中具有包含多個微鏡的微鏡陣列,接收影像光束后使微鏡轉動,將影像光束切換為暗態(tài)光。數字微鏡裝置還能以不同角度轉動而將影像光束切換為平態(tài)光,在本發(fā)明的投影裝置中,平態(tài)光同樣能受到遮光元件的阻擋。
[0011]根據本發(fā)明,遮光元件與聚光元件一體成型,不需要額外組裝,而且能夠運用在布同的投影機架構中,包括全內反射(TIR)架構、反向全內反射(RTIR)架構、反射鏡式(Mirror type)架構及場鏡(field lens)架構。
[0012]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投影裝置,具有影像光束及暗態(tài)光,其特征在于包括:鏡頭模組;聚光元件,會聚所述影像光束而進入所述鏡頭模組;以及遮光元件,設置在所述鏡頭模組及所述聚光元件之間,以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
[0013]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提供了多種投影裝置的實施式樣,包括具有單一遮光元件的投影裝置與具有多個遮光元件的投影裝置。在一實施方式中,單一的遮光元件位于聚光元件與數字微鏡裝置之間,而在另一實施方式中,單一的遮光元件位于聚光元件與鏡頭模組之間。此外,本發(fā)明中具有多個遮光元件的投影裝置又包括對稱的遮光元件與不對稱的遮光元件兩種配置方式。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上述各種配置方式均能有效地遮擋來自數字微鏡裝置的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
[0014]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在投影裝置中減少暗態(tài)光的投影方法,所述投影裝置包括鏡頭模組、聚光元件以及數字微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聚光元件及所述數字微鏡裝置之間或所述鏡頭模組及所述聚光元件之間,設置遮光元件,以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數字微鏡裝置還能以不同角度轉動而將影像光束切換為平態(tài)光,平態(tài)光與暗態(tài)光都會構成投影時的雜散光,在本發(fā)明的投影方法中,平態(tài)光同樣能受到遮光元件的阻擋。
[0015]藉由在聚光元件及數字微鏡裝置之間或鏡頭模組及聚光元件之間設置遮光元件,本發(fā)明投影裝置不但可以遮擋數字微鏡裝置產生的暗態(tài)光,同時也可以遮擋數字微鏡裝置產生的平態(tài)光,解決投影時屏幕外雜散光的問題,尤其是在投影裝置體積縮小時更能發(fā)揮其優(yōu)勢。另外,本發(fā)明遮光元件與聚光元件一體成型,組裝上相對簡單,還可節(jié)省制造成本?!緦@綀D】
【附圖說明】
[0016]圖1顯示DLP投影機的光學系統(tǒng)架構;
[0017]圖2顯示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第一較佳實施例;
[0018]圖3顯示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第二較佳實施例;
[0019]圖4顯示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第三較佳實施例;
[0020]圖5(a)及5(b)分別顯示圖2及圖4中機構件、遮光元件與聚光鏡組合的示意圖;
[0021]圖6顯示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第四較佳實施例;
[0022]圖7顯示本發(fā)明投影方法的流程圖;
[0023]圖8顯示一般投影裝置的雜散光圖及投影效果,其中圖8(a)為暗態(tài)光的雜散光圖、圖8(b)為平態(tài)光的雜散光圖、圖8(c)為屏幕之投影效果;以及
[0024]圖9顯示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雜散光圖及投影效果,其中圖9 (a)為暗態(tài)光的雜散光圖、圖9(b)為平態(tài)光的雜散光圖、圖9(c)為屏幕之投影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0025]隨后,本發(fā)明系配合所附圖式、并利用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本發(fā)明,然而,也可以具有不同形式之較佳實施例,并且,應不僅限于本發(fā)明說明之較佳實施例。相對于此,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之揭露系盡可能充分及完整,藉以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正確了解本發(fā)明之范圍。在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中,相同符號系表不本發(fā)明各個較佳實施例之相同組件,另外,斜撇符號系表示本發(fā)明各個較佳實施例之類似組件。
[0026]首先,請參考第2圖,其顯示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第一實施例。這種投影裝置包括光源10、積分器14’、聚光鏡16、反射鏡18、數字微鏡裝置20及鏡頭22,其基本架構類似于一般DLP投影機。光源10產生的光束經過光罩集光后,通過積分器14’均勻化后,被聚光鏡16聚集后進入反射鏡18,最后入射到數字微鏡裝置20上。數字微鏡裝置20將入射光反射至鏡頭22,使進入鏡頭22的光線投影到屏幕24上。在本文中,由光源10產生的光束也稱為“影像光束”。數字微鏡裝置20具有包含多個微鏡的微鏡陣列并接收光束,每一微鏡經壓電方法控制而可主動轉動,因轉動角度的不同,入射至每一微鏡之光束可成為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圖2中所描繪的積分器14’為透鏡陣列(lens array)型式,但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知悉,也可以替換為如圖1的圓柱型(rod)積分器。
[0027]然而,與一般DLP投影機不同的是,本發(fā)明投影裝置10還包括機構件30與遮光元件32,用于遮擋數字微鏡裝置20產生的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機構件30與遮光元件32以一體成型的方式裝設于聚光鏡16接近數字微鏡裝置20的一側,使遮光元件32不僅能夠避免平態(tài)光反射至聚光鏡16的鏡面,同時也能避免暗態(tài)光反射至聚光鏡16的鏡面。以形成的位置而言,因為數字微鏡裝置20不轉動時形成平態(tài)光,而需要轉動-10度時才會形成暗態(tài)光,暗態(tài)光比平態(tài)光更偏離鏡頭22的入口。本發(fā)明遮光元件32的設置位置使得投影裝置中無論是接近鏡頭22的平態(tài)光或是偏離鏡頭22的暗態(tài)光均能受到阻擋,相對于設置在其他位置(如鏡頭附近)的遮光元件還能有減少雜散光。
[0028]在本實施例中,遮光元件32為一傾斜擋墻,位于聚光鏡16接近數字微鏡裝置20的一側,當光線28a反射成為光線28b的方向時,光線28b受到遮光元件32的遮擋,不會投射到屏幕以外形成雜散光。除了圖式中所描繪的形式以外,本發(fā)明的遮光元件32可以是任何形狀,并不影響減少雜散光的效果。同時,為了搭配不同形式的光機,遮光元件32也可以設定為不同尺寸。
[0029]雖然圖2中將遮光元件32描繪在聚光鏡16與數字微鏡裝置20之間,但是可以理解的是,遮光元件32也可以位于聚光鏡16與鏡頭22之間,同樣可以遮擋暗態(tài)光與平態(tài)光。本發(fā)明投影裝置中的遮光元件能夠運用在不同的投影機架構中,舉例來說,諸如:全內反射(TIR)架構、反向全內反射(RTIR)架構、反射鏡式(Mirror type)架構及場鏡(field lens)架構。
[0030]圖3顯示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第二實施例。除遮光元件32’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外,其余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故不再贅述。在此實施例中,遮光元件32’位于聚光鏡16與鏡頭22之間,與圖2中的遮光元件32同樣為一傾斜擋墻的型式,用于遮擋平態(tài)光與暗態(tài)光。當光線28a被數字微鏡裝置20反射成為光線28b的方向,而光線28b行進至遮光元件32’的位置時,受到遮光元件32’的遮擋,不會投射到屏幕以外形成雜散光。圖3中遮光元件32’與圖2中遮光元件32的位置雖有不同,但同樣能遮擋接近鏡頭22的平態(tài)光及偏離鏡頭22的暗態(tài)光。
[0031]圖4顯示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第三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具有兩個遮光元件32及34,其中遮光元件32的位置與圖2中相同,位于聚光鏡16與數字微鏡裝置20之間,而遮光元件34的位置則與圖3中的遮光元件32’相同,位于聚光鏡16與鏡頭22之間,但與圖3中的遮光元件32’的形狀不同。如前文針對圖3的說明,兩個遮光元件32及34的設置位置都能遮擋平態(tài)光及暗態(tài)光。如圖4所示,遮光元件32及34彼此可以是不同形狀,不影響遮擋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的效果。舉例來說,遮光元件32為傾斜擋墻,遮光元件34為內凹的擋墻,或者兩者形狀互換。關于本案遮光元件的詳細構造,將在圖5中進一步說明。
[0032]圖5(a)及5(b)分別顯示圖2及圖4中機構件、遮光元件與聚光鏡組合的示意圖。請參閱圖5(a),其對應于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圖中僅顯示聚光鏡16與機構件、遮光元件結合的構造,圖面中央的構造為聚光鏡16,機構件30裝設于聚光鏡16的外側壁,而遮光元件32連接在機構件30上。如圖所示,機構件30及遮光元件32是與聚光鏡16 —同組裝,在聚光鏡16外側形成擋墻,此種一體成型的設計不需額外組裝遮光元件,即可阻擋反射到聚光鏡16鏡面的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特別是在投影機體積限制放寬的情況下,在聚光鏡16的一側設置遮光元件32就足以遮擋投影時的雜散光。繼續(xù)參閱圖5 (b),其對應于本發(fā)明第三較佳實施例,圖中僅顯示聚光鏡16與機構件、遮光元件結合的構造。在此實施例中,具有兩個遮光元件32及34,其中遮光元件32為傾斜擋墻而遮光元件34為內凹的擋墻。在圖5(b)中,中央的構造為聚光鏡16,機構件30裝設于聚光鏡16的外側壁,而遮光兀件32及34連接在機構件30的兩側,機構件30及遮光元件32、34是與聚光鏡16 —同組裝,在投影機尺寸較小的情況下,聚光鏡16兩側的遮光元件32及34可以有效遮擋反射到聚光鏡16鏡面的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
[0033]圖6顯示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第四較佳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具有兩個遮光元件34及36,這兩個遮光兀件34及36的位置與圖4中的遮光兀件34、32相同,分別位于聚光鏡16與鏡頭22之間、以及聚光鏡16與數字微鏡裝置20之間。不同的是,遮光元件34及36的形狀相同,均為內凹的擋墻,對稱地設置在機構件30上。如前文針對圖3的說明,遮光元件的兩種設置位置都能遮擋平態(tài)光及暗態(tài)光,而同時在這兩個位置上設置遮光元件還能在投影機尺寸較小的情況下有效遮擋反射到聚光鏡16鏡面的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
[0034]根據本發(fā)明的投影裝置,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用于減少暗態(tài)光的方法700,藉由本發(fā)明投影裝置中的光源、數字微鏡裝置、鏡頭模組(如:鏡頭)、聚光元件(如:聚光鏡)及遮光元件,有效減少投影時屏幕的雜散光。在圖7中的步驟702(藉由光源)提供一光束,在步驟704利用數字微鏡裝置改變光束的路徑,成為暗態(tài)光,在步驟706,在聚光元件及數字微鏡裝置之間或聚光元件及鏡頭模組之間設置遮光元件,以阻擋暗態(tài)光。然后,在步驟708減少投影時產生的雜散光。除了暗態(tài)光之外,數字微鏡裝置還可將光束轉變?yōu)槠綉B(tài)光,造成投影時的雜散光,本發(fā)明的遮光元件也能同時阻擋平態(tài)光,減少投影時的雜散光。
[0035]本發(fā)明投影裝置與一般傳統(tǒng)投影裝置的投影效果如圖8至圖9所示,其中圖8顯示一般投影裝置的雜散光圖及投影效果、而圖9顯示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雜散光圖及投影效果。圖8(a)及8(b)中所顯示的分別是一般傳統(tǒng)投影裝置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的雜散光圖,雜散光圖中央的矩形為屏幕,而落于屏幕之外的黑點為雜散光,由圖中可以看出,在沒有使用本發(fā)明投影裝置的設計時,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會因為聚光元件鏡面反射造成屏幕左方的雜散光。以高等系統(tǒng)分析程式(Advanced System Analysis Program,ASAP)光學軟體模擬雜散光的效果,可以獲得圖8(a)中的暗態(tài)光雜散光率為0.1609%,圖8(b)中的平態(tài)光雜散光率為1.6783%。繼續(xù)參閱圖9,圖9 (a)及9(b)中所顯示的分別是本發(fā)明投影裝置暗態(tài)光及平態(tài)光的雜散光圖,與傳統(tǒng)投影機相比,圖9 (a)中的暗態(tài)光雜散光率為0.0028%,圖9(b)中的平態(tài)光雜散光率為0.0008%,明顯比傳統(tǒng)投影裝置產生的雜散光更少。圖8 (c)與9 (c)分別顯示一般傳統(tǒng)投影裝置與本發(fā)明投影裝置屏幕投影的效果,其中也可以發(fā)現本發(fā)明投影裝置未因減少雜散光而影響投影于屏幕的效率及均勻度。
[0036]為了配合投影機尺寸縮小的趨勢,投影機內部元件之間(例如,聚光元件與數字微鏡裝置之間)的距離勢必要縮短,導致雜散光的問題更為嚴重。本發(fā)明提供的投影裝置能夠減輕屏幕的雜散光、而且在減輕雜散光的同時又維持微小化的設計。
[0037]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了解本發(fā)明說明及其所附圖式以后,系可能就本發(fā)明各種較佳實施例進行各種修改及變動。有鑒于此,本發(fā)明之保護范圍應不限于特定較佳實施例,且,本發(fā)明各種較佳實施例之修改及變動也應該包含于本發(fā)明之保護范圍內。
[0038]實施例
[0039]1.一種投影裝置,具影像光束及暗態(tài)光,其特征在于包括鏡頭模組、聚光元件、數字微鏡裝置及遮光元件,所述數字微鏡裝置提供所述影像光束而進入所述鏡頭模組,且所述遮光元件設置在所述數字微鏡裝置及所述聚光元件之間,以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
[0040]2.如實施例1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光源、多個彩色濾光片以及積分器,所述光源用于提供所述影像光束,且所述影像光束經由所述彩色濾光片后再以所述積分器均勻化而入射至所述數字微鏡裝置,所述數字微鏡裝置具有包含多個微鏡的微鏡陣列并接收所述影像光束而轉動,使入射至每一微鏡之所述影像光束切換成為所述暗態(tài)光。
[0041]3.如前述實施例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數字微鏡裝置還配置用于將所述影像光束切換成為平態(tài)光。
[0042]4.如前述實施例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另一遮光元件,其位于所述聚光元件與所述鏡頭模組之間。
[0043]5.如前述實施例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元件與所述另一遮光元件均配置用于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及所述平態(tài)光。
[0044]6.如前述實施例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元件與所述另一遮光元件為不同形狀。
[0045]7.如前述實施例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元件與所述另一遮光元件為相同形狀。
[0046]8.如前述實施例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元件與所述聚光元件一體成型。
[0047]9.如前述實施例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裝置具有全內反射TIR架構、反向全內反射RTIR架構、反射鏡式Mirror type架構及場鏡field lens架構其中之一。
[0048]10.一種投影裝置,具影像光束及暗態(tài)光,其特征在于包括鏡頭模組、聚光元件及遮光元件,所述聚光元件會聚所述影像光束而進入所述鏡頭模組,所述遮光元件,設置在所述鏡頭模組及所述聚光元件之間,以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
[0049]11.一種在投影裝置中減少暗態(tài)光的投影方法,所述投影裝置包括鏡頭模組、聚光元件以及數字微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聚光元件及所述數字微鏡裝置之間以及所述鏡頭模組及所述聚光元件之間兩者其中之一,設置遮光元件,以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
[0050]12.如前述實施例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裝置還包括平態(tài)光。
[0051]13.如前述實施例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暗態(tài)光與所述平態(tài)光構成雜散光。
【權利要求】
1.一種投影裝置,具有影像光束及暗態(tài)光,其特征在于包括: 鏡頭模組; 聚光元件; 數字微鏡裝置,提供所述影像光束而進入所述鏡頭模組;以及 遮光元件,設置在所述數字微鏡裝置及所述聚光元件之間,以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光源、多個彩色濾光片以及積分器,所述光源用于提供所述影像光束,且所述影像光束經由所述彩色濾光片后再以所述積分器均勻化而入射至所述數字微鏡裝置,所述數字微鏡裝置具有包含多個微鏡的微鏡陣列并接收所述影像光束而轉動,使入射至每一微鏡的所述影像光束切換成為所述暗態(tài)光。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數字微鏡裝置還配置用于將所述影像光束切換成為平態(tài)光。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另一遮光元件,其位于所述聚光元件與所述鏡頭模組之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元件與所述另一遮光元件均配置用于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及所述平態(tài)光。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元件與所述另一遮光元件為不同形狀。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元件與所述另一遮光元件為相同形狀。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元件與所述聚光元件一體成型。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裝置具有全內反射TIR架構、反向全內反射RTIR架構、反射鏡式Mirror type架構及場鏡field lens架構其中之一。
10.一種投影裝置,具有影像光束及暗態(tài)光,其特征在于包括: 鏡頭t吳組; 聚光元件,會聚所述影像光束而進入所述鏡頭模組;以及 遮光元件,設置在所述鏡頭模組及所述聚光元件之間,以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
11.一種在投影裝置中減少暗態(tài)光的投影方法,所述投影裝置包括鏡頭模組、聚光元件以及數字微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聚光元件及所述數字微鏡裝置之間以及所述鏡頭模組及所述聚光元件之間兩者其中之一,設置遮光元件,以阻擋所述暗態(tài)光。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裝置還包括平態(tài)光。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暗態(tài)光與所述平態(tài)光構成雜散光。
【文檔編號】G03B21/14GK103676426SQ201210338793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13日
【發(fā)明者】陳惠萍, 田政蔚 申請人: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