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盒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處理盒,能夠通過沿與驅動軸的軸線基本垂直地方向運動而可拆卸地安裝至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該主組件包括所述驅動軸(180),該驅動軸具有旋轉力施加部分,該處理盒包括:i)電子照相感光鼓,該電子照相感光鼓可繞軸線旋轉;ii)耦接部件,該耦接部件可與旋轉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便接收用于使電子照相感光鼓旋轉的旋轉力,耦接部件能夠采取: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接合前角向位置;以及脫開角向位置;以及iii)控制部分(170),用于控制耦接部件的傾斜角度,使得耦接部件的向下傾斜角度小于當耦接部件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時耦接部件的傾斜角度。
【專利說明】處理盒
[0001]本申請是2009年6月19日提交的、國際申請?zhí)枮镻CT/JP2009/061673、中國申請?zhí)枮?00980122336.2、名稱為“處理盒、電子照相成像裝置以及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的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0002]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處理盒、一種該處理盒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的電子照相成像裝置以及一種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
[0003]電子照相成像裝置包括電子照相復印機和電子照相打印機(激光束打印機、LED打印機等)。
[0004]處理盒作為一單元地包括電子照相感光部件和可作用在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部件上的處理裝備,并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例如,處理盒作為一單元地包括電子照相感光部件以及顯影裝備、充電裝備和清潔裝備中的至少一個,該顯影裝備、充電裝備和清潔裝備作為處理裝備。因此,處理盒的實例作為一單元地包括電子照相感光部件以及顯影裝備、充電裝備和清潔裝備,該顯影裝備、充電裝備和清潔裝備是處理裝備。處理盒的另一實例作為一單元地包括電子照相感光部件和充電裝備,該充電裝備是處理裝備。處理盒的又一實例作為一單元地包括電子照相感光部件以及充電裝備和清潔裝備,該充電裝備和清潔裝備是處理裝備。處理盒的再一實例作為一單元地包括電子照相感光部件和顯影裝備,該顯影裝備是處理裝備。
[0005]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裝置主組件是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除了處理盒之外的部分。
[0006]處理盒可以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以及從該主組件拆卸。因此,裝置的維護操作可以在不依賴于維護人員的情況下由用戶有效進行。這提高了成像裝置的維護的可操作性。
【背景技術】
[0007]在處理盒領域中,為了從主組件接收用于使鼓形電子照相感光部件(鼓)旋轉的旋轉驅動力,已知以下結構。
[0008]裝置的主組件包括用于傳遞馬達的驅動力的可旋轉部件,并包括扭轉孔,該扭轉孔設在所述可旋轉部件的中心處,且該扭轉孔具有帶有多個拐角部分的非圓形截面,。處理盒包括扭轉突起,該扭轉突起具有帶有多個拐角部分的非圓形截面,且該扭轉突起設在鼓的一個縱向端上,該扭轉突起可以與可旋轉部件的扭轉孔接合。在處理盒安裝至主組件之后,當可旋轉部件在突起與孔接合的狀態(tài)下旋轉時,旋轉力從可旋轉部件傳遞給鼓,同時突起沿朝向孔的方向接收退回力。因此,用于使鼓旋轉的旋轉力從主組件傳遞給感光鼓(日本專利 N0.2875203)。
[0009]在另一已知系統(tǒng)中,固定于處理盒的鼓的齒輪與主組件的驅動齒輪接合,以便使鼓旋轉(日本專利1604488)。
[0010]本發(fā)明進一步發(fā)展了上述現(xiàn)有技術。
【發(fā)明內容】
[0011 ]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該處理盒可通過主組件蓋沿軸向方向的打開和關閉操作安裝至這樣的主組件,該主組件并沒有提供用于使主組件側耦接部件(它用于將旋轉力傳遞給鼓)運動的機構,該處理盒能夠使得鼓平順旋轉。
[0012]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與該處理盒一起使用的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以及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該處理盒可相對于其安裝和拆卸。
[0013]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該處理盒可沿與驅動軸的軸線垂直的方向從設有該驅動軸的主組件拆卸。
[0014]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與該處理盒一起使用的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以及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該處理盒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其上。
[0015]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該處理盒沿與驅動軸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安裝至具有該驅動軸的主組件。
[0016]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與該處理盒一起使用的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以及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該處理盒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其上。
[0017]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該處理盒可相對于設有驅動軸的主組件沿與該驅動軸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進行安裝和拆卸。
[0018]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與該處理盒一起使用的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以及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該處理盒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其上。
[0019]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其中,與齒輪之間的接合用于從主組件向處理盒傳遞旋轉力的情況相比,該電子照相感光鼓的旋轉精度提高。
[0020]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與該處理盒一起使用的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以及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該處理盒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其上。
[0021]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該處理盒具有控制部分,用于控制耦接部件的傾斜角度,使得耦接部件由于重量而傾斜的角度比當耦接部件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時的角度更小。
[0022]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與該處理盒一起使用的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以及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該處理盒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其上。
[0023]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其中,在將該盒安裝至主組件之前,防止耦接件沿不必要的方向進行較大傾斜,因此盒可以平順地安裝至主組件。
[0024]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與該處理盒一起使用的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以及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該處理盒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其上。
[0025]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處理盒,該處理盒沿與布置在主組件中的驅動軸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進行安裝和拆卸,且布置于其中的電子照相感光鼓平順旋轉。
[0026]本發(fā)明的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可與該處理盒一起使用的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以及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該處理盒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其上。
[0027]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處理盒,該處理盒能夠通過沿與驅動軸的軸線基本垂直地方向運動而可拆卸地安裝至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該主組件包括所述驅動軸,所述驅動軸具有旋轉力施加部分,所述處理盒包括:
[0028]i)電子照相感光鼓,該電子照相感光鼓可繞軸線旋轉,并具有處于其外周表面上的感光層;
[0029]?)處理裝備,該處理裝備能夠作用在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上;
[0030]iii)耦接部件,該耦接部件可與所述旋轉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便接收用于使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旋轉的旋轉力,所述耦接部件能夠采取: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用于將使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旋轉的旋轉力傳遞給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接合前角向位置,在該接合前角向位置中,所述耦接部件從所述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地傾斜;以及脫開角向位置,在該脫開角向位置,所述耦接部件從所述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地傾斜;以及
[0031]iv)控制部分,用于控制所述耦接部件的傾斜角度,使得所述耦接部件的向下傾斜角度小于當所述耦接部件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時所述耦接部件的傾斜角度;
[0032]其中,在通過使所述處理盒沿與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將所述處理盒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的過程中,所述耦接部件從接合前角向位置運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以便對著驅動軸,在通過使所述處理盒沿與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將所述處理盒從裝置的主組件拆卸時,所述耦接部件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運動至脫開角向位置,以便與驅動軸脫開。
[003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處理盒能夠可拆卸地安裝在該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上,所述電子照相成像裝置包括:
[0034]i)驅動軸,該驅動軸具有旋轉力施加部分;以及
[0035]ii)處理盒,該處理盒包括:
[0036]電子照相感光鼓,該電子照相感光鼓可繞軸線旋轉,并具有處于其外周表面上的感光層;
[0037]處理裝備,該處理裝備能夠作用在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上;
[0038]耦接部件,該耦接部件可與所述旋轉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便接收用于使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旋轉的旋轉力,所述耦接部件能夠采取: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用于將使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旋轉的旋轉力傳遞給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接合前角向位置,在該接合前角向位置中,所述耦接部件從所述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地傾斜;以及脫開角向位置,在該脫開角向位置,所述耦接部件從所述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地傾斜;以及
[0039]控制部分,用于控制所述耦接部件的傾斜角度,使得所述耦接部件的向下傾斜角度小于當所述耦接部件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時所述耦接部件的傾斜角度;
[0040]其中,在通過使所述處理盒沿與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將所述處理盒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的過程中,所述耦接部件從接合前角向位置運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以便對著驅動軸,在通過使所述處理盒沿與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將所述處理盒從裝置的主組件拆卸時,所述耦接部件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運動至脫開角向位置,以便與驅動軸脫開。
[004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該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能夠通過沿與驅動軸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可拆卸地安裝至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該主組件具有所述驅動軸,所述驅動軸具有旋轉力施加部分,所述鼓單元包括:
[0042]i)電子照相感光鼓,該電子照相感光鼓能夠繞軸線旋轉,并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感光層;
[0043]ii)耦接部件,該耦接部件能夠與所述旋轉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便接收用于使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旋轉的旋轉力,所述耦接部件能夠采取: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用于將使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旋轉的旋轉力傳遞給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接合前角向位置,在該接合前角向位置中,所述耦接部件從所述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地傾斜;以及脫開角向位置,在該脫開角向位置,所述耦接部件從所述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地傾斜;以及
[0044]iii)控制部分,用于控制所述耦接部件的傾斜角度,使得所述耦接部件的向下傾斜角度小于當所述耦接部件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時所述耦接部件的傾斜角度;
[0045]其中,在通過使所述處理盒沿與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將所述處理盒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時,所述耦接部件從接合前角向位置運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以便與驅動軸相對,在通過使所述處理盒沿與所述電子照相感光鼓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將所述處理盒從裝置的主組件拆卸時,所述耦接部件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運動至脫開角向位置,以便與驅動軸脫開。
[0046]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說明,將更清楚本發(fā)明的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7]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成像裝置的主組件和盒的剖視圖。
[0048]圖2是盒的放大剖視圖。
[0049]圖3是表示盒的框架的結構的透視圖。
[0050]圖4是裝置的主組件的示意透視圖。
[0051]圖5是裝置的主組件的驅動軸的示意透視圖。
[0052]圖6是耦接部件的示意透視圖。
[0053]圖7是表示耦接部件和驅動軸相互接合的狀態(tài)的視圖。
[0054]圖8是表示耦接部件和驅動軸相互接合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55]圖9是表示耦接部件的透視圖。
[0056]圖10是表示球形部件的透視圖。
[0057]圖11是表示耦接部件和連接部分的剖視圖。
[0058]圖12是表示耦接部件和連接部分的透視圖。
[0059]圖13是鼓突緣的視圖。
[0060]圖14是沿圖13中的線S2 — S2的剖視圖。
[0061]圖15是沿圖13中的線S1- SI的剖視圖,表示了將耦接部件安裝至鼓突緣的過程。
[0062]圖16是沿圖13中的線SI 一 SI的剖視圖,表示了將耦接部件固定至鼓突緣的過程。
[0063]圖17是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從驅動側看時的示意透視圖。
[0064]圖18是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從非驅動側看時的示意透視圖。
[0065]圖19是裝置的主組件的盒設置部分的透視圖。
[0066]圖20是裝置的主組件的盒設置部分的透視圖。
[0067]圖21是表示將盒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的過程的剖視圖。
[0068]圖22是鼓支承部的剖視圖。
[0069]圖23是表示主組件引導件的驅動側的透視圖。
[0070]圖24是表示主組件引導件和耦接部件之間的關系的側視圖。
[0071]圖25是表示主組件引導件和耦接件之間的關系的透視圖。
[0072]圖26是表示盒和主組件引導件之間的關系的側視圖。
[0073]圖27是表示主組件引導件和耦接件之間的關系的透視圖。
[0074]圖28是表示主組件引導件和耦接件之間的關系的側視圖。
[0075]圖29是表示主組件引導件和耦接件之間的關系的透視圖。
[0076]圖30是表示主組件引導件和耦接件之間的關系的側視圖。
[0077]圖31是表示驅動軸和耦接部件之間的接合過程的透視圖。
[0078]圖32是表示驅動軸捕獲耦接件的過程的透視圖。
[0079]圖33是驅動軸、驅動齒輪、耦接件和鼓軸的分解透視圖。
[0080]圖34是在將盒從裝置的主組件取出過程中的接合操作的視圖。
[0081]圖35是驅動軸的端部構造的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82](總體布置)
[0083]下面將參考附圖介紹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
[0084]圖1是根據(jù)本實施例的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I (主組件)和處理盒2(盒)的剖視圖。圖2是盒2的放大剖視圖。下面將參考圖1一 2介紹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成像裝置的總體布置和成像處理。
[0085]本發(fā)明適用于例如圖2中所示的處理盒自身。另外,本發(fā)明適用于例如圖17(a)中所示的感光鼓單元21自身。另外,本發(fā)明適用于例如圖1中所示的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自身。
[0086]這種成像裝置是電子照相激光束打印機,其中盒2能夠可拆卸地安裝于主組件I。當盒2安裝于主組件I時,在盒2上方存在曝光設備(激光掃描器單元)3。在盒2下方設置容放記錄材料(片材)P的片材托盤4,該記錄材料是成像對象。此外,在主組件I中,沿片材P的供給方向設置拾取棍5a、供給棍5b、輸送棍對5c、轉印引導件6、轉印充電棍7、傳送引導件8、定影設備9、排出輥對10、排出托盤11等。
[0087]2a表示鼓閘板,且當盒2從主組件I取出時,該鼓閘板保護感光鼓20。閘板2a在圖1和2中處于打開位置。
[0088](成像處理)
[0089]下面將概括介紹成像處理。電子照相感光鼓(鼓)20根據(jù)打印開始信號以預定圓周速度(處理速度)沿由箭頭Rl表示的方向旋轉。鼓20可繞軸線(鼓軸線)LI旋轉,并具有作為最外側層的感光層。提供有偏壓的充電輥(充電裝備)12與鼓20的外表面接觸,且鼓20的外表面通過該充電輥12而被均勻充電。
[0090]與圖像信息的串行電數(shù)字像素信號相對應地調制的激光束L從曝光設備3輸出。激光束L通過盒2的上部部分的曝光窗口 53而進入盒2的內部,以便使得鼓20的外表面由激光束掃描曝光。這樣,與圖像信息相對應的靜電潛像形成于鼓20的外表面上。靜電潛像在顯影設備單元40中通過顯影劑T(調色劑)而顯現(xiàn)成調色劑圖像。
[0091]充電輥12與鼓20接觸,并使得鼓20充電。充電輥12通過鼓20而旋轉。顯影設備單元40將調色劑供給至鼓20的顯影區(qū)域,以使得形成于鼓20上的潛像顯影。
[0092]顯影設備單元40通過攪拌部件43的旋轉而使調色劑T從調色劑腔室45中出來供給至調色劑供給腔室44。當使得顯影輥41 (該顯影輥41是包含磁體輥(靜止磁體)41a的顯影劑承載部件)旋轉時,在顯影輥(顯影裝備)41的表面上通過顯影刮刀42形成摩擦帶電的調色劑層。根據(jù)潛像通過將調色劑轉印至輥20而形成調色劑圖像,以便顯現(xiàn)潛像。當顯影刮刀42調節(jié)顯影輥41的外周表面上的調色劑量時,使調色劑摩擦帶電。
[0093]另一方面,容放于主組件I的下部部分中的片材P與激光束L的輸出時間相關聯(lián)地通過拾取輥5a、供給輥對5b和供給輥對5c而從片材托盤4供給。片材P經由轉印引導件6而時間相關聯(lián)地供給至形成于鼓20和充電輥7之間用于轉印的轉印位置。在該轉印位置,調色劑圖像從鼓20順序轉印至片材P上。
[0094]其上轉印有調色劑圖像的片材P與鼓20分離,并沿傳送引導件8供給至定影設備
9。片材P經過在構成定影設備9的定影輥9a和按壓輥9b之間形成的壓合部。片材在壓合部中受到加壓和加熱定影處理,這樣,調色劑圖像定影在片材P上。具有定影的調色劑圖像的片材P供給至排出輥對10,并排出至排出托盤11。
[0095]另一方面,對于在圖像轉印后的鼓20,其外表面上的殘余調色劑通過清潔刮刀(清潔裝備)52而除去,且該殘余調色劑用于從充電開始的成像操作。從鼓20除去的殘余調色劑儲存在感光部件單元50的廢調色劑腔室52a中。
[0096]在上述實例中,充電輥12、顯影輥41、清潔刮刀52等是能夠作用于鼓20上的處理裝備。
[0097](處理盒的框架結構)
[0098]圖3是表示盒2的框架結構的透視圖。下面將參考圖2和圖3介紹盒2的框架結構。
[0099]如圖2中所示,鼓20、充電輥12和清潔刮刀52安裝至鼓框架51,以便構成整體的感光部件單元50。
[0100]另一方面,顯影設備單元40由裝有調色劑的調色劑腔室45以及形成調色劑供給腔室44的調色劑容納腔室40a和蓋40b來構成。調色劑容納腔室40a和蓋40b通過例如焊接的措施而相互連接成一體。
[0101]感光部件單元50和顯影設備單元40通過圓銷構成的連接部件54而相互可旋轉地連接。
[0102]也就是,圓的旋轉孔55b與顯影輥41平行地設在臂部分55a的自由端上,該臂部分55a形成于設在顯影設備單元40的、相對于縱向方向(顯影輥41的軸向方向)的各端處的側蓋55上。臂部分55a插入鼓框架51的預定位置中。鼓框架51設有接合孔51a(在圖3的(a)中,圖3的左手側未示出),用于接收與旋轉孔55b同軸的連接部件54。連接部件54穿過旋轉孔55b和接合孔51a,借此,感光部件單元50和顯影設備單元40繞連接部件54可旋轉地相互連接。這時,安裝于臂部分55a的基部部分的壓縮螺旋彈簧46抵靠至鼓框架51,以便向下推壓顯影設備單元40。這樣,顯影輥41 (圖2)被可靠地壓向鼓20方向。間開部件(未示出)安裝至顯影輥41的各端,以便保持顯影輥41離鼓20預定間距。
[0103](旋轉力傳遞給處理盒的方法)
[0104]圖4是主組件I的透視圖,其中盒門(主組件蓋)109打開。盒2沒有被安裝。下面將參考圖4介紹旋轉力傳遞給盒2的方法。
[0105]主組件I設有用于盒安裝和拆卸的導軌130,且盒2沿導軌130安裝至主組件I的內部。在這種情況下,主組件I的驅動軸100和作為盒2的旋轉力傳遞部分的耦接部件
150(圖3,耦接件)與盒2的安裝操作相關聯(lián)地相互耦接。這樣,鼓20從主組件I接收旋轉力以便旋轉。
[0106]如后面所述,耦接部件150設置于鼓20的端部,且它可相對于鼓的軸線LI沿基本所有方向樞軸轉動。該鼓20的耦接部件150可以采取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第一角向位置),用于向鼓20傳遞旋轉力。此外,它可以采取接合前角向位置(第二角向位置),該接合前角向位置相對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沿遠離鼓20的軸線LI的方向傾斜。此外,它可以采取脫開角向位置(第三角向位置),該脫開角向位置相對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沿遠離鼓的軸線LI的方向傾斜。這將在后面介紹。
[0107]I)驅動軸100:圖5是設在主組件I中的驅動軸100的透視圖。驅動軸100與驅動傳遞裝備(例如設在主組件I中的齒輪組,未示出)耦接,并與馬達耦接。驅動軸100的自由端部分10a具有大體球形表面,并具有作為旋轉力施加部分的旋轉力傳遞銷100b。這些結構將在后面介紹。
[0108]2)耦接部件150:圖6是耦接部件150的透視圖。耦接部件150的材料為聚甲醛、聚碳酸酯和PPS或者類似樹脂材料。為了提高耦接部件150的剛性,玻璃纖維、碳纖維等可以根據(jù)負載力矩而混合在樹脂材料中。當這些材料被混合時,可以提高耦接部件150的剛性。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剛性,金屬可以嵌入樹脂材料中,以及整個耦接件可以由金屬等制造,等等。
[0109]耦接部件150的自由端設有多個驅動接收突起150d(150dl — 150d4)。驅動接收突起150d(150dl - 150d4)設有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 (150el — 150e4),且它相對于耦接部件150的軸線L2傾斜地設置。而且,驅動接收突起150dl - 150d4的內部提供漏斗狀驅動軸接收表面(凹口)150f。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為凹口形式。
[0110]更具體地,耦接部件150的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彼此相對,并布置成使中心處于假想圓C(圖9)上,該假想圓的圓心O處在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軸線L2)上。在本實施例中,提供四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l - 150e4。驅動力接收表面150f與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交叉,并具有擴大部分,該擴大部分朝著自由端擴大。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150el 一 150e4)在擴大部分的自由端部分處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的周向方向等間距地布置。
[0111]3)驅動軸100和耦接部件150之間的連接:圖7表示了耦接部件150和驅動軸100相互連接的狀態(tài)。圖8是表示耦接部件150和驅動軸100相互連接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下面將參考圖7和圖8介紹驅動軸100和連接部件150的耦接。
[0112]驅動軸100的旋轉力傳遞銷10b與旋轉力接收部分150θ(150θ1 — 150e4)接合。盡管圖7中未示出,背側上的旋轉力傳遞銷10b也與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接合。另外,驅動軸100的自由端部分10a與耦接部件150的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接觸。通過驅動軸100的旋轉,旋轉力從旋轉力傳遞銷10b傳遞給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此外,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相對于耦接部件150的軸線L2傾斜,這樣,耦接部件150和驅動軸100相互吸引,并穩(wěn)定自由端部分10a和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之間的可靠接觸,以便建立可靠的旋轉力傳遞。
[0113]驅動軸100的、作為旋轉力施加部分的旋轉力傳遞銷10b相對于與驅動軸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沿彼此相反方向突出。任何一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150el — 150e4)都與一個旋轉力傳遞銷10b接合。此外,另一旋轉力接收部分與另一旋轉力傳遞銷10b接合。因此,耦接部件150從驅動軸100接收旋轉力以便旋轉。
[0114]耦接部件150的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的擴大部分為錐形形狀,如圖8中所示。該錐形形狀具有位于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上的頂點a。圖8表示了耦接部件150處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150基本與鼓20的軸線同軸。還有,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的錐形形狀的頂點與驅動軸100的自由端相對,且耦接部件150覆蓋驅動軸100的自由端,以便向耦接部件150傳遞旋轉力。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150el 一 150e4)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的周向方向等間距地布置。
[0115]4)耦接件和連接部分;圖9是表示耦接部件150的透視圖。圖10是表示球形部件160的透視圖。圖11是表示耦接部件150和連接部分的剖視圖。圖12是表示耦接部件150和連接部分的透視圖。
[0116]通孔150r鄰近耦接部件150的、與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相反的一側的端部150s布置。用于與耦接部件150連接的球形部件160具有基本球形形狀,并提供了用于插入耦接部件150的孔以及后面將介紹的銷155。一端閉合的孔160a是耦接部件150的端部150s將插入其中的部分。此外,通孔160b是銷155將插入其中的部分,如后面所述,且它穿過一端閉合的孔160a。
[0117]如圖11和12中所示,耦接部件150的端部150s插入球形部件160的孔160a中,且銷155在通孔150r和通孔160b相互對齊的狀態(tài)下插入。在本實施例中,耦接部件150和孔160a松配合地接合,銷155和通孔150r松配合地接合,銷155和通孔160b緊配合地接合。因此,銷155和球形部件160連接成一體。這樣的組合結構構成耦接組件156。
[0118]當耦接部件150從驅動軸100接收旋轉力時,它繞軸線L150旋轉,且通孔150r的邊緣抵靠銷155。換句話說,來自主組件I的旋轉力通過耦接部件150而轉變成用于使得銷155繞旋轉軸線L150旋轉的力。
[0119]5)旋轉力從耦接組件156傳遞給鼓20:圖13是鼓突緣151 (突緣)的視圖。圖14是沿圖13中的線S2 - S2的剖視圖。圖15是表示當沿圖13的線SI 一 SI看時將耦接部件150附連至突緣151的過程的剖視圖。圖16是表示沿圖13的線SI 一 SI看時將耦接部件150固定至突緣151的過程的剖視圖。圖17是當從驅動側(耦接部件150)看時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21的透視圖。圖18是當從非驅動側(相對端部分)看時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21的透視圖。
[0120]下面將參考圖13和圖14介紹用于安裝耦接部件150的突緣151的實例。圖13表示了當從驅動軸100側看時的突緣151。圖13中所示的開口 151g(151gl — 151g4)是沿突緣151的旋轉軸線方向延伸的槽。當耦接部件150安裝至突緣151時,銷155由這些開口 151gl - 151g4中的任意兩個接收。而且,開口 151gl — 151g4的順時針方向上游部分設有旋轉力傳遞表面(旋轉力接收部分)151h(151hl - 151h4)。當旋轉力從銷155傳遞給突緣151時,銷155和旋轉力傳遞表面151h相互接觸。此外,突緣151的中心軸線L151附近提供有空間(凹口 151f)。突緣151具有齒輪151m(圖15、圖16、圖17和圖18)。齒輪151m將從耦接部件150和驅動軸100接收到的旋轉力傳遞給顯影輥41。
[0121]凹口 151f 是由筒體表面 151 j (151 j4 — 151 j4)、保持部分 151i (151il — 151?4)和開口 151k(151kl — 151k4)包圍的空間。筒體表面151j(151j4— 151J4)是基本筒體表面,它鄰近開口 151g,并具有在軸線L151上的中心,且它是具有直徑D151a的筒體表面的一部分。保持部分151i(151il - 151?4)有與筒形表面151 j平順連續(xù)的基本半球形表面,且它具有半徑SR151。開口 151k(151kl — 151k4)布置在保持部分151?的驅動軸100側,且它是具有直徑D151b的開口。
[0122]這些直徑和球形部件160的外部尺寸D160之間的關系如下(圖14、圖15)。
[0123]D151b〈D160〈D151a?2XSR151。球形部件160可以插入凹口 151f中且具有間隙,但是阻止它沿軸線L151的方向朝著開口 151k運動。球形部件160 (耦接組件156)由于該阻止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并不與突緣151 (處理盒2)脫開。
[0124]耦接部件150具有在旋轉力傳遞銷155 (旋轉力傳遞部分)和旋轉力傳遞表面(旋轉力接收部分)151h之間的間隙,使得其可相對于鼓20的軸線LI基本沿所有方向樞軸轉動。銷155可相對于旋轉力傳遞表面151h運動。這樣,耦接部件150安裝至鼓20的端部,使得銷155和旋轉力傳遞表面151h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方向相互接觸。下面將參考圖15和16介紹用于將耦接部件150安裝和固定至突緣151的過程。端部150s沿箭頭Xl的方向插入突緣151中。然后,球形部件160沿箭頭X2方向布置。而且,球形部件160的通孔160b和端部150s的通孔150r同軸對齊,然后,銷155沿箭頭X3的方向插入。銷155穿過通孔160b和通孔150r。因為通孔160b和通孔150r的內徑小于銷155的直徑,因此在銷155和通孔160b以及在銷和通孔150r之間產生摩擦力。在本實施例中干涉為大約50微米。
[0125]因此,在通常使用時,將可靠地保持銷155,且耦接組件156被維持成整體。
[0126]耦接組件156沿X4方向運動,且球形部件160接觸或接近保持部分151i。
[0127]然后,保持部件157沿箭頭X4方向插入,以便固定至突緣151。因為相對于球形部件160提供有游隙(間隙),因此耦接部件150可以改變定向。
[0128]下面將參考圖17和圖18介紹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21 (感光鼓單元)的結構。設有耦接組件156的突緣151固定至鼓20的端部側,從而暴露驅動接收突起150d。非驅動側的鼓突緣152固定至鼓20的另一端部側。固定方法可以是鉚接、粘接、焊接等。感光鼓單元21在驅動側由支承部件15支承并且非驅動側由感光鼓單元支承銷202支承的狀態(tài)下由鼓框架51可旋轉地支承。非驅動側通過銷202而可旋轉地支承在鼓突緣152的孔152a中。
[0129]在本實施例中,耦接部件150通過突緣151而安裝至鼓20的端部,并可相對于鼓20的軸線LI沿基本所有方向樞軸轉動和公轉。
[0130]如前所述,來自主組件I的馬達(未示出)的旋轉力通過驅動傳遞裝備(未示出)(例如主組件I的齒輪)而使得驅動軸100旋轉。其旋轉力通過該耦接部件150而傳遞給盒2。而且,旋轉力通過銷155而從耦接部件150傳遞給突緣151,且驅動力傳遞給與突緣
151固定成一體的鼓20。齒輪由151c表示,耦接部件150從驅動軸100接收到的旋轉力傳遞給顯影輥41 (圖2)。齒輪151c與突緣151模制成一體。
[0131](盒2的安裝和拆卸結構)
[0132]下面將介紹用于將盒2安裝至主組件I的安裝引導件。本發(fā)明的安裝裝備130包括設在主組件I中的主組件引導件130R1、130R2、130L1、130L2。它們設在主組件I中的盒安裝空間(盒設置部分130a)的右側內表面和左側內表面上。(圖19表示了驅動側,圖20表示了非驅動側)。與盒2的驅動側相對應,主組件引導件130R1U30R2沿盒2的安裝方向延伸。另一方面,與盒2的非驅動側相對應,主組件引導件130L1U30L2沿盒2的安裝方向延伸。主組件引導件130R1、130R2和主組件引導件130L1、130L2彼此相對。在將盒2安裝至主組件I的過程中,盒引導件(后面將介紹)由引導件130R1、130R2、130L1、130L2引導,以便將盒2安裝至主組件1,可相對于主組件I打開和關閉的盒門109打開。通過關閉該門109而完成盒2相對于主組件I的安裝。還有,在將盒2從主組件I取出時,門109打開。這些操作由用戶來進行。
[0133]下面將介紹盒2的安裝引導件和相對于主組件I的定位部分。在本實施例中,支承部件158的外側端部的外周158a也用作盒引導件140R1。鼓框架的筒形部分51a也用作盒引導件140L1。支承部由158h表示,并可旋轉地支承鼓20 (圖22 (C)、圖26)。支承部148h布置在支承部件158中。
[0134]鼓框架51的一個縱向端部部分(驅動側)設有大體在盒引導件140R1上方的盒引導件140R2。另一縱向端部部分(非驅動側)設有大體在盒引導件140L1上方的盒引導件 140L2。
[0135]鼓20的一個縱向端部部分設有從鼓框架51向外突出的盒側引導件140R1U40R2。另一縱向端部部分設有從鼓框架51向外突出的盒側引導件140L1U40L2。引導件140R1、140R2、140L1、140L2沿縱向方向向外突出。引導件140R1、140R2、140L1、140L2沿鼓20的軸線LI從鼓框架51突出。當盒2安裝至主組件I時以及當盒2從主組件I拆卸時,引導件140R1由引導件130R1引導,引導件140R2由引導件130R2引導。當盒2安裝至主組件I時以及當盒2從主組件I拆卸時,引導件140L1由引導件130L1引導,引導件140L2由引導件130L2引導。這樣,盒2沿與驅動軸100的軸向方向L3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并安裝至主組件1,以及它沿該方向運動離開主組件I并從該主組件I拆卸。在本實施例中,盒引導件140R1U40R2與第二框架118模制成一體。不過,單獨的部件可以用作盒引導件140R1、140R2。
[0136]下面將介紹處理盒的安裝操作。下面將參考圖21介紹盒2相對于主組件I的安裝操作。圖21表示了安裝過程。圖21是沿圖19中的線S9 — S9的剖視圖。
[0137]如圖21的(a)中所示,用戶打開門109,并將盒2相對于設在主組件I中的盒安裝裝備130 (設置部分130a)可拆卸地安裝。
[0138]如圖21的(b)中所示,當盒2安裝至主組件I時,盒引導件140R1、140R2由驅動側中的主組件引導件130R1U30R2引導。盒引導件140L1、140L2 (圖3的(b))也沿非驅動側中的主組件引導件130L1、130L2(圖20)引導。
[0139]參考圖22的(a)、(b)、(c),下面將詳細介紹直到盒2插入至主組件引導件(130R1)的狀態(tài)以及作為用于控制耦接部件150的控制部分的鼓支承部件158的構造。
[0140]如上所述,耦接部件150可在感光鼓單元21中樞軸轉動。因此,當盒2在主組件I的外部時,它通常由于重力而向下傾斜。
[0141]在圖22中,(a)是盒2的鼓支承部件附近的透視圖,且省略耦接件,以便更好理解。圖22的(b)是盒2的側視圖。圖22的(c)是盒2沿圖22的(b)的線SlO的剖視圖,其中,表示了感光鼓單元21 (鼓20)的軸線LI和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軸線L2的定向。
[0142]鼓支承部件158的構造將利用圖22的(a)來介紹。鼓支承部件158設有控制部分170,用于控制耦接部件150繞孔158f (該孔158f被耦接部件150穿過)的運動。更特別地,支承部件158設有控制部分170。該控制部分170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使得在接合前角向位置中耦接部件150相對于鼓20的軸線LI的傾斜角度大于在其它角向位置(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接合前角向位置)中的傾斜角度。更特別地,控制部分170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使得耦接部件150由于重力而產生的傾斜角度小于當耦接部件150采取接合前角向位置(第二角向位置)時的角度。這里,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時第一角向位置。接合前角向位置是第二角向位置。脫開角向位置是第三角向位置。
[0143]鼓支承部件158設有孔150f。耦接部件150可在被包圍在孔150f中的范圍內樞軸轉動。與孔150f的外周邊一起還設有第一弧形部分170a,該第一弧形部分170a具有傾斜控制部分170g。耦接部件150在裝配操作時穿過該孔150f。在盒2處于主組件I外部的狀態(tài)下,傾斜控制部分170g設在孔150f的下方。在盒2處于主組件I外部的狀態(tài)下,傾斜控制部分170g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沿軸線LI的方向從孔158f的邊緣的一部分向外突出的突出控制部分170c設有第二弧形部分170d以及與該第二弧形部分170d連接的平坦表面部分170e。突出控制部分170c構成傾斜控制部分140Rla,如后面所述。傾斜控制部分140Rla控制耦接部件150在從上表面到左側之間的傾斜方向。因此,耦接部件150基本上只可以沿安裝方向(X4)自由傾斜。后面將參考圖24和圖30介紹傾斜控制部分HORla0
[0144]如圖22的(a)中所示,在盒2處于主組件I外部的狀態(tài)下,耦接部件150的軸線L2傾斜至使得耦接部件150由控制部分170的傾斜控制部分170g保持的位置。更特別地,耦接部件150的中間部分150c與傾斜控制部分170g接觸,以便控制傾斜角度(圖22(C))。在盒2插入主組件I中之后,傾斜控制部分170g保持耦接部件150的中間部分150c,直到耦接部件150由主組件引導件130R1引導。換句話說,傾斜控制部分170g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因此,傾斜控制部分170g并不沿孔150f的周向方向在整個區(qū)域上延伸???50f附近區(qū)域的一部分設有突起170b,用于使得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比在孔150f附近區(qū)域的其它部分中的傾斜角度更大。突起170b沿孔150f的徑向方向(徑向方向)從孔150f的周邊突出。突起170b在相對于徑向方向離鼓20的軸線LI的距離比突出控制部分170c和傾斜控制部分170g更遠的位置處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圖29(a))。圖29(a)表示了耦接部件150由突起170b控制傾斜角度的狀態(tài)。在圖22(c)中,耦接部件150的從動部分150a由虛線表示。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通過傾斜控制部分170g控制在傾斜角度α 8。因此,在將盒2安裝至主組件I時,耦接部件150在小沖擊的情況下傳遞至主組件引導件130的插入部分130R2,而并不與插入部分130R2干涉。耦接部件150由滑動器131彈性推壓,直到它定位至主組件I。耦接部件150被引導至突起170b,同時抵靠突出控制部分170c的第二弧形部分170d和平坦表面部分170e。在耦接部件150與驅動軸100接觸之前,耦接部件采取接合前角向位置。因此,耦接部件150可以與驅動軸100可靠和平順地接合。耦接部件150從滑動器131接收外部力(第二外部力)。
[0145]當盒2進一步沿箭頭X4方向插入時,驅動軸100和稱接部件150相互接合,隨后,盒2安裝至預定位置(設置部分130a)(設置)。換句話說,盒弓I導件140R1與主組件弓I導件130R1的定位部分130Rla接觸,盒引導件140R2與主組件引導件130R2的定位部分130R2a接觸。此外,盒引導件140L1與主組件引導件130L1的定位部分130Lla(圖20)接觸,盒引導件140L2與主組件引導件130L2的定位部分130L2a接觸。因為情況基本對稱,因此為了簡明,圖中進行了省略。這樣,盒2通過安裝裝備130而可拆卸地安裝至設置部分130a。換句話說,盒2安裝至主組件I并就位。在盒2設置于設置部分130a的狀態(tài)下,將建立驅動軸100和耦接部件150之間的接合。更特別地,耦接部件150采取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如后面所述。當盒2安裝至設置部分130a時,能夠進行成像操作。當盒2設置于如上所述的預定位置時,盒2的加壓接收器部分140Rlb(圖3的(a))從推壓彈簧188R(圖19)接收推壓力。盒2的加壓接收器部分140Llb (圖3的(b))從推壓彈簧188L(圖20)接收推壓力。因此,盒2(鼓20)相對于主組件I的轉印輥、光學裝備等精確定位。
[0146]這樣,盒2設有盒引導件140R1、140R2、140L1、140L2,它們沿與鼓20的軸線LI的方向垂直的方向進行引導。因此,盒2在沿與驅動軸100的軸線L3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的同時安裝至主組件I。盒2沿相同方向從主組件I拆卸。
[0147]如上所述,控制部分170沿與鼓20的軸線LI基本垂直的正交方向環(huán)繞耦接部件150布置。更特別地,在控制部分170中,耦接部件150的中間部分150c的一部分被環(huán)繞有間隙,使得耦接部件150可以公轉。如后面所述,控制部分170設有第一弧形部分170a和突起170b,該突起170b沿正交方向與第一弧形部分170a連續(xù)地突出。耦接部件150由于重力而傾斜的傾斜角度由第一弧形部分158a來控制,突起158b控制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的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
[0148]這樣,當耦接部件150由于它的重量而傾斜時,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通過與中間部分150c接觸的第一弧形部分158a的傾斜控制部分170g來控制。突起170b控制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的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
[0149]在本實施例中,在接合前角向位置時的傾斜角度為大約30度,由第一弧形部分158a控制的傾斜角度為大約20度(在圖22(c)中的α 8)。不過,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該角度,而是可以由本領域技術人員合適地選擇其它傾斜角度。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由第一弧形部分170a來控制。換句話說,在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的情況下,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控制成使它小于當耦接部件150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第二角向位置)時的傾斜角度。更具體地說,沿相對于軸線LI的徑向方向,突起170b控制該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的位置設置遠離第一弧形部分158a控制該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的位置的位置。
[0150]這里,當耦接部件150由于重量而傾斜時的角度是當用戶握住把手T(圖3)并攜載盒2時該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更特別地,該角度是直到耦接部件150由主組件引導件130R1引導前的傾斜角度。在這種情況下,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由第一弧形部分170a(傾斜控制部分170g)來控制。
[0151]用于控制耦接部件150由于重量而傾斜的傾斜角度的第一弧形部分170a的預定部分和突出控制部分170c彼此相對,中心O處于它們之間。
[0152]第一弧形部分170a設有突出控制部分170c,該突出控制部分170c沿軸向方向從第一弧形部分突出??刂撇糠?70具有:第二弧形部分170d,該第二弧形部分的半徑與第一弧形部分170a相同;以及平坦表面部分158e,該平坦表面部分與第二弧形部分連續(xù)地并朝著具有突起170a的一側延伸。當耦接部件150從主組件I接收外部力(第二外部力)時,耦接部件150通過該外部力沿第二弧形部分158d和平坦表面部分158e被導向至突起170b。因此,耦接部件150采取接合前角向位置。外部力(第二外部力)是由滑動器131施加至耦接部件150的推壓力。
[0153]如前所述,在安裝至主組件I之前,控制部分170防止耦接部件150沿不需要的方向傾斜。因此,可以減小關于主組件I的縱向方向的尺寸。當盒2安裝至主組件I時,盒2可以平順地安裝至主組件I。這里,不需要的方向是不同于接合前角向位置的方向。
[0154]這里,采用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處理盒2具有以下結構(i) - (iv)。
[0155]i)電子照相感光鼓20,該電子照相感光鼓可繞軸線旋轉,并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感光層。
[0156]ii)處理裝備(充電輥12、顯影輥41、清潔刮刀52),該處理裝備可作用在鼓20上。
[0157]iii)耦接部件150,該耦接部件可與旋轉力施加部分接合,以便接收用于使得鼓20旋轉的外部力(第一外部力),耦接部件150能夠采取: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第一角向位置),用于將使鼓20旋轉的外部力(第一外部力)傳遞給鼓20 ;接合前角向位置(第二角向位置),在該接合前角向位置中,耦接部件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第一角向位置)遠離鼓20的軸線LI地傾斜;以及脫開角向位置(第三角向位置),在該脫開角向位置中,耦接部件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第一角向位置)遠離鼓20的軸線LI地傾斜。
[0158]這里,外部力(第一外部力)是由耦接部件150從驅動軸100接收的旋轉力。
[0159]iv)控制部分170,用于控制耦接部件的傾斜角度,使得耦接部件150的向下傾斜(由于重力)角度小于當耦接部件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第二角向位置)時該耦接部件的傾斜角度。
[0160]控制部分170沿與鼓20的軸線LI垂直的垂直方向環(huán)繞耦接部件150,且控制部分設有第一弓形部分170a和沿所述垂直方向從第一弓形部分170a連續(xù)突出的突出部分170b,其中,第一弓形部分170a (傾斜控制部分170g)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向下傾斜,且突出部分170b控制耦接部件在接合前角向位置(第二角向位置)中的傾斜角度。
[0161]通過這樣的結構,在本實施例中,當盒2插入主組件I中時,盒2可以平順地插入主組件I中,且耦接部件150不與主組件I中的其它結構干涉。更特別地,盒2插入主組件I中平順地進行。
[0162]第一弧形部分170a設有突出控制部分170c,該突出控制部分沿軸向方向從第一弧形部分170a突出。突出控制部分170c具有:第二弧形部分170d,該第二弧形部分的半徑與第一弧形部分170a相同;以及平坦表面部分170e,該平坦表面部分與第二弧形部分170d連續(xù)地并朝著突起170b延伸。當耦接部件150接收與外部力(第一外部力)不同的第二外部力時,耦接部件150由第二外部力彈性推壓,以便沿第二弧形部分170d和平坦表面部分170e運動。耦接部件150被引導至突起170a。因此,耦接部件150采取接合前角向位置(第二角向位置)。
[0163]通過這樣的結構,在本實施例中,當耦接部件150與驅動軸100接合時,在耦接部件150和驅動軸100之間可靠地建立接合。盒2和主組件I之間的耦接可平順建立。
[0164]耦接部件150設有與耦接部件150的軸線L2同軸的驅動軸接收表面(凹口)150f。凹口具有擴大部分,該擴大部分朝著自由端擴大。通過這樣的結構,耦接部件150可以相對于驅動軸100平順地接合和脫開。耦接部件150可以穩(wěn)定地從驅動軸100接收旋轉力。
[0165]耦接部件150的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在擴大部分的自由端側處沿耦接部件的旋轉方向等間距地布置。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處在假想圓C上,該假想圓的中心O在軸線L2上(圖9),中心O置于它們中間。通過這樣的結構,耦接部件150可以平衡地從驅動軸100接收旋轉力。
[0166]擴大部分具有錐形形狀。錐形形狀具有在軸線L2上的頂點。
[0167]通過這樣的結構,在耦接部件150和驅動軸100之間實現(xiàn)準確定位。
[0168]耦接部件150設置于大體可繞軸線LI公轉的鼓20的端部。更特別地,耦接部件可相對于軸線LI基本沿所有方向運動(樞軸轉動)。
[0169]通過這樣的結構,耦接部件150可相對于驅動軸100接合和脫開,而不管驅動軸100的相位如何。
[0170]即使當軸線L2稍微偏離驅動軸100的軸線L3時,耦接部件150也可以平順地接收旋轉力。
[0171]盒2具有沿與鼓20的軸線LI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被引導的引導部分(盒引導件140R1、140R2、140L1、140L2)。因此,盒2可沿與驅動軸100的軸線L3基本垂直的方向相對于主組件I安裝和拆卸。
[0172]這里,如后面所述,感光鼓單元21是除了上面在ii)中所述的結構的處理裝備之外的結構。
[0173]為了平順地安裝和拆卸盒2,在盒2和裝置主組件I之間提供小間隙。更特別地,該小間隙相對于縱向方向設于引導件140R1和130R1之間、相對于縱向方向設于引導件140R2和130R2之間、相對于縱向方向設于引導件140L1和130L1之間以及相對于縱向方向設于弓丨導件140L2和130L2之間。因此,在盒2相對于裝置主組件I安裝和拆卸時,整個盒2可以在間隙的限制下稍微傾斜。因此,垂直性并不是嚴格的意義。不過,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本發(fā)明也有效。因此,術語“基本垂直”覆蓋了盒稍微傾斜的情況。
[0174]備用(standing by)部分150k設在突起150d之間。相鄰突起150d之間的間距大于銷10b的外徑,這樣,它們可以接收布置于主組件I中的驅動軸100的旋轉力傳遞銷(旋轉力施加部分)100b。相鄰突起之間的部分提供備用部分150k。當旋轉力從驅動軸100傳遞給耦接部件150時,傳遞銷10b位于任意備用部分150k中(圖24)。
[0175]150a表示用于從銷10b接收旋轉力的耦接側從動部分。150b表示用于與旋轉力傳遞部分155接合并用于將旋轉力傳遞給鼓軸的耦接側驅動部分。150c表示使得從動部分150a和驅動部分150b彼此相互連接的中間部分150c (圖32(a))。
[0176]下面將介紹用于使耦接部件150的軸線L2相對于鼓軸線LI傾斜的另一方式。圖23是表示主組件I的驅動側的透視圖。下面將參考圖23介紹主組件引導件和耦接推壓裝備。根據(jù)該實施例,即使當由于中間部分150c或主組件引導件的刮擦導致摩擦力增加時,耦接部件150也可靠地傾斜至接合前角向位置。主組件引導件130R1具有:引導表面130Rlb,用于通過盒引導件140R1 (圖3)引導盒2 ;引導肋130Rlc,用于引導耦接部件150 ;以及盒定位部分130Rla。引導肋130Rlc設在盒2的安裝地點。引導肋130Rlc相對于盒安裝方向延伸至驅動軸100的前側。設在驅動軸100附近的肋130Rld具有這樣的高度,當耦接部件150接合時將并不會產生干涉。
[0177]將肋130R1C的一部分切除。主組件引導滑動器131可沿箭頭W的方向滑動地安裝在肋130R1C上?;瑒悠?31由推壓彈簧132 (圖24)的彈性力加壓。在這種狀態(tài)下,滑動器131突出超過引導肋130Rlc。
[0178]滑動器131向耦接部件150施加作為外部力(第二外部力)的推壓力。更具體地說,滑動器131向耦接部件150施加推壓力作為外部力(第二外部力)。
[0179]主組件引導件130R2有引導部分130R2b和盒定位部分130R2a,用于引導鼓框架51的一部分,并在安裝盒2時確定定向。
[0180]下面將參考圖24 - 26介紹在盒2的安裝操作過程中主組件引導件130R1、130R2、滑動器131和盒2之間的關系。圖24是當從主組件的驅動軸100 (圖19)側看時的側視圖,圖25是它的透視圖。圖25是圖24的Z — Z剖視圖。
[0181]在驅動側,盒2在盒引導件140R1與引導表面130Rlb接觸的狀態(tài)下運動。這時,中間部分150c與引導肋130Rlc間開nl。因此,力并不施加至耦接部件150。耦接部件150通過控制部分140Rla在上表面和左側上受到控制。因此,耦接部件150基本只能夠朝著安裝方向(X4)自由傾斜。
[0182]下面將參考圖27 - 30介紹在耦接部件150與滑動器131接觸的狀態(tài)下滑動器131從推壓位置向退回位置的運動。圖27 — 28表示了耦接部件150與滑動器131的頂點131b接觸的狀態(tài),也就是,滑動器131已經運動至退回位置的狀態(tài)。通過使得只能向安裝方向(X4)樞軸轉動的耦接部件150進入,中間部分150c和滑動器131的突起的傾斜表面131a(圖29)相互接觸。因此,滑動器131壓低至退回位置。
[0183]下面將參考圖29 - 30介紹在耦接部件150跨過滑動器131的頂點131b之后的操作。圖29 — 30表示了在耦接部件150跨過滑動器131的頂點131b之后的狀態(tài)。
[0184]當耦接部件150跨過頂點131b時,滑動器131傾向于由于推壓彈簧132的彈性力而從退回位置返回至推壓位置。在這種情況下,耦接部件150的中間部分150c的一部分從滑動器131的傾斜表面131c接收力F。更特別地,傾斜表面131c用作力施加部分,中間部分150c的一部分用作力接收部分150p。力接收部分150p相對于中間部分150c的盒安裝方向布置在上游側。因此,耦接部件150可以平順傾斜。力F分成分量力Fl和F2。耦接部件150的上表面由控制部分140Rla來限制。控制部分140Rla的一部分形成為平坦表面部分158e (圖22的(a)),該平坦表面部分158e相對于安裝方向X4基本平行或稍微傾斜。因此,耦接部件150由于分量力F2而朝著安裝方向(X4)傾斜。換句話說,耦接部件150朝著接合前角向位置傾斜。因此,耦接部件150可與驅動軸100接合。
[0185]如上所述,主組件I設有滑動器131,該滑動器用作推壓部件,它可在推壓位置和從該推壓位置退回的退回位置之間運動,并有效地施加外部力。當盒2安裝至主組件I時,滑動器131與進入的盒2接觸,并從推壓位置一度退回至退回位置,且然后返回推壓位置。耦接部件150由滑動器131的彈性力推壓。因此,它沿第二弧形部分158d和平坦表面部分158e運動,并被引導至突起,這樣,耦接部件150采取接合前角向位置。
[0186]耦接部件150具有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和用于將旋轉力傳遞給鼓20的旋轉力傳遞部分155,還具有在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和旋轉力傳遞部分155之間的筒形形狀的中間部分(連接部分)150c。當盒2沿與驅動軸100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時,中間部分150c與設在主組件中的固定部分(主組件引導件130R1)接觸,以便采取接合前角向位置。
[0187]驅動軸100將作為外部力(第一外部力)的旋轉力傳遞給耦接部件150。驅動軸100將作為外部力(第一外部力)的旋轉力施加給耦接部件150。
[0188]在前述實施例中,中間部分150c接收力,以便使得耦接部件150傾斜。不過,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該實施例。例如,不同于中間部分150c的部分可以與滑動器131接觸,只要該部分在耦接部件150從主組件I的滑動器131接收力時可樞軸轉動即可。
[0189](耦接部件的操作)
[0190]下面將介紹耦接合的接合操作和驅動傳遞。恰好在耦接件2設置于預定位置之前或與之同時,或者恰好在盒2位于主組件I的預定位置之前,耦接部件150和驅動軸100相互接合。該耦接部件150的接合操作將參考圖31和圖32來介紹。圖31是表示驅動軸100的主要部分和盒2的驅動側的透視圖。圖32是當從主組件的底部看時的縱剖圖。
[0191][實施例]
[0192]如圖32中所示,在盒2的安裝過程中,盒2沿與驅動軸100的軸線L3基本垂直的方向(由箭頭X4所示的方向)安裝至主組件I。在接合前角向位置時(圖31的(a),圖32的(a)),對于耦接部件150,它的軸線L2相對于鼓軸線LI預先朝著安裝方向的下游傾斜。通過耦接部件150這樣傾斜,相對于鼓軸向方向LI,自由端位置150A1比驅動軸的自由端100c3更靠近鼓20的主體。此外,自由端位置150A2比驅動軸的自由端100c3更靠近銷10b (圖 32(a))。
[0193]首先,自由端位置150A1經過驅動軸的自由端100c3。然后,錐形的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或從動突起150d與驅動軸100的自由端部分180b或者旋轉力驅動傳遞銷10b接觸。這里,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和/或突起150d是盒側接觸部分。此外,自由端部分100c3和/或銷10b是主組件側接合部分。響應盒2的運動,耦接部件150傾斜(圖32 (c)),使得軸線L2基本與軸線LI同軸。最后,當盒2的位置相對于主組件I確定時,驅動軸100和鼓20基本相互同軸。更特別地,在耦接部件150的盒側接觸部分與主組件側接合部分接觸時,盒2插入主組件I中。通過該插入,耦接部件150從接合前角向位置樞軸轉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使得軸線L2與軸線LI基本同軸。這樣,耦接部件150和驅動軸100相互接合(圖 31(b)、圖 32(d))。
[0194]更特別地,在耦接部件150處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2與鼓20的軸線LI基本同軸。此外,在耦接部件150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它相對于鼓20的軸線LI傾斜,這樣,沿用于將盒2安裝至主組件I的安裝方向的下游側可以經過驅動軸100的自由端。
[0195]如上所述,在將盒2安裝至主組件I時,當沿與鼓20的軸線LI垂直的方向移動盒的同時,耦接部件150從接合前角向位置運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因此,耦接部件150對著驅動軸100.
[0196]更特別地,耦接部件150具有在旋轉軸線上的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當將盒2安裝至主組件I時,盒2沿與鼓20的軸線LI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響應該運動,耦接部件150從接合前角向位置樞軸轉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使得耦接部件的、沿將盒2安裝至主組件I的方向看位于下游側的部分能夠繞過驅動軸100。還有,在耦接部件150處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覆蓋驅動軸100的自由端。在這種狀態(tài)下,耦接部件150的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方向與旋轉力施加部分10b接合,該旋轉力施加部分10b沿與驅動軸100的軸線L3基本垂直的方向在驅動軸100的自由端部分中突出。因此,耦接部件150從驅動軸100接收旋轉力以便旋轉。
[0197]如前面所述,耦接部件150安裝成用于相對于軸線LI傾斜運動。還有,響應盒2的安裝操作,通過耦接部件150的樞軸轉動,耦接部件可以與驅動軸100接合。
[0198]與實施例1類似,不管驅動軸100和耦接部件150的相位如何,上述耦接部件150的接合操作都可以進行。
[0199]這樣,在該實施例中,耦接部件150繞軸線LI大體可旋轉和可擺動地安裝至鼓的端部。圖32中所示的耦接件的運動可以包括公轉。
[0200]在該實施例中,耦接部件150的公轉并不是耦接件自身繞耦接件的軸線L2的旋轉,而是傾斜軸線L2繞鼓20的軸線LI的旋轉。不過,在可靠地提供的游隙或間隙的限制下,并不排除耦接件自身繞軸線L2的旋轉。
[0201]耦接部件設置于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端部,并能夠沿基本所有方向相對于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傾斜。這樣,耦接部件150可以平順地在接合前角向位置和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之間以及在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和脫開角向位置之間樞軸轉動。
[0202]基本所有方向意味著不管旋轉力施加部分停止在哪個相位,耦接件都可以樞軸轉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
[0203]此外,不管旋轉力施加部分停止在哪個相位,耦接件都可以樞軸轉動至脫開角向位置。
[0204]在銷155 (旋轉力傳遞部分)和旋轉力接收部件(圖13) 155h之間設有間隙,使得耦接部件能夠沿基本所有方向相對于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傾斜。耦接部件150設在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端部處。耦接件以這樣的方式安裝至鼓的端部。耦接件能夠相對于軸線LI沿基本所有方向傾斜。
[0205]下面將參考圖33介紹在鼓20旋轉時的旋轉力傳遞操作。驅動軸100通過從馬達(未示出)接收到的旋轉力在鼓驅動齒輪181的作用下沿圖中的X8的方向旋轉。齒輪181是螺旋齒輪,在本實施例中它的直徑為大約80mm。與驅動軸100成一體的銷10b與耦接部件150的四個接收表面150e (旋轉力接收部分)中的任意兩個接觸。耦接部件150通過銷10b推動接收表面150e而旋轉。此外,旋轉力傳遞銷155(在圖11中,耦接件側接合部分、旋轉力傳遞部分)使得耦接部件150與旋轉力傳遞表面(在圖13中,旋轉力接收部分)151h(151hl、151h2)接觸。這樣,耦接部件150與鼓20耦接,使得旋轉力能夠被傳遞。因此,鼓20由于耦接部件150的旋轉通過突緣151旋轉。
[0206]此外,在軸線LI和軸線L2稍微偏離同心狀態(tài)的情況下,耦接部件150稍微傾斜。這樣,耦接部件150可以在并不向鼓20和驅動軸100施加大負載的情況下旋轉。因此,在驅動軸100和鼓20的裝配操作中不需要非常精確的控制。因此成本降低。
[0207]下面將介紹在將盒2從主組件取出時耦接部件150的操作。圖34是在從主組件下方看時的縱剖圖。
[0208]在圖34的(a)中,在鼓20的驅動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中,當耦接部件150處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時,軸線L2與軸線LI基本同軸。
[0209]在圖34的(b)中,當盒2移動至主組件I的前側(取出方向X6)時,鼓20運動至前側。響應該運動,耦接部件150的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或突起150d至少與驅動軸100的自由端100c3接觸,使得軸線L2開始朝著取出方向X6的上游側傾斜。該傾斜方向與在安裝盒2時耦接部件150傾斜的方向相同。
[0210]在圖34的(C)中,當盒2進一步沿方向X6運動時,相對于方向X6的上游自由端位置150A3傾斜,直到它到達軸的自由端100c3。在這種情況下,耦接部件150的角度是脫開角向位置,它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沿遠離鼓20的軸線LI的方向傾斜。
[0211]在圖34的(d)中,在該狀態(tài)下,當與軸的自由端100c3接觸的同時,耦接部件150前進。盡管軸線LI和軸線L2之間的角度與在進行安裝時的角度不同,作為耦接部件150的一部分的自由端位置150A3繞行軸的自由端100c3,這與進行安裝的情況類似。
[0212]在耦接部件150處于脫開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耦接部件相對于鼓20的軸線LI傾斜,使得耦接部件的相對于將盒2從主組件I拆卸的移除方向的上游側可以經過驅動軸100的自由端。更特別地,當從主組件I拆除盒2時,盒沿與鼓20的軸線LI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響應該運動,沿著與將盒2從主組件I拆卸的移除方向相反的方向看時,耦接部件150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樞軸轉動至脫開角向位置,使得耦接部件的、位于驅動軸100后面的部分能夠繞行驅動軸。因此,通過耦接部件150的樞軸轉動,耦接部件150與驅動軸100脫開。
[0213]因此,在盒被取出的情況下,也表示為耦接件的一部分繞行驅動軸。
[0214]然后,將盒2從主組件I取出。
[0215]下面將參考圖35更詳細地介紹驅動軸100的尖端形狀。作為驅動軸100的簡單結構的實例,具有半球形表面10f和柱形表面10d的組合,如圖35的(a)中所示。通過半球形表面10f抵靠耦接部件150的漏斗狀驅動軸接收表面(錐形表面)150f,確定了驅動軸100和耦接部件150之間的相關位置。因此,需要將半球形表面10f的中心(球心)定位在驅動傳遞銷10b的中心線上。如圖35的(b)中所示,即使耦接部件150在旋轉過程中傾斜,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和驅動傳遞銷10b之間的距離Ra并不改變。此外,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和驅動傳遞銷10b之間的距離Rb也不改變,因此可以繼續(xù)穩(wěn)定地旋轉。
[0216]本實施例采用這樣的構造,其中,驅動軸100的縱向尺寸可以減小。作為第一定位部分的半球形表面10f的半徑在圖34的(b)所示的構造中較小。如說明書中所示,半球形表面10f的中心在作為旋轉力施加部分的驅動傳遞銷10b的中心線上。與半球形形狀的半徑減小相對應,驅動傳遞銷10b接近耦接部件150。
[0217]半球形表面10f和柱形表面10d之間的部分是作為引導部分的錐形表面。如已經參考圖32所述,當耦接部件150與驅動軸100完全接合時,它從接合前角向位置傾斜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在該實施例中,為了平順地進行該操作,錐形表面10g形成為沒有臺階。
[0218]柱形表面10d的直徑確定了相對于耦接部件150的游隙量。恰好在將盒2安裝至主組件I之后,耦接部件150的漏斗狀驅動軸接收表面(錐形表面)150f和驅動軸100的半球形表面10f相對于縱向方向可以相互分開通過考慮尺寸公差等而確定的間隙。這時,半球形表面(第一定位部分)10f的定位功能并不起作用。在該實施例中,柱形表面(第二定位部分)10d和耦接部件150之間相對于徑向方向的游隙較小,使得柱形表面10d起到第二定位部分的作用以暫時定位耦接部件150。
[0219]如前所述,驅動軸100具有半球形表面10f (第一定位部分)和柱形表面10d (第二定位部分),它們是相對于耦接部件150的定位部分。在旋轉力傳遞過程中,耦接部件150與半球形表面10f接觸,并與柱形表面10d間開。
[0220]驅動軸100的半球形表面10f具有基本球形形狀。柱形表面10d具有柱形形狀。
[0221]此外,驅動軸100具有錐形表面(引導部分)100g,該錐形表面連接于半球形表面10f和柱形表面10d之間。
[0222](I)處理盒2通過沿與驅動軸100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I。成像裝置包括驅動軸100,該驅動軸具有旋轉力施加部分10bo處理盒2包括:
[0223]i)電子照相感光鼓20,該電子照相感光鼓可繞軸線LI旋轉,并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感光層;
[0224]ii)處理裝備12、41、52,該處理裝備可作用在電子照相感光鼓20上;
[0225]iii)耦接部件150,該耦接部件可與旋轉力施加部分10b接合,以便接收用于使得電子照相感光鼓20旋轉的旋轉力。耦接部件150能夠采取: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用于將使電子照相感光鼓20旋轉的旋轉力傳遞給電子照相感光鼓20 ;接合前角向位置,在該接合前角向位置中,耦接部件150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地傾斜;以及脫開角向位置,在該脫開角向位置,耦接部件150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地傾斜;以及
[0226]iv)控制部分170,用于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使得耦接部件150的向下傾斜角度小于當耦接部件150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時該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
[0227]在通過將處理盒2沿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動而將處理盒2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I的過程中,耦接部件150從接合前角向位置運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以便與驅動軸100相對,且在通過使得處理盒2沿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將處理盒3從裝置的主組件I拆卸時,耦接部件150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運動至脫開角向位置,以便與驅動軸100脫開。該脫開能夠通過耦接部件150運動至脫開角向位置而實現(xiàn)。
[0228]通過該結構,盒2可以沿與軸線L3基本垂直的方向而相對于主組件I進行安裝和拆卸。
[0229](2)控制部分170沿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垂直的垂直方向環(huán)繞耦接部件150,且控制部分170設有第一弓形部分170a和突出部分170b,該突出部分沿所述垂直方向從第一弓形部分170a連續(xù)地突出,且第一弓形部分170a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向下傾斜(由于重力),而突出部分170b控制處在接合前角向位置的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
[0230](3)第一弓形部分170a設有控制突起170c,該控制突起沿軸向方向從第一弓形部分170a突出。該控制突起170c設有:第二弓形部分170d,該第二弓形部分具有與第一弓形部分170a相同的圓弧半徑;以及平坦表面部分170e,該平坦表面部分從第二弓形部分170d朝著突出部分170b延伸。當耦接部件150從裝置的主組件I接收外部力時,耦接部件150由于該外部力而沿第二弓形部分170d和平坦表面部分170e運動至突出部分170b。因此,耦接部件150定位于接合前角向位置處。
[0231]通過這樣的結構,耦接部件150由于重力的傾斜角度可以被控制,因此,盒2可以平順地安裝至主組件I。
[0232](4)裝置的主組件I包括滑動器(推壓部件)131,該滑動器可在推壓位置和從推壓位置退回的退回位置之間運動并用于施加外部力。耦接部件150由滑動器131的彈性力推壓,該滑動器在將處理盒2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I時與處理盒2接觸,以便暫時從推壓位置退回至退回位置,然后恢復至推壓位置,以便沿第二弓形部分170d和平坦表面部分170e運動至突出部分170b。因此,耦接部件150定位于接合前角向位置。
[0233]通過這樣的結構,在耦接部件150和驅動軸100之間可靠地形成接合。
[0234](5)耦接部件150具有凹口(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2在該凹口中延伸,當將處理盒2安裝至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I時,處理盒2從接合前角向位置樞軸轉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使得相對于將處理盒2安裝至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I的安裝方向的耦接部件150的下游部分繞行驅動軸100。在耦接部件150位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凹口 150f覆蓋驅動軸100的自由端。耦接部件150通過與旋轉力施加部分10b的接合在旋轉力的作用下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方向旋轉,該旋轉力施加部分鄰近驅動軸100的自由端沿與驅動軸100的軸線L3基本垂直的方向突出。當將處理盒2從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I拆卸時,耦接部件150通過響應于處理盒2沿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運動(樞軸轉動)至脫開角向位置使得耦接部件150的一部分繞行驅動軸100而與驅動軸100脫開。因此,耦接部件與驅動軸100脫開。
[0235](6)多個這樣的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布置在假想圓C上并處在彼此基本徑向相對的位置處,該假想圓C的中心在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2上。
[0236](7)凹口包括朝著其自由端擴大的擴大部分。多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方向以規(guī)則間距布置。旋轉力施加部分10b設在相對于驅動軸100的軸線L3彼此徑向相對的兩個位置的各位置處。耦接部件150通過一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與一個旋轉力施加部分10b接合以及通過另一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與另一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0b接合而從驅動軸100接收旋轉力以便旋轉。一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與另一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相對,且一個旋轉力施加部分10b與另一個旋轉力施加部分10b相對。
[0237]通過這樣的結構,耦接件可以平順旋轉。
[0238](8)擴大部分具有錐形形狀,該錐形形狀具有在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上的頂點“a”(中心O)。在耦接部件150位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該頂點與驅動軸100的自由端相對,且當旋轉力傳遞給耦接部件150時耦接部件150覆蓋驅動軸100的自由端。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方向以規(guī)則間距布置。
[0239](9)在耦接部件150位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2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基本同軸,在耦接部件150位于接合前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耦接部件150相對于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傾斜,使得耦接部件的、相對于將處理盒2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I的安裝方向的下游部分經過驅動軸的自由端,在耦接部件150位于脫開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2相對于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傾斜,以便使得耦接部件150的沿將處理盒2從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I拆卸的移除方向的上游部分經過驅動軸100的自由端。
[0240](10)耦接部件150設于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端部,并能夠沿基本所有方向相對于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公轉。
[0241]通過這樣的結構,不管驅動軸100的相位如何,耦接部件150都能夠相對于驅動軸100接合和脫開。
[0242](11)在旋轉力傳遞部分155和旋轉力接收部件151h之間設有間隙,使得耦接部件150能夠相對于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沿基本所有方向傾斜。旋轉力傳遞部分155設在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端部處,并可相對于旋轉力接收部件151h運動。旋轉力傳遞部分155和旋轉力接收部件151h可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方向相互接合。
[0243](12)耦接部件150設有旋轉力傳遞部分155,用于傳遞要傳遞給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旋轉力。旋轉力傳遞部分155布置成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2的方向與旋轉力接收部分成一直線,耦接部件150還設有在旋轉力接收部分和旋轉力傳遞部分155之間的中間部分150c,當處理盒2沿與驅動軸100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時,中間部分150c與裝置主組件I的固定部分(主組件引導件130R1)接觸,使得耦接部件150采取接合前角向位置。
[0244]通過這樣的結構,耦接部件150可以可靠地與驅動軸100接合。
[0245]下面總結根據(jù)上述實施例的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結構。
[0246](13)電子照相成像裝置包括主組件,處理盒2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該主組件。電子照相成像裝置包括:
[0247]i)驅動軸100,該驅動軸具有旋轉力施加部分10b ;
[0248]ii)處理盒2,該處理盒包括:
[0249]電子照相感光鼓20,該電子照相感光鼓可繞軸線LI旋轉,并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感光層;
[0250]處理裝備(12、41、52),該處理裝備可作用在電子照相感光鼓20上;
[0251]耦接部件150,該耦接部件可與旋轉力施加部分10b接合,以便接收用于使得電子照相感光鼓20旋轉的旋轉力,其中:耦接部件150能夠采取: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用于將使電子照相感光鼓20旋轉的旋轉力傳遞給電子照相感光鼓20 ;接合前角向位置,在該接合前角向位置中,耦接部件150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地傾斜;以及脫開角向位置,在該脫開角向位置,耦接部件150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地傾斜;以及
[0252]控制部分170,用于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使得耦接部件150的向下傾斜角度小于當耦接部件150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時該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
[0253]其中,在通過使處理盒2沿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將處理盒2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I的過程中,耦接部件150從接合前角向位置運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以便與驅動軸100相對,在通過使處理盒2沿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將處理盒2從裝置的主組件I拆卸的過程中,耦接部件150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運動至脫開角向位置,以便與驅動軸100脫開。
[0254](14)控制部分170沿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垂直的垂直方向環(huán)繞耦接部件150,控制部分170設有第一弓形部分170a和突出部分170b,該突出部分沿所述垂直方向從第一弓形部分170a連續(xù)地突出,第一弓形部分170a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向下傾斜(由于重力),而突出部分170b控制處在接合前角向位置的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
[0255](15)第一弓形部分170a設有控制突起170c,該控制突起沿軸向方向從第一弓形部分170a突出。該控制突起170c設有:第二弓形部分170d,該第二弓形部分具有與第一弓形部分170a相同的圓弧半徑;以及平坦表面部分170e,該平坦表面部分從第二弓形部分170d朝著突出部分170b延伸。當耦接部件150從裝置的主組件I接收外部力時,耦接部件150由于該外部力沿第二弓形部分170d和平坦表面部分170e運動至突出部分170b。因此,耦接部件150定位于接合前角向位置處。
[0256]通過這樣的結構,耦接部件150由于重力的傾斜角度可以被控制,因此,盒2可以平順地安裝至主組件I。
[0257](16)裝置的主組件I包括滑動器(推壓部件)131,該滑動器可在推壓位置和從推壓位置退回的退回位置之間運動并用于施加外部力。耦接部件150由滑動器131的彈性力推壓,該滑動器在將處理盒2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I時與處理盒2接觸,以便暫時從推壓位置退回至退回位置,然后恢復至推壓位置,以便沿第二弓形部分170d和平坦表面部分170e運動至突出部分170b。因此,耦接部件150定位于接合前角向位置。
[0258](17)耦接部件150具有凹口(驅動軸接收表面)150f,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2在該凹口中延伸,當將處理盒2安裝至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I時,處理盒2從接合前角向位置樞軸轉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使得相對于將處理盒2安裝至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I的安裝方向的耦接部件150的下游部分環(huán)形驅動軸100。在耦接部件150位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凹口 150f覆蓋驅動軸100的自由端。耦接部件150通過與旋轉力施加部分10b的接合在旋轉力的作用下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方向旋轉,該旋轉力施加部分鄰近驅動軸100的自由端沿與驅動軸100的軸線L3基本垂直的方向突出。當將處理盒2從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I拆卸時,耦接部件150通過響應處理盒2沿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運動(樞軸轉動)至脫開角向位置使得耦接部件150的一部分繞行驅動軸100而與驅動軸100脫開。因此,耦接部件與驅動軸100脫開。
[0259](18)在耦接部件150位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2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基本同軸,在耦接部件150位于接合前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耦接部件150相對于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傾斜,使得耦接部件的相對于將處理盒2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I的安裝方向的下游部分經過驅動軸的自由端,在耦接部件150位于脫開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2相對于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傾斜,以便使得耦接部件150的沿將處理盒2從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I拆卸的移除方向的上游部分經過驅動軸100的自由端。
[0260](19)耦接部件150設有旋轉力傳遞部分155,用于傳遞要傳遞給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旋轉力。旋轉力傳遞部分155布置成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2的方向與旋轉力接收部分成一直線,耦接部件150還設有在旋轉力接收部分和旋轉力傳遞部分155之間的中間部分150c,當處理盒2沿與驅動軸100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時,中間部分150c與裝置主組件I的固定部分(主組件引導件130R1)接觸,使得耦接部件150采取接合前角向位置。
[0261]如圖34的(d)中所示,在耦接部件150的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中,耦接部件150相對于軸線LI的角度為這樣:在盒(B)安裝至裝置主組件(A)的狀態(tài)中,耦接部件150從驅動軸180接收所傳遞的旋轉力,且它旋轉。在耦接部件150的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用于使感光鼓旋轉的旋轉力被傳遞給鼓。
[0262]如圖34的(d)中所示,在耦接部件150的接合前角向位置,耦接部件150相對于軸線LI的角向位置為這樣:該位置是在將盒2安裝于裝置主組件I的安裝操作中恰好在耦接部件150與驅動軸100接合之前的狀態(tài)。更特別地,該位置是相對于軸線LI的角向位置,其中耦接件150的、相對于盒2的安裝方向的下游的自由端部分150A1可以經過驅動軸100。
[0263]如圖34的(d)中所示,耦接部件150的脫開角向位置是在耦接件150與驅動軸180脫開的情況下在將盒2從裝置主組件I取出時耦接部件150相對于軸線LI的角向位置。更特別地,如圖34的(d)中所示,該位置是相對于軸線LI的角向位置,通過該角向位置,耦接件150的自由端部分150A3可以相對于盒⑶的拆卸方向(X6)經過驅動軸180。
[0264]在接合前角向位置或脫開角向位置,軸線L2與軸線LI形成的角度Θ 2大于在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中軸線L2與軸線LI形成的角度Θ I。對于角度Θ 1,優(yōu)選是O度。不過,在該實施例中,如果角度Θ I小于大約15度,將實現(xiàn)旋轉力的平順傳遞。這也是本實施例的一個效果。對于角度Θ 2,優(yōu)選范圍為大約20 — 60度。
[0265](20)驅動軸100設有針對耦接部件150的第一定位部分10f和第二定位部分10d0在旋轉力傳遞過程中,耦接部件150與第一定位部分接觸,并與第二定位部分間開。
[0266]下面總結根據(jù)上述實施例的電子照相感光鼓的結構。
[0267](21)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21通過沿與驅動軸100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電子照相成像裝置的主組件1,該主組件具有驅動軸100,該驅動軸具有旋轉力施加部分100b,鼓單元21包括:
[0268]i)電子照相感光鼓20,該電子照相感光鼓可繞軸線LI旋轉,并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感光層;
[0269]ii)耦接部件150,該耦接部件可與旋轉力施加部分10b接合,以便接收用于使得電子照相感光鼓20旋轉的旋轉力。耦接部件150能夠采取: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用于將使電子照相感光鼓20旋轉的旋轉力傳遞給電子照相感光鼓20 ;接合前角向位置,在該接合前角向位置中,耦接部件150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地傾斜;以及脫開角向位置,在該脫開角向位置,耦接部件150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遠離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地傾斜;以及
[0270]iii)控制部分170,用于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使得耦接部件150的向下傾斜角度小于當耦接部件150處于接合前角向位置時該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
[0271]在通過使處理盒2沿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將處理盒2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I的過程中,耦接部件150從接合前角向位置運動至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以便與驅動軸100相對,在通過使處理盒2沿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運動而將處理盒3從裝置的主組件I拆卸的過程中,耦接部件150從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運動至脫開角向位置,以便與驅動軸100脫開。該脫開能夠通過耦接部件150運動至脫開角向位置而實現(xiàn)。
[0272](22)控制部分170沿與電子照相感光鼓20的軸線LI垂直的垂直方向環(huán)繞耦接部件150,控制部分170設有第一弓形部分170a和突出部分170b,該突出部分沿所述垂直方向從第一弓形部分170a連續(xù)地突出,第一弓形部分170a控制耦接部件150的向下傾斜(由于重力),突出部分170b控制處在接合前角向位置的耦接部件150的傾斜角度。
[0273](23)第一弓形部分170a設有控制突起170c,該控制突起沿軸向方向從第一弓形部分170a突出。該控制突起170c設有:第二弓形部分170d,該第二弓形部分具有與第一弓形部分170a相同的圓弧半徑;以及平坦表面部分170e,該平坦表面部分從第二弓形部分170d朝著突出部分170b延伸。當耦接部件150從裝置的主組件I接收外部力時,耦接部件150由于該外部力沿第二弓形部分170d和平坦表面部分170e運動至突出部分170b。因此,耦接部件150定位于接合前角向位置處。
[0274]通過這樣的結構,耦接部件150由于重力的傾斜角度可以被控制,因此,盒2可以平順地安裝至主組件I。
[0275](24)裝置的主組件I包括滑動器(推壓部件)131,該滑動器可在推壓位置和從推壓位置退回的退回位置之間運動并用于施加外部力。耦接部件150由滑動器131的彈性力推壓,該滑動器在將處理盒2安裝至裝置的主組件I時與處理盒2接觸,以便暫時從推壓位置退回至退回位置,然后恢復至推壓位置,以便沿第二弓形部分170d和平坦表面部分170e運動至突出部分170b。因此,耦接部件150定位于接合前角向位置。
[0276](25)多個這樣的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布置在假想圓C上并處在彼此基本徑向相對的位置處,該假想圓C的中心在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L2上。
[0277](26)耦接部件150具有凹口,該凹口包括朝著其自由端擴大的擴大部分。多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方向以規(guī)則間距布置。旋轉力施加部分10b布置在相對于驅動軸100的軸線L3彼此徑向相對的兩個位置的各位置處。耦接部件150通過一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與一個旋轉力施加部分10b接合以及通過另一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與另一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0b接合而從驅動軸100接收旋轉力以便旋轉。一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與另一個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相對,且一個旋轉力施加部分10b與另一個旋轉力施加部分10b相對。
[0278]通過這樣的結構,耦接件可以平順地和穩(wěn)定地旋轉。
[0279]擴大部分具有錐形形狀,該錐形形狀具有在耦接部件150的旋轉軸線上的頂點“a”(中心O)。在耦接部件150位于旋轉力傳遞角向位置的狀態(tài)下,該頂點與驅動軸100的自由端相對,當旋轉力傳遞給耦接部件150時,耦接部件150覆蓋驅動軸100的自由端。旋轉力接收部分150e沿耦接部件150的旋轉方向以規(guī)則間距布置。
[0280]通過這樣的結構,耦接部件150可以接受平順和穩(wěn)定的旋轉力。
[028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處理盒能夠沿與驅動軸的軸線基本垂直的方向可拆卸地安裝至具有該驅動軸的成像裝置的主組件。還有,提供了一種可用于這樣的處理盒的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以及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該處理盒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該電子照相成像
>J-U ρ?α裝直。
[028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與接合齒輪用于從主組件向處理盒傳遞旋轉力的情況相t匕,電子照相感光鼓的旋轉精度可以提高。
[028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在將處理盒安裝至主組件之前,防止耦接部件沿不需要的方向傾斜較大程度,因此,可以將處理盒平順地安裝至主組件。此外,提供了一種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它可與這樣的處理盒一起使用,還提供了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這樣的處理盒能夠可拆卸地安裝至該電子照相成像裝置。
[0284](工業(yè)實用性)
[0285]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提供一種處理盒,該處理盒通過主組件蓋沿軸向方向的打開和關閉操作可安裝至這樣的主組件,該主組件并沒有提供用于使得主組件側耦接部件(它用于將旋轉力傳遞給鼓)運動的機構。本處理盒能夠使得鼓平順旋轉。
[0286]本發(fā)明還可以提供一種可與該處理盒一起使用的電子照相感光鼓單元以及一種電子照相成像裝置,該處理盒可相對于該電子照相成像裝置安裝和拆卸。
[0287]盡管已經參考這里所述的結構介紹了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細節(jié),本申請將覆蓋可以包含在下面權利要求的改進目的或范圍內的變化或改變。
【權利要求】
1.一種處理盒,包括:(i)感光鼓,該感光鼓能夠繞其鼓軸線旋轉;(ii)可旋轉的顯影輥,該顯影輥被構造成對形成于所述感光鼓上的潛像進行顯影;(iii)耦接部件,該耦接部件設置于所述感光鼓的軸向端部部分處并且能夠繞其耦接軸線旋轉,以便將驅動力傳遞給所述感光鼓;所述耦接部件能夠相對于所述感光鼓傾斜使得所述耦接軸線相對于所述鼓軸線傾斜;所述稱接部件具有:(ii1-1)連接至所述感光鼓的第一端部部分;(ii1-1i)第二端部部分以及(ii1-1ii)位于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連接部分;其中沿著垂直于所述耦接軸線的直線從所述耦接軸線到所述連接部分的最外表面的最大距離小于沿著垂直于所述耦接軸線的直線從所述耦接軸線到所述第二端部部分的最外表面的最大距離;以及(iv)控制部分,所述控制部分圍繞所述耦接部件以便界定所述耦接構件的傾斜的范圍,其中所述控制部分設有沿遠離所述鼓軸線并且遠離所述顯影輥的方向敞開的部分,以及其中當所述連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處在沿遠離所述鼓軸線并且遠離所述顯影輥的方向敞開的所述部分中時所述耦接軸線與所述鼓軸線之間的角度大于當所述耦接部件接觸所述控制部分的其它部分時所述耦接軸線與所述鼓軸線之間的角度。
2.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處理盒,其中:所述控制部分包括引導部分,當所述耦接部件在與所述引導部分相反的一側接收朝向所述引導部分的外部力時,所述引導部分將所述耦接部件引導到沿遠離所述鼓軸線并且遠離所述顯影輥的方向敞開的所述部分中。
3.根據(jù)權利要求2的處理盒,其中:所述引導部分沿著所述感光鼓的鼓軸線的方向向外延伸。
4.根據(jù)權利要求3的處理盒,其中:所述引導部分通過接觸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自由端而將所述耦接部件引導到沿遠離所述鼓軸線并且遠離所述顯影輥的方向敞開的所述部分中。
5.根據(jù)權利要求2的處理盒,其中:所述引導部分通過接觸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自由端而將所述耦接部件引導到沿遠離所述鼓軸線并且遠離所述顯影輥的方向敞開的所述部分中。
6.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處理盒,其中:所述連接部分呈沿著所述耦接軸線延伸的軸的形式。
7.根據(jù)權利要求6的處理盒,其中:所述第二端部部分包括突起,所述第二端部部分包括通向一凹部的開口,其中所述開口背離所述連接部分。
8.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處理盒,其中:所述第二端部部分包括突起,所述第二端部部分包括通向一凹部的開口,其中所述開口背離所述連接部分。
9.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處理盒,其中:沿垂直于所述耦接軸線的方向,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的最大外部尺寸大于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連接部分的最大外部尺寸。
10.根據(jù)權利要求6的處理盒,其中:沿垂直于所述耦接軸線的方向,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的最大外部尺寸大于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連接部分的最大外部尺寸。
11.根據(jù)權利要求7的處理盒,其中:沿垂直于所述耦接軸線的方向,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的最大外部尺寸大于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連接部分的最大外部尺寸。
12.根據(jù)權利要求8的處理盒,其中:沿垂直于所述耦接軸線的方向,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的最大外部尺寸大于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連接部分的最大外部尺寸。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處理盒,其中: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具有大致球形部分。
14.根據(jù)權利要求6的處理盒,其中: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具有大致球形部分。
15.根據(jù)權利要求7的處理盒,其中: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具有大致球形部分。
16.根據(jù)權利要求8的處理盒,其中: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具有大致球形部分。
17.根據(jù)權利要求9的處理盒,其中: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具有大致球形部分。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0的處理盒,其中: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具有大致球形部分。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1的處理盒,其中: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具有大致球形部分。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2的處理盒,其中:所述耦接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具有大致球形部分。
【文檔編號】G03G21/18GK104133361SQ201410408966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6月20日
【發(fā)明者】淺沼直哉, 森岡昌也, 中澤良亮, 佐佐木輝彥, 久野正人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