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圓柱形芯子上纏繞平帶的方法和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請是1992年9月16日提交的美國專利申請第07/946,270號的部分繼續(xù)申請。
本發(fā)明涉及在圓柱形芯子上纏繞平帶的方法和裝置,具體來說,涉及在開槽芯子的螺旋槽中或在長的圓柱形件的外表面上纏繞帶或條的方法和裝置。
過去一直使用在槽中嵌入絲,特別是光導纖維帶的裝置,這種裝置分為兩大類。
在第一類這種裝置中,纖維承載在轉動的籠盒(cage)中,而一槽芯子并不轉動。內裝光導纖維繞線架的籠盒繞著帶槽芯子跟蹤槽而轉動。美國專利第4,587,801;4,619,107和4,635,430號中公開了上述的系統(tǒng)。在第二類中,開槽芯子繞其自身軸線轉動,同時穿過施加位置(applcation point)。在這種情況下,纖維承載在靜止的繞線架上并嵌入槽中。美國專利第4,833,871和4,388,800號公開了這種方法的實例。
對于嵌入帶槽芯子的光導纖維來說,通常將纖維制成束、疊或包,近幾年來,光導纖維束也被嵌入特殊的塑料中,并排放置以形成帶狀結構。
光導纖維帶已被通過多種方式裝入纜中,其中一種方式是將若干疊放的帶嵌入類似上述現有技術中提到的帶槽芯子中。已經知道,這種帶與分隔件一起纏繞在圓柱形芯子上,插入上述分隔件以形成將帶的束保持在圓柱形芯子上的適當位置上的保持裝置。詳見《國際電線和電纜論壇文獻》1991,第8—15頁,托米塔等著《超高密度和高支光纖纜之初步研究》,以及《國際電線和電纜論壇文獻》1991,第16—23頁,那薩等著《氣體加壓和水封開槽芯子帶狀電纜的設計和鑒定》;還可見《國際電線和電纜論壇文獻》1992,第5—11頁,把米塔等著《高支預連接化的光纜之初步研究》,以及《國際電線和電纜論壇文獻》1993,第5—14頁,托米塔等著《帶有薄鍍層纖維的超高密度光纜》。
因為與在管中的光纖束或光纖不同,帶顯然只能在一個方向彎曲,而不同在側向彎曲,所以帶的施加和帶的疊的施加時要特別留意。因此,對帶和帶束來說,已經采用的插入裝置十分復雜,這是因為要使圈狀結構的帶繞在帶槽的或圓柱形的芯子上是很麻煩的。
另外,需要大量的導向輥,這也使施加裝置很復雜,因而在施加位置上將帶或帶束放入槽中或繞在圓柱形芯子上時很難控制帶或帶束內的實際張力。需要注意的是,當帶束施加或繞在圓柱形表面上時,從內層帶到外層帶,帶束中的每條帶的速度是稍有增加的,因此,重要的是要使帶束中的帶能夠相對地滑動。在一個圓周方向插入機器中,這就要求在接近施加位置時在盡可能的最后時刻才使帶束中的帶與相鄰的帶接觸,因此,使裝置變得十分繁復,特別是當需要使數百條帶會集在閉合點時。
大多數上述裝配或制造光纜的裝置都沒有考慮到下述因素,即,光纖帶的光學性質對于帶上的應力十分敏感。但是,因為當帶被引導通過機器時要承受摩擦力,所以帶要承受應力和張力,這成為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當帶或絲以不同速度相互接觸滑動時所形成的靜電會加劇摩擦力引起的問題。
曾有許多技術文獻致力于解決上述問題。在美國專利第4,248,035號中公開了一種裝配光纜的裝置,它力圖避免當纜彎曲時在光纖帶中的破壞性拉伸和壓縮應力,其中插有光纖的槽是螺旋形的。為了減小光纖中的縱向拉力,在喂入方向沿纜的表面吹送空氣。管在上游端密封,另一條管在下游端伸過內管。氣流靠摩擦在喂入方向輸送光纖,并在光纖上產生局部真空以局部地減小光纖和中央強力絲之間的接觸壓力。
在美國專利第4,450,676號中公開了一裝置,用于當疏松(slackening)光纖芯子時搓絞(stranding)光纖芯子。其中設置一芯子供送系統(tǒng),它具有穿過光纖芯子的通路,氣體從通路的后部流向前部以便在芯子儲放空間的進口側送出光纖芯子。在進口側光纖上的張力被纏繞鼓減小。
在美國專利第4,805,392號中公開了一種制造光纖的裝置,它力圖防止光纖上的拉伸應力。這是借助一個插入頭,一個在供送繞線架和插入頭之間用來提供指示光纖離開供送繞線架的前進位置的信號的光電系統(tǒng)實現的。一個控制裝置連接于光電系統(tǒng),并響應于光電系統(tǒng)的信號,以便控制光纖從供送繞線架放出的速度。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固有缺陷的方法和裝置,其用于繞著圓柱形或帶槽的芯子纏繞平帶如光纖帶等。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為平帶或絲的纜提供閉合模系統(tǒng)(dosing die system)的裝置和方法,其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廉。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前述目的中提到的方法和裝置,它能夠對每個束或疊中的各條帶或條進行張力控制和拉伸。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制造光纜或撓性管的方法和裝置,其中將帶或條的束螺旋形地纏繞在芯子上,其中使用了一個固定的供送系統(tǒng)和一條繞其軸線轉動同時前進的芯子。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制造光纜或撓性管的方法和裝置,其中將帶或條的疊螺旋形纏繞在纜芯上,其中使用分隔件,當帶或條的疊鋪繞在芯子的圓柱形外表面上時,分開相鄰的帶或條的疊或束。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在前述目的中提到的那種制造光纜或撓性管的方法和裝置,其中基本在繞芯子的施加位置上才形成帶或條的疊,以便在纏繞在芯子上之前減少在一疊中的相鄰的帶或條的接觸和摩擦。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上述的那種制造光纜的方法和裝置,其中減小了放置在纜芯的螺旋形槽中的,或放置在螺旋形繞在纜芯表面上的分隔件上的一疊帶中的相鄰帶之間的滑動接觸,從而減少了由于滑動接觸和靜電引力引起的摩擦。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在前述目的中提到的那種方法和裝置,其中,在帶或條鋪放在芯子上的施加位置上,繞轉動的芯子螺旋形纏繞的帶或條才形成帶或條的疊,或者,這種疊可以在相繼的若干纏繞工位上形成,在上述各纏繞工位上放置所述各疊的一定層的各條帶或條。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方法和裝置,其中疊中的帶或條是以不同的螺紋距或鋪放角纏繞的,以便補償一疊中的下一層帶的纏繞直徑的不同,從而將螺旋形纏繞的疊中所有的帶的絞距(lay)基本保持在一個恒定的預先選擇的值上。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將帶的疊螺旋形纏繞在一轉動的芯子上的方法和裝置,它可以減少整個平帶上的應力,使其與帶在疊中所處的位置無關。
為了實現上述的和其它的目的,本發(fā)明包括一種閉合模系統(tǒng)(closing die system),它使用在上述第二類的生產線中,圓柱形的或帶槽的芯子轉動,而平帶或條的喂入路徑是靜止的。
按照本發(fā)明的一個主要方面,將多條平絲或帶螺旋形纏繞在圓柱芯子上的裝置包括第一供送裝置,其用于供送一條具有圓柱形表面的轉動的中央芯子,使其沿裝置的機器軸線作縱向移動。設有相對于所述機器軸線基本固定的第二供送裝置,其用于供送多條平絲,以便螺旋形纏繞在芯子的圓柱形表面上。設有在所述第一供送裝置下游,基本沿所述機器軸線布置的至少一個纏繞工位。設有導向裝置,其用于沿一喂入方向引導多條絲中的每一條,所述喂入方向與所述機器軸線形成一個基本相應于絲繞芯子的鋪放角(lay angle)的銳角。每條所述絲被轉動的芯子沿所述喂入方向拉曵,以便將所述絲基本切向地在所述纏繞工位繞在芯子上。
按照本發(fā)明的一個推薦實施例,設置有一個支承裝置,它具有基本沿所述機器軸線布置的上游端和一個下游端,所述下游端與所述機器軸線偏置,以便在所述支承裝置和所述機器軸線之間形成一個角,這個角基本等于絲繞芯子的需要的鋪放角,以便在所述上游端和下游端之間引導所述絲。所述導向裝置將絲從所述第二供送裝置引向所述支承裝置的所述上游端,并使絲定位在沿著基本在所述支承裝置的橫向的方向上的預定數目的位置上,以便形成不大于準備繞在芯子上的螺旋繞組的數目的預定數目的絲組件,所述絲組件被轉動的芯子沿所述支承裝置拉曵,以便在所述支承裝置的下游端的所述纏繞工位上錯開地和沿切向地施加在芯子上。
按照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所述導向裝置包括一個導向件組,其用于將多條絲在一個表面施加位置上會聚成一個疊放的絲組件,以便基本呈切向地施加在中央芯子的圓柱形表面上,上述表面施加位置限定了一個從所述機器軸線伸過所述施加位置的徑向的方向,所述導向裝置將所述多條絲布置在一個喂入面內,所述喂入面是由所述喂入和徑向的方向限定的,并包括所述喂入和徑向的方向。所述多條絲從所述導向裝置會聚至所述纏繞工位,以便使相鄰的絲基本在絲在芯子上的施加位置上才開始接觸以形成一疊絲。形成每疊的相鄰的絲在接觸之前,在所述喂入面內相互角位偏置。在所述施加位置設有插入裝置,以便基本在所述施加位置將絲合成一疊并將其施加在轉動的芯子上。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所述導向裝置包括多個導向件組,每個導向件組用于將多條絲引向沿芯子縱向相互在軸向間隔開來的相應的多個螺旋形芯子表面。所述多個螺旋形芯子表面連同每個導向件組形成一個纏繞工位。相繼的若干導向件組將相同的多條絲施加在以前鋪放的絲上,以便在每個螺旋形表面上形成絲的疊,每個絲的疊具有絲的數目相應于在軸向間隔開來的纏繞工位的數目。
在至少一些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導向裝置用來基本上防止正在喂入的平帶的接觸,直至它們鋪放在前進和轉動的芯子上為止。
本發(fā)明還涉及將多條平絲或帶螺旋形纏繞在圓柱形的或帶槽的芯子上的方法。
現有技術中是將所有的絲或帶在一個固定的閉合點徑向插入,然而在本發(fā)明中絲或帶是切向地插在芯子的螺旋形表面上的,可以在芯子上的縱向即軸向錯開的點上施加在圓柱形表面上或螺旋形槽中。這樣的系統(tǒng)使絲的路徑簡單了許多。在絲疊或束的情形中,因為在最后的導向輥之后,帶基本沿直線行進至錯開的施加位置或會聚至施加位置,所以減小或基本消除了帶在相鄰帶上滑動的影響。這種系統(tǒng)也可以通過簡單地控制最后導向輥上的張力而控制在施加位置上施加每條絲或帶的張力。在最后導向輥處測得的張力和在施加位置測得的張力之間的唯一差別是(就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而言)在分隔件上在相鄰層或絲之間的摩擦,由于絲或帶運行的基本上直的路徑,在帶束上沒有壓力,在同一束中的帶相對速度極小,因而上述差別極小。但是,對于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而言,帶保持相互分開,直至恰好在施加位置之前,它們被閉合而相互接觸,因而基本消除了任何摩擦。
現在對照以下附圖詳細描述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示意圖,表示將疊層的光纖帶繞在光纜的圓柱形芯子上的方法;圖2是圖1所示裝置的裝配和張力傳感工位的局部前視圖;圖3是沿圖2中3—3線的截面圖;圖4是圖1所示裝置的縱向施加工位的平面圖;圖5是沿圖4中5—5線的截面圖,表示光纖帶沿裝配臺被引導及借助分隔件被相互隔開的情況;
圖6與圖5類似,但表示倒T形的分隔件,而不是圖5中的倒U形分隔件;圖7是使用圖6所示的分隔件的纏繞的光纜的局部前視圖;圖8與圖6類似,但是表示倒梯形的分隔件;圖9與圖7類似,但表示使用圖8所示分隔件的情況;圖10與圖6和8類似,但表示倒U形,圖5所示的那種分隔件;圖11與圖7和9類似,但表示圖10所示的分隔件;圖12是按照本發(fā)明的纜的橫截面圖,其中纜芯設有螺旋槽,在槽中放置光纖的疊或束,不使用分隔件;圖13與圖6類似,其中,相鄰的疊的分隔件是在裝配臺或導向支承裝置上整體形成的,圖中也表示鄰近裝配臺或導向支承裝置設置的格柵結構,該結構形成多個開口,其用作保持帶相互之間的位置和方向的定位模;圖14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局部側視圖;其中,多個導向件用于使多條平絲或帶會聚至一系列插入件之一,在插入件中有關的絲或帶相互接觸并施加在前進的芯子的螺旋形表面上;圖15是沿圖14中15—15線的頂視平面圖;圖16是圖14所示插入件之一的放大的和局部的立體圖,表示出多條平絲或帶向插入件會聚并在插入件中閉合,并鋪放在前進的芯子的螺旋槽面上;圖17是按照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頂視平面圖,表示5個纏繞工位,在每個纏繞工位上,多條平絲或帶施加在前進的芯子上;圖18是表示為保持不變的鋪放角,在鋪放角和纏繞平帶的直徑之間的關系的示意圖19表示按照圖18所示原理,絲或帶的鋪放角之差,它是為了補償在不同的纏繞工位上帶所纏繞的螺旋形表面的直徑差。
現在參閱附圖,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零件使用相同的標號。首先參閱圖1,圖1示意地表示繞纜16的圓柱形芯子鋪放長絲12的裝置10和方法。為了描述方便,術語“絲”、“帶”、“條”和/或“股”基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含義并互換地使用,本發(fā)明主要是關于橫截面扁平的這種構件。在被描述的具體實施例中,絲12是光導纖維帶或條,而纜16是光導纖維纜,不過顯然本發(fā)明的方法和裝置也可用來制造其它任何纜或管,在其中螺旋地繞有若干長的電氣的或其它的帶或條。
裝置10具有一個供給部分18,它包括供給繞線架20,用于供應基本扁平的光導纖維帶、股或絲12。與被制造的光導纖維纜的尺寸或性質相適應,可以使用任意數目的繞線架20。因此,如果纜需要總數為100的光導纖維帶,那就要設置100個繞線架20。
在本發(fā)明中,光導纖維帶12可以繞在中央或支承芯子14上或繞在支承芯子表面切削或其它方法形成的螺旋槽22(圖12)中。但是,當準備將帶螺旋式地繞在芯子的圓柱形表面上時,按照本發(fā)明的一個推薦實施例最好設有用于分隔相鄰的絲或絲束的分隔件24,這將在下文中詳述。象纖維帶12一樣,分隔件24也可以從繞線架26放出,繞線架26的數目由一定的纜的尺寸和結構和所要求的分隔件24的數目來決定。因此,如果一定的纜的尺寸和結構要求10條分隔件,那么就使用10個繞線架。
供給部分還包括一個提供中央支承芯子14的源或供給繞線架28,使芯子14以任何普通的方式繞裝置10的機器軸線A轉動。例如,將繞線架28支承在一個支架28′中,繞軸線A(例如)以順時針方向R轉動。芯子的具體結構和尺寸對于本發(fā)明的目的并不是關鍵所在,任何普通的芯子結構都可用于本發(fā)明的目的。例如,芯子可設有多股鋼件或凱福勒(KEVLAR)件,以便增加對拉伸的抗力或穩(wěn)定芯子的整體性。
如上所述,繞線架28以任何已知的或普通的方式提供沿機器軸線A延伸,繞軸線A且繞自身縱向轉動的中央芯子14。雖然只設有一個中央芯子14和一個繞線架28,但是可以設置大量絲或帶12,繞線架20,分隔件24和繞線架26。在圖1中,繞線架20和26顯然只是許多實際使用的繞線架的代表。由于使用大量的繞線架20,26,所以,將有時達數百個繞線架設在裝置10附近是不實際的,這些繞線架必須成組地設置在離裝置主要部分或遠或近的不同地點。因此,供應部分18之后是引導部分29,引導部分包括導向輥30,32,其根據需要分別偏轉帶12和分隔件24的方向,以便引導和轉換它們至裝配和張力檢測工位34a和34b。當設有許多這種工位(工位34b)以生產包括一根絲以上的絲組件時,工位34a代表一個第一裝配和張力檢測部分。當繞芯子14纏繞的絲組件只有一條帶,帶并不是疊置的時候,工位34可以不設或繞過。
工位34a可包括一個導向輥36,其作用與導向輥32相同或相似,并將分隔件24引向最后的導向輥38,以便將分隔件24至一適當的支承裝置如長形裝配臺40的上游端40a,并使分隔件24在工作臺上纏繞絲或帶12之前沿著工作臺的下游方向41延伸。上述分隔件在裝配臺40上的最初放置構成長形通道42(圖6—9),以便接納絲或帶12,絲或帶12以相似的方式由導向輥43引導,導向輥43的作用與導向輥30的作用相同或相似,并將光導絲或帶12引向最后的導向輥44。同樣,每個最后的導向輥44使有關的絲偏轉,并使其沿裝配臺40的下游方向41在由相鄰的分隔件24形成的通道42中延伸(當分隔件與非開槽芯子14一起使用時)。
如圖1和4所示,支承裝置40是平的和長形的,并具有一個基本沿軸線A布置的下游端40b和一個與軸線A徑向間隔開的上游端4a,從而在裝配臺40和軸線A之間限定了一個相應于帶12繞芯子14的纏繞角的α角。雖然所述實施例采用裝配臺40作為支承裝置,但是顯然任何支承件如對準或定位??梢栽趯虿糠?9之后使用,即使這樣會使絲出現某種程度的下垂。
分隔件24的導向輥32,36和38和帶12的導向輥30,43和44分別使分隔件和帶被導向和定位在沿著垂直于裝配臺40縱向的方向上的預定數目的相鄰位置上,以形成預定數目的絲組件,這些絲組件全部同時被轉動的芯子14拉曵,這些絲或帶組件的數目相應于纏繞在芯子上的螺旋繞組數目,取決于螺旋繞組是否由一層繞組或多層疊置的帶束構成,上述絲組件含有一個或多根絲或帶。
在所述的實施例中,10個絲組件或束,每個均包括10根疊層的絲或帶12。因此,如果設定m為繞在10條槽22或10條通道42中的絲組件的數目,那么m=10。同樣,如果設定n為在每個絲組件中的絲或帶的數目,那么n=10。由于圖1表示生產單一絲組件的所需的構件,因而必須在設置10個圖1所示的構件組,這些構件組在基本平行的平面內相互偏置。另外,由于導向輥43,44是為每個絲組件中一根絲或帶而設置的,因而必須另外增設若干繞線架20和導向輥30,43和44(在所述實施例中須增設9組),這些增設的構件沿下游方向41為每個絲組件順序布置,當n=9時,在部分34b中,這些絲標為12a—12n。
如圖1和2所示,分隔件首先放置在裝配臺40上,通過帶供送件20,30,43和44向每個絲組件添加帶的層。導向輥43,44逐漸向裝配臺40的下游錯位。一旦最上游的帶12n已放置在每個疊放裝置的頂部,每個疊放裝置52以直線方式沿裝配臺滑動(50),直至每個疊放組件到達裝配臺的下游端40b。
一旦帶組件固定在芯子14上,絲或帶組件就由轉動的芯子沿裝配臺40拉動,以便絲組件52的錯開地、切向地施加,絲組件52轉變成工位56上的螺旋繞組54。如圖所示,帶組件52可以放置在芯子的槽22中,也可以在螺旋通道42中放置在芯子的表面,螺旋通道42是由相鄰的分隔件24形成的。
在裝配臺40的上游端40a,帶最初被放置或定位在裝配臺40的部位上,在各個最后的導向輥38,44上設置傳感器46,48,用來監(jiān)測沿輸送路徑在分隔件24和帶12中的張力。傳感46,48的輸出可以顯示在一控制臺上,或用作控制器58的直接輸入,控制器58響應于來自傳感器的反饋信號,將裝配臺上游端40a處的帶12和分隔件24中的張力控制并保持在需要的水平上。由于分隔件不如帶對扭轉和拉伸敏感,因而設置傳感器46總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推薦實施例中,用于分隔件的傳感器46用于消除分隔件中的應力,從而使纜成品穩(wěn)定,盡可能減小對纜成品和帶的有害影響。
現在參閱圖2和3,裝配部分34a包括一框架60,它支承著分隔件的導向輥36和最后的導向輥38,導向輥38上連接著用于監(jiān)測分隔件中張力的傳感器46。當使用分隔件24(帶裝放在芯子的圓柱形表面上)時,所有的分隔件導向輥36,38放置在框架60中,由于在放置帶12之前,所有的分隔件一般都同時地安放在裝配臺40上,因而分隔件相互平行,且平行于裝配臺40的縱向地放置,如圖4,6,8所示,從而形成帶12的疊或束52的縱向接納通道42。第一個框架64a也構成裝配工位34a的一部分,它包括一放置在接納通道42之一中的帶的導向輥43,44,并代表在每一形成的疊或束52中的(最下)一層。因此,在這個實例中,框架60包括10組導向輥36,38以提供10條平行的通道42,如圖6和8所示,在分隔件24和止動器53之間可以限定這些通道之一。如圖6,8和10所示,止動器53可以由簡單的平板構成,用來抵靠并擋住端部的分隔件24a的垂向表面(圖10)或抵靠并擋住端部的疊或束52(圖8)。但是,可以設置一個止動器53b(圖6),它補充一毗鄰的止動器以便為疊或束52提供一個適當的通道42。在圖8中,一種改進的止動器53c具有一個與分隔件24c接觸的傾斜抵接面以便將分隔件保持在垂直的方向上。第一框架64a被包括在組裝工位34a中,并包括10組導向輥43,44,其用于在每條通道42中放置構成束或疊52的第一或最下層。下一個相繼的框架64b同樣包括10組導向輥43,44,以便在10條通道中的每一條中放置下一層帶??蚣?4n是10組導向輥43,44中的最后一組,用于在每一束或疊上放置最后的即最上部的帶,在本實例中n等于10。如果m等于橫跨組裝臺放置的通道或絲或帶組件的數目,那么在本實例中m=10。
現在參閱圖3,最后的分隔件導向輥38—38i沿著垂直于裝配臺40縱向的方向上相互偏置,從而這種地導向輥限定出在該方向上交錯的獨特位置,使導向輥38可將其分隔件放置在需要的位置上以形成需要的通道。同樣,最后的帶或絲導向輥44—44i相互偏置即交錯開以便使每個這種導向輥與一敞開的通道42對準,使帶或絲可放入通道42中。在相繼的框架66a—66n的每一個中的最后的導向輥44—44i同樣偏置,使每一層的帶同樣與有關的敞開的通道42對準,使其被接納在通道42中。
顯然,如圖2和3所示的布置不能用于由倒U形分隔件24a形成的圖5,10和11所示的那種封閉的通道42′。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首先形成絲或帶的疊52,然后再由分隔件24a覆蓋。這要求框架60和框架64a—64n的位置顛倒,使框架60放置在所有框架64—a—64m的下游。
現在參閱圖4,帶的疊或束52連同有關的分隔件一起在標號50處直線的行進(圖1),直至纏繞工位56,在纏繞工位56,絲的束、疊或組件與分隔件一起在錯開的施加位置68接合轉動的芯子14。雖然并非關鍵,但是,沿施加位置78設有與裝配臺40共同延伸的芯子支承件70。它與芯子的至少一部分在相對于機器軸線的裝配臺的同一側相抵接。這種芯子支承件70可抵抗垂直于軸線A的橫向力的作用,防止芯子從軸線A膨脹,從而防止芯子偏離機器軸線,影響光纖組件繞在芯子上。顯然,纏繞的絲或組件越多,或芯子的剛性越小,就越需要使用芯子支承件70。但是,芯子支承件70的具體性質和結構并不十分關鍵,對于一定的裝置可以使用任何一利結構。
現在參閱圖4,在機器軸線A的另一側,裝配臺40由虛線40′所示輪廓表示。如果放置角度的方向相反,可以占據上述位置。為此目的,裝配臺40為了繞樞軸72的運動最好安裝使鋪放角α可以調節(jié)和反向。
在圖6—11中表示,使用本發(fā)明的裝置和方法可以容易地實現以圓柱形芯子為基礎的光纜16的三種可能的實例。顯然,可以獲得多種其它的纜結構,包括單獨的光纖帶或絲,或其疊或束的復式共軸層結構?,F在參閱圖12,本裝置也可以用來制造以帶槽芯子為基礎的纜,其中,帶槽芯子可以從一個轉動的卷線軸放出,或者由一個帶槽的模在線地擠出,一個轉動的抗張力件拉過上述帶槽的模。
當將帶插入帶槽的芯子時,由于每一帶疊或束可裝放在接受帶的槽中并由其固定在位,因而不必再使用圖6—11所示的那種分隔件。但是,不用分隔件卻要采取一些附加步驟,以便當帶束插入槽中之前沿裝配臺40移動時保持帶束的整體性。這種措施可以包括在裝配臺40上采用縱向延伸的肋,這些肋,類似肋24a—24c,間隔開來以便有效地形成用于維持帶的方向和位置的起等同作用的通道?;蛘咭部梢匝刂_40使用一個或多個定位模,或用定位模取代臺40,以便將每一束或疊中的帶定位在需要的相對位置上。在施加位置上,可以使用插入工具,以便放置每一疊預先安排,預先定向的帶,迫使帶在被放置時具有適當的定向,在此時,帶會受到槽壁的限位。
顯然,上述裝置和方法使絲的路徑更為簡捷,使在帶的疊或束的情況下,每條帶可在相鄰的帶上容易地滑動,這是由于在最后的導向輥44之后,帶是在基本直的路徑中行進至交錯開的施加位置的,在相鄰的帶之間摩擦很小,在被纏繞的元件之間只有小的相對運動,在最后的導向輥44之前作用的任何有意義的摩擦已經被傳感器48和控制裝置58補償。
由于可以容易且有效地形成光纖帶的疊或束,上述的裝置和方法可以方便地處理大量的光纖帶,并制造可以包括數百條帶的大型光纜。雖然圖示裝配臺是光骨的平臺,但是裝配臺也可以為其它形狀。裝配臺在其支承表面可以為彎曲的或異型的,唯一的要求是對絲或帶的摩擦低。而且裝配臺的端部40b定位在施加位置68處,以便使絲組件(和分隔件)交錯和切向地在纏繞工位繞在芯子上。另外,上面描述了絲和分隔件的傳感器連接在最后的導向輥46,48上。這樣,在將絲和分隔件放置在裝配臺40上之前,可以對絲和分隔件提供最佳的補償控制。但是,傳感器顯然也可以連接在線上的最后的導向輥上游的任何其它導向輥上,只是所獲效益有所不同。另外,如上所述,分隔件的框架60和框架64a—64n也可以顛倒以便使成疊的絲或帶插入在敞開或閉合的通道內。顯然,在上述每個框架中設置的導向輥數目可以按照需要變化,以裝配任何尺寸和結構的纜。
為了便于穿線,可以使用無裝配臺或其它平的表面連續(xù)支承的支承裝置,使用絲和分隔件的導向裝置,將絲和分隔件在纏繞或施加工位56導入縱向的插入模。
在圖13中,支承導向臺或架40包括整體形成的縱向肋80,縱向肋80沿著支承臺延伸并且相互間隔開來以形成通道81,從而維持已形成的平帶52的疊的整體性。但是,為了保證在施加位置平帶的適當位置和方向,最好設置由間隔開來的垂向件84和水平分隔件86形成的格柵框架82(或其它在功能上等同的結構),以便形成或限定尺寸適于接納各條絲或帶12的通道或開口88。通過上述布置,在構成絲組件或疊的每組絲中的絲相互之間可以維持在需要的位置和方向上。格柵框架82最好沿支承臺40的縱向,在接近于施加位置或將絲施加在芯子的纏繞工位的區(qū)域中設置。
在圖14—16中,本裝置的替代實施例90與圖1—13所示實施例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帶被保持分開或相互不接觸直至其達到施加位置或纏繞工位(一個或多個)。帶并不是沿著圖1所示的那種支承臺相互疊放地前進。
圖14是本裝置的實施例90的局部視圖,只畫出一個完整的導向件組92和部分的第二導向件組94,顯然該裝置可以包括具體情況所需要的任何適當數目的導向件組。雖然第一導向件組92包括多個上部導向輥96a—96f,第二導向件組只畫出第一個導向輥96g,但是,在本實施例中的每組導向件具有相同數目的導向輥96(在圖14中是6個)。對于每個上部導向輥96,如圖所示,設有一個下部導向輥98。因此,第一導向件組92也包括下部導向輥98a—98f,而第二導向件組94只畫出了6個下部導向輥中的一個,即下部導向輥98g。每對上、下導向輥用來引導相關的平帶或絲12a—12g,顯然,只畫出了一部分平帶或絲,其它的平帶或絲在圖14中未畫出的部分中進行處理。
每個導向件組92,94等將多條絲會聚成疊放的絲組件,以便基本切向地將絲施加在芯子14的圓柱形表面上,表面施加位置限定了一個徑向方向,該方向從機器軸線A穿過帶施加在芯子上的表面位置。
每個導向件組的導向輥96,98將多條絲布置在一個喂入平面上,該喂入平面由喂入和徑向方向所限定,并包括喂入和徑向方向。本實施例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在于,多條絲從各導向件會聚至各纏繞工位,以便基本在絲施加在芯子上的位置才形成相鄰絲之間的最初接觸,從而形成絲的疊。因此,如圖14所示,由第一導向件組92引導的絲12a—12e被布置成第一帶組100a。第二導向件組94形成第二帶組100b。其它的導向件組(未畫出)形成其它的帶組100c—100f。從圖14和16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構成每一疊或組的相鄰的絲在接觸之前,在喂入平面內角位是偏置開來的。每個插入件或插入工具102a—102f。,如圖14所示,沿機器軸線相互間隔開來。每個插入件或插入工具限定一個纏繞或施加工位,在該工位各帶組施加在芯子14上。因此,每個插入件或插入工具102a—102e使一組會聚的帶基本在施加位置閉合成一疊,并使其施加在轉動的芯子上。這種方案避免了相鄰帶之間的滑動接觸,而這種滑動接觸在某些情況下會產生滑動摩擦問題,以及形成使滑動摩擦加劇的靜電。
圖16最清楚地示出,形成有關的絲的疊或組的相鄰的絲之間的角位偏置是基本相等的,具體的角位偏置是被處理的帶的總數及在疊或組內帶的數目的函數。
在所述的實施例90中,沿機器軸線A,為每個纏繞工位設置一個導向件組和插入工具102e—102f,以便將絲的疊施加在沿芯子的多個相繼的施加位置之一上。如上所述,雖然在圖14中畫出了六個施加或纏繞工位,但是可以使用或多或少的數目以便適應準備纏繞在芯子表面上的相同數目的槽或帶的螺旋疊或束。
在圖14所示的布置中,所述的喂入面基本上是相互平行的,因此,所有的施加位置基本上沿著一條平行于機器軸線A的直線對準。如圖15所示。但是,各施加工位的喂入面的位置也可以是不同的,而且可以繞著芯子表面在圓周方向上相互偏置。但是,在所述推薦實施例中,所有的喂入平面是相互平行的,且插入件或插入工具是在一個通過機器軸線A的共同喂入面中對準的。
插入件或工具102的具體結構對本發(fā)明的目的而言并不是關鍵。現在參閱圖16,插入工具的一個實例包括一個以適當方式連接在一個固定支承件104上的上部102′和一個可被接納在一條有關的槽中的下部102″。在上、下部102′、102″之間設有一個開口106,其用于接納和閉合一組準備放入槽中的絲,使這些絲恰好在放入槽中之前相互接觸。開口106最好在徑向上布置在芯子表面附近,以便使形成一疊的相鄰的絲只是在放入槽之前才相互接觸。
如圖所示,槽具有預定的寬度,它基本上等于平帶的寬度。插入件或插入工具的下部102″的寬度基本等于槽的寬度,以便以很小的間隙容納在槽中。以上述方式,保證了絲的疊基本在槽的中央的連續(xù)放置。
雖然圖14—16的實施例的描繪和表述結合帶槽的芯子進行的,但是也可以在相似的布置中使用具有光滑圓柱面的芯子,在其上首先設置圖7和9所示的通道或分隔件,或者設置圖11所示的那種U形通道但顛倒180。使通道的敞口徑向朝外(如同本說明書前面現有技術部分中提到的托米塔等人和那薩等人的出版物中所公開的那樣)。
現在參閱圖17,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110中,設有多個與實施例90中的導向件組92,94相似的導向件組(圖中未畫出)。每個導向件組用來將一組絲引導到沿芯子縱向相互之間在軸向上間隔開來的相交的一組螺旋形芯子表面上。這些螺旋形芯子表面連同每個導向件組限定了纏繞工位112,114,116,118和120。相繼的導向件組將多條絲施加在以前鋪放的絲上,從而形成在每條螺旋形芯子表面上的絲的疊,在每疊中具有數目與軸向間隔開來的纏繞工位的數目相同的絲。因此,6個平帶12a—12f最初施加在第一纏繞工位112上。在疊中的最下層的帶或絲是在第一纏繞工位112上施加的。由于芯子14的轉動R和直線運動M,最初的絲12a—12f顯然是螺旋形地纏繞在芯子上的,并向下游行進,然后被引至纏繞工位114。在纏繞工位114,第二組絲12g—12l相似地被施加在芯子的相同的螺旋形表面上,因此覆蓋第一組絲12a—12f。這時每疊中有兩條絲,在第三纏繞工位116,第三組絲12m—12r,作為第三層絲被施加在六疊中的每一疊上。在纏繞工位118和120重復上述過程以形成6疊帶,每疊帶中有5條絲。
但是顯然,在每個相繼的纏繞工位上,絲是施加在直徑逐漸增大的螺旋形表面上的。這是由于在每個上游的纏繞工位上增加的絲對或絲組被施加的緣故。因此,絲12a—12f是施加在芯子本身的螺旋形表面上的,而下游相繼的施加工位則將帶施加在前面施加的帶層上,因此,帶12z—12ff是施加在直徑最大的芯子加帶的結構上的。但是,如圖18所示,絲被施加在越大的直徑上,帶必須以越陡的喂入角施加,才能保持預定的或固定的鋪放和長度L。因此,僅通過舉例說明,施加在芯子直徑D1上的第一帶12a,為了在鋪放長度L上包圍芯子,必須以喂入角α施加。但是如果帶或絲12a的厚度使第二帶或絲12b必須纏繞在帶12a的頂面上,那么,為在相同的鋪放長度L上完成鋪放循環(huán),鋪放角就必須增大為β。因此,按照本實施例,為了補償在不同纏繞工位上施加帶的不同螺旋表面直徑,從而不管纏繞工位的位置和施加帶的芯子直徑如何都可保持需要的鋪設長度,圖17所示的喂入方向F1—F5最好在不同的纏繞工位作不同的選擇。這一點在圖19中有進一步的舉例說明,圖19中畫出了圖18中的鋪放角的差△α。在圖17所示的布置中,在喂入方向F1—F5之間的角度對于沿機器軸線更下游位置的纏繞工位的絲來說,是逐次增加的。
本發(fā)明也提供了一種繞圓柱形芯子螺旋形纏繞多條平絲或帶的方法。該方法包括提供一根轉動的中央芯子,芯子具有圓柱形表面(可以是開槽表面或光滑表面),用于作沿著裝置的機器軸線的縱向運動。提多條平絲,使平絲纏繞在芯子的圓柱形表面上。至少一個纏繞工位設置在第一供送裝置的下游,基本沿機器軸線布置。然后沿喂入方向引導多條絲中每一條絲,所述喂入方向與機器軸線形成一個銳角,該銳角基本相應于繞芯子的絲的需要的鋪放角。每條絲由轉動的芯子沿喂入方向拉曵,以便在纏繞工位,繞芯子基本切向地施加絲。設置導向裝置以便基本防止喂入的平絲在其鋪放在轉動的芯子之前的接觸。
雖然上面已對照附圖描述了本發(fā)明的推薦實施例,但是顯然本專業(yè)技術人員可以對其作各種修改而并不超出本發(fā)明的范圍。雖然本發(fā)明可用于制造光纜,但是本發(fā)明也可用來制造任何螺旋形纏繞平的帶、條或絲的長形結構。例如,本發(fā)明適合的一種應用是制造高壓撓性復合管。這種管一般包括一條管狀內襯,在其上以相同的或不同的鋪放角相繼地纏繞長條形的左、右旋加固層。然后裝整個組件包在一外層中。因此,這種復合管可相繼地應用本發(fā)明的方法制成,其中相繼的層是以需要的鋪放角纏繞的。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將多條平絲螺旋形地纏繞在圓柱形芯子上的裝置,它包括第一供送裝置,其用于供送基本沿裝置的機器軸線作縱向運動的具有圓柱形表面的轉動的中央芯子;第二供送裝置,其基本相對于所述機器軸線的方向固定,用于供送多條平絲以便螺旋形地纏繞在所述芯子的圓柱形表面上;至少一個纏繞工位,它處于所述第一供送裝置的下游且基本沿所述機器軸線布置;以及導向裝置,其用于沿一喂入方向引導多條絲中的每一條絲,所述喂入方向與所述機器軸線形成一個基本相應于絲繞芯子的需要的鋪放角的銳角,所述每條絲被所述轉動的芯子沿所述喂入方向拉曵,以便將所述絲在所述纏繞工位基本切向地纏繞在芯子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支承裝置,其具有基本沿所述機器軸線布置的下游端和一個上游端,所述上游端從所述機器軸線偏置,在所述支承裝置和所述機器軸線之間形成一個基本等于所述絲繞芯子的所需鋪放角的角度,以便在所述上游端和下游端之間支承和引導所述絲;所述導向裝置將所述絲從所述第二供送裝置引導至所述支承裝置的所述上游端,并用于將所述絲放置在沿基本垂直于所述支承裝置的方向上的預定數目的相鄰位置上,以便形成不多于準備纏繞在芯子上的螺旋形繞組的數目的預定數目的絲組件,所述絲組件被所述轉動的芯子沿所述支承裝置拉曵,從而在所述支承裝置下游端在所述纏繞工位將所述絲組件交錯開地且切向地繞所述芯子施加。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監(jiān)測每條絲中的張力的傳感裝置和用于在所述傳感裝置提供的信息的基礎上控制所述絲中的張力的張力補償裝置,因而當所述絲沿所述支承裝置基本直線地移動時,所述絲以受控的張力纏繞在芯子上。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裝置包括一個具有頂面的基本平的長形臺,在其上放置所述絲,所述頂面基本在一水平面內。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個在所述絲組件繞芯子的施加位置上與所述支承裝置基本共同延伸的直線的模,所述模的位置在相對于所述機器軸線的與所述支承裝置的同一側鄰近于所述芯子的至少一部分,以便支承所述芯子并抵消在垂直于芯子的縱軸線的方向上的纏繞張力的側向分力。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裝置包括一個臺,以及還包括一個沿著所述的臺的至少一個邊緣的保持裝置,以便當所述絲組件在所述臺的上游端和下游端之間移動時保持所述絲組件。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裝置包括一個臺,其安裝時可選擇地使所述上游端向著所述機器軸線相反側運動,同時保持所述下游端基本上處于所述纏繞工位上,從而可以改變鋪放角并使纏繞方向反向。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臺的所述下游端是通過樞軸安裝的。
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個第三供送裝置,其用于供送多條長的分隔件,以便分隔開相鄰的絲組件。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送裝置包括一個光纖帶的卷線筒。
11.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包括若干最后導向輥,每條所述絲有一個最后導向輥,其用于基本共同伸展地并沿著所述支承裝置的所述下游方向配送各條絲。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裝置包括連接在所述最后導向輥上的傳感器,其用于監(jiān)測在所述最后導向輥上的所述絲的張力。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包括若干最后導向輥,每條分隔件有一個最后導向輥,其用于基本共同伸展地且沿著所述支承裝置的所述下游方向配送各條分隔件。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裝置包括連接于所述最后導向輥的傳感器,其用于監(jiān)測在所述最后導向輥上的分隔件中的張力。
15.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包括一個在所述支承裝置的所述上游端的分隔件偏轉工位,其用于偏轉分隔件的方向,使分隔件基本共同伸展地,沿所述支承裝置的下游方向被配送。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相應于預定數目的纏繞在芯子上的絲組件,所述分隔件偏轉工位包括m個最后導向輥,其用于沿著所述支承裝置的下游方向配送m條分隔件。
1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包括在所述支承裝置上游端的至少一個絲偏轉工位,其用于偏轉絲的方向,基本共同伸展地,沿所述支承裝置的下游方向配送所述絲。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相應于預定數目的纏繞在芯子上的絲組件,所述絲偏轉工位包括m個最后導向輥,其用于沿所述支承裝置的下游方向配送m條絲。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支承裝置的縱向順序布置多個絲偏轉工位。
20.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包括在所述絲偏轉工位上游的一個分隔件偏轉工位。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絲偏轉工位為沿所述臺的橫向的每條絲組件位置配送一條絲,n個絲偏轉工位沿所述支承裝置順序布置以形成每一個所述m個絲組件位置上的n疊絲束。
22.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裝置包括一個基本平的長形臺。
23.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裝置設置在靠近所述支承裝置的所述上游端的位置上,因而所述絲可以同作用在所述支承裝置上游的所述絲上的力無關地,以受控的張力沿所述支承裝置被移動。
2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張力補償裝置響應于所述傳感裝置而工作。
2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張力補償裝置是按照所述傳感裝置的指示而手動調節(jié)的。
2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在選擇所述纏繞工位的區(qū)域中的組件,從而保證所述絲組件繞所述芯子施加時的整體性。
27.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裝置包括所述定位裝置。
28.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裝置包括縱向肋,縱向肋相互間隔開來地沿所述支承裝置延伸以形成維持所述絲的方向和位置的通道。
29.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裝置包括多個定位模,其用于使形成絲組件的每組絲中的絲得以定向和定位,使其相互保持在要求的位置上。
30.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子上具有多條螺旋槽,所述定位裝置具有插入工具,其用于迫使每條絲組件在插入槽中時,具有適宜的定向,直至絲受到槽壁的限位為止。
31.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為了將多條絲螺旋形地纏繞在具有多條螺旋槽的圓柱形芯子上,所述裝置還包括在靠近所述纏繞工位的區(qū)域中的插入裝置,其用于將每條絲組件放置在螺旋槽中,同時保證絲在螺旋槽中的適宜的方向。
3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包括一個導向件組,其用于將多條絲會聚成一個疊層的絲組件,以便在一表面施加位置基本呈切向地施加在中央芯子的圓柱形表面上,上述表面施加位置限定一個徑向方向,該徑向方向從所述機器軸線穿過所述施加位置,所述導向裝置將所述多條絲布置在一個喂入面中,所述喂入面是由所述喂入和徑向方向限定的,所述多條絲從所述導向件會聚至所述纏繞工位,使相鄰的絲基本在芯子上的施加位置上才開始最初的接觸以形成一疊絲,形成每疊的相鄰的絲在接觸之前在所述喂入面中相互角位偏置;還包括在所述施加位置上的插入裝置,其用于使所述絲基本在所述施加位置上合成一疊并繞在所述轉動的芯子上,從而使正在喂入的平絲基本防止了相互接觸,直至其鋪放在進行中的芯子上。
33.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一疊的相鄰絲間的所述角位偏置是基本相等的。
34.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機器軸線順序地設有多個纏繞工位,并且為每個纏繞工位設置插入裝置,以便將一疊絲施加在多條沿芯子的相繼施加位置之一上。
35.如權利要求3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纏繞工位將多條絲在施加在芯子上之前,布置在一喂入面上,所有所述喂入面基本在一共同的喂入面內延伸。
36.如權利要求3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為所述多個纏繞工位設置的所述導向件用于使所述共同喂入面內的所有相鄰絲相互在角位上偏置開來,使所述絲基本從所述導向件會聚至所述插入裝置。
37.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子在圓柱面上設有多條螺旋槽,所述插入裝置包括為每條螺旋槽設置的一插入工具,每個插入工具包括一個在絲被喂入和施加在芯子上時相對于芯子固定的一個上部,一個可接納在槽中的下部,以及所述上部和下部之間的開口,其用于接納和合并多條準備放入槽中的絲,以便恰好地被放入槽中之前使這些絲相互接觸。
38.如權利要求3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口徑向靠近芯子的圓柱形表面布置,從而使形成一疊的相鄰絲恰好在放入槽中前才相互接觸。
39.如權利要求3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芯子上的所述槽具有預定的寬度,所述下部的寬度基本等于所述預定的寬度以便以很小的間隙裝納在槽中,從而保證所述絲的疊放在槽的正中央。
4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包括多個導向件組,每組用于將多條絲引導至沿芯子縱向相互軸向間隔開來的相應的多條螺旋形芯子表面上,所述螺旋形芯子表面連同每個導向件組形成纏繞工位,相繼的導向件組將相同的多條絲鋪放在以前鋪好的絲上,從而在每個螺旋形芯子表面上形成一疊絲,每疊中絲的數目相應于軸向間隔開來的纏繞工位的數目,從而基本防止了喂入的平絲的相互接觸,直至其鋪放在行進中的芯子上為止。
41.如權利要求4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絲的所述喂入方向在不同的纏繞工位各不相同,以便補償在不同的纏繞工位上,所述螺旋形芯子表面直徑的不同,從而保持需要的絞距(lay)長度,使其基本與所述纏繞工位的位置和鋪放絲處的芯子直徑無關。
42.如權利要求4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喂入方向和所述機器軸線之間的角度,對于沿所述機器軸線相繼的更下游處的纏繞工位上鋪放的絲來說,是逐次增加的。
43.繞著圓柱形芯子螺旋形纏繞多條平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供送一條具有圓柱形表面的轉動的中央芯子,使其沿裝置的機器軸線作縱向運動;供送多條準備螺旋形纏繞在芯子的圓柱形表面上的平絲;在上述第一供送裝置的下游并基本沿所述機器軸線設置至少一個纏繞工位;沿著一喂入方向引導多條絲中的每一條絲,上述喂入方向與所述機器軸線形成一個基本相應于絲繞著芯子的鋪放角的銳角,每條所述絲被轉動的芯子沿所述喂入方向拉曵,以便在纏繞工位上繞芯子基本切向地施加所述絲。
44.如權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防止正在喂入的平絲接觸,基本直至在其鋪放在正在行進和轉動的芯子上為止的步驟。
全文摘要
平絲(12)由導向輥(30,32)系統(tǒng)導向而會聚在閉合工位,閉合工位靠近絲切向地施加在中央芯子(14)的螺旋形表面的施加位置。相繼的若干導向輥(30,32)組將絲疊成束,這些束可由繞在光滑芯子上的分隔件分隔開來,或可繞在芯子的螺旋槽中。形成每疊的相鄰絲最好被導向以防止接觸直至施加在芯子上。本裝置可用來生產光纜、高壓復合管等。在一個或多個絲束中可疊置不同數目的絲組件。
文檔編號G02B6/44GK1123041SQ9519005
公開日1996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1995年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1994年1月28日
發(fā)明者安卓·沃咖 申請人:西筘機械制造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