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InTL+InB=HOS;H0S= 8. 9645mm;Η0Ι= 3. 913mm;H0S/H0I= 2· 2910 ;H0S/f= 1· 6945;InS= 8. 3101mm;InS/H0S= 0· 927 ;以及 InTL/HOS= 0. 9138。
[0186]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在光軸上所有具屈光力的透鏡的厚度總和為 ΣΤΡ,其滿足下列條件:ΣΤΡ= 5. 2801mm;以及ΣΤΡ/InTL= 0. 6445。由此,當可同時兼顧 系統(tǒng)成像的對比度以及透鏡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適當?shù)暮蠼咕嘁匀葜闷渌?br>[0187]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一透鏡物側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 像側面114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 |= 0. 598。由此,第一透鏡的具 備適當正屈光力強度,避免球差增加過速。
[018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六透鏡物側面162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 像側面164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R11-R12V(R11+R12) = -0. 7976。由此, 有利于修正光學成像系統(tǒng)所產生的像散。
[018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一透鏡110、第三透鏡130與第五透鏡150的 個別焦距分別為Π、f3、f5,所有具正屈光力的透鏡的焦距總和為ΣΡΡ,其滿足下列條件: ΣΡΡ=fl+f3+f5 = 18. 3455mm;以及flAfl+f3+f5) = 0· 4352。由此,有助于適當分配第 一透鏡1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鏡,以抑制入射光線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產生。
[019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二透鏡120、第四透鏡140與第六透鏡160的個 別焦距分別為f2、f4以及f6,所有具負屈光力的透鏡的焦距總和為ΣΝΡ,其滿足下列條件: ΣΝΡ=f2+f4+f6 = -23. 7398mm;以及f6Af2+f4+f6) = 0· 3724。由此,有助于適當分配 第六透鏡的負屈光力至其他負透鏡,以抑制入射光線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產生。
[0191]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在光軸上的間隔距 離為IN12,其滿足下列條件:IN12 = 0. 8266mm;IN12/f= 0. 1562。由此,有助于改善透鏡 的色差以提尚其性能。
[0192]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在光軸上的厚度分 別為TP1 以及TP2,其滿足下列條件:TP1 =0· 6065mm;TP2 = 0· 4574mm;以及(TP1+IN12) / TP2 = 3. 1331。由此,有助于控制光學成像系統(tǒng)制造的敏感度并提高其性能。
[0193]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在光軸上的厚度 分別為TP5以及TP6,前述兩透鏡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56,其滿足下列條件:TP5 = 1. 0952mm;TP6 = 0. 4789mm;以及(TP6+IN56)/TP5 = 1. 3378。由此,有助于控制光學成像 系統(tǒng)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統(tǒng)總高度。
[0194]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在光 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3、TP4以及TP5,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為IN34,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在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45,其滿足下列條件:TP3 =2. 0138mm;TP4 = 0· 6283mm;TP5 = 1. 0952mm;以及(ΤΡ3+ΤΡ4+ΤΡ5)/ΣΤΡ= 0· 5843。由 此,有助于層層微幅修正入射光線行進過程所產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統(tǒng)總高度。
[0195]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五透鏡物側面152在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 物側面152的最大有效徑位置在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1,第五透鏡像側面154在光 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154的最大有效徑位置在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2, 第五透鏡150在光軸上的厚度為TP5,其滿足下列條件:InRS51 = 0. 3945mm;InRS52 = -0. 5015mm;以及IInRS52I/TP5 = 0.4579。由此,有利于鏡片的制作與成型,并有效 維持其小型化。
[0196]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五透鏡物側面152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 離為HVT51,第五透鏡像側面154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2,其滿足下列條件: HVT51 = 2. 3446mm;HVT52 = 1. 2401mm。
[0197]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五透鏡物側面152在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 物側面152的反曲點與光軸的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f51,第五透鏡像側面154在光軸上的 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154的反曲點與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f52,其滿足下列條件: Inf51 = 0· 4427mm;Inf52 = 0· 0638mm;HVT52Alnf52+CT5) = 1. 070 ;以及tan1 (HVT52/ (Inf52+CT5)) = 46. 9368 度。
[0198]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六透鏡物側面162在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 物側面162的最大有效徑位置在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61,第六透鏡像側面164在光 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像側面164的最大有效徑位置在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62, 第六透鏡160在光軸上的厚度為TP6,其滿足下列條件:InRS61 = -1.4393mm;InRS62 =-0. 1489mm;以及IInRS62I/TP6 = 0. 3109。由此,有利于鏡片的制作與成型,并有效 維持其小型化。
[0199]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六透鏡物側面162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 離為HVT61,第六透鏡像側面164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62,其滿足下列條件: HVT61 = 0mm;HVT62 = 3. 1461mm;以及HVT61/HVT62 = 0。由此,可有效修正離軸視場的像 差。
[0200]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其滿足下列條件:HVT62/H0I= 0. 8040。由此,有 助于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周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0201]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其滿足下列條件:HVT62/H0S= 0. 3510。由此,有 助于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周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0202]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六透鏡物側面162在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六透鏡 物側面162的反曲點與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以Inf61表示,第六透鏡像側面164在光軸上 的交點至第六透鏡像側面164的反曲點與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以Inf62表示,其滿足下列 條件:Inf61 = 0mm;Inf62 = 0· 1954mm;HVT62Alnf62+CT6) = 4. 6657 ;以及tanYmOO〗/ (11^62+(^6))= 77.9028 度。
[0203]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其滿足下列條件:IInRS52I+IInRS61I= 1. 9408mm。由此,可控制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相鄰兩面間最大有效徑位置的距離, 而有助于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周邊視場的像差修正以及有效維持其小型化。
[0204]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其滿足下列條件:Inf62/ |InRS62 | = 1. 3123。 由此控制第六透鏡像側面164的最大有效徑的深度與其反曲點出現(xiàn)位置,而有助修正離軸 視場的像差以及有效維持其小型化。
[0205]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二透鏡120、第四透鏡140以及第六透鏡160具 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NA2,第四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NA4,第六透鏡的色散系 數(shù)為NA6,其滿足下列條件:1fNA6/NA2。由此,有助于光學成像系統(tǒng)色差的修正。
[0206] 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光學成像系統(tǒng)在結像時的TV畸變?yōu)門DT,結像時 的光學畸變?yōu)?DT,其滿足下列條件:|TDT| = 0. 96% ; | 0DT| = 1.9485%。
[0207]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0208]表一、第一實施例透鏡數(shù)據
[0209]
[0210]
[0211] 表二、第一實施例的非球面系數(shù)
[0212]
[0213] 表一為第1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shù)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距離及焦距的單 位為_,且表面0-16依次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shù)據, 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系數(shù),A1-A14則表示各表面第1-14階非球面系數(shù)。 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shù)據的定義均與 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0214] 第二實施例
[0215] 請參照圖2A及圖2B,其中圖2A表示依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光學成像系統(tǒng) 的示意圖,圖2B由左至右依次為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 圖。圖2C為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TV畸變曲線圖。由圖2A可知,光學成像系統(tǒng)由 物側至像側依次包括光圈200、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 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紅外線濾光片270、成像面280以及圖像感測元件290。
[0216]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光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12為凸面,其像側面214 為凸面,并均為非球面。
[0217]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屈光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22為凸面,其像側面224 為凹面,并均為非球面。
[0218] 第三透鏡230具有負屈光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32為凹面,其像側面234 為凸面,并均為非球面。
[0219]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光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42為凸面,其像側面244 為凸面,并均為非球面。
[0220] 第五透鏡250具有正屈光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52為凹面,其像側面254 為凸面,并均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252具有反曲點。
[0221] 第六透鏡260具有負屈光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62為凸面,其像側面264 為凹面,并均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262以及像側面264均具有反曲點。
[0222] 紅外線濾光片2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在第六透鏡260及成像面280間且不影響 光學成像系統(tǒng)的焦距。
[0223] 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二透鏡220至第五透鏡250的焦距分別為 €2、€3、付、朽,其滿足下列條件 :|€2| + |€3| + |付| + |朽|= 32.4760_; 丨Π丨+丨f6丨=7. 5847mm;以及|f2丨+丨f3丨+丨f4 | +丨f5丨 > 丨Π丨+丨f6 | 〇
[0224] 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五透鏡250在光軸上的厚度為TP5,第六透鏡 260在光軸上的厚度為TP6,其滿足下列條件:TP5 = 2. 5241mm;以及TP6 = 0. 8251mm。
[0225] 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一透鏡210、第四透鏡240與第五透鏡250均為 正透鏡,其個別焦距分別為fl、f4以及f5,所有具正屈光力的透鏡的焦距總和為ΣΡΡ,其滿 足下列條件:2PP=fl+f4+f5 = 15. 9728mm;以及fV(fl+f4+f5) = 0.3040。由此,有助 于適當分配第一透鏡2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鏡,以抑制入射光線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 產生。
[0226] 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與第六透鏡260的個 別焦距分別為f2、f3以及f6,所有具負屈光力的透鏡的焦距總和為ΣΝΡ,其滿足下列條件: ΣΝΡ=f2+f3+f6 = -24. 0879mm;以及f6Af2+f3+f6) = 0· 1133。由此,有助于適當分配 第六透鏡260的負屈光力至其他負透鏡。
[0227] 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第五透鏡物側面252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 離為HVT51,第五透鏡像側面254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2,其滿足下列條件: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