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變焦鏡頭、光學設備以及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10628063閱讀:606來源:國知局
      變焦鏡頭、光學設備以及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變焦鏡頭(ZL),包括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G1)、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G3)、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G4)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G5),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第1~第5透鏡組(G1~G5)以第1透鏡組(G1)與第2透鏡組(G2)之間的間隔、第2透鏡組(G2)與第3透鏡組(G3)之間的間隔、第3透鏡組(G3)與第4透鏡組(G4)之間的間隔以及第4透鏡組(G4)與第5透鏡組(G5)之間的間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且滿足條件式“0.25<f1/ft<0.38”。
      【專利說明】
      變焦鏡頭、光學設備從及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設及變焦鏡頭、光學設備W及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W往,公開了各種能夠應用于照片用相機、電子靜態(tài)相機、攝像機等且具有大的變 倍比的變焦鏡頭(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0003]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4] 專利文獻
      [0005]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98699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7] 但是,在W往的變焦鏡頭中,很難在實現(xiàn)光學系統(tǒng)整體的小型化的同時使變倍比 增大。
      [0008] 本發(fā)明是鑒于如上所述的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小型且具有大的變倍 比、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的變焦鏡頭、光學設備W及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
      [0009]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0] 第1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包括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 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 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所述第1透 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鏡組、所述第4透鏡組W及所述第5透鏡組W所述第1透鏡 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3透 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W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間隔分別變 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且滿足W下的條件式:
      [0011] 0.25<fVft<0.38
      [0012] 其中,
      [OOK] η:所述第1透鏡組的焦距,
      [0014] 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015] 在第1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的是,滿足W下的條件式:
      [0016] -0.180<(flXfw)/(f2Xft)<-0.160
      [0017] 其中,
      [0018] fw:所述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019] f 2:所述第2透鏡組的焦距。
      [0020] 在第1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1透鏡組具有Ξ個正透鏡。
      [0021] 在第1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1透鏡組具有正透鏡與負透鏡的接 合透鏡,且滿足W下的條件式:
      [0022] 〇.367<nNl-nPl
      [0023] 80<vPl
      [0024] 其中,
      [0025] nNl:構(gòu)成所述第1透鏡組的所述接合透鏡的所述負透鏡的對d線的折射率,
      [0026] nPl:構(gòu)成所述第1透鏡組的所述接合透鏡的所述正透鏡的對d線的折射率,
      [0027] VP1:構(gòu)成所述第1透鏡組的所述接合透鏡的所述正透鏡的阿貝數(shù)。
      [0028] 在第1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的是,滿足W下的條件式:
      [00 巧]-0.18<f4/ft<-0.14
      [0030] 其中,
      [0031] f4:所述第4透鏡組的焦距。
      [0032] 在第1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4透鏡組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透 鏡的接合透鏡構(gòu)成。
      [0033] 在第1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的是,在所述第3透鏡組的物體側(cè)附近配置有孔 徑光闊,且滿足W下的條件式:
      [0034] 0.084<AZwt/ft<0.090
      [0035] 其中,
      [0036] AZwt: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的所述孔徑光闊在光軸上的向物體側(cè) 的移動距離。
      [0037] 第2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包括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 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 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所述第1透 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鏡組、所述第4透鏡組W及所述第5透鏡組W所述第1透鏡 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3透 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W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間隔分別變 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所述第2透鏡組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第1負透鏡、 第2負透鏡、正透鏡及第3負透鏡構(gòu)成,所述正透鏡與所述第3負透鏡被接合。
      [0038] 在第2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的是,滿足W下的條件式:
      [0039] -0.180<(flXfw)/(f2Xft)<-0.160
      [0040] 其中,
      [0041] fw:所述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042] 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043] fl:所述第1透鏡組的焦距,
      [0044] f 2:所述第2透鏡組的焦距。
      [0045] 在第2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的是,滿足W下的條件式:
      [0046] -0.180<f4/ft<-0.140
      [0047] 其中,
      [004引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049] f4:所述第4透鏡組的焦距。
      [0050] 在第2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4透鏡組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透 鏡的接合透鏡構(gòu)成。
      [0051] 第3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包括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 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 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所述第1透 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鏡組、所述第4透鏡組W及所述第5透鏡組W所述第1透鏡 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3透 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W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間隔分別變 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且滿足W下的條件式:
      [0052] -0.90<f2/TL2<-0.60
      [0053] -0.180<f4/ft<-0.140
      [0054] 其中,
      [0化日]f 2:所述第2透鏡組的焦距,
      [0056]化2:所述第2透鏡組的光軸上的長度,
      [0化7] f4:所述第4透鏡組的焦距,
      [005引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059] 在第3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的是,滿足W下的條件式:
      [0060] -0.180<(flXfw)/(f2Xft)<-0.160 [0061 ]其中,
      [0062] fl:所述第1透鏡組的焦距,
      [0063] fw:所述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064] 在第3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的是,所述第4透鏡組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透 鏡的接合透鏡構(gòu)成。
      [0065] 第1本發(fā)明的光學設備具有使物體的像成像于預定的面上的變焦鏡頭,使用第1本 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來作為上述變焦鏡頭。同樣地,第2本發(fā)明的光學設備具有使物體的像成像 于預定的面上的變焦鏡頭,使用第2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來作為上述變焦鏡頭,第3本發(fā)明的 光學設備具有使物體的像成像于預定的面上的變焦鏡頭,使用第3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來作 為上述變焦鏡頭。
      [0066] 第1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 的第1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 度的第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使 所述第1透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鏡組、所述第4透鏡組W及所述第5透鏡組W所 述第1透鏡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 所述第3透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W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 間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且滿足W下的條件式:
      [0067] 0.25<fl/ft<0.38 [006引 其中,
      [0069] fl:所述第1透鏡組的焦距,
      [0070] 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071] 第2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 的第1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 度的第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使 所述第1透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鏡組、所述第4透鏡組W及所述第5透鏡組W所 述第1透鏡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 所述第3透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W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 間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配置第1負透鏡、第2負透 鏡、正透鏡及第3負透鏡來作為所述第2透鏡組,對所述正透鏡與所述第3負透鏡進行接合。
      [0072] 第3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 的第1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 度的第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使 所述第1透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鏡組、所述第4透鏡組W及所述第5透鏡組W所 述第1透鏡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 所述第3透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W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 間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且滿足W下的條件式:
      [0073] -0.90<f2/TL2<-0.60
      [0074] -0.180<f4/ft<-0.140
      [0075] 其中,
      [0076] f 2:所述第2透鏡組的焦距,
      [0077] 化2:所述第2透鏡組的光軸上的長度,
      [0078] f4:所述第4透鏡組的焦距,
      [0079] 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080] 發(fā)明效果
      [0081] 根據(jù)任意一個本發(fā)明,能夠提供小型且具有大的變倍比,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學性 能的變焦鏡頭、光學設備W及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
      【附圖說明】
      [0082] 圖1(a)是第1實施例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圖1(b)是中間焦 距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圖1(c)是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
      [0083] 圖2(a)是第1實施例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2 (b)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2(c)是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無限遠對焦 時的各像差圖。
      [0084] 圖3(a)是第2實施例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圖3(b)是中間焦 距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圖3(c)是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
      [0085] 圖4(a)是第2實施例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4 (b)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4(c)是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無限遠對焦 時的各像差圖。
      [0086] 圖5(a)是第3實施例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圖5(b)是中間焦 距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圖5(c)是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
      [0087] 圖6(a)是第3實施例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6 (b)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6(c)是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無限遠對焦 時的各像差圖。
      [0088] 圖7(a)是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的主視圖,圖7(b)是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的后視圖。
      [0089] 圖8是沿著圖7(a)中的箭頭A-A/的剖視圖。
      [0090] 圖9是示出第1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
      [0091] 圖10是示出第2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
      [0092] 圖11是示出第3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93] W下,參照附圖對第1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具有第1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的第1實施 方式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在圖7和圖8中示出。在圖7中,圖7(a)示出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的主視 圖,圖7(b)示出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的后視圖。圖8示出沿著圖7(a)中的箭頭A-A/的剖視圖。
      [0094] 在圖7所示的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中,當按下未圖示的電源按鈕時,攝影鏡頭(ZL)的 未圖示的快口被敞開,通過攝影鏡頭(ZL)對來自被攝體(物體)的光進行聚光,成像于在圖8 所示的像面I配置的攝像元件C(例如,CCD或CMOS等)。成像于攝像元件C的被攝體像,顯示在 配置于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的背后的液晶監(jiān)視器Μ上。攝影者在一邊觀看液晶監(jiān)視器Μ-邊確 定被攝體像的構(gòu)圖之后,按下釋放按鈕Β1而通過攝像元件對被攝體像進行攝影,并記錄保 存在未圖示的存儲器中。
      [0095] 攝影鏡頭由后述的第1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構(gòu)成。另外,在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配 置有:在被攝體昏暗時發(fā)出輔助光的輔助光發(fā)光部化;將攝影鏡頭(變焦鏡頭化)從廣角端 狀態(tài)(W)變焦(變倍)成遠焦端狀態(tài)(T)時的廣角(W)-遠焦(D)按鈕B2;w及在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 CAM的各種條件設定等中使用的功能按鈕B3等。
      [0096] 如圖1所示,第1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例如具有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具 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G1、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 組G3、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G4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G5。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 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變焦)時,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鏡組G4 W及 第5透鏡組G5W第1透鏡組G1與第2透鏡組G2之間的間隔、第2透鏡組G2與第3透鏡組G3之間 的間隔、第3透鏡組G3與第4透鏡組G4之間的間隔W及第4透鏡組G4與第5透鏡組G5之間的間 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并且,變焦鏡頭化滿足由W下條件式(1)表示的條 件。
      [0097] 0.25<fVft<0.38...(1)
      [009引 其中,
      [0099] 門:第1透鏡組61的焦距,
      [0100] ft:變焦鏡頭化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101] 條件式(1)是相對于變焦鏡頭化整個系統(tǒng)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而規(guī)定第1透鏡 組G1的焦距的條件式。通過滿足條件式(1),能夠減小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遠攝比而縮短變焦鏡 頭化的全長。由此,能夠?qū)崿F(xiàn)小型且具有大的變倍比、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的變焦鏡頭 ZL。另外,在超過條件式(1)的上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會導致變焦鏡頭化的大型化。在超過 條件式(1)的上限值的條件下,當實現(xiàn)變焦鏡頭化的小型化時,第1透鏡組G1的光焦度變小, 因此需要增大第3透鏡組G3的光焦度,在變倍區(qū)域整個區(qū)域中在負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面像差, 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另一方面,在低于條件式(1)的下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第1透鏡組G1的光 焦度變大,在遠焦端狀態(tài)下在負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面像差和像面彎曲,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
      [0102]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1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1)的上限值設定為0.34。 另外,更優(yōu)選為將條件式(1)的上限值設定為0.33。另一方面,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1實施方 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1)的下限值設定為0.30。
      [0103] 在第1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優(yōu)選的是,滿足由W下條件式(2)表示的條件。
      [0104] -0.180<(flXfw)/(f2Xft)<-0.160---(2)
      [0105] 其中,
      [0106] fw:變焦鏡頭化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107] f2:第2透鏡組G2的焦距。
      [0108] 條件式(2)是規(guī)定第1透鏡組G1的焦距相對于第2透鏡組G2的焦距的條件式。通過 滿足條件式(2),能夠?qū)崿F(xiàn)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小型的變焦鏡頭化。另外,在超過條件式(2)的 上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在遠焦端狀態(tài)下在負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面像差,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另 一方面,在低于條件式(2)的下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在遠焦端狀態(tài)下在正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 面像差,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
      [0109]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1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2)的上限值設定為- 0.167。另一方面,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1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2)的下限值設定 為-0.176。
      [0110] 在第1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優(yōu)選的是,第1透鏡組G1具有Ξ個正透鏡。根據(jù)該 結(jié)構(gòu),能夠在遠焦端狀態(tài)下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曽差。
      [0111] 在第1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優(yōu)選的是,第1透鏡組G1具有正透鏡與負透鏡的 接合透鏡,滿足由W下條件式(3)和條件式(4)表示的條件。
      [0112] 〇.367<ηΝ1-ηΡ1···(3)
      [0113] 80<νΡ1...(4)
      [0114] 其中,
      [0115] nNl:構(gòu)成第1透鏡組G1的接合透鏡的負透鏡的對d線的折射率,
      [0116] nPl:構(gòu)成第1透鏡組G1的接合透鏡的正透鏡的對d線的折射率,
      [0117] VP1:構(gòu)成第1透鏡組G1的接合透鏡的正透鏡的阿貝數(shù)。
      [0118] 條件式(3)是規(guī)定構(gòu)成第1透鏡組G1的接合透鏡的正透鏡與負透鏡中的折射率的 差的條件式。通過滿足條件式(3),能夠良好地校正在第1透鏡組G1中產(chǎn)生的球面像差。在低 于條件式(3)的下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構(gòu)成第1透鏡組G1的接合透鏡的正透鏡與負透鏡中 的折射率差變得過小,在遠焦端狀態(tài)下球面像差的彎曲變得過大,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
      [0119]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1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3)的下限值設定為0.370。
      [0120] 條件式(4)是規(guī)定構(gòu)成第1透鏡組G1的接合透鏡的正透鏡的阿貝數(shù)的條件式。通過 滿足條件式(4),能夠良好地校正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軸上色像差與倍率色像差。另外,在低于 條件式(4)的下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在遠焦端狀態(tài)下在負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軸上色像差,在正 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倍率色像差,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
      [0121]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1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4)的下限值設定為90。另 夕h由于滿足條件式(4)的正透鏡較軟而容易損傷,因此優(yōu)選在該正透鏡的物體側(cè)配置負透 鏡并接合。根據(jù)該結(jié)構(gòu),正透鏡的物體側(cè)的透鏡面被負透鏡覆蓋,因此滿足條件式(4)的正 透鏡的物體側(cè)的透鏡面很難受到損傷。
      [0122] 在第1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優(yōu)選的是,滿足由W下條件式(5)表示的條件。
      [0123] -0.18<f4/ft<-0.14...(5)
      [0124] 其中,
      [01巧]f4:第4透鏡組4的焦距。
      [0126] 條件式(5)是相對于變焦鏡頭化整個系統(tǒng)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而規(guī)定第4透鏡 組G4的焦距的條件式。通過滿足條件式(5),能夠縮小變焦鏡頭化的前鏡頭直徑。另外,在超 過條件式巧)的上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在廣角端狀態(tài)下在正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面像差,因此 是不優(yōu)選的。另一方面,在低于條件式(5)的下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比孔徑光闊S更靠像側(cè) 的負透鏡的效果變小,很難充分縮小變焦鏡頭化的前鏡頭直徑。
      [0127]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1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巧)的上限值設定為-0.15。 另一方面,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1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5)的下限值設定為- 0.17。
      [012引在第1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優(yōu)選的是,第4透鏡組G4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 透鏡的接合透鏡構(gòu)成。通過該結(jié)構(gòu),能夠良好地校正第4透鏡組G4單體上的軸上色像差,變 焦鏡頭化整個系統(tǒng)中的軸上色像差的校正變得容易。另外,能夠減小第4透鏡組G4偏屯、時的 性能劣化。另外,第5透鏡組G5也可W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透鏡的接合透鏡構(gòu)成,通過該 結(jié)構(gòu),能夠得到與第4透鏡組G4的情況相同的效果。
      [0129] 在第1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在第3透鏡組G3的物體側(cè)附近配置孔徑光闊S,優(yōu) 選滿足由W下條件式(6)表示的條件。
      [0130] 0.084<AZwt/ft<0.090·--(6)
      [0131] 其中,
      [0132] AZwt: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的孔徑光闊S在光軸上的向物體側(cè)的移 動距離。
      [0133] 條件式(6)是相對于變焦鏡頭化整個系統(tǒng)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而規(guī)定從廣角端 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的孔徑光闊S在光軸上的向物體側(cè)的移動距離的條件式。一般而 言,孔徑光闊S在光軸上的移動距離越變大,由變倍引起的F值的變化量越變大。因此,通過 滿足條件式(6),能夠?qū)⒂蓮膹V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的變倍引起的F值的變化量設定在適 當?shù)姆秶?,并且能夠增大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整個系統(tǒng)的焦距來確保大的變倍比。另外,在超過 條件式(6)的上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F值變大到必要W上,或者廣角端狀 態(tài)下的F值變小,很難進行球面像差的校正,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另一方面,在低于條件式(6) 的下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當想要減小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F值時,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F值也變小, 很難進行球面像差的校正,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
      [0134]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1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6)的上限值設定為0.088。 另一方面,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1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6)的下限值設定為 0.086ο
      [0135] 此處,參照圖9對第1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在圓筒狀 的鏡筒內(nèi),從物體側(cè)依次組裝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Gl、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 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G3、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G4及具有正的光焦度 的第5透鏡組G5(步驟ST10)。并且,W使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鏡 組G4W及第5透鏡組G5沿著光軸移動,從而進行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的變倍(變焦) 的方式,可驅(qū)動地構(gòu)成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鏡組G4W及第5透鏡 組G5(步驟ST20)。
      [0136] 在進行鏡頭的組裝的步驟ST10中,W滿足上述的條件式(1)等的方式,配置第1透 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鏡組G4W及第5透鏡組G5。根據(jù)如上所述的制造 方法,能夠得到小型且具有大的變倍比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的變焦鏡頭化。
      [0137] 接著,參照附圖對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具有后述的第2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 的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在圖7和圖8中示出。該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與第1實施方式的數(shù)碼靜態(tài)相 機相同,已對其結(jié)構(gòu)進行了說明,因此省略此處的說明。
      [0138] 如圖1所示,第2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例如具有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具 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G1、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 組G3、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G4、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G5。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 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變焦)時,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鏡組G4 W及第5 透鏡組G5 W第1透鏡組G1與第2透鏡組G2之間的間隔、第2透鏡組G2與第3透鏡組G3之間的間 隔、第3透鏡組G3與第4透鏡組G4之間的間隔W及第4透鏡組G4與第5透鏡組G5之間的間隔分 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
      [0139] 并且,第2透鏡組G2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第1負透鏡、第2負透鏡、正透 鏡及第3負透鏡構(gòu)成,正透鏡與第3負透鏡被接合。通過該結(jié)構(gòu),能夠良好地校正廣角端狀態(tài) 下的倍率色像差,并且,能夠減小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的色像差的變動。由 此,能夠?qū)崿F(xiàn)小型且具有大的變倍比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的變焦鏡頭化。
      [0140] 在第2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優(yōu)選的是,滿足由W下條件式(7)表示的條件。
      [0141] -0.180<(flXfw)/(f2Xft)<-0.160---(7)
      [0142] 其中,
      [0143] fw:變焦鏡頭化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144] f t:變焦鏡頭化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145] 門:第1透鏡組61的焦距,
      [0146] f2:第2透鏡組G2的焦距。
      [0147] 條件式(7)是規(guī)定第1透鏡組G1的焦距相對于第2透鏡組G2的焦距的條件式。通過 滿足條件式(7),能夠?qū)崿F(xiàn)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小型的變焦鏡頭化。另外,在超過條件式(7)的 上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在遠焦端狀態(tài)下在負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面像差,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另 一方面,在低于條件式(7)的下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在遠焦端狀態(tài)下在正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 面像差,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
      [0148]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2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7)的上限值設定為- 0.167。另一方面,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2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7)的下限值設定 為-0.176。
      [0149] 在第2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優(yōu)選的是,滿足由W下條件式(8)表示的條件。
      [01 加]-0.180<fVft<-0.140...(8)
      [0151] 其中,
      [0152] ft:變焦鏡頭化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153] f4:第4透鏡組G4的焦距。
      [0154] 條件式(8)是相對于變焦鏡頭化整個系統(tǒng)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而規(guī)定第4透鏡 組G4的焦距的條件式。通過滿足條件式(8),從而能夠縮小變焦鏡頭化的前鏡頭直徑。另外, 在超過條件式(8)的上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在廣角端狀態(tài)下在正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面像差, 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另一方面,在低于條件式(8)的下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比孔徑光闊S更靠 像側(cè)的負透鏡的效果變小,很難充分地縮小變焦鏡頭化的前鏡頭直徑。
      [0155]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2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8)的上限值設定為- 0.150。另一方面,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2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8)的下限值設定 為-0.170。
      [0156] 在第2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第4透鏡組G4優(yōu)選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透鏡的 接合透鏡構(gòu)成。通過該結(jié)構(gòu),能夠良好地校正第4透鏡組G4單體中的軸上色像差,變焦鏡頭 化整個系統(tǒng)中的軸上色像差的校正變得容易。另外,能夠減小第4透鏡組G4偏屯、時的性能劣 化。另外,第5透鏡組G5也可W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透鏡的接合透鏡構(gòu)成,通過該結(jié)構(gòu),能 夠得到與第4透鏡組G4的情況相同的效果。
      [0157] 此處,參照圖10對第2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在圓筒 狀的鏡筒內(nèi),從物體側(cè)依次組裝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G1、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 鏡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G3、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G4、具有正的光焦度 的第5透鏡組G5(步驟ST10)。并且,W使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鏡 組G4W及第5透鏡組G5沿著光軸移動,從而進行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的變倍(變焦) 的方式,可驅(qū)動地構(gòu)成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鏡組G4W及第5透鏡 組G5(步驟ST20)。
      [0158] 在進行鏡頭的組裝的步驟ST10中,作為第2透鏡組G2,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配置 第1負透鏡、第2負透鏡、正透鏡及第3負透鏡,對正透鏡與第3負透鏡進行接合。通過運種制 造方法,能夠得到小型且具有大的變倍比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的變焦鏡頭化。
      [0159] 接著,參照附圖對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具有后述的第3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 的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在圖7和圖8中示出。該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與第1實施方式的數(shù)碼靜態(tài)相 機相同,已經(jīng)對其結(jié)構(gòu)進行了說明,因此省略此處的說明。
      [0160] 如圖1所示,第3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例如具有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具 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G1、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 組G3、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G4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G5。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 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變焦)時,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鏡組G4 W及 第5透鏡組G5W第1透鏡組G1與第2透鏡組G2之間的間隔、第2透鏡組G2與第3透鏡組G3之間 的間隔、第3透鏡組G3與第4透鏡組G4之間的間隔W及第4透鏡組G4與第5透鏡組G5之間的間 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并且,變焦鏡頭化滿足由W下條件式(9)~條件式 (10)表示的條件。
      [0161] -0.90<f2/TL2<-0.60·--(9)
      [0162] -0.180<f Vft<-0.140· · · (10)
      [0163] 其中,
      [0164] f2:第2透鏡組G2的焦距,
      [01化]化2:第2透鏡組G2的光軸上的長度,
      [0166] f4:第4透鏡組G4的焦距,
      [0167] ft:變焦鏡頭化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168] 通過滿足條件式(9)~條件式(10),從而能夠?qū)崿F(xiàn)小型且具有大的變倍比并且具 有良好的光學性能的變焦鏡頭化。
      [0169] 條件式(9)是相對于第2透鏡組G2的光軸上的長度而規(guī)定第2透鏡組G2的焦距的條 件式。通過滿足條件式(9),縮短第2透鏡組G2的光軸上的長度,從而不用加長變焦鏡頭化的 全長而能夠確保第2透鏡組G2的變倍時的移動量。另外,在低于條件式(9)的下限值的條件 的情況下,第2透鏡組G2的光軸上的長度變長,光學全長變長或者第2透鏡組G2的主點距離 變短,在遠焦端狀態(tài)下在正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面像差,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另一方面,在超過條 件式(9)的上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第2透鏡組G2的焦距變長,為了確保變倍比而第2透鏡組 G2的移動量變大,導致變焦鏡頭化的大型化。當在超過條件式(9)的上限值的條件下實現(xiàn)變 焦鏡頭化的小型化時,需要增大第3透鏡組G3與第4透鏡組G4的光焦度并減小第3透鏡組G3 與第4透鏡組G4中的遠攝比,在變倍區(qū)域整個區(qū)域中在負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面像差,因此是不 優(yōu)選的。
      [0170]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3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9)的上限值設定為-0.69。 另外,更優(yōu)選為將條件式(9)的上限值設定為-0.72。另一方面,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3實施 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9)的下限值設定為-0.81。另外,更優(yōu)選為將條件式(9)的下限 值設定為-0.77。
      [0171] 條件式(10)是相對于變焦鏡頭化整個系統(tǒng)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而規(guī)定第4透鏡 組G4的焦距的條件式。通過滿足條件式(10),能夠縮小變焦鏡頭化的前鏡頭直徑。另外,在 超過條件式(10)的上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在廣角端狀態(tài)下在正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面像差, 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另一方面,在低于條件式(10)的下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比孔徑光闊S更 靠像側(cè)的負透鏡的效果變小,很難充分地縮小變焦鏡頭化的前鏡頭直徑。
      [0172]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3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10)的上限值設定為- 0.150。另一方面,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3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10)的下限值設定 為-0.170。
      [0173] 在第3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優(yōu)選的是,滿足由W下條件式(11)表示的條件。
      [0174] -0.180<(flXfw)/(f2Xft)<-0.160---(11)
      [0175] 其中,
      [0176] 門:第1透鏡組61的焦距,
      [0177] fw:變焦鏡頭化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178] 條件式(11)是規(guī)定第1透鏡組G1的焦距相對于第2透鏡組G2的焦距的條件式。通過 滿足條件式(3),能夠?qū)崿F(xiàn)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小型的變焦鏡頭化。另外,在超過條件式(11) 的上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在遠焦端狀態(tài)下在負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球面像差,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 另一方面,在低于條件式(11)的下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在遠焦端狀態(tài)下在正側(cè)嚴重地產(chǎn) 生球面像差,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
      [0179]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3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11)的上限值設定為- 0.167。另一方面,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3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11)的下限值設定 為-0.176。
      [0180] 在第3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第4透鏡組G4優(yōu)選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透鏡的 接合透鏡構(gòu)成。通過該結(jié)構(gòu),能夠良好地校正第4透鏡組G4單體中的軸上色像差,變焦鏡頭 化整個系統(tǒng)中的軸上色像差的校正變得容易。另外,能夠減小第4透鏡組G4偏屯、時的性能劣 化。另外,第5透鏡組G5也可W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透鏡的接合透鏡構(gòu)成,通過該結(jié)構(gòu),能 夠得到與第4透鏡組G4的情況相同的效果。
      [0181] 在第3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中,優(yōu)選的是,滿足由W下條件式(12)表示的條件。
      [0182] 0.20<(n2fXft)/(v2fXr2f XI. 00···( 12)
      [0183] 其中,
      [0184] n2f:第2透鏡組G2中的最像側(cè)的透鏡的對d線的折射率,
      [0185] f t:變焦鏡頭化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0186] v2f:第2透鏡組G2中的最像側(cè)的透鏡的阿貝數(shù),
      [0187] :第2透鏡組G2中的最像側(cè)的透鏡面的曲率半徑。
      [0188] 條件式(12)是規(guī)定第2透鏡組G2中的最像側(cè)的透鏡的對d線的折射率和第2透鏡組 G2中的最像側(cè)的透鏡面的曲率半徑的條件式。通過滿足條件式(12),能夠維持良好的光學 性能且縮短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變焦鏡頭化的全長。另外,在超過條件式(12)的上限值的條件 的情況下,第2透鏡組G2中的最像側(cè)的透鏡面的曲率半徑變小。此時,需要擴大遠焦端狀態(tài) 下的第2透鏡組G2與孔徑光闊S之間的間隔,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變焦鏡頭化的全長變長,因此 是不優(yōu)選的。另一方面,在低于條件式(12)的下限值的條件的情況下,在廣角端狀態(tài)下在正 側(cè)嚴重地產(chǎn)生像面彎曲,因此是不優(yōu)選的。
      [0189] 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3實施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12)的上限值設定為0.73。 另外,更優(yōu)選為將條件式(12)的上限值設定為0.50。另一方面,為了更可靠地得到第3實施 方式的效果,優(yōu)選將條件式(12)的下限值設定為0.29。另外,更優(yōu)選為將條件式(12)的下限 值設定為0.35。
      [0190] 此處,參照圖11對第3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化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在圓筒 狀的鏡筒內(nèi),從物體側(cè)依次組裝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G1、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 鏡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G3、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G4及具有正的光焦 度的第5透鏡組G5(步驟ST10)。并且,W使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 鏡組G4W及第5透鏡組G5沿著光軸移動,從而進行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的變倍(變 焦)的方式,可驅(qū)動地構(gòu)成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鏡組G4W及第5 透鏡組G5(步驟ST20)。
      [0191] 在進行鏡頭的組裝的步驟ST10中,W滿足上述的條件式(9)~條件式(10)等的方 式,配置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鏡組G4 W及第5透鏡組G5。通過運 種制造方法,能夠得到小型且具有大的變倍比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的變焦鏡頭化。
      [0192] 第1實施方式~第3實施方式的實施例 [019;3](第1實施例)
      [0194] W下,根據(jù)附圖對本申請的各實施例進行說明。首先,使用圖1~圖及表1對本 申請的第1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a)是第1實施例的變焦鏡頭化(ZL1)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鏡 頭結(jié)構(gòu)圖,圖1(b)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圖1(c)是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 第1實施例的變焦鏡頭化1具有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 G1、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G3、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 4透鏡組G4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G5。并且,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變 焦)時,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G3、第4透鏡組G4W及第5透鏡組G5W第1透鏡 組G1與第2透鏡組G2之間的間隔增加、第2透鏡組G2與第3透鏡組G3之間的間隔減小、第3透 鏡組G3與第4透鏡組G4之間的間隔變化、第4透鏡組G4與第5透鏡組G5之間的間隔變化的方 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
      [01M]第1透鏡組G1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體側(cè)的彎月形狀的負透 鏡L11、雙凸形狀的第1正透鏡L12、凸面朝向物體側(cè)的彎月形狀的第2正透鏡L13及凸面朝向 物體側(cè)的彎月形狀的第3正透鏡L14構(gòu)成。在第1透鏡組G1中,負透鏡L11與第1正透鏡L12成 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
      [0196] 第2透鏡組G2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像面I側(cè)的第1負透鏡L21、 雙凹形狀的第2負透鏡L22、雙凸形狀的正透鏡L23及雙凹形狀的第3負透鏡L24構(gòu)成。在第2 透鏡組G2中,正透鏡L23與第3負透鏡L24成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
      [0197] 第3透鏡組G3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雙凸形狀的第1正透鏡L31、雙凸形 狀的第2正透鏡L32、雙凹形狀的負透鏡L33及雙凸形狀的第3正透鏡L34構(gòu)成。在第3透鏡組 G3中,第2正透鏡L32與負透鏡L33成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另外,第1正透鏡L31中的兩側(cè) 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
      [0198] 第4透鏡組G4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雙凸形狀的正透鏡L41和雙凹形狀 的負透鏡L42構(gòu)成。在第4透鏡組G4中,正透鏡L41與負透鏡L42成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
      [0199] 第5透鏡組G5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雙凸形狀的正透鏡L51和凸面朝向 像面I側(cè)的彎月形狀的負透鏡L52構(gòu)成。在第5透鏡組G5中,正透鏡L51與負透鏡L52成為彼此 接合的接合透鏡。另外,正透鏡L51中的物體側(cè)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
      [0200] 孔徑光闊S配置于第3透鏡組G3的物體側(cè)附近,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 (變焦)時,在與第3透鏡組G3相同的軌道上移動。另外,通過使第5透鏡組G5沿著光軸向物體 側(cè)移動來進行從無限遠物體向極近距離物體(有限距離物體)的對焦。另外,配置于第5透鏡 組G5與像面I之間的濾光器組化由低通濾光器、紅外濾光器等構(gòu)成。
      [0201] W下,示出了表1~表3,它們是分別表示第1實施例~第3實施例的變焦鏡頭的參 數(shù)的值的表。在各表的[全體參數(shù)]中,分別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中間焦距狀態(tài)、遠焦端狀態(tài)的 各狀態(tài)下的變焦鏡頭化的焦距f、F值FN0、半視場角ω、像高Y的值。另外,在[透鏡參數(shù)忡, 第1欄(面編號)表示從物體側(cè)開始數(shù)時的透鏡面的編號,第2欄R表示透鏡面的曲率半徑,第 對蘭D表示透鏡面的光軸上的間隔,第4欄vd表示對d線(波長λ = 587.6ηπι)的阿貝數(shù),第5欄nd 表示對d線(波長λ = 587.6ηπ0的折射率。另外,第1欄(面編號)的右邊標記的*表示該透鏡面 為非球面。另外,曲率半徑"0.0000"表示平面,對于空氣的折射率nd = 1.000000,省略其記 載。
      [0202] 關于[非球面數(shù)據(jù)]中示出的非球面系數(shù),在設與光軸垂直的方向的高度為y,設高 度y處的從各非球面的頂點的切面到各非球面為止的沿著光軸的距離(凹陷量)為X(y),設 近軸曲率半徑(基準球面的曲率半徑)為R,設圓錐常數(shù)為K,設η次(n = 4、6、8、10)的非球面 系數(shù)為An時,通過下式(A)表示。另外,在各實施例中,2次的非球面系數(shù)A2為0,省略記載。另 外,在[非球面數(shù)據(jù)忡,"E-n"表示"X 1 0-"'。
      [0203] X(y) = (y)/{1 + (1-K X y2/R2) 1/2} +A4 X y4+A6 X yS+A8 X yS+Al0 X y 1。
      [0204] ???(A)
      [0205] 在[可變間隔數(shù)據(jù)]中分別示出廣角端狀態(tài)、中間焦距狀態(tài)、遠焦端狀態(tài)的各狀態(tài) (無限遠對焦時)下的變焦鏡頭化的焦距f、可變間隔、后焦距BF、全長化(從變焦鏡頭化的最 初的光學表面到最終的光學表面(像面I)為止的長度)的值。在[透鏡組焦距]中分別示出各 透鏡組的焦距的值。在[條件式對應值]中示出各條件式的對應值。
      [0206] 另外,雖然對W下所有的參數(shù)值中記載的焦距f、曲率半徑R、其他長度的單位一般 使用"mm",但是即使光學系統(tǒng)比例放大或比例縮小也能夠得到相同的光學性能,因此并不 限定于此。另外,在后述的第2實施例~第3實施例的參數(shù)值中也使用與本實施例相同的標 號。
      [0207] 在W下的表1中示出第1實施例中的各參數(shù)。另外,表1中的第1面~第28面的曲率 半徑R對應于在圖1(a)中的第1面~第28面標記的標號R1~R28。另外,第29面~第32面為平 面,在圖1(a)中省略對應的面的圖示。另外,表1中的組編號G1~G5對應于圖1中的各透鏡組 G1~G5。另外,在第1實施例中,第16面、第17面W及第26面的各透鏡面形成為非球面形狀。 [020引(表1)
      [0209] [全體參數(shù)]
      [0210] 變焦比= 56.905
      [0211]
      [0212][透鏡參數(shù)]
      [0213]
      [0214]
      [021引[非球面數(shù)據(jù)]
      [0別6] 第16面
      [0217] κ = -0.3575,Α4 = 1.79600Ε-04,Α6 = 4.41968Ε-07,Α8 = 0.00000Ε+00,Α10 = 0.00000化 00
      [021引 第17面
      [0219] κ = 1.0000,Α4 = 4.43002Ε-05,Α6 = -4.79298Ε-08,Α8 = 0.00000Ε+00,Α10 = 0.00000化 00
      [0220] 第26面
      [0221] K=1 ,〇〇〇〇,Α4 = 2.13923Ε-05,Α6 = 1,24506Ε-07,Α8 = 0.00000Ε+00,Α10 = 0.00000化 00
      [0222] [可變間隔數(shù)據(jù)]
      [0226] [條件式對應值]
      [0227] 條件式(l)fl/ft = 0.32
      [022引條件式(2)、(7)、(ll)(nXfw)/(f2Xft)=-0.167
      [0229] 條件式(3)nNl-nPl =0.367
      [0230] 條件式(4)vPl=95.00
      [0231 ]條件式(5)、(8)、( 10)fVft = -0.148
      [0232] 條件式(6) AZwt/ft = 0.089
      [0233] 條件式(9)f2/TL2 = -0.810
      [0234] 條件式(12) (n2fXft)/(v2f Xr2f )=0.407
      [0235] 如上所述,可知在本實施例中滿足所有的上述條件式(1)~(12)。
      [0236] 圖2(a)~(C)是第1實施例的變焦鏡頭化1的各像差圖。此處,圖2(a)是廣角端狀態(tài) (f = 4.40mm)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2(b)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f = 33.00mm)下的無 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2(c)是遠焦端狀態(tài)(f = 250.30mm)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 圖。在各個像差圖中,F(xiàn)N0表示F值,Y表示像高。另外,在各個像差圖中,d表示d線(λ = 587.6nm)下的像差,g表示g線(λ = 435.8ηπι)下的像差。另外,在表示像散的像差圖中,實線 表示弧矢像面,虛線表示子午像面。W上,像差圖的說明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也相同。
      [0237] 并且,可知通過各個像差圖,在第1實施例中,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到遠焦端狀態(tài)為止 的各焦距狀態(tài)下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具有優(yōu)秀的光學性能。其結(jié)果是,通過搭載第1實施例 的變焦鏡頭化1,在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中,也能夠確保優(yōu)秀的光學性能。
      [023引(第2實施例)
      [0239] W下,使用圖3~圖4W及表2對本申請的第2實施例進行說明。圖3(a)是第2實施例 的變焦鏡頭化(ZL2)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圖3(b)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 圖,圖3(c)是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第2實施例的變焦鏡頭化2具有沿著光軸從物體 側(cè)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G1、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G2、具有正的 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G3、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G4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G5。 并且,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變焦)時,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 G3、第4透鏡組G4W及第5透鏡組G5W第1透鏡組G1與第2透鏡組G2之間的間隔增加、第2透鏡 組G2與第3透鏡組G3之間的間隔減少、第3透鏡組G3與第4透鏡組G4之間的間隔變化、第4透 鏡組G4與第5透鏡組G5之間的間隔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
      [0240] 第1透鏡組G1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體側(cè)的彎月形狀的負透 鏡L11、雙凸形狀的第1正透鏡L12、凸面朝向物體側(cè)的彎月形狀的第2正透鏡L13及凸面朝向 物體側(cè)的彎月形狀的第3正透鏡L14構(gòu)成。在第1透鏡組G1中,負透鏡L11與第1正透鏡L12成 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
      [0241] 第2透鏡組G2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像面I側(cè)的第1負透鏡L21、 雙凹形狀的第2負透鏡L22、雙凸形狀的正透鏡L23及雙凹形狀的第3負透鏡L24構(gòu)成。在第2 透鏡組G2中,正透鏡L23與第3負透鏡L24成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
      [0242] 第3透鏡組G3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雙凸形狀的第1正透鏡L31、凸面朝 向物體側(cè)的第2正透鏡L32、凹面朝向像面I側(cè)的負透鏡L33及雙凸形狀的第3正透鏡L34構(gòu) 成。在第3透鏡組G3中,第2正透鏡L32與負透鏡L33成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另外,第1正透 鏡L31中的兩側(cè)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
      [0243] 第4透鏡組G4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雙凸形狀的正透鏡L41和雙凹形狀 的負透鏡L42構(gòu)成。在第4透鏡組G4中,正透鏡L41與負透鏡L42成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
      [0244] 第5透鏡組G5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雙凸形狀的正透鏡L51和凸面朝向 像面I側(cè)的彎月形狀的負透鏡L52構(gòu)成。在第5透鏡組G5中,正透鏡L51與負透鏡L52成為彼此 接合的接合透鏡。另外,正透鏡L51中的物體側(cè)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
      [0245] 孔徑光闊S配置于第3透鏡組G3的物體側(cè)附近,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 (變焦)時,在與第3透鏡組G3相同的軌道上移動。另外,通過使第5透鏡組G5沿著光軸向物體 側(cè)移動來進行從無限遠物體向極近距離物體(有限距離物體)的對焦。另外,配置于第5透鏡 組G5與像面I之間的濾光器組化由低通濾光器、紅外濾光器等構(gòu)成。
      [0246] 在W下的表2中示出第2實施例中的各參數(shù)。另外,表2中的第1面~第28面的曲率 半徑R對應于在圖3(a)中的第1面~第28面標記的標號R1~R28。另外,第29面~第32面為平 面,在圖3(a)中省略對應的面的圖示。另外,表2中的組編號G1~G5對應于圖3中的各透鏡組 G1~G5。另外,在第2實施例中,第16面、第17面W及第26面的各透鏡面形成為非球面形狀。
      [0247] (表 2)
      [0248] [全體參數(shù)]
      [0249] 變焦比= 56.96
      [ο 巧 3]
      [0254][非球面數(shù)據(jù)]
      [0巧5] 第16面
      [0 巧 6] κ = 0.5602,Α4 = -1.97251Ε-05,Α6 = 4.63015Ε-07,Α8 = 0.00000Ε+00,Α10 = 0.00000化 00
      [0巧7] 第17面
      [0巧引 κ = 1.0000 ,Α4 = 5.07627Ε-05 ,Α6 = 2.26946Ε-07 , Α8 = 0 . ΟΟΟΟΟΕ+00 ,AlO = 0.00000化 00
      [0259] 第26面
      [0260] K=1 ,〇〇〇〇,A4 = 2.10907E-05,A6 = 1,90396E-07,A8 = 0.00000E+00,A10 = 0.00000化 00
      [0261] [可變間隔數(shù)據(jù)]
      [0265][條件式對應值]
      [0%6]條件式(l)fl/ft = 0.32
      [0%7]條件式(2)、(7)、(ll)(nXfw)/(f2Xft)=-0.173 [0% 引條件式(3)nNl-nPl =0.367
      [0269] 條件式(4)vPl=95.00
      [0270] 條件式(5)、(8)、(10)fVft = -0.142
      [0271] 條件式(6) AZwt/ft = 0.088
      [0272] 條件式(9)f2/TL2 = -0.767
      [0273] 條件式(12) (n2fXft)/(v2f Xr2f )=0.294
      [0274] 如上所述,可知在本實施例中滿足所有的上述條件式(1)~(12)。
      [0275] 圖4(a)~(C)是第2實施例的變焦鏡頭化2的各像差圖。此處,圖4(a)是廣角端狀態(tài) (f = 4.40mm)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4(b)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f = 33.20mm)下的無 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4(c)是遠焦端狀態(tài)(f = 250.61mm)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 圖。并且,可知通過各個像差圖,在第2實施例中,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到遠焦端狀態(tài)為止的各焦 距狀態(tài)下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具有優(yōu)秀的光學性能。其結(jié)果是,通過搭載第2實施例的變焦 鏡頭化2,從而在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中也能夠確保優(yōu)秀的光學性能。
      [0276] (第3實施例)
      [0277] W下,使用圖5~圖6W及表3對本申請的第3實施例進行說明。圖5(a)是第3實施例 的變焦鏡頭化(ZL3)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圖5(b)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 圖,圖5(c)是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鏡頭結(jié)構(gòu)圖。第3實施例的變焦鏡頭化3具有沿著光軸從物體 側(cè)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G1、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組G2、具有正的 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G3、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G4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鏡組G5。 并且,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變焦)時,第1透鏡組G1、第2透鏡組G2、第3透鏡組 G3、第4透鏡組G4W及第5透鏡組G5W第1透鏡組G1與第2透鏡組G2之間的間隔增加、第2透鏡 組G2與第3透鏡組G3之間的間隔減少、第3透鏡組G3與第4透鏡組G4之間的間隔變化、第4透 鏡組G4與第5透鏡組G5之間的間隔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
      [0278] 第1透鏡組G1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體側(cè)的彎月形狀的負透 鏡L11、雙凸形狀的第1正透鏡L12、凸面朝向物體側(cè)的彎月形狀的第2正透鏡L13及凸面朝向 物體側(cè)的彎月形狀的第3正透鏡L14構(gòu)成。在第1透鏡組G1中,負透鏡L11與第1正透鏡L12成 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
      [0279] 第2透鏡組G2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凹面朝向像面I側(cè)的第1負透鏡L21、 凸面朝向像面I側(cè)的彎月形狀的第2負透鏡L22、雙凸形狀的正透鏡L23及雙凹形狀的第3負 透鏡L24構(gòu)成。在第2透鏡組G2中,正透鏡L23與第3負透鏡L24成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
      [0280] 第3透鏡組G3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雙凸形狀的第1正透鏡L31、雙凸形 狀的第2正透鏡L32、雙凹形狀的負透鏡L33及雙凸形狀的第3正透鏡L34構(gòu)成。在第3透鏡組 G3中,第2正透鏡L32與負透鏡L33成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另外,第1正透鏡L31中的兩側(cè) 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
      [0281] 第4透鏡組G4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凸面朝向物體側(cè)的彎月形狀的正透 鏡L41和凸面朝向物體側(cè)的彎月形狀的負透鏡L42構(gòu)成。在第4透鏡組G4中,正透鏡L41與負 透鏡L42成為彼此接合的接合透鏡。
      [0282] 第5透鏡組G5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雙凸形狀的正透鏡L51和凸面朝向 像面I側(cè)的彎月形狀的負透鏡L52構(gòu)成。在第5透鏡組G5中,正透鏡L51與負透鏡L52成為彼此 接合的接合透鏡。另外,正透鏡L51中的物體側(cè)的透鏡面成為非球面。
      [0283] 孔徑光闊S配置于第3透鏡組G3的物體側(cè)附近,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 (變焦)時,在與第3透鏡組G3相同的軌道上移動。另外,通過使第5透鏡組G5沿著光軸向物體 側(cè)移動來進行從無限遠物體向極近距離物體(有限距離物體)的對焦。另外,配置于第5透鏡 組G5與像面I之間的濾光器組化由低通濾光器、紅外濾光器等構(gòu)成。
      [0284] 在W下的表3中示出第3實施例中的各參數(shù)。另外,表3中的第1面~第28面的曲率 半徑R對應于在圖5(a)中的第1面~第28面標記的標號R1~R28。另外,第29面~第32面為平 面,在圖5(a)中省略對應的面的圖示。另外,表3中的組編號G1~G5對應于圖5中的各透鏡組 G1~G5。另外,在第3實施例中,第16面、第17面W及第26面的各透鏡面形成為非球面形狀。
      [0285] (表 3)
      [02化][全體參數(shù)]
      [0287]變焦比= 56.835
      [0291]
      [0292] [非球面數(shù)據(jù)]
      [0293] 第16面
      [0294] κ = 0.5886,Α4 = -8.28313Ε-06,Α6 = 4.41968Ε-07,Α8 = 0.00000Ε+00,Α10 = 0.00000化 00
      [0295] 第17面
      [0296] κ = 1.0000,Α4 = 7.83065Ε-05,Α6 = -4.79298Ε-08,Α8 = 0.00000Ε+00,Α10 = 0.00000化 00
      [0297] 第26面
      [0298] K=1 ,〇〇〇〇,Α4 = 2.13923Ε-05,Α6 = 1,24506Ε-07,Α8 = 0.00000Ε+00,Α10 = 0.00000化 00
      [0299] [可變間隔數(shù)據(jù)]
      [0303] [條件式對應值]
      [0304] 條件式(l)fl/ft = 0.30
      [0305] 條件式(2)、(7)、(ll)(nXfw)/(f2Xft)=-0.176
      [0306] 條件式(3)nNl-nPl =0.446
      [0307] 條件式(4)vPl=95.00
      [030引條件式(5)、(8)、(10)fVft = -0.184
      [0309] 條件式(6) AZwt/ft = 0.086
      [0310] 條件式(9)f2/TL2 = -0.724
      [0311] 條件式(12) (n2fXft)/(v2f Xr2f )=0.728
      [0312] 如上所述,可知在本實施例中滿足所有的上述條件式(1)~(12)。
      [0313] 圖6(a)~(C)是第3實施例的變焦鏡頭化3的各像差圖。此處,圖6(a)是廣角端狀態(tài) (f = 4.40mm)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6(b)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f = 33.00mm)下的無 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圖,圖6(c)是遠焦端狀態(tài)(f = 250.00mm)下的無限遠對焦時的各像差 圖。并且,可知通過各個像差圖,在第3實施例中,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到遠焦端狀態(tài)為止的各焦 距狀態(tài)下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具有優(yōu)秀的光學性能。其結(jié)果是,通過搭載第3實施例的變焦 鏡頭化3,在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CAM中也能夠確保優(yōu)秀的光學性能。
      [0314] W上,根據(jù)各實施例,能夠?qū)崿F(xiàn)小型且具有大的變倍比并且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的變焦鏡頭和光學設備(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
      [0315]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能夠在不損害光學性能的范圍內(nèi)適當采用W下記載 的內(nèi)容。
      [0316] 在上述的各實施例中,雖然作為變焦鏡頭示出了5組結(jié)構(gòu),但是也能夠應用于6組 等其他的組結(jié)構(gòu)。另外,也可W是在最物體側(cè)追加了透鏡或透鏡組的結(jié)構(gòu)、或者在最像側(cè)追 加了透鏡或透鏡組的結(jié)構(gòu)。另外,透鏡組表示在變倍時通過變化的空氣間隔分離的、具有至 少一個透鏡的部分。
      [0317] 另外,也可W是使單獨或多個透鏡組、或者部分透鏡組作為向光軸方向移動來進 行從無限遠物體向近距離物體的對焦的對焦透鏡組。該對焦透鏡組還能夠應用于自動聚 焦,也能夠應用于自動聚焦用(使用了超聲波電機等)的電機驅(qū)動。特別是,優(yōu)選使第5透鏡 組為對焦透鏡組。
      [0318] 另外,也可W是使透鏡組或部分透鏡組作為W具有與光軸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方 式移動或者在包含光軸的面內(nèi)方向上方旋轉(zhuǎn)移動(擺動)來對由于手抖動而產(chǎn)生的像抖動 進行校正的防抖透鏡組。特別是,優(yōu)選使第3透鏡組為防抖透鏡組。
      [0319] 另外,透鏡面可W由球面或平面形成,也可W由非球面形成。在透鏡面為球面或平 面時,透鏡加工和組裝調(diào)整變得容易,防止由加工和組裝調(diào)整的誤差引起的光學性能的劣 化,因此是優(yōu)選的。另外,即使在像面偏移的情況下,描寫性能的劣化也少,因此是優(yōu)選的。 在透鏡面為非球面時,非球面可W是基于研磨加工的非球面、通過模具將玻璃形成為非球 面形狀的玻璃模鑄非球面、在玻璃的表面將樹脂形成為非球面形狀的復合型非球面中的任 意一種非球面。另外,透鏡面可W是衍射面,也可W將透鏡設為折射率分布型透鏡(GRIN透 鏡)或塑料透鏡。
      [0320] 另外,孔徑光闊優(yōu)選配置于第3透鏡組,但是也可W不設置作為孔徑光闊的部件, 而通過透鏡的框代替其作用。另外,在上述的各實施例中,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 倍(變焦)時,孔徑光闊在與第3透鏡組相同的軌道上移動,但是也可W在與第3透鏡組不同 的軌道上移動。
      [0321] 另外,為了減少眩光、重影而實現(xiàn)高對比度的高光學性能,也可W在各透鏡面上施 加在寬波長區(qū)域中具有高透射率的防反射膜。
      [0322]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的變倍比為50~70左右。
      [0323] 另外,雖然將本實施方式的變焦鏡頭使用到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但是并不限定于此,還 能夠使用到數(shù)碼攝像機等光學設備。
      [0324] 標號說明
      [0325] CAM數(shù)碼靜態(tài)相機(光學設備)
      [0326] ZL 變焦鏡頭
      [0327] G1 第1透鏡組 [032引 G2 第2透鏡組
      [0329] G3 第3透鏡組
      [0330] G4 第4透鏡組 [0331 ] G5 第5透鏡組
      [0332] S 孔徑光闊
      [0333] I 像面。
      【主權(quán)項】
      1. 一種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 第2透鏡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 的第5透鏡組, 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所述第1透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鏡 組、所述第4透鏡組以及所述第5透鏡組以所述第1透鏡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 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3透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以 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間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 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25<fl/ft<0.38 其中, Π :所述第1透鏡組的焦距, 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180<(flXfw)/(f2Xft)<-0.160 其中, fw:所述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鏡組的焦距。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鏡組具有三個正透鏡。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鏡組具有正透鏡與負透鏡的接合透鏡,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367〈ηΝ1-ηΡ1 80〈νΡ1 其中, nNl:構(gòu)成所述第1透鏡組的所述接合透鏡的所述負透鏡的對d線的折射率, nPl:構(gòu)成所述第1透鏡組的所述接合透鏡的所述正透鏡的對d線的折射率, vPl:構(gòu)成所述第1透鏡組的所述接合透鏡的所述正透鏡的阿貝數(shù)。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18<f4/ft<-0.14 其中, f4:所述第4透鏡組的焦距。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4透鏡組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透鏡的接合透鏡構(gòu)成。7.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3透鏡組的物體側(cè)附近配置有孔徑光闌,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084<AZwt/ft<0.090 其中, A Zwt: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的所述孔徑光闌在光軸上的向物體側(cè)的移 動距離。8. -種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 第2透鏡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 的第5透鏡組, 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所述第1透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鏡 組、所述第4透鏡組以及所述第5透鏡組以所述第1透鏡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 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3透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以 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間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 所述第2透鏡組由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第1負透鏡、第2負透鏡、正透鏡及第3 負透鏡構(gòu)成, 所述正透鏡與所述第3負透鏡被接合。9.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180<(flXfw)/(f2Xft)<-0.160 其中, fw:所述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Π :所述第1透鏡組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鏡組的焦距。10.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180<f4/ft<-0.140 其中, 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f4:所述第4透鏡組的焦距。11.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4透鏡組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透鏡的接合透鏡構(gòu)成。12. -種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 第2透鏡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 的第5透鏡組, 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所述第1透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鏡 組、所述第4透鏡組以及所述第5透鏡組以所述第1透鏡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 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3透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以 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間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 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90<f2/TL2<-0.60 -0.180<f4/ft<-0.140 其中, f2:所述第2透鏡組的焦距, TL2:所述第2透鏡組的光軸上的長度, f4:所述第4透鏡組的焦距, 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1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180<(flXfw)/(f2Xft)<-0.160 其中, Π :所述第1透鏡組的焦距, fw:所述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1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4透鏡組由一個正透鏡與一個負透鏡的接合透鏡構(gòu)成。15. -種光學設備,具有使物體的像成像于預定的面上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變焦鏡頭為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16. -種光學設備,具有使物體的像成像于預定的面上的變焦鏡頭, 所述變焦鏡頭為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變焦鏡頭。17. -種光學設備,具有使物體的像成像于預定的面上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變焦鏡頭為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變焦鏡頭。18. -種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 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 鏡組, 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使所述第1透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 鏡組、所述第4透鏡組以及所述第5透鏡組以所述第1透鏡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 所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3透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 以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間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 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25<fl/ft<0.38 其中, Π :所述第1透鏡組的焦距, 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19. 一種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 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 鏡組, 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使所述第1透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 鏡組、所述第4透鏡組以及所述第5透鏡組以所述第1透鏡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 所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3透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 以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間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 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配置第1負透鏡、第2負透鏡、正透鏡及第3負透鏡來作為所述第 2透鏡組, 對所述正透鏡與所述第3負透鏡進行接合。20. -種變焦鏡頭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沿著光軸從物體側(cè)依次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2透鏡 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鏡組、具有負的光焦度的第4透鏡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5透 鏡組, 在從廣角端狀態(tài)向遠焦端狀態(tài)變倍時,使所述第1透鏡組、所述第2透鏡組、所述第3透 鏡組、所述第4透鏡組以及所述第5透鏡組以所述第1透鏡組與所述第2透鏡組之間的間隔、 所述第2透鏡組與所述第3透鏡組之間的間隔、所述第3透鏡組與所述第4透鏡組之間的間隔 以及所述第4透鏡組與所述第5透鏡組之間的間隔分別變化的方式分別沿著光軸移動, 且滿足以下的條件式: -0.90<f2/TL2<-0.60 -0.180<f4/ft<-0.140 其中, f2:所述第2透鏡組的焦距, TL2:所述第2透鏡組的光軸上的長度, f4:所述第4透鏡組的焦距, ft:所述變焦鏡頭的遠焦端狀態(tài)下的焦距。
      【文檔編號】G02B15/20GK105992963SQ201480070381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4年11月21日
      【發(fā)明人】西泰史
      【申請人】株式會社尼康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