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包括:鏡頭,設(shè)置在智能終端的攝像頭之前;所述鏡頭,從物方至像方依序包括:前鏡頭組、后鏡頭組和光闌,其中,前鏡頭組包括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后鏡頭組包括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和第六透鏡,且前鏡頭組為負(fù)折射率透鏡組,后鏡頭組為正折射率透鏡組。該實施例提供的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通過在智能終端的攝像頭之前設(shè)置將物方超過180度視場角的圖像壓縮到90度視場角的圖像的鏡頭,以實現(xiàn)智能終端的大視場角成像。
【專利說明】
-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實用新型設(shè)及光學(xué)鏡頭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設(shè)及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 置。
【背景技術(shù)】
[0002] 大廣角拍攝和監(jiān)控設(shè)備的長足發(fā)展,使得用戶通過智能終端獲取大視場角圖像的 需求愈加強(qiáng)烈,尤其是對如立體角全空間的拍攝。通常可W采用微距鏡頭和廣角鏡頭作為 智能終端的輔助鏡頭,使得智能終端獲取大視場角圖像。
[0003] 然而,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人在實施該實用新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采用微距鏡頭和廣 角鏡頭作為智能終端的輔助鏡頭,鏡頭視場角小,成像效果差,圖像清晰度低。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通過在智能終端的 攝像頭之前設(shè)置將物方超過180度視場角的圖像壓縮到90度視場角的圖像的鏡頭,從而能 夠?qū)崿F(xiàn)智能終端的大視場角成像,且成像效果好,圖像更加清晰。
[0005]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智能終端輔助用成像裝置,包括:鏡頭,設(shè)置在智能終端的 攝像頭之前;所述鏡頭,從物方至像方依序包括:前鏡頭組、后鏡頭組和光闊,且所述鏡頭的 視場角大于180度,
[0006] 其中,所述前鏡頭組包括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所述后鏡頭組包括第Ξ透鏡、第四 透鏡、第五透鏡和第六透鏡,且所述前鏡頭組為負(fù)折射率透鏡組,所述后鏡頭組為正折射率 透鏡組。
[0007] 可選地,所述鏡頭設(shè)置在所述智能終端的前置攝像頭之前,所述鏡頭的光闊的位 置與所述前置攝像頭光闊的位置重合;或,所述鏡頭設(shè)置在所述智能終端的后置攝像頭之 前,所述鏡頭的光闊的位置與所述后置攝像頭的光闊的位置重合。
[000引可選地,所述鏡頭包括:第一鏡頭,設(shè)置在所述智能終端的前置攝像頭之前,且所 述第一鏡頭的光闊的位置與所述前置攝像頭的光闊的位置重合;W及第二鏡頭,設(shè)置在所 述智能終端的后置攝像頭之前,且所述第二鏡頭的光闊的位置與所述后置攝像頭的光闊的 位置重合;所述第一鏡頭的光軸和所述第二鏡頭的光軸相互平行。
[0009] 可選地,所述第一鏡頭包括的前鏡頭組的第一透鏡的第一頂點到第二頂點的距離 為dl,所述第二鏡頭包括的前鏡頭組的第一透鏡的第Ξ頂點到第四頂點的距離為d2,且dl = d2,
[0010] 其中,所述第一頂點為所述第一鏡頭的光軸與所述第一鏡頭包括的第一透鏡的物 方表面的交點,所述第二頂點為所述第一鏡頭的光軸與所述第一鏡頭包括的光闊的交點, 所述第Ξ頂點為所述第二鏡頭的光軸與所述第二鏡頭包括的第一透鏡的物方表面的交點, 所述第四頂點為所述第二鏡頭的光軸與所述第二鏡頭包括的光闊的交點。
[0011] 可選地,所述第一透鏡為彎月形負(fù)透鏡,所述第二透鏡和所述第四透鏡為雙凹形 負(fù)透鏡,所述第Ξ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為雙凸形正透鏡,所述第六透鏡為正透鏡。
[0012] 可選地,所述第一透鏡、所述第二透鏡、所述第Ξ透鏡、所述第四透鏡、所述第五透 鏡、所述第六透鏡、所述第屯透鏡和所述第八透鏡的表面均為球面。
[0013] 可選地,所述鏡頭滿足W下條件:2.5含|f6/fl5|含3.5,其中^6為所述第六透鏡 的焦距,Π 5為所述第一透鏡、所述第二透鏡、所述第Ξ透鏡、所述第四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 的組合焦距。
[0014] 可選地,所述鏡頭滿足W下條件:1.5引fl/f2| <2.5,3引fl/n2| <3.8,3< 巧5/Π 2Ι含4,其中,fl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f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Π 2為所述第一 透鏡和所述第二透鏡的組合焦距,f35為所述第Ξ透鏡、所述第四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的組 合焦距。
[0015] 可選地,所述第Ξ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的阿貝數(shù)小于40,所述第四透鏡的阿貝數(shù) 大于40。
[0016] 可選地,所述鏡頭滿足W下條件:1.4引f35/^f3|<2.2,1.4引f35/^f5|<2.2,其 中,f3為所述第Ξ透鏡的焦距,巧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焦距,f35為所述第Ξ透鏡、所述第四透 鏡和所述第五透鏡的組合焦距。
[0017] 基于上述技術(shù)方案提供的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通過在智能終端的 攝像頭之前設(shè)置鏡頭,可W將物方超過180度視場角的圖像壓縮到90度視場角的圖像W供 智能終端的攝像頭進(jìn)行獲取和成像,從而能夠?qū)崿F(xiàn)智能終端的大視場角成像,且成像效果 更好,圖像更加清晰。
【附圖說明】
[0018] 本實用新型的附圖是為了方便進(jìn)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shù)方案。
[0019] 圖1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的結(jié) 構(gòu)示意圖;
[0020] 圖2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包括 的鏡頭的光學(xué)性能圖;
[0021] 圖3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的 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2] 附圖標(biāo)記說明:
[0023] 1第一透鏡
[0024] 2第二透鏡
[0025] 3第Ξ透鏡
[0026] 4第四透鏡
[0027] 日第五透鏡 [002引 6第六透鏡
[0029] 7 光闊
[0030] 8前置攝像頭
[0031 ] 9后置攝像頭
[0032] 10智能終端
[0033] 11 鏡頭
[0034] 12第一鏡頭
[00;35] 13 第二鏡頭
[0036] 18前置攝像頭的傳感器
[0037] 19后置攝像頭的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38]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shù)方案W及優(yōu)點表達(dá)的更清楚,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 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做進(jìn)一步的詳細(xì)描述,W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申請,但不用來 限制本申請的范圍。
[0039]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 意圖。W將鏡頭設(shè)置在智能終端的前置攝像頭之前為例,并結(jié)合圖1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 技術(shù)方案進(jìn)行說明。
[0040] 如圖1所示,鏡頭11設(shè)置在智能終端10的前置攝像頭8之前,鏡頭11的光闊7的位置 與前置攝像頭8的光闊的位置重合。前置攝像頭8可W包括傳感器18,例如:CCD或CMOS,光闊 和鏡頭。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容易理解的是,7也標(biāo)示攝像頭所包括的光闊和鏡頭的簡化結(jié)構(gòu)。 [0041 ]該鏡頭11包括:自U鏡頭組,后鏡頭組和光闊,且鏡頭11的視場角大于180度。該鏡頭 從物方到像方依次包括:第一透鏡1、第二透鏡2、第Ξ透鏡3、第四透鏡4、第五透鏡5、第六透 鏡6和光闊7。
[0042] 其中,前透鏡組包括:第一透鏡1和第二透鏡2,后透鏡組包括:第Ξ透鏡3、第四透 鏡4、第五透鏡5和第六透鏡6。并且,前鏡頭組為負(fù)折射率透鏡組,后鏡頭組為正折射率透鏡 組。
[0043] 本實施例提供的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通過在智能終端的攝像頭之前設(shè) 置鏡頭,可W將物方超過180度視場角的圖像壓縮到90度視場角的圖像W供智能終端的攝 像頭進(jìn)行獲取和成像,從而能夠?qū)崿F(xiàn)智能終端的大視場角成像,且成像效果更好,圖像更加 清晰。
[0044] 應(yīng)理解,在該實施例中,由于鏡頭的前鏡頭組采用負(fù)折射率透鏡組,后鏡頭組采用 正折射率透鏡組,所W鏡頭整體上采用了正負(fù)折射率鏡頭組分離的結(jié)構(gòu),運樣可W最大限 度地矯正系統(tǒng)由于大廣角引入的象差。
[0045] 此外,鏡頭視場不會產(chǎn)生漸暈,使得視場的成像照度一致,能夠最大限度的吸收場 景光強(qiáng)能量,所W該鏡頭可W廣泛應(yīng)用于大廣角場景和全景拍攝,例如,可W應(yīng)用于拍攝監(jiān) 控,娛樂文化、教育培訓(xùn)、展覽展示等行業(yè)中。
[0046] 還應(yīng)理解,鏡頭也可W設(shè)置在智能終端的后置攝像頭之前,鏡頭的光闊的位置與 后置攝像頭的光闊的位置重合。鏡頭的具體結(jié)構(gòu)與上述鏡頭11的結(jié)構(gòu)完全相同,且能夠達(dá) 到相同的效果,為了描述的簡潔,在次不再寶述。
[0047] 可選地,第一透鏡1為彎月形負(fù)透鏡,第二透鏡2和第四透鏡4為雙凹形負(fù)透鏡,第 Ξ透鏡3和第五透鏡5為雙凸形正透鏡,第六透鏡6為正透鏡。
[004引可選地,第一透鏡1、第二透鏡2、第Ξ透鏡3、第四透鏡4、第五透鏡5和第六透鏡6的 表面可W均為球面,也可W均為平面。該鏡頭采用表面均為球面或平面的透鏡構(gòu)成,可W大 幅降低加工成本。
[0049]可選地,在一個實施例中,鏡頭滿足W下條件:2.5引f6/fl5|含3.5,其中^6為第 六透鏡6的焦距,fl5為第一透鏡1、第二透鏡2、第Ξ透鏡3、第四透鏡4和第五透鏡5的組合焦 距。
[(K)加]可選地,在一個實施例中,鏡頭還滿足W下條件:1.5引fl/f2| <2.5,3引fl/n2 <3.8,3< |f35^12|含4,其中,fl為第一透鏡1的焦距,f2為第二透鏡2的焦距,fl2為第一 透鏡1和第二透鏡2的組合焦距,f 35為第Ξ透鏡3、第四透鏡4和第五透鏡5的組合焦距。 [0化1] 可選地,在一個實施例中,鏡頭還滿足W下條件:1.4< |f35^3| <2.2,1.4< f35^5 I含2.2,其中,f3為第Ξ透鏡3的焦距,巧為第五透鏡3的焦距,f35為第Ξ透鏡3、第四 透鏡4和第五透鏡5的組合焦距。
[0052] 具體的,在該實施例中,第Ξ透鏡3和第五透鏡5的阿貝數(shù)小于40,第四透鏡4的阿 貝數(shù)大于40。也就是說,第Ξ透鏡3和第五透鏡5的光學(xué)性能幾乎相同,在某種情況下,可W 采用相同的透鏡。
[0053] 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的鏡頭11的視場角為2ω =190°,光闊的直徑D =2mm。從物方到像方依次經(jīng)過第一透鏡1、第二透鏡2、第Ξ透鏡3、第四透鏡4、第五透鏡5、 第六透鏡6和光闊7。鏡頭為無焦系統(tǒng),可W將視場角為190度成像變換成視場角為90度成 像。
[0054] W第一透鏡1的物方表面序號為1,像方透射表面序號為2,第二透鏡2的物方表面 序號為3,依次類推,光闊為13,該實施例中各個光學(xué)元件的設(shè)計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0化5] 表1
[0化6]
[0057]如圖2所示的光學(xué)性能圖是根據(jù)上述實施例中的鏡頭的光學(xué)性能圖。從圖2中可W 看出:當(dāng)在光闊位置加入焦距為10mm的理想光學(xué)鏡頭模型時,該鏡頭的光學(xué)性能MTF在40線 對的時候可W達(dá)到0.1 W上。
[0058] 圖3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 意圖。如圖3所示的成像裝置包括相對放置的第一鏡頭12和第二鏡頭13,第一鏡頭12和第二 鏡頭13的結(jié)構(gòu)均與圖1所示的鏡頭11的結(jié)構(gòu)相同,為了描述的簡潔,在此不再寶述。
[0059] 第一鏡頭12設(shè)置在智能終端10的前置攝像頭8之前,且第一鏡頭12的光闊7的位置 與前置攝像頭的光闊的位置重合。第二鏡頭13設(shè)置在智能終端10的后置攝像頭9之前,且第 二鏡頭13的光闊7的位置與后置攝像頭9的光闊的位置重合。第一鏡頭12的光軸和第二鏡頭 13的光軸相互平行,且第一鏡頭12和第二鏡頭13的視場角均大于180度。
[0060] 前置攝像頭8可W包括傳感器18,例如:CCD或CMOS,光闊和鏡頭。后置攝像頭9可W 包括傳感器19,例如:CCD或CMOS,光闊和鏡頭。
[0061] 具體的,在該實施例中,第一鏡頭12包括的前鏡頭組的第一透鏡1的第一頂點到第 二頂點的距離為dl,第二鏡頭13包括的前鏡頭組的第一透鏡1的第Ξ頂點到第四頂點的距 離為d2,且dl=d2。
[0062] 其中,第一頂點為第一鏡頭12的光軸與第一鏡頭12包括的第一透鏡1的物方表面 的交點,第二頂點為第一鏡頭12的光軸與第一鏡頭12包括的光闊7的交點,第Ξ頂點為第二 鏡頭13的光軸與第二鏡頭13包括的第一透鏡1的物方表面的交點,第四頂點為第二鏡頭13 的光軸與第二鏡頭13包括的光闊7的交點。
[0063] 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通過將相對放置的視場角大 于180度的兩個鏡頭分別設(shè)置在智能終端的前置攝像頭和后置攝像頭之前,分別將物方超 過180度視場角的圖像壓縮到90度視場角的圖像W供智能終端的前置攝像頭和后置攝像頭 進(jìn)行獲取和成像,從而可W實現(xiàn)智能終端的如弧度立體角全空間視場角成像。
[0064] W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和有益效果進(jìn)行了進(jìn) 一步詳細(xì)說明,所應(yīng)理解的是,W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 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hù)范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 換、改進(jìn)等,均應(yīng)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hù)范圍之內(nèi)。
【主權(quán)項】
1. 一種用于智能終端的輔助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鏡頭,設(shè)置在智能終端的攝像頭之前; 所述鏡頭,從物方至像方依序包括:前鏡頭組、后鏡頭組和光闌,且所述鏡頭的視場角 大于180度, 其中,所述前鏡頭組包括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所述后鏡頭組包括第三透鏡、第四透 鏡、第五透鏡和第六透鏡,且所述前鏡頭組為負(fù)折射率透鏡組,所述后鏡頭組為正折射率透 鏡組。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設(shè)置在所述智能終端的前置 攝像頭之前,所述鏡頭的光闌的位置與所述前置攝像頭光闌的位置重合;或, 所述鏡頭設(shè)置在所述智能終端的后置攝像頭之前,所述鏡頭的光闌的位置與所述后置 攝像頭的光闌的位置重合。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包括: 第一鏡頭,設(shè)置在所述智能終端的前置攝像頭之前,且所述第一鏡頭的光闌的位置與 所述前置攝像頭的光闌的位置重合;以及 第二鏡頭,設(shè)置在所述智能終端的后置攝像頭之前,且所述第二鏡頭的光闌的位置與 所述后置攝像頭的光闌的位置重合; 所述第一鏡頭和所述第二鏡頭相對放置,且所述第一鏡頭的光軸和所述第二鏡頭的光 軸相互平行。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鏡頭包括的前鏡頭組的第一 透鏡的第一頂點到第二頂點的距離為dl,所述第二鏡頭包括的前鏡頭組的第一透鏡的第三 頂點到第四頂點的距離為d2,且dl=d2, 其中,所述第一頂點為所述第一鏡頭的光軸與所述第一鏡頭包括的第一透鏡的物方表 面的交點,所述第二頂點為所述第一鏡頭的光軸與所述第一鏡頭包括的光闌的交點,所述 第三頂點為所述第二鏡頭的光軸與所述第二鏡頭包括的第一透鏡的物方表面的交點,所述 第四頂點為所述第二鏡頭的光軸與所述第二鏡頭包括的光闌的交點。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為彎月形負(fù)透鏡,所述 第二透鏡和所述第四透鏡為雙凹形負(fù)透鏡,所述第三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為雙凸形正透 鏡,所述第六透鏡為正透鏡。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所述第二透鏡、所述第 三透鏡、所述第四透鏡、所述第五透鏡和所述第六透鏡的表面均為球面。7.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滿足以下條件: 2.5 < |f6/fl5| <3.5, 其中,f6為所述第六透鏡的焦距,Π 5為所述第一透鏡、所述第二透鏡、所述第三透鏡、 所述第四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的組合焦距。8.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滿足以下條件: 1.5< |fl/f2| <2.5,3< |fl/fl2| <3.8,3< |f35/fl2| <4, 其中,Π 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f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Π 2為所述第一透鏡和所 述第二透鏡的組合焦距,f35為所述第三透鏡、所述第四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的組合焦距。9.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鏡和所述第 五透鏡的阿貝數(shù)小于40,所述第四透鏡的阿貝數(shù)大于40。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頭滿足以下條 件: 1.4< |f35/f3| <2.2,1.4< | f 35/f 5 | <2.2, 其中,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f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焦距,f35為所述第三透鏡、所述 第四透鏡和所述第五透鏡的組合焦距。
【文檔編號】G02B13/06GK205450424SQ201620173157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3月7日
【發(fā)明人】宋維濤, 黃業(yè)桃
【申請人】北京瘋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