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多音柱古箏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819855閱讀:83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多音柱古箏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的樂器多音柱古箏。
      古箏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遠在戰(zhàn)國時代就流行于秦國境內,盛唐時期流傳至日本及東南亞諸國。解放后,此種樂器經過多次改進,出現(xiàn)了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箏,深受國內外音樂界和人民群眾的喜愛。然而,目前的各種古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聲音大而散、音色效果不夠完美等不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進的多音柱古箏,此種古箏音量大而實,給人以有根基的感覺,且聲音有穿透力,有立體感,音色美妙,使現(xiàn)有古箏的不足得到改善。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它由面板(1)、碼子(2)、弦(3)、軸(4)、底板(5)、音柱(6)組成,其總結構構即面板(1)、碼子(2)、弦(3)、軸(4)、底板(5)等部件的布局與通常的古箏相似,所作改進的結構和技術特征在于面板(1)與底板(5)組合成的空腔內垂直設置了7—9個音柱(6),其中,1—4號音柱置于底板右側心形或圓形音孔的四角,5、6號音柱置于中部長條形音孔上下兩側,二者斜向相對,7—9號音柱置于左側曲線形或弧形音孔內側。此種古箏制作改進并能取得良好效果所基于的原理是物體振動產生聲音,其中,整體振動產生基音,部分振動產生泛音,演奏樂器產生的音樂以整體振動為佳。在面板、底板之間一定部位上,設置多個音柱,在彈奏時即可產生整體振動,使音色、音質和聽覺效果得到改善。
      本實用新型易于制作或改裝,此種多音柱古箏音量大而實,有根基和立體感,利用它彈奏的樂曲音色美妙悅耳,更加古樸高雅,效果明顯優(yōu)于普通的古箏,宜于推廣應用。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


      圖1為其外部結構示意圖,圖2為其內腔結構俯視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加以說明。
      本實用新型中,面板(1)、碼子(2)、弦(3)、軸(4)與普通的古箏相應各部件形狀、結構相同,弦數(shù)可不同。底板(5)上左、中、右部分別開有曲線形或弧形、長條形、心形或圓形三個音孔。音柱(6)為長方體,其高度等于面板與底板間的間隔距離(即等于古箏空腔的厚度),可采用白松木用刃具(刀、斧均可)順茬劈成,每一音柱的粗細(即斷面大小)根據(jù)音柱所在部位和古箏空腔厚薄有所不同,其中1、7、9號音柱斷面尺寸為20×15mm,2號音柱為15×15mm,3號音柱為25×20mm,4號音柱為25×15mm,5、6號音柱為30×20mm,8號音柱為20×18mm,各個音柱上、下兩端分別涂抹膠水使之與面板和底板粘結牢固。
      權利要求1.一種多音柱古箏,由面板(1)、碼子(2)、弦(3)、軸(4)、底板(5)組成,其特征在于面板(1)與底板(5)組合成的空腔內垂直設置了7—9個音柱(6),其中,1—4號音柱置于底板右側心形或圓形音孔四角,5、6號音柱置于中部長條形音孔上下兩側,7—9號音柱置于左側曲線形或弧形音孔的內側。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音柱古箏,其特征在于,音柱(6)為長方體,其高度等于面板與底板間的間隔距離,采用白松木用刃具順茬劈成,每一音柱的粗細據(jù)音柱所在部位和空腔厚薄有所不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的樂器多音柱古箏。此種古箏由面板(1)、碼子(2)、弦(3)、軸(4)、底板(5)和音柱(6)組成。與普通古箏不同之處是,在面板(1)和底板(5)組合成的空腔內一定部位垂直設置了7-9個音柱。此種古箏音量大而實,有根基和立體感,易于制作或改裝,利用它彈奏的樂曲音色美妙悅耳,更加古樸高雅,效果明顯優(yōu)于普通古箏,宜于推廣采用。
      文檔編號G10D1/00GK2226794SQ9523139
      公開日1996年5月8日 申請日期1995年6月9日 優(yōu)先權日1995年6月9日
      發(fā)明者宋克理, 宋運東, 宋維清 申請人:宋克理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