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華琴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民族拉弦樂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四弦民族拉弦樂器。
現(xiàn)有的四弦拉弦樂器,如蒙古四胡、四根弦排列于同一平面上,兩股弓毛分別穿于一、二弦之間和三、四弦之間,一拉就必定兩根弦一起發(fā)音,不能單獨拉奏每根弦;又如許多新的四弦胡琴,都把弓“解放”出來,象提琴那樣拉奏,但技巧則不及提琴,而且還由于擦弦方向的改變導(dǎo)致音色的改變而失去原有的民族特色。而專利88104066華琴,雖然克服了上述缺點,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chǔ)上大大豐富了演奏技巧,在拉奏和弦方面突破了提琴,但是它沒有徹底解決民族拉弦樂高音衰減問題,且因其琴碼切弦點不一致,導(dǎo)致音準(zhǔn)產(chǎn)生了問題,即四條弦上的本來該同位置的各音不是在同一位置上,給演奏帶來很大困難。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之缺點而對“華琴”進行改進,使它既能保持原來胡琴、華琴的音色特點即保持原來胡琴、華琴的擦弦方向,又能使擦弦點隨需要而變化,克服原琴筒擋住弓毛,不能靠近切弦點的毛病,使擦弦點距離最近能達到5mm以內(nèi)。徹底解決了“在保持原音色的基礎(chǔ)上克服高音衰減”這個難題。使民族管弦樂以弓弦樂為基礎(chǔ)的問題和民族拉弦樂的高、中、低音問題徹底得到解決。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由琴桿、琴筒、琴碼、弓、千斤、指板、弦軸等組成,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四弦華琴,琴筒分主琴筒(16)和副琴筒(19),主琴筒為半圓半扁的七棱臺形,前口蒙皮,基頻為a,前口右側(cè)邊緣粘有一控制擦弦位置的擦墊(26);主琴筒內(nèi)套一個可調(diào)節(jié)前后位置的正六棱臺形木琴筒(17),不蒙皮;副琴筒(19)與主琴筒身相接,呈凹字形,基頻為a,副琴筒內(nèi)套一個可調(diào)節(jié)前后位置的圓臺形小琴筒(20),小琴筒(20)前口蒙皮,基頻為a;四根琴弦按音之高低分上下兩層排列,二根內(nèi)弦排列于每層之左側(cè),兩根外弦排列于每層之右側(cè);琴碼分為主琴碼(18a)、(18b)和副琴碼(21),主琴碼(18a)、(18b),由兩條碼腳和兩層承弦架組成,主琴碼(18a)置于主琴筒(16)前口上沿與主琴筒內(nèi)套筒(17)上沿之間的主琴筒皮膜上沿中間處,主琴碼(18b)則置于主琴筒(16)的皮膜中央,副琴碼(21)由兩條碼腳和兩層承弦架組成,左腳中部有一條長腳穿過副筒(19)的面板頂在副琴筒內(nèi)套小圓筒(20)的皮膜上;弓裝有三股弓毛,弓毛兩端通過弓毛勾和彈簧片分別固定在弓頭盒(13)和弓尾處,其中一股弓毛緊貼弓桿,需要時拉弓毛勾即彈出,另兩股弓毛可分可合,一起穿于內(nèi)、外弦之間;千斤(5)是在硬質(zhì)千斤架外沿開有四條小槽,槽內(nèi)懸有人造革帶或數(shù)根絲弦,千斤(5)中間開有一長形孔,用以承裝可前后活動的指板(6),指板(6)為圓筒形,其中一面刻有按十二平均律制成的品位,指板下端圓筒內(nèi)裝有一可上下移動的弓毛夾(7),控制指板位置的指板活動塞(31)與千斤(5)一起固定在琴桿上。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軸側(cè)面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套六棱臺木琴筒和內(nèi)套圓臺形小琴筒與琴桿連接的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副琴筒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弓頭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弓的整體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主、副琴碼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千斤視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指板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活動指板墊塞視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弦軸零件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低音華琴琴桿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以下將結(jié)合附圖作進一步詳述實施例1參照圖1,高音華琴由琴桿(30)、主琴筒(16)、副琴筒(19)、弓、四根琴弦,主琴碼(18a)、(18b),副琴碼(21)、千斤(5)、指板(6)、弦軸(36)等組成。
琴桿(30)用紅木、“克隆”或其它傳聲性能好、硬度好的木料制成,全長(直距)730mm,插入琴筒部分是截面為15×20(mm)的長方柱形,緊連著琴筒的是一直徑為22mm的彎圓柱形,中段為被切橢圓柱形,被切面靠弦處寬12mm,安裝千斤處寬16mm,坡度為1∶6,安裝弦軸處為正方柱形,截面為22×22(mm),琴桿頭為一般胡琴通用的彎月頭(37),琴桿除插入琴筒部分外,其余全部拋光上漆。
主琴筒(16)用紅木、“克隆”或其它傳聲性能好的木料制成,形為半圓半扁的七棱臺形,后口比前口小,后口高106mm,寬139mm,前口高116mm,寬149mm,筒長135mm,前口蒙蛇皮。前口內(nèi)沿粘有厚5mm,寬10mm的七角支撐環(huán),環(huán)邊每間隔2mm開有直徑為2mm的小圓音孔,蛇皮“砍邊”離鼓面18mm,坡度為1∶6,左上方離琴筒鼓面20mm處琴筒左側(cè)(距左棱邊5mm)開上下兩個15×20(mm)的長方形孔,用以插琴桿,琴筒板厚3mm,蒙皮前基頻為a,蒙皮后未干前基頻為e1,干后鼓面基頻為a1。蛇皮頭左尾右,中間略厚,邊緣稍薄,皮膜去磷上蠟,其余木制部分全部拋光上漆。
參照圖1、圖2,主琴筒(16)內(nèi)套一個正六棱臺形木琴筒(17),不蒙皮,基頻為a,與主琴筒一樣,后口比前口小,前口高80mm,寬92mm,后口高70mm,寬82mm,筒長130mm,后口刻有“華”字形音窗,琴筒板厚2mm前口距前沿25mm處的左側(cè)筒身開有一橫向方插孔,插上一條正方柱形橫桿(23),插孔左方留出5mm的桿頭,在桿頭中心處開一個孔,通過該孔用螺栓與琴桿上的金屬連接件相連,調(diào)節(jié)螺栓螺母的松緊,便可調(diào)節(jié)正六棱臺木琴筒的前后位置,使其前沿根據(jù)音色的需要而調(diào)節(jié)其頂住主琴筒(16)皮膜的松緊程度,隨時調(diào)節(jié)主琴筒(16)皮膜的張力,振動面積及其振輻和主要共鳴腔量,使琴的音色在保持中、低音區(qū)較好的條件下,中、高音區(qū)能保持二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音色特點,同時也可以克服以皮膜振動為主的琴因受氣侯的變化而影響其音色的毛病,主琴筒(16)前口右側(cè)邊緣粘有一控制擦弦位置的擦墊(31)。
參照圖1、圖2、圖3,副琴筒(19)形為左低右高的凹字形,左邊高73mm,右邊高92mm,中間高58mm,寬155mm,筒長130mm面板厚2mm,面板放置副琴碼(21)處開有一圓孔,以便讓副琴碼(21)右腳中間的特長腳穿過該孔頂在內(nèi)套小圓筒(20)的皮膜中央,使高音發(fā)音增加柔美、清脆度。副琴筒基頻為a,副琴筒下端用螺釘或粘合劑固定一弦枕(22),弦枕分上、下兩層,分別安裝四根琴弦,下層裝g、e弦,上層裝d、a弦。
副琴筒內(nèi)套一圓臺形小琴筒(22),前口直徑35mm,后口直徑27mm,筒長75mm,前口蒙蛇皮,基頻為a,距前口15mm處開有一長方形插口,橫插上一長方柱形橫桿(75),插口左邊留出10mm的桿頭,桿頭上開一圓孔,用螺栓將橫桿(25)與琴桿上的金屬連接件相連,調(diào)節(jié)螺栓螺母的松緊,便可調(diào)節(jié)小圓筒的前后位置,達到調(diào)節(jié)高音音色,音量的目的。
參照圖1、圖4、圖5,弓由弓頭盒(13),弓毛(9)、(10)、弓桿(8)、弓頭螺(14)等組成,弓毛用馬尾等制成,兩頭用固毛器(11)固定,弓毛(9)一端與月牙形弓毛勾(12)連接后固定在弓頭盒(13)外沿靠弓桿(8)處,另一端與弓毛勾及彈簧片(29)連接后固定在弓尾;弓毛(10)為可分可合的兩股,一端與月牙形弓毛勾連接后分別與弓尾盒(13)內(nèi)的兩個特制弓毛螺(15)連接,另一端通過弓毛勾和彈簧片(27)、(28)固定在弓尾,弓頭盒(13)用有機玻璃制成,長50mm,寬23mm,厚10mm,面上用活動塞蓋,弓頭盒(13)右端開兩個螺孔,兩孔間距7mm,裝上兩個特制螺桿(15),弓頭盒(15)左方兩個特制螺桿(15)之間挖空,以便弓毛(10)的弓毛勾能隨意活動,使兩股弓毛能隨意分合,弓頭盒(13)與弓桿(8)用螺栓連接。
四根琴弦分別定音為g、d1、a1和e2,a1、e2為外弦,g、d1為內(nèi)弦,按音之高低分兩層排列g(shù)、e2兩弦在下層,d1、a1兩弦在上層,弓毛(10)兩股一起穿于d、e弦和a、g弦之間,可象二胡一樣拉d、a兩弦,換個角度即右拉外弦e,再換個角度以可拉內(nèi)弦,拉雙音、三音、四音時可根據(jù)需要用右手勾動弓毛勾使弓毛(10)分成兩股或再把緊靠弓桿的弓毛(9)勾出來一起使用,a弦(1)為裸弦,直徑為0.25mm,總長635mm;d弦(2)為單纏弦,直徑0.37mm,總長603mm,芯弦直徑0.25mm,外纏弦扁徑為0.06mm;e弦(3)為裸弦,直徑0.17mm,總長575mm;g弦(4)為單纏弦,直徑0.56mm,總長545mm,芯弦直徑0.25mm,外纏弦扁徑為0.155mm。裸弦和芯弦用琴鋼絲制成,外纏弦用銀質(zhì)纏絲。
參照圖1、圖6,琴碼分主琴碼(18a)、(18b)和副琴碼(21),主琴碼(18a)用色木制成,由兩條碼腳和兩層承弦架組成,下層承弦架寬10mm兩弦間距8mm,分別承接g、e2弦,上層承弦架寬8mm,兩弦間距6mm,分別承接d1、a1弦。兩層承弦架間距7mm,左右兩碼腳之間挖有圓弧形,全碼高15mm。主琴碼(18b)比(18a)高1mm,其余相同。副琴碼(21)的右腳底部中間加一條長8mm的長腳穿過琴筒(19)的面板頂在副琴筒內(nèi)套小圓筒(20)的皮膜上,其余同主琴碼(18a)。
參照圖1、圖7,千斤(5)由硬質(zhì)材料(如青銅)制成,外沿開有四條小槽,槽內(nèi)懸有人造革帶或數(shù)根絲弦,用來承接四根琴弦,中部開有一長形孔,用以固定指板(6),底部中央開有一小螺孔,通過該孔用螺釘將千斤(5)和指板活動墊塞(31)固定在琴桿上。
參照圖1、圖8、圖9,指板(6)為圓管形,由黃銅管等制成,長232mm,用一圓頭銷釘穿過千斤(5)中部的插孔插入指板內(nèi),再用一插塞塞緊,指板的一面刻有按十二平均律制成的品位,指板下部管內(nèi)裝有一活動弓毛夾(7),需要時(如長時間彈撥)可拉下來將弓毛(10)夾住,用完后推回指板內(nèi)。裝在琴桿上的指板活動墊塞(31)用來控制指板的前后位置,將指板(6)推向前并卡住,指板便處于使用狀態(tài),撥開活動墊塞(31),指板便可退回緊靠琴桿,處于非使用狀態(tài)。
參照圖1、圖10,四根弦軸均由進弦輪(32)、弦軸前架(33)、弦軸螺桿(34)、弦軸螺母(35)、弦軸把(36)組成,弦軸前架(33)為一倒“7”字形,沿“7”字外沿開一條通槽,“7”字長柄穿過琴桿,短柄卡在琴桿靠琴弦面,短柄槽內(nèi)橫向穿過一長桿,進弦輪(32)穿在長桿上置于槽中央;長柄槽內(nèi)裝有一端開有缺口的弦軸螺桿(34),螺桿(34)外套一弦軸螺母(35),弦軸把(36)套在螺母(35)上,琴弦經(jīng)過進弦輪(32)勾在弦軸螺桿(34)的缺口內(nèi),擰動弦軸把便可調(diào)節(jié)琴弦的松緊。
實施例2中音華琴的四根琴弦分別定音為c、g、d1、a1,排列方法同高音華琴。a弦為裸弦,直徑0.25mm,長627mm;d1弦為單纏弦,直徑0.37mm(其中芯弦直徑0.17mm,外纏弦扁徑為0.1mm),長697mm; g弦為單纏弦,直徑為0.56mm(其中芯弦直徑0.17mm,外纏弦扁徑為0.195mm),長662mm;c弦為單纏弦,直徑為0.84mm(其中芯弦直徑0.25mm,外纏弦扁徑為0.295mm),長592mm,裸弦及芯弦用琴鋼絲制作,外纏弦用銀質(zhì)纏絲。
其余各部件均按高音華琴中音華琴=1∶1.15的比例擴大。
實施例3低音華琴的四根弦分別定音為C、 G、d、a,排列方法同高音華琴。a弦為裸弦,直徑為0.25mm,長1300mm;d弦為單纏弦,直徑為0.37mm(其中芯弦直徑為0.25mm,外纏弦扁徑為0.06mm),長1440mm; G弦為單纏弦,直徑0.56mm(其中芯弦直徑0.25mm,外纏紡弦扁徑0.155mm),長1370mm;C弦為單纏弦,直徑為0.84mm(其中芯弦直徑為0.25mm,外纏弦扁徑0.295mm),長1230mm。裸弦和芯弦均用琴鋼絲制作,外纏弦用銀質(zhì)纏絲。
參照圖11,低音華琴琴桿下端為長方柱形插入琴筒內(nèi),緊接著琴筒的是直徑為46mm的曲柄,該曲柄在以半徑為225.5mm的弧度向中間漸彎的同時,又以半徑為48mm的弧度向前方漸彎,使中心前移55mm;中段是半切橢圓柱形,以1∶18的坡度上申600mm,再按半徑為48mm的弧度向后方彎回原中心位置;上段為長方柱形,頂端裝彎月頭,琴桿中段靠近弦的部分部是指板。
低音琴桿用泡桐、紅木、“克隆”或其它傳聲性能和硬度較好的木料制作。
其余部件均按高音華琴,低音華琴=1∶2.3的比例擴大。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以拉奏為主,也可彈撥的新型四弦民族拉弦樂器,不但可完成胡琴和提琴的全部技巧,而且在拉奏和弦和彈撥方面突破了提琴,例如,華琴除了每根琴弦都能單獨拉奏外,任意兩、三、四根弦都可以結(jié)合在一起同時拉奏左手及左手加空弦能控制的任意雙音、三音和四音,而提琴則不能;彈撥時除了象二胡、高胡、中胡和提琴那樣彈撥外,還可以模仿琵琶、三弦、秦琴、吉它、電吉它等樂器的許多技巧,同時又保留了胡琴等的民族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形式、音色特點和演奏方法,且擦弦點可隨需移動,與馬(切弦點)的距離最小達5mm以內(nèi),解決了高音衰減的問題及音準(zhǔn)問題。胡琴演奏者稍加適應(yīng)便可演奏;進行高、中、低音華琴系列化配套后,可望使民族拉弦樂的低音問題和民族樂隊以民族拉弦樂為基礎(chǔ)的問題得到解決,我國的民族管弦樂、交響樂將因此而得到發(fā)展。由于在某些方面(如拉奏和弦)突破了小提琴,將引起國際音樂界的注目。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四弦華琴,由琴桿、琴筒、琴碼、弓、千斤、指板、弦軸等組成,琴筒由主琴筒和副琴筒組成,琴碼由主琴碼和副琴碼組成,其特征在于A、主琴筒(16)為半圓半扁的七棱臺形,前口蒙皮,主琴筒內(nèi)套一個可調(diào)節(jié)位置的正六棱臺形木琴筒(17),不蒙皮,副琴筒(19)筒口呈凹字形,大小與主琴筒身相吻合,面板上開有一小圓孔,副琴筒內(nèi)套一個可調(diào)節(jié)前后位置的圓臺形小圓筒(20),小圓筒前口蒙皮;B、主琴碼(18a)、(18b)各由兩條馬腳和兩層承弦架組成,主琴碼(18a)架在主琴筒前口上沿與內(nèi)套琴筒前口上沿之間的皮膜與琴弦中間,主琴碼(18b)架在主琴筒(16)皮膜中央承弦處,副琴碼(21)由兩條馬腳和兩層承弦架組成,右碼腳底有一條長腳穿過副琴筒(19)的面板頂在副琴筒內(nèi)套小圓筒(20)的皮膜上;C、弓裝有三股弓毛,分別通過弓毛勾及彈簧片與弓頭盒和弓尾相連,一股弓毛緊貼弓桿,需要時勾動弓毛勾即彈出,另兩股可分可合的弓毛(10)用彈簧片控制,一起穿在內(nèi)、外弦之間;D、千斤(5)固定在琴桿上,外沿開有四條小槽,槽內(nèi)懸有軟質(zhì)絲或帶,千斤(5)中部開有一條承裝指板(6)的長形孔;E、指板(6)為圓管形,其中一面刻有按十二平均律制成的品位,指板下端管內(nèi)裝有一可上下移動的弓毛夾(7),指板承裝在千斤(5)的中部,控制指板位置的指板活動塞(31)與千斤(5)一起固定在琴桿上;F、四根琴弦按音之高低分兩層排列;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華琴,其特征在于主琴筒(16)前口右側(cè)邊緣粘有一控制擦弦位置的擦墊(26);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華琴,其特征在于弓頭盒(13)右端開有兩個圓孔,兩條特制螺桿(15)裝在孔內(nèi),左端兩特制螺桿尾部之間挖空。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華琴主要是對其主琴碼進行了改進,用主琴碼取而代之,并在其上方主琴筒前口上沿和主筒內(nèi)套琴筒前口上沿之間的主琴筒與琴弦間加設(shè)一主琴碼,使四根弦的有效弦長相等并齊,克服了原華琴的音準(zhǔn)問題上的毛病;擦弦點可隨需而移動,最近可移至主碼切弦點上方5mm處以內(nèi)。更有效地克服了高音衰減問題,使民族拉弦樂的高、中、低音問題和民樂隊以拉弦樂為基礎(chǔ)的問題得到解決。
文檔編號G10D1/00GK2314439SQ9722473
公開日1999年4月14日 申請日期1997年8月2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7年8月21日
發(fā)明者胡奇文 申請人:胡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