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組及應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和電視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液晶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及應用該背光模組的 液晶顯示裝置和電視機。
背景技術:
近年來,液晶顯示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在顯示技術領域已經占據了較大的市 場。其中液晶顯示裝置(如液晶電視機、液晶顯示器等)的液晶屏面板本身并不發(fā)光,其屬 于背光型顯示器件,需要在液晶屏面板的背后設置背光源,并依靠液晶屏面板中均勻排列 的細小的液晶顆粒通過“阻斷”和“打開”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線來顯示畫面。在利用背光源為液晶屏面板提供光源時,為了保證液晶屏面板所獲得光的亮度及 均勻性,需要提供包含有背光源的背光模組(背光模組中還包括一系列光學膜片)以對背 光源發(fā)出的光進行光學處理,從而滿足應用要求。目前背光模組在光學架構上分為側光式 背光模組和直下式背光模組。在側光式背光模組中需要使用導光板來對背光源發(fā)出的光進 行擴散,此時背光源組裝于導光板的側部。在直下式背光模組中需要使用擴散板來對背光 源發(fā)出的光線進行擴散,此時背光源組裝于擴散板的正下方。對于直下式背光模組而言,除了使用擴散板之外,一般還會使用下擴散片、棱鏡 片、微透鏡(Microlens)、上擴散片以及增亮模等光學膜片來進一步保證液晶屏面板所獲得 光的亮度及均勻性。如圖1所示,目前即使最為簡化的背光模組光學構架,也要包括擴散板 11和下擴散片12。其中背光源13發(fā)出的光直接到達或經過反射片14反射后到達擴散板 11,所述光經過擴散板11的擴散后到達下擴散片12,然后經過下擴散片12的進一步擴散后 到達液晶屏面板15,為液晶屏面板15提供光。由上述可知,現有的背光模組除了擴散板外,還需要至少使用一張下擴散片甚至 更多光學膜片,這樣導致背光模組結構及生產工藝復雜,需要較多人力物力,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模組,所述背光模組在保證產品性能的情況下 具有簡化的結構和生產工藝。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背光模組,包括顯示屏面板,用于接收背光源發(fā)出的光并利用所述光顯示圖像;背光源,具有恒定的電壓和電流,用于為所述顯示屏面板提供光;擴散板,設在所述顯示屏面板和所述背光源之間,用于使所述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發(fā) 散至所述顯示屏面板上,且所述背光源和所述擴散板之間具有與所述背光源的種類和數目 相對應的混光距離。其中,所述擴散板的數目為一張。具體而言,在結構上所述擴散板和所述液晶屏面板之間的距離為2毫米至6毫米。進一步地,在結構上所述擴散板和所述液晶屏面板之間的距離為2毫米至4毫米。
3[0014]為了提高產品的均勻性,所述擴散板的表面上設有凸起。所述背光源的種類包括發(fā)光二極管背光源和冷陰極熒光燈管背光源。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組,恒定的電壓和電流能夠保證所述背光源處在 高效的工作狀態(tài)下,以此來保證所述液晶屏面板所獲得光的亮度,而且所述背光源和所述 擴散板之間具有與所述背光源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以此來保證所述液晶屏面 板所獲得光的均勻性,這樣在保證產品性能的情況下僅使用了所述擴散板,節(jié)省了對擴散 片等光學膜片的使用,簡化了背光模組的結構和生產工藝,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成本較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及一種電視機,其中的背光模組在 保證產品性能的情況下具有簡化的結構和生產工藝。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 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組。一種電視機,包括上述背光模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及電視機,恒定的電壓和電流能夠保證所 述背光源處在高效的工作狀態(tài)下,以此來保證所述液晶屏面板所獲得光的亮度,而且所述 背光源和所述擴散板之間具有與所述背光源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以此來保證 所述液晶屏面板所獲得光的均勻性,這樣在保證產品性能的情況下僅使用了所述擴散板, 節(jié)省了對擴散片等光學膜片的使用,簡化了背光模組的結構和生產工藝,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 成本較低。
[0021]圖1為現有技術中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0022]圖2為本實用新型背光模組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0023]圖3為對圖2所示背光模組改進后的結構示意圖[0024]附圖標記[0025]11-擴散板 12--下擴散片[0026]13-背光源 14-_反射片[0027]15-液晶屏面板 16--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背光模組及應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 進行詳細描述。應當明確,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 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背光模組的一個具體實施例。本實施例中,所述背光模 組包括顯示屏面板15,用于接收背光源13發(fā)出的光并利用所述光顯示圖像;背光源13, 具有恒定的電壓和電流,用于為顯示屏面板15提供光;擴散板11,設在顯示屏面板15和背 光源13之間,用于使背光源13發(fā)出的光發(fā)散至顯示屏面板15上,且背光源13和擴散板11 之間具有與背光源13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本實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模組,恒定的電壓和電流能夠保證背光源13處在高效的工作狀態(tài)下,以此來保證液晶屏面板15所獲得光的亮度,而且述背光源13和擴散板11之 間具有與背光源13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以此來保證液晶屏面板15所獲得光 的均勻性,這樣在保證產品性能的情況下僅使用了擴散板11,節(jié)省了對擴散片等光學膜片 的使用,簡化了背光模組的結構和生產工藝,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成本較低。而且本實施例中從圖2可以看出,擴散板11的數目為一張,這就更加簡化了背光 模組的結構,并減少了組裝操作的工序。需要說明的是,在背光模組中僅使用所述擴散板將面臨以下三個技術問題第一,在光學設計上使產品亮度滿足要求。其中使亮度滿足要求主要是達到亮度 與功耗之間的平衡,也就是使亮度不低于要求的限度并使功耗不高于要求的限度。本實施 例中為背光源13提供恒定的電壓和電流,使背光源13處在高效的工作狀態(tài)下,即亮度高且 功耗少。例如,以32寸普通型自制背光模組為例,當背光源13的功耗在100瓦時亮度可以 達到450nits (亮度單位,1尼特(nits) = 1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以上。通常液晶顯 示裝置的亮度在150nits到250nits之間,而且在200nits的亮度下液晶顯示裝置的畫面 就比較艷麗明亮了。其中該恒定的電壓和電流可以根據背光源的特性來設計。第二,在光學設計上使產品均勻性滿足要求。均勻性(即明暗度相同)主要是指 觀察者在觀看液晶模組時的視覺感受,為了保證背光模組的均勻性,本實施例中在背光源 13和擴散板11之間設有與背光源13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如圖2所示,即背 光源13和擴散板11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其中背光源13的種類包括發(fā)光二極管背光源 和冷陰極熒光燈管背光源等,由于發(fā)光二極管和冷陰極熒光燈管在發(fā)光類型(發(fā)光二極管 可看作點光源、冷陰極熒光燈管可看作線光源)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二者所對應的混光距 離也不相同。另外背光源的數目對混光距離也有影響,當背光源13的數目較多時所需的混 光距離較小,當背光源13的數目較少時所需的混光距離較大。第三,在結構設計上保證液晶屏面板不受摩擦損壞。由于本實施例中在擴散板11 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沒有使用擴散片等光學膜片,因此如果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 間的距離過小,則在運輸或組裝過程中產生的震動將使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互相摩 擦而損傷,從而導致產品不良;如果擴散板11和液晶平面板15之間的距離過大,則容易降 低經擴散板11擴散后光的利用率。因此本實施例中將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的 距離設為2毫米至6毫米。在圖2所示狀態(tài)下,該距離為擴散板11的上表面與液晶屏面板 15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在背光模組的結構中還包括塑膠邊框(未圖示),擴散板11安裝 在塑膠邊框中,液晶屏面板15固定在塑膠邊框上,因此本實施例中可以通過調整塑膠邊框 的厚度來調整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地,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的距離為2毫米至4毫米時效果更好。 其中為了調整方便,該距離可以選擇一系列圓整值,如2毫米、2. 5毫米、3毫米、3. 5毫米以 及4毫米等。如圖3所示,擴散板11的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設有凸起16,由于凸起16具 有區(qū)別于擴散板11的折射表面,因此到達擴散板11的光可以經過其上、下表面的凸起16 以及擴散板11本身等多次折射,然后從擴散板11的上表面均勻的射出,進一步提高了到達 液晶屏面板的光的均勻性。圖3中為了清楚顯示凸起16,對凸起16進行了放大(實際上, 凸起16為非常微小的結構),這并不表示其真實的尺寸比例。[0038]其中,凸起16的截面形狀可以是半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或梯形等。另外,可以僅 在擴散板11的下表面上設置凸起16,或者可以僅在擴散板11的上表面上設置凸起16。除此之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液晶顯示裝置(未圖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液 晶顯示裝置具有背光模組,且本實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組的結構和功能與上述背光模組實施 例中所述背光模組的結構和功能相同,參照圖2所示,所述背光模組包括顯示屏面板15, 用于接收背光源13發(fā)出的光并利用所述光顯示圖像;背光源13,具有恒定的電壓和電流, 用于為顯示屏面板15提供光;擴散板11,設在顯示屏面板15和背光源13之間,用于使背 光源13發(fā)出的光發(fā)散至顯示屏面板15上,且背光源13和擴散板11之間具有與背光源13 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本實施例中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恒定的電壓和電流能夠保證背光源13處在高 效的工作狀態(tài)下,以此來保證液晶屏面板15所獲得光的亮度,而且述背光源13和擴散板11 之間具有與背光源13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以此來保證液晶屏面板15所獲得 光的均勻性,這樣在保證產品性能的情況下僅使用了擴散板11,節(jié)省了對擴散片等光學膜 片的使用,簡化了背光模組的結構和生產工藝,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成本較低。而且本實施例中從圖2可以看出,擴散板11的數目為一張,這就更加簡化了背光 模組的結構,并減少了組裝操作的工序。需要說明的是,在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模組中僅使用所述擴散板需要解決以下三 個技術問題第一,在光學設計上使產品亮度滿足要求。其中使亮度滿足要求主要是達到亮度 與功耗之間的平衡,也就是使亮度不低于要求的限度并使功耗不高于要求的限度。本實施 例中為背光源13提供恒定的電壓和電流,使背光源13處在高效的工作狀態(tài)下,即亮度高且 功耗少。例如,以32寸普通型自制背光模組為例,當背光源13的功耗在100瓦時亮度可以 達到450nits (亮度單位,1尼特(nits) = 1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以上。通常液晶顯 示裝置的亮度在150nits到250nits之間,而且在200nits的亮度下液晶顯示裝置的畫面 就比較艷麗明亮了。其中該恒定的電壓和電流可以根據背光源的特性來設計。第二,在光學設計上使產品均勻性滿足要求。均勻性(即明暗度相同)主要是指 觀察者在觀看液晶模組時的視覺感受,為了保證背光模組的均勻性,本實施例中在背光源 13和擴散板11之間設有與背光源13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如圖2所示,即背 光源13和擴散板11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其中背光源13的種類包括發(fā)光二極管背光源 和冷陰極熒光燈管背光源等,由于發(fā)光二極管和冷陰極熒光燈管在發(fā)光類型(發(fā)光二極管 可看作點光源、冷陰極熒光燈管可看作線光源)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二者所對應的混光距 離也不相同。另外背光源的數目對混光距離也有影響,當背光源13的數目較多時所需的混 光距離較小,當背光源13的數目較少時所需的混光距離較大。第三,在結構設計上保證液晶屏面板不受摩擦損壞。由于本實施例中在擴散板11 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沒有使用擴散片等光學膜片,因此如果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 間的距離過小,則在運輸或組裝過程中產生的震動將使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互相摩 擦而損傷,從而導致產品不良;如果擴散板11和液晶平面板15之間的距離過大,則容易降 低經擴散板11擴散后光的利用率。因此本實施例中將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的 距離設為2毫米至6毫米。在圖2所示狀態(tài)下,該距離為擴散板11的上表面與液晶屏面板15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在背光模組的結構中還包括塑膠邊框(未圖示),擴散板11安裝 在塑膠邊框中,液晶屏面板15固定在塑膠邊框上,因此本實施例中可以通過調整塑膠邊框 的厚度來調整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地,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的距離為2毫米至4毫米時效果更好。 其中為了調整方便,該距離可以選擇一系列圓整值,如2毫米、2. 5毫米、3毫米、3. 5毫米以 及4毫米等。如圖3所示,擴散板11的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設有凸起16,由于凸起16具 有區(qū)別于擴散板11的折射表面,因此到達擴散板11的光可以經過其上、下表面的凸起16 以及擴散板11本身等多次折射,然后從擴散板11的上表面均勻的射出,進一步提高了到達 液晶屏面板的光的均勻性。圖3中為了清楚顯示凸起16,對凸起16進行了放大(實際上, 凸起16為非常微小的結構),這并不表示其真實的尺寸比例。其中,凸起16的截面形狀可以是半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或梯形等。另外,可以僅 在擴散板11的下表面上設置凸起16,或者可以僅在擴散板11的上表面上設置凸起16。所述液晶顯示裝置可以包括液晶顯示器如計算機顯示器、游戲機顯示器、MP3和 MP4顯示器等。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電視機的實施例。本實施例中所述電視機的背光模組與 上述背光模組實施例中的背光模組具有相同的技術特征,能夠解決相同的技術問題,達到 相同的技術效果。同樣參照圖2所示,所述電視機中的背光模組包括顯示屏面板15,用于接收背光 源13發(fā)出的光并利用所述光顯示圖像;背光源13,具有恒定的電壓和電流,用于為顯示屏 面板15提供光;擴散板11,設在顯示屏面板15和背光源13之間,用于使背光源13發(fā)出的 光發(fā)散至顯示屏面板15上,且背光源13和擴散板11之間具有與背光源13的種類和數目 相對應的混光距離。本實施例中提供的電視機,恒定的電壓和電流能夠保證背光源13處在高效的工 作狀態(tài)下,以此來保證液晶屏面板15所獲得光的亮度,而且述背光源13和擴散板11之間 具有與背光源13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以此來保證液晶屏面板15所獲得光的 均勻性,這樣在保證產品性能的情況下僅使用了擴散板11,節(jié)省了對擴散片等光學膜片的 使用,簡化了背光模組的結構和生產工藝,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成本較低。而且本實施例中從圖2可以看出,擴散板11的數目為一張,這就更加簡化了背光 模組的結構,并減少了組裝操作的工序。需要說明的是,在電視機的背光模組中僅使用所述擴散板需要解決以下三個技術 問題第一,在光學設計上使產品亮度滿足要求。其中使亮度滿足要求主要是達到亮度 與功耗之間的平衡,也就是使亮度不低于要求的限度并使功耗不高于要求的限度。本實施 例中為背光源13提供恒定的電壓和電流,使背光源13處在高效的工作狀態(tài)下,即亮度高且 功耗少。例如,以32寸普通型自制背光模組為例,當背光源13的功耗在100瓦時亮度可以 達到450nits (亮度單位,1尼特(nits) = 1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以上。通常電視機 的亮度在150nits到250nits之間,而且在200nits的亮度下電視機的畫面就比較艷麗明 亮了。其中該恒定的電壓和電流可以根據背光源的特性來設計。[0056]第二,在光學設計上使產品均勻性滿足要求。均勻性(即明暗度相同)主要是指 觀察者在觀看液晶模組時的視覺感受,為了保證背光模組的均勻性,本實施例中在背光源 13和擴散板11之間設有與背光源13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如圖2所示,即背 光源13和擴散板11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其中背光源13的種類包括發(fā)光二極管背光源 和冷陰極熒光燈管背光源等,由于發(fā)光二極管和冷陰極熒光燈管在發(fā)光類型(發(fā)光二極管 可看作點光源、冷陰極熒光燈管可看作線光源)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二者所對應的混光距 離也不相同。另外背光源的數目對混光距離也有影響,當背光源13的數目較多時所需的混 光距離較小,當背光源13的數目較少時所需的混光距離較大。第三,在結構設計上保證液晶屏面板不受摩擦損壞。由于本實施例中在擴散板11 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沒有使用擴散片等光學膜片,因此如果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 間的距離過小,則在運輸或組裝過程中產生的震動將使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互相摩 擦而損傷,從而導致產品不良;如果擴散板11和液晶平面板15之間的距離過大,則容易降 低經擴散板11擴散后光的利用率。因此本實施例中將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的 距離設為2毫米至6毫米。在圖2所示狀態(tài)下,該距離為擴散板11的上表面與液晶屏面板 15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在背光模組的結構中還包括塑膠邊框(未圖示),擴散板11安裝 在塑膠邊框中,液晶屏面板15固定在塑膠邊框上,因此本實施例中可以通過調整塑膠邊框 的厚度來調整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地,擴散板11和液晶屏面板15之間的距離為2毫米至4毫米時效果更好。 其中為了調整方便,該距離可以選擇一系列圓整值,如2毫米、2. 5毫米、3毫米、3. 5毫米以 及4毫米等。如圖3所示,擴散板11的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設有凸起16,由于凸起16具 有區(qū)別于擴散板11的折射表面,因此到達擴散板11的光可以經過其上、下表面的凸起16 以及擴散板11本身等多次折射,然后從擴散板11的上表面均勻的射出,進一步提高了到達 液晶屏面板的光的均勻性。圖3中為了清楚顯示凸起16,對凸起16進行了放大(實際上, 凸起16為非常微小的結構),這并不表示其真實的尺寸比例。其中,凸起16的截面形狀可以是半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或梯形等。另外,可以僅 在擴散板11的下表面上設置凸起16,或者可以僅在擴散板11的上表面上設置凸起16。其中所述電視機可以為液晶電視機,如使用發(fā)光二極管作為背光源的液晶電視機 和使用冷陰極熒光燈管作為背光源的液晶電視機等。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 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 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所述以權 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8
權利要求一種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顯示屏面板,用于接收背光源發(fā)出的光并利用所述光顯示圖像;背光源,具有恒定的電壓和電流,用于為所述顯示屏面板提供光;擴散板,設在所述顯示屏面板和所述背光源之間,用于使所述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發(fā)散至所述顯示屏面板上,且所述背光源和所述擴散板之間具有與所述背光源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板的數目為一張。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板和所述液晶屏面板之間 的距離為2毫米至6毫米。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板和所述液晶屏面板之間 的距離為2毫米至4毫米。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擴散板的表面上設有 凸起。
6.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的種類包括發(fā) 光二極管背光源和冷陰極熒光燈管背光源。
7.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組。
8.一種液晶電視,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權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背光模組及應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和電視機,涉及液晶顯示技術領域,為在保證產品性能的情況下使背光模組具有簡化的結構和生產工藝而設計。所述背光模組包括顯示屏面板,用于接收背光源發(fā)出的光并利用所述光顯示圖像;背光源,具有恒定的電壓和電流,用于為所述顯示屏面板提供光;擴散板,設在所述顯示屏面板和所述背光源之間,用于使所述背光源發(fā)出的光發(fā)散至所述顯示屏面板上,且所述背光源和所述擴散板之間具有與所述背光源的種類和數目相對應的混光距離。本實用新型可用于為液晶屏面板提供背光源。
文檔編號F21V5/00GK201724023SQ20102021112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6月1日
發(fā)明者喬明勝, 劉衛(wèi)東, 宋志成 申請人:青島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