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照明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照明裝置,尤其涉及該照明裝置的結構。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I所示,圖I為傳統(tǒng)照明裝置之局部示意圖。傳統(tǒng)照明裝置1,例如板燈裝置,其內配置有導光板10及光源20。導光板10具有兩兩相對之四個側邊11。導光板10之入光面位于導光板可呈現(xiàn)出其厚度之其中一側邊11,導光板之出光面12位于其兩最大面。光源20大多被放置于入光面11旁,使得光源20所發(fā)出的光線22由入光面11進入導光板10內以進行光 線傳遞,通過導光板10的引導下,光線22在導光板10內被引導至出光面12以提供一面光源至外界。然而,由于光源20大多采用發(fā)光二極管作為發(fā)光組件,發(fā)光二極管因各家廠商設計與制程能力之不同,而有具有不同之發(fā)光角度23,所謂之發(fā)光角度23是以此發(fā)光二極管所能發(fā)射光線22之最廣之極限角度,故,因為此發(fā)光二極管之發(fā)光角度23之影響,導光板10對稱入光面11之最邊緣的角落勢必具有較微弱之暗區(qū)30,進而無法使此面光源維持最佳的光均勻亮度。由此可見,上述現(xiàn)有的照明裝置顯然仍存在上述不便與缺陷,而有進一步改良以提升光均勻亮度之空間。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解決上述不便與缺陷,實屬當前重要研發(fā)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相關領域亟需改進的目標。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照明裝置,旨在解決上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另一種照明裝置。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本實用新型的照明裝置包括一導光板;所述導光板包括相鄰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一外框;所述外框框接并包圍該導光板;該外框包括至少一第一側框條,位于該導光板之第一側面;至少一第二側框條,位于該導光板之第二側面;以及至少一框接件,連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且位于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交接處;該框接件包括一吊繩孔;至少一懸吊繩,安裝于該吊繩孔上,并支撐該外框;以及一光條;所述光條包括一基板,位于該第一側框條內,其一端伸入該框接件內;以及至少一個發(fā)光組件,設于該基板之該端,且位于該框接件內。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照明裝置包括一導光板;所述導光板包括相鄰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一外框;所述外框框接并包圍該導光板,該外框包括至少一第一側框條,接合于該導光板之第一側面;至少一第二側框條,接合于該導光板之第二側面;以及至少一框接件,連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該框接件包括一吊繩孔;至少一懸吊繩,安裝于該吊繩孔上,并支撐該外框;以及至少一光條,位于該第一側框條與該框接件內;所述光條包括多個發(fā)光組件;該光條之長度大于該第一側面之長度,且該些發(fā)光組件至少其中之一位于該框接件內。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至少一個發(fā)光組件伸入框接件內,使得導光板之出光面對應框接件的角落不致存在過大面積之暗區(qū),進而使此照明裝置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此外,通過此照明裝置之框接件可降低光線自框接件漏光的機會,進而被集中地使用于導光板中。再者,通過此照明裝置實體接觸光條,可提高散熱性能,進而提升光條的使用壽命。
圖I為傳統(tǒng)照明裝置之局部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照明裝置于一實施例中之局部分解圖。圖3A為本實用新型照明裝置于此實施例中之立體示意圖。圖3B為圖3A朝方向D觀察框接件之局部透視圖。圖4A為本實用新型照明裝置于另一實施例中之局部透視圖。圖4B為本實用新型照明裝置于又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圖4C為本實用新型照明裝置于又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圖5A為本實用新型照明裝置于又一實施例中之局部透視圖。圖5B為本實用新型照明裝置于又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圖5C為本實用新型照明裝置于又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之局部透視圖。圖6為圖3A中沿6-6剖面線之一剖視圖。圖7為圖3A中沿7-7剖面線之一剖視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照明裝置于其它實施例中之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揭露一種照明裝置,降低導光板之入光面之最邊緣的角落存在有較微弱暗區(qū)的機率,進而使此照明裝置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本實用新型依據(j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照明裝置。此照明裝置包含一導光板、一外框與一光條。導光板包含相鄰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外框框接并包圍導光板,此外框包含至少一第一側框條、至少一第二側框條以及至少一框接件。第一側框條位于導光板之第一側面。第二側框條位于導光板之第二側面??蚪蛹B接第一側框條與第二側框條,且位于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之交接處。光條包含一基板與至少一個發(fā)光組件?;逦挥诘谝粋瓤驐l內,其一端伸入框接件內。發(fā)光組件設于基板之此端,且位于框接件內。依據(jù)一實施例之一變化,此基板之此端實體貼合至框接件之一內壁。依據(jù)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此基板之此端被夾合于框接件內。依據(jù)另一實施例,發(fā)光組件于框接件內朝第一側面發(fā)光。依據(jù)又一實施例,導光板更包含一切角面,此切角面位于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之交接處,且發(fā)光組件于框接件內朝切角面發(fā)光。具體地,又一實施例之一變化中,基板更包含一彎折部。彎折部位于基板之此端鄰近發(fā)光組件處,彎折部改變發(fā)光組件之一最大出光軸之出光方向為朝向切角面發(fā)光。[0033]又一實施例之另一變化中,該光條更包含一楔形塊,楔形塊位于發(fā)光組件與基板之間,以致改變發(fā)光組件之一最大出光軸之出光方向為朝向切角面發(fā)光。再一實施例中,框接件包含一本體、二安裝肋與二遮光肋。本體呈中空狀,其中二鄰接面具有二相互接通的開口,此二開口分別面對第一側框條與第二側框條。此二安裝肋分別位于此二鄰接面對應此二開口之同側,分別嵌入第一側框條與第二側框條內。此二遮光肋分別位于此二鄰接面對應此二開口之同側,相對此些安裝肋,分別嵌入第一側框條與第二側框條內。又再一實施例中,第一側框條之斷面呈凹字型,包含一第一線狀腔室、一第二線狀腔室與一立體線狀導熱柱。第一線狀腔室位于第一側框條之一側,用以接受此安裝肋。第二線狀腔室位于第一側框條之另側,用以接受此遮光肋。立體線狀導熱柱介于第一線狀腔室與第二線狀腔室之間,且隔絕第一線狀腔室與第二線狀腔室之接通。故,此立體線狀導熱柱、此第一線狀腔室與此第二線狀腔室共同定義出一容置空間,上述之光條位于容置空間內,且上述光條之基板實體接觸該體線狀導熱柱。 又再一實施例中,照明裝置更包含一反射片與一擴散板。導光板位于反射片與擴散板之間。容置空間包含一光條容納區(qū)、一第一線狀凹陷部、一第二線狀凹陷部、一導光板挾持區(qū)。光條容納區(qū)用以容納光條。第一線狀凹陷部位于容置空間鄰近第一線狀腔室之一偵牝用以容納反射片。第二線狀凹陷部位于容置空間鄰近第二線狀腔室之一側,用以容納擴散板。導光板挾持區(qū)用以挾持導光板。又再一實施例中,框接件之安裝肋于第一側框條內,與第一側框條之間保持一間隙。間隙之寬度與光條之線材口徑相同。本實用新型另提供一種照明裝置。此照明裝置包含一導光板、一外框以及至少一光條。導光板包含相鄰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外框框接并包圍導光板。此外框包含至少一第一側框條、至少一第二側框條以及至少一框接件。第一側框條接合于導光板之第一側面。第二側框條接合于導光板之第二側面??蚪蛹B接第一側框條與第二側框條。光條位于第一側框條與框接件內,包含多個發(fā)光組件。此光條之長度大于第一側面之長度,且至少一個發(fā)光組件位于框接件內。請參閱圖2與圖3A所示。此實施例中,照明裝置100例如為一板燈或一吊燈,包含一導光板200、一外框300與一光源400。導光板200呈板形或楔形,包含相對設置之二主面210以及環(huán)繞此些主面210之多個側面(如220、230)。任一側面可呈現(xiàn)此導光板200之厚度大小,且任一側面的面積小于任一前述主面210之面積,并皆鄰接于此二主面210之間。任一側面可當作入光面,用以接收光源400之投射光線。之后,經(jīng)導光板200的引導,可讓投射之光線于導光板200內朝此二主面210出光。具體來說,當主面210呈矩形時,此些側面為相對設置之二第一側面220與相對設置之二第二側面230。此二第一側面220分別與任一第二側面230彼此相鄰,然而,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當此二主面210分別作為出光面與反射面時,其中至少任一主面210可設置擴散用或反射用之光學微結構圖案(圖中未示),然而,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主面210也可以完全不具有光學微結構。此外框300包圍并框接導光板200,以便固持導光板200。此外框300配合導光板200之外型而提供多個側框條。此實施例中,當導光板200之主面210呈矩形時,外框300包含二相對設置之第一側框條310與二相對設置之第二側框條330。此二第一側框條310與此二第二側框條330皆為可分離地組裝于導光板200之各側面。此些第一側框條310位于導光板200之第一側面220。例如,此些第一側框條310分別——地夾固于導光板200鄰近此些第一側面220之側緣,使得導光板200之此些第一側面220分別被接合或設置于此些第一側框條310之內,然而,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同理,此些第二側框條330位于導光板200之第二側面230。例如,此些第二側框條330分別——地夾固于導光板200鄰近此些第二側面230之側緣,使得導光板200之此些第二側面230分別被接合或設置于此些第二側框條330之內,然而,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任二相鄰之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之間都設有一框接件340??蚪蛹?340連接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例如,框接件340同時伸入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使得框接件340位于第一側面220與第二側面230之交接處(如此圖中為第一側面220與第二側面230之最邊緣的同一角落),亦即導光板200部份之第一側面220與部份之第二側面230位于框接件340內。請參閱圖2、圖3B與圖4A所示。光源400例如為光條或燈管等,以下以光條410(light bar)為例,然而,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一或多個光條410位于一第一側框條310與其框接件340內。具體來說,光條410包含一基板420與多個第一發(fā)光組件430 (例如發(fā)光二極管或燈泡等)與一或多個第二發(fā)光組件440 (例如發(fā)光二極管或燈泡等)。基板420例如是硬式電路板、軟式電路板或金屬板。基板420整體大致都位于第一側框條310內,只是相對兩端或至少一端伸入與第一側框條310鄰接的框接件340之內部空間346 (圖3B)。第一發(fā)光組件430設于基板420上且朝向第一側面220發(fā)光,而且,此些第二發(fā)光組件440中至少一個設于基板420伸入框接件340內之此端,以致此(些)第二發(fā)光組件440位于框接件340內,并朝向第一側面220最邊緣處發(fā)光(圖4A)。換句話說,當主面210被此些第一側框條310與此些第二側框條330組裝后所露出之區(qū)域稱「可視區(qū)」,光條410的長度LI大于「可視區(qū)」的長度12(圖3八)。故,如圖4A,當位于框接件340內之第二發(fā)光組件440朝第一側面220最邊緣處發(fā)出光R時,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對應框接件340的角落便因有足夠光線補償而不致存在過大之暗區(qū),便可使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又,另一選項中,由于此照明裝置100之框接件340本身具不透光特性,可遮蔽光源400自外框300露出之光線,降低光線自框接件340漏光的機會,進而使光線R被集中使用于導光板200中。此外,復請參閱圖2與圖3A所示。此些框接件340中的每一個或至少呈對角關系的任二框接件340中的每一個皆包含一吊繩孔370。每一吊繩孔370可供至少一懸吊繩500安裝其中,以便懸吊繩500支撐外框300,進而讓照明裝置100可懸吊于半空并提供照明。懸吊繩500之一端配置有一固定螺件501,由固定螺件501固定于吊繩孔370內。復請參閱圖2與圖4B所示。當光條410之基板420伸入框接件340之一端實體接觸框接件340內之內壁時,使得第一發(fā)光組件430與第二發(fā)光組件440所散發(fā)出的熱H經(jīng)基板420,被導引至框接件340、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上,通過增加散熱面積,以提聞光條410之散熱性能,進而提升光條410的使用壽命。此變化中,框接件340內具有一突起之散熱塊350,散熱塊350與框接件340 —體成形或至少實體接觸,基板420伸入框接件340內之一端固定地或活動地貼合此框接件340之內壁(如散熱塊350),使得第一發(fā)光組件430與第二發(fā)光組件440所散發(fā)出的熱H可經(jīng)由散熱塊350被引導到框接件340、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上。復請參閱圖2與圖4C所示。此變化中,框接件340內具有一夾件360,夾件360具有一夾持空間361,夾持空間361與基板420伸入框接件340內之方向呈一直線。夾件360與框接件340 —體成形或至少實體接觸,當基板420之一端伸入框接件340內時,基板420之此端可沿其伸入方向進入夾持空間361內,以致被夾件360固定地或活動地夾合,使得基板420與夾件360實體接觸,進而實現(xiàn)第一發(fā)光組件430與第二發(fā)光組件440所散發(fā)出的熱H可經(jīng)由散熱塊350被引導到框接件340、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上。復請參閱圖2與圖5A所示。當出光面呈矩形時,此些側面為相對設置之二第一側面220與相對設置之二第二側面230,此二第一側面220分別與任一第二側面230彼此相鄰,且光條410之長度LI (圖5A)大于第一側面220之長度L3 (圖2),然而,本實用新型不 限于此。導光板200更包含一或多個切角面240。切角面240位于第一側面220與第二側面230之交接處(如此圖中為第一側面220與第二側面230之最邊緣的同一角落位置),且切角面240鄰接第一側面220與第二側面230。此些第二發(fā)光組件440中至少一個伸入框接件340內,以致此(些)第二發(fā)光組件440位于框接件340內,并朝向切角面240發(fā)光R。故,當位于框接件340之內部空間346之第二發(fā)光組件440朝切角面240發(fā)光R時,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對應框接件340的角落便因有足夠光線補償而避免存在過大之暗區(qū),便可使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復請參閱圖2與圖5B所示?;?20更包含一彎折部421。彎折部421位于基板420伸入框接件340之一端且鄰近發(fā)光組件處,彎折部421以致基板420呈彎折狀,而改變發(fā)光組件之發(fā)光角度位于切角面240上,亦即發(fā)光組件之一最大出光軸A之出光方向由朝第一側面220之方向被改為朝向切角面240發(fā)光。故,當位于框接件340內之第二發(fā)光組件440筆直地正向切角面240發(fā)光時,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對應框接件340的角落便因有足夠光線補償而避免存在過大之暗區(qū),便可使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復請參閱圖2與圖5C所示。光條410更包含一楔形塊422。楔形塊422例如為焊料,位于基板420與第二發(fā)光組件440之間。楔形塊422具有一斜面423,第二發(fā)光組件440被固設于斜面423上,使得楔形塊422位于第二發(fā)光組件440與基板420之間,且第二發(fā)光組件440之發(fā)光面與基板420之表面呈傾斜狀,以致改變發(fā)光組件之一最大出光軸A之出光方向由朝第一側面220之方向被改為朝向切角面240發(fā)光。故,當位于框接件340內之第二發(fā)光組件440筆直地正向切角面240發(fā)光時,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對應框接件340的角落便因有足夠光線補償而避免存在過大之暗區(qū),便可使此照明裝置100之出光面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復請參閱圖2與圖6所示。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之內部結構皆相同,以下僅說明第一側框條310之內部結構,即可以此類推得知第二側框條330之內部結構。第一側框條310之斷面(即橫截面)呈凹字型,包含呈線狀延伸之一第一線狀腔室311、一第二線狀腔室313與一立體線狀導熱柱315。第一線狀腔室311、第二線狀腔室313與立體線狀導熱柱315之長軸延伸方向都與第一側框條310之長軸延伸方向X平行。第一線狀腔室311位于第一側框條310上半部之一側,具有面向框接件340之兩相對設置之第一腔口 312 (圖2),可接受框接件340之一部分插入。第二線狀腔室313位于第一側框條310下半部之一側,具有面向框接件340之兩相對設置之第二腔口 314 (圖2),可接受框接件340之另一部分插入。立體線狀導熱柱315介于第一線狀腔室311與第二線狀腔室313之間,隔絕第一線狀腔室311與第二線狀腔室313之接通,且與第一側框條310內壁一體成型或至少實體接觸。第一線狀腔室311、第二線狀腔室313與立體線狀導熱柱315共同定義出一容置空間320。容置空間320接通外界,以供放置光條410、導光板200及其它光學組件。光條410位于容置空間320內,且光條410之基板420背對第一發(fā)光二極管之一面實體接觸立體線狀導熱柱315。當光條410之基板420背對第一發(fā)光二極管之一面實體接觸立體線狀導熱柱315時,第一發(fā)光組件430與第二發(fā)光組件440所散發(fā)出的熱H經(jīng)基板420,被導引至第一側框條310外表面,通過增加散熱面積,以提高光條410之散熱性能,進而提升光條410的使用
壽命。 此外,任一第一側框條310與任一第二側框條330之外表面都有波浪紋表面316,此些波浪紋表面316不只可提供美觀紋路,也可增加更多的散熱表面積。復參閱參閱圖2與圖6所不。容置空間320包含一光條容納區(qū)321、一導光板挾持區(qū)322與一光學組件容納區(qū)323。光條容納區(qū)321、導光板挾持區(qū)322與光學組件容納區(qū)323之長軸延伸方向都與第一側框條310之長軸延伸方向X平行。導光板挾持區(qū)322介于光條容納區(qū)321與光學組件容納區(qū)323之間,且接通光條容納區(qū)321與光學組件容納區(qū)323。導光板挾持區(qū)322較光條容納區(qū)321與光學組件容納區(qū)323薄或窄,可因此挾持導光板200于導光板挾持區(qū)322內,使得導光板200具第一側面220之一側位于導光板挾持區(qū)322內,導光板200其余部份經(jīng)光學組件容納區(qū)323伸出容置空間320。光條容納區(qū)321可容納上述光條410,使得光條410嵌設于光條容納區(qū)321內,其基板420直接貼覆立體線狀導熱柱315。如此,通過立體線狀導熱柱315之金屬散熱能力,第一發(fā)光組件430與第二發(fā)光組件440所散發(fā)出的熱可經(jīng)基板420,而被導引至第一側框條310之上表面與下表面,提高熱被擴散至空中的機會。此外,上述光條410位于光條容納區(qū)321內,其第一發(fā)光組件430之發(fā)光面面向導光板挾持區(qū)322與光學組件容納區(qū)323,使得第一發(fā)光組件430之光線可自導光板挾持區(qū)322內之導光板200之第一側面220進入導光板200。光學組件容納區(qū)323接通導光板挾持區(qū)322與光條容納區(qū)321,用以容納上述之光學組件。光學組件包含一反射片250與一擴散板260,導光板200位于反射片250與擴散板260之間。光學組件容納區(qū)323包含一第一線狀凹陷部324與一第二線狀凹陷部325。第一線狀凹陷部324位于容置空間320鄰近第一線狀腔室311之一側,且朝第一線狀腔室311凹陷,以容納反射片250。第二線狀凹陷部325位于容置空間320鄰近第二線狀腔室313之一側,且朝第二線狀腔室313凹陷,以容納擴散板260。如此,通過第一線狀凹陷部324與第二線狀凹陷部325之預先配置,可方便人員朝光學組件容納區(qū)323直接插設反射片250與擴散板260分別于第一線狀凹陷部324與第二線狀凹陷部325中,便可輕易使反射片250與擴散板260分別配置于導光板200兩面預定之位置;不需如傳統(tǒng)方式需先將反射片與擴散板分別配置于導光板兩面預定之位置后,才小心翼翼地將導光板插入框條中。復參閱參閱圖2與圖3B所示??蚪蛹?40包含一本體342、二安裝肋343與二遮光肋344。本體342呈中空狀,具 有一內部空間346,以供基板420—端之第二發(fā)光組件440伸入框接件340內。具體來說,如圖2所述,框接件340呈矩形體,其中二鄰接面具有二相互接通的開口 345,此二開口 345皆接通內部空間346。此二開口 345分別面對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且其中面對第一側框條310之開口 345可供光條410之基板420 —端上之第二發(fā)光組件440伸入其中。此二安裝肋343分別位于此二鄰接面對應其開口 345之同側,可分別活動地嵌入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之第一腔口 312內。此二安裝肋343分別嵌入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之第一腔口 312后,第一側框條310、第二側框條330可通過螺栓B與框接件340相固定。此二遮光肋344分別位于此二鄰接面對應其開口 345之同側,并相對此些安裝肋343設置。此二遮光肋344分別嵌入第一側框條310與第二側框條330之第二腔口 314內。如此,當此二遮光肋344分別嵌入第一側框條310之第二腔口 314與第二側框條330之第二腔口 314后,此二遮光肋344遮蔽于第一側框條310與框接件340之間的縫隙,故,可降低光線自框接件340漏光的機會,進而被集中地使用于導光板200中。此外,此些框接件340中的其中之一包含一出線孔380。出線孔380與吊繩孔370同面,可供上述光源400之電源線材C穿越并配置其中。復參閱參閱圖2與圖7所示??蚪蛹?40之安裝肋343可插入于第二側框條330之其中一第一腔口 312 (圖2)內,并與第二側框條330內壁之間保持一間隙G (圖7)??蚪蛹?40之遮光肋344可插入于第二側框條330之其中一第二腔口 314 (圖2)內,并與第二側框條330內壁之間保持一間隙G(圖7)。如此,由于此間隙G之寬度與上述光條410之電源線材C之口徑相同,電源線材C便可被定位于第二側框條330內,不致產生非預期的移位,實現(xiàn)電源線材C被隱藏并定位于第二側框條330內的目的,進而避免電源線材C雜亂與不美觀的情況產生。參閱參閱圖8所示。此實施例中,照明裝置不僅限于矩形狀,其它多邊形如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或八邊形也都屬于本實用新型所述之范圍內。舉例而言,當主面211呈五邊形時,此些側面為五個側面221,然而,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此外框301配合導光板201之外型而包圍并框接導光板201。此實施例中,當導光板201之主面211呈五邊形時,外框301由五個第三側框條331所組成。此些第三側框條331皆為可分離地組裝于導光板201之各側面221。此些第三側框條331分別位于導光板201之側面221。例如,分別——地夾固于導光板201鄰近此些側面221之側緣,使得導光板201之此些側面221分別被接合或設置于此些第三側框條331之內,然而,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此外,任二相鄰之第三側框條331之間都設有一框接件341。框接件341同時伸入此二相鄰之第三側框條331,使得框接件341位于此二相鄰之第三側框條331之交接處??蚪蛹?41之內部結構與上述各實施例所揭露框接件之內部結構皆相同,在此不再加以贅述。本實用新型所揭露如上之各實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的,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之保護范圍當視后附之權利要求范圍所界定 的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照明裝置,包括一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包括相鄰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一外框;所述外框框接并包圍該導光板;該外框包括至少一第一側框條,位于該導光板之第一側面;至少一第二側框條,位于該導光板之第二側面;以及至少一框接件,連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且位于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交接處;該框接件包括一吊繩孔;至少一懸吊繩,安裝于該吊繩孔上,并支撐該外框;以及一光條;所述光條包括一基板,位于該第一側框條內,其一端伸入該框接件內;以及至少一個發(fā)光組件,設于該基板之該端,且位于該框接件內。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基板之該端貼合該框接件之一內壁。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基板之該端被夾合于該框接件內。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發(fā)光組件在該框接件內朝該第一側面發(fā)光。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導光板還包括一切角面;該切角面位于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交接處,且該發(fā)光組件在該框接件內朝該切角面發(fā)光。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基板還包括一彎折部,位于該基板之該端鄰近該發(fā)光組件處,該彎折部改變該發(fā)光組件之一最大出光軸之出光方向為朝向該切角面。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框接件包括一本體,呈中空狀,其中二鄰接面具有二相互接通的開口,該二開口分別面對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且該二開口其中之一接收該基板之該端上之該發(fā)光組件;二安裝肋,分別位于該二鄰接面對應該二開口之同側,分別嵌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內;以及二遮光肋,分別位于該二鄰接面對應該二開口之同側,相對該些安裝肋設置,分別嵌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內。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框條之斷面呈凹字型,包括一第一線狀腔室,位于該第一側框條之一側,用以接受該安裝肋;一第二線狀腔室,位于該第一側框條之另側,用以接受該遮光肋;以及一立體線狀導熱柱,介于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之間,且隔絕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之接通;該立體線狀導熱柱、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共同定義出一容置空間,該光條位于該容置空間內,且該基板實體接觸該立體線狀導熱柱。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反射片與一擴散板;該導光板位于該反射片與該擴散板之間;以及該容置空間包括一光條容納區(qū),用以容納該光條;一導光板挾持區(qū),接通該光條容納區(qū),用以挾持該導光板;以及一光學組件容納區(qū),接通該導光板挾持區(qū)與該光條容納區(qū),用以容納該導光板、該反射片與該擴散板;該光學組件容納區(qū)包括一第一線狀凹陷部,位于該容置空間鄰近該第一線狀腔室之一側,用以容納該反射片;以及一第二線狀凹陷部,位于該容置空間鄰近該第二線狀腔室之一側,用以容納該擴散板。
10.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框接件之該安裝肋于該第一側框條內,與該第一側框條之間保持一間隙,該間隙之寬度與該光條之線材口徑相同。
11.一種照明裝置包括一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包括相鄰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一外框;所述外框框接并包圍該導光板,該外框包括至少一第一側框條,接合于該導光板之第一側面;至少一第二側框條,接合于該導光板之第二側面;以及至少一框接件,連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該框接件包括一吊繩孔;至少一懸吊繩,安裝于該吊繩孔上,并支撐該外框;以及至少一光條,位于該第一側框條與該框接件內;所述光條包括多個發(fā)光組件;該光條之長度大于該第一側面之長度,且該些發(fā)光組件至少其中之一位于該框接件內。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光條之一端貼合該框接件之一內壁。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光條之一端被夾合于該框接件內。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一發(fā)光組件在該框接件內朝該第一側面發(fā)光。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導光板還包括一切角面;該切角面位于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交接處,且該一發(fā)光組件于該框接件內朝該切角面發(fā)光。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光條鄰近該框接件之一端呈彎折狀,以致位于該框接件內之該一發(fā)光組件之一最大出光軸之出光方向改朝向該切角面。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框接件包括一本體,呈中空狀,其中二鄰接面具有二相互接通的開口,該二開口分別面對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且該二開口其中之一接收該基板之該端上之該發(fā)光組件;二安裝肋,分別位于該二鄰接面對應該二開口之同側,分別嵌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內;以及二遮光肋,分別位于該二鄰接面對應該二開口之同側,相對該些安裝肋設置,分別嵌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內。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框條之斷面呈凹字型,包括一第一線狀腔室,位于該第一側框條之一側,用以接受該安裝肋;一第二線狀腔室,位于該第一側框條之另側,用以接受該遮光肋;以及一立體線狀導熱柱,介于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之間,且隔絕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之接通;該立體線狀導熱柱、該第一線狀腔室與該第二線狀腔室共同定義出一容置空間,該光條位于該容置空間內,且該基板實體接觸該立體線狀導熱柱。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反射片與一擴散板,該導光板位于該反射片與該擴散板之間;以及該容置空間包括一光條容納區(qū),用以容納該光條;一導光板挾持區(qū),接通該光條容納區(qū),用以容納并挾持該導光板;以及一光學組件容納區(qū),接通該導光板挾持區(qū)與該光條容納區(qū),用以容納該導光板、該反射片與該擴散板,該光學組件容納區(qū)包括一第一線狀凹陷部,位于該容置空間鄰近該第一線狀腔室之一側,用以容納該反射片;以及一第二線狀凹陷部,位于該容置空間鄰近該第二線狀腔室之一側,用以容納該擴散板。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框接件之該安裝肋于該第一側框條內,與該第一側框條之間保持一間隙,該間隙之寬度與該光條之線材口徑相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照明裝置,包括一導光板;導光板包括相鄰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一外框;外框框接并包圍該導光板;該外框包括至少一第一側框條,位于該導光板之第一側面;至少一第二側框條,位于該導光板之第二側面;以及至少一框接件,連接該第一側框條與該第二側框條,且位于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交接處;該框接件包括一吊繩孔;至少一懸吊繩,安裝于該吊繩孔上,并支撐該外框;以及一光條;光條包括一基板,位于該第一側框條內,其一端伸入該框接件內;以及至少一個發(fā)光組件,設于該基板之該端,且位于該框接件內;降低導光板之入光面之最邊緣的角落存在有較微弱暗區(qū)的機率,進而使此照明裝置維持較佳的光均勻亮度。
文檔編號F21Y101/02GK202647337SQ20122032373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5日
發(fā)明者莊錦文, 羅建智 申請人:蘇州茂立光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