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及其結(jié)構(gòu)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及其結(jié)構(gòu)。
背景技術(shù):
近年來,隨者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晶片的內(nèi)部線路的集成度(integration)不斷地攀升,散熱系統(tǒng)的散熱效能也相對要求提高。一般而言,個人電腦的中央處理器、北橋晶片及繪圖晶片等電子元件中,為了能夠迅速移除此類電子元件的IC晶片于高速運作時,其所產(chǎn)生的熱能,使得IC晶片于高速運作時仍能長期維持正常運作,公知技術(shù)乃是利用散熱器(Heat Sink)直接接觸電子元件的表面,以提供較大的散熱面積,并配合系統(tǒng)內(nèi)部的散熱風扇(fan)所提供的冷卻氣流,使得散熱器能夠迅速地吸收電子元件所產(chǎn)生的熱能,并快速地將熱能散逸至外界的大氣環(huán)境。
圖1繪示公知一種散熱器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散熱器100主要由一底板(base plate)110以及多個散熱鰭片(fin)120所構(gòu)成,其中底板110的頂面112具有多個溝槽(groove)114,而散熱鰭片120依序排列于底板110的溝槽114上,并且相鄰二散熱鰭片120之間形成多個渠道(channel)122。此外,底板110的底面116例如由一導熱膠(未繪示)而對應接觸電子元件10的表面,以迅速地吸收電子元件10于運作時所產(chǎn)生的熱能,并將熱能傳導至各個散熱鰭片120的底緣,接者再傳導至散熱鰭片120的表面,而系統(tǒng)內(nèi)部的散熱風扇(未繪示)所提供的冷卻氣流(cooling airflow)通過渠道122時,可快速地帶走散熱鰭片120的表面的熱能,故可由散熱器100所提供較大的散熱面積來達到冷卻電子元件10的目的。另外,更可選擇性地配置一散熱風扇(未繪示)于此散熱器100之上,用以增加此散熱器100的散熱效能。
然而,傳統(tǒng)利用鋁(Al)作為底板110的基材,并利用擠制、鍛造或切削的方式來制作散熱器的底板110,最后再將散熱鰭片120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底板上。由于焊接所使用的焊接材料會增加底板110與散熱鰭片120之間的熱傳阻抗,而影響散熱器100的整體散熱效能,再加上晶片的運算速度不斷的提升,預計晶片的運算速度到達3.0GHz時,勢必需要散熱性能更佳的基材以及更有效的方式來制作散熱器,其中以純銅或銅合金的散熱器將成為未來的主流產(chǎn)品。
公知還可利用模鍛(swaging)的方式來制作散熱器100,其中散熱器100的底板110與散熱鰭片120并非一體成型,故美國專利局公告的第3,216,496號專利(發(fā)明人Katz)中,利用模鍛的方式將散熱鰭片120鑲嵌于底板110的溝槽114中。請參考圖2(A)、圖2(B)所示的公知一種散熱器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如圖2(A)所示,首先將散熱鰭片120分別配置于底板110的溝槽114上,然而散熱鰭片120的寬度略小于溝槽114的寬度,故散熱鰭片120未能完全鑲嵌于溝槽114之中。接者如圖2(B)所示,將一擠壓模具的刀具20置入于相鄰二散熱鰭片120之間的渠道122中,且刀具20的刀鋒22擠壓溝槽114之間的槽脊118之后,將使槽脊118受壓而產(chǎn)生塑性變形,并且由刀鋒22的兩側(cè)向外推擠至溝槽114,因此鄰近的溝槽114受到推擠,使得散熱鰭片120緊密鑲嵌于溝槽114中。
公知利用模鍛的方式其散熱器的加工成本雖然高于傳統(tǒng)利用焊接的方式其散熱器的加工成本,但散熱鰭片與底板之間的熱傳導性能卻能大幅提升。其中,底板與散熱鰭片之間能夠緊密接合,必須考量下列因素A.槽脊的塑性變形量夠大;B.刀具的刀刃夠深;C.刀具的橫向截面夠?qū)?,如此才能使散熱鰭片能緊密鑲嵌于溝槽中。值得注意的是,如圖2(B)所示,當?shù)毒?0提供更大的外力以擠壓槽脊118,并使槽脊118的塑性變形量增大時,受擠壓的槽脊118因為無法完全宣泄至溝槽114的兩側(cè),反而會推擠至溝槽114的底部,導致散熱鰭片120受到向上推擠的作用,而改變其深度,并且溝槽114的底部與散熱鰭片120之間會留下空隙26,進而影響散熱鰭片與底板的導熱效果。此外,刀具20因沖擊力道增加,而刀具20的刀鋒22相對地受損更嚴重,反而縮短刀具20的使用壽命。
為解決上述散熱鰭片受到向上推擠的作用,在美國第5638715號專利(發(fā)明人Lipinski)中,其利用多個滾盤壓擠溝槽兩側(cè)的槽脊,然而滾盤無法如刀具一般插入槽脊內(nèi),故利用滾盤壓擠的槽脊,其塑性變形量不夠大,且擠壓的深度無法達至溝槽的底部,造成底板與散熱鰭片的緊密性降低。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在適度減少槽脊的塑性變形量以及增加刀具擠壓的深度的情況下,仍能達到散熱鰭片與底板緊密鑲嵌的目的。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散熱器,其中散熱鰭片的底端具有齒狀凹緣或刻痕,以使槽脊產(chǎn)生塑性變形時,不會推擠至溝槽的底部,進而使得散熱鰭片不會受到向上推擠,以達到增加散熱鰭片與底板的導熱效果。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散熱器的制作方法,首先提供一底板以及多個散熱鰭片,底板具有多個溝槽以及多個凹穴,而這些溝槽與這些凹穴交替排列于底板的一側(cè)上,且散熱鰭片分別配置于溝槽上。插入一擠壓模具于凹穴中,以使凹穴受擠壓而變形,并相對推擠鄰近的溝槽,以使散熱鰭片能緊密鑲嵌于溝槽中。
上述的凹穴位于任二相鄰的溝槽的槽脊上,而擠壓模具的刀具可伸入凹穴中,并插入凹穴的底部,以使槽脊產(chǎn)生塑性變形,并推擠鄰近的溝槽,以使散熱鰭片緊密鑲嵌于溝槽中。
所述的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其中該擠壓模具具有復數(shù)個刀具,對應排列于該些散熱鰭片之間,而該些刀具先推擠該些凹穴的兩側(cè),之后再分別插入該些凹穴的底部。
所述的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其中該些刀具的前端大致上達到該些溝槽的深度。
所述的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其中該底板的材質(zhì)為銅或銅合金中的任一種。
所述的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其中該散熱鰭片的材質(zhì)選自鋁、銅及這些金屬合金所組成的群組。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散熱底板,適于組裝一散熱鰭片,此散熱底板主要包括多個溝槽以及多個凹穴,該復數(shù)個溝槽,分別對應于該些散熱鰭片,溝槽與凹穴交替排列,以使凹穴位于任二相鄰的溝槽之間,且凹穴的深度小于溝槽的深度。
依照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所述,上述的凹穴位于任二相鄰的溝槽的槽脊上,且凹穴與溝槽可利用擠制成形、鍛造成形或切削成形來制作完成,而凹穴的形狀可配合刀具的外形而有所改變。
所述的散熱底板,其中該些凹穴呈矩形、梯形、弧形以及錐形其中之一。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散熱器,主要由一底板以及多個散熱鰭片所構(gòu)成。其中,底板具有多個溝槽,而散熱鰭片分別配置于這些溝槽上,且每一散熱鰭片的底端具有至少一齒形凹緣,對應鑲嵌于每一溝槽中,且齒形凹緣的高度與溝槽的深度相當。
所述的散熱器,其中該些齒形凹緣以一間距排成一列。
所述的散熱器,其中該些齒形凹緣為一狹縫。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散熱器,主要由一底板以及多個散熱鰭片所構(gòu)成。其中,底板具有多個溝槽,而散熱鰭片分別配置于這些溝槽上,且每一散熱鰭片的底端具有至少一刻痕,對應鑲嵌于每一溝槽中,且刻痕的高度與溝槽的深度相當。上述的刻痕例是凹陷于散熱鰭片的底端的側(cè)邊。
圖1繪示公知一種散熱器的剖面示意圖;圖2(A)、圖2(B)分別繪示公知一種散熱器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圖3(A)、圖3(B)、圖3(C)依序繪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散熱器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圖4(A)、圖4(B)、圖4(C)繪示本發(fā)明三種較佳實施例的底板的凹穴的示意圖;圖5繪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散熱鰭片與底板的立體局部剖面圖;圖6繪示圖5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散熱鰭片的縱向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圖3(A)至圖3(C)依序繪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散熱器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請先參考圖3A,散熱器200主要由一底板210以及多個散熱鰭片220所構(gòu)成,其中底板210的材質(zhì)例如為純銅或銅合金,而散熱鰭片220的材質(zhì)例如為鋁、銅及該等的合金所組成。底板210具有多個溝槽214以及多個凹穴216,而溝槽214與凹穴216交替排列于底板210的頂面212,且溝槽214與凹穴216的深度、寬度均不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溝槽214用以容納散熱鰭片220,而凹穴216的目的在于減少相鄰二溝槽214之間的槽脊218的塑性變形量。如圖3(A)所示,凹穴216例如以切削(skiving)的方式以去除底板210的槽脊218的部分材料,或是利用擠制(extrusion)或鍛造(forging)的方式,一體成型于底板210上。同樣,溝槽214亦可以切削、擠制或鍛造的方式來形成。此外,在制作凹穴216時,可控制凹穴216的寬度以及深度,使得凹穴216的寬度C相對小于擠壓模具的刀具20的口徑R,且凹穴216的深度d相對小于溝槽的深度D。
同樣如圖3(A)所示,散熱鰭片220分別配置于底板210的溝槽214上,然而散熱鰭片220的寬度略小于溝槽214的寬度,故散熱鰭片220未能完全鑲嵌于溝槽214之中。因此,可利用模鍛(swaging)的方式以使散熱鰭片220鑲嵌于溝槽214之中。請參考圖3B,將一擠壓模具的刀具20置入于相鄰二散熱鰭片220之間的渠道222中,且刀具20的刀鋒22兩側(cè)先擠壓凹穴216的兩側(cè),以使凹穴216先產(chǎn)生塑性變形,并且變形的凹穴216產(chǎn)生側(cè)向力以固定散熱鰭片220的兩側(cè),接者請參考圖3(C),刀具20的刀鋒22(或前端)再插入至凹穴216的底部,以使刀具20深入至槽脊218中,以使槽脊218受擠壓而產(chǎn)生塑性變形,并且由刀鋒22的兩側(cè)向外推擠至溝槽214,因此鄰近的溝槽214受到推擠,使得散熱鰭片220緊密鑲嵌于溝槽214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部分槽脊218形成一凹穴216,所以當?shù)毒?0擠壓槽脊218而產(chǎn)生塑性變形時,槽脊218的塑性變化量將會減少。此外,刀具20的刀鋒22兩側(cè)先擠壓凹穴216之后,再由刀具20的刀鋒22擠壓至槽脊218,因此刀具20擠壓的力量不需增加,即可使刀具20擠壓于槽脊218的深度加深,甚至可達到溝槽214的深度。然而,公知技術(shù)中,若刀具要達到溝槽的深度,刀具擠壓于槽脊的力量相對地增加,如此不僅刀具的刀鋒容易損傷,影響刀具的使用壽命,且受擠壓的槽脊其塑性變化量太大而無法宣泄,故導致散熱鰭片上擠的反效果。
請參考圖4(A)至圖4(C),其繪示本發(fā)明三種較佳實施例的底板的凹穴的示意圖。一般擠壓模具的刀具大致上可分為尖形,楔形以及柱形三種,而本發(fā)明針對不同型態(tài)的刀具,來改變凹穴的形狀,然而凹穴的寬度均相對小于刀具的口徑。如圖4(A)所示,在較佳情況下,利用尖形的刀具30以擠壓位于槽脊218的楔形凹穴216,當然凹穴216亦可為錐形或V形。另外,如圖4(B)所示,在較佳情況下,利用楔形的刀具32以擠壓位于槽脊218的梯形凹穴216。再者,如圖4(C)所示,在較佳情況下,利用柱形的刀具34以擠壓位于槽脊218的弧形凹穴216。當然,上述的實施例不限制使用其他不同型態(tài)的刀具或其他形狀的凹穴,且凹穴的深度以及寬度皆可控制在最適宜的大小,并配合不同型態(tài)的刀具來使用。
請參考圖5,其繪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散熱鰭片與底板的立體局部剖面圖。散熱鰭片320依序排列于底板310的溝槽314上,且凹穴316位于相鄰的溝槽314的槽脊318上。如箭頭所指,其中凹穴316的縱向長度大致上與散熱鰭片320的長度相當,如此,當擠壓模具的刀具擠壓凹穴316的兩側(cè)以及底部時,將使槽脊318的縱向面70全面性地向外推擠至溝槽314,并且散熱鰭片320的縱向面72將可緊密鑲嵌于溝槽314中,故大大提升散熱鰭片320與底板310的緊密性。
此外,為了克服受擠壓的槽脊因完全宣泄至溝槽的兩側(cè),反而推擠至溝槽的底部,導致散熱鰭片受到向上推擠,并且散熱鰭片的底部會留下空隙的現(xiàn)象。本發(fā)明在散熱鰭片320的底端形成一齒狀凹緣322,其高度大致上與溝槽314的深度相當。其中,齒狀凹緣322例如以一間距P(或等間距)排成一列,或是齒狀凹緣322亦可縮小其寬度以形成一狹縫(未繪示)。如此,當?shù)毒邤D壓槽脊318時,部分受擠壓的槽脊318將可鑲嵌于齒狀凹緣322之間,并且殘留于散熱鰭片320底部的空氣將可經(jīng)由齒狀凹緣322之間向外流出,故散熱鰭片320不會受到向上推擠的作用,而改變深度,且溝槽314的底部與散熱鰭片320之間不會殘留空隙,因此明顯提升散熱器的整體散熱效果。
請參考圖6,其繪示圖5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散熱鰭片的縱向示意圖。除了上述第5圖的散熱鰭片320外,散熱鰭片320的底端亦可形成一刻痕324,而刻痕324大致上垂直排列于散熱鰭片320的縱向面72,且刻痕324的高度大致上與溝槽314的深度相當。其中,刻痕324不限制位于單一縱向面72上,亦可分別位于二縱向面72、74上。同上所述,當?shù)毒邤D壓槽脊318時,部分受擠壓的槽脊318將可鑲嵌于刻痕324中,并且殘留于散熱鰭片320底部的空氣將可經(jīng)由刻痕324向外流出,故散熱鰭片320不會受到向上推擠的作用,而改變深度,且溝槽314的底部與散熱鰭片320之間不會殘留空隙,因此明顯提升散熱器的整體散熱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及其結(jié)構(gòu),至少具有下列優(yōu)點1、就散熱器的制作方法而言,當?shù)毒邤D壓溝槽的槽脊時,利用凹穴以減少槽脊的塑性變形量,且刀具的刀鋒先擠壓凹穴的后,再由刀具的刀刃擠壓槽脊,因此刀具下壓的力量不需增加,但刀具下壓于槽脊的深度卻可大幅提高,故提升散熱鰭片與底板的緊密性。此外,刀具的使用壽命亦相對增加。
2、就散熱器的結(jié)構(gòu)而言,利用散熱鰭片的底端形成齒狀凹緣(或刻痕),以使部分受擠壓的槽脊將可鑲嵌于齒狀凹緣(或刻痕)中,并且殘留于散熱鰭片底部的空氣將可經(jīng)由齒狀凹緣(或刻痕)向外流出,故散熱鰭片不會受到向上推擠的作用,而改變深度,且溝槽的底部與散熱鰭片之間不會殘留空隙,因此明顯提升散熱器的整體散熱效果。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一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習此技藝,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權(quán)利要求書界定為準。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提供一底板以及復數(shù)個散熱鰭片,該底板具有復數(shù)個溝槽以及復數(shù)個凹穴,而該些凹穴分別位于相鄰該些溝槽之間,且該些散熱鰭片分別配置于該些溝槽上;以及插入一擠壓模具于該些凹穴中,以使該些凹穴受擠壓而變形,并相對推擠鄰近的該些溝槽,以使該些散熱鰭片能緊密鑲嵌于該些溝槽中。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擠壓模具具有復數(shù)個刀具,對應排列于該些散熱鰭片之間,而該些刀具先推擠該些凹穴的兩側(cè),之后再分別插入該些凹穴的底部。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些刀具的前端大致上達到該些溝槽的深度。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底板的材質(zhì)為銅或銅合金中的任一種。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散熱鰭片的材質(zhì)選自鋁、銅及這些金屬合金所組成的群組。
6.一種散熱底板,適于配置復數(shù)個散熱鰭片,其特征在于,該散熱底板至少包括復數(shù)個溝槽,分別對應于該些散熱鰭片;以及復數(shù)個凹穴,而該些凹穴分別位于相鄰該些溝槽之間,且該些凹穴的深度小于該些溝槽的深度。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散熱底板,其特征在于,其中形成該些溝槽的方式包括擠制成形、模鑄成形及切削成形其中之一。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散熱底板,其特征在于,其中形成該些凹穴的方式包括擠制成形、模鑄成形及切削成形其中之一。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散熱底板,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些凹穴呈矩形、梯形、弧形以及錐形其中之一。
10.一種散熱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底板,具有復數(shù)個溝槽;以及復數(shù)個散熱鰭片,分別配置于該些溝槽上,每一該些散熱鰭片的底端具有至少一齒形凹緣,對應鑲嵌于每一該些溝槽中,且該些齒形凹緣的高度與這些溝槽的深度相當。
1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散熱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些齒形凹緣以一間距排成一列。
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散熱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些齒形凹緣為一狹縫。
13.一種散熱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底板,具有復數(shù)個溝槽;以及復數(shù)個散熱鰭片,分別配置于該些溝槽上,每一該些散熱鰭片的底端具有至少一刻痕,對應鑲嵌于每一該些溝槽中,且該些刻痕的高度與這些溝槽的深度相當。
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散熱器,其特征在于,其中這些刻痕凹陷于該些散熱鰭片的底端的側(cè)邊。
全文摘要
一種散熱器的制作方法,首先提供一底板以及多個散熱鰭片,底板具有多個溝槽以及多個凹穴,而這些溝槽與這些凹穴交替排列于底板的一側(cè)上,且散熱鰭片分別配置于溝槽上。插入一擠壓模具于凹穴中,以使凹穴受擠壓而變形,并相對推擠鄰近的溝槽,以使散熱鰭片能緊密鑲嵌于溝槽中。如此,溝槽之間的槽脊的塑性變形量將可因凹穴而控制得宜,而擠壓模具的刀具不需增加擠壓的力量,即可提高擠壓槽脊的深度,以提升散熱鰭片與底板之間的緊密性。
文檔編號B21D53/04GK1522811SQ03103770
公開日2004年8月25日 申請日期2003年2月1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2月19日
發(fā)明者蕭復元, 莊天賜 申請人:蕭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