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電鉆附件止動裝置為一彈簧,鉚在多功能工具頭尾部,頂在與電鉆夾頭相連接的間隙中,依靠彈簧彈力達到止動效果。其止動效果及外觀均不太理想,安全性能不可靠。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設計一種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外形美觀,止動效果理想,性能穩(wěn)定,安全可靠,可適應多種不同規(guī)格的電鉆及旋轉工具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基本結構方案一種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由接觸圈(1)及彈性桿(3)構成,彈性桿(3)的一端與接觸圈(1)聯(lián)接,另一端與接觸圈(2)或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聯(lián)接。
彈性桿(3)由頂桿(6)和彈簧(5)構成,彈簧(5)設置在接觸圈(1)左側的空芯立柱(4)內,頂桿(6)的一端位于空芯立柱(4)中,另一端與接觸圈(2)或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固接。
接觸圈(1)的內孔中加裝有環(huán)形襯套(7)。接觸圈(1)的內孔的內壁上制有環(huán)形凹槽(11),環(huán)形襯套(7)的外壁上設置有半球(12),且半球(12)位于環(huán)形凹槽(11)中。
接觸圈(1)的右側連接有延伸套(8)。延伸套(8)由連接桿(9)和接觸圈(10)構成,連接桿(9)的一端固定在接觸圈(10)上,另一端插裝在接觸圈(1)右端面上的連接孔(13)中。
延伸套(8)的內孔中加裝有環(huán)形襯套(7)。延伸套(8)的右側還可再連接延伸套(8)。
結構方案二接觸圈(2)與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為一整體結構。環(huán)形襯套(7)及延伸套(8)的連接使用方案與基本結構方案相同。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外形美觀,使用方便,止動效果理想,性能穩(wěn)定,安全可靠,可適應多種不同規(guī)格的電鉆及旋轉工具使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方案一的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接觸圈加裝環(huán)形襯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接觸圈加裝延伸套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接觸圈加裝延伸套及環(huán)形襯套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接觸圈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環(huán)形襯套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方案二的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1、8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實施例。
一種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所述止動裝置由接觸圈(1)(2)及彈性桿(3)構成,彈性桿(3)由頂桿(6)和彈簧(5)構成,彈簧(5)設置在接觸圈(1)左側的空芯立柱(4)內,頂桿(6)的一端位于空芯立柱(4)中,另一端與接觸圈(2)固接。
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安裝在電鉆附件(14)與鉆體(15)之間,并使接觸圈(2)頂在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上,接觸圈(1)頂在鉆體(15)的端部,此時,彈簧受壓產(chǎn)生彈力,推動接觸圈(1)壓在鉆體(15)的端部,通過接觸圈(1)(2)與鉆體(15)及儲備套筒(16)的端部產(chǎn)生一定的摩擦力來保證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靜止不動。
結合附圖1、2、5、6、8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例。
一種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所述止動裝置由接觸圈(1)(2)及彈性桿(3)構成,彈性桿(3)由頂桿(6)和彈簧(5)構成,彈簧(5)設置在接觸圈(1)左側的空芯立柱(4)內,頂桿(6)的一端位于空芯立柱(4)中,另一端與接觸圈(2)固接。接觸圈(1)的內孔中加裝有環(huán)形襯套(7)。接觸圈(1)的內孔的內壁上制有環(huán)形凹槽(11),環(huán)形襯套(7)的外壁上設置有半球(12),且半球(12)位于環(huán)形凹槽(11)中。加裝環(huán)形襯套的目的是為了適應鉆體(15)的端部大小不同的規(guī)格。
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安裝在電鉆附件(14)與鉆體(15)之間,并使接觸圈(2)頂在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上,環(huán)形襯套(7)頂在鉆體(15)的端部,通過環(huán)形襯套(7)與鉆體(15)的端部產(chǎn)生一定的摩擦力保證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靜止不動。
結合附圖1、3、8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實施例。
一種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所述止動裝置由接觸圈(1)(2)及彈性桿(3)構成,彈性桿(3)由頂桿(6)和彈簧(5)構成,彈簧(5)設置在接觸圈(1)左側的空芯立柱(4)內,頂桿(6)的一端位于空芯立柱(4)中,另一端與接觸圈(2)固接。接觸圈(1)的右側連接有延伸套(8)。延伸套(8)由連接桿(9)和接觸圈(10)構成,連接桿(9)的一端固定在接觸圈(10)上,另一端插裝在接觸圈(1)右端面上的連接孔(13)中。加裝延伸套的目的是為了適應鉆體(15)的端部長短不同的規(guī)格。
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安裝在電鉆附件(14)與鉆體(15)之間,并使接觸圈(2)頂在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上,接觸圈(10)頂在鉆體(15)的端部,通過接觸圈(10)與鉆體(15)的端部產(chǎn)生一定的摩擦力保證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靜止不動。
結合附圖1、4、5、6、8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實施例。
一種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所述止動裝置由接觸圈(1)(2)及彈性桿(3)構成,彈性桿(3)由頂桿(6)和彈簧(5)構成,彈簧(5)設置在接觸圈(1)左側的空芯立柱(4)內,頂桿(6)的一端位于空芯立柱(4)中,另一端與接觸圈(2)固接。接觸圈(1)的右側連接有延伸套(8)。延伸套(8)由連接桿(9)和接觸圈(10)構成,連接桿(9)的一端固定在接觸圈(10)上,另一端插裝在接觸圈(1)右端面上的連接孔(13)中。接觸圈(10)的內孔中加裝有環(huán)形襯套(7)。接觸圈(10)的內孔的內壁上制有環(huán)形凹槽(11),環(huán)形襯套(7)的外壁上設置有半球(12),且半球(12)位于環(huán)形凹槽(11)中。加裝延伸套的目的是為了適應鉆體(15)的端部長短不同的規(guī)格。加裝環(huán)形襯套的目的是為了適應鉆體(15)的端部大小不同的規(guī)格。
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安裝在電鉆附件(14)與鉆體(15)之間,并使接觸圈(2)頂在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上,環(huán)形襯套(7)頂在鉆體(15)的端部,通過環(huán)形襯套(7)與鉆體(15)的端部產(chǎn)生一定的摩擦力保證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靜止不動。
結合附圖7、8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第五種實施例。
一種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所述止動裝置由接觸圈(1)及彈性桿(3)構成,彈性桿(3)由頂桿(6)和彈簧(5)構成,彈簧(5)設置在接觸圈(1)左側的空芯立柱(4)內,頂桿(6)的一端位于空芯立柱(4)中,另一端與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固接。
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與電鉆附件(14)一起安裝在鉆體(15)上,并使接觸圈(1)頂在鉆體(15)的端部,此時,彈簧受壓產(chǎn)生彈力,推動接觸圈(1)壓在鉆體(15)的端部,產(chǎn)生一定的摩擦力,此摩擦力保證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靜止不動。環(huán)形襯套(7)及延伸套(8)的加裝方法與第二、三、四種實施例相同。
權利要求1.一種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止動裝置由接觸圈(1)及彈性桿(3)構成,彈性桿(3)的一端與接觸圈(1)聯(lián)接,另一端與接觸圈(2)或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聯(lián)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其特征是彈性桿(3)由頂桿(6)和彈簧(5)構成,彈簧(5)設置在接觸圈(1)左側的空芯立柱(4)內,頂桿(6)的一端位于空芯立柱(4)中,另一端與接觸圈(2)或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固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其特征是接觸圈(1)的內孔中加裝有環(huán)形襯套(7)。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其特征是接觸圈(1)的右側連接有延伸套(8)。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其特征是接觸圈(1)的內孔的內壁上制有環(huán)形凹槽(11),環(huán)形襯套(7)的外壁上設置有半球(12),且半球(12)位于環(huán)形凹槽(11)中。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其特征是延伸套(8)由連接桿(9)和接觸圈(10)構成,連接桿(9)的一端固定在接觸圈(10)上,另一端插裝在接觸圈(1)右端面上的連接孔(13)中。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其特征是延伸套(8)的內孔中加裝有環(huán)形襯套(7)。
8.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其特征是延伸套(8)的右側還可再連接延伸套(8)。
專利摘要一種電鉆附件全功能止動裝置,由接觸圈(1)及彈性桿(3)構成,彈性桿(3)的一端與接觸圈(1)聯(lián)接,另一端與接觸圈(2)或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聯(lián)接。本實用新型通過接觸圈(1)(2)與鉆體(15)及儲備套筒(16)的端部產(chǎn)生一定的摩擦力來保證電鉆附件(14)的儲備套筒(16)靜止不動。且外形美觀,使用方便,止動效果理想,性能穩(wěn)定,安全可靠,可適應多種不同規(guī)格的電鉆及旋轉工具使用。
文檔編號B23B47/00GK2776602SQ200520078428
公開日2006年5月3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3月1日
發(fā)明者白利麟 申請人:白利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