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分別切換至斜斷鋸和臺鋸兩種工作狀態(tài)的復合鋸,特別是一種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
背景技術:
復合鋸包括基座、工作臺及鋸片單元,基座包括左側架和右側架,工作臺通過橫跨左側架和右側架的翻轉軸翻轉可180°翻轉地支承在左側架和右側架之間,工作臺與基座之間設有可將工作臺水平定位的定位裝置,定位裝置可將工作臺鎖定在分別對應于斜斷鋸和臺鋸的兩個水平狀態(tài)。當復合鋸被作為斜斷鋸使用時,為避免裸露在鋸片罩外的鋸片傷人,常在鋸片罩上設置活動防護罩。
如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說明書(公開號CN1733403A)第6頁9-11行預想性地公開了對應于本發(fā)明活動防護罩的安全罩,安全罩隨著鋸主體的下降而旋轉,使鋸片露出來。但上述文獻未公開其采用何種手段實現(xiàn)安全罩隨鋸主體的下降而旋轉的目的,因此,設計一種防護罩開啟裝置以實現(xiàn)防護罩隨鋸主體的旋轉而打開是解決復合鋸作為斜斷鋸使用安全性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可使防護罩隨著鋸本體的轉動而被逐漸打開,且防護罩的打開和合攏順暢靈活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防護罩隨鋸本體的轉動而逐漸打開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鋸片罩鎖定扳機可防止防護罩被誤打開,而保護使用者的安全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
本發(fā)明的還有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提高工作臺與基架之間的翻轉軸的使用壽命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
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的復合鋸包括基座、工作臺及鋸片單元,基座包括左側架和右側架,工作臺通過橫跨左側架和右側架的翻轉軸翻轉可180°翻轉地支承在左側架和右側架之間,工作臺與基座之間設有可將工作臺水平定位的定位裝置,工作臺上設有可水平轉動的圓形轉向臺,鋸片單元包括支承臂和鋸本體,支承臂固定設置在轉向臺的后方,鋸本體的后端與支承臂之間通過支承軸連接使鋸本體可繞支承軸上下運動,鋸本體包括作為殼體的鋸片罩及設置在鋸片罩一側的驅動電機和手柄,由驅動電機驅動的圓盤鋸片大致一半圓周裸露在鋸片罩外,扇形活動防護罩與圓盤鋸片同軸地轉動連接在鋸片罩上,簧體加載在活動防護罩上使活動防護罩趨向于將裸露于鋸片罩外的圓盤鋸片包圍起來,所述活動防護罩的一側面上設有導軌,連桿一端與支承臂轉動連接,另一端設有滾動體,所述滾動體與導軌滾動配合,所述連桿的中部位置設有導向部,所述鋸片罩上樞接有導向輪,所述導向輪與連桿中部的導向部滾動配合,連桿與支承臂的支承位置位于鋸片罩與支承臂的支承位置和導向輪在鋸片罩上的樞接位置之間,當鋸片罩繞支承軸往下運動時導向輪與連桿中部的導向部發(fā)生相對滾動,連桿端部的滾動體沿活動防護罩側面的導軌滾動將防護罩開啟。其中,防護罩在簧體的加載作用下始終處于將鋸片包圍的合攏趨勢,隨著鋸本體繞支承軸的往下運動,樞接在鋸片罩上的導向輪在連桿中部的導向部上滾動,連桿設置滾動體的一端與防護罩圓心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從而致使?jié)L動體在防護罩側面的導軌上滾動,而防護罩側面的導軌從與防護罩圓心較近的一端沿相反于防護罩被打開的方向朝遠離防護罩圓心的一端延伸,導軌距離圓心較近的一端與距離防護罩圓心較遠的一端之間為直線過渡或光滑曲線過渡,隨著鋸本體的往下運動,連桿端部的滾動體從導軌距離防護罩圓心較近的一端往導軌距離防護罩圓心較遠的一端滾動,從而實現(xiàn)了防護罩隨著鋸主體的往下運動而逐漸打開,從而使鋸片裸露出來以便切割;而當鋸本體被抬起即往上運動時,防護罩在簧體的加載作用下被逐漸合攏,以使鋸片在不切割物體時被包圍起來以達到安全防護作用。
作為優(yōu)選,所述連桿的導向部和設于連桿上的滾動體分別位于活動防護罩圓心的兩側,連桿設置滾動體的一端形成第一曲部,所述導向部為一斜面或斜槽,導向部的兩端分別設有向相反方向彎曲的第二曲部和第三曲部,所述導向部與第一曲部及位于導向部與第一曲部之間的直部形成C形結構。其中,在連桿設置滾動體的一端形成第一曲部,可使連桿端部繞過防護罩與鋸片罩的連接位置,減少兩者之間的干擾,使得防護罩的開啟和合攏動作更加的靈活。其中,導向部兩端的方向相反的第二曲部和第三曲部可限制鋸片罩上的導向輪在連桿的導向部上的滾動范圍,進一步限制了連桿端部的滾動體與防護罩圓心之間的距離變化范圍,即限制了防護罩的運動范圍。
作為優(yōu)選,所述導向部與直部之間的夾角β為95°-125°。
作為優(yōu)選,所述活動防護罩側面的導軌為單凸筋結構或平行雙凸筋結構或燕尾槽結構。其中,活動防護罩側面的導軌即可采用單凸筋結構,使連桿端部的滾動體在凸筋靠近防護罩圓心一側的表面滾動;導軌也可以采用平行的雙凸筋結構,使?jié)L動體在兩平行的凸筋之間滾動;導軌也以采用燕尾槽結構,使?jié)L動體在燕尾槽內(nèi)滾動。導軌的軌跡可以采用直線結構,也可以采用光滑過渡的曲線結構,最好采用漸開線結構。
作為優(yōu)選,所述鋸本體與支承臂之間的連接點和導向輪與鋸片罩的連接點之間的連線以及連桿與支承臂的連接點和導向輪與鋸片罩的連接點的連線的夾角φ為4°-18°。
作為優(yōu)選,所述滾動體為軸承結構或滾動套結構或滾輪結構。其中,滾動體即可以采用軸承結構,也可以采用滾動套結構或滾輪結構,從而可減少滾動體與導軌之間的摩擦力,使防護罩的打開動作和合攏動作更加順暢。
作為優(yōu)選,所述簧體為螺旋彈簧或板簧或扭簧。
作為優(yōu)選,所述鋸片罩上設有活動防護罩的鎖定扳機,鎖定簧體加載在鎖定扳機上致使鎖定扳機阻止活動防護罩的打開動作。當鎖定扳機在鎖定簧體的作用下,防護罩被鎖定而不能往打開的方向轉動,從而阻止了連桿端部的滾動體在防護罩側面的導軌上的滾動,進而阻止了鋸片罩上的導向輪與連桿中部的導向部之間的相對滾動,進一步阻止了鋸片罩的往下運動,從而實現(xiàn)了在防護罩被鎖定的狀態(tài)下,鋸本體不能往下運動進行切割,達到了安全防護的目的。
作為優(yōu)選,所述定位裝置的結構為左右側架對應于翻轉軸的兩側分別設有上腳墊和下腳墊,所述左側架或右側架的一端內(nèi)側設有限位板,所述工作臺與限位板相鄰的一側設有前凸體和后凸體,所述前后凸體分別分布在翻轉軸的前后兩側,限位板上設有與前凸體配合的斜面和與后凸體配合的鉤狀體。限位板的斜面與工作臺面的前凸體配合,斜面與前凸體表面間的摩擦作用可阻止工作臺面下翻起到支撐工作臺面的作用;限位板的鉤狀體與后凸體配合,鉤狀體的倒鉤可鉤住限位板,從而阻止工作臺面上翻,起到定位工作臺面的作用。
作為優(yōu)選,所述限位板一端與基架鉸接,限位板中部設有以限位板與基架的鉸接點為圓心的弧形槽,基架上設有與弧形槽配合的導向體,限位板與基架間設有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具有將限位板自由端向上推的趨勢,所述上腳墊和下腳墊包括倒L型腳墊支架和腳墊體,腳墊支架具有一個豎部和水平部,所述豎部與左側架或右側架固定,所述水平部與腳墊體固定。限位板上的弧形槽與基架上的導向體配合可限制限位板的活動范圍,而彈性元件可將限位板的自由端始終處于向上推的趨勢,從而使其上的斜面起到支撐前凸體的作用,和鉤狀體起到鉤住后凸體的作用;當需要翻轉工作臺面時,將限位板自由端下壓,使前凸體越過斜面的下端點,前凸體可自由上下運動,或使鉤狀體不能鉤住后凸體,使后凸體可自由運動,從而可切換工作臺面的狀態(tài),進而切換鋸本體的工作狀態(tài)。
作為優(yōu)選,所述翻轉軸兩端分別設有小端,小端與左右側架通過連接螺釘連接,連接螺釘與翻轉軸及左右側架間設有耐磨連接套。連接套阻斷了橫桿及基架側架與連接螺釘之間的直接接觸,減少了磨損,延長了使用壽命。
因此,本發(fā)明具有防護罩的打開與鋸本體的轉動同步,且使用安全性能高,使用壽命較長等特點。
圖1是本發(fā)明復合鋸作為臺鋸使用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復合鋸作為斜斷鋸使用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P向視圖;圖5是本發(fā)明復合鋸定位裝置限位板的一種裝配圖;圖6是本發(fā)明復合鋸定位裝置腳墊的一種裝配示意圖;圖7是本發(fā)明鋸本體安裝驅動電機一側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發(fā)明鋸本體防護罩合攏狀態(tài)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發(fā)明鋸本體防護罩部分打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10是本發(fā)明鋸本體防護罩基本打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11是本發(fā)明防護罩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12是圖11的B-B視圖;圖13是本發(fā)明連桿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14是圖13的帶局部剖視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1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基架3由豎架和位于豎架中部的圍板組成,基架上端前后側開口,基架上端設有分別固定在豎架上的左側架32和右側架31。安裝鋸片單元的工作臺面11以O-O軸為軸線通過翻轉軸4翻轉支撐在基架3的左側架32和右側架31之間,過翻轉軸4兩端分別設有小端41,小端41與基架右側架31及左側架32通過連接螺釘1連接,連接螺釘與翻轉軸及左右側架間設有耐磨連接套。
左側架32和右側架31對應于O-O軸的前側分別設有1個上腳墊61,左側架32和右側架31對應于O-O軸的后側分別設有1個下腳墊62,如圖6所示,上腳墊61和下腳墊62包括倒L型腳墊支架8和腳墊體6,腳墊支架8具有一個豎部81和水平部82,豎部81與基架3的左右側架固定,水平部82與腳墊體6固定。
工作臺面11的前后側分別設有高于工作臺面11表面的前凸緣111和后凸緣112,前凸緣111為直線狀結構,后凸緣112為弧形結構。前凸緣處對應于工作臺面11的側面設有前凸體12,后凸緣處對應工作臺面11的側面設有后凸體13,前凸體12和后凸體13設于工作臺面的同一側。前凸體12和后凸體13由螺釘10和與螺釘10同軸固定在工作臺面?zhèn)让娴亩ㄎ惶?5構成??拷ぷ髋_面端部的側架31上設有限位板5,如圖4和圖5所示,限位板5上設有與前凸體12配合的斜面51和與后凸體13配合的鉤狀體52,限位板5一端與基架3鉸接,限位板5中部設有以限位板5與基架3的鉸接點為圓心的弧形槽53,基架上設有與弧形槽53配合的導向體14,限位板5與基架間設有彈性元件7,彈性元件7具有將限位板5自由端向上推的趨勢,彈性元件7在本實施例表現(xiàn)為扭簧。
如圖2和圖3所示,當鋸片單元在基架上正置時,O-O軸一側的下腳墊支撐在工作臺面下起到支撐工作臺面一側的作用,O-O軸另一側的上腳墊懸空于工作臺面之上,而前凸體與限位板的斜面配合將工作臺面定位,此時,鋸片單元位于工作臺面之上作為正常切割使用;如圖1所示,當鋸片單元翻轉倒置時,O-O軸一側的下腳墊懸空于工作臺面之下,而位于O-O軸另一側的上腳墊則支撐在工作臺面的下方起到支撐工作臺面的作用,后凸體與限位板的鉤狀體配合將工作臺面定位,此時鋸本體位于工作臺面之下可作為臺鋸使用。因此,鋸本體可根據(jù)實際需要,即可作為正常的切割使用,也可根據(jù)需要變換為臺鋸使用,達到了一機兩用的功能,減少了購置工具的費用。鋸片單元在兩種使用狀態(tài)之間切換時,須向下按動限位板的自由端,使前凸體越過斜面下端點,前凸體可自由上下運動,或使鉤狀體不能鉤住后凸體,使后凸體可自由運動,從而可切換工作臺面的狀態(tài),進而切換鋸本體的工作狀態(tài)。
工作臺上設有可水平轉動的圓形轉向臺(圖中未示出),如圖8、圖9和圖10所示,鋸片單元200包括支承臂201和鋸本體202,支承臂201固定設置在轉向臺的后方,鋸本體202的后端與支承臂201之間通過支承軸203連接使鋸本體202可繞支承軸203上下運動,鋸本體202包括作為殼體的鋸片罩204及設置在鋸片罩204一側的驅動電機205和手柄206,由驅動電機205驅動的圓盤鋸片207大致一半圓周裸露在鋸片罩204外,扇形活動防護罩208與圓盤鋸片207同軸地轉動連接在鋸片罩204上,拉簧209一端連接在防護罩208上,一端連接再鋸片罩204上,拉簧209加載在活動防護罩208上使活動防護罩208趨向于將裸露于鋸片罩204外的圓盤鋸片207包圍起來。
防護罩208的側面設有導軌210,如圖11和圖12所示,導軌210為垂直于防護罩側面的凸筋結構,導軌的軌跡呈漸開線結構,從與防護罩圓心較近的一端沿相反于防護罩被打開的方向朝遠離防護罩圓心的一端延伸。
連桿211一端與支承臂202轉動連接,連桿211另一端形成第一曲部212,第一曲部212的端部樞接有軸承213,軸承213的樞接軸與導軌面平行,軸承213的外圈與導軌210滾動配合,連桿211的中部位置設有導向斜面212,導向斜面兩端分別形成向相反方向彎曲的第二曲部219和第三曲部220鋸片罩204上樞接有導向輪218,導向輪218的樞軸與圓盤鋸片207的軸線平行,導向輪218與連桿中部的導向斜面212滾動配合。連桿的導向部和設于連桿上的滾動體分別位于活動防護罩圓心的兩側,連桿設置軸承的一端,連桿211與支承臂202的支承位置位于鋸片罩與支承臂的支承位置和導向輪在鋸片罩上的樞接位置之間,導向斜面212與第一曲部及位于導向部與第一曲部之間的直部221形成C形結構,導向斜面212與直部221之間的夾角β為112°。鋸本體201與支承臂201之間的連接點222和導向輪218與鋸片罩204的連接點223之間的連線以及連桿211與支承臂201的連接點224和導向輪218與鋸片罩204的連接點224的連線的夾角φ的角度在防護罩打開或合攏的過程中的變化范圍為7°-11°。當鋸片罩繞支承軸往下運動時導向輪與連桿中部的導向斜面發(fā)生相對滾動,連桿211端部的軸承213沿活動防護罩側面的導軌滾動將防護罩開啟。
防護罩的開啟原理為防護罩在簧體的加載作用下始終處于將鋸片包圍的合攏趨勢,隨著鋸本體繞支承軸的往下運動, 樞接在鋸片罩上的導向輪在連桿中部的導向斜面上滾動,連桿設置軸承的一端與防護罩圓心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從而致使軸承在防護罩側面的導軌上滾動,而防護罩側面的導軌從與防護罩圓心較近的一端沿相反于防護罩被打開的方向朝遠離防護罩圓心的一端延伸,隨著鋸本體的往下運動,連桿端部的軸承從導軌距離防護罩圓心較近的一端往導軌距離防護罩圓心較遠的一端滾動,從而實現(xiàn)了防護罩隨著鋸主體的往下運動而逐漸打開,從而使鋸片裸露出來以便切割;而當鋸本體被抬起即往上運動時,防護罩在拉的加載作用下被逐漸合攏,以使鋸片在不切割物體時被包圍起來以達到安全防護作用。
如圖7所示,靠近防護罩上邊緣附近的鋸片罩上設有鎖定扳機214,鎖定扳機214的中部通過擺動轉軸215連接鋸片罩上,鎖定扳機214與防護罩的上邊緣對應出設有折彎216,鋸片罩對應于防護罩上邊緣的位置設有開孔217,開孔217容許折彎216的進入,鎖定扳機214在擺動轉軸215的作用下其折彎216具備進入開孔217的趨勢,折彎216進入開孔217后將阻擋防護罩的開啟;若需要打開則按壓鎖定扳機的另一端使得折彎從鋸片罩的開孔內(nèi)出來,當鋸本體往下運動時則可將防護罩打開。
權利要求
1.一種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復合鋸包括基座、工作臺及鋸片單元,基座包括左側架和右側架,工作臺通過橫跨左側架和右側架的翻轉軸可180°翻轉地支承在左側架和右側架之間,工作臺與基座之間設有可將工作臺水平定位的定位裝置,工作臺上設有可水平轉動的圓形轉向臺,鋸片單元包括支承臂和鋸本體,支承臂固定設置在轉向臺的后方,鋸本體的后端與支承臂之間通過支承軸連接使鋸本體可繞支承軸上下運動,鋸本體包括作為殼體的鋸片罩及設置在鋸片罩一側的驅動電機和手柄,由驅動電機驅動的圓盤鋸片大致一半圓周裸露在鋸片罩外,扇形活動防護罩與圓盤鋸片同軸地轉動連接在鋸片罩上,其特征在于簧體加載在活動防護罩上使活動防護罩趨向于將裸露于鋸片罩外的圓盤鋸片包圍起來,所述活動防護罩的一側面上設有導軌,連桿一端與支承臂轉動連接,另一端設有滾動體,所述滾動體與導軌滾動配合,所述連桿的中部位置設有導向部,所述鋸片罩上樞接有導向輪,所述導向輪與連桿中部的導向部滾動配合,連桿與支承臂的支承位置位于鋸片罩與支承臂的支承位置和導向輪在鋸片罩上的樞接位置之間,當鋸片罩繞支承軸往下運動時導向輪與連桿中部的導向部發(fā)生相對滾動,連桿端部的滾動體沿活動防護罩側面的導軌滾動將防護罩開啟。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的導向部和設于連桿上的滾動體分別位于活動防護罩圓心的兩側,連桿設置滾動體的一端形成第一曲部,所述導向部為一斜面或斜槽,導向部的兩端分別設有向相反方向彎曲的第二曲部和第三曲部,所述導向部與第一曲部及位于導向部與第一曲部之間的直部形成C形結構。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與直部之間的夾角β為95°-125°。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防護罩側面的導軌為單凸筋結構或平行雙凸筋結構或燕尾槽結構。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其特征在于所述鋸本體與支承臂之間的連接點和導向輪與鋸片罩的連接點之間的連線以及連桿與支承臂的連接點和導向輪與鋸片罩的連接點的連線的夾角φ為4°-18°。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其特征在于所述簧體為螺旋彈簧或板簧或扭簧。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其特征在于所述鋸片罩上設有活動防護罩的鎖定扳機,鎖定簧體加載在鎖定扳機上致使鎖定扳機阻止活動防護罩的打開動作。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裝置的結構為左右側架對應于翻轉軸的兩側分別設有上腳墊和下腳墊,所述左側架或右側架的一端內(nèi)側設有限位板,所述工作臺與限位板相鄰的一側設有前凸體和后凸體,所述前后凸體分別分布在翻轉軸的前后兩側,限位板上設有與前凸體配合的斜面和與后凸體配合的鉤狀體。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一端與基架鉸接,限位板中部設有以限位板與基架的鉸接點為圓心的弧形槽,基架上設有與弧形槽配合的導向體,限位板與基架間設有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具有將限位板自由端向上推的趨勢,所述上腳墊和下腳墊包括倒L型腳墊支架和腳墊體,腳墊支架具有一個豎部和水平部,所述豎部與左側架或右側架固定,所述水平部與腳墊體固定。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轉軸兩端分別設有小端,小端與左右側架通過連接螺釘連接,連接螺釘與翻轉軸及左右側架間設有耐磨連接套。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分別切換至斜斷鋸和臺鋸兩種工作狀態(tài)并帶防護罩開啟裝置的復合鋸。圓盤鋸片同軸的活動防護罩的一側面設有導軌,連桿一端與支承臂轉動連接,另一端設有滾動體,滾動體與導軌滾動配合,連桿的中部位置設有導向部,鋸片罩上樞接有導向輪,導向輪與連桿中部的導向部滾動配合,連桿與支承臂的支承位置位于鋸片罩與支承臂的支承位置和導向輪在鋸片罩上的樞接位置之間,當鋸片罩繞支承軸往下運動時導向輪與連桿中部的導向部相對滾動,滾動體沿活動防護罩側面的導軌滾動將防護罩開啟。防護罩隨著鋸本體的轉動而被打開,且防護罩的打開和合攏順暢靈活,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防護罩隨鋸本體的轉動而逐漸打開的問題。
文檔編號B23Q11/08GK101085478SQ20071006730
公開日2007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2月12日
發(fā)明者王驥 申請人:王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