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切削工具及用于其的切削刀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開槽和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
背景技術:
開槽操作通常通過保持在位于工具保持器的上部和下部卡爪之間的刀件凹口 中的切削刀件來執(zhí)行。在一些應用中,工具保持器可以是相對窄的刀片保持器(holder blade),例如在US 4,357,123中所示的。在其它應用中,工具保持器可具有將刀件保持在 其中的相對窄的刀片類型的前部部分以及較大尺寸的后部部分,例如在US 5,795,109中 所示的。在一些應用中,工具保持器可以是盤形的,例如在US 5,820,309所示的。與上述類型的許多工具保持器以及其它類型的工具保持器相關的一個問題是保 持在工具保持器中的切削刀件由于其向外和向內(nèi)運動而變得從其設計位置移出。例如,這 可能在開槽操作期間在試圖從工件收回刀片保持器時發(fā)生。在一些情形中,切削刀件可能 被從刀片保持器完全拉出并且嵌到工件中。另一示例是具有旋轉(zhuǎn)式槽切削工具,其中切削 刀件甚至可在離心力的影響下飛出刀件凹口,當以高速操作時這種情形可尤其危險。在US 4,938,640中描述了一種金屬切削工具,其中切削刀件被夾持在工具保持 器的座中,限定于工具保持器的夾持卡爪的相對面向的夾持表面之間。下部夾持表面設置 有拱形凸起部,所述拱形凸起部適于裝配到在切削刀件的基部表面中形成的拱形凹槽中, 從而提供用于防止切削刀件向內(nèi)和向外移位的機構(gòu)。然而,該工具保持器座不能安置雙端 切削刀件。此外,即使試圖將雙端切削刀件定位到座中,該夾持卡爪必須被強制充分地分開 以使得能夠?qū)⑶邢鞯都姆遣僮餍郧邢鞫瞬坎迦氲皆撟校@是因為上部夾持卡爪的自由 端與凸起部正好相對,從而最小化在座的前端處的上部夾持卡爪和下部夾持卡爪之間的距 離。此外,通過將上部夾持卡爪的自由端定位成與凸起部正好相對,切削刀件的切削部分必 須定位在座之外,以使得上部夾持邊緣遠離切削刀件的切削刃,否則從工件移除的碎屑將 損壞上部夾持邊緣。切削刀件的切削部分定位在座之外的結(jié)果是其沒有來自下方的支撐。此外,拱形凸起部和拱形凹槽未被優(yōu)化以最大化地防止切削刀件向內(nèi)和向外的移 位,因為沒有給出拱形突出部和拱形凹槽的傾斜表面的角度。拱形突出部和拱形凹槽被簡 單地設計以使得凸起部裝配到拱形凹槽中。此外,下部卡爪的夾持表面包括簡單的鎖止肋 (keying rib),其從拱形突出部向后延伸,由此刀件的穩(wěn)定性不是被唯一確定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執(zhí)行金屬切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其顯著地減少或 克服前述缺陷。
發(fā)明內(nèi)容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切削工具,其包括刀件保持器和可釋放地保持在 刀件凹口中的切削刀件,所述刀件凹口定位于刀件保持器的刀件保持部分中。刀件凹口通 過刀件保持器的上部卡爪和下部卡爪之間的間隙形成。刀件凹口具有限定縱向方向以及前 后方向的縱向軸線。該上部卡爪具有面向下部卡爪的下部卡爪上表面的上部卡爪下表面。下部卡爪設置有由下部卡爪缺口分離的前部和后部凸起部。上部卡爪具有定位于前部凸起 部的縱向后部的自由端。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前部凸起部具有兩個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其每 個相對于切削工具的進給方向以第一角度傾斜;以及兩個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其每個相 對于切削工具的進給方向以第二角度傾斜。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角度大于第二角度。根據(jù)一 些實施例,第一角度采用在25°至50°范圍內(nèi)的值,且第二角度可采用在20°至45°范圍 內(nèi)的值,但是限制條件是第二角度小于第一角度。切削刀件包括上部刀件表面、下部刀件表面和在其間延伸的外圍側(cè)表面。根據(jù)一 些實施例,切削刀件是雙端刀件,且下部刀件表面設置有鄰近于切削刀件每端的凹槽。下部 鄰接表面位于凹槽之間,并且可采用大體V形槽的形式。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切削刀件是單端 刀件,且下部刀件表面設置有鄰近于僅切削刀件一端的凹槽,下部刀件表面的其余部分是 下部鄰接表面,其可采用大體V形槽的形式。凹槽的形狀與下部卡爪的前部凸起部互補,且 凹槽包括以第一角度傾斜的前部凹槽區(qū)段和以第二角度傾斜的后部凹槽區(qū)段。當切削刀件被保持在刀件凹口中時,鄰近于上部卡爪自由端的上部卡爪下表面的 至少一部分抵接切削刀件的上部鄰接表面的區(qū)段,下部卡爪的前部凸起部抵接下部刀件表 面中的相關凹槽,其中前部凹槽區(qū)段抵接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并且后部凹槽區(qū)段抵接前 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以及下部卡爪的后部凸起部抵接切削刀件的下部鄰接表面。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并且示出在實踐中如何實施本發(fā)明,現(xiàn)將參考附圖,在附 圖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切削工具的俯視透視圖; 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刀件保持器的俯視透視圖; 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切削刀件的俯視透視圖; 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刀件保持器的仰視透視圖; 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切削刀件的仰視透視圖; 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刀件保持器的側(cè)視圖; 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切削工具的側(cè)視圖;以及
圖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切削工具的側(cè)視圖,其中切削刀件部分插入到刀件凹口中。應當理解的是,為了簡化并且清楚地進行描述,在附圖中示出的元件不必精確地 或以比例繪制。例如,一些元件相對于其它元件的尺寸可被放大以便描述清楚,或者若干物 理部件可被包括在一個功能塊或元件中。此外,在合適考慮時,在附圖中可重復附圖標記以 表示相應或類似的元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述描述中,將描述本發(fā)明的各個方面。為了說明,將闡述具體配置和細節(jié)以便 提供對于本發(fā)明的徹底理解。然而,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也將顯而易見的是,可在沒 有本文所描述的具體細節(jié)的情況下實施本發(fā)明。此外,可省略或簡化已知特征以使得本發(fā) 明清楚易懂。
6
現(xiàn)將參照附圖。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切削工具10包括刀件保持器12,其中切削 刀件14可釋放地保持在刀件凹口 16中,所述刀件凹口 16定位在刀件保持器12的刀件保 持部分18中。切削工具10可用于金屬切削操作,且切削刀件14可由極硬且耐磨損的材料 (例如,硬質(zhì)碳化物)通過壓制成型并且燒結(jié)粘結(jié)劑中的碳化物粉末得到或者通過粉末模注 成型方法制成。刀件凹口 16具有縱向軸線L,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該縱向軸線可以 與切削工具10的進給方向F對齊。縱向方向限定了縱向方向和前后方向。刀件保持器12 的工具本體部分20在遠離刀件凹口 16的方向上從刀件保持部分18延伸。彈性狹縫22從 刀件凹口 16向后延伸并且終結(jié)于彈性孔M。刀件凹口 16和彈性狹縫22將刀件保持器12 劃分為頂部夾具沈和下部工具本體部分觀。夾持螺釘30被接收到頂部夾具30中并且螺 紋接收到下部工具本體部分觀中,并且可用于改變頂部夾具沈與下部工具本體部分觀之 間的距離。頂部夾具沈的前部部分形成在刀件保持器12的刀件保持部分18中的上部卡爪 32。在刀件保持器12的刀件保持部分18中與上部卡爪32相對的是下部卡爪34。刀件凹 口 16通過上部卡爪32和下部卡爪34之間的間隙形成。上部卡爪32的上部卡爪下表面36 面向下部卡爪34的下部卡爪上表面38。上部卡爪下表面36可以是縱向肋的形式。根據(jù) 一些實施例,上部卡爪下表面36在垂直于縱向軸線L的平面內(nèi)截取的截面中可具有凸起形 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凸起形狀可以是凸起的V形。下部卡爪34設置有鄰近于刀件保持部 分18前端42的前部凸起部40和鄰近于刀件保持部分18后端46且也鄰近于刀件凹口 16 后端47的后部凸起部44。前部和后部凸起部40、44由下部卡爪缺口 48分離。刀件保持部 分18的前端42也是刀件保持器12的前端42。前部和后部凸起部40、44具有公共參考平 面P,前部凸起部40突出至超過公共參考平面P第一高度H,而后部凸起部44突出至超過 公共參考平面P第二高度h,其中H大于h。前部凸起部40的表面可劃分為若干表面區(qū)段。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前部凸起部40 可具有兩個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和兩個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所述前部凸起部前部 區(qū)段50彼此相互傾斜并且均以相對于切削工具10的進給方向F以第一角度α傾斜,所述 后部區(qū)段52彼此相互傾斜并且均以相對于切削工具的進給方向F以第二角度β傾斜。根 據(jù)一些實施例,第一角度α可采用在25°至50°范圍內(nèi)的值,且第二角度β可采用小于 第一角度α且在20°至45°范圍內(nèi)的值。換句話說,不管第一角度α和第二角度β采 用在給定范圍內(nèi)的什么樣的值,第一角度α總是大于第二角度β。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用作“向內(nèi)止擋塊”,以防止切削刀件14向內(nèi)運動到刀件 凹口 16中,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用作“向外止擋塊”,以防止切削刀件14從刀件凹口 16 的向外運動。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前部凸起部40還可設置有兩個前部凸起部中間區(qū)段54。一個前 部凸起部中間區(qū)段討位于每對前部凸起部前部和后部區(qū)段50、52之間并且將其分開。該兩 個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可由中部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分離。該兩個前部凸起部后 部區(qū)段52可由中部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分離,并且該兩個前部凸起部中間區(qū)段M可 由中部前部凸起部中間區(qū)段Μ’分離。該兩個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可位于公共表面上, 從而形成前部凸起部前部鄰接表面50’ ’。該兩個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可位于公共表面 上,從而形成前部凸起部后部鄰接表面52’’。因此,前部凸起部前部鄰接表面50’’和前部凸起部后部鄰接表面52’,可在縱向方向上由前部凸起部中間區(qū)段M分離,當切削刀件14 安置在刀件凹口 16中時該前部凸起部中間區(qū)段M通常不用作鄰接表面。后部凸起部44的表面可劃分為若干表面區(qū)段。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后部凸起部44 可具有彼此相互傾斜的兩個后部凸起部區(qū)段56。在一些實施例中,后部凸起部區(qū)段56相對 于切削工具的進給方向F不傾斜。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兩個后部凸起部區(qū)段56可由中部后 部凸起部區(qū)段56’分離。后部凸起部44的該兩個后部凸起部區(qū)段56可位于公共表面上, 從而形成后部凸起部鄰接表面56’ ’。后部凸起部鄰接表面56’,可位于假想的縱向肋的表 面一部分上,所述表面在垂直于進給方向F和公共參考平面P的平面內(nèi)截取的截面中具有 凸起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凸起形狀可以是凸起V形。切削刀件14包括上部刀件表面58、下部刀件表面60、以及在上部和下部刀件表面 58、60之間延伸的外圍側(cè)表面62。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切削刀件14可以是細長形式的雙端刀 件,在軸部分66的任一端處具有切削部分64。軸部分66沿著切削刀件14的縱向方向從 鄰近的每個切削部分64延伸。每個切削部分64設置有在前刀面(rake surface) 67和后 刀面(relief surface>69的相交處形成的切削刃68,在切削過程中在上部刀件表面58上 形成的碎屑在所述前刀面67上流動,所述后刀面69在外圍側(cè)表面62上形成。在切削刀件 14定位于刀件凹口 16中時(例如,參照圖7),定位于刀件保持器12的刀件保持部分18的 前端42處的一個切削部分64是操作性切削部分64’(即,處于使得其參與切削操作的位置 中),而定位于刀件凹口 16中的另一切削部分64是非操作性切削部分64’ ’。下部刀件表面60設置有凹槽70,所述凹槽70鄰近于切削刀件14的每端或者等距 地鄰近每個切削部分64并且延伸到每個切削部分64中。以縱向槽形式的下部鄰接表面72 定位于下部刀件表面60中的凹槽70之間并且沿著軸部分66延伸。根據(jù)一些實施例,下部 鄰接表面72可在垂直于切削刀件14的縱向方向的平面內(nèi)截取的截面中具有凹陷形狀。在 一些實施例中,凹陷形狀可以是凹陷V形。下部鄰接表面72的形狀與假想縱向肋的表面形 狀互補,后部凸起部44的兩個后部凸起部區(qū)段56位于該假想縱向肋的表面上。每個凹槽 70的形狀與下部卡爪34的前部凸起部40的形狀互補。每個凹槽70的表面可劃分為若干表面區(qū)段。根據(jù)一些實施例,每個凹槽70可具 有兩個前部凹槽區(qū)段74,其彼此相互傾斜并且均以相對于切削刀件14的軸部分66的下邊 緣76的第一角度α傾斜,以及兩個后部凹槽區(qū)段78,其彼此相互傾斜并且均以相對于下邊 緣76的第二角度β傾斜。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在外圍側(cè)表面62和下部刀件表面60相交處 沿著軸部分66可形成有兩個下邊緣76。如圖7最佳地所示,在切削刀件14的側(cè)視圖中,刀 件凹槽70在上部刀件表面58的方向上延伸超出軸部分66的下邊緣76。根據(jù)一些實施例,每個凹槽70還可設置有兩個中間凹槽區(qū)段80。一個中間凹槽區(qū) 段80位于給定凹槽70的每對前部和后部凹槽區(qū)段74、78之間并且將其分開。該兩個前部 凹槽區(qū)段74可由中部前部凹槽區(qū)段74’分離。該兩個后部凹槽區(qū)段78可由中部后部凹槽 區(qū)段78’分離,該兩個中間凹槽區(qū)段80可由中部中間凹槽區(qū)段80’分離。該兩個前部凹槽 區(qū)段74可位于公共表面上,從而形成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該兩個后部凹槽區(qū)段78可 位于公共表面上,從而形成后部凹槽鄰接表面78’’。因此,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和后部 凹槽鄰接表面78’ ’在縱向方向上可由中間凹槽區(qū)段80分離,當切削刀件14安置在刀件凹 口 16中時,所述中間凹槽區(qū)段通常不用作鄰接表面。
8
以縱向槽形式的上部鄰接表面82定位于切削刀件14的切削部分64之間,定位于 沿著軸部分66延伸的上部刀件表面58中。在一些實施例中,上部鄰接表面82可在從垂直 于切削刀件14的縱向方向的平面內(nèi)截取的截面中具有凹陷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凹陷形 狀可以是凹陷V形。上部鄰接表面82的形狀與上部卡爪下表面36的形狀互補。如圖6所示,根據(jù)一些實施例,上部卡爪32具有比前部凸起部40更加縱向遠離刀 件保持部分18前端42的自由端84。換句話說,上部卡爪32的自由端84定位于前部凸起 部40的縱向后部上。在圖5中,上部卡爪32的自由端84示出為定位于距前端42第一縱 向距離D,而前部凸起部40示出為定位于距前端42第二縱向距離d (從前部凸起部40的 中點測量),其中第一縱向距離D大于第二縱向距離d。為了將切削刀件14插入到刀件凹口 16中,上部和下部卡爪32、34必須被強制充 分地分開以能夠?qū)⑶邢鞯都?4的非操作性切削部分64’’插入到刀件凹口 16中。在刀件保 持器的側(cè)視圖中,刀件凹口 16具有入口孔86,所述入口孔具有直線入口尺寸Q。上部卡爪 32的自由端84定位于前部凸起部40的縱向后部的事實會將直線入口尺寸從q (在刀件保 持器的側(cè)視圖中是上部卡爪32的自由端84與前部凸起部40的最上部分之間的豎直高度, 當自由端84正好位于前部凸起部40的最上部分上方時這會限定直線入口尺寸)增加至值 Q。該入口孔86尺寸的增加意味著與入口孔86的直線入口尺寸未增加的情形相比,上部和 下部卡爪32、34必須被強制分開更少的量。這也使得更容易地將切削刀件14插入到刀件 凹口 16中(圖6)。此外,如圖1和圖4所示,在上部卡爪32的自由端84定位于前部凸起部 40的縱向后部時,操作性切削部分64’可能定位于刀件保持器12的前端42處,而不是現(xiàn) 有技術中的那樣超過該前端,更不必說將會由從工件移除的碎屑損壞上部夾持卡爪32。因 此,操作性切削部分64’被從下方良好地支撐。當切削工具14通過擰緊的夾持螺釘30固定到刀件凹口 16中時,上部卡爪下表面 36的至少前部部分抵接上部刀件表面58的上部鄰接表面82,下部卡爪34的前部凸起部40 抵接下部刀件表面60中的相關凹槽70,下部夾持卡爪34的后部凸起部44抵接下部刀件 表面60的下部鄰接表面72。抵接上部刀件表面58的上部鄰接表面82的上部卡爪下表面 36的前部部分可包括鄰近于上部卡爪32自由端84的上部卡爪下表面36。由于該區(qū)域定 位于前部凸起部40的縱向后部上,由上部卡爪32施加到切削刀件14上的夾持力沿著橫向 于刀件縱向軸線的直線起作用,并且在前部和后部凸起部40、44之間經(jīng)過,從而導致平衡 的夾持力。根據(jù)一些實施例,在下部刀件表面60與下部卡爪上表面38之間存在三點(或,三 區(qū)域)接觸。前部凸起部40抵接相關凹槽70,其中(i)前部凸起部前部鄰接表面50’ ’抵 接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 ’ ;( ii)前部凸起部后部鄰接表面52’,抵接后部凹槽鄰接表面 78’’;以及(iii)下部夾持卡爪34的后部凸起部44的后部凸起部鄰接表面56’’抵接下部 刀件表面60的下部鄰接表面72。然而,一般而言,下部卡爪上表面38的前部凸起部中間區(qū)段M不會抵接刀件14 的中間凹槽區(qū)段80。此外,下部卡爪上表面38的中部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中部前部 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或中部后部凸起部區(qū)段56’均不會抵接刀件14的相對表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平衡的夾持力連同三點接觸以及第一角度α大于第二角度β的狀況 一起都會導致十分穩(wěn)定地夾持并保持切削刀件14。
雖然已經(jīng)參考一個或多個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該描述在總體上是描述 性的,并且不解釋為將本發(fā)明限制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應當理解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能想 到在本文中未具體示出的各種修改,并且這些修改都落入本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切削工具(10),所述切削工具具有進給方向(F),并且包括刀件保持器(12)和 可釋放地保持在刀件凹口(16)中的切削刀件(14),所述刀件凹口形成于所述刀件保持器 (12)的上部卡爪(32)與下部卡爪(32)之間,所述刀件凹口(16)具有限定前后方向的縱向 軸線;所述上部卡爪(32)包括上部卡爪下表面(36);所述下部卡爪包括面向所述上部卡爪下表面(36)的下部卡爪上表面(38);鄰近于所述刀件保持器(12)的前端(42)的前部凸起部(40),所述前部凸起部(40)具 有相對于所述進給方向(F)以第一角度(α )傾斜的前部凸起部前部鄰接表面(50’’)和相 對于所述進給方向(F)以第二角度(β )傾斜的前部凸起部后部鄰接表面(52’ ’),所述上部 卡爪(32)具有定位于所述前部凸起部(40)的縱向后部的自由端(84);后部凸起部(44),所述后部凸起部通過下部卡爪缺口(48)與所述前部凸起部(40)分 離,并且具有后部凸起部鄰接表面(56’,);所述切削刀件包括上部刀件表面(58)、下部刀件表面(60)以及在其間延伸的外圍側(cè)表面(62);鄰近于所述縱向延伸軸部分(66)的至少一個切削部分(64);凹槽(70),所述凹槽在所述下部刀件表面(60)中鄰近于所述至少一個切削部分(64) 并且延伸至所述至少一個切削部分中,所述凹槽(70)具有相對于所述軸部分(66)的下邊 緣(76)以所述第一角度(α )傾斜的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和相對于所述軸部分(66) 的下邊緣(76)以所述第二角度(β )傾斜的后部凹槽鄰接表面(78’’),其中所述第一角度 (α)大于所述第二角度(β);下部鄰接表面(72),所述下部鄰接表面以縱向槽的形式在所述下部刀件表面(60)中 沿著所述軸部分(66)延伸;和上部鄰接表面(82),所述上部鄰接表面以縱向槽的形式在所述上部刀件表面(58)中 沿著所述軸部分(66)延伸;其中,所述上部卡爪下表面(36)的至少前部部分抵接所述上部刀件表面(58)的上部 鄰接表面(82),所述前部凸起部前部鄰接表面(50’,)抵接所述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 所述前部凸起部后部鄰接表面(52’,)抵接所述后部凹槽鄰接表面(78’,),且所述后部凸 起部鄰接表面(56’,)抵接所述下部鄰接表面(72)。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工具,其中,所述第一角度(α)在從25°至50°的范 圍內(nèi),所述第二角度(β)在從20°至45°的范圍內(nèi),并且滿足所述第一角度(α)大于所述 第二角度(β)的條件。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工具,其中,所述前部凸起部前部鄰接表面(50’’)包括 彼此相互傾斜的兩個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所述前部凸起部后部鄰接表面(52’’)包 括彼此相互傾斜的兩個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且所述后部凸起部鄰接表面(56’’)包 括彼此相互傾斜的兩個后部凸起部區(qū)段(56)。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工具,其中所述前部凸起部(40)還具有至少一個前部凸起部中間區(qū)段(54),其將所述前部凸起 部前部鄰接表面(50’,)與所述前部凸起部后部鄰接表面(52’ ’ )分開;和所述凹槽(70)具有至少一個中間凹槽區(qū)段(80),其將所述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 和所述后部凹槽鄰接表面(78’’)分開;和所述至少一個前部凸起部中間區(qū)段(54)不抵接所述至少一個中間凹槽區(qū)段(80)。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切削工具,其中所述前部凸起部前部鄰接表面(50’’)包括由中部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分離的 一對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所述前部凸起部后部鄰接表面(52’’)包括由中部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分離的 一對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所述后部凸起部鄰接表面(56’’)包括由中部后部凸起部區(qū)段(56’)分離的一對后部 凸起部區(qū)段(56);和所述中部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所述中部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或所述中 部后部凸起部區(qū)段(56’)均不抵接所述切削刀件的相對表面。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切削工具,其中所述前部凸起部前部鄰接表面(50’’)包括由中部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分離的 一對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所述前部凸起部后部鄰接表面(52’’)包括由中部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分離的 一對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所述后部凸起部鄰接表面(56’’)包括由中部后部凸起部區(qū)段(56’)分離的一對后部 凸起部區(qū)段(56);和所述中部前部凸起部前部區(qū)段(50’)、所述中部前部凸起部后部區(qū)段(52’)或所述中 部后部凸起部區(qū)段(56’)均不抵接所述切削刀件的相對表面。
7.一種切削刀件,包括上部刀件表面(58)、下部刀件表面(60)以及在其間延伸的外圍側(cè)表面(62); 鄰近于所述縱向延伸的軸部分(66)的至少一個切削部分(64); 凹槽(70),所述凹槽在下部刀件表面(60)中鄰近于所述至少一個切削部分(64)并 且延伸至所述至少一個切削部分中,所述凹槽(70)具有相對于所述軸部分(66)的下邊緣 (76)以第一角度(α )傾斜的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和相對于所述軸部分(66)的下邊 緣(76)以第二角度(β )傾斜的后部凹槽鄰接表面(78’,);下部鄰接表面(72),所述下部鄰接表面以縱向槽的形式在所述下部刀件表面(60)中 沿著所述軸部分(66)延伸;上部鄰接表面(82),所述上部鄰接表面以縱向槽的形式在所述上部刀件表面(58)中 沿著所述軸部分(66)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角度(α )大于所述第二角度(β )。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切削刀件,其中,所述第一角度(α)在從25°至50°的范 圍內(nèi),所述第二角度(β)在從20°至45°的范圍內(nèi),并且滿足所述第一角度(α)大于所述 第二角度(β)的條件。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切削刀件,其中,所述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包括彼此相 互傾斜的兩個前部凹槽區(qū)段(74),所述后部凹槽鄰接表面(78’ ’)包括彼此相互傾斜的兩 個后部凹槽區(qū)段(78)。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切削刀件,其中;所述切削刀件是雙端的,其中每個切削部分(64)鄰近于所述軸部分(66)的每個端部;和每個切削部分(64)在所述下部刀件表面(60)中具有相關凹槽(70)。
1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切削刀件,其中;每個凹槽(70)在所述上部刀件表面(58)的方向上延伸到所述下邊緣(76)的上方。
1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切削刀件,還包括至少一個中間凹槽區(qū)段(80),其將所述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與所述后部凹槽鄰 接表面(78’’)分開。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切削刀件,包括兩個中間凹槽區(qū)段(80),其定位于所述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與所述后部凹槽鄰 接表面(78’’)之間;和中部中間凹槽區(qū)段(80’),其將所述兩個中間凹槽區(qū)段(80)分離。
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切削刀件,其中所述切削刀件是雙端的,其中每個切削部分(64)鄰近于所述軸部分(66)的每個端部;和每個切削部分(64)在所述下部刀件表面(60)中具有相關凹槽(70)。
1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所述的切削刀件,其中每個凹槽(70)在所述上部刀件表面(58)的方向上延伸到所述下邊緣(76)的上方。
全文摘要
切削工具(10)包括刀件保持器(12)和可釋放地保持在該刀件保持器的上部卡爪(32)與下部卡爪(34)之間的切削刀件(14)。下部卡爪(34)設置有前部和后部凸起部(44)。前部凸起部(40)具有分別相對于進給方向(F)以第一和第二角度傾斜的前部凸起部前部鄰接表面(50’’)和后部鄰接表面(52’’),第一角度大于第二角度。切削刀件(14)具有鄰近于縱向延伸的軸部分(66)的切削部分(64)和在下部刀件表面(60)中的凹槽(70)。凹槽(70)具有分別相對于軸部分(66)的下邊緣(76)以第一和第二角度傾斜的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和后部凹槽鄰接表面(78’’)。前部凸起部前部鄰接表面(50’’)抵接前部凹槽鄰接表面(74’’),且前部凸起部后部鄰接表面(52’’)抵接后部凹槽鄰接表面(78’’)。
文檔編號B23B29/04GK102149495SQ200980135631
公開日2011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8年9月11日
發(fā)明者G·赫克特 申請人:伊斯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