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面刃拉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拉刀,尤其是一種三面刃拉刀。
背景技術:
參閱圖I和圖2所示,現(xiàn)有技術中加工圖2中工件內(nèi)部相互垂直的三個面1’、2’、3’,用普通機床加工,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精度差。故,需要一種加工工具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nèi)容發(fā)明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高效率的三面刃拉刀。·[0005]技術方案為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三面刃拉刀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三面刃拉刀,包括柄部、頸部、前導部、切削部和后導部,所述前導部、切削部和后導部的橫截面為長方形或正方形,所述切削部具有三個切削面,所述切削面上均具有切削齒,所述切削部為輪切式結(jié)構(gòu),所述切削齒的齒升量為O. 10-0. 15mm,切削齒容屑槽為加長齒距型。有益效果與背景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三面刃拉刀加工的表面精度很高,而且能達到很好的平面度,可以有效提高加工效率,同時降低加工成本。
圖I是工件的主視圖;圖2是工件A-A處的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三面刃拉刀的主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三面刃拉刀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quán)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請參閱圖I、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三面刃拉刀,包括柄部I、頸部2、前導部3、切削部4和后導部5,所述前導部3、切削部4和后導部5的橫截面為長方形或正方形,切削部4具有三個切削面,切削面上均具有切削齒,切削齒為輪切式結(jié)構(gòu),切削齒的齒升量為O. 10-0. 15mm,切削齒容屑槽為加長齒距型。其中,切削部4的切削面中線兩側(cè)的切削刃可以成V型排列。用以更好的提高加工效率。前導部3和切削部4上設置有導流槽,導流槽的入口設置在頸部2和前導部3之間,導流槽的出口設置在切削部4的中部。在拉刀上加設導流槽,用以在拉刀進行拉削時提供冷卻油用以對拉刀進行冷卻和潤滑。導流槽的數(shù)目為3條。冷卻和潤滑效果最佳。如上所述,利用本實用新型的三面刃拉刀加工的表面精度很高,而且能達到很好 的平面度,可以有效提高加工效率,同時降低加工成本。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三面刃拉刀,其特征在于,包括柄部(I)、頸部(2)、前導部(3)、切削部(4)和后導部(5),所述前導部(3)、切削部(4)和后導部(5)的橫截面為長方形或正方形,所述切削部(4)具有三個切削面,所述切削面上均具有切削齒,所述切削部(4)為輪切式結(jié)構(gòu),所述切削齒的齒升量為O. 10-0. 15mm,切削齒容屑槽為加長齒距型。
2.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三面刃拉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部(4)的切削面中線兩側(cè)的切削刃成V型排列。
3.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三面刃拉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導部(3)和所述切削部(4)上設置有導流槽,所述導流槽的入口設置在所述頸部(2)和所述前導部(3)之間,所述導流槽的出口設置在所述切削部(4 )的中部。
4.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三面刃拉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槽的數(shù)目為3條。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三面刃拉刀,包括柄部(1)、頸部(2)、前導部(3)、切削部(4)和后導部(5),所述前導部(3)、切削部(4)和后導部(5)的橫截面為長方形或正方形,所述切削部(4)具有三個切削面,所述切削面上均具有切削齒,所述切削齒為輪切式結(jié)構(gòu),所述切削齒的齒升量為0.10-0.15mm,切削齒容屑槽為加長齒距型。與背景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三面刃拉刀加工的表面精度很高,而且能達到很好的平面度,可以有效提高加工效率,同時降低加工成本。
文檔編號B23D43/00GK202684199SQ201220230650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5月22日
發(fā)明者周啟富, 周宏群, 郭茂勇 申請人:揚州市郵誼工具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