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切管夾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工藝裝備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切管的工裝。
背景技術:
在目前的切管領域,多采用切管機一個一個地切,或用砂輪片同時切削多個,也有用大圓盤銑刀一個一個地銑削下來。其缺點分別為:用切管機一個一個地切,成本低但效率也低;用砂輪片同時切削多個,效率高,成本也高;用大圓盤銑刀一個一個地銑削,成本低,效率也低。切管與銑管不同的是:切管時管旋轉刀具不轉,銑管時刀具轉管不轉。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切管夾具,采用一次同時車削多個工件的工藝,既成本低又效率高。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切管夾具,包括夾具本體,夾具本體包括中間部分的中空的夾具筒和連接在夾具筒一端的本體堵頭,所述夾具筒內依次設有多個夾緊單元,相鄰的夾緊單元之間設有用于切割的切割間隔空間;單個夾緊單元包括油缸和兩個擴張機構,油缸內設有活塞,活塞的兩端各有一根活塞軸,兩根活塞軸的端部各連接有一個擴張機構,擴張機構包括錐體和兩個或兩個以上沿圓周方向均勻布置的撐爪;錐體橫向設置,錐體中心線與夾具筒的中心線重合,撐爪的下側面沿徑向靠壓在錐體的外側面上,錐體外側面上設有斜面,撐爪內側面形狀與錐體的外側面形狀相適配;夾具筒上`對應撐爪所在位置環(huán)向設有撐爪孔,所述撐爪穿過對應的撐爪孔并與撐爪孔滑動連接;撐爪的外側面為圓弧面,各撐爪外側面上沿圓周方向均設有彈簧槽,環(huán)向設置的彈簧槽安裝有復位彈簧;所述油缸固定連接在夾具筒內,所述油缸包括構成密封結構的油缸筒和油缸蓋,所述活塞軸的活塞位于油缸筒內且與油缸筒滑動連接,活塞將油缸筒分為左右兩個腔室;所述夾具筒上設有進油道和出油道,所述油缸筒上設有與油缸筒左右兩個腔室相通的進油孔和出油孔,進油孔和出油孔分別與進油道和出油道相通。所述夾具本體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用于使夾具本體旋轉的連接法蘭和頂尖孔。所述頂尖孔位于本體堵頭靠外的一端端面上。所述活塞軸與油缸蓋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圈,所述活塞與油缸筒之間設有第二密封圈。油缸筒與夾具筒內壁之間設有第三密封圈。撐爪外側圓弧面與被加工工件頂靠,撐爪外側圓弧面的直徑等于被加工工件的內徑。所述活塞軸兩端與錐體之間為螺紋連接。
本體堵頭通過螺栓連接在夾具筒一端并形成密封結構。所述進油道和出油道在夾具筒的端部處各設有一個油道堵頭。為克服目前切管工藝的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切管夾具,用于帶有液壓站的專用車床,采用一次同時車削多個工件的工藝,既成本低又效率高。本夾具適用于大批量生產(chǎn)使用。通過加液壓油推動活塞以及活塞軸向左或向右運動,推動撐爪向外伸出或向內收縮,從而夾緊或松開工件。在夾緊時,各個夾緊單元之間不是連接在一起的,被先切斷的金屬管仍被夾緊,而不會影響其它各處金屬管的切斷作業(yè),當松開時,各個夾緊單元打開,可取下切斷后的金屬管,解決了目前各種加工辦法存在的各種不足,既可以一次加工出多個金屬管,又可以有效降低加工成本。
圖1是本發(fā)明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劑面不意 圖3是圖1的B-B首I]面不意 圖4是圖2的局部放大圖1 ;
圖5是圖3的局部放大圖1I。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2、3所示,本發(fā)明包括夾具本體1,夾具本體I包括中間部分的中空的夾具筒2和連接在夾具筒2左端的本體堵頭3,夾具本體I右端為與夾具筒2 —體結構的法蘭盤
4。夾具筒2左端通過螺栓連接本體堵頭3并形成密封結構。本體堵頭3靠外的一端端面上設有頂尖孔22,用于頂尖支撐,這樣本發(fā)明就可以裝夾在機床的頂尖上,隨著機床主軸做回轉運動。待加工的工件金屬管23 (被加工件)套在夾具筒2上。機床的切斷刀24置于金屬管23的外圓上。夾具筒I內依次設有5個夾緊單元5 (夾緊單元5個數(shù)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設定),相鄰的夾緊單元5之間設有用于切割的切割間隔空間6。單個夾緊單元5包括油缸7和兩個擴張機構。如圖4所示,油缸7內設有活塞9,活塞9左右兩側各連接有一根活塞軸8?;钊S8 一端各連接一個擴張機構。單個擴張機構包括錐體10和兩個或兩個以上(本實施例采用三個)沿圓周方向均勻布置的撐爪11,本實施例為三個環(huán)向均勻布置的撐爪11 ;錐體10橫向設置,錐體10中心線與夾具筒2的中心線重合,撐爪11的下側面環(huán)向靠壓在錐體10的外側面上。撐爪11外側的圓弧面的直徑等于被加工件23的內徑,這可以使撐爪11與被加工件23內壁接觸更穩(wěn)定,支撐更穩(wěn)?;钊S8兩端與錐體10之間為螺紋連接。錐體10外側面上設有斜面12,撐爪11內側面形狀與錐體10的外側面形狀相適配,也同樣為斜面。夾具筒2上對應撐爪11所在位置環(huán)向設有撐爪孔13,撐爪11穿過對應的撐爪孔13并與撐爪孔13滑動連接;當錐體10的斜面12右移時,撐爪11會被斜面12推著順著撐爪孔13向上移動。撐爪11頂部的外側面為圓弧面,各撐爪11的外側面上沿圓周方向均設有彈簧槽14,環(huán)向設置的各彈簧槽14內共同安裝有一根復位彈簧15。
油缸7固定連接在夾具筒2內,油缸7包括構成密封結構的油缸筒16和油缸蓋17。油缸蓋17通過螺栓固定在夾具筒2內?;钊?位于油缸筒16內且與油缸筒16滑動連接;活塞軸8與油缸蓋17以及油缸筒16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圈26,活塞9與油缸筒16之間設有第二密封圈27,油缸筒16與夾具筒2內壁之間設有第三密封圈28,各密封圈均為ο型圈。如圖5所示,夾具筒2上設有進油道18和出油道19,活塞9將油缸筒16分為左右兩個腔室;油缸筒16上設有與油缸筒16左右兩個腔室相通的進油孔20和出油孔21,進油孔20和出油孔21分別與進油道18和出油道19相通。當要夾緊金屬管時,需要活塞9向右移動時,液壓油可以順著進油道18通過各個進油孔20分別進入活塞9左側的腔室內,同時活塞9右側的腔室內的液壓油從出油孔21進入出油道19內。反之,當需要活塞9向左移動時,液壓油的流動方向相反。進油道18和出油道19設在夾具筒2左端端部的油道堵頭25,是加工本體上的油道必須的工藝堵頭。本實施例為同時切削5個工件的切管夾具,夾具本體I為本體,其余零件都要靠它固定或支撐,夾具本體I和機床主軸相連,主軸帶動其旋轉。本實施例有5個同樣的夾緊單元5,保證每個工件在切斷后仍在夾緊。當液壓油從進油孔20進去的時候,活塞軸帶著左側的錐體10和右側的錐體10向右運動,兩個錐體10分別帶著對應的撐爪11向外移動,從而夾緊工件。當液壓油從進出油孔21進去的時候,活塞軸8帶著兩個錐體10向左運動,兩個撐爪11在復位彈簧15的彈力下向里收縮,從而松動工件。密封圈28用來密封本體內孔和油缸外圓之間的間隙,同時也把進油孔20和出油孔21隔開?!?br>
權利要求
1.切管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夾具本體,夾具本體包括中間部分的中空的夾具筒和連接在夾具筒一端的本體堵頭,所述夾具筒內依次設有多個夾緊單元,相鄰的夾緊單元之間設有用于切割的切割間隔空間;單個夾緊單元包括油缸和兩個擴張機構,油缸內設有活塞,活塞的兩端各有一根活塞軸,兩根活塞軸的端部各連接有一個擴張機構,擴張機構包括錐體和兩個或兩個以上沿圓周方向均勻布置的撐爪;錐體橫向設置,錐體中心線與夾具筒的中心線重合,撐爪的下側面沿徑向靠壓在錐體的外側面上,錐體外側面上設有斜面,撐爪內側面形狀與錐體的外側面形狀相適配;夾具筒上對應撐爪所在位置環(huán)向設有撐爪孔,所述撐爪穿過對應的撐爪孔并與撐爪孔滑動連接;撐爪的外側面為圓弧面,各撐爪外側面上沿圓周方向均設有彈簧槽,環(huán)向設置的彈簧槽安裝有復位彈簧;所述油缸固定連接在夾具筒內,所述油缸包括構成密封結構的油缸筒和油缸蓋,所述活塞軸的活塞位于油缸筒內且與油缸筒滑動連接,活塞將油缸筒分為左右兩個腔室;所述夾具筒上設有進油道和出油道,所述油缸筒上設有與油缸筒左右兩個腔室相通的進油孔和出油孔,進油孔和出油孔分別與進油道和出油道相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切管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夾具本體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用于使夾具本體旋轉的連接法蘭和頂尖孔。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切管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尖孔位于本體堵頭靠外的一端端面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管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軸與油缸蓋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圈,所述活塞與油缸筒之間設有第二密封圈。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管夾具,其特征在于:油缸筒與夾具筒內壁之間設有第三密封圈。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管夾具,其特征在于:撐爪外側圓弧面與被加工工件頂靠,撐爪外側圓弧面的直徑等于被加 工工件的內徑。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管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軸兩端與錐體之間為螺紋連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管夾具,其特征在于:本體堵頭通過螺栓連接在夾具筒一端并形成密封結構。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切管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道和出油道在夾具筒的端部處各設有一個油道堵頭。
全文摘要
切管夾具,包括夾具本體,夾具本體包括中間部分的中空的夾具筒和連接在夾具筒一端的本體堵頭,所述夾具筒內依次設有多個夾緊單元,相鄰的夾緊單元之間設有用于切割的切割間隔空間;單個夾緊單元包括油缸和兩個擴張機構,油缸內設有活塞,活塞的兩端各有一根活塞軸,兩根活塞軸的端部各連接有一個擴張機構,擴張機構包括錐體和兩個或兩個以上沿圓周方向均勻布置的撐爪;錐體橫向設置,錐體中心線與夾具筒的中心線重合。為克服目前切管工藝的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切管夾具,用于帶有液壓站的專用車床,采用一次同時車削多個工件的工藝,既成本低又效率高。本夾具適用于大批量生產(chǎn)使用。
文檔編號B23Q3/00GK103240622SQ20131021213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5月31日
發(fā)明者薛德喜, 楊衛(wèi)民, 李月霞 申請人:河南省中原內配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