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鋼筋剪刀。
背景技術:
目前,鋼筋剪刀主要為手壓式,通過擠壓兩杠桿,使得刀刃尖端鋼筋,這種方式,無疑是費時費力,特別是較大的鋼筋,在夾斷時,非常費力,需要兩人以上一起壓杠桿才能夾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鋼筋剪刀,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鋼筋剪刀,包括油缸、第一管道、第一缸體、活塞、活塞桿、圓柱體、杠桿、單向閥、第二管道、第二缸體、第一刀刃、固定架、第二刀刃和截止閥,所述油缸的內部為空心結構,油缸的上表面設有第一缸體和第二缸體,油缸和第一缸體之間通過第一管道連通,第一管道通過連接第二管道連通第二缸體和油缸,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中均設有單向閥,且第二管道中設有截止閥,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中均設有活塞和活塞桿,位于第一油缸中的活塞桿通過鉸鏈連接杠桿,杠桿通過鉸鏈連接設置在油缸表面的圓柱體,位于第二缸體中的活塞桿的一端連接第一刀刃,第一刀刃的上方設有一通過固定架連接油缸的第二刀刃。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管道與所述第一管道連接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中單向閥的上方。
優(yōu)選的,所述圓柱體與所述杠桿之間的連接位于所述杠桿的一端。
優(yōu)選的,所述活塞桿與所述杠桿之間的連接位于所述杠桿的中部。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平行設置。
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架為垂直型結構,包括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縱向結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油缸的上表面,橫向結構的底表面連接所述第二刀刃。
優(yōu)選的,所述油缸內部的空心結構中放有液壓油。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通過千斤頂的原理設計, 有效的減少了按壓杠桿時需要的力度,從而使得其剪斷過程簡單,且不費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鋼筋剪刀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油缸、2,第一管道、3,第一缸體、4,活塞、5,活塞桿、6,圓柱體、7,杠桿、8,單向閥、9,第二管道、10,第二缸體、11,第一刀刃、12,固定架、13,第二刀刃、14,截止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實施例:一種鋼筋剪刀,包括油缸1、第一管道2、第一缸體3、活塞4、活塞桿5、圓柱體6、杠桿7、單向閥8、第二管道9、第二缸體10、第一刀刃11、固定架12、第二刀刃13和截止閥14,所述油缸1的內部為空心結構,油缸1的上表面設有第一缸體3和第二缸體10,油缸1和第一缸體3之間通過第一管道2連通,第一管道2通過連接第二管道9連通第二缸體10和油缸1,第一管道2和第二管道9中均設有單向閥8,且第二管道9中設有截止閥14,第一油缸3和第二油缸10中均設有活塞4和活塞桿5,位于第一油缸3中的活塞桿5通過鉸鏈連接杠桿7,杠桿7通過鉸鏈連接設置在油缸1表面的圓柱體6,位于第二缸體10中的活塞桿5的一端連接第一刀刃11,第一刀刃11的上方設有一通過固定架12連接油缸1的第二刀刃13;所述第二管道9與所述第一管道2連接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一管道2中單向閥8的上方;所述圓柱體6與所述杠桿7之間的連接位于所述杠桿7的一端;所述活塞桿5與所述杠桿7之間的連接位于所述杠桿7的中部;所述第一刀刃11和第二刀刃13平行設置;所述固定架12為垂直型結構,包括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縱向結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油缸1的上表面,橫向結構的底表面連接所述第二刀刃13;所述油缸1內部的空心結構中放有液壓油。
具體使用方式:本發(fā)明工作中,將鋼筋放入第一刀刃11和第二刀刃13之間,上、下轉動杠桿5,此時,油缸1中的液壓油將會逐步進入第二缸體10中,進而推動第一刀刃11,將鋼筋剪斷,當工作完成時,通過截止閥14,將液壓油重新注入油缸1中,即可。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fā)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fā)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